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王家洼杀锣鼓
“中国原始舞蹈的活化石”——东雷上锣鼓

114【民俗撷英】东雷上锣鼓是中国古代传统民俗舞蹈的缩影。
东雷上锣鼓仅存于陕西合阳县坊镇东雷村。
东雷村东临黄河,西接中雷村,南与太里村隔沟相望,北与百良镇岔峪口相接。
在战国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即有人口居住,因该村东临黄河,河水滔滔声如雷鸣而得名。
又有一说因东雷上锣鼓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因“擂”与“雷”同音,故村名为东雷。
上锣鼓一般是双方对垒,它的表演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排锣”,以整齐缓慢的节奏酝酿情绪,聚集同伙;“流水”由小鼓引领,节奏加快,花样增多,向对方开始挑战;“上鼓”敲打进入高峰,鼓手蹲马步,敲锣者一脚踩地一脚踏鼓,呐喊着轮番上鼓,敲铙钹高举头顶,节奏急促,气氛热烈;“乱刮风”,则锣鼓铙钹齐响,把气氛推至高潮;最后是背鼓追逐,火把高举,火堆熊熊,火铳震天形成一个喧嚣震撼的壮观场面。
上锣鼓主要打击器具有:大鼓(鼓腰钉有铁环),小鼓、大铙(黑老鸹)、中铙、大锣。
表演时表演者配有马铃、插着鸡毛的草帽、核桃皮眼镜、簸箕等附加道具,给人以怪诞、滑稽的感觉。
上锣鼓是一种包含大鼓、小鼓、锣、饶在内的社火锣鼓,因在表演高潮时表演者争先跳上大鼓,边击边跳而得名。
由于上锣鼓的表演形式独特,风格古朴,从其气质、形象、情绪、气氛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看,确有原始氏族社会生活的风貌,以及氏族部落成员围着篝火高欢狂舞,纵情欢乐的痕迹,它的发现是研究陕西民间舞蹈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曾被誉为“中国民间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东雷上锣鼓表演的装束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有的人用核桃皮钻个孔,做成“眼镜”,涂的红红的,虽然不带面具,但和面具有同样的效果;也有的光头带个牛笼嘴,上面插一根红萝卜,红萝卜上再插一根鸡毛;很大一部分人用颜色开脸,没有固定形式的脸谱,完全随心所欲,涂绿抹红,不成章法。
“中国原始舞蹈的活化石”——东雷上锣鼓115SHAANXI PICTORIAL116鼓手们头戴孙儿的“虎头帽”或头顶牛笼嘴插鸡毛,翻穿皮夹挂彩球,身着儿媳的桃红袄,民间味浓烈,色彩对比斑斓,还有用核桃、鸡蛋、葫芦挖空当“眼镜”奇特幽默,赤身斜挎马铃串,像狂飙在山林中疾驶的马帮铃声,融聚成古朴的强音节。
中医路上的追梦人—访“陕西省名中医”王三虎

中医路上的追梦⼈—访“陕西省名中医”王三虎渭南⽇报记者史王萍实习⽣周靖颖泱泱中华,浮沉⼏千年,国粹众多,中医即为其⼀,这缘于有⼀群中国传统⽂化的薪⽕传承者,⼀群在中医路上努⼒奔跑的追梦⼈。
在渭南,就有这样⼀位醉⼼于中华医学宝库中⽅剂应⽤的传承者和追梦者。
他18岁时,便能将《伤寒论》倒背如流;21岁时,成为渭南中医学校的⼀名学⽣;28岁时,他求学于南京,钻研医学,学有所成;47岁时,他术业有专攻,辗转⼴西和西安,⾝兼数职,业绩斐然;50岁时,他精勤不倦,硕果累累,终成⼤器……如今,他屡起沉疴,名冠全国,誉满杏林,他就是博⼠⽣导师,陕西省名中医、⼴西名中医王三虎教授。
在传承发扬中医的道路上,他永远是那个奔跑的追梦⼈。
3⽉13⽇,渭南市中医⼤讲堂暨渭南市中⼼医院名中医馆开馆仪式在市中⼼医院举⾏。
作为渭南市中医馆的坐诊教授和渭南市中医⼤讲堂主讲嘉宾,王三虎就如何科学的运⽤中医治疗肿瘤疾病,做了《抗癌攻坚有中医》的学术报告。
借此机会,记者有幸与王三虎进⾏了对话。
专访中,王三虎回顾了当年学习中医的经历,他表⽰中医对于当前疑难病症的诊治尤其是在肿瘤疾病⽅⾯的治疗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
⾔谈间,⼀位花甲⽼⼈对中医传承的拳拳之⼼溢于⾔表。
记者:您是如何与医结缘的,为什么会选择学中医?王三虎:我⼀直觉得我是⼀个幸运的⼈,我⼈⽣中的第⼀个幸运时刻,就是初中毕业后⽆路可⾛的时候。
学医的伯⽗告诉我,合阳县同家庄办了⼀个五七中学卫⽣班。
⼀个班⼤约70个⼈,我本来就想学医,于是就去了。
两年制学习中,我学习了医学基础知识。
在校期间成绩还不错,当时想着以后起码还能当个村⾥的⾚脚医⽣,给乡亲们看病也是很好的。
