中医经典对颈椎病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治颈椎的方法

黄帝内经治颈椎的方法

黄帝内经治颈椎的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也有关于治疗颈椎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黄帝内经中常见的治疗颈椎的方法:
1. 穴位按摩:黄帝内经提到了一些穴位可以缓解颈椎疼痛,如风池、天突、风府等。

可以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

2. 饮食调理:黄帝内经强调了饮食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颈椎问题,建议多食用一些具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如鱼肉、芝麻、核桃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3. 运动锻炼: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运动方法可以改善颈椎状况,如颈椎操、颈围摇摆、颈椎侧弯等。

这些运动能够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提高颈椎的灵活性。

4. 调节情绪:黄帝内经认为情绪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颈椎问题与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情绪、放松心情可以缓解颈椎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中的方法并非现代医学所认可的科学方法。

因此,在治疗颈椎问题时,建议还是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医疗机构,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古籍对颈椎病的认识

中医古籍对颈椎病的认识

中医古籍对颈椎病的认识好呀,今天我们来聊聊颈椎病,特别是中医古籍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说到颈椎病,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脖子痛,动一下头就像老古董一样嘎吱作响。

这可不是简单的脖子疼,而是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

你想啊,现代人坐办公室,低头玩手机,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脖子累得就像被压了一千斤,终于忍不住发出抗议的声音。

你说,这年头,颈椎病简直是年轻人的“新宠”。

不过,中医对这个问题早有深刻的见解,真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听听。

翻开中医古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气血”的概念。

你看,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气血充盈。

如果气血不足,脖子里的筋骨就得不到滋养,久而久之,颈椎就开始“罢工”了。

古书上说,颈椎病可不是单单靠药物就能解决的事儿,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得考虑。

比方说,爱吃凉的东西,喝冷饮,久而久之,脖子也会感觉到寒气入侵,这就容易导致颈椎出问题。

很多人喝了冰水,肚子是凉快了,脖子却在默默抗议。

中医说得好,“病从口入”,这话真是一点没错。

再说到“经络”,在中医看来,脖子的痛疼和经络的畅通也息息相关。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条大河,河水畅通无阻,大家都高高兴兴。

如果有地方堵了,那可就麻烦了,水流不动,河边的庄稼都得受影响。

颈椎病也一样,经络一旦堵住,气血流通不畅,疼痛就像小蚊子一样,咬得你心烦意乱。

中医常常用针灸和推拿来疏通经络。

想象一下,针灸就像给身体开了一条“小河”,让淤积的气血顺畅流动。

你要是不试试,根本不知道那种感觉有多好。

人们常说“针灸一针,百病皆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还有拔罐、刮痧这些“绝招”。

拔罐一来,那小气泡就像调皮的小朋友,吸着吸着把你身上的疲惫全都吸走。

刮痧呢,就像给脖子做了一次美容,红红的痧印像是给你加了个滤镜,疼痛感也随之减轻。

你看,传统的中医真是把治病和养生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忍不住想为它点赞。

中医还特别讲究“养生”,不仅仅是治病。

脖子疼了怎么办?那你平时可得注意点,别总是低头埋在手机里。

中医经典对颈椎病

中医经典对颈椎病
其中有很多症状类似颈椎损伤及颈椎病。其治则仍然 是当今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法则。
2024/7/19
13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指出“凡拔伸, 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 有正拔 伸者, 有斜拔伸者”“若骨出向左, 则向右边拔 入, 骨向右出, 则向左拔入”。
这些原则不论在骨折整复, 还是在颈椎病等软 组织损伤的治疗上都在采用。
2024/7/19
10
葛洪《肘后方》&王叔和《脉经》
葛洪在《肘后方》中应用药物治疗类似疾病, 如“虎骨膏”、“丹参膏”、“独活酒”等。
他对类似疾病的治则主要以辛温活血为主, 配合膏摩。
内服药多为酒剂或用酒送服, 认为酒能活血。 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出类似疾病的治疗要
“以药熨之, 摩以风膏, 灸诸治风穴。”
2024/7/19
12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书中提出瘀血致痹证、致瘫的病机、症状,
如“……有瘀血, 灌注四肢, 烦满不安……诸般风疾, 左瘫右痪, 手足顽麻”, “瘀血留滞, 外肿内痛, 肢节痛 倦”。
并提出了内伤经络气血的七步治法。
如第六步用麻丸子治疗“……百治不止, 手足久损, 筋 骨差爻, 举动不能, 损后伤风湿, 支节挛缩, 遂成偏废。 劳伤筋骨, 肩背疼痛, 四肢疲乏, 动作无力, 常服壮筋骨, 活经络, 生气血”。
2024/7/19
22
药物治疗方面(2)
然而,古人认为方药治疗并不总是有效的,就 象《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的那样: “痛定于 肩背,此着痹之类,必用外治之药,以次提之, 煎药不能取效也。”
这说明为什么临床上往往见到外用药效果胜于 内服药,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的道理。
2024/7/19
23

