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100例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白带常规检查结果 100 例临床分析

白带常规检查结果 100 例临床分析

白带常规检查结果 100 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偏远藏区采集的100例白带的常规检查做出结果分析。

方法:随机采集偏远藏区某院100例白带常规检查报告,对阴道分泌物的各项检测指标展开检查,分析100份白带标本检查情况及不同疾病人群年龄分布。

结果:100份白带标本的检查情况中提示孢子、滴虫的感染率最高,并且年龄段在40-50岁区间的妇女感染率最高。

此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孢子感染的阴道炎和滴虫感染的阴道炎的检出率最高,且更年期妇女检出率最高,应该对此积极展开健康教育。

【关键词】偏远藏区;育龄期妇女;白带常规;清洁度;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健康提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健康的观念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妇女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仍然较高,白带的常规采集检查操作简单易行,且检查结果较为可靠,在我国医院也较为普及。

本次研究调查采集100例妇女的白带检查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偏远藏区的妇女的阴道清洁度和感染率做出结果分析,为开展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工作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某院100份白带常规检查报告,患者年龄16-61岁,平均(42.27±8.93)岁。

在检查前排除患者性生活和阴道药物使用的情况。

1.2方法:对检查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取样-涂片-检查。

1.3观察指标:100份白带标本检查情况及不同感染类型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年龄分布。

1.4统计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排除随机抽样误差和偏倚,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在100份白带检查结果中,40-50岁妇女的感染率最高,达48.49%;从感染类型结果分析来看,孢子和滴虫的感染是最高的,分别是18%和17%。

详细对比内容见表1和表2。

3.讨论阴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器官系统由阴道渗出液、宫颈腺体及分泌物等液体和细胞的混合物质。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

标本的形态学检验
1.湿片检查 脓液标本或以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的标 本,加盖盖玻片。或取一滴脓液于载玻片上,然后 滴加一滴卢戈碘或0.1%亚甲蓝染液混合,加盖盖 玻片。用高倍镜观察细胞和细菌的分布、细菌的数 量和运动特性等情况。 2.固定染色检查 将标本制成涂片,进行革兰染色 或抗酸染色,必要时再加其他染色方法,用油镜观 察细菌形态结构及染色特征。
采集方法
3.特殊类型化脓性炎症 ①导管治疗引起的感染, 无菌操作将导管尖端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培养基冲洗, 洗液立即送检培养,应同时采血培养。②蜂窝组织 炎、坏疽,用无菌生理盐水或75%乙醇擦拭清洁感 染部位,然后用注射器将少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入病 灶,自病灶中心抽取标本。③烧伤感染部位细菌定 量培养,清洁感染部位后清创,切取3~4mm3的 活组织块送检。④手术切口部位感染,以注射器抽 取脓液或将拭子插入伤口深处采集标本。
细 菌 检 验 操 作 流 程
2.病原菌的鉴定
(1)形态染色特征鉴定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细菌的形态染色特点,可以初步判断出细菌的类 属,有些细菌的特殊形态特点具有鉴定意义。如 泌尿生殖道来源的标本中,发现双肾或咖啡豆样, 凹面相对,无动力,无芽胞,或有荚膜的革兰染 色阴性双球菌时,可以判定是淋病奈瑟菌。
2.病原菌的鉴定
(4)分子生物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可用 于检测纯培养菌株,还可以直接检测未经分离培 养的标本中的细菌。有多种技术类型可供选择, 目前临床标本检测常用的主要是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方法。
2.病原菌的鉴定
(5)药物敏感试验 获得纯培养菌株或疑似致病 菌的优势生长菌株后,应该尽快通过药物敏感试 验选择有效药物,在大面积烧伤感染或脓毒血症 等危重疾病时显得尤为迫切。
标本的分离培养

80例慢性化脓性胫骨骨髓炎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80例慢性化脓性胫骨骨髓炎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80例慢性化脓性胫骨骨髓炎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目的为了使基层医师更简单了解慢性化脓性胫骨骨髓炎窦道分泌物致基层医生病菌的组成,从而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对80例已经明确培养出致病菌并完成药敏结果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80例标本共培养出120株病原菌;有2种或2种以上的致病菌占标本例数的55%,混合感染较严重。