当时我只有14岁,很幸运的是我及早投⾝到了中医⾏业。
第⼆个幸运时刻,就是卫⽣班毕业后,我进了王家洼公社卫⽣院管理药房,成为卫⽣院的临时职⼯。
这让我有了⼤量的业余时间可以学习。
第三个幸运的事情,就是当时卫⽣院4个医⽣,其中,3个是中医。
忻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人公示名单

非遗文化主题班会:秧歌的文化 课件(共28张PPT) 初中班会.ppt

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
遗非系列
NO-3
传承现状
[YĀNG GĒ]
遗非系列
[YĀNG GĒ]
遗非系列
传承现状
昌黎地秧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昌黎县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它最早产生于元 代,一直流传至今。 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它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 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当分为“妞”、“丑”、“”、“公子”几种,表演各具特色。昌黎地秧歌产生 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地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 古族服饰发展而来的。昌黎地秧歌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 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突出。昌黎地 秧歌中著名的秧歌小戏有《扑蝴蝶》、《锯缸》、《王二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跑驴》等。
2.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 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 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可见秧歌 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YĀNG GĒ]
胶州秧歌有膏药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角色,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
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
“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合阳县北雷村三后庙祭祀及拾炮皮求子风俗调查

北 雷 村 地 处合 阳县 黑 池 镇 黄 河塬 畔 , 在 县 城 东 与陕 北高 原 的过 渡 地带 。早 在 4 2 0 0年前 , 夏 启把 他 南方 2 5 公里处 。该村的三后庙祭祀与“ 拾炮皮求子” 的一个 支 子封 到此地 , 称为“ 有莘 国 ” , 今E t 闻名 遐迩 风 俗 已有数 百年 的历史 , 至今不 衰 。从 1 9 8 9 年起 , 笔 的洽川 风 景名胜 区即是 有莘 国的故地 。黄 河母 亲特 者 曾数次 到该 村 进行 田野 调查 , 且 领北 京 画家 景浩 , 别偏爱 洽 J I f , 赐予 这里 天下 罕见 的七 眼瀵 泉 , 因之这
却 颇 具 江南 水 乡 特 色 , 风景 如 画 , 著名 作 家 王 梓 夫 , 新 华 社 高级 记 者 范德 元 以及 渭 南 里虽 在 黄 土地 上 ,
电视 台等 媒 体 现场 采 风 , 深切 感 受 到 这种 具 有 显 明 地灵 人杰 , 民间传说 这 里是 出美 女 、 才女 的地方 。周
史 耀 增
( 合 阳县文化馆 ,陕西 合 阳 7 1 5 3 0 0 )
摘 要 : 合 阳县 黑 池 镇 北 雷村 的 三后 庙 祭祀 及 “ 拾 炮皮 求 子 ” 风 俗 已延 续 数 百年 , 至今 不 衰
