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一)

合集下载

诺思制度变迁观演变的解析

诺思制度变迁观演变的解析

诺思制度变迁观演变的解析作者:王胜利国晓丽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1期摘要:诺思关于制度变迁的分析逐渐由“制度均衡”分析演变为“制度演化”分析,这既是诺思反省均衡分析的结果,也是深化制度变迁动力源及路径依赖理论的需要,全面地认识诺思制度变迁观演变对研究和推动经济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诺思;制度变迁;制度均衡;制度演化中图分类号:F019.8 文献标识码:A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社会制度变迁理论的最重要代表,诺思通过《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North,198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a)和《理解经济变迁过程》(North,2005)一系列著作和其他学术论文,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制度变迁理论。

不过,在逐渐构建成熟的制度变迁理论过程中,诺思的分析方法也由均衡分析变为演化分析,因此对于制度变迁的分析由“制度均衡”转变为“制度演化”。

较之“制度均衡”分析寻求最优的办法,这种“制度演化”的分析是强调制度本身包含有失误和衰退的自我积累过程。

一、诺思制度变迁分析演变过程的解析诺思对制度变迁研究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能够解释各经济体过去和目前各不相同的经济绩效。

……这种认知除了有助于理解已发生的变迁外,还是改进各经济体目前和未来的关键”[1],在实现这个目的研究过程中,大致以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为界,在制度变迁的分析上发生了变化,即由“制度均衡”分析转向“制度演化”分析。

具体地说,前期诺思深受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影响,在制度变迁的分析上,基于交易费用理论,遵从制度均衡的分析,但在后期的分析上注重文化增长是无止境的和变迁过程累积特性的研究,因此逐渐转向基于心智,遵从制度演化的分析。

所以,诺思的制度变迁分析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前期的“制度均衡”分析。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实际上是由一种制度均衡经过非均衡,再到均衡的过程,而制度变迁的原动力在于个人、社团和政府试图减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降低交易费用。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理论[1]

师。找对象。在泰国,人妖有自己的组织,而
且相当有影响力。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组织(主要指非政府的组织)
赢利性组织是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 迁的重要主体。
如公司制企业的形成、股票市场规则的形 成、
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规则、约定、惯例、法律形 成等等,都是在赢利性组织的努力下才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
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 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四、制度变迁的原因 诺斯认为制度的产生是由于制度安排的非
均衡,及未达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最优
资源配置是否最优 分配是否公平 社会福利是否最大化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成本与收益”的比 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 行为主体才会推动制度变迁,否则,就会维 持原有制度不变。所以制度变迁的主要经济 动机是获得制度收益,减少制度成本或交易 费用。
制度变迁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1
制度变迁理论[1]
一、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
要内容,其主要代表人物:诺斯,
代表作:《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是指从一种制度安排,经过人们 的修正、
完善、更改、替代、转换、废除、创立、创 新等各种方法而变为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的发起者必然是制度创新者,它 可能是个人、政府或非政府的盈利与非赢利 组织。
能够进行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团体是企 业家、优秀政治家、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 素质之一,也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之 一。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一、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

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

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诺斯制度变迁

诺斯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理论三大理论基石


描述一个经济体系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 论; 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 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 识形态理论。
产权理论

有效率的产权之所以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 用,因为一方面产权的基本功能与资源配置的 效率相关,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产权使经济系统 具有激励机制。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制度不均衡:

制度选择集合改变; 技术改变;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 其他制度安排改变。


正式的制度安排指的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在 这种制度安排中规则的变动或修改,需要得到 其行为受这一制度安排管束的一群(个)人的准 许。也就是说,无异议是一个自发的、正式的 制度安排变迁的前提条件 改变一种正式的制度变迁会碰到外部效果和 “搭便车”问题


意识形态,根据诺思的解释,是由互相关联的、 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包括道德和伦理法则。 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 们能遵守一定的意识形态。“社会强有力的道 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 要素”。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 制度安排。
制度变迁的类型


人口少,资源丰富,不必界定产权→人
(公共地悲剧)→内部成员进一步界定 产权,私有产权产生。
德姆塞茨:商业活动增加,资源稀缺
某种资源的市场价值升值,对该资源 的产权界定将有利可图,人们确立排 他性产权,外部性内部化,私有产权 产生。 见案例:加拿大北部印第安部落土地 私有权的产生。

