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剂工作原理和分类
纳米润滑剂工作原理是什么

纳米润滑剂工作原理是什么
纳米润滑剂是一种由纳米颗粒所构成的润滑材料,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以及其对摩擦和磨损的影响。
具体来说,纳米润滑剂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减少摩擦力:纳米颗粒在两个被润滑界面之间形成一层润滑薄膜,能够填充和平滑表面凹陷,并且具有较低的表面能,从而减少摩擦力,使得两个界面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顺畅。
2. 抑制磨损:纳米颗粒能够在润滑界面形成一种保护膜,该膜能够抵抗外界的压力和磨损力,从而减少表面的磨损和疲劳。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填充微观裂纹和磨损表面的凹坑,进一步降低磨损程度。
3. 提高润滑性能:纳米颗粒具有极小的尺寸和高比表面积,能够在界面形成较大的有效面积,并且在润滑过程中释放出包括润滑剂、抗氧剂、抗腐蚀剂等有机物质,从而提高润滑剂的润滑性能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纳米润滑剂通过利用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形成一种能够填补、平滑和保护润滑界面的润滑薄膜,从而减少摩擦力、抑制磨损和提高润滑性能。
这使得纳米润滑剂在各种应用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润滑产品种类及说明.2021最全优质PPT

➢一、润滑的原理及作用 ➢二、润滑产品概述 ➢三、润滑油主要质量指标 ➢四、常用润滑油种类及说明 ➢五、润滑脂主要质量指标 ➢六、常用润滑脂种类及说明 ➢七、QCMC设备使用润滑产品一览表
管理中心·管理处
一、润滑的原理及作用
管理中心·管理处
1、润滑的基本原理
是在机件摩擦副上,形成一层油膜,这种油膜和机件的摩擦面接合力很强 ,两个摩擦面被润滑剂分开,使机件间的摩擦变为润滑剂本身分子间的摩擦,从 而起到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的作用。
a. L-CKH油,用于环境温度(-10~100℃)的轻、中载荷(<500MPa压力)的开式齿轮传动的 润滑。
b. L-CKJ油适用于中等环境温度,中、重载荷(7500MPa)压力的开式或半封闭式齿轮传动副 的润滑。
c. L-CKM油适用于重载荷或伴有冲击的中载荷条件下运转的开式齿轮的润滑。
二、润滑产品概述
管理中心·管理处
2、选择润滑产品的主要原则
(1)运动速度:速度愈高愈易形成油楔,可选用低粘度的润滑油来保证油膜的 存在。选用粘度过高,则产生的阻抗大、发热量多、会导致温度过高。低速运转 时,靠油的粘度来承载负荷,应选用粘度较高的润滑油。
(2)承载负荷:一般负荷越大选用润滑油的粘度越高。低速重载应考虑油品允 许承载的能力。
二、润滑产品概述
管理中心·管理处
1、润滑产品分类
(1)润滑产品分为润滑油和润滑脂。
(2)润滑油是液体的油,分为不同的粘度级别,例如:#10、#22、 #32、……#220、#320等。一般用于齿轮箱、液压系统、导轨和滑动轴承类的滑动 部件、压缩机等。
(3)润滑脂是胶状的,是由基础油(润滑油)+ 增稠剂等组成的。一般用于滚动 轴承、小齿轮箱(如手枪电钻、榨汁机、光驱里的传动部件)、其他需要防止流 失且长润滑寿命的地方,如黄油、#32导轨油、锭子油等。
润滑剂的作用机理及种类

润滑剂的作用机理及种类1、润滑剂作用机理润滑剂的作用是降低物料之间及物料和加工设备表面的摩擦力,从而降低熔体的流动阻力,降低熔体粘度,提高熔体的流动性,避免熔体与设备的粘附,提高制品表面的光洁度等。
需要添加润滑剂的树脂有:pvc、PO类、PS、abs、PA、PF、EP、UP、氨基树脂及纤维素塑料等。
但以在PVC及LLDPE中最重要。
依不同成型方法,其润滑作用侧重点不同:压延成型--防止熔料粘辊;注射成型--加速流动,提高脱模性;挤出成型--加速流动,提高口模分离性;压制及层压成型--利于压板与制品分离。
2、常用润滑剂品种(1)润滑剂的分类a、按润滑剂成分分类主要有饱和烃、卤代烃类、脂肪酸类、脂肪酸酷类、脂肪族酰胺类、金属皂类、脂肪醇及多元醇类等。
