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

合集下载

游牧民族的价值观

游牧民族的价值观

游牧民族的价值观
游牧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游牧民族通常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深知自然界的规律和力量,因此非常尊重自然,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自由奔放: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通常比较自由奔放,他们不受固定住所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迁徙和狩猎。

这种生活方式也让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主,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

3. 团结互助:游牧民族通常需要相互协作才能生存,他们一起狩猎、一起分享食物和资源。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也成为了他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勇猛好战:游牧民族通常需要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来侵略,因此他们通常具有勇猛好战的特点。

这种精神也成为了他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游牧民族的价值观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自由、团结和勇猛的追求和尊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从总体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特别是远古阶段,都离不开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2、决定了这一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包括人类及其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如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关于人类消亡的话题:核武器的威胁、金字塔等早期人类文明的来源、佛教关于劫的说法。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

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受到这一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响,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类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开发这一环境,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化。

从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具体的人和物上,地理环境一般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只要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还远没有达到它的极限,人类的发展就拥有相对广泛的自由。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着可供利用的最后限度,而现在的发展已经接近了这个限度。

人类虽然通过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改造自身,但成为环境的主人后,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

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文化的机会,但毕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教材认为,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还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第25页)。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

草原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居、服饰及饮食的影响

草原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居、服饰及饮食的影响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6期 6
、 . 6 N0. 12 6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自然 科学版 )
Junl f  ̄nct o a U i rt( a m/ c ne ora o gh N r l nv syN t Si c ) C m m ei u e
根乌 尼 ,且每 两根 乌尼杆 之 间呈 4度 角 ,六 十根 正好 围成 3 0度 的圆 。每 天 的阳光将 在 不 同时 间从 陶脑 射人 6
从 蒙 古包 的形 制 、材质 、建 制等方 面 阐述其 与草原地 理环 境 的关 系 。
2 1 蒙古 包 的形制 . 2 1 1 形 状—— 尚 圆 .. 从下 文 图中可 以看 出 ,蒙古 包下 部 为粗 壮 的 圆柱 形 ,上 部 为 圆锥 形 ,整 个 包 体 呈 现 出一 种弧 线美 。早 期 的蒙 古先 民认 为天 地都是 圆 的 ,只有 圆 的蒙 古包 才能 与广袤 无垠 的大 草原 形成 一 种和谐 之美 。更 重要 的是 ,这 种 “ 圆”是 蒙古 包对抗 恶劣 气候及 环境 的最佳 形式 。
虽然 “ 地理 环 境决定 论” 已被越 来越 多 的专 家学 者们 推 翻 ,但 不 可 否认 的是 , 自然 地 理环 境 仍 然 是某

国 家或地域 社会 政治 、经济 、文 化 ,甚至是 历 史发展 的重要制 约 因素之 一 ,特 别是 对这 一地 区人 们 的社会
生活 、风物 民俗等 方 面影 响十分 深远 。独具特 色 的蒙古族 民居—— 蒙古 包 ,以及 蒙古 族 服饰 和饮食 等 ,更是
2C 年 1 Or 7 2月
De 2 r e. OC7

草 原 地 理 环 境 对 蒙 古 族 民居 、服 饰 及 饮 食 的影 响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概述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游牧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游牧文化内涵包括草原文化、牧民生活、蒙古族传统习俗等。

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自然资源,而游牧文化则是与草原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

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依靠放牧生活,传承了丰富的牧民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

游牧文化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传统,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和方式。

1.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是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游牧文化则是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者。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草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促进草原生态恢复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破坏,如过度放牧、草原草食动物数量剧增等问题。

而传统的游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传统的放牧方式能够避免过度放牧,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也会关注草原植被的成长和更新,这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3. 传承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传承了丰富的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

通过传承和弘扬游牧文化,可以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智慧支持。

1. 挑战:现代化生产方式对传统游牧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生产方式所取代。

这对传统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对策:坚持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内蒙古自治区应该坚持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索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的结合,倡导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目标,促进游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
和湿润,各种植物花卉竟相争芳斗艳,使南方人养成了沉稳、安详、感情丰富而细腻的性格特征。
战国时期,位于中国南部的楚国,地域面积几乎是中原地区的齐、鲁、韩、魏、赵、宋等诸侯国面积的总和。中原地区这些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赏与的土地,楚国则是楚人自己开拓出来的疆土。因此,历史上荆楚一带的民众,天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吴越文化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青莲岗、河姆渡、良渚等古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来自于移民群体的素质。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2024年金蒙之际的漠南山后地区》范文

《2024年金蒙之际的漠南山后地区》范文

《金蒙之际的漠南山后地区》篇一一、引言漠南山后地区,位于古代金蒙两族交汇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的门户。

金蒙时期,此地作为历史舞台上的一处重要地带,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经济生活形态。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生产、民族交流等历史要素,为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一些参考。

二、自然环境与地理特征漠南山后地区位于北疆,气候寒冷干燥,多山少水。

该地区地形复杂,山地、草原、沙漠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山地的陡峭与草原的辽阔相互映衬,使得这一地区成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交融的交汇处。

金蒙时期,人们根据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生活方式。

三、经济生产与社会发展在经济生产方面,漠南山后地区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农耕民族则以农业生产为主。

这种经济形态的差异使得两族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然而,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两族在交流中互补互利,共同推动了地区的发展。

此外,该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如金、银、铜等金属矿藏的开采与贸易也为当地带来了繁荣。

在社会发展方面,金蒙时期,漠南山后地区的民族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各民族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还体现在精神文化上,如音乐、舞蹈、服饰等各个方面。

