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美刊:地球坚强的自愈修复能力远超人类破坏力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

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

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做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举例来说,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约是1米(相当于金毛猎犬的高度)。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降雨量大约为200米(相当于胡佛水坝的高度)。

冰河时代结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当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从恐龙灭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满海洋20000次。

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劳克林说:“在想象中,破坏地球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比,大规模火山爆发和流星撞击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对地球的破坏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个幸存者。

”这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承认,许多有责任心的人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温度,从而改变全球气候。

各国政府已经采取重要举措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但劳克林说:“从地球自身的时间跨度来看,地球并不在乎什么政府和立法。

”购买混合动力车、关掉空调和冰箱、拔掉手机充电器等措施并不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

有朝一日,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会被耗尽。

在此以后的1000年里,地球将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

劳克林说:“海洋曾经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气中含量的40多倍。

”经过分解,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仅仅比现在的浓度稍微高一点。

随后,在数万年里,地球将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最终使海洋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水平。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这一转换过程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从地质时代的角度出发,这只是沧海一粟,非常短暂。

试论自然环境变化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

试论自然环境变化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

我 国历史 上 的匈 奴 、鲜卑 等北 方游 牧 民族 在 历 史 的长河 中创 造 了独 特 的游 牧 文 化及 社 会 架 构 , 其 游牧经 济在生 产 工具 、生 产技术 等 方面 与 中原 农耕 经济不 同 , 生产方 式 多具天 然放 牧性 质 , 以部 落 为基
青 草期 缩短 , 草 因缺乏 水份 而 生长不 良 , 产量 及 牧 其
品质 都将 大 为 降低 。
可 见 如 果 牧 区 自然 环 境 发 生 长 期 而 巨 大 的 变 化 ,气 温 下 降 水 分 减 少 ,牧 区经 济 的 自然 物 质 基
础—— 草场 便将 遭 到极 大破 坏 ,加之 因 自然环 境 变
本 生产 单位 , 经济 主体 为众 多 的牲畜 , 畜 既是 基本 牲
开 始下 降 到 3 纪 末 4世纪 初 达到 最低 点 ,下 降 了 世
25I 3 平 均气 温 比现在 大 约低 1 ℃左右 ” 以竹 .c~ ℃, = . 5 。 子 为 例 , 汉 时期 关 中地 区 “ 杭 稻 、 粟 、 麻 、 秦 有 粱 桑 竹
草原 游牧 民族 经济生 产 的 自然 物质 基 础是 适 宜 放牧 的 草场 , 草 场牧草 的生 长 、 量及 营养 物质 动 而 产
态, 都受 到 自然 环 境 的 制约 和 影 响 , 气 温 、 份 等 如 水 因素对 牧 草的 生长有 着直 接作 用 ,当平 均气 温低 于
0 ℃时 , 牧草将 停 止生长 , 5 到 ℃时 , 草则 开 始返 青 , 牧
箭 之 饶 ”《 书 ・ 方 朔传 》 , 候 温 暖 、 湿 , 宜 (汉 东 )气 潮 适
民族 经济 生产 的 影 响
品, 又是 生产 产品 的物 品 , 因其经 济 生产是 以大 群牲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

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学术论文: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2013-5-19 20:33:57浅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分析兴盛与衰亡各自对应的气候特征。

进而由农民起义和游牧民族南进这两个历史上频频发生的事件入手,阐述气候间接影响朝代命运的方式。

接着探寻对朝代兴衰作用较大的气候因素,发掘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影响朝代兴衰的整体规律。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兴衰中国历史时期纵观中国历史,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起步一直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止,演绎着浩浩荡荡的朝代变迁历程。

正如《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寥寥四十二字之间就囊括了兴衰演变的完整历史,一个个朝代在历史夜幕上升起后又坠落。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循环更替,历朝历代的兴衰历程引人关注。

为了解析朝代兴衰规律,寻找浮沉命运背后的推动力量,我借着期末论文的契机尝试通过这学期所学的历史地理的一般分析方法,以历史气候地理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