b、按润滑剂的作用分类可分为内、外润滑剂两种,内、外润滑剂的区分主要依其与树脂的相容性大小。
内润滑剂与树脂亲和力大,其作用是降低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外润滑剂与树脂的亲和力小、其作用是降低树与加工机械之间的摩擦。
内、外润滑剂之分只是相对而言,并无严格划分标准。
——在极性不同的树脂中,内、外润滑剂的作用有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硬脂酸醇、硬脂酸酰胺、硬脂酸丁脂及硬脂酸单甘油酯对极性树脂如PVC及PA而言,起内润滑作用;但对于非极性树脂(如PE及PP)而言,则显示外润滑剂作用。
相反,高分子石蜡等与极性树脂相容性差,如在极性PVC中用做外润滑剂,而在PE及PP等非极性树脂中则为内润滑剂。
——在不同加工温度下,内、外润滑剂的作用会发生变化。
如硬脂酸和硬脂醇用于PVC 压延成型初期,由于加工温度低,与PVC相容性差,主要起外润滑作用;当温度升高后,与PVC相容性增大,则变为起内润滑剂作用。
(2)常用润滑剂品种按润滑剂的组成可分为:饱和烃类、金属皂类、脂肪族酰胺、脂肪酸类、脂肪酸醋类及脂肪醇类。
——饱和烃类饱和烃类按极性可分为非极性烃(如聚乙烯蜡和聚丙烯蜡)、极性烃(如氯化石蜡及氧化聚乙烯等)。
摩擦.磨损.润滑及润滑剂概论

第一章摩擦.磨损.润滑及润滑剂概论摩擦、磨损、润滑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润滑剂及其基本性能指标│润滑剂的种类一、摩擦.磨损.润滑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摩擦、磨损、润滑是一种古老的技术,但一直未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1964年英国以乔斯特(Jost)为首的一个小组,受英国科研与教育部的委托,调查了润滑方面的科研与教育状况及工业在这方面的需求。
于1966年提出了一项调查报告。
这项报告提到,通过充分运用摩擦学的原理与知识,就可以使英国工业每年节约510,000,000英镑,相当于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
这项报告引起了英国政府和工业部门的重视,同年英国开始将摩擦、磨损、润滑及有关的科学技术归并为一门新学科--摩擦学(Tribology)。
摩擦学是研究相互作用、相互运动表面的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是有关摩擦、磨损及润滑的科学与技术统称为摩擦学(Tribology)。
科学地控制摩擦,中国每年可节省400亿人民币。
故改善润滑、控制摩擦,就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摩擦学科学及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消耗在摩擦、磨损和润滑方面的资金估计为9500亿元,其中如果正确运用摩擦学知识可以节省人民币估计可达到32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5%。
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在《依靠摩擦润滑节能策略》一书中提出,美国每年从润滑方面获得的经济效益达6000亿美元。
1986年,中国的《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报告》指出,根据对我国冶金、石油、煤炭、铁道运输、机械五大行业的调查,经过初步统计和测算,应用已有的摩擦学知识,每年可以节约37.8亿元左右,约占生产总值(5个行业1984年的可计算部分)的2.5%。
润滑油的支出仅是设备维修费用的2%~3%。
实践证明,设备出厂后的运转寿命绝大程度取决于润滑条件。
80%的零件损坏是由于异常磨损引起的,60%的设备故障由于不良润滑引起。
中国每1000美元产值消耗一次性能源(折合石油)为日本的5.6倍,电力为日本的2.77倍,润滑油耗量为日本的3.79倍。
第一章 摩擦学基础知识(润滑)

三、润滑脂及其主要性能 • 组成:基础油+稠化剂+添加剂+澎润土 • 润滑脂的性能指标主要有针入度、滴点、析 油量、机械杂质、灰分、水分等
