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文化挖掘及开发路径研究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探讨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探讨作者:郑俞李砚赤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0期郑俞李砚赤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除此之外,洞庭湖还拥有三个湿地,这三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不仅兼具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湿地,还都获得了“国际重要湿地”的称号。
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洞庭湖生态旅游开发战略进行探讨。
前言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除了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洞庭湖还具备着强大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湖内风景秀丽,湖水、山丘、鸥鹭相映成趣,湖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周围环绕着众多的山峰和岛屿,极大地丰富了洞庭湖的风景,美不胜收的名胜古迹为洞庭湖增添了韵味,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湖南省对洞庭湖的生态旅游发展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规划,这直接造成了生态资源的浪费。
现在就局部而言,三个地区都对本地区内的生态旅游资源分别做了总体规划,但三个地区各自独立缺乏沟通联系,这使得总体规划难以落实,国家对洞庭湖生态旅游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充足,甚至个别地区根本没有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
洞庭湖除了本身拥有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周围的湖泊、山峦、动植物和名胜古迹更是数不胜数,而目前,当地只着眼于洞庭湖的发展,没能有机地对周围的旅游资源进行结合,这就大大延缓了洞庭湖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脚步。
二、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一)总体规划,打造环洞庭湖生态旅游经济圈早在 1996 年,便提出了“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概念。
“环洞庭湖经济圈”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洞悉了洞庭湖地区生态资源的同构性,指出了其环境中各功能能够相互配合,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共同点,以及当地文化意识的趋同性,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规划了全面发展的格局,推动了环洞庭湖经济圈的经济一体化。
“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提出者柳思维在这一概念中充分考虑了洞庭湖的发展优势,符合客观现实的发展要求,为洞庭湖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荆州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调查研究

荆州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调查研究作者:王远浩,崔明,张江涛,李层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第8期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地跨湖北、湖南两省,是一个重大的生态项目和发展项目。
荆州是湖北参与的唯一地市,具有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发挥荆州优势,寻求合作共赢,使湖北受益、使荆州发展,就显得十分紧迫。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荆州必须认清优势与不足,找准方向,突出重点,做强自身,并在湖区治理、城乡统筹、产业配套、文化旅游等领域加强与湖南方面合作,不仅当好合作方,更要争做引领者。
一、把握大形势,主动融入经济区(一)认清发展形势经济区的建设,无论放在全国发展大势还是地方发展格局中看,都表现出较高契合度和强劲生命力。
一是顺应绿色发展的需要。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的局面,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经济区突出一个“生态”、一个“经济”,是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和谐统一的积极尝试,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代表持续、循环、健康的“绿色发展”方向,必将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的样板。
二是促进支点建设的需要。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是湖北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责任,也是自身建设的目标。
湖北需要搭建多重平台,发展好、利用好、维护好经济区创造的“水关系”和“湖平台”,形成两湖地区互利互惠、抱团发展的紧密关系,才能加固湖北中南角,形成南下发展大动脉,建成坚如磐石新“支点”。
三是服务荆州壮腰的需要。
实施“壮腰工程”是荆州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
经济区建设规划从省级层面讲独一无二,是专门为荆州量体裁衣、量身订制的发展机遇,只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做到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完全可以实现优势叠加,达到“借船出海”、借平台办大事的目的,最终为荆州壮腰“固本强元”。