1 朝代兴衰与气候原因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王朝兴衰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

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往往通过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朝代更替。

为了洞悉王朝兴衰之谜,诞生了许多试图解释这种历史轮回的理论。

譬如有西方学者用朝代循环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演化、经济兴衰等历史现象,即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

但是循环论把这些因素完全归结为社会演化和管理失误的结果,却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历史会反复重演。

再如“黄宗羲定律”就试图从农民税赋方面阐述这种现象:历朝的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

气候变化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以115°E为例

气候变化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以115°E为例

1秦 汉 以来 中 国”5 。E的气 候 变化 与疆 界变 化 分析
1 1秦 汉以来 中国 1 5 . 1 。E 的气 候变 化情 况 根 据竺 可 桢 的 《 国近五 千 年 来气 候 变迁 的 初步 研 究 》 中 ” 、王 育 民等  ̄ 0 0年来 气候变 化 》 、郑 景云 等 《 20 】 中国过 去 2 0 0 0年气 候变 化 的评估 》 ]
根 据 《 国历 史地 图集 》上 各游 牧 民族 政 权 南部 边 界 资料 , 到 中 国 中 得 15 各 历史 时期游牧 民族 南部疆 界图 。 1 。E 秦汉 到 明清时期 疆界经 历 了五次 大 的变化 。1 ()秦汉 时期, 游牧 民族 和农耕 政权两 个世 界的界 线基本 上维 持在长 城 一带 。 秦与 匈奴的 分界线 位于 4 . 。N 西 汉与秦 相 同。2 16 , ()魏 晋南 北朝 时, 前 秦疆域 南界推 进到 3 。 1 N 到南 北朝后 期, 2 8 。 北齐 政权 的 南界 甚至扩 展 3 O
1 秦汉历代 1 5 2 1 。E游牧 民族疆界 变化
参 考 文 献
[ ]李文雄 . i 中国古代人 口迁移与 现代人 口流 动 [] 武汉 大学学报, 9 8 J. 19,
4: 2 2 . l — 1
[ ]彼特 生. 口[ . 京 : 学 出版社 , 0 4 2 — 2 2 人 姗 北 科 2 0. 93 .
期 气候复 暖, 界再 次北 移至 4 。N 3 5 。从五代 到宋 , 边 4 ~4 . 。N 气温 总体 呈下 降趋 势, 界再 次南移 至 3 . 4 ~ 3 . 。N 边 9 2 。N 2 3 。而 元 明清 时期 , 元清两 代, 游
牧人 建立 的政权 的疆 界达 到 了中国大 陆边 界 的最 南部 分 ( 2 5 ) 2 . 。N 。而在 明 朝 时, 位于寒冷 时 期然 农耕 文 明的疆域 也很 靠北, 由于传统 社会生产 力发 展 是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及影响因素 PPT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变迁及影响因素 PPT