1)针入度 软硬程度 H(mm)/0.1
h
阻力大小、流动性强弱
标准锥体,150g,25 ℃ ,5s
2)滴点----固体 流体的温度转折点,表示耐热性 3)防水性能; 4)静音性能; 5)种类 A)钙基脂:抗水,适于轻中重载荷; B)钠基脂:高温,但不抗水; C)锂基脂:多用途,最好; D)铝基脂:高度耐水性,航运机械 E)其它特种润滑脂(特种合成油、添加剂、 稠化剂等)
五、添加剂 • 作用越来越大,在润滑脂、合成油中不加添加剂,
六、对润滑剂的要求
较低的摩擦系数 良好的吸附和渗入能力 有一定的黏度 有较高的纯度和抗氧化性 没有腐蚀性 有良好的导热性和较大的热容量
七、润滑装置 单体供油装置 油壶, 油杯,
油枪
油杯
压配式油杯
滴油式油杯
油芯式油杯
油环
油链
• 集中供油装置 a) 简单的少数点位集中供油 b) 设备中心、车间及工厂级集中供油 泵站+(稳压+冷却)+过滤+分配器+工位润滑
η t = η0 ( t0 / t )
m
2、润滑油的粘压特性
• 粘度和压力的关系近 似表示为:
η = η0 e
ap
粘温关系曲线
3、油性—反映在摩擦表面的吸附性能 油性 (边界润滑和粗糙表面尤其重要) 4、闪点—瞬时燃烧和碳化的温度; 闪点 燃点—长时间连续燃烧的温度(高温性能); ; 燃点 5、凝点—冷却,由液体转变为不能流动的临界 凝点 温度; (低温启动性能) 6、极压性(EP), 在重压下表面膜破裂的最大 极压性(EP) 接触载荷,用PB表示,(极限载荷) 7、酸值—限制润滑剂变质后对表面的腐蚀 酸值
润滑系的工作原理

润滑系的工作原理
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润滑剂在摩擦表面形成润滑膜,使摩擦表面之间的接触减小,从而降低摩擦系数和摩擦磨损。
润滑剂可以是油、脂、液体或固体,其选择要根据工作条件和需要进行考虑。
润滑系统通常由润滑剂、润滑油泵、润滑油管路、油箱、滤清器、油冷却器等组成。
润滑剂被泵送到摩擦表面,当润滑剂进入接触面之间的微小间隙时,它们会承受足够的压力,形成一个薄膜,将摩擦表面分隔开来。
润滑膜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以及适当的温度。
当润滑剂被泵送回油箱时,通过滤清器去除固体颗粒和污染物,确保润滑系统的正常运行。
润滑系统有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分隔原理:润滑剂在摩擦表面之间形成润滑膜,分隔摩擦表面,减少直接接触和摩擦力;
2. 负载分配原理:润滑剂的高压力推动下,润滑膜承受负载,均匀分配在接触表面上,减小局部应力和磨损;
3. 冷却原理:润滑剂可以带走摩擦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器散热,降低摩擦温度,防止零件过热和膨胀;
4. 清洁原理:润滑剂通过油路中的滤清器去除固体颗粒和污染物,保持润滑系统的清洁,减少磨损和故障的发生。
综上所述,润滑系统通过润滑剂形成润滑膜,以分隔、负载分配、冷却和清洁的原理来保持摩擦表面的良好润滑和工作。
这种工作原理可以降低机械零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率。
润滑剂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润滑剂的基本知识一润滑的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摩擦阻力,降低机械磨损,节省动力能源和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发挥机械的最高效益。
二:产生摩擦的原因1 物体表面是不平滑的。
表面粗糙度是加工表面具有较小的间距和微小峰谷不平度。
表面粗糙度大小,对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1)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耐磨性能,(2)表面粗糙度影响配合性能的稳定性。
(3)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疲劳强度。
