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鉴别中医诊断:1.辨证要点: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要遵循血证论治,其证属于吐血和便血范围,吐血多由食道或胃起来,便血则要分清近血和远血,近血不属上消化道出血,远血则属血在便后者,其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不论吐血或便血,中医证治首先要辨清寒热,若寒热混淆,就会加重病情。
对于吐血,多认为由热邪而致,故治疗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
便血则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摄,阴络损伤所致,治疗以益气摄血为主。
其次,中医治疗血证,要辨清标本,出血之现象是标证,出血之根源是本,治疗大出血之时,首先治标,血止后再治本。
治疗中小量出血,则可标本兼顾,一方面迅速采取措施,达到立即止血,另一方面针对原发病,制止出血之由。
2.证候(1)胃中积热:①主症:吐血紫暗或呈咖啡色,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
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干口臭,喜冷饮,或胃脘胀闷的痛。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2)肝火犯胃:①主症:吐血鲜红或紫暗,大便色黑如漆。
②兼症: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黄疽,胁痛宿疾,或见赤丝蛛缕,痞块。
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肠道湿热症:主症:下血鲜红,肛门疼痛,先血后便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4)脾虚不摄:①主症: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清。
②兼症:病程较长,时发时愈面色萎黄,唇甲淡白,神疲,腹胀,纳呆,便溏,四肢乏力,心悸,头晕。
③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气衰血脱:①主症:吐血倾碗,大便溶黑,甚则紫红。
②兼症:面色及唇甲白,眩晕,心悸,烦躁,口干,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神志恍惚或昏迷。
③舌、脉象:舌淡,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西医诊断:首先必须迅速问清病史,不可忽视,重病出血亦可一边抢救,一边了解病史。
(1)既往有否胃、十二指肠疾病史、有否肝病史、有否钡餐和胃镜检查史。
(2)出血前有否服用药物的历史,如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制剂及解热镇痛剂,有否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药物。
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临床观察

2 结 果
1 . 2一般 资料 : 组 4 例 均 为 本 院住 院患 者 , 3 例 , 1 例 ; 本 0 男 O 女 0 年龄 2 ~ 0 , 0 7 岁 平均 4 . ; 程 1 月~ 5 ; 5岁 病 个 1 年 全部 病例 经纤维 胃 镜 确诊 , 实验 室 检查 大便 或 呕 吐物 潜 血 ( )其 中消 化性 溃 疡 2 +; 6 例( 十二 指肠 溃疡 l 例 , 疡 1 , 溃疡 4 )急性 胃黏 2 胃溃 0例 复合 例 , 膜 病变 l 例 , 管 胃底 静 脉 曲 张破 裂 2 , 消 化 道肿 瘤 1 ; 1 食 例 上 例 轻 度 出血(5 0 11 , 2 50 l0 m )3例 重度 出血 ( l0m ) 例。 > O0 13 1 治 疗方法 . 3 1. . 1常规治疗 : 度 出血者 , 3 轻 可静 脉滴 注 抑 酸药 、 血 药 , 可 选 止 另 用 0 %氯 化钠 注射 液 、 格 液 、 . 9 林 右旋 糖 酐 或 其他 血 浆 代用 品 ; 中 度 出血 以上 者 , 配合 输血 、 支持 、 抗感 染 、 休克 及对 症处 理 。 抗 1. .2中医治疗 :首先 拟定 了基 础 方 :三 七 1g 3 5 ,海蛸 2g 0 ,大 贝 2g 白及粉 lg 白芍 1g, 草 6 , 0, O, 5. 甘 g根据 临床症 状 , 证 分 型 , 辨 在 基 础方上加 味 。胃中积 热 , 见鲜 红 呕血 或紫 黯 血 , 腹胀 闷 , 症 脘 口 臭、 便秘 、 黄 、 苔 脉数 ; 础方 加 黄 连 lg 基 O 丹皮 lg大 黄 lg单 包 O O( 后 下 )原 方甘 草宜 用 生甘 草 。肝 火犯 胃 , 状 鲜 红吐 血 , , 症 口苦胁 痛, 善怒 , 心烦 , 绛 , 弦数 ; 础方 加 山 栀 1g丹 皮 5 , 舌红 脉 基 5, g生地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治方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中药方治疗效果显著。
一:主治呕血、黑便。
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组成大黄、白芨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4 5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
出血量多势急者,可每2小时服药1次。
功用止血、祛淤、生新。
二: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地榆炭,侧柏炭各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
(溃疡止血粉:乌贼骨3份、白芨2份、参三七粉1份。
)用法(1)溃疡止血方:以水两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煮滤液350-400毫升,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2)溃疡止血粉:上药按比例配制,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下,每天服2-3次。
功用 (1)溃疡止血方: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
(2)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淤、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备注:本方为冶“脾胃虚寒,不能统血”之上消化道出血者而设:若证属虚多实少者,仍可用本方。
但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临床一般以溃疡止血方(汤剂)治疗即可,若证情重者,应配用溃疡止血粉(散剂)治疗为宜。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认为是暴饮暴食、饮酒过度、过食辛辣胃有积热,热伤胃络,迫血外溢而吐血。
或脾胃失和,酿湿生痰,痰火扰动胃络也可引起吐血。
若热郁肠道,灼伤阴络,而致便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2 1 两组 疗 效 比较 .
