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实验报告DES加密算法.

信息安全实验报告DES加密算法.
信息安全实验报告DES加密算法.

中北大学大学软件学院《网络攻击与防御》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技术

实验名称: DES加密算法

指导教师: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16-5-10 16:00-17:45

实验地点:软件学院

实验成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系网络教研室制

一、实验目的

通过用DES算法对实际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来深刻了解DES的运行原理,进而加深对对称加密算法的理解与认识。

预备知识:

1)数据加密标准(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是一种使用密钥加密的块密码,1976年被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家标准局确定为联邦资料处理标准(FIPS),随后在国际上广泛流传开来。它基于使用56位密钥的对称算法。这个算法因为包含一些机密设计元素,相对短的密钥长度以及怀疑内含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后门而在开始时有争议,因此DES因此受到了强烈的学院派式的审查,并以此推动了现代的块密码及其密码分析的发展。

2) DES算法的入口参数有三个:Key、Data、Mode。其中Key为8个字节共64位,是DES算法的工作密钥;Data也为8个字节64位,是要被加密或被解密的数据;Mode为DES的工作方式,有两种:加密或解密。

3)DES算法的安全性,DES现在已经不是一种安全的加密方法,主要因为它使用的56位密钥过短。1999年1月,https://www.360docs.net/doc/787293134.html,与电子前哨基金会合作,在22小时15分钟内即公开破解了一个DES密钥。也有一些分析报告提出了该算法的理论上的弱点,虽然在实际中难以应用。为了提供实用所需的安全性,可以使用DES的派生算法3DES来进行加密,虽然3DES也存在理论上的攻击方法。在2001年,DES作为一个标准已经被高级加密标准(AES)所取代。

4)对称密码算法(Symmetric cipher):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或实质上等同,即从一个易于推出另一个。又称传统密码算法(Conventional cipher)、秘密密钥算法或单密钥算法。

5)分组密码(Block cipher):将明文分成固定长度的组,用同一密钥和算法对每一块加密,输出也是固定长度的密文。——DES、IDEA、RC2、RC4、RC5 分组密码是将明文消息编码表示后的数字(简称明文数字)序列,划分成长度为n的组(可看成长度为n的矢量),每组分别在密钥的控制下变换成等长的输出数字(简称密文数字)序列。

6)CAP(Cryptographic Analysis Program)是由DR. Richard Spillman专门为教学而研制的密码制作与分析工具,已经在美国的很多高校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受到了密码学习者的普遍欢迎。

二、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运行Windows ,VS2010编译环境。

三、实验内容与实验要求

对学号姓名加解密

任务一:DES加解密算法的原理

DES算法的加密流程图及参数:

DES的参数:密钥长度:56比特

输入:64比特

输出:64比特

运算轮数:16

DES解密过程与加密过程完全相似,只不过将16次迭代的子密钥顺序倒过来,即: m = DES-1(c) = IP-1 ? T1?T2?.....T15? T16 ? IP(c) 可以证明 DES-1 (DES (m) )=m

任务二: DES算法的实现

根据对DES算法的介绍,自己创建明文信息,并选择一个密钥,编写DES 密码算法的实现程序,实现加密和解密操作,并算结果将CAP4的运进行比较。

四、实验过程与分析

在虚拟机SQLServer 2008中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软件新建一个项目命名为DES。导入加解密代码,编译运行。在该项目所在的文件夹下新建如下四个.txt文件:1.txt key.txt 2.txt 3.txt

在1.txt中写入要加密的学号和密码,key.txt中写入加密的密码,点击DES.exe运行,运行结果的加密密文在2.txt,解密后的内容在3.txt中。

加解密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emory.h"

#include "time.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PLAIN_FILE_OPEN_ERROR -1

#define KEY_FILE_OPEN_ERROR -2

#define CIPHER_FILE_OPEN_ERROR -3

#define OK 1

typedef char ElemType;

//初始置换表IP

int IP_Table[64] = { 57,49,41,33,25,17,9,1,

59,51,43,35,27,19,11,3,

61,53,45,37,29,21,13,5,

63,55,47,39,31,23,15,7,

56,48,40,32,24,16,8,0,

58,50,42,34,26,18,10,2,

60,52,44,36,28,20,12,4,

62,54,46,38,30,22,14,6};

//逆初始置换表IP^-1

int IP_1_Table[64] = {39,7,47,15,55,23,63,31,

38,6,46,14,54,22,62,30,

37,5,45,13,53,21,61,29,

36,4,44,12,52,20,60,28,

35,3,43,11,51,19,59,27,

34,2,42,10,50,18,58,26,

33,1,41,9,49,17,57,25,

32,0,40,8,48,16,56,24};

//扩充置换表E

int E_Table[48] = {31, 0, 1, 2, 3, 4,

3, 4, 5, 6, 7, 8,

7, 8,9,10,11,12,

11,12,13,14,15,16,

15,16,17,18,19,20,

19,20,21,22,23,24,

23,24,25,26,27,28,

27,28,29,30,31, 0};

//置换函数P

int P_Table[32] = {15,6,19,20,28,11,27,16,

0,14,22,25,4,17,30,9,

1,7,23,13,31,26,2,8,

18,12,29,5,21,10,3,24};

//S盒

int S[8][4][16] =//S1

{{{14,4,13,1,2,15,11,8,3,10,6,12,5,9,0,7},

{0,15,7,4,14,2,13,1,10,6,12,11,9,5,3,8},

{4,1,14,8,13,6,2,11,15,12,9,7,3,10,5,0}, {15,12,8,2,4,9,1,7,5,11,3,14,10,0,6,13}}, //S2

{{15,1,8,14,6,11,3,4,9,7,2,13,12,0,5,10}, {3,13,4,7,15,2,8,14,12,0,1,10,6,9,11,5},

{0,14,7,11,10,4,13,1,5,8,12,6,9,3,2,15},

{13,8,10,1,3,15,4,2,11,6,7,12,0,5,14,9}}, //S3

{{10,0,9,14,6,3,15,5,1,13,12,7,11,4,2,8}, {13,7,0,9,3,4,6,10,2,8,5,14,12,11,15,1},

{13,6,4,9,8,15,3,0,11,1,2,12,5,10,14,7}, {1,10,13,0,6,9,8,7,4,15,14,3,11,5,2,12}}, //S4

{{7,13,14,3,0,6,9,10,1,2,8,5,11,12,4,15}, {13,8,11,5,6,15,0,3,4,7,2,12,1,10,14,9},

{10,6,9,0,12,11,7,13,15,1,3,14,5,2,8,4},

{3,15,0,6,10,1,13,8,9,4,5,11,12,7,2,14}}, //S5

{{2,12,4,1,7,10,11,6,8,5,3,15,13,0,14,9}, {14,11,2,12,4,7,13,1,5,0,15,10,3,9,8,6},

{4,2,1,11,10,13,7,8,15,9,12,5,6,3,0,14},

{11,8,12,7,1,14,2,13,6,15,0,9,10,4,5,3}}, //S6

{{12,1,10,15,9,2,6,8,0,13,3,4,14,7,5,11},

{10,15,4,2,7,12,9,5,6,1,13,14,0,11,3,8}, {9,14,15,5,2,8,12,3,7,0,4,10,1,13,11,6}, {4,3,2,12,9,5,15,10,11,14,1,7,6,0,8,13}}, //S7