(4)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抗腐蚀性能,(5)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密封性能。
(6)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接触刚度。
(7)影响零件的测量精度。
2 相互接触的分子间的引力也会导致摩擦产生。
三摩擦的现象1 消耗动能。
2 摩擦发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3 磨损。
四润滑的作用1 润滑,克服由于摩擦产生的三种现象。
2冷却,将机械能转化的热能带走或冷却。
3 冲洗,将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或其他固体杂质冲洗带走。
4 密封,防泄漏、防尘、防窜气。
5 保护,防锈、防尘。
6 减震,起缓冲作用。
7动能传递,液体系统和遥控马达及摩擦无级变速等。
五摩擦和润滑的类型动摩擦分为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分为干摩擦,液体摩擦、半液体摩擦和边界摩擦。
六润滑剂1 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是利用具有特殊润滑性能的固体润滑剂代替润滑油和润滑脂隔离摩擦接触表面,形成良好的固体润滑膜,已达到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的程度。
将固体润滑剂分为有机物、无机物、金属氧化物和软金属四大类。
有机固体润滑剂主要有聚四氟乙烯、聚酰胺、聚乙烯、聚酰亚胺等等,无机金属剂主要包括石墨、氮化硼;金属氧化固体润滑剂主要有氯化钙;软金属固体润滑剂主要有铅、银、金。
2 半固体润滑剂半固体润滑剂在常温、常压下呈半液体状态,并且有胶体结构的润滑材料,称为润滑脂。
一般由基础油、添加剂和稠化剂稳定剂在高温下混合而成。
3 液体润滑剂液体润滑剂的用量最大、品种最多的润滑剂,包括基础油和水基液。
水基液多半用于金属加工液及难燃液压介质,常用的水基液有水、乳化液、水-乙二醇以及其他化学合成液。
空压机的润滑原理及常见润滑方式

空压机的润滑原理及常见润滑方式空压机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为了保证空压机的稳定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润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空压机的润滑原理以及常见的润滑方式。
一、润滑原理润滑原理是指利用润滑剂在摩擦表面形成润滑膜,减少机械摩擦,降低能量损耗,保护机械零部件的工作表面,减少磨损和损坏。
对于空压机来说,润滑原理是确保空气压缩过程中的摩擦和热量产生的同时,有效降低摩擦磨损和机械部件的温度。
在润滑原理中,润滑剂起着重要的作用。
润滑剂可分为润滑油和润滑脂两种类型。
润滑油往往用于空压机的大型设备,而润滑脂则用于小型的空压机设备。
润滑剂的选择和使用方式直接影响到空压机的润滑效果和使用寿命。
二、常见的润滑方式1. 压力喷射润滑法压力喷射润滑法是在空压机的主轴承或滚动轴承上通过润滑油的喷射形成润滑膜,减少摩擦和磨损。
该润滑方式适用于高速运转的空压机设备,如离心式空压机。
通过喷油嘴将润滑油直接喷射到摩擦表面上,形成薄膜,可以有效降低摩擦系数,确保机械零部件的正常工作。
2. 沉浸润滑法沉浸润滑法是指将滑动轴承全部或部分浸入润滑油池中,使轴承与润滑油接触,减少磨损和热量。
这种润滑方式适用于低速旋转的轴承和滑动轴承,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补充润滑油,以维持润滑效果。
空压机中的某些小型设备通常采用这种润滑方式。
3. 飞溅润滑法飞溅润滑法是指将润滑油借助装有齿轮的转轴进行润滑。
当转轴转动时,润滑油被齿轮卷起并飞溅到机械零部件表面,形成润滑膜。
这种润滑方式适用于空气压缩机的传动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传动部件的摩擦,延长使用寿命。
4. 进口专用外润滑对于一些高速、高负荷运行的大型空压机,为了保证润滑效果和使用寿命,通常需要引入专用润滑系统。