(二)找准合理定位在经济区包含的四市一区中,荆州的区位特殊、特色鲜明,但也有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
其一,荆州既是来龙,也是去脉。
生态经济: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转向

生态经济 : 环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转向
严俊 杰 t, I黄正泉 2
(. 1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 , 湖南 长沙 4 0 2 2 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 1 18;湖 湖南 湘潭 4 10 ) 1 1 1
摘 要 : 米 经 济 的逻 辑前 提 是 资源 的 取之 不尽 、 鱼 用之 不竭 。 即鱼— — 自然繁 殖捕 之 不尽 ; — — 春 种 秋 收 无 限 循 米
环。 鱼米经济源于生产效率低 下的农耕 文明, 是一种适应低效生产力的湖区原始发展模 式 , 生产 思维是单 向度 的, 其 是 单程 式的 自然经济形态。鱼米 经济既造就 了洞庭 鱼米之 乡, 带来 了洞庭湖区生态危机 , 也 这是洞庭鱼米经济的现 代发展 困惑。 生态经济是 生态伦理与经济规律 的有机耦合 , 是通过运用生态经济 学原理和 系统工程 方法来改 变生产 和消 费方式 , 而实现 经济增 长与环境保护 、 进 物质 文明与精神 文明、 自然 生态与文化生 态和谐发展 的一种可持续发
展 模 式 从 鱼米 经 济 到 生 态 经 济是 环 洞 庭 湖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 理 性 转 向 。
关键词 : 鱼米经济 : 生态经济 ; 环洞庭湖 区域经济; 理性转向
中 图分 类 号 :2 7 F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3 8 7 (0 2 0 — 0 2 0 10 —4 72 1 )3 0 7 — 4
不仅是指洞庭 湖区人在 当时较 低生产力水平下依赖 高成本 转化成 了无效状态的能量就构成 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相对生 自然资源进行生产 的一种经济模 式 , 而且更是指一种传统 的
经济发展观念 和思维 , 种“ 山吃山 , 那 靠 靠水吃水” 的生存观 态经济来说 , 鱼米经济 的熵值很高 , 它消耗了更多有效 能量 , 产生 了更多的“ ”更多 的混乱 , 熵 、 即产生 了更多的废料 、 垃圾
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措施

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措施民俗旅游产品是最具有垄断性和竞争性的旅游产品之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各大旅游区争先恐后挖掘的对象。
环洞庭湖区是湖南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位于湖南省北部,包括益阳、常德、岳阳3个地级市,辖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3个县、270个建制镇和177个乡,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
该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特色鲜明,设施基础良好,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条件得天独厚。
一、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概况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礼仪、节庆、演艺、宗教、工艺等民俗事象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
环洞庭湖区民俗事象众多,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
(一)生产民俗环洞庭湖区拥有“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湖乡农业文化与渔业文化特色。
在环洞庭湖区传统的水稻生产过程中,“打春牛”、“开秧门”、“开镰酒”等乡土习俗独具特色,锄头、铁锹、犁、耙(民间俗称镪)、蒲滚、扬叉、簸箕、扮桶、打稻机、风车、水车、蓑衣等农具应接不暇。
随着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的推广,这些农具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引发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无比好奇。
尤为重要的是,包含淡水珍珠养殖、捕鱼、采莲、挖藕、摘菱角等在内的渔业生产民俗是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具竞争力与地方特色的,开发价值极高。
(二)饮食民俗1. 茶民俗。
环洞庭湖地区的“饮”的特色表现为以茶为中心饮品的多种独特展现。
这里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因而保留了多种多样的饮茶习俗,常德野茶王、石门银峰、双上绿芽、安化黑茶、君山银针茶享誉海内外,此外还有蛋茶、姜盐茶、姜盐豆茶、擂茶等。
环洞庭湖区各地的擂茶制法又各具特色,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桃源擂茶、桃江擂茶与安化擂茶。
环洞庭湖区多样化的“茶民俗”反映出该区域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
2. 酒民俗。
环洞庭湖区盛产粮食,饮酒也成了当地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
关于洞庭湖水生态系统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洞庭湖水生态系统的调研与思考洞庭湖代表着湖南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它的秀美风光为湖南吸引了四方来客,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必须始终把生态优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水生态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洞庭湖水生态治理。
本文从洞庭湖水生态治理工作现状、主要问题、几点建议分阶段对洞庭湖水生态系统进行调研与思考。