结论参考致病菌组成及药敏特点,提出临床合理化建议。

Abstract:Objective It is to guide basic-level doctors how to use antibacterial drugs by clearly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chronic suppurative tibia osteomyelitis.Methods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used to 80 cases which have gotten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drug sensitivity results.Results 120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gotten from these 80 cases,the ratio of cases with 2 and more than 2 kind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s 55%,so mixed infection is serious.Conclusion Ration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composi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sensitivity.Key words:Chronic suppurative tibia osteomyelitis;Sinus secretions;Bacterial culture;Drug sensitivity慢性骨髓炎由于長期慢性感染,其治疗的复杂性,是临床骨科医生面临棘手的问题。

中医骨伤科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中医骨伤科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准。
1 . 3 统计学方法
检测 出的数量以及 占比相对较少 ,但是 同样需 要引起临床的高度关 注。 而该结果与洪伍华等( 2 0 1 3 ) 临床研究成果 比较 吻合 , 表明本次研究成果 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及实用指导价值 , 能够起 到良好 的临床用药实践指导 作用。但是受研究时间所限 , 并未对各个菌属 的对 临床 常用抗生素药物 耐药性做出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成为本次研究最 大不 足之处 , 因而使得研
丹阳 , 2 1 2 3 0 0 )
【 摘 要】 目 的: 分析 中医骨伤科 患者伤 1 : 2 分泌物细 菌培养结果。方法 : 选取 某院 中医骨伤科 2 0 1 4 年 5月 ~ 2 0 1 5 年 8月收治的 1 1 0例 骨伤 患者为研 究对象 , 收集所有患者分泌物标本后 实施细茵培养并统计分析培 养结果 。 结果 : 1 1 0 份 中医骨伤科 患者伤 口分泌物 标本 中病原 茵以葡萄球 菌属 茵 5 0株 ( 4 5 . 5 %) 、 大肠 埃希茵 1 7株( 1 5 . 5 %) 、 克 雷伯茵属 1 5株( 1 3 . 6 %) 为主。结论 : 中医骨伤科伤 口分泌物 细菌培养结果 以葡 萄球 菌属 茵、 大肠埃希 茵、 克雷伯 茵属为主要代表 , 可为 临床治疗提供 用药依据 。 【 关键词 】 中医骨伤科 伤 口分泌物 细茵培养
2 0 1 5 年9 月
第 1 4 卷 第9 期
今日 健 康
J I e mb e r 20 1 5 Vo 1 . 1 4 No . 9
中 医骨伤 科伤 口分泌 物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虞 雷
( 丹 阳市中医院 , 江苏
所有 菌株分离步 骤严 格按照 《 全 国临床 检验操作规程 ( 第 3版 ) 》 内 容实施 。分离之后 的菌株采用 美 国珠海迪 尔公 司生 产的迪 尔 D L 一 9 6 — 2 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菌属 的鉴定工作 。 检测标准 以美 国临床实验室标

脓液培养阳性245例结果及耐药性分析

脓液培养阳性245例结果及耐药性分析

脓液培养阳性245例结果及耐药性分析作者:赵国章来源:《右江医学》2011年第06期【摘要】目的研究脓液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统计致病菌的分布和抗菌药物敏感率。

方法脓液标本采用全自动恒温培养箱培养,应用MicroScan/Warlkaway40全自动鉴定仪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物敏感实验。

结果共分离可疑致病菌245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77株占73%;革兰氏阴性菌64株占26%;真菌5株占1%。

结论脓液中分离的菌种相对集中,且引起院内感染的耐药菌株所占的比例较高。

【关键词】脓液;病原菌;药物敏感实验;院内感染菌株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735-02 中图分类号:R 446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20细菌的耐药性为全球关注的严重问题。

细菌耐药性监测在延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抗生素问世,有力的支持了抗感染治疗,而细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重症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医院内感染问题则日趋严峻[1,2]。