这种润滑系统通过外部专用的润滑装置,将润滑油输送到机械零部件,形成有效的润滑膜。
结论空压机的润滑原理及常见润滑方式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适当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润滑方式,加强润滑维护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摩擦磨损,降低能量损耗,保护机械设备,延长使用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滑剂工作原理和分类(一)有机硅脱模剂用作脱模剂的有机硅是指聚有机硅氧烷(也可称作聚硅酮)。
1.二甲基硅油这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粘稠液体,溶于苯、甲苯、二甲苯、乙醚,部分溶于乙醇、丁醇、丙醇,不溶于环己醉、甲醇、植物油、水、石蜡油。
本品无毒。
二甲基硅油具有优良的耐温性,其粘度随温度变化小,电性能优良,具有憎水性,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脱模剂。
2.甲基苯基硅油这是一种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物理性能随组成和分子量而异,它除了有二甲基硅油的一般性能外,还具有较佳的耐高温、抗辐射性能,但温度粘度系数比二甲基硅油差。
3.二乙基硅油它是一种无色至浅黄色透明液体,耐高温粘度系数小,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和介电性能,无毒、无腐蚀性.溶于甲苯、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4.乳化硅油乳化硅油是聚甲基硅氧烷乳化剂。
这是一种白色乳状液,含硅油30-40%,耐高温、不易挥发、抗氧化、耐腐蚀、对金属无腐蚀作用,无毒。
5.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本品无色透明,全溶于苯。
6.甲基嵌段温室硫化硅橡胶这是一种无色至淡黄色透明粘稠液体,它是含端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甲基乙氧基硅氧烷的共混物。
不需要加交联剂,加触媒后即可在温室下固化成弹性硅橡胶。
7.甲基硅树脂甲基硅树脂是由甲基三乙氧基水解缩聚而得的黄色透明液体。
在加热下或在室温下加入适当固化剂能固化成膜,其膜透明、坚硬、耐磨,耐水性优良。
(二)其它脱模剂其它脱模剂主要可分为混合溶液型、薄膜型和油膏型三类。
1.混合溶液型混合溶液型主要有聚乙烯醇溶液、聚丙烯酰胺溶液、醋酸纤维素溶液、聚苯乙烯等有机溶剂溶液。
2.薄膜型薄膜型主要有聚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乙烯薄膜、氟塑料薄膜、玻璃纸、醋酸纤维素薄膜、锡纸、金纸等。
3.油膏型油膏型主要有汽车蜡、地板蜡、石蜡、巴西棕榈蜡、豆油、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由不同组分配制成油膏,如石蜡3份、凡士林2份配成蜡膏;凡土林10份、石蜡1份、硬脂酸2份和煤油7份配成凡士林油膏;石蜡100克、凡士林20克、松节油40毫升和汽油80-100毫升配成代用地板蜡。
脱模剂是为防止成型的复合材料制品在模具上粘着,而在制品与模具之间施加一类隔离膜,以便制品很容易从模具中脱出,同时保证制品表面质量和模具完好无损。
常用的脱模剂主要有以下几类:(1)按脱模剂的使用方式不同有外脱模剂及内脱模剂之分。
外脱模剂是直接将脱模剂涂敷在模具上;内脱模剂是一些熔点比普通模制温度稍低的化合物,在加热成型工艺中将其加入树脂中,它与液态树脂相容,但与固化树脂不相容,在一定加工温度条件下,从树脂基体渗出,在模具和制品之间形成一层隔离膜。
(2)按脱模剂的状态不同有薄膜型(主要有聚酯、聚乙烯、聚氯乙烯、玻璃纸、氟塑料薄膜)、溶液型(主要有烃类、醇类、羧酸及羧酸酯、羧酸的金属盐、酮、酰胺和卤代烃)、膏状及蜡状(包括硅酯、HK-50耐热油膏、汽缸油、汽油与沥青的溶液及蜡型)脱模剂。
