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猪瘟的类型和综合防治
畜牧养殖场中常见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畜牧养殖场中常见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畜牧养殖场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其健康管理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环境、饲料、饮水以及动物本身的原因,常常会出现疫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畜牧养殖场疫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以帮助养殖场管理者更好地应对疫病威胁。
一、禽畜养殖场常见的疫病1. 猪瘟猪瘟是一种猪类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其症状包括高热、厌食、呕吐、呼吸急促、皮肤发绀等。
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症状、实验室检测以及病理分析等。
预防猪瘟的方法主要包括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确保种猪来源的健康、强化病毒灭活疫苗的接种等。
2. 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传染给人类的疾病,主要通过接触禽类粪便或鼻涕传播。
其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嗓子疼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
预防禽流感的方法包括密切监测禽类的病情、及时隔离病症动物、加强饲料、水源和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接种疫苗等。
3. 灭鼠疫灭鼠疫是一种由尘肺型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
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呼吸困难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
预防灭鼠疫的方法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鼠害防治措施、做好饲料与饮水的储存与使用等。
二、畜牧养殖场常见疫病的诊断方法1. 观察症状畜牧养殖场管理者需要密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症状,包括食欲、精神、呼吸、消化、排泄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观察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 实验室检测在疫病的诊断过程中,实验室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通过采集动物的体液、粪便或组织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可以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的类型,并判断感染的程度。
3. 病理分析病理分析是通过对死亡动物或组织的解剖、组织切片等方法,观察病理变化及病原体的分布情况,进而确定疾病的病理特征。
病理分析为更深入的了解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畜牧养殖场常见疫病的防治方法1. 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养殖场应定期消毒,保持环境干净整洁,清理粪便、杂草,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害虫数量。
猪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淋巴结肿大
感染猪瘟的猪只淋巴结会肿大 ,呈现暗红色。
防治措施
疫苗接种
定期为猪只接种猪瘟疫 苗,提高其免疫力。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提 供充足的营养,增强猪
只抵抗力。
隔离与治疗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 ,及时治疗,并对病死
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消毒
对猪舍、用具等进行彻 底消毒,消灭病原。
精神不振
病猪精神萎靡,喜卧,眼结膜 发红。
肌肉疼痛
病猪行走困难,触摸肌肉疼
03
定期监测
对猪群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 防止病原传入。
加强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养殖户或兽医机构 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 对猪瘟疫情。
02
猪流感
症状识别
发热
体温升高至40-42℃,心跳加快 ,食欲不振。
咳嗽
咳嗽频繁,呼吸困难,口鼻有 粘液流出。
猪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猪瘟 • 猪流感 • 猪肺疫 • 猪丹毒
01
猪瘟
症状识别
01
02
03
04
食欲不振
猪瘟感染的猪只可能会出现食 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靡。
体温升高
感染猪瘟的猪只体温会升高至 40-42℃,持续时间较长。
皮肤出血点
在耳部、四肢、臀部等部位出 现红色出血点,部分病例还会