案例

18世纪早期以前,印第安人获取海狸肉和毛皮只是为了 消费。 由于资源很丰富,外部性并不存在,排他性也并未出现, 此时,海狸的市场价值为0(不用于交换)。 后来随着毛皮贸易发展,对海狸的需求上升,致使其价 值上升,此时外部性产生,有了对狩猎者行为进行控制 的必要,否则就会使海狸这种资源枯竭。 于是印第安人原则是在其所狩猎地带的树上烧一个痕迹 来作为标记。此时排他性的私人产权就出现了。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是新经济史学家中的“理论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授奖词称他是“新思想的启迪者和提出者”,“向经济学家指明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原有问题”。

其主要贡献被认为是,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广泛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以制度、制度结构、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始见于1968年发表的《1600一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

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合著)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变迁理论体系。

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标志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

《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1990年)、《交易费用、制度和经济绩效》》(1992年)两部著作则完善了制度变迁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值得强调的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是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构筑而成的,这是新经济史学家的比较优势所在。

诺斯在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时,发现制度因素极其重要,然而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制度是已知的、既定的,或被视为外生变量。

他论证道:“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因素不是增长的原因,它们本身是增长。

……除非现存的经济组织有效率,增长就决不会出现。

”1他进而指出:“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①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②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③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

”2这就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核心,建立在对新古典假定修正基础上的,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

新经济史学派在通过对新古典假定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围绕制度、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这—主轴、构造了一套以制度理论为核心,超越纯经济领域的经济史研究的独特框架。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 期,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第二个时期是 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 ,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 的分析,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 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成果 卓著。当然还应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即使发生革命性变迁,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会因革命而中断联系。一个民 族的传统意识形态不会因为某个革命而被消灭、中断、取而代之,新的意识形态 不会随革命成功而迅速形成。
1.3.4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诺斯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形成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 第二,确定选择集合; 第三,确定变迁方案即菜单选择; 第四,形成次级行动集团; 第五,两个集团完成变迁。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1981年 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三本著作中。
制度变迁理论
1 理论概述 1.1 方法论 1.2 理论基础 1.3 制度变迁过程
2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 3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大 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收益最大化的活动,促进市场发 展和经济增长,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重要力量,双方呈现出互 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因此,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 依赖”问题。
1.3.2 制度变迁的动力------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 从单个制度变迁主体的行为动机或追求来解释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

《诺斯制度变迁》课件

《诺斯制度变迁》课件

1 充分了解变化
深入了解诺斯制度...
3 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不断学习适应新变化所需的知识...
2 积极适应变化
以积极心态面对诺斯制度...
4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跟随时代潮流,持续创新适应变革...
结论
诺斯制度变迁不可避免
随着社会的发展,诺斯制度将继续变迁。
积极适应获得机会
适应诺斯制度变迁可以带来更多机会和成功。
在这一时期...
3
20世纪末期的诺斯制度
随着社会的变化...
造成诺斯制度变迁的原因
• 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 • 科技发展的影响 • 国际形势的变化 • 政治制度的变革
诺斯制度变迁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
诺斯制度变迁导致...
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在变迁中需要...
对个人的影响
诺斯制度变迁对个人...
如何适应诺斯制度变迁
《诺斯制度变迁》PPT课 件
了解《诺斯制度变迁》的历史,内容和影响。探讨诺斯制度的变迁原因,并 提供适应变迁的方法。诺斯制度是指...
历史
诺斯制度起源于...
具体内容
诺斯制度的核心包括...
诺斯制度的变迁
1
20世纪初期的诺斯制度
诺斯制度在这个阶段...
2
20世纪中期的诺斯制度

应用文-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

应用文-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r\n 摘要:20世纪90年代之后,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离“制度建构主义”转向制度演化理路的倾向。

梳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历程可以表明,“制度建构主义”及与之匹配的新古典范式难以容纳意识形态等重要的现实因素、难以为理解长期变迁过程、制度的多样性等提供理论支点,是诺斯理论转向的基本原因。

而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演化理路在制度研究中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建构理性主义;演化Abstract:Since the 1990s, North’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tended to shift from constructivist rationalism to ecological rationalism. A study of the evolut ion of North’s change theory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vist rationalism and the related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cannot accommodate some important realistic fact ors like ideology, nor can it provid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institutio nal diversity or the long evolution. The se turned out to be the basic reason forNorth to shift his theory, which may imply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ecological r ationality in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Key words:North;institution change;constructionist rationa lism;ecological rationalism美国著名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所著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不仅是对其早期制度研究的,更加强了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分析,引入了学习机制来说明制度演化过程,标志着诺斯的制度变迁分析理路出现了明显的理论转向,即开始出离“制度建构主义”逐渐转向“制度演化”理路,开始重点考察认知、学习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一)摘要:20世纪90年代之后,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出离“制度建构主义”转向制度演化理路的倾向。