标签:洞庭湖;水生态系统;现状;问题;建议一、引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洞庭湖区的核心资源,是洞庭湖区最大的资本、最好的品牌、最强的竞争力、最重要的生命线。
李白称颂它“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岳阳楼记》强调“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洞庭湖志·艺文论》曰:“自来地理山川,一切艺文,至洞庭湖可谓极天下之大观,尽古今人文之能事矣。
”保护好了洞庭湖区的生态,就保住了洞庭湖区的价值、洞庭湖区的地位和特色。
因此,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必须始终把生态优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近日,笔者就湖南省益阳市洞庭湖区水生态系统情况进行调研,经调研发现,近几年来,尽管益阳市在洞庭湖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问题仍然严重,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二、工作现状(1)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近几年来,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当地适时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有力地谋划和推进了洞庭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一是规划类文件。
《益阳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公布。
由益阳市水务局组织编制的《益阳市水功能区划》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益阳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了更加科学、详细的标准。
洞庭湖益阳生态经济区水利、旅游产业、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国土开发整治、现代农业、工业发展、城镇发展等规划也将陆续出台。
二是工作方案。
益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益阳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益阳市水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委员会、市审计局、市统计局联合印发了《益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作者:瞿莉莉来源:《商情》2015年第38期【摘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对该区的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对本土的经济转型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廓清该区域旅游资源,特别是岳常益城市群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利用是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岳常益城市群;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一、引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与周边旅游资源的配套整合互动,发挥旅游资源的集群优势,加强区域资源共享合作是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产业要素,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实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但在当今白热化的旅游竞争市场周边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形成虹吸效应,比如毗邻的湘西、湘东旅游业经过数年来的发展,旅游基础与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旅游形象定位日渐明晰,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业市场效应不断得到提高,在湖南省内的旅游市场份额占有率不断升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要得到高效率的发展,只有将环湖旅游资源加以整合,联合开发利用。
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流,信息互通,线路对接,利益共享,联手合作,共谋发展,才能更好地彰显该地区的旅游竞争优势。
二、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一)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岳阳市、益阳市东部、常德市东南部和长沙市北部部分地区)是湖南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主要可分为以岳阳为中心的东洞庭湖旅游风景区、以常德为中心的西洞庭湖风景区、以益阳为中心的南洞庭旅游风景区。
这里拥有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东洞庭湖、花岩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岳阳楼、屈子祠、岳阳的任弼时故居、平江起义旧址、岳阳文庙、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常德的铁幢、城关山遗址、彭头山遗址、澧县八十七挡遗址)、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岳阳的大云山,常德的桃花源、花岩溪、河洑、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点)2处(岳阳楼、桃花源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2处。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化工作的首位 ,充分发挥规 划引领作用 ,不断提高 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要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