猪瘟的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12.059猪瘟的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姚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猪瘟又称猪霍乱,欧洲人将其称为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疾病。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该病的特征是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从而引起各器官的广泛性小点状出血、梗死和坏死&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引起养猪行业的高度重视,是养猪行业面临最重要的猪病之一,1984年国际兽疫局(0IE)将该病列入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研究的疫苗对预防和控制猪瘟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防治中图分类号:S85&28文献标识码:B1病原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为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平均直径为44nm,核衣壳直径为29nm,其表面有6〜8nm 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病毒在血液中56C条件下经过60min才能被灭活,在室温能存活2〜5个月,在冻肉中能存活6个月,畜圈、粪便中的病毒能存活几天&但病毒对一些化学物质较敏感,如在苛性钠、漂白粉、煤酚等溶液中能很快使其灭活,2%克辽林、3%苛性钠可杀死粪便中的病毒。
猪瘟病毒对脂溶剂也较为敏感,如乙醞、氯仿、脱氧胆酸盐能迅速使其灭活&在pH值为5〜10条件下比较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可使病毒灭活。
猪瘟病毒只有单一的血清型,但是却有毒力强弱之分,目前还没有找到毒力强弱的抗原标志,毒株间的毒力变化很大,分为强、低、无及持续感染的毒株,根据毒力的强弱,将其分为A、B两个亚群,A亚群为致病性强的毒株,B亚群为中等毒力、低毒、无毒的毒株。
2猪瘟病毒只对猪有致病性,能在牛、山羊、绵羊、兔、小鼠体内增殖但不致病。
病猪、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病毒可随粪尿以及口、鼻、眼分泌物等向外排出、散播&感染强毒株的猪,在10〜20天内向体外大量排毒,慢性感染猪能不断的进文章编号2095—9737(2020)12—0115—02行排毒或者间歇性排毒,直至死亡,新生仔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则会短期排毒&上述各类猪会不断向外界排毒,不断污染环境,从而导致猪瘟持续性发生。
猪瘟治疗方案

猪瘟治疗方案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猪类疾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和治疗猪瘟,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一、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猪瘟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一些猪瘟治疗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
这些药物通常包含抗病毒成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
口服药物治疗的优势是方便易行,可尽快投喂给受感染的猪,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二、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一种常见的猪瘟防控方法。
猪瘟疫苗可用来建立动物的免疫力,以减少受感染的风险。
目前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猪瘟疫苗,如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养殖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三、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猪瘟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有猪瘟病例,养殖场应立即对受感染的猪进行隔离,避免病毒扩散。
隔离管理包括将患病猪隔离在专门的某个区域,并采取措施避免与其他健康猪接触。
隔离期间,需要给予患猪专业的医疗护理和饲养,以促进其康复。
四、环境消毒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力较强,因此环境消毒是防治猪瘟的重要一环。
养殖场应定期对猪舍、饲料槽等物品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风险。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如喷洒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等,对于消灭病毒起到关键作用。
五、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猪瘟防治的基础。
养殖场应加强对猪群的健康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
包括合理的饲料和饮水管理、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等。
通过加强健康管理,可以减少猪的感染率和疾病发生率。
总结:猪瘟是一种对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的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和损失风险。
口服药物治疗、疫苗预防、隔离管理、环境消毒和健康管理是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养殖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结合科学的养殖管理,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只有通过全面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和预防

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和预防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各类疾病,这对于养殖者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控制,疾病将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的疾病类型以及如何进行预防。