Hale Waihona Puke 该风俗来 自 合 阳独有的“ 圣母 崇拜” 。该活动从组织筹备到形式、 内容均有明显的地域特 色。 关键 词 : 北雷村 ; 三后 庙 ; 拾 炮皮 ; 求子 中图 分类号 : K8 9 2 . 2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2 9 1 4 ( 2 0 1 3 ) 0 1 - 0 0 7 2 — 0 6
自然也有幸运的人说是离当大神头是一件很麻烦很劳累的事但因为北雷不远的同定村有个老汉夜里抽足了大烟听得是为神服务是积福行善的行为所以再苦再累从剧场里家伙停了想起拾炮皮的事便骑上毛驴往北来没有人口出怨言相反地倒觉得是一种光荣是老雷赶刚走到庙外的大路上一块炮皮随风飘到老汉天赐予的为村民服务的好机会
信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4项,含扩展名录1项,一、民间文学,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 ?—6 香稻丸的传说 ,息县,2、 ?—7 民间歌谣 ,息县,3、 ?—8 信阳毛尖的传说 ,信阳市,4、 ?—9 董督堂免麦粮 ,平桥, 5、 ?—10 亡羊补牢 ,平桥, 6、 ?—11 太子城的传说 ,平桥, 7、 ?—12 负函城的传说 ,平桥, 8、 ?—13 叶公问政 ,平桥, 9、 ?—14 乌龙集传说 ,淮滨, 10、 ?—15 楚相孙叔敖的故事 ,淮滨, 11、 ?—16 淮河歌谣 ,淮滨, 12、 ?—17 皇姑山传说 ,固始, 13、 ?—18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光山, 14、 ?—19 子路问津的传说 ,罗山, 15、 ?—20 花山的传说 ,光山, 16、 ?—21 东岳寺的传说 ,光山, 17、 ?—22 二龙戏珠的传说 ,光山,1二、民间美术,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18、 ?—2 淮滨泥塑——小叫吹,淮滨, 19、 ?—3 固始刺绣 ,固始, 20、 ?—4 固始染布衣花 ,固始, 21、 ?—5 叶雕 ,商城, 22、 ?—6 河口古戏楼 ,罗山, 23、 ?—7 定远黎士序亭 ,罗山, 24、 ?—8 柳林老街 ,浉河,三、民间音乐,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25、 ?—7 浉河民间吹打乐 ,浉河,26、 ?—8 道教民俗礼乐 ,平桥, 27、 ?—9 闹台锣鼓 ,光山,四、民间舞蹈,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28、 ?—9 春牛舞 ,潢川,,商城,229、 ?—10 卖花 ,潢川, 30、 ?—11 拣棉花 ,潢川, 31、 ?—12 十把扇子 ,潢川, 32、 ?—13 火伞 ,潢川, 33、 ?—14 旱船 ,潢川,,光山, 34、 ?—15 商城花伞舞 ,商城, 35、 ?—16 商城花挑舞 ,商城, 36、 ?—17 信阳龙灯舞 ,商城, 37、 ?—18 大头和尚逗柳翠 ,商城, 38、 ?—19 信阳高跷舞 ,平桥, 39、 ?—20 信阳竹马舞 ,光山, 40、 ?—21 信阳狮子舞 ,光山, 41、 ?—22 九连环 ,息县,五、民间戏曲,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42、 ?—5 息县皮影戏 ,息县,43、 ?—6 平桥皮影戏 ,平桥, 44、 ?—7 光山皮影戏 ,光山, 45、 ?—8 地灯戏 ,新县, 46、 ?—9 花篮戏 ,商城,347、 ?—10 嗨子戏 ,潢川,六、民间曲艺,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48、 ?—3 光州渔鼓 ,潢川,49、 ?—4 地灯 ,潢川, 50、 ?—5 大鼓书 ,息县,,平桥,,光山,七、民间手工技艺,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51、 ?—4 手工制作古秤技艺 ,潢川, 52、 ?—5 空心贡面制作技艺 ,潢川, 53、 ?—6 罗山大肠汤制作技艺 ,罗山, 54、 ?—7 油酥馍制作技艺 ,息县, 55、 ?—8 乌龙酒酿造工艺 ,淮滨, 56、 ?—9 皮影制作技艺 ,光山, 57、 ?—10 息半夏泡制技艺 ,息县, 58、 ?—11 中医针灸技艺 ,平桥,4八、民间习俗,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59、 ?