{{4,11,2,14,15,0,8,13,3,12,9,7,5,10,6,1}, {13,0,11,7,4,9,1,10,14,3,5,12,2,15,8,6}, {1,4,11,13,12,3,7,14,10,15,6,8,0,5,9,2}, {6,11,13,8,1,4,10,7,9,5,0,15,14,2,3,12}}, //S8

{{13,2,8,4,6,15,11,1,10,9,3,14,5,0,12,7}, {1,15,13,8,10,3,7,4,12,5,6,11,0,14,9,2}, {7,11,4,1,9,12,14,2,0,6,10,13,15,3,5,8}, {2,1,14,7,4,10,8,13,15,12,9,0,3,5,6,11}}}; //置换选择1

int PC_1[56] = {56,48,40,32,24,16,8,

0,57,49,41,33,25,17,

9,1,58,50,42,34,26,

18,10,2,59,51,43,35,

62,54,46,38,30,22,14,

6,61,53,45,37,29,21,

13,5,60,52,44,36,28,

20,12,4,27,19,11,3};

//置换选择2

int PC_2[48] = {13,16,10,23,0,4,2,27,

14,5,20,9,22,18,11,3,

25,7,15,6,26,19,12,1,

40,51,30,36,46,54,29,39,

50,44,32,46,43,48,38,55,

33,52,45,41,49,35,28,31};

//对左移次数的规定

int MOVE_TIMES[16] = {1,1,2,2,2,2,2,2,1,2,2,2,2,2,2,1};

//字节转换成二进制

int ByteToBit(ElemType ch, ElemType bit[8]){

int cnt;

for(cnt = 0;cnt < 8; cnt++){

*(bit+cnt) = (ch>>cnt)&1;

}

return 0;

}

//二进制转换成字节

int BitToByte(ElemType bit[8],ElemType *ch){

int cnt;

for(cnt = 0;cnt < 8; cnt++){

*ch |= *(bit + cnt)<

}

return 0;

}

//将长度为8的字符串转为二进制位串

int Char8ToBit64(ElemType ch[8],ElemType bit[64]){

int cnt;

for(cnt = 0; cnt < 8; cnt++){

ByteToBit(*(ch+cnt),bit+(cnt<<3));

}

return 0;

}

//将二进制位串转为长度为8的字符串

int Bit64ToChar8(ElemType bit[64],ElemType ch[8]){

int cnt;

memset(ch,0,8);

for(cnt = 0; cnt < 8; cnt++){

BitToByte(bit+(cnt<<3),ch+cnt);

}

return 0;

}

//密钥置换1

int DES_PC1_Transform(ElemType key[64], ElemType tempbts[56]){ int cnt;

for(cnt = 0; cnt < 56; cnt++){

tempbts[cnt] = key[PC_1[cnt]];

}

return 0;

}

//密钥置换2

int DES_PC2_Transform(ElemType key[56], ElemType tempbts[48]){ int cnt;

for(cnt = 0; cnt < 48; cnt++){

tempbts[cnt] = key[PC_2[cnt]];

}

return 0;

}

//循环左移

int DES_ROL(ElemType data[56], int time){

ElemType temp[56];

//保存将要循环移动到右边的位

memcpy(temp,data,time);

memcpy(temp+time,data+28,time);

//前28位移动

memcpy(data,data+time,28-time);

memcpy(data+28-time,temp,time);

//后28位移动

memcpy(data+28,data+28+time,28-time);

memcpy(data+56-time,temp+time,time);

return 0;

}

//生成子密钥

int DES_MakeSubKeys(ElemType key[64],ElemType subKeys[16][48]){ ElemType temp[56];

int cnt;

DES_PC1_Transform(key,temp);//PC1置换

for(cnt = 0; cnt < 16; cnt++){//16轮跌代,产生16个子密钥

DES_ROL(temp,MOVE_TIMES[cnt]);//循环左移

DES_PC2_Transform(temp,subKeys[cnt]);//PC2置换,产生子密钥 }

return 0;

}

//IP置换

int DES_IP_Transform(ElemType data[64]){

int cnt;

ElemType temp[64];

for(cnt = 0; cnt < 64; cnt++){

temp[cnt] = data[IP_Table[cnt]];

}

memcpy(data,temp,64);

return 0;

}

//IP逆置换

int DES_IP_1_Transform(ElemType data[64]){

int cnt;

ElemType temp[64];

for(cnt = 0; cnt < 64; cnt++){

temp[cnt] = data[IP_1_Table[cnt]];

}

memcpy(data,temp,64);

return 0;

}

//扩展置换

int DES_E_Transform(ElemType data[48]){

int cnt;

ElemType temp[48];

for(cnt = 0; cnt < 48; cnt++){

temp[cnt] = data[E_Table[cnt]];

}

memcpy(data,temp,48);

return 0;

}

//P置换

int DES_P_Transform(ElemType data[32]){

int cnt;

ElemType temp[32];

for(cnt = 0; cnt < 32; cnt++){

temp[cnt] = data[P_Table[cnt]];

}

memcpy(data,temp,32);

return 0;

}

//异或

int DES_XOR(ElemType R[48], ElemType L[48] ,int count){ int cnt;

for(cnt = 0; cnt < count; cnt++){

R[cnt] ^= L[cnt];

}

return 0;

}

//S盒置换

int DES_SBOX(ElemType data[48]){

int cnt;

int line,row,output;

int cur1,cur2;

for(cnt = 0; cnt < 8; cnt++){

cur1 = cnt*6;

cur2 = cnt<<2;

//计算在S盒中的行与列

line = (data[cur1]<<1) + data[cur1+5];

row = (data[cur1+1]<<3) + (data[cur1+2]<<2)

+ (data[cur1+3]<<1) + data[cur1+4];

output = S[cnt][line][row];

//化为2进制

data[cur2] = (output&0X08)>>3;

data[cur2+1] = (output&0X04)>>2;

data[cur2+2] = (output&0X02)>>1;

data[cur2+3] = output&0x01;

}

return 0;

}

//交换

int DES_Swap(ElemType left[32], ElemType right[32]){

ElemType temp[32];

memcpy(temp,left,32);

memcpy(left,right,32);

memcpy(right,temp,32);

return 0;

}

//加密单个分组

int DES_EncryptBlock(ElemType plainBlock[8], ElemType subKeys[16][48], ElemType cipherBlock[8]){

ElemType plainBits[64];

ElemType copyRight[48];

int cnt;

Char8ToBit64(plainBlock,plainBits);

//初始置换(IP置换)

DES_IP_Transform(plainBits);

//16轮迭代

for(cnt = 0; cnt < 16; cnt++){

memcpy(copyRight,plainBits+32,32);

//将右半部分进行扩展置换,从32位扩展到48位

DES_E_Transform(copyRight);

//将右半部分与子密钥进行异或操作

DES_XOR(copyRight,subKeys[cnt],48);

//异或结果进入S盒,输出32位结果

DES_SBOX(copyRight);

//P置换

DES_P_Transform(copyRight);

//将明文左半部分与右半部分进行异或

DES_XOR(plainBits,copyRight,32);

if(cnt != 15){

//最终完成左右部的交换

DES_Swap(plainBits,plainBits+32);

}

}

//逆初始置换(IP^1置换)