1. 猪瘟:猪瘟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能够传播给健康的猪并迅速蔓延。
预防措施包括:保证猪场的卫生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管理,以减少病毒的传播;对所有进入猪场的猪进行必要的隔离检疫等。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PR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与生殖系统紊乱的疾病。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动物检疫,确保猪场没有受感染的动物;消毒猪舍和设备,减少病毒的传播;控制猪的密度,避免交叉感染等。
3. 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会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禽流感病毒检测,确保禽场没有受感染的禽类;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增强禽类的免疫力;加强对野生鸟类的管理,减少病毒的传播等。
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会导致牛的食欲减退和生长受限。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动物的营养管理,提高牛的免疫力;保持牛舍的干燥和通风,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牛舍。
5. 羊疫:羊疫是由感染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疾病,能够迅速传播给羊群并造成大规模死亡。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对羊群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羊的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羊舍的清洁和干燥;控制羊的密度,减少传染的风险。
6. 鱼病:鱼病是指鱼类在养殖环境中易发生的各类疾病。
预防措施包括:保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稳定;加强鱼类的饲养管理,提高其免疫力;定期进行鱼类疾病检测,避免疾病的传播等。
在畜牧养殖中,预防动物疾病的关键在于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和改善养殖环境。
养殖者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监测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诊断和治疗疾病。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管理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猪瘟知识大全

一、猪瘟猪瘟俗称“烂肠瘟”,为区别非洲猪瘟又称古典猪瘟.猪瘟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危害极大,本病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
我国将其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目前,其表现形式有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性或不明显型等类型,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弱毒感染常因其不表现临床症状则可能不被觉察。
1、病原:猪瘟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牛粘膜病病毒、马动脉炎病毒有共同抗原性。
HCV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之间,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性,抗原关系密切,既有血清学交叉反应,又有交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各种猪对猪瘟病毒都有易感性。
3、发病机理:猪瘟病毒进入靶器官扁桃体后,在其中增殖,16-18h血液中病毒浓度达到致病程度,15-24h病毒出现于淋巴系统和血管壁,48h出现于各实质器官。
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致使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血管闭锁、小血管周围发生细胞浸润,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充血、出血、坏死和梗死,并引起败血症,体温升高。
最急性病例,往往发生循环障碍.在急性感染猪中,由于HCV损害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引起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免疫应答发生改变,对溶菌酶的继发性抗体应答能力减弱,这样机体内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引起多种病原继发混合感染,使猪瘟病程复杂化。
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多由低毒力毒株感染引起慢性型和迟发型猪瘟两种.前者猪瘟传播较慢、血液和器官中病毒滴度较低,病毒存在于扁桃体、唾液腺、回肠和肾脏的上皮细胞.循环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导致应答物在肾沉着,引起肾小球肾炎。
后者在病猪一生都有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病毒在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中广泛存在。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