—2 放河灯 ,淮滨,九、民间信仰,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 60、 ?—2 观音山庙会 ,商城,61、 ?—3 三教洞庙会 ,商城, 62、 ?—4 亮山观音寺庙会 ,固始, 63、 ?—5 猪山寺庙会 ,光山,第一批信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1项,民间美术64、 ?—1 信阳剪纸,平桥、固始、息县,5信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1、香稻丸的传说,息县,河南省息县香稻丸种植地为息县项店镇和夏庄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
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戏曲曲艺、民俗活动、口头传说和手工技艺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凝聚着滨州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着浓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滨州具有重要意义。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其中主要有:一、民间文学(8项)董永传说(博兴县)、白龙湾传说(惠民县)、陷棣州传说(惠民县)、东方朔传说(惠民县)、丈八佛传说(博兴县)、魏休庵传说(博兴县)、蒲菇城传说(博兴县)、泰山奶奶传说(沾化县)。
二、民间美术(4项)清河镇木版年画(惠民县)、惠民泥塑(惠民县)、滨州剪纸(滨城区)、长山门笺(邹平县)。
三、民间音乐(4项)锣鼓经(博兴县)、打击乐三翻九转(阳信县)、聊斋俚曲《八仙过海》(邹平县)、鸳鸯嫁老雕(沾化县)。
四、民间舞蹈(6项)秧歌(石庙大鼓子秧歌、大年陈秧歌、龙灯、中幡、花篮秧歌、姜楼旱船)(惠民县)、落子(惠民县)、武秧歌(无棣县)、鼓子秧歌(阳信县)、长山芯子(邹平县)、东峪车子灯(邹平县)。
五、戏曲(6项)吕剧(博兴县)、东路梆子(惠民县)、渔鼓戏(沾化县)、哈哈腔(无棣县)、哈拉虎(阳信县)。
六、曲艺(5项)鲁北大鼓(无棣县)、毛竹板(阳信县)、木板大鼓(阳信县)、渤海大鼓(沾化县)、东路大鼓(滨城区)。
七、民间手工技艺手扎灯笼(惠民县)、武定府酱菜(惠民县)、踩鼓刘制鼓(惠民县)、博兴草编(博兴县)、柳编(博兴县)、老粗布(博兴县)、布老虎(博兴县)、欢喜团(无棣县)、刺绣(无棣县)、苇帘(无棣县)、无棣草编(无棣县)、锡壶制作(阳信县)、面塑(阳信县)、虎头鞋(阳信县)、芝麻酥糖(滨城区)等。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9项)第一批(64项)民间文学∙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黄陵县黄帝的传说故事民间音乐∙陈仓姜马察回∙镇巴民歌∙陈仓区西山酒歌∙洋县佛教音乐∙旬阳民歌∙商洛民歌∙陕北民歌∙绥米唢呐∙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民间舞蹈∙牛斗虎∙关山牛拉蹩鼓∙渭旗锣鼓∙临潼零口十面锣十面鼓∙岐山转鼓∙宝鸡千阳八打棍∙眉县高跷赶犟驴∙牛拉鼓∙乾州蛟龙转鼓传统戏剧∙阿宫腔∙华阴迷胡∙同州梆子∙乾县弦板腔∙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户县眉户曲子∙合阳跳戏∙东路碗碗腔皮影∙华州秧歌曲艺∙周至道情∙西府曲子∙西府道情∙韩城秧歌∙南郑县春倌说春∙汉中曲子∙柞水渔鼓∙洛南静板书∙镇安渔鼓杂技与竞技∙红拳民间美术∙西秦刺绣∙澄城刺绣∙黄陵民间工匠画∙安塞民间绘画∙吴起糜粘画工艺∙黄陵面花∙定边剪纸艺术传统手工技艺∙户县秦镇大米面皮子∙阎良核雕技艺∙豆村大蜡∙狄寨竹篾子灯笼编织∙北张村传统造纸工艺∙狄寨徐文岳泥叫叫∙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岐山空心挂面∙岐山臊子面民俗∙临潼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户县社火∙长安候官寨牛老爷∙临潼骊山女娲风俗∙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药王山庙会∙耀州火亭子∙宝鸡炎帝祭祀第二批(70项)民间文学∙农业始祖后稷传说∙柳毅传书∙秦琼敬德门神传说∙吹箫引凤传说