近年来,随着患者的增多,医院感染患者脓液的送检率不断增多。

我们统计了2009年5月~2011年5月某院近2年245例脓液培养分离阳性的菌株,并同时进行了药敏分析。

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 2009年5月~2011年5月某院住院及门、急诊病人的脓液标本,用无菌棉签采集标本,采集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2.标本处理及细菌分离根据患者病情、抗生素应用情况和临床医生的要求,合理选择培养基种类,所有脓液标本接种血平板培养基和中国蓝琼脂培养基于全自动恒温培养箱分离培养18~24小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

3.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应用MicroScan/Warl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选择细菌鉴定与微量MIC复合板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物敏感实验。

结果判断按NCCLS标准(2010版)。

化脓菌感染临床病例

化脓菌感染临床病例

化脓菌感染CBL病例№1(标本:眼角脓性分泌物)20岁女性,配戴隐形眼镜2年,近2日来出现剧烈的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后未见好转,有明显的视力减退,眼科检查可见患者角膜光泽消失、透明度减低、前房有较多黄白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未见有绿色。

临床表现符合化脓性角膜溃疡。

请考虑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是哪一种微生物,设计微生物检查方案。

思考题:1)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由何种细菌产生及生物学特性?2)化脓性细菌包括哪几类?3)引起化脓性角膜溃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提示:化脓性角膜溃疡是眼科常见病。

引起此病的原因很多,包括角膜外伤,长期戴角膜接触镜,暴露性角膜炎等。

因戴接触镜发生角膜溃疡,近年来屡有报道,应予以足够重视,加强宣传正确配戴及保养接触镜的方法。

眼外伤后发生化脓性角膜溃疡病例较多。

这说明要积极预防角膜外伤,在劳动中注意保护眼球,减少外伤发生。

避免给小儿玩耍一次性注射器。

一旦外伤发生后,及时到医院正确处理,减少感染的发生。

角膜异物剔除术后继发感染性角膜溃疡,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提醒医务工作者在剔除角膜异物时,应保持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操作所用的器械及眼药水被污染。

病原菌方面,包括葡萄球菌、真菌等微生物。

真菌性角膜溃疡多见于农作物外伤。

由于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近年来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化脓性角膜溃疡对视功能危害极大,致盲率达66.3%,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及时正确处理,尽可能减低对视力的影响。

№2:10岁男孩在随母亲旅游中,进食快餐店的牛肉汉堡和沙拉,回家后,出现腹痛,大便次数不断增加,且多次便血,伴发热、呕吐,到医院急诊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思考题:1.最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2.针对该病例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3:(标本:血液)(败血症)一岁女婴因皮肤感染脓痂疹(俗称黄水疮),发热2天就诊,入院检查发现体温39℃,胸部皮肤有脓痂,面积较大。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鉴定结果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鉴定结果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鉴定结果分析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不规范或滥用造成细菌双重感染或真菌感染的患者日益增多,医师临床治疗感到很棘手。

笔者总结了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8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的分析,其中65例为真菌感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80例中男46例,女34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4~80岁,平均46岁。

1.2临床表现 80例中绝大部分(55例)以单耳流脓,耳聋,仅有7例因听力下降或耳痛来就诊。

检查见:外耳道有灰黄色、白色、或黑色干痂样膜状物,8例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清除分泌物可见外耳道壁充血、肿胀,表面轻度糜烂,鼓膜穿孔。

1.3样本采集方法将无菌棉拭子沾取无菌生理盐水适量,如果沾取太多,可在生理盐水瓶壁上挤去多余的水分,然后用棉拭子在病变外耳道或中耳腔取分泌物,把棉拭子倒置在无菌试管内,马上送检。

整个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分泌物再次污染。

1.4诊断标准症状为长期持续或间断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部分有耳部疼痛感,耳鸣;体征为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烟黑色霉苔,清除外耳道霉苔,见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甚至可见肉芽或息肉,有时鼓室内有白色鳞片或豆腐渣样物。

实验室检查;外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酵母菌、毛霉菌或白色念珠菌等真菌。

2. 结果8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病人中有65例为真菌感染,其中酵母菌32例,毛霉菌22例,白色念珠菌11例;另15例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感染。