基中蜡型脱模剂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脱模剂,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无毒、脱模效果好,缺点是会使制品表面沾油污,影响表面上漆,漏涂时会使脱模困难。
对于成型形状复杂的大型制品常与溶液型脱模剂复合使用。
(3)按脱模剂的组合情况有单一型和复合型脱模剂(包括组分复合和使用方式上的复合)。
(4)按脱模剂的使用温度有常温型和高温型脱模剂,如常温蜡、高温蜡及硬脂酸盐类。
(5)按其化学组成有无机脱模剂(如滑石粉、高岭土等)和有机脱模剂。
(6)按其复用次数有一次性脱模剂和多次性脱模剂。
由于环氧树脂对其它材料粘接力极佳,所以当需使用模具使环氧树脂成型时都会遇到脱模剂的问题。
为了把已固化的制品顺利地从模具上取下来,必须在模具的工作面上涂脱模剂。
一方面可以使环氧树脂制品表面光洁,另一方面保护模具不受损坏。
脱模剂分为内部润滑性和外部润滑性两类。
前者主要是提高聚合物分子本身的润滑性,它要求与树脂聚合物有一定程度的亲和性或相溶性。
后者是提高模具与聚合物之间的润滑性。
因而对它的选择很重要,对脱模剂一般要求如下:使用方便、干燥时间短;操作安全、无毒;均匀光滑,成膜性好;对模具无腐蚀,对树脂固化无影响;对树脂的粘附力低;配制容易、价格便宜。
事实上要完全满足以上各点要求是很难做到,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予以选择。
常用的外部润滑性脱模剂有以下几类:一、薄膜类: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酯薄膜等塑料膜。
这种塑料膜脱模剂使用简便,防粘性好。
但缺点是铺设性差,一般用于几何形状简单的制品。
二、溶液类:常用的有聚乙烯醇、硅油、硅脂、液体或乳化石腊等。
如硅脂与甲苯溶液做成的脱模剂,成膜性好、脱模效果好,可在18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
其缺点是模具在涂上硅酯溶液后要在200℃左右烘烤,否则不易成膜。
一般用于高温成型的金属模具。
还有在金属模具上喷涂悬浮聚四氟乙烯或聚全氟乙丙烯,但此法价格高,且需烧结处理。
三、油膏、石腊、硬脂酸类:但使用不方便,不易涂布均匀,影响脱膜效果。
它又分四类:腊直接熔化后的成型品;乳化品;与其它物质调配后成型物;经化学反应的成品。
脱模剂原理由于润滑剂分子的极性基团对金属表面取向,因吸附作用而生成一个静止的润滑剂膜层,从而减少聚合物和加工设备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显着脱膜效果和提高塑料件表面的光洁度。
脱模剂是为防止成型的复合材料制品在模具上粘着,而在制品与模具之间施加一类隔离膜,以便制品很容易从模具中脱出,同时保证制品表面质量和模具完好无损。
常用的脱模剂主要有以下几类:(1)按脱模剂的使用方式不同有外脱模剂及内脱模剂之分。
外脱模剂是直接将脱模剂涂敷在模具上;内脱模剂是一些熔点比普通模制温度稍低的化合物,在加热成型工艺中将其加入树脂中,它与液态树脂相容,但与固化树脂不相容,在一定加工温度条件下,从树脂基体渗出,在模具和制品之间形成一层隔离膜。
(2)按脱模剂的状态不同有薄膜型(主要有聚酯、聚乙烯、聚氯乙烯、玻璃纸、氟塑料薄膜)、溶液型(主要有烃类、醇类、羧酸及羧酸酯、羧酸的金属盐、酮、酰胺和卤代烃)、膏状及蜡状(包括硅酯、HK-50耐热油膏、汽缸油、汽油与沥青的溶液及蜡型)脱模剂。
基中蜡型脱模剂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脱模剂,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无毒、脱模效果好,缺点是会使制品表面沾油污,影响表面上漆,漏涂时会使脱模困难。
对于成型形状复杂的大型制品常与溶液型脱模剂复合使用。
(3)按脱模剂的组合情况有单一型和复合型脱模剂(包括组分复合和使用方式上的复合)。
(4)按脱模剂的使用温度有常温型和高温型脱模剂,如常温蜡、高温蜡及硬脂酸盐类。
(5)按其化学组成有无机脱模剂(如滑石粉、高岭土等)和有机脱模剂。
(6)按其复用次数有一次性脱模剂和多次性脱模剂。
目前我在用一种反应型脱模剂,首先其在模具上反应固化,形成一个涂层,然后再浇注,这个图层紧密的粘在模具上,而与树脂的粘结性较差,即脱模能力较好,这样浇注好的树脂就可以轻易取下来了。