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的气候变迁
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4影响因素
4.2人类活动 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不仅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和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密切相关。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最终通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 边防工程的建设、与游牧民族的边境冲突、边地的屯垦与移民开发等人类活动都 会不同程度地对农牧交错带产生影响。不同时期与农牧交错带分布相关的主要历 史事件,可以较好地反映人文社会因素对农牧交错带位置变动的影响。
1世纪初——3世纪初
东汉初至东汉末
3世纪初——4世纪 4世纪末——6世纪末 6世纪末——9世纪初 9世纪初——10世纪中叶 10世纪中叶——14世纪中叶 14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 17世纪——20世纪初
魏、晋时期 北魏至北周 隋至中唐 唐后期至宋初 宋元时期 元末至明末 清
转入寒冷期,并于400年达到顶点 气候开始逐步转暖 气候相对温暖 气候转冷 寒冷期,1200年气温降至最低点 短暂的温暖后又转入严寒期 小冰期
4影响因素
4.1自然气候变迁 农牧交错带位置的变化首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农牧交错带的分 布的许多人类活动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 带的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处于持续波动过程中,出现了几次较为明 显的温暖期和干冷期。农牧交错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位移。
4
影响因素
4影响因素
影响农牧交错带进退的因素主要有二:自然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交错带一线对峙时,气候变化常常 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按钮”。气候转冷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恶化,他们很 可能要以战争手段来获取新的生存空间,农牧交错带也因此随之南移。气候转暖 时,汉族政权开始采取强势态度,向北方长城沿线大量移民屯田,使得农牧交错 带北进。 因此根本上,历史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运行,左右着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 方式,同时又有力地影响了人类的文明史。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往往是非常复 杂的,人类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以来,人类 对农牧交错带的影响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了气候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自然环境变化与游牧民族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自然环境变化与游牧民族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自然环境变化与游牧民族的迁徙作者:王雷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0期摘要: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对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国后内蒙古地区历年因雪灾、旱灾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的数据表明,自然灾害对牧区经济生产的破坏巨大,对比在防灾手段匮乏、社会制度落后的古代,若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并引发巨大自然灾害破坏了游牧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将会导致整个游牧经济的破产和毁灭,以致生活于此的人们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只能迁徙离开。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是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共同促成的结果,其中自然环境变迁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自然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社会生产物质基础民族迁徙【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057-2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北方游牧民族相继建立后汉、后赵、前秦、北魏等地方政权,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胡汉杂居的局面,客观上为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各民族的杂居混居,使得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逐渐融为一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其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动因有许多解释,其中之一便是草原游牧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得生活于此的游牧民族难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而不得不迁徙离开。

大自然在人类进入工业化以前,基本上是遵循其自身规律的演化而变化,深刻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活动。

大自然的变化势必引发人类族群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往往迫使人类族群的社会活动主动、被动的分化、变形,导致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改变,而当自然环境发生巨大的灾难性变化以致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就只能迁徙离开,亦就是说人类族群迁徙的原动力归根结底是希望生存并更好的生存下去。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摘要: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影响其迁移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气候变化的作用过去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

本文的讨论表明历史上的一些人口迁移时期,尤其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时期,往往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干,早灾、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

湖泊面积变化的能量平衡计算表明,干早、半干旱地区这时的降水量较先前的湿润期减少了35~40%以上。

这种强烈的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不能维持湿润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人口大迁移。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

关键词:人口迁移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错综复杂,既与暴政统治、民族压迫、国家动乱、连年战争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频繁互为因果。

本文则通过对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时期气候变化分析,探讨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对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影响。

一、历史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汉唐以前,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气候温和的北方,黄河中下游长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例如,北宋以前的盛世王朝的京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汉之际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渭河平原。

以后,因天灾人祸,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多次大规模迁移,而人口的主要流向自北而南,以致南宋时我国南方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有以下几个突出时期:1. 公元前九世纪,周族自陇东高原东进中原,取代殷商,建立西周。

2. 公元前八世纪犬戎东下渭河平原,灭西周,使平王东迁洛阳。

3. 公元前三世纪,秦人东出函谷,荡平六国,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一秦朝。

为防东胡、匈奴南下,秦始皇联燕、赵、秦战国长城,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4. 公元初王莽篡汉,赤眉、绿林起义,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长江流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论述了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关键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气候变化南迁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而伴随着军事征讨,形成波涛滚滚的历史大潮,越长城,席卷中原,激荡江淮,波及全国,秦汉时代偏居塞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到汉魏六朝之际开始割占中原,至两宋时代一统黄河流域,蒙元帝国和大清王室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牧者王朝”。

在历史大潮的间歇期,游牧人遁居塞外,黄河—长江流域无风尘之警,天下太平。

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农业王朝国势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

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周期循环,游牧人步步南迁、冲击华夏神州。

本文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角度,探讨上述问题。

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过程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提供的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情况,系统研究了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过程中所建立的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N)变化(表1),游牧民族的南下过程大致可划分4个阶段表1历代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附图)注:(1)以115°00 E经线上的纬度变化为准;(2)元、清二朝只取中国大陆纬度1.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偏居塞外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它的南方屹立着封建农业文明大国。