梳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表明,“制度建构主义”及与之匹配的新古典范式难以容纳意识形态等重要的现实因素、难以为理解长期变迁过程、制度的多样性等提供理论支点,是诺斯理论转向的基本原因。

而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演化理路在制度研究中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建构理性主义;演化Abstract:Sincethe1990s,North’sinstitutionalchangetheorytendedtoshiftfromconstructivistrationali smtoecologicalrationalism.AstudyoftheevolutionofNorth’schangetheoryshowsthattheconstructivi strationalismandtherelatedNewClassicalEconomicscannotaccommodatesomeimportantrealisticfa ctorslikeideology,norcanitprovidetheoreticalexplanationfortheinstitutionaldiversityorthelongevol ution.TheseturnedouttobethebasicreasonforNorthtoshifthistheory,whichmayimplyabrightfuturef ortheecologicalrationalityinthestudyofinstitutions.Keywords:North;institutionchange;constructionistrationalism;ecologicalrationalism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所著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不仅是对其早期制度研究的总结,更加强了对个体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引入了学习机制来说明制度演化过程,标志着诺斯的制度变迁分析理路出现了明显的理论转向,即开始出离“制度建构主义”逐渐转向“制度演化”理路,开始重点考察认知、学习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

本文认为,诺斯的这一理论转向不仅取决于诺斯个人研究兴趣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还预示了制度和制度变迁研究的未来。

因此,本文试图在回顾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转向的原因,进而明确这种转向对制度研究甚至经济学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变过程哈耶克区分了建构理性主义和演进理性主义〔1〕,这两种理性主义投射到制度领域,对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观。

作为一种考察人类行为的哲学观,建构理性主义与演进理性主义的分歧甚至可追溯到古希腊巴门尼德的理性主义和赫拉克立特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分歧。

肇端于古希腊、罗马人本主义的建构理性主义认为,人生而具有智识和道德禀赋,人的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省掉抽象而完全掌握“具体”的和所有的特定细节,进而实在地掌握“社会过程”。

因此,人们可以凭借其理性,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构社会制度、经济秩序、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对社会做精心规划,并尽可能地抑制乃至铲除一切非理性现象。

相对而言,演进理性主义更多地与承认上帝万能的基督教精神和苏格兰经验主义传统相联系,认为个人理性是十分有限和不完全的,在人类事务中所起的作用相当小,道德、语言、法律等各种社会实在,并非人类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而是以累积的方式进化而来的。

换言之,演化理性主义者认为,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于文化和生物的不断进化,无论人们的行动原则、标准、传统还是道德规范的形成,都遵从自然的、内生的演化过程,因而制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从人类整体文明演进的角度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制度。

因此,演进理性主义在解释制度内涵时对文化层面的社会价值观给予了极大关注,强调观念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作用。

本文认为,根据哈耶克对理性类型的划分,以1990年《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的出版为分界线,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理路和重点可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早期的建构理性主义取向首先,诺斯早期研究中的制度定义带有明显的建构特征,他指出制度是“一系列人所发明设计、约束人们行动与相互交往的规则”〔2〕,“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3〕。

即便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中,诺斯一方面承认制度的演化性质,另一方面仍明确地指出:“制度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东西”〔4〕6。

其次,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早期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并以产权理论为核心。

诺斯认为,只有明确、充分界定并由国家强制力量加以保护的私有财产制度,才是西方近代产业革命出现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真正原因。

至于私有产权结构,则是统治者为满足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欲望而刻意设计、建构和界定的结果。

对此,诺斯一再强调,“国家界定产权结构”,“产权的出现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的结果”,“国家基础结构的创立旨在界定和实施一套产权”〔5〕17。

至于国家的性质及其职能,诺斯指出,“国家所提供的基本服务是人们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博弈规则。

这些社会博弈规则包括产权形式,则完全取决于国家的统治者对其收入最大化追求”〔5〕24。

在这一时期,诺斯更多地是将意识形态当作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外生变量,尽管他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缺陷〔5〕57-64。

显然,诺斯的这种“产权生发说”和国家理论都表现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工具理性主义精神底蕴和哈耶克一再批评的建构理性主义的思径取向。

最后,“制度创新”概念及其分析理路更是诺斯早期建构理性主义倾向的一个直接逻辑结果。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诺斯明确指出,“制度创新来自统治者而不是选民。

