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_研究的热点

合集下载

儿童学习中的认知发展

儿童学习中的认知发展

儿童学习中的认知发展儿童学习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通过经验和外界刺激来建立对事物的认知。

这种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青少年期。

本文将探讨儿童学习中的认知发展,并提供一些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

一、感知和注意力的发展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感知和注意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期的儿童通常会通过感官接收信息,例如触摸、听觉和视觉,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注意到周围的物体和声音,并建立对它们的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注意力逐渐增强。

他们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在某个任务上,并忽略其他干扰。

这种注意力的发展对于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儿童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讲解或课本上,以便获取知识。

二、记忆和思维的发展儿童的记忆和思维能力也在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记忆方面,幼儿期的儿童会通过与体验相关的情景来建立记忆。

例如,他们可以记住一个具体的事件,因为它与某个特殊的场景或情绪相关联。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可以更好地记住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学到的知识。

在思维方面,儿童逐渐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

三、语言和沟通的发展语言是儿童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语言,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解他人的观点,并通过言语和他人交流。

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会对其学习和认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儿期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和重复来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词汇量、语法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逐渐增强。

四、解决问题和创造力的发展儿童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问题和创造力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时找到解决方案。

创造力则允许儿童探索新想法和发现新的方法。

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可以通过提供挑战性的问题和创造性的任务来促进儿童的解决问题和发展创造力的能力。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并尝试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科学认知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科学认知的发展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事物规律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以及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好奇心强:学前儿童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事物的原理和规律,喜欢提出各种问题。

2. 感性认识为主:学前儿童的认知主要依靠感官的直接感受,他们通过观察、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

3. 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通过想象来理解和解释事物。

4. 学习方式多样: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二、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阶段: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事物,他们通过观察、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对于事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 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

他们会进行各种实验和操作,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事物的原理和规律。

3. 形象思维阶段: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通过想象来理解和解释事物。

4. 逻辑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推理和归纳来理解和解释事物。

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三、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给学前儿童提供各种丰富的观察材料,如昆虫、植物、实验器材等,让他们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

2. 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学前儿童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如种植、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认知发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因此,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主要理论以及实践意义等方面对该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儿童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在进入学龄期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通过感知、观察、思考等活动来建构对世界的认知。

皮亚杰是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提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些阶段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进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等。

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其认知水平和特点。

实验法则是通过设计实验来考察儿童的认知能力,例如反应时间实验、记忆实验等。

访谈法则是通过与儿童进行对话来获取他们的认知观点和思维方式。

这些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再次,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包括感知发展理论、信息处理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感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感知到思维再到语言的过程,强调感知对于认知的基础作用。

信息处理理论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强调儿童在认知活动中的注意、记忆、推理等能力。

社会文化理论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对于儿童认知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最后,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不仅有助于科学理解儿童的认知过程,也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教育者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父母和社会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需求,为儿童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有一些关键阶段对于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关键阶段,并探讨他们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

一、婴幼儿期(0-2岁)婴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起点,这个阶段的婴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他们在身体运动上的发展,如抓握、爬行和行走,为他们的认知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逐渐熟悉周围的环境,并对其中的事物产生兴趣。

他们会通过触摸、咬、摇晃等方式来了解物体的质地、形状和功能。

此外,他们还通过观察父母和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语言交流来学习模仿,并理解简单的指令。

二、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儿童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出符号和象征性思维,可以通过语言和想象力来表达和理解事物。

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掌握了语言和社交技巧,可以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对话和合作。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特征和能力,并逐渐形成自我认同。

同时,他们开始具备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理解数量、形状、颜色等的概念,并开始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分类和比较。

幼儿期的儿童还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喜欢通过角色扮演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他们开始展示出持续关注的兴趣和专注力,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和游戏。

三、学龄前期(6-12岁)学龄前期是儿童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进入正式的学习环境,并开始学习文字、数学等学科知识。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从具体操作转向抽象思维,并发展出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高级认知能力。

学龄前期的儿童具备较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可以进行系统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他们开始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此外,他们还开始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还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情绪认知能力。

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儿童期是人类认知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它涵盖了从出生到大约12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儿童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认知成长阶段。

本文将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包括感知、语言、思维以及社会认知。

感知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首要阶段。

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开始通过感官系统获取外界的信息。

他们通过看、听、触摸、咀嚼等感觉来探索世界。

例如,当一个婴儿看到一只鲜艳的玩具时,他们会试图伸出手去抓取,进而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和形状。