3. 讨论耳部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道,偶可侵犯中耳。

在临床上侵犯耳部的真菌,约有十余种之多,常见者如酵母菌、念珠菌、芽胞菌、卵状菌、青霉菌、毛真菌、放线菌等。

真菌又称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真菌具有比较完整的酶系统,无叶绿素,主要通过腐物寄生,或通过活体寄生而摄取有机养料,借以生存、繁殖。

真菌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繁殖的。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郝春艳;刘红宇;张贵;张冉;郑春霞;侯桂琴【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00例(113耳),行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87耳检出病原菌9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7株、革兰阴性菌39株、真菌4株,病原菌构成比金黄色葡萄球菌15.56%、表皮葡萄球菌15.56%、铜绿假单胞菌14.4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89%、肺炎克雷伯菌8.89%、粪肠球菌7.78%、变形杆菌6.67%、大肠埃希菌4.4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完全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美罗培南、苯唑西林、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完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氨曲南、多黏菌素B、哌拉西林、舒普深完全敏感.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分泌物的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对以上病原菌敏感性较高.【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18【总页数】2页(P76-77)【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道分泌物;病原菌【作者】郝春艳;刘红宇;张贵;张冉;郑春霞;侯桂琴【作者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郑州大学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2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及耳道异常分泌物,严重时可发生颅内感染[1]。

2015年1~8月,我们对10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分泌物进行了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诊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32.11±14.82)岁;均符合中耳炎临床分类及手术分型指南(2012)相关诊断标准,病程(8.79±4.87)个月;单耳患病87例,双耳13例;临床分型:非胆脂瘤型54例,胆脂瘤型46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100例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3T09:15:39.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任喜风
[导读] 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抗生素品种愈来愈多,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就目前临床实践看,不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引起正常菌群失调,加大了治疗难度,甚至会引起二重感染及病人死亡。

任喜风 (河南省西峡县中医院 474550)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80-02
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抗生素品种愈来愈多,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就目前临床实践看,不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引起正常菌群失调,加大了治疗难度,甚至会引起二重感染及病人死亡。

为了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抗生素,我院2010年10月开展了《感染症原因菌群相同步培养法和快速药敏实验技术》检测,结果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使用抗生素无效的,而按等诊方法培养不生长细菌的住院患者,男性84例,女16例,年龄8-76岁。

2. 方法:按规范标准无菌采样,注入《x/A,y/An L,B/P》试剂瓶中(各3滴)立即混合均匀,放入35℃孵箱培养6h观察发现L瓶均有浑浊生长,将有浑浊的增值液按同步培养的药敏实验K-B法进行实验,分别置于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16h后进行观察测量,向临床报告药敏数据结果。

二、结果
100例培养结果见表1、表2。

表1
100例分泌物培养结果
标本份数 X/A Y/An L
脓性分泌物 100 — — 100
表2
直接药敏实验结果
药名敏感中敏耐药
青霉素无无 100
头孢唑林(先锋v) 66 30 4
庆大霉素 18 33 49
万古霉素 74 18 8
头孢三嗪(菌必治) 82 13 5
头孢哌酮(先锋必) 41 52 7
苯唑西林(新青Ⅱ) 60 30 10
氟哌酸 17 42 41
复方新诺明 15 20 65
氯霉素 40 40 20
氨苄西林(安苄青霉素) 19 21 60
环丙沙星 69 16 15
红霉素 52 40 8
甲硝唑 74 13 13
三、讨论
通过100例脓性分泌物培养结果看,细菌L型全阳性,并对一般的抗生素全耐药。

细菌L型产生的很多,细菌进入机体后,因免疫、物理、化学、药理及细菌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细菌铁壁变为L型,细菌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后仍保持一定的致病能力,所引起的感染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或变为慢性过程,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因此,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减少细菌的药性,开展细菌L型检验及直接药敏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遗漏诊断并延误治疗。

通过我们100例细菌培养结果表明﹕细菌L型培养及提高阳性率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手段,并协助早期诊断,通过药敏实验,也可有效合理的选择药物,缩短病程,以便控制感染,提高疗效,同时也提醒临床医生注意细菌和抗生素的对应关系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

这样我们得到的不紧是更好地疗效,也产生更少的细菌耐药性,使抗生素在临床上发挥正常的抗菌活性和更长的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