DES_IP_1_Transform(plainBits);

Bit64ToChar8(plainBits,cipherBlock);

return 0;

}

//解密单个分组

int DES_DecryptBlock(ElemType cipherBlock[8], ElemType subKeys[16][48],ElemType plainBlock[8]){

ElemType cipherBits[64];

ElemType copyRight[48];

int cnt;

Char8ToBit64(cipherBlock,cipherBits);

//初始置换(IP置换)

DES_IP_Transform(cipherBits);

//16轮迭代

for(cnt = 15; cnt >= 0; cnt--){

memcpy(copyRight,cipherBits+32,32);

//将右半部分进行扩展置换,从32位扩展到48位

DES_E_Transform(copyRight);

//将右半部分与子密钥进行异或操作

DES_XOR(copyRight,subKeys[cnt],48);

//异或结果进入S盒,输出32位结果

DES_SBOX(copyRight);

//P置换

DES_P_Transform(copyRight);

//将明文左半部分与右半部分进行异或

DES_XOR(cipherBits,copyRight,32);

if(cnt != 0){

//最终完成左右部的交换

DES_Swap(cipherBits,cipherBits+32);

}

}

//逆初始置换(IP^1置换)

DES_IP_1_Transform(cipherBits);

Bit64ToChar8(cipherBits,plainBlock);

return 0;

}

//加密文件

int DES_Encrypt(char *plainFile, char *keyStr,char *cipherFile){ FILE *plain,*cipher;

int count;

ElemType plainBlock[8],cipherBlock[8],keyBlock[8];

ElemType bKey[64];

ElemType subKeys[16][48];

if((plain = fopen(plainFile,"rb")) == NULL){

return PLAIN_FILE_OPEN_ERROR;

}

if((cipher = fopen(cipherFile,"wb")) == NULL){

return CIPHER_FILE_OPEN_ERROR;

}

//设置密钥

memcpy(keyBlock,keyStr,8);

//将密钥转换为二进制流

Char8ToBit64(keyBlock,bKey);

//生成子密钥

DES_MakeSubKeys(bKey,subKeys);

while(!feof(plain)){

//每次读8个字节,并返回成功读取的字节数

if((count = fread(plainBlock,sizeof(char),8,plain)) == 8){ DES_EncryptBlock(plainBlock,subKeys,cipherBlock);

fwrite(cipherBlock,sizeof(char),8,cipher);

}

}

if(count){

//填充

memset(plainBlock + count,'\0',7 - count);

//最后一个字符保存包括最后一个字符在内的所填充的字符数量

plainBlock[7] = 8 - count;

DES_EncryptBlock(plainBlock,subKeys,cipherBlock);

fwrite(cipherBlock,sizeof(char),8,cipher);

}

fclose(plain);

fclose(cipher);

return OK;

}

//解密文件

int DES_Decrypt(char *cipherFile, char *keyStr,char *plainFile){ FILE *plain, *cipher;

int count,times = 0;

long fileLen;

ElemType plainBlock[8],cipherBlock[8],keyBlock[8];

ElemType bKey[64];

ElemType subKeys[16][48];

if((cipher = fopen(cipherFile,"rb")) == NULL){

return CIPHER_FILE_OPEN_ERROR;

}

if((plain = fopen(plainFile,"wb")) == NULL){

return PLAIN_FILE_OPEN_ERROR;

}

//设置密钥

memcpy(keyBlock,keyStr,8);

//将密钥转换为二进制流

Char8ToBit64(keyBlock,bKey);

//生成子密钥

DES_MakeSubKeys(bKey,subKeys);

//取文件长度

fseek(cipher,0,SEEK_END); //将文件指针置尾

fileLen = ftell(cipher); //取文件指针当前位置

rewind(cipher); //将文件指针重指向文件头

while(1){

//密文的字节数一定是8的整数倍

fread(cipherBlock,sizeof(char),8,cipher);

DES_DecryptBlock(cipherBlock,subKeys,plainBlock); times += 8;

if(times < fileLen){

fwrite(plainBlock,sizeof(char),8,plain);

}

else{

break;

}

}

//判断末尾是否被填充

if(plainBlock[7] < 8){

for(count = 8 - plainBlock[7]; count < 7; count++){

if(plainBlock[count] != '\0'){

break;

}

}

}

if(count == 7){//有填充

fwrite(plainBlock,sizeof(char),8 - plainBlock[7],plain);

}

else{//无填充

fwrite(plainBlock,sizeof(char),8,plain);

}

fclose(plain);

fclose(cipher);

return OK;

}

int main()

{

DES_Encrypt("1.txt","key.txt","2.txt"); //1.txt是明文源文件,

2.txt是加密之后的文件 ,key.txts是密钥

system("pause");

DES_Decrypt("2.txt","key.txt","3.txt");

getchar();

return 0;

}

五、实验结果总结

运行结果如下:

心得:

(1)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用DES加密算法加密和解密。对一连串的代码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能够通过代码认识加解密的过程。通过用DES算法对实际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深刻了解了DES的运行原理,进而加深了对对称加密算法的理解与认识。

(2)通过这次结合实际解决加解密的过程,认识很深刻,感觉到了DES的重要性。

信息安全期末考试题库与答案

题库 一、选择 1. 密码学的目的是(C)。 A. 研究数据加密 B. 研究数据解密 C. 研究数据保密 D. 研究信息安全 2. 从攻击方式区分攻击类型,可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被动攻击难以(C),然而(C)这些攻击是可行的;主动攻击难以(C),然而(C)这些攻击是可行的。 A. 阻止,检测,阻止,检测 B. 检测,阻止,检测,阻止 C. 检测,阻止,阻止,检测 D. 上面3项都不是 3. 数据保密性安全服务的基础是(D)。 A. 数据完整性机制 B. 数字签名机制 C. 访问控制机制 D. 加密机制 4. 数字签名要预先使用单向Hash函数进行处理的原因是(C)。 A. 多一道加密工序使密文更难破译 B. 提高密文的计算速度 C. 缩小签名密文的长度,加快数字签名和验 证签名的运算速度 D. 保证密文能正确还原成明文 5. 基于通信双方共同拥有的但是不为别人知道的秘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以该秘密作为加密和解密的密钥的认证是(C)。 A. 公钥认证 B. 零知识认证 C. 共享密钥认证 D. 口令认证 6. 为了简化管理,通常对访问者(A),以避免访问控制表过于庞大。 A. 分类组织成组 B. 严格限制数量 C. 按访问时间排序,删除长期没有访问的用户 D. 不作任何限制 7. PKI管理对象不包括(A)。 A. ID和口令 B. 证书 C. 密钥 D. 证书撤消 8. 下面不属于PKI组成部分的是(D)。 A. 证书主体 B. 使用证书的应用和系统 C. 证书权威机构 D. AS 9. IKE协商的第一阶段可以采用(C)。 A. 主模式、快速模式 B. 快速模式、积极模式 C. 主模式、积极模式 D. 新组模式 10.AH协议和ESP协议有(A)种工作模式。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11. (C)属于Web中使用的安全协议。 A. PEM、SSL B. S-HTTP、S/MIME C. SSL、S-HTTP D. S/MIME、SSL 12. 包过滤型防火墙原理上是基于(C)进行分析的技术。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应用层 13. VPN的加密手段为(C)。 A. 具有加密功能的防火墙 B. 具有加密功能的路由器 C. VPN内的各台主机对各自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加密 D. 单独的加密设备 14.(B)通过一个使用专用连接的共享基础设施,连接企业总部、远程办事处和分支机构。 A. Access VPN B. Intranet VPN C. Extranet VPN D. Internet VPN 15.(C)通过一个使用专用连接的共享基础设施,将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或感兴趣的