这是因为后者总是面临着搭便车问题。

对统治者来说,既然他没有搭便车问题,他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相对价格的变化。

因此,使得劳动更加稀缺的土地与劳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就会促使统治者变革制度以适当地增加劳动的租金。

只要劳动的机会成本不变(即其他统治者潜在竞争不存在变化),这些创新就会实行”〔5〕32。

由此可见,在诺斯看来,制度的发明与创新,正是来自这些统治者、经济的和政治的企业家们的理性计算和心智建构,是他们在发明、设计和制定产权形式、意识形态和社会活动的各种博弈规则。

因此,他们才是社会制度变迁和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

由上述可见,诺斯早期的制度变迁理论带有明显的建构理性主义的特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诺斯在1990年之前的研究是完全基于建构主义的。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无论是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还是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诺斯都隐约地透露出演进理性的倾向,并在1990年之后明确地转向演化理论。

2.后期的演进理性主义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不仅承认人们可能创建制度,而且为制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演进留下了空间〔4〕6。

甚至在此前,他已经意识到,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制度是在长时期中逐渐演进的,制度实质上是身处当下情境或场景中的人们对现存规则的反应,即便在不同的场景下或规则发生瞬时变化的情境下,个人对其的反应却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缓慢的适应过程〔6〕。

到2005年,随着《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的出版,诺斯明确地实现了其皈依演化理路的转向,进一步阐述了人类认知模式对制度变迁的制约作用,并试图围绕这一主题重新构建其制度理论〔7〕。

在《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新发展对诺斯的影响,不确定性、意向性、“非各态历经”等带有明显演化色彩的概念而不是交易费用、效率等新古典传统下的概念成为了制度分析的主角。

制度变迁被理解为个体心智模型与环境互动调整的过程,是一个适应性或试错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认知调整的过程,即内隐的认知调整和外显的制度变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构性。

很显然,皈依演化理路的诺斯开始把经济变迁过程看作是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类的知识存量特别是人类用于控制自然的知识存量、界定社会激励结构的制度框架等变量的变化结果,并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是“非各态历经的”,面临着“不确定性”,由此,“不确定性”及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正式在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中取代交易费用和效率成为基本逻辑主线。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社会变迁的参与者携带着从文化遗产中继承的传统和心智模式,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并形成感知;经济绩效主要由塑造激励的制度网络决定,而人类的意识及其意向性(包含深层次的信念体系)的变化导致了制度结构的变迁。

因此,为了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必须理解心智结构和信念的形成、更新及其作用于社会变迁的方式。

至于制度变迁过程,诺斯认为,行为主体的认知过程决定性地影响着经济决策,当各行为主体在各自的决策环境内都确立了一些惯例来降低各自环境的不确定性时,就没有什么规则能够保证这些行为主体确立的不同的惯例能够相容。

因此,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只是掌握局部知识,并根据局部知识确立自己要遵循的惯例;另一方面,各局部的全体惯例未必相容,这就是诺斯指出的“非一体化过程”,也就意味着“无序”。

任何秩序都与潜在无序或显现的无序密切相关,因为每个人的局部努力是要减少局部的无序性。

一旦各局部的秩序(为减少局部无序而确立的惯例)之间达成某种相容性(暂时的均衡状态),交易费用就会显著地下降,从而交易量显著增加,这当然意味着经济增长。

然后,几乎不可避免地,经济增长将使各局部之间的无序性增加,直到打破均衡。

因此,产生了“经济变迁”或“演化”。

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转向的原因分析通过对诺斯主要著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其演变过程:1980年之前,诺斯运用的主要是历史的方法、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1980年之后,引入了交易成本方法、政治经济学方法;1990年之后,逐渐涉及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认知科学与人类信念体系、人类意向性和制度支撑结构等问题,最终形成了一套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

其演变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来自3个方面:首先,在50多年的学术活动中,诺斯一直孜孜不倦地追问“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起来了,而另外一些国家仍然很穷”?期间,诺斯把经济理论、计量方法、反证选择及各种传统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对经济史进行分析研究来说明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被称为“新经济史”研究的先驱。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诺斯在对经济史的研究中看到了更多的冲突、混乱和所谓的“非理性”行为;看到了不能产生经济增长的低效率财产权的广泛存在;看到了“思想、意识形态、神话、教义和偏见”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看到了作为历史事件的现存制度和信仰结构对制度变迁方向及速度的制约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