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城市地理学

3、河流与城市区位
• 在历史上,沿河设城是普遍规律。即使 今天河流对于城市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 区位因素。 •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直接影响是-提供城市用水、运输条件、 利于安全防卫。 间接影响-是河流、河谷区农业发达, 易产生城市。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 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受资源、 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 经济条件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到来,必将使城市在许多 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功能更加复杂化、城市 网络更加复杂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更密 切,经济辐射能力更强)。城市“长个头”的 时候到来,除港沪外、再成长出多个国际型城 市(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e city—指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具有主导作用或巨 大影响力的少数城市,它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 等级体系的顶端。上海至2010年要建成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中心) 综上所述,城市是社会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 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
城市选址对地形及环境的要求因时代而异
• 在古代,出于防卫,城市多选在丘陵或河川 围绕的位置上。 • 在近代,从产业上的便利考虑,多在三角州、 扇状地带等平坦地带发展。考虑交通上的需 要,城市多在沿海沿江地带发展。必要时选 择在山麓地带。从贸易、水利角度,选择谷 口镇城址。矿山城市,开始接近原料产地。 由于煤田、矿产品等接近内陆产地而发展起 来。后来又接近市场,多向冶炼和运输方便 的海岸发展
表3-1 我国城市在不同区域地形类型的分布(1983)
• •
由表可见,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 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 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 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 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 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 水也是普遍特点。
世界城市发展规律

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
从古代的城邦到现代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的演变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变迁。
世界城市的发展首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优越的地理位置往往能够为城市的兴起提供有利条件。
比如,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便捷的海上交通,便于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容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像历史上的威尼斯、如今的上海,都是得益于其沿海的地理优势。
而位于河流交汇处或河谷地带的城市,往往能够获得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从而为城市的形成奠定基础。
经济因素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足够发达,能够产生剩余农产品时,就会催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逐渐形成了市场和城镇。
工业革命的到来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工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
现代社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那些能够吸引高端人才、拥有创新能力和良好营商环境的城市,往往能够在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知名的城市。
政策和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反,如果政策不当或规划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失衡和诸多问题。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增长为城市带来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但人口过度集中也会给城市带来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城市流动,导致一些城市人口膨胀,而另一些城市则面临人口减少和衰退的困境。
文化因素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城市问题。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的特点、城市的兴衰更新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城市问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自然、环境关系;(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学科。
(3)、“城市地理学”是城市学的一个分支。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一、城市和城镇1、“城”:最初是指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
2、“市”:最初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现代:一级行政建制单元。
3、“镇”:最初:“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现代:镇也表示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4、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成为镇。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1、城镇的本质特征(与乡村的区别):a.产业结构上:非农业活动为主;b.规模上:较多的人口(密度);c.在景观上: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d.在物质构成上: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e.在职能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乡村亦有差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是⼈类⽂明的象征,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产⽣的,其⼀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候、⽔⽂、⼟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先作为⼈类⽣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候因素⽓候的主要要素是⽓温和降⽔。
地球上⽓温和降⽔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长,⽽且更适于⼈们的居住、⽣存。
世界⼈⼝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泛分布,如今没有受⼈类活动影响的⾃然环境⼏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温适中,降⽔适度的温带⽓候区,近⼏年有缓慢向亚热带⽓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城市绝⼤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城市绝⼤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以上的⼤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们的出⾏和⽣产。
所以⼈们的聚集⾸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原地区或⼭间盆地区,由于⽓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们⽣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温低,纬度低⽓温⾼。
所以世界⼤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的城市,其⼀般都受⼤洋暖流的恩惠。
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纬度但受惠于北⼤西洋暖流的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平原中腹 10.0%
滨海平原/丘陵 7.3%