北方游牧民族时时侵扰秦汉王朝北疆,秦将蒙恬和汉将卫青、霍去病等驰骋大漠,追歼犯境铁骑。

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两个世界的界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

1.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割占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从三国鼎立到司马炎代魏立晋的近百年间,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纷纷内迁。

晋室偏安江南,内迁各族则割占中原,相互混战,黄河流域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前秦疆域南界推进到淮河一线(32°18 N)。

到南北朝后期,北齐政权的南界甚至扩展到长江岸边(30°24 N),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南北“画江而治”的政治格局。

1.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还只是混乱而短暂地占据黄河流域的话,到宋、辽、金时期,从辽与北宋的对峙(边界在河北省中部的39°N附近的淮河一线)都表明,一个单独的游牧民族政权已经能够稳居黄河流域并敢于同农业王朝分庭抗礼。

1.4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王朝从蒙元帝国到满清政权(其中明朝为例外)时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王朝。

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的游牧人之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半个世纪中,先后灭亡了西夏和金,倾覆了宋室江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牧者王朝”。

农耕世界的臣民听命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马背君王。

在朱明灭元270a之后,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北方游牧民族再次登上金銮宝座,建立了第二个“牧者王朝”。

隋唐时代为北方游牧民族南进的间歇期。

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象秦汉时代的匈奴一样,遁居塞外,政治上虽相对独立,但仍藩属中原王朝统治。

中原王朝国势鼎盛,政权稳定,呈现相对太平景象。

22000a来的气候变化将数千年来气候的冷暖波动(图1a)[(2)]、干湿变化(图1b)[(3)]与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图1c)三者用一个时间座标绘制在同一图上后发现,无论是王朝的兴衰,还是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及其南迁的幅度,都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

(附图)图14000a来我国气候的冷暖波动(a)干湿变化(b)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纬度变化(c)的关系。

最近四、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3个主要的温暖湿润时期。

第1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约3000aD.C.~1000aD.C.),它与全球性的“大西洋气候期”相对应。

黄河中下游游地区当时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出现代2℃~3℃。

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继而出现了光辉的黄河流域文明。

秦汉时代为第2个暖湿期(770aD.C.~公元初)。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生长于黄河流域的桔、竹、漆和桑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今天在这里已无法种植。

历时七、八百年的温暖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

第3个暖期为“隋唐暖期”(600aA.D.~1000aA.D.),对应于欧洲的“中世纪暖期”。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国都长安的冬季无冰无雪,梅、桔等亦可在皇宫中生长、结果。

由于黄河流域雨量丰沛,水利事业发达,农业丰收,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综上所述,大凡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势强盛的大一统农业王朝时代,都与上述的气候暖湿时期大体一致。

与暖湿气候期相间隔,2000a来中国气候经历了3个寒冷干旱时期。

第1个寒冷期为西周冷期(1000aD.C.~850aD.C.)。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第1个文化层与该时期相当。

其环境考古分析表明,当时气温明显下降[(4)]。

《竹书纪年》中有周孝王七年(903aD.C.)江、汉结冰的记载。

第2个寒冷期为魏晋南北朝冷期(公元初~600aA.D.)。

当时的年均温比现代低2℃~4℃。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物候,约比今天推迟10d~15d。

这次冷期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动乱岁月。

第3次寒冷期出现在北宋初年到清末(1000aA.D.~1900aA.D.)。

其中北宋初年到南宋中叶的100a出现了本次寒冷期中第1次明显的降温;南宋中叶到元朝初年(1200aA.D.~1300aA.D.)有1个短暂的回暖期;从15世纪开始,气候进一步向干冷方向演进,直到20世纪初气温才有所回升。

最后这个连续500a的干冷阶段,即为“明清小冰期”,其中17世纪最为寒冷,尤以1650aA.D.~1700aA.D.最甚,形成中国最近四、五千年来气温下降的最低谷。