在这个阶段,婴儿还能够通过听觉来辨别声音的差异,例如分辨母亲和其他人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进入语言发展的阶段。

在大约一岁左右,他们开始学会说话。

这是儿童认知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通过语言,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并与他人进行沟通。

一开始,他们会学习简单的单词和短语,然后逐渐增加词汇量和语法能力。

通过语言的运用,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信息,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思维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抽象思维。

例如,在4-7岁的时候,儿童开始展示出角色扮演和假想游戏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假想的情景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在这个阶段,儿童也能够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和逻辑关系,例如数量、形状和序列等。

除了个体认知的发展外,儿童还经历着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包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意图和思想。

在3-5岁的时候,儿童开始理解和使用社交规则,学会与他人相互合作和分享资源。

他们开始建立朋友关系,发展出批判思维和同理心的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儿童逐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在社会中的角色。

综上所述,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涵盖了感知、语言、思维和社会认知等方面。

通过感知,儿童能够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信息。

通过语言,他们能够表达和沟通。

思维的发展使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

而社会认知的发展则帮助儿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儿童发展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特点

儿童发展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特点

儿童发展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特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思维、语言、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有一些关键的时期和特点需要我们重视和了解。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特点。

一、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在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儿童的前两年,他们开始学习语言,通过模仿和自我表达来建立起与他人的沟通。

在这一时期,儿童会逐渐掌握基本的发音和词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

在3岁到6岁之间,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更加复杂的语句和概念。

这个时期对于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感知与观察能力的发展儿童在感知与观察能力方面也有其特点和关键时期。

一开始,儿童会通过触摸和咀嚼等方式来感知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发展出更加复杂的感知方式,如视觉和听觉。

在早期的感知与观察过程中,儿童对颜色、形状和声音等感官刺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学会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

三、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记忆和思维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关键要素。

在幼儿时期,儿童的记忆主要集中在重复性活动和情节记忆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发展出更加复杂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和推理等。

他们逐渐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和时间概念,并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问题解决。

四、社交和情绪发展社交和情绪发展在儿童认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刚出生的婴儿通常会通过表情和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使用语言和其他非语言方式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培养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并逐渐建立起自我意识和社交技巧。

总结起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涉及语言和沟通能力、感知与观察能力、记忆和思维能力,以及社交和情绪发展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发展都有其关键的时期和特点,需要家长和教育者重视和引导。

通过了解和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成长,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期是儿童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阶段,也是儿童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和互动,逐渐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与理解。

本文将从感知认知、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感知认知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感知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幼儿通过感官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而对事物进行感知和认知。

感知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认同到区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首先,幼儿在感知认知中经历了从简单的认同到区分的发展。

在出生后的早期,幼儿对外界事物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只能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

随着感知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能够区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比如颜色、形状和大小等。

其次,幼儿的感知认知逐渐从简单到复杂。

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开始通过感官接收更为复杂的信息,并进行更深入的认知。

他们可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轨迹,理解事物的变化,进而将这些认知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二、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求。

幼儿期是语言能力迅猛发展的阶段,他们从最初的单词学习到语法和语义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

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他们首先通过听、发声、学习简单的词汇来建立起语言的基础。

随着语言练习的不断增加,幼儿逐渐学会了正确的发音和语法规则,开始形成简单的句子和表达方式。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进一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用法。

他们能够用语言描述和解释事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进一步促进认知的发展。

三、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系列的特点,这对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的观察和感知转变为抽象的思维和概念形成。

首先,幼儿的思维方式开始从具体的观察和感知向抽象的思维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阶段和关键理论被广泛接受和研究。

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iaget's stag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一种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定的认知能力表现出来,这些阶段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行为主要是基于直接的感觉和运动反应,还没有形成符号和概念的能力。

接着是前操作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能够使用符号和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象征性的玩耍和沟通,并能够逐渐掌握逻辑思维和概念形成的基本能力。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思维。

他们能够理解类比和逻辑关系,并且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最后是形式操作阶段(11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概念的形成。

除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外,还有其他理论和研究成果也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比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孩子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来发展认知能力。

另外,班达拉的信息处理理论(Bandura'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也对儿童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并受到感知、记忆、思维等过程的影响。

研究发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遗传因素对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些基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功能的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 研究的热点刘希平 1,2,3 唐卫海2 方 格1(1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07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1)摘 要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 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Piaget 为代表的 自我中心主义的学说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 元记忆 的研究;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 心理理论 的研究。

本文分析了当前就 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 两大研究热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的研究。