划不能以领导人的好恶和意志为转移 ,必须始终坚 产 力 发 展 的 内在 规律 和 资 源环 境 承载 能 力 ,科 学 谋
持 “ 以人 为本 、尊 重 自然 、传 承 历 史 、绿 色 低碳 理 划 ,做优 湖 区城 镇 空 间 布局 ,让 中小 城 市 和小 城 镇
念” 。要提 高城市规划水平。城市规 划必须始终
坚持 科 学 化 、民主化 原 则 ,规 划 过程 中对 城 市功 能
城 镇 规划 引领
城 镇 化 是 一 项 复 杂 的 系统 工 程 ,涵 盖 的 内容 广, 涉 及 的部 门多 , 建 设 的周期 长 , 需 要 通力 协 作 , 统
经济研究
洞庭 湖 生态 经 济 区新 型城 镇 化 发 展 路 径研 究 水
刘 宇赤 , 王 建 华
( 中共岳 阳市 委 党校 , 湖 南 岳 阳 4 1 4 0 0 0 )
摘 要 :洞 庭 湖 生 态经 济 区新 型 城镇 化 发展 路 径 ,不 仅 必须 符合 我 国新 型 城镇 化发 展 的一般 规律 ,而且
1 . 突 出规划 引领 。规 划科 学 是最 大 的效 益 ,规 划 失误 是 最 大 的浪 费 ,规 划折 腾 是 最 大 的忌 讳 。f I 3 . 庭 湖生 态 经 济 区新 型城 镇 化发 展 要 把规 划 放 在城 镇
市规划要改变传统模式 ,理顺和协调好城市总体规 划 、土地利用规划 、交通规 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的相
2 0 1 5 年 6期
湖南行 政 学院 学报 ( 双 月刊 )
J O URN AL oF HU NAN AD M I NI S TRATI oN I NS T T兀J TE
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

Tourism旅游经济1382012年10月 浅谈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①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系 杨芳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景区经济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传承和保护洞庭湖湿地传统文化。
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湖泊湿地,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但其文化内涵仍有待深入挖掘。
立足于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入其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促进洞庭湖湿地旅游发展的对策,实现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 文化内涵 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138-03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指旅游资源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民族性格、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作为物质文化载体的文物古迹、民族服饰、生产工具、建筑、饮食、节庆活动、风俗习惯等有形的物质文化。
挖掘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可提升洞庭湖湿地旅游产品品质,增强对游客的吸附力,在传承洞庭湖湿地周边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 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1.1 名人文化洞庭湖湿地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其中贤君名相、骚人墨客、文艺大家辈出不穷。
他们为洞庭湖湿地留有丰富的遗踪胜迹,包括名人故里、名人足迹等,是洞庭湖湿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
例如,洞庭湖中间有个山岛叫赤山岛。
此岛在洞庭湖的正中心,洞庭湖以它分东西南北。
山岛为长条形,南北约30公里,东西约4公里;面积120平方公里,六个澳门大,为我国最大的内陆岛。
自唐天宝年间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与西施隐居该岛,故改称蠡山岛。
蠡山岛上有个湖称“蠡公湖”,一直为纪念范蠡而称其名。
在《常德府志》和《沅江县志》上都有记载。
此湖即是洞庭湖的“湖中湖”。
蠡公湖上还有一座小岛,称“香炉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文化挖掘及开发路径研究
1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文化资源
1.1 岳阳之优乐文化解读
1.1.1先秦岳阳要塞文明
(1)鬼神不分的原始宗教和神话
古越人在楚文化进入之前,岳阳城区的土著民族大都信奉崇拜各种祖先之神和自然之神等原始宗教。
当时的古越人普遍都相信有一个与人间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天上神仙和阴间鬼灵世界,神鬼与人间区别明显,但神与鬼灵之间却极为混淆不清。
而在楚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如楚帛书中所绘的十二月神,与其说是神,不如是一种鬼怪,其中春季正月之神,画的就是两条交缠在一起的蛇。
由于楚文化这种与中原文化的显著区别,使得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成野蛮的异族,楚地被称之为“蛮荆”,楚人被称之为“蛮夷”。
楚人南下后,这种鬼神不分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与土著的原始宗教迅速融合,构成了岳阳城市颇具特色的宗教和神话。
这种鬼神不分的宗教和神话思想与湖湘的神奇山水相
合时,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光辉灿烂屈赋文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等篇,透露出了楚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汉代思想家下逸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谷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达其域⋯⋯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因为作《九歌》之曲。