治 疗 组 与对 照 组 治 疗 上 消 化 道 出血 的有
效率 分别 为 9 . %与 8. % ,治 疗组疗 效 明显高 于对 照组 , 35 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P< .5 。 2 2 不 良反 应 两 组 患者 均 未 见 明 显 的毒 不 良反应 。 .
李 建 山,张 勇
【 摘要 】 上消化道 出血是指屈 氏韧带以上 的消化道,包括食 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 变引起 的 出血 。胃空
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 变出血 亦属此 范围。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 出血经过长期的 临床 实践 ,具 有疗效好、治疗周期
短 、 经 济 、不 良反 应 小等优 点 。上 消化 道 出血是 急症 之 一 ,若 不 及 时 治 疗或 治疗 不 当 ,病 死 率 相 当高 。
血等检查 ,了解止血情况和药物的毒副反应 。 14 疗效评定标 准 . 有效 :血压 、脉 搏平 稳 ,肠 鸣音正 常 ,
大便潜血转阴,胃镜检查无 出血点。无效 :仍有 出血征象 ,大 便潜血阳性,或 胃镜检查仍有出血 点。
15 统计学方法 .
计数资料 采用 x 。检验 ,以 P< .5为差 00
作者单位 :2 24 7 13河南 省三门峡 市第三人 民医院药剂 科 ( 李建
山) ;三门峡市第 三人 民医院中医科 ( 张勇)
【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上消化道 出血 ;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 53 2 【 7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0 57 (0 0 5— 60— 1 0 8— 9 1 2 1 )0 0 4 0
1 资 料 与 方 法 异 有 统计 学意 义 。
1 1 一般 资料 .
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消化道肿瘤出血是因为肿瘤组织缺血性坏死造 成肿瘤表面糜烂、溃疡使血管破裂。 ---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多因门静脉 压力增高所致。 ---胆道结石、寄生虫合并胆道感染引起胆管粘 膜炎症水肿、糜烂、溃疡是引起胆道出血的常 见原因。 ---血液系统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往往是因 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不全,凝血因子缺乏, 使凝血机制障碍、或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出血。
急性失血的全身症状消失;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不再下降,网织红细胞数天内恢复
正常; 血中尿素氮浓度下降渐至正常; 黑便量减少,由稀软转为成形或较干硬,颜色由黑色 转为正常的黄色; 放臵胃管或三腔管者,抽出液清白,未见血液; 肠鸣音不亢进。
鉴别诊断:
与呼吸道出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鉴别
来自呼吸道的咳血常见有支气管扩张、 肺结核等病,血色鲜红,常混有痰液和 气泡,伴咳嗽,喉痒,无黑便。而来自 消化道的呕血常由消化系统疾病所引起, 血色呈咖啡色,常混有食物残渣,伴有 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疼痛,有黑便。
诊断---出血部位与病因的诊断
器械检查
若患者有胃镜检查禁忌症或不愿进 行胃镜检查,或经胃镜检查出血原因不明,疑 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段,可进行胃肠 钡餐造影、小肠灌钡造影检查。X线钡餐检查 多主张在出血停止和病情基本稳定数天后进行 为宜。选择性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99m锝标记 红细胞扫描、吞棉线试验及小肠镜检查等主要 适用于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由于胃镜检查已 能较确切搜寻十二指肠降段以上消化道病变, 故上述检查很少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饮食不节,热蕴胃 肠或燥火伤阴
忧思恼怒,肝郁 化火 劳倦过度,肝病胃 病日久,脾胃虚弱 肝病、胃病日 久,气滞血瘀
胃肠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中西医治疗经验方

胃肠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中西医治疗经验方胃肠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中西医治疗经验方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目录1 症状体征(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早期识别若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征象的出现先于呕血和黑粪,就必须与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以及子宫异位妊娠破裂,自发性或创伤性脾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其他病因引起的出血性休克相鉴别,有时尚须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直肠指检,借以发现尚未呕出或便出的血液,而使诊断得到及早确立。