DES算法实验报告

DES算法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班级: 一、实验环境 1.硬件配置:处理器(英特尔Pentium双核E5400 @ 2.70GHZ 内存:2G) 2.使用软件: ⑴操作系统:Windows XP 专业版32位SP3(DirectX 9.0C) ⑵软件工具:Microsoft Visual C++ 6.0 二、实验涉及的相关概念或基本原理 1、加密原理 DES 使用一个 56 位的密钥以及附加的 8 位奇偶校验位,产生最大 64 位的分组大小。这是一个迭代的分组密码,使用称为 Feistel 的技术,其中将加密的文本块分成两半。使用子密钥对其中一半应用循环功能,然后将输出与另一半进行“异或”运算;接着交换这两半,这一过程会继续下去,但最后一个循环不交换。DES 使用 16 个循环,使用异或,置换,代换,移位操作四种基本运算。 三、实验内容 1、关键代码 ⑴子密钥产生

⑵F函数以及加密16轮迭代 2、DES加密算法的描述及流程图 ⑴子密钥产生 在DES算法中,每一轮迭代都要使用一个子密钥,子密钥是从用户输入的初始密钥产生的。K是长度为64位的比特串,其中56位是密钥,8位是奇偶校验位,分布在8,16,24,32,40,48,56,64比特位上,可在8位中检查单个错误。在密钥编排计算中只用56位,不包括这8位。子密钥生成大致分为:置换选择1(PC-1)、循环左移、置换选择2(PC-2)等变换,分别产生16个子密钥。 DES解密算法与加密算法是相同的,只是子密钥的使用次序相反。 ⑵DES加密算法 DES密码算法采用Feistel密码的S-P网络结构,其特点是: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算法、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全面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及答案 信息安全网络基础: 一、判断题 1. 信息网络的物理安全要从环境安全和设备安全两个角度来考虑。√ 4. 计算机场地在正常情况下温度保持在 18~28 摄氏度。√ 8. 接地线在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时应套钢管或其他非金属的保护套管,钢管应与接地线做电气连通.√ 9. 新添设备时应该先给设备或者部件做上明显标记,最好是明显的无法除去的标记 ,以防更换和方便查找赃物。√ 11. 有很高使用价值或很高机密程度的重要数据应采用加密等方法进行保护。√ 12. 纸介质资料废弃应用碎纸机粉碎或焚毁。√ 容灾与数据备份 一、判断题 2. 数据备份按数据类型划分可以分成系统数据备份和用户数据备份。√ 3. 对目前大量的数据备份来说,磁带是应用得最广的介质。√ 7. 数据越重要,容灾等级越高。√ 8. 容灾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周而复始的。√ 二、单选题 1. 代表了当灾难发生后,数据的恢复程度的指标是 2. 代表了当灾难发生后,数据的恢复时间的指标是 3. 容灾的目的和实质是 A. 数据备份 B.心理安慰 C. 保持信息系统的业务持续性 D.系统的有益补充 4. 容灾项目实施过程的分析阶段,需要进行 A. 灾难分析 B. 业务环境分析 C. 当前业务状况分析 D. 以上均正确 5. 目前对于大量数据存储来说,容量大、成本低、技术成熟、广泛使用的介质是一一一。 A.磁盘 B. 磁带 c. 光盘 D. 自软盘 6. 下列叙述不属于完全备份机制特点描述的是一一一。 A. 每次备份的数据量较大 B. 每次备份所需的时间也就校长 C. 不能进行得太频繁 D. 需要存储空间小

A. 灾难预测 B.灾难演习 C. 风险分析 D.业务影响分析 8、IBM TSM Fastback 是一款什么软件() A、防病毒产品; B、入侵防护产品; C、上网行为管理产品; D、数据存储备份产品 9、IBM TSM Fastback产品使用的什么技术( ) A、磁盘快照; B、文件拷贝; C、ISCSI技术; D、磁盘共享 12、IBM TSM Fastback产品DR(远程容灾)功能备份的是什么() A、应用系统; B、本地备份的数据; C、文件系统; D、数据库 三、多选题 1. 信息系统的容灾方案通常要考虑的要点有一一。 A. 灾难的类型 B. 恢复时间 C. 恢复程度 D. 实用技术 E 成本 2. 系统数据备份包括的对象有一一一。 A. 配置文件 B.日志文件 C. 用户文档 D.系统设备文件 3. 容灾等级越高,则一一一。 A. 业务恢复时间越短 C. 所需要成本越高 B. 所需人员越多 D. 保护的数据越重 要 4、数据安全备份有几种策略() A、全备份; B、增量备份; C、差异备份; D、手工备份 5、建立Disaster Recovery(容灾系统)的前提是什么()多选 A、自然灾害(地震、火灾,水灾...); B、人为灾害(错误操作、黑客攻击、病毒发作...) C、技术风险(设备失效、软件错误、电力失效...) 6、IBM TSM Fastback 可以支持数据库系统包括()多选 A、M S SQL; B、Oracle; C、DB2; D、MY SQL 7、IBM TSM Fastback 可以支持的存储介质包括() A、磁带介质; B、磁盘介质; C、磁带库; D、磁盘柜 基础安全技术 系统安全 一、判断题 防火墙能帮助阻止计算机病毒和蠕虫进入用户的计算机,但该防火墙不能检测或清除已经感染计算机的病毒和蠕虫√ 8. 数据库管理员拥有数据库的一切权限。√ 9. 完全备份就是对全部数据库数据进行备份。√ 二、单选题 系统的用户帐号有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全局帐号和

信息安全技术各章节期末试题

信息安全技术各章节期末复习试题 1 信息安全概述 1.1单选题 1.网络安全的特征包含保密性,完整性,(D )四个方面。第9章 A可用性和可靠性 B 可用性和合法性C可用性和有效性D可用性和可控性 3.可以被数据完整性机制防止的攻击方式是(B) A 假冒B抵赖C数据中途窃取D数据中途篡改 4.网络安全是在分布网络环境中对(D )提供安全保护。第9章 A.信息载体 B.信息的处理.传输 C.信息的存储.访问 D.上面3项都是 5.ISO 7498-2从体系结构观点描述了5种安全服务,以下不属于这5种安全服务的是(B )。 A.身份鉴别 B.数据报过滤 C.授权控制 D.数据完整性 6.ISO 7498-2描述了8种特定的安全机制,以下不属于这8种安全机制的是(A )。 A.安全标记机制 B.加密机制 C.数字签名机制 D.访问控制机制 7.用于实现身份鉴别的安全机制是(A)。第10章 A.加密机制和数字签名机制 B.加密机制和访问控制机制 C.数字签名机制和路由控制机制 D.访问控制机制和路由控制机制 8.在ISO/OSI定义的安全体系结构中,没有规定(D )。 A.数据保密性安全服务 B.访问控制安全服务 C.数据完整性安全服务 D.数据可用性安全服务 9.ISO定义的安全体系结构中包含(B )种安全服务。 A.4 B.5 C.6 D.7 10.(D)不属于ISO/OSI安全体系结构的安全机制。 A.通信业务填充机制 B.访问控制机制 C.数字签名机制 D.审计机制 11.ISO安全体系结构中的对象认证服务,使用(B )完成。 A.加密机制 B.数字签名机制 C.访问控制机制 D.数据完整性机制 12.CA属于ISO安全体系结构中定义的(D)。第10章 A.认证交换机制 B.通信业务填充机制 C.路由控制机制 D.公证机制 13.数据保密性安全服务的基础是(D )。第2章 A.数据完整性机制 B.数字签名机制 C.访问控制机制 D.加密机制 14.可以被数据完整性机制防止的攻击方式是(D )。 A.假冒源地址或用户的地址欺骗攻击 B.抵赖做过信息的递交行为 C.数据中途被攻击者窃听获取 D.数据在途中被攻击者篡改或破坏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教程文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 案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1.1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1.2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A