X u m u s h o u y i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探究刘新达2018年非洲猪瘟开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自从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之后,我国大部分省市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为养猪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降低了养猪户的收入水平,同时城县也遭受到了非洲猪瘟的危害,我国对其产生的病原特征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做好防治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非洲猪瘟带来的损失。
一、非洲猪瘟病因病理分析1、非洲猪瘟病原分析现阶段,非洲猪瘟属于病毒科,病毒属,是唯一的DNA虫媒病毒,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包括外囊膜、双层内囊膜、病毒衣壳、核心基因组和核壳,呈现出同心同圆型,直径在176~220nm 之间的五层结构;非洲猪瘟病原具有基因组庞大的特性,主要是双股线性,拥有171~191kb,其中DNA中的保守区是中央的150kb,高变区在末端,同时具有大量的核苷酸构成,部分是开放阅读框、多个基因群;基因多变一共拥有24中基因型,其中在病毒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是基因型I和基因型II,根据相关信息数据调查和研究,我国爆发的非洲猪瘟基因型主要是II;非洲猪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酸碱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范围,没有血清时适宜Ph4~11.4,同时能够在Ph4~13.3之间能够存活,其中在冷藏肉、腌肉等范围可以存活较长的时间,病毒在冻肉中能够存活十年甚至以上的时间。
病毒被有效杀死,需要在20分钟60度、70分钟56度的处理杀死病毒,同时采用消毒剂能够对病毒消灭,如碘制剂、录制剂、苯基苯酚等多种消毒剂;病毒具有血清型多的特性,在非洲具有8个血清型,同时在欧洲有一种,一共高大9中血清型。
2、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分析非洲猪瘟主要是家猪和欧洲、亚洲的野猪感染病毒较高,在具体的性别、日龄和种类没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疣猪和薮猪被感染,没有具体的临床症状,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病毒的家猪、野猪,其中包括病猪、隐形感染和带毒猪以及钝缘软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猪瘟的类型和综合防治
1猪瘟的分类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猪只后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它是养猪业的头号大敌,自从多年前我国成功地制造出猪瘟疫苗后,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是近年来随着疫苗和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病毒出现毒力强弱不同的毒株,本病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同时存在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猪瘟类型。
1.1急性猪瘟主要发生于没有经过猪瘟疫苗免疫的猪只,这类猪只体内没有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一旦感染就会很快发病,多数急性发作死亡。
此类猪只表现出急性发热性出血性败血症的典型猪瘟症状,外观猪体温升高到40.50~42 ℃呈稽留热,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粪便干硬如球状,尿色发黄,病猪厌食,精神极差严重沉郁,部分猪只运动失调有痉挛等神经症状。
大多数病猪3d内死亡,病程稍长者出现腹泻、尿脓稠而臭,行走无力,消瘦等变化,此类猪只多于1周内死亡,极少数侥幸存活者成为僵猪,并长期向外排毒。
目前猪瘟免疫比较普遍,此种类型相对较少。
1.2慢性猪瘟也称为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是目前最常见的猪瘟类型。
主要发生于免疫过猪瘟的猪只,这些猪只体内本来应当有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但是由于猪瘟免疫不合理或某些原因引起免疫抑制发生抵抗力下降,不能抵御猪瘟病毒侵袭而发病。
因为猪只还有一些抵抗力,所以表现出的症状就不典型,呈隐性经过,发作慢而温和。
表现轻度发热、贫血、消瘦、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等症状。
慢性猪瘟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可长达11周,其病程也比较长,同时有呼吸和神经症状。
在猪群中不断出现死猪现象(主要是中、小猪,特别是哺乳仔猪)。
猪群中常出现有“无名高热”、“干耳朵”、“干尾巴”、“烂喉病”等病猪,有的出现皮肤烂斑、点状出血。
有的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紫斑蹄、污斑症)、花皮猪等。
本病的发病和死亡率相对急性猪瘟来说比较低,主要是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常耐过者多,但从此以后成为僵猪,并长期向外排毒。
患有慢性猪瘟的病猪外观症状极为不典型,临床很难判定。
笔者曾经遇到过仅出现吃食减少,没有其它症状,用药无效,1周左右死亡的慢性猪瘟病例。
比较经典的慢性猪瘟病程是先沉郁、发热、厌食,再出现临床症状改善,好象要康复然后突然恶化迅速死亡,前后可持续1~2个月。
1.3迟发性猪瘟是由母猪怀孕后期感染低致病性猪瘟,然后传播给仔猪引起的猪瘟疫病。
这种仔猪出生后直到断奶前看起来都同正常猪一样,从断奶后逐渐开始发病,一般生后6个月内均发病死亡。
没有发病前的猪貌似健康,却不停的向外排病毒,感染其它猪只。
这种猪使用猪瘟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力,随时可以发病。
该病一旦发作,同一群的猪只可能会全群覆没,紧急免疫接种也不起作用,经济损失很大,它是近年来新发生的对养猪业发展危害最大的一种猪瘟类型。
目前我地猪群已经发现多起迟发性猪瘟,无一不是全群覆没,值得广大养猪户高度
警惕。
迟发性猪瘟的症状类似于慢性猪瘟,表现出逐渐沉郁,厌食,体温正常或偏高,眼结膜发炎、部分猪只眼睑肿胀(易误诊为水肿病),皮肤发红,局部运动失调行走不稳等症状。