∙韩城古门楣题字∙华山神话故事∙烂柯山传说∙美水泉的传说∙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民间音乐∙凤县民歌∙黄陵民歌∙靖边信天游∙泾河号子∙汉江号子∙神木酒曲∙澄城鼓吹乐艺术∙秦汉战鼓∙监军战鼓民间舞蹈∙西山刁鼓∙韩城黄河阵鼓∙华阴素鼓∙志丹羊皮扇鼓∙黄龙猎鼓∙合阳撂锣∙西乡打锣镲∙勉县五节龙传统戏剧∙周至皮影戏∙扶风碗碗腔皮影戏∙同朝皮影戏∙定边道情皮影戏∙洋县皮影戏∙汉阴皮影戏演技∙旬阳道情皮影戏∙周至大玉木偶戏∙洋县杖头木偶戏曲艺∙长安道情∙蒲城石羊道情∙高陵曲子∙横山说书杂技与竞技∙澄城表演特技“上刀山”∙华山拳民间美术∙旬邑彩贴剪纸∙洛川剪纸∙黄陵剪纸∙延川剪纸∙华州面花∙澄城面花∙神木面花∙洛川刺绣传统手工技艺∙户县龙窝酒手工酿造技...∙太白酒酿造技艺∙黄陵轩辕酒制作技艺∙武功土织布技艺∙洋县黄家营土织布技艺∙蒲城土织布技艺∙中华老字号老孙家羊肉...∙中华老字号春发生葫芦...∙普集烧鸡制作技艺传统医药∙孙思邈养生文化民俗∙横山牛王会∙西安都城隍庙民俗∙蕴空山庙会∙医陶始祖与雷公庙会∙西安大白杨社火芯子∙南郑县协税社火高跷∙丹凤高台芯子∙跑骡车第三批(75项)民间文学∙长安仓颉造字传说∙仓颉传说∙寒窑传说∙古豳国传说∙炎帝传说∙宝塔山的传说∙张骞传说∙沉香传说传统音乐∙埙乐艺术∙陕北混源道歌∙户县北乡锣鼓∙周至镇殿八卦锣鼓∙陇州小调∙合阳民间唢呐∙镇巴唢呐∙韩城围鼓∙神木二人台传统舞蹈∙唐代乐舞∙周至龙灯∙田市八仙鼓∙南留锣鼓∙定边霸王鞭∙靖边霸王鞭∙保宁堡老秧歌∙鄜州飞锣∙黄陵抬鼓传统戏剧∙陕西杖头木偶戏∙眉户∙泾阳木偶∙朱王秧歌剧∙旬阳八步景∙宜川蒲剧∙商州皮影戏曲艺∙陕西快板∙旬邑咪子戏∙安康曲子∙眉县曲子∙漫川大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甘水坊高空耍狮子∙李式太极拳∙吴东无底鸳鸯秋千∙南社秋千∙华县填字谜接龙游戏∙柳池芯子∙洛南担芯子民间美术∙汉中民间木版图画∙周至剪纸∙朝邑剪纸∙佳县剪纸∙靖边剪纸∙绥德剪纸∙延长剪纸∙大荔刺绣∙合阳面花传统技艺∙西安陈氏世家金银饰器...∙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户县民间缯鼓制作技艺∙秦镇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周至三多堂纸扎制作技艺∙渭北地坑式窑洞建筑技艺∙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岐山王氏皮影制作技艺传统医药∙杨氏一指诊脉技艺∙针挑治疗扁桃体炎∙史氏腰椎间盘整复手法民俗∙上巳节风俗∙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西王禹村纸台∙庙会∙渭城区二月二古庙会∙彬县灯山庙会∙姜嫄庙会∙灵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摘选)六、传统手工技艺(26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分布地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村或工作单位职业申报单位或个人121 Ⅷ-1 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西安常驹成男1955.6 西安饭庄职工西安饭庄122 Ⅷ-3 中华老字号德发长饺子制作技艺西安朱晋芬女1943.2 德发长酒店退休职工德发长酒店123 Ⅷ-4 中华老字号德懋恭水晶饼制作技艺西安张小巧女1959.1 德懋恭食品商店职工西安市德懋恭食品商店124Ⅷ-5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西安张逢学男1939.9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办北张村农民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办北张村125 马松胜男1957.8 长安区兴隆街办北张一村农民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办北张村126 Ⅷ-8 阎良核桃技艺西安赵秉科男1943.4 阎良核雕艺术馆退休职工西安阎良区文化馆127 Ⅷ-10 豆村大蜡制作技艺及民俗西安赵立功男1937.9周至终南镇豆二村11组农民周至县文化馆128 