中医经典文献对肩颈痛的相关记载分析

中医经典文献对肩颈痛的相关记载分析

中医经典文献对肩颈痛的相关记载分析《中医经典文献对肩颈痛的相关记载分析》肩颈痛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

而中国古代的中医经典文献中,对于肩颈痛有着丰富的记载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分析,探讨其中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为现代人理解和应对肩颈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黄帝内经》中的肩颈痛记载《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最早文献之一,对于肩颈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有着全面的记载。

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肩颈痛的出现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如肝郁血滞、气滞血瘀等。

因此,治疗上要重点调整脏腑功能,清理瘀血、活血化瘀,以达到舒缓疼痛的目的。

二、《伤寒杂病论》中的肩颈痛记载《伤寒杂病论》是个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肩颈痛的论述。

根据《伤寒杂病论·温病深论》,肩颈痛可能是由于表里不和、寒湿之邪入侵所致。

治疗上以温经散寒、利湿除湿为主,可采用艾灸、草药等疗法,以恢复气血的流通,消除寒湿之邪。

三、《玉函经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肩颈痛记载《玉函经临证指南医案》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撰,其中的医案多以临床实践为基础。

该书对于肩颈痛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经验和治疗方法。

例如,一例病案中提到采用针灸疗法,通过激活穴位,调和气血,以缓解肩颈痛症状。

这种方法在很多临床实践中被验证有效,并成为了中医治疗肩颈痛的重要手段。

四、《证治准绳》中的肩颈痛记载《证治准绳》是明代李时中撰写的一部经典医书,其中对肩颈痛的治疗也有所记载。

根据该书的论述,肩颈痛多与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容易引起经络堵塞,导致气血不畅,形成痛楚。

治疗上可运用外治法,如艾灸、拔罐等,以温通经络,驱散湿寒,消除病因。

总结起来,中医经典文献中对于肩颈痛的相关记载主要包括病因认识、治疗方法和有效案例等方面。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中医治疗肩颈痛的主要思路是调理脏腑功能、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等。

此外,中医的针灸疗法和外治法也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治疗颈椎病的中医经方案例

治疗颈椎病的中医经方案例

治疗颈椎病的中医经方案例治疗颈椎病的中医经方案例:1. 方案一:桂枝汤方剂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生薏苡仁、杏仁。

方剂作用:桂枝汤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前温服。

2. 方案二:祛风活血方方剂组成:川芎、红花、当归、白芍、川木香、秦艽、丹参、白马齿。

方剂作用:祛风活血方可促进颈椎周围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麻木感。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后温服。

3. 方案三:四逆汤方剂组成:附子、干姜、大黄、生姜、炙甘草。

方剂作用:四逆汤有温阳散寒、舒筋活络的功效,对于颈椎病引起的寒性疼痛有效。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前温服。

4. 方案四:鳖甲胶囊方剂组成:鳖甲、当归、红花、桃仁、甘草。

方剂作用:鳖甲胶囊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

方剂用法:每日饭后口服,每次2粒。

5. 方案五:温经通络方方剂组成:川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生薏苡仁、杏仁。

方剂作用:温经通络方可以活血化瘀、温通经脉,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前温服。

6. 方案六:活血化瘀方方剂组成:当归、红花、桃仁、川芎、白芍、香附、丹参、三七。

方剂作用:活血化瘀方可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问题,缓解疼痛和麻木感。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后温服。

7. 方案七:通络止痛方方剂组成:川芎、桃仁、红花、当归、白芍、丹参、甘草、三七。

方剂作用:通络止痛方可舒筋活络、止痛安神,对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紧张感有效。

方剂用法:将以上药材煎汤,每日饭前温服。

8. 方案八:活血化瘀颗粒方剂组成:丹参、红花、川芎、桃仁、白芍、香附、三七。

方剂作用:活血化瘀颗粒可以改善颈椎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问题,缓解疼痛和麻木感。