信息安全技术教程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概述 一、判断题 1。信息网络的物理安全要从环境安全和设备安全两个角度来考虑。√ 2。计算机场地可以选择在公共区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 3。计算机场地可以选择在化工厂生产车间附近.× 4。计算机场地在正常情况下温度保持在 18~28 摄氏度。√ 5. 机房供电线路和动力、照明用电可以用同一线路。× 6。只要手干净就可以直接触摸或者擦拔电路组件,不必有进一步的措施。× 7. 备用电路板或者元器件、图纸文件必须存放在防静电屏蔽袋内,使用时要远离静电敏感器件。√ 8. 屏蔽室是一个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大型六面体,能够抑制和阻挡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 9。屏蔽室的拼接、焊接工艺对电磁防护没有影响.× 10. 由于传输的内容不同,电力线可以与网络线同槽铺设。× 11. 接地线在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时应套钢管或其他非金属的保护套管,钢管应与接地线做电气连通.√ 12。新添设备时应该先给设备或者部件做上明显标记,最好是明显的无法除去的标记 ,以防更换和方便查找赃物。√ 13.TEMPEST 技术,是指在设计和生产计算机设备时,就对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元器件、集成电路、连接线、显示器 等采取防辐射措施于从而达到减少计算机信息泄露的最终目的。√ 14. 机房内的环境对粉尘含量没有要求.× 15. 防电磁辐射的干扰技术,是指把干扰器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和计算机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混合在一起,以掩盖原泄露信 息的内容和特征等,使窃密者即使截获这一混合信号也无法提取其中的信息。√ 16。有很高使用价值或很高机密程度的重要数据应采用加密等方法进行保护。√ 17. 纸介质资料废弃应用碎纸机粉碎或焚毁。√ 二、单选题 1. 以下不符合防静电要求的是 A。穿合适的防静电衣服和防静电鞋 B. 在机房内直接更衣梳理 C。用表面光滑平整的办公家具 D. 经常用湿拖布拖地 2。布置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缆的路由走向时,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 可以随意弯折 B. 转弯时,弯曲半径应大于导线直径的 10 倍 C。尽量直线、平整 D. 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感应环路面积 3。对电磁兼容性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 EMC)标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同一个国家的是恒定不变的 B. 不是强制的 C。各个国家不相同 D. 以上均错误 4。物理安全的管理应做到 A. 所有相关人员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明确个人工作职责 B。制定严格的值班和考勤制度,安排人员定期检查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 C。在重要场所的迸出口安装监视器,并对进出情况进行录像

2016.1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与防护》期末考试答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和防护》期末测试(20)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6-12-11 23:59 一、单选题 1 衡量容灾备份的技术指标不包括()。 ?A、 恢复点目标 ?B、 恢复时间目标 ?C、 安全防护目标 ?D、 降级运行目标 我的答案:C 2 《福尔摩斯探案集之跳舞的小人》中福尔摩斯破解跳舞的小人含义时采用的方法是()。?A、 穷举攻击 ?B、 统计分析 ?C、 数学分析攻击 ?D、

社会工程学攻击 我的答案:B 3 一张快递单上不是隐私信息的是()。 ?A、 快递公司名称 ?B、 收件人姓名、地址 ?C、 收件人电话 ?D、 快递货品内容 我的答案:A 4 关于U盘安全防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U盘之家工具包集成了多款U盘的测试 ?B、 鲁大师可以对硬件的配置进行查询 ?C、 ChipGenius是USB主机的测试工具 ?D、 ChipGenius软件不需要安装 我的答案:C

5 把明文信息变换成不能破解或很难破解的密文技术称为()。?A、 密码学 ?B、 现代密码学 ?C、 密码编码学 ?D、 密码分析学 我的答案:C 6 特殊数字签名算法不包括()。 ?A、 盲签名算法 ?B、 代理签名算法 ?C、 RSA算法 ?D、 群签名算法 我的答案:C 7

伊朗核设施瘫痪事件是因为遭受了什么病毒的攻击?()?A、 埃博拉病毒 ?B、 熊猫烧香 ?C、 震网病毒 ?D、 僵尸病毒 我的答案:C 8 日常所讲的用户密码,严格地讲应该被称为()。?A、 用户信息 ?B、 用户口令 ?C、 用户密令 ?D、 用户设定 我的答案:B 9 第一次出现“Hacker”这一单词是在()。 ?A、

数据加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计算机保密_ _ 实验名称:数据的加密与解密_ _ 院系(部):计科院_ _ 专业班级:计科11001班_ _ 学号: 201003647_ _ 实验日期: 2013-4-25_ _ 姓名: _刘雄 _ 报告日期: _2013-5-1 _ 报告评分:教师签字:

一. 实验名称 数据加密与解密 二.运行环境 Windows XP系统 IE浏览器 三.实验目的 熟悉加密解密的处理过程,了解基本的加密解密算法。尝试编制基本的加密解密程序。掌握信息认证技术。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安装运行常用的加解密软件。 2、掌握加解密软件的实际运用。 *3、编写凯撒密码实现、维吉尼亚表加密等置换和替换加解密程序。 4、掌握信息认证的方法及完整性认证。 (1)安装运行常用的加解密软件,掌握加解密软件的实际运用 任务一:通过安装运行加密解密软件(Apocalypso.exe;RSATool.exe;SWriter.exe等(参见:实验一指导))的实际运用,了解并掌握对称密码体系DES、IDEA、AES等算法,及非对称密码体制RSA等算法实施加密加密的原理及技术。 ?DES:加密解密是一种分组加密算法,输入的明文为64位,密钥为56位,生成的密文为64位。 ?BlowFish:算法用来加密64Bit长度的字符串或文件和文件夹加密软件。 ?Gost(Gosudarstvennyi Standard):算法是一种由前苏联设计的类似DES算法的分组密码算法。它是一个64位分组及256位密钥的采用32轮简单迭代型加密算法. ?IDEA:国际数据加密算法:使用128 位密钥提供非常强的安全性; ?Rijndael:是带有可变块长和可变密钥长度的迭代块密码(AES 算法)。块长和密钥长度可以分别指定成128、192 或256 位。 ?MISTY1:它用128位密钥对64位数据进行不确定轮回的加密。文档分为两部分:密钥产生部分和数据随机化部分。 ?Twofish:同Blowfish一样,Twofish使用分组加密机制。它使用任何长度为256比特的单个密钥,对如智能卡的微处理器和嵌入在硬件中运行的软件很有效。它允许使用者调节加密速度,密钥安装时间,和编码大小来平衡性能。 ?Cast-256:AES 算法的一种。 (同学们也可自己下载相应的加解密软件,应用并分析加解密过程) 任务二:下载带MD5验证码的软件(如:https://www.360docs.net/doc/787293134.html,/downloads/installer/下载(MySQL):Windows (x86, 32-bit), MSI Installer 5.6.11、1.5M;MD5码: 20f788b009a7af437ff4abce8fb3a7d1),使用MD5Verify工具对刚下载的软件生成信息摘要,并与原来的MD5码比较以确定所下载软件的完整性。或用两款不同的MD5软件对同一文件提取信息摘要,而后比较是否一致,由此可进行文件的完整性认证。