文章对元记忆和心理理论这两次研究浪潮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特别对其分离与统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世界 发展 元记忆 心理理论1 引言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

一次是Jean P iaget 的研究及他的 自我中心主义(eg ocentr ism) 的学说[1]。

皮亚杰认为,儿童最初认为没有象概念、知觉、情绪的观点等的存在。

因此很自然,儿童并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对外界物体和事件的观点,不能意识到别人有这种观点,更不可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有可能不同,或者意识到当要求报告他人的观点时,他们不明智地报告了自己的观点。

个体对主观世界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在获得了这些主观知识后,儿童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在使用时,不同年龄的儿童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很显然是以P iaget 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基础的。

儿童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发展研究的第二次浪潮是Brown,以及Flavell 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70年代引发的[2,3]。

1971年,F lavell 提出了 元记忆 这个概念,它指对记忆的认知。

后来,相应的研究在所有的认知活动中展开,这个概念也被扩展为 元认知 。

所谓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识和监控。

尽管元认知的发展涉及儿童对理解、交流、解决问题等诸多内容的研究,但其中大部分认知性的研究还是以探索儿童元记忆的发展为核心[4,5]。

20世纪80年代早期,兴起了第三次对儿童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发展的研究,也被称为 心理理论(theor y of mind) 的研究。

这次浪潮受整个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婴幼儿并不象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所揭示的那样无能为力,只要方法适当,就会发现,即使很小的婴儿也有相应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集中在年幼儿童对主观世界的理解和此理解随着年龄的发展变化的趋势。

例如,儿童对信念、愿望、打算、意图等的理解。

历时数年,但心理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4]。

2 元记忆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在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的三次浪潮中,形成了两条清晰的研究路线。

一条是元认知的研究路线(本文以其中最核心的元记忆的研究作为代表来进行分析);另一条是心理理论的研究路线。

2.1 元记忆的发展研究元记忆发展的研究,关注儿童对与记忆有关的主观状态的理解,特别强调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应知识的应用。

经过三、四十年的研究,对元记忆发展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框架是Mazzoni 和N elson1998年总结的关于陈述性元记忆和程序性元记忆的划分。

他们认为,元记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称之为陈述性元记忆(declarative metamemor y),是指有关的元记忆知识(the knowledge of metamemor y)。

主要涉及两项内容:第一, 是什么 的知识,包括个人特征的知识,任务特征的知识和记忆策略的知识;第二, 为什么 的知识,考查的是自己在对记忆活动中做出的决定进行解释和证明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程序性元记忆(procedur al metamemor y),也称之为记忆监控(memor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主要研究主体对自己的客体记忆的监督和调节,是元记忆发展研究的核心。

记忆监控包括记忆监测(memor y monitoring)和记忆控制(memor y control)。

记忆监测是指从客体记忆接受信息,形成对客体记忆的难度、自己的记忆(学习)程度、提取情况等的判断,以了解客体记忆的情况。

具体包括预见性监测(prospective moni toring)和回溯性监测(r etrospective monito ring)两大类。

前者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前,后者则发生在提取行为之后。

预见性监测包括任务难度的预见(easy of lear ning -EOL )和学习程度的判断(judg ment of learning -JOL );回溯性监测包括提取自信度的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JO C)和知晓感的判断(feeling of know ing -FOK )。

按照M azzoni 和N elson 的观点,知晓感的判断有时候也发生在提取之前。

记忆控制是就记忆监测的结果对客体记忆进行调节(r egulation)和控制(con trol),以有效地实现记忆目的。

记忆控制的核心是学习时间的分配,有效的学习时间分配建立在准确的记忆监测的基础上[6]。

这一理论框架,比较全面和有序地说明了元记忆与客体记忆的关系,以及元记忆研究的各项内容。

毫无疑问,元记忆发展的研究,是以程序性元记忆为核心的,关注的最终目标是儿童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监测和调整,并通讯作者:刘希平。

E-mai l:lxp3771@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370490)、天津市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CESO16)和规划课题(PEO81)的资助。

19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1):192-196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提高记忆效果。

2.2 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回顾历史,心理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两项相互独立的研究。

一项研究是被一个哲学讨论所激发的[7],这个讨论是:黑猩猩是否具有心理理论,即黑猩猩是否具有对信念的理解。

他们的研究基于这样一种推断:如果个体把主观状态归因于自己或他人,那么这个个体就具有心理理论。

之所以把这样一个推理系统当作是一种理论(theory),是因为象这样的状态不能被直接观察到,而且这样一个系统可以被用来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