方剂用法:每日饭后口服,每次10克。

9. 方案九:驱风活血方方剂组成:川芎、红花、当归、白芍、丹参、甘草、秦艽、白马齿。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引言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颈椎受损等原因引起。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五劳七伤"范畴,主要病因为肝肾不足、气血不畅等原因引起。

本文将探讨颈椎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通过中医诊断,对于颈椎病患者需要了解其症状,包括是否有头晕、眼花、耳鸣、肩背疼痛等情况。

同时需要了解患者的脉象,以及舌象等情况,帮助确定病情。

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针对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配方,如桂枝茯苓丸、四物汤等。

同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如风池、大椎、天柱、太阳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颈椎病带来的不适。

运动治疗
对于颈椎病患者,定期进行正确的颈椎保健运动也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如颈部转动、头部左右转动、头部前后倾等。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

预防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坚持良好的姿势惯
- 颈部需要保持适当活动
- 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电脑等
结论
中医诊疗方案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大大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痛苦。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也十分重要,需要重视自身的颈椎健康。

颈椎病中医经典条文

颈椎病中医经典条文

《聊聊颈椎病的中医经典条文》嘿,朋友!今天咱来唠唠颈椎病和中医经典条文那些事儿。

咱先说说啥是颈椎病哈。

这颈椎病啊,现在可老常见了。

脖子疼啊,肩膀酸啊,有时候还头晕眼花的。

这可太难受啦!好多人都被这颈椎病给折磨得不行。

不过呢,咱老祖宗可有办法。

中医经典条文里就有不少关于颈椎病的记载呢。

有一条文说啊,“项背强几几”。

啥意思呢?就是说脖子和后背硬邦邦的,不自在。

你想想,咱有时候坐久了,或者低头看手机时间长了,是不是就有这种感觉?这就是颈椎病的一种表现呀。

还有一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这里面提到了葛根汤。

这葛根汤可是个好东西呢。

据说可以治疗颈椎病引起的脖子疼、后背硬。

咱老祖宗可真厉害,这么早就知道用啥药来治这毛病了。

另外啊,中医还讲究经络。

有条文说,“膀胱经循行于项背部”。

啥意思呢?就是说膀胱经这条经络啊,是从咱的后背和脖子这儿经过的。

如果膀胱经不通了,那就容易得颈椎病。

所以啊,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时候,常常会通过疏通膀胱经来缓解症状。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可多啦。

有针灸、推拿、拔罐啥的。

这些方法都能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咱可不能小看了中医经典条文哦。

虽然这些条文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但是里面的智慧可大着呢。

现在很多中医大夫还在用这些条文来给人治病呢。

要是你也有颈椎病的困扰,不妨去看看中医。

说不定中医就能帮你把这毛病给治好呢。

不过啊,咱也不能光靠医生。

自己平时也得注意保养。

别老低头看手机,坐久了就起来活动活动。

这样才能让咱的脖子和后背舒服点,远离颈椎病的折磨。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课件

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颈部,可以促 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僵硬感。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素 ,有助于颈椎的健康。
按摩
适当的颈部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 疼痛,但应注意按摩的力度和方法。
康复锻炼
颈椎伸展运动
缓慢地左右转动头部,上下点头 ,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

颈椎稳定性训练
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动作,如平卧 抬颈、俯卧抬颈等,可以提高颈椎 的稳定性。
辨证分型
风寒痹阻型
颈部疼痛、僵硬,活动 受限,畏寒肢冷。
气滞血瘀型
颈部刺痛、胀痛,痛处 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
斑。
痰湿阻络型
颈部重痛、酸胀,伴有 头晕、恶心等症状。
肝肾不足型
颈部酸痛、乏力,伴有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医治疗原则
01
02
03
04
调理气血
通过中药汤剂、针灸等手段调 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ppt课件
目 录
• 颈椎病概述 •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 中医诊疗方法 • 颈椎病的预防与保健 • 典型案例分析
01
颈椎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 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如 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等,从而出现 一系列相应症状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颈椎病可分为 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椎动脉 型等类型。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外敷
通过中药外敷,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舒筋活血、消 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疗法
针刺
通过针刺颈椎相关穴位,调节气血,缓解疼痛和麻木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1/1
3
中医学的认识

虽然在中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中 医学早就有关于其症状的论述,散见于“痹 症”、“颈筋急”、“颈项强痛”、“颈肩 痛”、“头痛”、“眩晕”等疾病中,所述内 容涉及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治疗等各 个方面。由于祖国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 念,每个病人的体质特点、主要症状、体征各 不相同,所以没有明确提出颈椎病的名称,而 主要以主要病机或主要症状等命名,未能形成 一种独立的病种。
15
2018/11/1
明清时代的认识更趋全面