黄河流域从1627年到1641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14a的流域性干旱。

第3次寒冷期几乎经历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1000a。

它最初引发了辽、金与宋室江山的对峙,后期导致元、清两代“牧者王朝”对黄河—长江流域农耕世界的统治。

由上可见,最近几千年来我国气候虽然表现出以数百年时间尺度为周期的冷暖波动,但总的趋势是暖期不断缩短,冷期愈来愈长,冷期降温的幅度逐渐加大。

如,“仰韶暖期”历时几千年,秦汉暖期延续七、八百年,而“隋唐暖期”只有三、四百年。

相反,最初的西周冷期只有100多年,魏晋南北朝冷期则经历五、六百年,而第3次寒冷期则长达八、九百年,到17世纪中叶又形成了中国最近四、五千年来最寒冷的气候。

众所周知,中国季风气候的特征表现为温暖与湿润同期,寒冷与干旱同期,历史时期亦复如此。

因此,最近几千年来,由于寒冷气候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的幅度越来越大,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气候干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

根据历史上的旱涝记载,我国北方在9世纪以前,干旱年份出现的几率不超过17;9~14世纪增加到27;15~17世纪上升到43;18世纪则为46,干旱年份几乎隔年出现。

若以1000aA.D.为界,将最近的2000a分成前后2期,那么前期干旱的年份共计350a(占35),湿润年份共计650a(占65),显然以湿润为主。

后期900a间,干旱年份为580a(占64),湿润年份只有320a(占36),显然以干旱为主。

尤其是处于明清小冰期间的1431aA.D.~1820aA.D.的390a间,旱期竟长达320a[(5)]。

图1b中最近几千年干旱及大风出现次数的曲线再现了日益干旱的趋势。

如果将我国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与历代王朝的兴衰荣枯进行对应分析,发现,正是由于2000多年来温暖湿润气候期的不断缩短、寒冷干旱气候期的不断延长和干旱化程度的日益严重,才一次又一次引发了塞外游牧民族步步深入到黄河—长江流域。

3气候变化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中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鸿儒董仲舒(179aA.D.~104aD.C.就在着名的《对贤良策一》中提出了试图解释天人关系的“天人感应”说。

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董仲舒是将其天人感应说作为建立封建神学体系基础、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观点,应当遭到人们的摈弃。

然而他从天人关系出发考虑自然界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维模式,不能说绝无可取之处。

尽管天不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更不表示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对于从事农耕和游牧的民族来讲,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古代,不可能不对其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势的强弱、社会的治乱、王朝的更替乃至游牧人与中原农耕世界的关系。

当中国北方的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旱以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原农业王朝必然受到自然灾害袭击,农业歉收,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阶段矛盾激化,国势一天天衰微。

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冷变干同样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

他们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寻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

尽管游牧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军事组织才能和人口的数量、素质方面都落后于农业民族,但其强悍的民族性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军事优势是农业民族所无法比拟的[(6)]。

而此时,中原农业王朝又因国势衰微无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弃都南逃,偏安江南,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寒冷气候周期的延长和寒冷程度的加剧,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的进攻,中原农业政权步步退却,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统治农耕世界的王朝。

寒冷气候结束之后,温暖气候期接踵而至,黄河流域气温回升,降水增加,农业复苏,经济发展,国势增强,出现太平盛世。

游牧人退出中原,重返这时同样水草丰美的草原世界。

两者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彼引进行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

应当指出,历史发展,包括王朝的兴衰更迭、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北撤等,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只是诱发因素,只能决定其发展的方式、方向、速度和进程。

在历史过程中,应该承认气候—生态—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或反馈机制对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纵观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变化等,都与气候上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之间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或共振关系,而且不只局限于一朝一代或某一特定时段。

因此,中国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各册有关部分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B辑),1973,(2):226~2563徐馨,等.全新世环境.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284贾兰波,等.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文物,1977,(6):41~495郑斯中,等.我国东南地区近2000年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见:中央气象局研究所.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9~326世界历史编辑部.吴于廑谈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世界历史,1983,(1):10~16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IGRATINGSOUTHOFTHENOMADICNATIONALITIESINNORTHCHINAANDTHECLIMATICCHANGESABSTRA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