三角洲平原 5.9%
分布特点:
平原地区多于低山丘陵,中山和高山地区极少;
除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部位的
现象非常普遍;
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外,在丘陵山地的城市大多趋于河谷,
9
也普遍临水 。
10
• 空间分布特征 • 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 城市偏集中纬地带
因子
1
2
3
4
5
得分
等级
样本 1
1
1
1
1
1
3
2
2
2
2
2
2
2.4
3
3
33Leabharlann 331.8
4
4
4
4
4
4
1.2
5
5
5
5
5
5
0.6
。。
。。
10
1
2
3
2
4
2.4
11
3
4
2
1
1
2
35
泰安市地域结构分析图
36
6
17
城市与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事物之间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 有有利的结合与不利的结合的差别
城市地理位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 要素的内涵非常丰富 • 要素的空间组合类型千变万化 • 政治、经济等要素在历史上多有变化 • 自然要素相对稳定,但也在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在历史过程 中是不同的
2
区域地理条件的作用
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城市分布和发展的状况也 有差异,地理条件起了很大作用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城市地理学 从区域基础和地理位置分析石家庄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地理位置
• 位置境域
• 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东与衡水接 壤,南与邢台毗连,西与山西省为邻,北 与保定市交界,距首都北京270公里。南北 向最长246公里,东西向最宽211公里,周 边界长898公里。辖区总面积20235平方公 里,其中市区面积455.81平方公里。
地势地貌
• 石家庄市域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部地 处太行山中段,面积约占石家庄市 • 总面积的50%。东部为滹沱河冲积平原,辖区内大地构造 ,属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间的接壤地带,地势东南低西 北高差距大,地貌复杂。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 右,地势高耸,京广铁路以东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东部 原,按其成因属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庞村海拔28米,为辖区内的最低点 。[4]
从区域基础和地理位置角度分析 石家庄的城市产生和发展
•
石家庄市发端于石家庄村。那么,石家庄村位于何处?据 清光绪《获鹿县志》记载:“县(指获鹿县,今改名为鹿 泉市)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其位 置与范围相当于20世纪末新华区的北大街以西、北后街以 南、大桥街以北、北于家胡同以东的地方。当时的石家庄 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石门指南》记载说:“每 有车至,仅数小贩,售卖零物,及村中小店数家,凡赴山 西客人至此,再觅车轿起早西去。”
从区域基础和地理位置角度分析 石家庄的城市产生和发展
• 改革开放给石家庄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建成现代 化大都市的机遇。石家庄以其环京津、环渤海的优越地理 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引起了国内外广 泛关注。近几年来,石家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形成了三横、六纵、二环、十二放 射的城市道路网络格局,一在批造型别致的现代化建筑和 居民生活小区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如今的石家庄市区内,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民心河” 像玉带一样环城绕市,沿河20多个公园,像朵朵鲜花把这 座城市装点的无比美丽。
城市地理学0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 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 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 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13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一、城市地理位置概念 •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 的东西的总和。
– 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 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 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反之亦反。
–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 素。
16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 广州的地理位置
– 大位置:中国南部,珠江出海口,邻接香港、澳门, 中国的南大门(面向东南亚出口)、对外通商口岸
– 中位置:岭南地区、珠江流域的下游,位于珠江三角 洲的中上部,邻近香港、澳门,
– 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
•.
9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 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 蒙古高原面上。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成立后,广州虽遭到破坏,但毕竟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 础良好,实力雄厚,很快就使得广州城恢复发展。 •清代广州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城南珠江 沿岸及西关平原区的商业和贸易日益繁荣,四方客商云集,人口增 加,商贸活动区不断扩大。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 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 的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广州的地理位置及其发展
——地理位置
广州地处中国南部、广 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 北缘,是西江、北江、东江 三江汇合处,濒临中国南海, 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 与香港、澳门相望,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国 的“南大门”,是广佛都市 圈、粤港澳都市圈、珠三角 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城市的形成
•三国至南北朝,广州城的规模没有扩展,基本与秦汉时代的番禺 城相似。隋唐时期广州城的规模也不大,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隋唐时期,在城南临江地区淤出大片滩地,由于临江,水陆交通 便利,逐渐形成了工商业发达的码头区,沿江街市也随之形成。 •宋代广州城得到大大的拓展,由此前一城拓展到三城,同时,由 于城市水运交通的发展,城南逐渐形成为广州城商业活动的中心。 羊城八景也是始于宋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始皇 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 南海三群,并在今广州开始立城,称“任嚣城”、“赵佗城”,为 南海群治,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广州最早的城。 广州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自然条件优越, 能够更好地发展
——城市的发展
——近代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紧邻港澳,华侨众多, 对外联系紧密。通过对外引进外资,技术和原材料,轻工加工工业的发 展极为迅速。 •香港主权的回收后,广州通过香港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的商情信息,促 使广州工业产品外向。 •南海油田的开发,诱发了广州有关产业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造船 等工业的发展,使广州的原材料工业基础得到加强。是有的开发需要大 量生活服务设施,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广州.mp4
——结论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性质的地理现象,它的形成,既受到国际, 国内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有收到地区经济地理条件的制约,因此, 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分析,既要考虑到城市发展所出的经济社会背 景,又要寻找促使城市发展变化的地理原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