《普济方》称:“经曰:太阳之病,项脊强痛而恶寒, 以太阳感受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项为之强,颈为之急 尔。”“动则先引伸其颈尔,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 如几案之几而堰屈也。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 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也。” 何梦瑶在《医碥》称:“气项强痛多由风寒邪客二阳, 亦有痰滞湿停,血虚闪挫,久坐失枕所致。” 认为风寒湿邪客与筋脉,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 失和而痹阻,久之淤血痰阻经络,出现颈部麻木疼痛 等症状。
6
2018/11/1
针刺治疗的论述

《素问· 缪刺论》有针刺治疗颈肩痛记载: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 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2018/11/1
7
张仲景对病因的认识


张仲景在《金医要略》中指出:“人年五六十, 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皆因劳得之。” 痹挟背行是指肩、颈、腰、背部气血痹阻而引 起疼痛,是劳损所致肾气不足(脉大)的痹痛, 多见于五、六十岁的人。
9
2018/11/1
轶方


《金匮要略· 脉证并治第十九》:“病人常以手指 臂肿动,身体瞤瞤者,黎芦甘草汤主之”。 此条描述非常类似于现代脊髓型颈椎病,可惜 的是原方已不存。
2018/11/1
10
葛洪《肘后方》&王叔和《脉经》


葛洪在《肘后方》中应用药物治疗类似疾病, 如“虎骨膏”、“丹参膏”、“独活酒”等。 他对类似疾病的治则主要以辛温活血为主,配 合膏摩。 内服药多为酒剂或用酒送服,认为酒能活血。 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出类似疾病的治疗要 “以药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
2018/11/1
2018/11/1
11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有很多类似颈椎病的描述: 如“头重痛”、“头眩项似拔”、“项直不可 顾”、“暴挛”、“足不任身”、“肩臂项 痛”、“五指不可屈伸”; 主张颈椎病的治疗以针灸为主。 例如对“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 息,脚萎重,尿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 仁,不可以久坐”的病症,就用膀胱经穴位来 治疗。
13
2018/11/1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指出“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 拔伸者,有斜拔伸者”“若骨出向左,则向右 边拔入,骨向右出,则向左拔入”。 这些原则不论在骨折整复,还是在颈椎病等软 组织损伤的治疗上都在采用。
2018/11/1
14
宋金元时代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称 “夫痹之为状, 麻木不仁,以风寒湿二气合而成之” ; 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首次描述了脊 柱骨折及其悬吊复位法; 李仲南《永类铃方》记载了脊柱骨折的牵引过 伸复位法。 这些方法不仅是脊柱骨折脱位治疗的创举,而 且对于后世颈椎病牵引治疗有着一定的启示。
中医经典对颈椎病的认识
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 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 征的一组症候群,又称颈椎综合症。临床常表 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 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
2018/11/1
2
颈椎病的流行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 多。 但是近年来呈现发病率不断上升和发病年龄不 断提前的趋势。 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 复发等特点。
12
2018/11/1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书中提出瘀血致痹证、致瘫的病机、症状, 如“……有瘀血,灌注四肢,烦满不安……诸般风疾, 左瘫右痪,手足顽麻”,“瘀血留滞,外肿内痛,肢 节痛倦”。 并提出了内伤经络气血的七步治法。 如第六步用麻丸子治疗“……百治不止,手足久损, 筋骨差爻,举动不能,损后伤风湿,支节挛缩,遂成 偏废。劳伤筋骨,肩背疼痛,四肢疲乏,动作无力, 常服壮筋骨,活经络,生气血”。 其中有很多症状类似颈椎损伤及颈椎病。其治则仍然 是当今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法则。
2018/11/1
8
张仲景创立的治法




《金医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称:“血 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 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 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这三首方剂治疗 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5
2018/11/1
发病及症状特点论述




《素问· 至真要大论》称:“诸痉项强,皆属 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 项似拔”。 《素问· 痹论》曰:“风寒湿二气杂至,合而为 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素问· 长刺节论》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素问· 金医真言论》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 俞在颈项。”
4
2018/11/1
最早有关颈椎病的论述




首见于《内经》。 《灵枢· 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 额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类似现代神 经根型颈椎病 。 《素问· 逆调论》指出:“……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人 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曰:荣 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 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 曰死。” ——类似现代脊髓型颈椎病。 《灵枢· 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 颈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 眩晕……。” ——类似现代椎动脉型颈椎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