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呕血和黑粪首先应与由于鼻衄,拔牙或扁桃体切除而咽下血液所致者加以区别,也需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所致的咯血相区别,此外,口服禽畜血液,骨炭,铋剂和某些中药也可引起粪便发黑,有时需与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粪鉴别。
(二)出血量的估计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约20ml时,粪便匿血(愈创木脂)试验可呈现阳性反应,当出血量达50~70ml以上,可表现为黑粪,严重性出血指3小时内需输箅1500ml才能纠正其休克,严重性出血性质又可分为大量出血(massive bleeding)即指每小时需输血300ml才能稳定其血压者;最大量出血(major hemorrhage)即指经输血1000ml后血红蛋白仍下降到10g/dl以下者,持续性出血指在24小时之内的2次胃镜所见均为活动性出血,出血持续在60小时以上,需输箅3000ml才能稳定循环者,再发性出血指2次出血的时间距离至少在1~7天,如果出血量不超过400ml,由于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很快被组织过500ml,失血又较快时,患者可有头昏,乏力,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表现,随出血量增加,症状更加显著,甚至引起出血性休克。
中医内科学上消化道出血

对癌肿出血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手术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
胃热壅盛 肝火犯胃 脾失统摄
上消出血--胃热壅盛型
主证:脘腹胀痛,呕血紫暗或鲜红,大 便色黑如漆,口干口臭,喜冷饮,舌红 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例方:泻心汤+十灰散 常用药:生大黄、黄芩、川连、侧柏叶、
42%——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施他 宁、善得定—奥曲肽)
内镜下止血
喷洒止血药: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等 高频电凝止血 微波凝固止血 激光止血 内镜下硬化治疗 内镜下套扎治疗
溃疡、胃炎、胃粘膜病变治疗
H2受体拮抗剂 第一代:西米替丁 第二代:雷尼替丁 第三代:法莫替丁
胃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 兰索拉唑
HR>120次/分 输血目标:提高RBC压积到40% 注意事项:门脉压、浮肿、急性肺水肿
治疗措施——止血
药物止血 内镜下止血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手术止血
药物止血
促进凝血与抗纤溶:止血芳酸、止血敏、 6-氨基已酸、凝血酶、立止血
收缩血管:安络血,去甲肾上腺素 收缩胃肠道血管:减少血流量可达
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发热
一般不超过38.50C,可持续3~5天。 由于血容量减少 贫血 周围循环衰竭 血分解蛋白的吸收
以上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障碍。
上消化道出血的体征
开始可感到疲乏—精神萎靡—烦躁—反 应迟钝—谵妄—模糊—嗜睡—昏迷
皮肤苍白、湿冷 心率快、心音低钝,心尖部可有收缩期
出血量的估计
根据血容量减少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出血量20ml, 粪便潜血试验 (+) 出血量50~70ml 可见黑便 出血量500~1000ml 柏油样便 出血量﹤400ml 无症状 出血量﹥500ml 头晕\乏力\心悸\BP↓
中医辨证治上消化道出血

家庭医药 2020.1146传统医学传统中医辨证治上消化道出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黄芩、白芍、栀子炭各12克,茜草根、柴胡各10克,茯苓15克,生地黄30克,龙胆草9克,甘草5克。
加减:伴发热黄疸者,加绵茵陈15克;胁痛明显者,加素馨花12克,佛手9克;呕血不止,乃肝热盛极,血络不宁,加用生大黄粉3~5克,以通腑清热,化淤止血;烦躁不安者,加水牛角、玄参各12克,以清营凉血宁心。
脾虚不摄证主症:大便色黑,伴体倦神疲,面色无华,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白及、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黄芪、仙鹤草各30克,当归、阿胶珠(烊化)、血余炭各12克。
加减:脾阳虚明显者,加用炮附子、炮姜炭各9克;兼肝郁者选加柴胡6克,佛手、郁金各9克;偏脾气虚者方可加用归脾汤加减;偏脾阳虚者方用黄土汤加减。
胃络淤阻证主症: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吐血紫暗或夹血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或有淤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减。