哲学家所使用的方法是所谓 意外转移 (unex pected transfer):黑猩猩被试看到一只黑猩猩把物体X 放入一个容器A中,之后离开那儿;然后又看到在这只黑猩猩不在的情况下,另一只黑猩猩把X从容器A中移到容器B 中。

如果黑猩猩被试的行为是期望返回的第一只黑猩猩会到容器A中而不是容器B中找寻物体X,那么心理学家就应该确信,黑猩猩被试对信念有一些理解。

在一个经典的研究中,W immer和Perner(1983)把这个话题转移到了人类,他们借用由哲学家提出的 意外转移 的方法,来考察年幼儿童对错误信念(false belief)的理解,其经典的程序是:让被试观察用玩偶表演的故事:男孩M ax i将巧克力放到厨房的一个碗柜里,然后离开;他不在时,妈妈把巧克力放到另一个碗柜里。

让被试判断,M ax i回来后,会到哪个碗柜里去拿巧克力。

发展了的实验程序被称之为 欺骗外表(deceptive appear ance) 。

主试向儿童展示一个糖果盒,糖果盒上贴着一张画着糖果的图片。

然后问儿童,糖果盒里有什么,儿童回答 糖果 。

这是预期的回答。

然后让儿童往盒子里看,让他吃惊的是,里边是蜡笔而不是糖果。

现在,主试问: 另外一个孩子在没有打开盒子的情况下会认为里边是什么? 如果儿童回答 糖果 ,说明他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人有可能持有错误信念;相反,如果儿童回答说是 蜡笔 ,则说明儿童还不能够区分他人的信念和自己的信念。

从5岁儿童得到的答案是 糖果。

主试用相同的过程询问了一个3岁的孩子,第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跟预期的相同,他回答 糖果 ,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却出乎意料, 蜡笔 ,他回答。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小孩修正说,他自己开始也认为盒子里装着蜡笔而不是糖果。

3岁的儿童并没有象5岁儿童那样揭示出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或他人都有可能持有错误信念。

后来的心理理论发展研究已经说明了儿童对主观状态,比如愿望、意图、情绪、注意和意识的理解。

上述研究其思路是沿着哲学家的方式进行的。

另外一项研究直接和元记忆的发展研究相联系,即评估儿童对心理动词(如知道、忘记)的理解[8,9]。

Johnson和Wellman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调查儿童对心理动词 记得(r emember)、知道(know)、猜测(guess)的理解。

他们让儿童经历3种实验条件:在 记得 的情境中,让儿童看到物体被隐藏在2个容器中的一个下面;在 知道 的情境中,不让儿童看到隐藏物体的过程,但儿童可以通过一个透明的容器看到里边是否有被隐藏的物体;在 猜测 的情境中,既不让儿童看到物体被隐藏,也不给儿童呈现透明的容器。

在3种实验情境下都要求儿童指出物体所在。

然后向儿童提问:你 记住 物体在哪了?你 知道 物体在哪?你 猜 出来物体在哪?结果发现,即使是4岁儿童,也有超过一半的被试能够区分三种心理动词。

W ellman和他的同事们把儿童的发展性元记忆知识和他们对心理动词的理解定义为 心理理论 的发展。

因此,今天的心理理论的研究,实际上是以儿童对 错误信念 的理解和对 心理动词 的理解为源头的。

3 元记忆与心理理论发展研究的关系从心理理论研究的起源,不难看出,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原本来源于儿童对与记忆相关的心理动词的理解,即后来称之为陈述性元记忆的研究。

不过,当它被冠之为 心理理论 之后,其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扩展,再加上哲学取向的研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 心理理论 的研究。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元记忆与心理理论两个传统下的研究者分享着总体相同的研究课题,即调查儿童对主观现象的认知。

事实上,大多数心理学家也许认为, 元认知 和 心理理论 这样的术语或多或少是同义的,仅仅作为不同的方式来指称相同的认知现象。

由于在心理理论的发展文献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元表征的 (metar epresentational)来进行表达,这种相同的涵义就更加扩大了。

尽管如此,研究文献令人吃惊地被区分开、没有联系。

大多数心理理论发展的文章并不引用元记忆发展的文献;相反,大多数元记忆发展的论文也不参考心理理论的研究工作[10]。

当寻找成人被试作为对照时,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感觉,即两者是没有连续性的。

研究者利用成人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来探讨元记忆,例如,学习程度的判断,知晓感的特点,记忆策略的使用等;但却很少用成人被试做心理理论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