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程习题

1.()作为安全保护策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让事物简单便于理解;二是复杂化会为所有的安全带来隐藏的漏洞,直接威胁网络安全。 (单选 ) A动态化 B普遍参与 C纵深防御 D简单化 2.()是指内部人员为了掩盖攻击者的身份,从本地获取目标的一些必要信息后,攻击过程从外部远程发起,造成外部入侵的现象,从而使追查者误以为攻击者是来自外单位。 (单选 ) A被动攻击 B伪远程攻击 C远程攻击 D本地攻击 3.为了实现(),所有的对数组的读写操作都应当被检查以确保对数组的操作在正确的范围内。 (单选 ) A编写正确的代码 B非执行的缓冲区技术 C程序指针完整性检查 D数组边界检查 4.现代密码中的公共密钥密码属于()。 (单选 ) A对称式密码 B非对称式密码 C静态的密码 D不确定的密码 5.通常的拒绝服务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多选 )

A资源毁坏 B资源耗尽和资源过载 C配置错误 D软件弱点 6.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有()。 (多选 ) A访问控制 B防御功能 C用户认证 D安全管理 7.目前针对数据库的攻击主要有()。 (多选 ) A密码攻击 B物理攻击 C溢出攻击 DSQL注入攻击 8.定级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系统定级阶段的顺利进行与否关系到整个信息系统的后续建设。 (判断 ) 正确错误 9.目前的网络攻击主要是攻击者利用网络通信协议本身存在的缺陷或因安全配置不当而产生的安全漏洞进行网络攻击。 (判断 ) 正确错误 10.数据加密算法有很多种,密码算法标准化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保密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判断 ) 正确错误

11.允许访问除明确拒绝以外的任何一种服务,指防火墙将系统中确定为“不许可”的服务拒绝,而允许其他所有未做规定的服务。 (判断 ) 正确错误 12.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填空 ) 13.信息安全策略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策略、系统管理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资源需求分配策略、系统监控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和灾难恢复计划。 (填空 ) 14.涉密载体是指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光介质、电磁介质等各类物品。 (填空 ) 15.九类不准在互联网上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的内容是什么? (简答 )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内容; (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内容; (四)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内容; (五)散步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 (六)散步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 (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们合法权益的内容; (八)网络诈骗; (九)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E.docx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E 信息安全试题(1/共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安全的基木属性是o A.保密性 B.完整性 C.可用性、可控性、可靠性 D. A, B, C都是 2?假设使用一种加密算法,它的加密方法很简单:将每一个字母加5,即a加密成f。这种算法的密钥就是5,那么它属于 ________ o A.对称加密技术 B.分组密码技术 C.公钥加密技术 D.单向函数密码技术 3.密码学的目的是 ____ o A.研究数据加密 B.研究数据解密 C.研究数据保密 D.研究信息安全 4.A方有—?对密钥(KA公开,KA秘密),B方有-?对密钥(KB公开,KB秘密),A方向B方发送数字签名M,对信息M加密为:W = KB公开(KA秘密(M))。B方收到密文的解密方案是_______ o A. KB公开(KA秘密(M' )) B. KA公开(KA公开(M')) C. KA公开(KB秘密(M‘ )) D. KB秘密(KA秘密(M')) 5.数字签名要预先使用单向Hash函数进行处理的原因是______ o A.多一道加密工序使密文更难破译 B.提高密文的计算速度 C.缩小签名密文的长度,加快数字签名和验证签名的运算速度 D.保证密文能正确还原成明文 6.身份鉴别是安全服务小的重要一环,以下关于身份鉴别叙述不正确的是—o

A.身份鉴别是授权控制的基础 B.身份鉴别一般不用提供双向的认证 C.目前-?般采用基于对称密钥加密或公开密钥加密的方法 D.数字签名机制是实现身份鉴别的重要机制 7.防火墙用于将Internet和内部网络隔离______ 。 A.是防止Internet火灾的硬件设施 B.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软件和駛件设施 C.是保护线路不受破坏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D.是起抗电磁干扰作川的硬件设施 8.PKI支持的服务不包括_____ 。 A.非对称密钥技术及证书管理 B.日录服务 C.对称密钥的产生和分发 D.访问控制服务9.设哈希函数H 128个可能的输出(即输出长度为128位),如果II的k个随机输入屮至少有两个产生相同输岀的概率人于0. 5, 则k约等于—。 A. 2128 B. 264 C. 2 D. 2 10. Bell-LaPadula模型的出发点是维护系统的______ ,而Bibd模型与 Bell-LaPadula模型完全对立,它修正了Bell-LaPadula模型所忽略的信息的_______ 问题。它们存在共同的缺点:直接绑定主体与客体,授权工作困难。 A.保密性可用性 B.可用性保密性 C.保密性完整性 D.完整性保密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ISO 7498-2确定了五大类安全服务,即鉴别、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不可否认。同吋,ISO 7498-2也确定了八类安全机制,即加密机制、数据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认证交换、业务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和公证机制。

AES加密算法实验报告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实验报告 学号::专业:班级:第10 周

在程序运行读取需要加密的图片时,需要进行图片的选取,本次实验中使用在弹窗中选取文件的方式,使用头文件commdlg.h来实现在文件夹中选择需要的文件的选取。 三、加密算法流程 AES加密算法流程如下 字节代替:用一个S盒完成分组的字节到字节的代替; 行移位:进行一次行上的置换; 列混合:利用有限域GF(28)上的运算特性的一个代替; 轮密钥加:当前分组和扩展密钥的一部分进行按位异或。

四、代码实现 cryptograph.h #include #include class plaintext { public: plaintext(); static void createplaintext(unsigned char a[]); static void SubBytes(unsigned char p[16]); static void inSubBytes(unsigned char p[16]); static void ShiftRows(unsigned char e[]); static void inShiftRows(unsigned char e[]); static void MatrixToByte(unsigned char e[]); static void inMatrixToByte(unsigned char e[]); static unsigned char FFmul(unsigned char a, unsigned char b); static void KeyAdding(unsigned char state[16], unsigned char k[][4]); static void KeyExpansion(unsigned char* key, unsigned char w[][4][4]); ~plaintext(); private: }; cryptograph.cpp #include"cryptography.h" using namespace std; static unsigned char sBox[] = {};/定义加密S盒/ unsigned char insBox[256] ={};//定义解密S盒 plaintext::plaintext() {