四、民族交流与文化传承民族交流是漠南山后地区的重要特色之一。

金蒙时期,中原汉人与北方各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种交流中,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例如,蒙古族的草原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此外,该地区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也成为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结论综上所述,金蒙之际的漠南山后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生产方式和民族交流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地区不仅成为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的门户,还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经济生活形态。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 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
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 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 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 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 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 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 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 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自然坏境影响人们的服饰。
•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 同,服饰各具特色。服饰成为区别我国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
• 例如:傣族妇女:窄袖短衣和统裙,乔其纱、 丝绸等;傣族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 肥大的长裤。

藏族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适应高
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由于气温日
侗 族
独 龙 族
彝族
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蒙古族
朝鲜族
回族
藏族
彝族 傣族
南方少数民族主 要分布地区,气 候炎热、降水充 沛、湿度很大、 太阳辐射强烈。
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气候
气温高、空气潮湿— —衣料较薄、多为棉 质或丝质无领、短小、 轻便女子穿裙、男子 裤桶宽且短脚穿单鞋
日照强烈——包头或 带头巾
代表地区:

内蒙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民族之间有时和睦相处,有时兵戎相见,其中作为主体民 族的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部战争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汉 民族逐鹿中原的斗争史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 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匈奴北退700余里,不敢 南下牧马,随后又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 连贯为一,派兵屯住。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 各代都曾在北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明朝洪武 至万历的200余年里,先后修筑长城18次,以保护北方农 业区和中原王朝的安全。然而坚固的万里长城未能阻止住 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他们不断突破长城防线,与汉民族 的冲突几未中断,并有不少北方游牧民族建立了全国性或 地区性的政权。故而历史上曾有“四裔为中原患者,莫如 北族”之语。
三、气候变迁与中原逐鹿 在组成自然环境的诸要素中,气候是个经常变动的因子,气候的 变化决定了农业生产的丰歉,而农业是农业社会的经济命脉,它的 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从中国历史上看,气候的变迁,往往 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逐鹿中原最直接的原因。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寒冷期与温暖 期交替出现。 与这种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相对应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小规模 的犯边和大规模的南下逐鹿中原的交替。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在 中原地区建立的区域性或全国性政权多出现在寒冷期。在温暖期, 气温较高,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整个社会经济比较繁荣, 政治稳定,北方游牧民族既没有大规模南下的必要,又没有大规模 南下的可能。而在气候寒冷期,气温要比温暖期低1℃~2℃,降水 明显减少,温带草原要向南移动200千米左右,北方游牧民族为了 生存,必然随草原的南移而大规模南下。干冷的气候也使汉族的种 植业遭到破坏,常常是赤野千里,颗粒无收,加上统治阶级的横征 暴敛,汉族内部战乱烽起,大大降低了抗御游牧民族南下的能力, 使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现实。
12月3日,湖南岳阳警方的认证微博——“岳阳公安警事” 发布一则关于平江县城关镇天岳村村民凌某等与新疆籍 商贩发生纠纷的信息,引起了网友质疑。 微博这样写道:“村民凌某在购买新疆人核桃仁糖果时, 因语言沟通不畅造成误会,双方口角导致肢体冲突引发 群体殴打事件。事件造成二人轻伤,损坏核桃仁糖果约 16万。加损坏的摩托车和受伤人员共计20万。目前@平 江公安天岳派出所将凌某刑事拘留,十六名新疆人员财 物得到赔偿……” 微博中提到的“核桃仁糖果”价值16万,立刻成为众网 友吐槽的对象。该微博发出不久虽被删除,但仍被有心 网友截屏并广为传播,迅速成为最热话题。
二、自然环境与民族特征 每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其他民族相分别, 而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民族特征差异的基础。 自然环境首先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 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须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 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任何生产活动都是人类有目 的将自然物质加工利用的过程—自然环境以其自然要 素的不同组合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平原宜 农、山地宜林、草地宜牧。 中国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加上巨 大的经纬度差异使中国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非常显著, 在中国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后,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产 生了两种不同的农业—种植业和游牧业。
一、环境与民族的形成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漫漫的 历史长河中两者始终保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 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无决定性作用, 但当人类社会活动与之发生联系时,自然环境的 优劣就会加速或减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当然,自 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不 同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摆脱了不了自然环 境的影响和制约,民族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阶 段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史书 中记载,曾活动于我国土地上的民族有150个左右,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民族融合,逐步发展成 为现在的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在远古时代,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众多的早期民族, 这些早期民族其民族特征不稳定,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到 秦汉统一中国后,各民族的特征逐渐稳固下来,其中以华 夏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汉民族尤为迅速,居住区域广大, 人口众多,民族特征的诸多要素更加稳固鲜明,从此,汉 民族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居于中央,其他各民族无论人 口数量还是活动范围均小于汉民族,因而称为少数民族, 分居四边。各民族共同劳动、开拓、生息、繁衍在这片辽 阔的土地上,共同缔造着中国的历史。
实践活动: 说说环境与民族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试就 你感兴趣的一两个民族说说看。
自然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
损坏的核桃仁糖果5520斤,经物价部门鉴定为96600元。
白白米饭: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切糕。 rockhu_HC:2012年豆奶宣布停产切糕,各国为争抢切糕储备引发 世界切糕战争,至2012.12.22人类在战争中灭绝——这就是世界末 日的真相
公司禁止织围脖:据说,这是一个发生了宝马车撞翻切糕车的交通 事故后,宝马车主弃车逃逸的年代。 李小钡钡Keatherine:吃切糕吗?富二代的象征!切糕恒久远,一斤 永流传。爱她就送她二斤切糕吧。 IcefireWang: 如果有青年骑着三轮拉着一车切糕来向你求婚,你 就答应吧,劳斯莱斯凯迪拉克那都弱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