”
(2)朴素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
由于岳阳地处南蛮之地而接中原,每有事端,岳阳常首当其冲,对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楚文化。
楚文化以阴阳五行思想为哲学圭臬,在楚国极为盛行。
当楚征服湖南后,这种思想随之而入,子弹库楚帛书就是这种思想在湖南流行的见证。
当时的人们认为天地、四季、十月、天干、地支等,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内在而神秘的必然联系,它决定人们在某个季节、某个时日可以做成某事,而不能办某些事,即决定着人们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甚至做官求士、战争胜败等一切现实生活中的行动事情。
这种哲学思想也必然在楚人的军事据点糜城流传。
事实上,阴阳五行学说至今对岳阳,乃至对整个湖南地区影响都非常大。
(3)悲情爱国的屈赋文学
岳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期军事冲突与文化冲撞,还形成了另外一种思想,即悲情的爱国思想。
这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方面土著人们饱罹战事与领地丧失之痛,怀念自己
昔日的土地;另一方面,一批楚国失意贵族、官吏被流放谪贬南下,身涉南蛮荒野,心系故国家园。
两种不同的悲情却都闪烁着朴素的爱国精神光芒。
而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岳阳区域的出现,以及他创造的诗歌《楚辞》,思想上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爱国情怀的凝重,文学上升华了岳阳乃至湖南的区域文学艺术。
屈赋中的许多篇章,都写作于湖湘,它们是屈原流放湖湘时根据当地居民的神话传说、民间山歌、祭祀唱词加工润饰而成。
“可以将屈原的《楚辞》视为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的文学作品”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作为与《诗经》一道成为我国诗歌史源头的《楚辞》承载着岳阳区域文化的内容,而且屈原怀石沉江的爱国壮举又发生在岳阳泪罗,这不仅为岳阳的文学艺术注入了强大活力,更增添了深厚的爱国思想情怀,尽管有些悲情凄美,但彰显着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人格节操和正义匡世、扶危拯弱的志向抱负。
这种文学上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当时岳阳的人文精神,在后世亦生生不息,弦歌不绝,为世人所广泛认同。
可以说,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痛苦心灵的家园。
1.1.2古代岳阳文化
(1)佛道杂合相处的城市宗教
岳阳是一个宗教寺庙较多的城市。
自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周礼儒学一直占居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表现出东方世界特有的“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
但儒学的精深之处在于对外来文化和其他同性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功能,这也是儒学在封建社会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因此,岳阳城市的宗教也像全国其他各城市一样有着佛道杂合的宗教体系。
道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形成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因而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随着好“老庄”、尚玄学的盛行,南北朝时期,道教在岳阳也兴盛起来。
南朝的巴陵青霞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后来相继兴建了天后宫、万寿宫、关帝庙、天王庙、吕仙亭、府城隍庙、县城城隍庙、九华庙、洞庭庙、水府庙、鲁班庙、药下庙、太子庙、南岳汕、岳忠武庙等等,供奉灭神、地神、先贤的各种神庙道祠济济一城。
就在道教进入岳阳城市之时,佛教在岳阳开始盛行,相继兴建了一批佛教寺庙。
晋代僧人沙门妙吉祥建慈寺,是为岳阳城区最早的佛教寺庙。
该寺塔“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镇洞庭水孽。
”可见修塔的目的是为民镇孽除水患灾害,体现了佛教思想已深入市民生活。
到东晋时,由于统治阶级推崇佛教,佛教思想广为流行,巴陵城区先后又兴建了园通寺、君山寺(即今祟胜寺)、巴山寺等佛教寺院。
隋时,佛教开始划分宗派。
天台宗弟子普六来岳阳传教,自此,岳阳佛教属天台宗教派。
当时的永庆寺(即乾明寺)住持颢鉴师创三转语传世,永庆寺
被奉为禅宗名寺。
唐代时,岳阳城区佛教寺院香火旺盛,兴建了白鹤寺、开元寺、法宝寺、圣安寺、广教寺等。
五代时,又兴建了乾明寺。
宋代,举建了白云寺、自然寺(后改名为观音阁)、园通寺成为佛教十方丛林。
直到清末,城区佛教才逐渐衰落。
自唐代以后,从道佛二教长期于南岳大庙分居的状况来看,佛道两教已共存共荣了,以至于岳阳城市的街巷名称都以这些寺庙命名。
如观音街、乾明寺街、吕仙亭街、准提庵巷、油呖宫巷、万寿宫巷、玉清观巷、白鹤寺巷、火神巷、药王街(在剪刀池旁)、鲁班庙巷等等,使岳阳城市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2)以科举制度为中心的城市教育
岳阳城市教育起步较晚,在唐代还处于沉寂状态。
到宋代时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尤其是宋真宗亲撰“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劝学诗》及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的推动下,北宋岳州知州滕子京迁移扩建岳州学宫,并请大学士尹洙作了《岳州学宫记》,建立府学。
岳阳城市自此开始出现正规的学校教育。
由于“科场取士,悉由学校上贡”,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读书人入学读书的热情,另一方面使整个教育体制与教育方向都围绕科举而制定,为科举而读书的教育体制极为盛行。
连朱熹也不得不承认:“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牛,也不免应举。
”在此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