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程习题

1、()作为安全保护策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就是让事物简单便于理解;二就是复杂化会为所有的安全带来隐 藏的漏洞,直接威胁网络安全。(单选) A动态化 B普遍参与 C纵深防御 D简单化 2、()就是指内部人员为了掩盖攻击者的身份,从本地获取目标的一些必要信息后,攻击过程从外部远程发起,造成外部入侵的现象,从而使追查者误以为攻击者就是来自外单位。(单选) A被动攻击 B伪远程攻击 C远程攻击 D本地攻击 3、为了实现(),所有的对数组的读写操作都应当被检查以确保对数组的操作在正确的范围内。(单选) A编写正确的代码 B非执行的缓冲区技术 C程序指针完整性检查 D数组边界检查 4、现代密码中的公共密钥密码属于()。(单选) A对称式密码 B非对称式密码 C静态的密码 D不确定的密码

7、 目前针对数据库的攻击主要有 ()。(多选) A 密码攻击 B 物理攻击 C 溢岀攻击 DSQL 注入攻击 设。 定级就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系统定级阶段的顺利进行与否关系到整个信息系统的后续建 (判断) 正确 错误 目前的网络攻击主要就是攻击者利用网络通信协议本身存在的缺陷或因安全配置不当而产生的安全 漏洞进行网络攻击。(判断) 9、 正确 错误 10、数据加密算法有很多种,密码算法标准化就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域 的一个重要课题。(判断) rr r 正确 错误 ,就是世界各国保密通信领 11、允许访问除明确拒绝以外的任何一种服务 ,指防火墙将系统中确定为“不许可”的服务拒绝 ,而允许 ’ A 资源毁坏 "B 资源耗尽与资源过载 |7 C 配置错误 ‘ D 软件弱点 6、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有()。(多选) A 访冋控制 ‘ B 防御功能 C 用户认证 D 安全管理

最新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案D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答 案D

综合习题 一、选择题 1. 计算机网络是地理上分散的多台(C)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联的系统。 A. 计算机 B. 主从计算机 C. 自主计算机 D. 数字设备 2. 密码学的目的是(C)。 A. 研究数据加密 B. 研究数据解密 C. 研究数据保密 D. 研究信息安全 3. 假设使用一种加密算法,它的加密方法很简单:将每一个字母加5,即a加密成f。这种算法的密钥就是5,那么它属于(A)。 A. 对称加密技术 B. 分组密码技术 C. 公钥加密技术 D. 单向函数密码技术 4. 网络安全最终是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安全强度和安全操作代价的折衷,除增加安全设施投资外,还应考虑(D)。 A. 用户的方便性 B. 管理的复杂性 C. 对现有系统的影响及对不同平台的支持 D. 上面3项都是 5.A方有一对密钥(KA公开,KA秘密),B方有一对密钥(KB公开,KB 秘密),A方向B方发送 数字签名M,对信息M加密为:M’= KB公开(KA秘密(M))。B方收到密文的解密方案是 (C)。

A. KB公开(KA秘密(M’)) B. KA公开(KA公开(M’)) C. KA公开(KB秘密(M’)) D. KB秘密(KA秘密(M’)) 6. “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的含义是(C)。 A. 将所有密钥公开 B. 将私有密钥公开,公开密钥保密 C. 将公开密钥公开,私有密钥保密 D. 两个密钥相同 二、填空题 密码系统包括以下4个方面:明文空间、密文空间、密钥空间和密码算法。 解密算法D是加密算法E的逆运算。 常规密钥密码体制又称为对称密钥密码体制,是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以前使用的密码体制。 如果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这种密码体制称为对称密码体制。 DES算法密钥是 64 位,其中密钥有效位是 56 位。 RSA算法的安全是基于分解两个大素数的积的困难。 公开密钥加密算法的用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密钥分配、数字签名。 消息认证是验证信息的完整性,即验证数据在传送和存储过程中是否被篡改、重放或延迟等。 MAC函数类似于加密,它于加密的区别是MAC函数不可逆。 10.Hash函数是可接受变长数据输入,并生成定长数据输出的函数。 三、问答题 1.简述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的特点,并列举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现象。 主动攻击是攻击者通过网络线路将虚假信息或计算机病毒传入信息系统内部,破坏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系统服务的可用性,即通过中断、伪造、篡改和重排信息内容造成信息破坏,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被动攻击是攻击者非常截

物联网信息安全期末考试重点

物联网信息安全期末考试重点 一、散的知识 1、物联网可划分成哪几个层次? 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应用层 2、物联网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通信方式? 综合利用有线和无线两者通信 3、物联网核心基础设施是? 网络,传感器,控制器,物理设备 4、移动通信中断代(1G、2G、3G、4G)指的是? G指的是Generation,也就是“代”的意思,所以1G就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意思,2G、3G、4G就分别指第二、三、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1G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 2G是数字通信,以数字语音传输技术为核心; 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广带接入和分布网络技术。 5、公开密码体制WHO、WHEN提出?(33) Diffie和Hellman,1976年 6、安全协议哪些用于应用层?哪些用于传输层? 传输层:IPSEC协议、TLS协议、VPN、安全套接字层协议(SSL)、安全外壳协议(SSH); 应用层:Web安全协议、电子邮件安全协议、门户网站、安全电子交易(SET)。 7、机密性的服务包括哪些? 文件机密性、信息传输机密性、通信流的机密性。 8、防火墙+VPN+入侵检测+访问控制?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是一种在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整个VPN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平台之上的逻辑网络。 VPN可以在防火墙与防火墙或移动的Client间对所有网络传输的内容加密,建立一个虚拟通道,让两者间感觉是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安全且不受拘束地互相存取。 防火墙(Firewall),也称防护墙,是由Check Point创立者Gil Shwed于1993年发明并引入国际互联网(US5606668(A)1993-12-15)。它是一种位于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网络安全系统。一项信息安全的防护系统,依照特定的规则,允许或是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

DES加密算法实验报告

苏州科技学院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杨刘涛学号:1220126117 指导教师:陶滔 刘学书1220126114 实验地点:计算机学院大楼东309 实验时间:2015-04-20 一、实验室名称:软件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DES加解密算法实现 三、实验学时:4学时 四、实验原理: DES算法由加密、子密钥和解密的生成三部分组成。现将DES算法介绍如下。1.加密 DES算法处理的数据对象是一组64比特的明文串。设该明文串为m=m1m2…m64 (mi=0或1)。明文串经过64比特的密钥K来加密,最后生成长度为64比特的密文E。其加密过程图示如下:

图2-1:DES算法加密过程 对DES算法加密过程图示的说明如下: 待加密的64比特明文串m,经过IP置换(初始置换)后,得到的比特串的下标列表如下: 表2-1:得到的比特串的下标列表

该比特串被分为32位的L0和32位的R0两部分。R0子密钥K1(子密钥的生成将在后面讲)经过变换f(R0,K1)(f变换将在下面讲)输出32位的比特串 f1,f1与L0做不进位的二进制加法运算。运算规则为: f1与L0做不进位的二进制加法运算后的结果赋给R1,R0则原封不动的赋给L1。L1与R0又做与以上完全相同的运算,生成L2,R2……一共经过16次运算。最后生成R16和L16。其中R16为L15与f(R15,K16)做不进位二进制加法运算的结果,L16是R15的直接赋值。 R16与L16合并成64位的比特串。值得注意的是R16一定要排在L16前面。R16与L16合并后成的比特串,经过置换IP-1(终结置换)后所得比特串的下标列表如下: 表2-2:置换后所得比特串的下标列表 经过置换IP-1后生成的比特串就是密文e。 变换f(Ri-1,Ki): 它的功能是将32比特的输入再转化为32比特的输出。其过程如图2-2所示:

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期末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1.密码学的目的是 C 。【】 A.研究数据加密 B.研究数据解密 C.研究数据 D.研究信息安全 2.网络安全最终是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安全强度和安全操作代价的折衷,除增 加安全设施投资外,还应考虑 D 。【】 A. 用户的方便性 B. 管理的复杂性 C. 对现有系统的影响及对不同平台的支持 D. 上面3项都是 3破解双方通信获得明文是属于的技术。【 A 】 A. 密码分析还原 B. 协议漏洞渗透 C. 应用漏洞分析与渗透 D. DOS攻击 4窃听是一种攻击,攻击者将自己的系统插入到发送站和接收站 之间。截获是一种攻击,攻击者将自己的系统插入到 发送站和接受站之间。 【 A 】 A. 被动,无须,主动,必须 B. 主动,必须,被动,无须 C. 主动,无须,被动,必须 D. 被动,必须,主动,无须 5以下不是包过滤防火墙主要过滤的信息?【 D 】 A. 源IP地址 B. 目的IP地址 C. TCP源端口和目的端口 D. 时间 6 PKI是__ __。【 C 】 A.Private Key Infrastructure B.Public Key Institute

C.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D.Private Key Institute 7防火墙最主要被部署在___ _位置。【 C 】 . . A.网络边界 B.骨干线路 C.重要服务器 D.桌面终端 8下列__ __机制不属于应用层安全。【 C 】 A.数字签名 B.应用代理 C.主机入侵检测 D.应用审计 9 __ _最好地描述了数字证书。【 A 】 A.等同于在网络上证明个人和公司身份的 B.浏览器的一标准特性,它使 得黑客不能得知用户的身份 C.要求用户使用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的安全机制 D.伴随在线交易证明购买的 收据 10下列不属于防火墙核心技术的是____。【 D 】 A (静态/动态)包过滤技术 B NAT技术 C 应用代理技术 D 日志审计 1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5个级别中,____是最高级别,属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关键信息系统的保护。【 B 】 A 强制保护级 B 专控保护级 C 监督保护级 D 指导保护级 E 自主保护级 12公钥密码基础设施PKI解决了信息系统中的____问题。【】 A 身份信任 B 权限管理

AES加密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学号:姓名:专业:班级:第10周

简介 #in elude vstri ng> #in elude class pla in text { public : plai ntext(); static void createplaintext( unsigned char a[]); 实验内容(算法、 程 序、 步骤 和方 法)

static void SubBytes( unsigned char p[16]); static void inSubBytes( unsigned char p[16]); static void ShiftRows( unsigned char e[]); static void inShiftRows( unsigned char e[]); static void MatrixToByte( unsigned char e[]); static void inMatrixToByte( unsigned char e[]); static unsigned char FFmul( unsigned char a, unsigned char b); static void KeyAdding( unsigned char state[16], unsigned char k[][4]); static void KeyExpansion( unsigned char* key, unsigned char w[][4][4]); ~plai ntext(); private : }; #in elude "" using namespacestd; static unsigned char sBox[] = {}; /定义加密S盒/ unsigned char insBox[256] ={}; //定义解密S盒 pla in text ::plai ntext() { unsigned int p[16]; for (int j = 0; j<200; j++) { p[i] = a[i]; a[i] = a[i + 16]; } void pla in text ::createpla in text( un sig ned char a[]) // 仓U建明文 int i = 0; if ( a[j] == 0) for (; i<16; i++)

计算机取证实用教程

《计算机取证实用教程》 内容简介 在这本教材里,编者阐述了计算机取证的概念和内容,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的技术与工具,剖析了主流的磁盘分区和文件系统,分析了数据恢复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本书所讨论的设备对象涵盖了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设备;分析的操作系统包含了:三种主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Linux和Mac OS X),两种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Android和iOS),网络设备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科IOS操作系统。 本书从取证原理、相关技术和常用工具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的核心内容,并辅以必需的预备知识介绍,使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计算机取证的主要内容和通用程序,掌握计算机取证的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全书通俗易懂的原理分析、图文并茂的流程说明,能够令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良好的实践体验。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法学、侦查学等专业计算机取证、电子数据检验鉴定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取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参考用书。对于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人员、律师和司法工作者、信息安全技术爱好者,本书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前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全方位普及,不断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和方式,政府运作、商贸往来乃至个人休闲娱乐都已进入了网络模式。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调查、民事纠纷、刑事诉讼等案/事件的举证中,数字证据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信息化时代的证据之王。 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和数字证据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计算机取证的复杂性。本书编者试图凭借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博大精深的计算机取证知识体系提炼为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的篇章。 只会操作自动取证软件,无法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取证分析师。本书的编写旨在培养读者掌握技术原理基础上的实践技能,同时注重提高读者对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胜任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取证工作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取证的目的是发现与案/事件相关联的行为及其结果,为证明案/事件事实和重现案/事件提供依据。要了解案/事件的全貌并重建案/事件,计算机取证所关注的设备对象不仅仅是传统的计算机,也包括移动智能终端,还涉及各种网络互连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系统而全面的知识结构,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第1章是计算机取证和数字证据的基本知识介绍。 第2章分析了计算机取证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并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的常用工具。 第3章详细剖析了DOS和GPT两种分区体系以及FAT、NTFS、ExtX和HFS+四种文件系统。在此基础上,第4章给出了主流分区体系和文件系统的数据恢复要领以及典型的数据恢复实例。 第5、6、7章分别讨论了Windows、Linux和Mac OS X取证。Linux在服务器领域尤其是大型服务器领域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本书侧重于分析服务器端的Linux取证。对于Mac OS X取证,主要从客户端的角度探析;而对Windows取证的阐述则涵盖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取证焦点问题。 第8章探讨了以路由器和交换机为代表的网络设备取证,这是目前业内甚少涉足的一个领域。 第9、10章讨论的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取证。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设备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便携式个人计算机,成为互联网的终端,这导致了移动智能终端的取证需求日益增长。这两章分别以智能手机为例,介绍了两大主流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和iOS)取证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最后一章给出了几个取证分析的典型实训案例。 文伯聪设计本书的整体结构,编写了第1、8章并负责全书统稿;吴琪编写了第6章的3-6节和第9章,并参与其他各章内容的审阅;刘文编写了第5章、第11章的3-5节;彭建新编写了第2章、第6章的1-2节第11章的1、2节;林素娥编写了第3、4章;张萍编写了第7章和第10章。 本书内容丰富,教师或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的内容。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文伯聪设计了全书的整体结构,编写了第6章和第8章,并负责全书统稿;吴琪编写了第1章和第9章,并参与了其他各章节内容的审阅;彭建新编写了第2章、第10章和第11章的1、2节;刘文编写了第5章、第11章的3~5节;林素娥编写了第3章;张萍编写了第4章和第7章。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和吸收了大量专家学者和业界同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此表达衷心的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