迟发性猪瘟很少单独发作,常常与其他病混合感染,如继发猪附红体病、兰耳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嗜血杆菌等病则发病急死亡快,全群可在一周内死光。
使用药物治疗继发感染疫病时会刺激已经衰弱的猪只加速发作速度,看起来像是越治死的越快。
同时本病使用退烧药有时可以缓解表面症状,但是对病程不起任何作用,会出现症状缓解却突然间死亡的特殊现象。
混合感染的猪只死亡后一般都会有皮肤发紫或有明显的出血点出现,解剖常有典型病变出现。
2猪瘟的致病原因
以上是3种类型猪瘟的基本情况,虽然类型不同但他们都是同一个猪瘟病毒株引起来的,只不过致病力和致病原因不同而已。
急性猪瘟是没有进行猪瘟免疫所造成的;而慢性猪瘟的致病原因则很多,分为免疫不合理和免疫抑制两个方面。
2.1免疫不合理的原因有
2.1.1免疫程序不正确免疫程序是一个经验估计结果,不同的猪群情况不一样,盲目照搬可靠性不高。
特别是有些程序猪瘟免疫过于频繁或多种疫苗混合使用,容易相互干扰抑制。
2.1.2疫苗的问题主要是疫苗在购进、运输、保管、使用上低温控制不好或疫苗反复溶冻效价降低;疫苗失去真空或稀释后存放时间过长而失效;疫苗过期或本身不合格等原因。
2.1.3免疫操作不正确此类原因很多主要有:免疫时打飞针,漏注猪只或注射深度不够;使用碘酊消毒注射针头,(用消毒药可使疫苗蛋白质变性失去免疫活性);疫苗注射剂量不准,一般超前免疫用2头份,平时用4头份,体型大的种猪6头份,盲目加大或减少用量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注射时混用一个针头虽然不会影响免疫力,但能传播疫病危害更大。
2.2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主要有
2.2.1免疫时机不当猪瘟免疫受母源抗体以及原有免疫抗体的影响,在不知道抗体水平的情况下免疫常常会受到体内已有抗体影响,造成免疫抑制,使免疫
后抗体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起不到长时间的预防作用。
2.2.2药物干扰常用的一些药物如地塞米松、磺胺类以及抗病毒药物能造成机体免疫抑制或破坏免疫效果,防疫前后使用或平时泛用这些药物都会对猪瘟免疫造成不利影响。
2.2.3免疫抑制性疫病存在近年来新发的或新流行的兰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疫病能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有这些病存在时免疫就会失败。
此外,猪附红体病的广泛存在能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猪瘟抗体水平下降,本身抗体水平不高的猪也会因此发生猪瘟。
相对于前两者而言,迟发性猪瘟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母猪抗体水平不够高,在怀孕期间被猪瘟病毒乘虚而入导致发生生前感染。
3猪瘟的防治
在今后很长时间内,猪瘟都将是危害养猪业的头等大病。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而本病只能靠预防控制,针对各种致病原因采取严格地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规模养猪场,一定要严格防范,平时主要要抓好以下几点:
3.1坚持自繁自养自繁自养是防止疫病通过外来猪场传入的有效办法,只要定期测定本场母猪的猪瘟抵抗力,及时注射猪瘟疫苗,提高母猪抗感染能力,同时加强仔猪猪瘟免疫工作,就能保证杜绝猪瘟危害。
3.2外购猪只要慎重外购猪只是猪瘟传入的主要途径,如果必须外购猪只应到无病地区选购,有条件最好进行化验检测,防止引回病猪。
3.3做好猪瘟免疫防疫注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手段,由于影响防疫效果的因素很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抓好各个环节。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规模猪场应当以抗体监测结果为制定依据,首次免疫后间隔1月左右必须再次免疫才能建立坚强的抵抗力。
为防止迟发性猪瘟,母猪在空怀期要进行免疫,并测定抗体检查免疫效果。
要记住的是世上没有一成不变防疫程序,必须根据不同猪只的情况灵活应用。
其次要抓好疫苗的购进运输保存环节,猪瘟疫苗很便宜,因而假的很少,但是因为保存不当如高温过久、反复融冻,或失去真空等导致疫苗失效的却很多。
因此购进疫苗时要进行疫苗质量检验,同时采用低温运输低温保存等全程冷链化管理。
第三要正确免疫操作,除注意防止出现前边讲的不正确免疫操作问题外,还要注意疫苗稀释后冬季2h、夏季半小时内必须用完,剩余疫苗要坚决废弃。
第四消除免疫抑制因素,为防止母源抗体影响提倡超前免疫猪瘟,否则应当在20日龄时首免。
外购的仔猪最好先测定抗体后进行免疫,以防已有抗体干扰抑制。
在防疫前后不用或平时少用能引起免疫抑制的药物,同时加强免
疫抑制性疫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只要严格执行以上事项,就可以有效预防住猪瘟,否则,就会导致注苗猪仍然发生猪瘟。
第五科学进行免疫监测是保证防疫成功的关键,有条件的猪场在免疫后7~15d要进行猪瘟免疫监测,对抗体水平不正常的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补免。
要记住的是单纯依靠免疫的思想是错误的,免疫只能提高动物机体抵抗疫病感染因子的能力,任何免疫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防范效果,必须靠综合防治。
3.4抓好消毒工作消毒是杀灭猪瘟病毒的有效手段,不少养殖户也注意消毒,但却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关键是选择的消毒剂不行和不能正确地进行消毒操作。
目前市面上的消毒剂多数是季铵盐类消毒剂,虽然刺激性小但消毒效果不理想,消毒最好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戊二醛、过硫酸钾等高效消毒剂。
消毒操作时要先清除有机物,然后喷药,消毒剂浓度不能盲目加大,但要喷洒周到,不能留下死角,同时要喷够量最少湿润20min以上。
3.5处理好发病猪群发现疑似猪瘟病猪后要迅速确诊,并及时果断处置病猪,否则盲目治疗只会使疫情扩散损失加大。
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猪,确诊后对同群猪紧急接种猪瘟疫苗(6~8头份),对可疑病猪接种采用大剂量猪瘟疫苗(10~20头份或更大剂量)接种可能有效。
对猪舍、环境及用具进行紧急消毒,每天1次连续1周以上直到疫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