柴胡、桃仁、当归各10克,牛膝、茜草根、生地黄各15克,红花6克,赤芍、枳壳各12克,三七(冲服)、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各9克。
加减:出血明显者,加藕节9克,蒲黄炭10克;淤血明显者,加丹参15克,五灵脂12克;肝郁气滞明显者,加延胡索12克,郁金9克;发热烦渴者,加牡丹皮9克,水牛角12克,清热凉血宁心;兼见宿食内停,吐血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莱菔子15克,山楂炭12克,以消食导滞,宽胸畅膈。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腺和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其中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最为常见。
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失血的速度、出血前身体的健康状况及血红蛋白量。
少量出血(24小时<500ml),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心慌;中量出血(24小时为500~1000ml),血压在90mmHg,呕血伴黑粪;重度出血(24小时>1000ml),血压<90mmHg,有休克,如心率加速,肢冷,出汗,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昏厥;致死性出血24小时>2000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辩证治疗疗效。
方法:选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 例中医辩证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00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痊愈 85 例,有效 9 例,总有效率 94%,无效 6 例,经用双囊三腔管止血及外科手术治疗,平均 3 天止血。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辨证首先以寒热、虚实而分为两端,寒者多为脾胃虚寒;热者多为肝胃蕴热,如属瘀血阻络则以祛瘀止血为治;如胃阴虚,虚火扰动血络,暴出血不止,气衰血脱型则治以益气固脱法,方用独参汤、参附汤。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辩证分析;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8602(2014)03-0207-01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学中 "呕血 "、"吐血 "、"便血"、" 远血"等范畴。
上消化道出血是络脉损伤、血液内溢所致,《灵枢?百病始生》谓: "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 络脉伤是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导致络脉损伤的直接原因是火热炽盛和脾虚气弱,而素体中虚,劳倦伤脾,暴食饮酒伤胃;忧郁恼怒,肝气横逆,化火伤胃,或脾虚不能统血,或久病人络、瘀血阻络,血不循经等,均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1]。
选取临床2012年2月〜2013年12月
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 例中医辩证治疗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 本组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例,其中男 60 例,女 40 例,年龄 29〜 56 岁,平均 39 岁。
1.2分证论治
1.2.1 气虚血脱证 :发病突然,呕血如涌,倾盆盈碗,或大便溏黑甚至紫红,面色苍白、爪甲无华,神志由烦躁转入蒙咙或昏迷,虚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悸气促,尿少尿闭。
脉芤或沉细欲绝、细数,舌淡苔薄。
益气固脱。
方药可用独参汤,吉林参30 g,煎汤冷却,频频啜服。
或用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养血,药用:黄芪 100 g,当归20 g,浓煎频服。
如患者四肢厥冷、冷汗阵阵、脉微细欲绝,
予参附汤回阳固脱,方用:吉林参30 g,炮附子15 g,水煎少量频服。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汤药煎煮费时,可采用人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或用参附注射液每次 40〜80 m1,用10% 葡萄糖稀释后静推,每 15〜 30 分钟 1 次,直至血压稳定后改用上述药物50〜100 ml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 ml中静滴以维持;或改用参附青注射液(含红参、附子、青皮)每用 100 m1 加入 5%葡萄糖盐水 500 ml 中静滴。
对出血的治疗,可用以下药物止血治标救急[2]。
云南白药18 g,每日4次;生大黄粉3〜5 g,每日4次;大黄粉、三七粉与白及粉按 1: 2: 3的比例混合,每次3 g,每日2〜4次,或用大黄白及粉(1: 3)2 g,每日3〜4次。
血宁冲剂(含大黄、黄苓、黄连),每次 1 袋,每日 3〜 4 次。
止血散(羊蹄根、生蒲黄、海螵蛸、白及各等份,研细末)3 g,每日3次。
选用上述药物之一,冷开水调为糊状口服。