脱模原理由于润滑剂分子的极性基团对金属表面取向,因吸附作用而生成—个静止的润滑剂模层,从而减少聚合物和加工设备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显著脱模效果和提高塑料件表面的光洁度。
卵磷脂脱模剂CRC-03047本品是一种不含硅的干性脱模剂,不燃烧、不油腻,用后可加工上油、连结、焊接或上漆。
它还可消除塑胶制品如Polyethylene的裂痕,不会在模具或零件上留下残渍。
长期使用本品还可防止锈蚀,延长模具寿命。
本品符合美国USDA(H2)规格,也可用于食品工业。
(一)脂肪酸及其金属皂类脂肪酸及其皂类是用途很广的润滑剂,亦可用作脱模剂。
它们的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与许多塑料相溶性好,并有热稳定作用,一般都在加工前先与树脂预混,使用方便。
硬脂酸迄今仍是最主要的润滑剂之一,因为它的价格低廉、性能全面,且易加工成各种金属皂类,如硬脂酸锌、钝、铅、镁、钡、镉、铝、钠和锂都是常使用的润滑剂。
1.硬脂酸(又称十八烷酸) 硬酯酸的纯品是带有光泽的白色柔软小片。
20℃时的比重为0.918,熔点70-71℃,沸点383℃,折光率1.4299。
在90-100℃下缓慢挥发,易溶于苯、氦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醋酸戊酯、甲苯,能溶于乙醇、丙醇,但几乎不溶于水。
工业品纯度40-97%,为白色或微黄色或块状物,是硬脂酸和软脂酸(十六烷酸)的混合物,并含少量油酸,微带脂肪味,无毒。
2.硬脂酸皂类塑料加工中最常用的硬脂酸皂类是硬脂酸锌、钙、铅、钡,它们都兼有稳定剂作用(物化常数见“热稳定剂”)。
其中硬脂酸锌可以作聚苯乙烯、ABS、SAN、酚醛、氨基、不饱和聚酯树脂等的润滑剂,也是透明塑料制品常用的脱模剂。
硬脂酸钙可用作聚烯烃、酚醛、氨基、不饱和聚酯的润滑剂。
(二)酯类较理想的酚类润滑剂是那些在分子链上有长链脂肪族基的化合物。
一般天然蜡属酯类,也是一类优良润滑剂,1.硬脂改正丁酯浅黄色液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难溶或微溶于甘油、乙二醇、甲醇和某些胺类.2.硬脂酸单甘油酯(简称GMB) 这是一种呈白色或象牙色的蜡状固体,熔点为60℃以珠状料供应。
比重0.9。
工业产品中的纯度约25-90%,其余组成是硬酸脂酸双甘油酯、三甘油酯及甘油等。
它适用于聚甲醛、加玻纤之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丙烯、醇酸及密胺树脂等。
3.三硬脂酸甘油酯(简称HTG) 这是一种白色脆性的蜡状固体,以片状供应,比重0.96,熔点60-64℃。
(三)酰胺类酰胺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外润滑作用,所以既是润滑剂,又是很好的抗粘贴剂。
此外,还能提高塑料制品的抗静电性。
酰胺类润滑剂的消耗量比酯类多。
最常用的是油酸酰胺和双硬脂酰胺。
1.油酸酰胺这是一种白色结晶,熔点为75-76℃,闪点210℃,着火点235℃。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2.硬脂酸酰胺硬脂酸酰胺的纯品为无色叶状结晶,不溶于水,难溶于冷乙醇,溶于热乙醇、乙醚、氯仿。
3.乙撑双硬脂酸酰胺(简称EBS) 这是一种白色细小颗粒,常温下不溶于大多数溶剂,但溶于热的氯化烃类和芳香烃类溶剂。
本品对酸、碱和水介质稳定。
虽不溶于水,但粉状物在80℃以上具有润湿性。
以珠状或块状料供应,工业品纯度96%,它适用ABS、聚甲醛、聚酰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加玻纤之聚碳酸酯等。
4.乙撑双油酸酰胺(简称EBO) 它比EBS软,暗黑色,熔点114℃,以珠状料供应。
(四)石蜡及烃类用作润滑剂的烃类是一些分子量在350以上的脂肪烃,包括石蜡、合成石蜡、低分子量聚乙烯蜡以及矿物油。
实用的烃类润滑剂是有一特定分子量、粘度或熔程的烃类混合物。
烃类润滑剂是优良的外润滑剂,但不是理想的内润滑剂,因它们与聚合物的相溶性较差。
1.石蜡主要成分为直链烷烃,并含有少量的支链烷烃。
直链烷烃含量从75%到接近100%不等。
石蜡是一种白色团体,溶于苯、氯伤、四氯化碳、石脑油等一类非极性溶剂,不溶于如水和甲醇等极性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