1.2.2胃热炽盛证 : 吐血量多,色红或暗红,常夹食物残渣,胃脘胀满,甚或作痛,胃脘部有灼热感,口干口臭,渴喜冷饮,大便色黑如柏油状。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清泄胃火,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生大黄,黄苓,黄连,焦栀子,丹皮,茜根,侧柏炭,白茅根,大蓟,棕榈炭。
恶心呕吐加代赭石、竹茹、旋复花以和胃降逆;胃脘隐痛加三七粉、花蕊石、炒蒲黄以化瘀止痛;口渴舌红加沙参、石斛、麦冬以养阴增液;反酸者可选加煅乌贼骨、煅瓦楞子、珍珠粉等。
1.2.3肝火犯胃证 : 吐血色红或暗红,头痛目赤,心烦易怒,胁痛脘胀,少寐多梦,口干口苦,大便色黑,或有黄疸、胁痛宿疾,或见赤丝红缕, ?Y 积痞块,舌红或红绛,苔黄,脉弦数。
泄肝清热,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生山栀,黄苓,丹皮,生地,当归,藕节炭,生白芍,生大黄粉(冲)、地榆炭。
便血重者可加三七粉以增强止血化瘀之力;胁痛甚加郁金、金铃子以行气止痛;身黄、尿黄者加茵陈、虎杖、金钱草以利湿清热退黄。
若兼见便色鲜红,大便不畅,伴有腹痛者,为肝火夹湿阻滞胃肠,可合地榆散加减,以增清化湿热之力。
1.2.4气虚不摄证 : 吐血暗淡,缠绵不止,或便血紫暗,面色苍白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动则心悸,时止时发,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益气健脾,温中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炙黄芪,白术,当归,茯苓,阿胶(烊化),地榆炭,白及粉,陈皮,炙甘草 [3] 。
偏于脾阳虚者加灶心黄土、炮
附子,或用黄土汤加减;出血不止而有瘀血见症者。
加三七、花蕊石以化瘀止血。
1.2.5瘀阻胃络证 :便血或伴吐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舌质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祛瘀止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十灰散。
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冲),茜根,侧柏炭,白茅根,大蓟,棕榈炭。
若伴有气虚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以益气;出血较多加熟地、阿胶、当归以养血;胃脘疼痛较甚加炒白芍、木香、白及、煅乌贼骨以理气制酸止痛。
2结果
100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痊愈 85 例,有效 9 例,总有效率 94%,无效 6 例,经用双囊三腔管止血及外科手术治疗,平均3 天止血。
3讨论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学血证中的呕血、便血范畴,辨证时要辨虚实,一般以实证为多见,凡火热熏灼、迫血妄行而出血
者为实,大多起病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
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所致的出血为虚,大多病程较长,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
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神倦、心悸、气短、头
晕、面黄或白、食欲不振,或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耳鸣腰
酸,脉细弱或细数。
临证之时应根据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
同,结合证候虚实及轻重、缓急,分别采用 "急则治其标 "、"
缓则治其本 ",或者 "标本兼治 "之法。
治疗要点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方面,治火分虚实,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宜滋阴降火;治气亦分虚实,实证应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治血主要指止血,又可分为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和活血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辨证首先以寒热、虚实而分为两端,寒者多为脾胃虚寒,临床多用黄土汤、附子理中汤、归脾汤、六君子汤;热者多为肝胃蕴热,多用泻心汤、犀角地黄汤、黄芩汤;如属瘀血阻络,则以祛瘀止血为治,方用丹参饮、失笑
散;如胃阴虚,虚火扰动血络,则以养胃汤、沙参麦冬饮以养阴止血;暴出血不止,气衰血脱型则治以益气固脱法,方用独参汤、参附汤。
参考文献
[1]张庆福 . 胃血止散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18 例疗
效观察 [J]. 山东中医杂志, 2001,20(4):213.
[2]方殿壁.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5例[J].光明中医, 2003(4):46.
[3]杨殿洪,王新舜.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J].医学信息,2010,23(7) :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