Ⅷ-16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渭南李义仓★男1931.5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4组农民澄城县文化馆129 Ⅷ-17 渭北面花制作技艺渭南王玉霞女1938.12 大荔县八鱼乡阿寿村农民大荔县文化馆130 Ⅷ-18 蒲城杆火技艺渭南李海彦男1938.12蒲城县荆姚镇雷坊村1组农民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31 Ⅷ-19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渭南汪天稳男1950.5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职工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132 Ⅷ-20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渭南鲁兆兴男1947.5合阳县黑池镇朴鲁村五组农民合阳县文化馆133 Ⅷ-22 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渭南马金财男1943.6白水县九龙木雕工艺传承中心退休职工白水县九龙木雕工艺传承中心134 Ⅷ-23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铜川孟树锋★男1955.1 铜川市陶瓷研究所职工铜川市陶瓷研究所135 Ⅷ-27 绥德石雕雕刻技艺榆林汪建勃男1949.4绥德县薛家河镇谢家峁村农民绥德县文化馆136 Ⅷ-28 洋县架花焰火技艺汉中梁忠民男1943.11洋县纸坊花炮有限公司农民洋县文化馆137 Ⅷ-29 洋县传统造纸技艺汉中董存祥男1927.4洋县槐树关镇阳河月蔡村3组农民洋县文化馆138 Ⅷ-30 谢村黄酒酿汉中朱永明男1955.2 魁顺居朱把式黄酒作职工洋县文化馆造技艺坊139Ⅷ-2 中华老字号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西安马贵军男1960.8 同盛祥饭庄职工同盛祥饭店140 乌军男1963.4 同盛祥饭庄职工同盛祥饭店141 Ⅷ--6 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艺西安徐文岳男1932.1 灞桥区官厅粮站退休职工西安市灞桥区官厅粮站142 Ⅷ-9 秦镇米皮制作技艺西安郭天祥男1964.8 秦镇郭家米皮店职工西安市户县秦镇郭家米皮总店143 Ⅷ-13 岐山哨子面制作技艺宝鸡李惠芳女1966.6岐山县天香园哨子面接待户职工岐山县文化馆144Ⅷ-21 杜康酒酿造技艺渭南李英俊男1964.1 白水杜康酒业公司职工陕西白水杜康酒业有限公司145 渭南杨志宏男1962.11 白水杜康酒业公司职工陕西白水杜康酒业有限公司146 Ⅷ-26 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延安张怀明男1965.6 甘泉县城关镇美水沟农民甘泉县文体局注:姓名后标注“★”者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传承人表格上是补充内容,可能由于信息更新不及时,有些内容并未收录在“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阳县王家洼杀锣鼓
杀锣鼓,又名百面锣鼓。
流传于韩原一带(韩城龙亭和合阳王家洼),至今几百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家洼的杀锣鼓以东同蹄村最为出名,又曰“同蹄锣鼓甲天下”。
起源:韩原曾为元代西北重镇,杀锣鼓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
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
后来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
杀锣鼓的不少曲段仍具元代遗风。
服饰:清一色的黑色斜襟长衫,穿右袖、露左臂形如蒙藏大袍,扎腰带;一色青黛鞋裤,头戴元代宫廷官帽。
阵列:一队锣鼓有大鼓一面,小鼓2面,小锣2至3面,大锣数10面,大铙数10副。
鼓居中央,锣、铙分列两行,受两个指挥竿指点,阵容庞大。
曲调:王家洼杀锣鼓是一种类敲击类元曲,有轻重缓急高低之分。
分三节,序曲,也叫“三齐王乱点兵”、“沙场点兵”;正曲,也叫“文武魁”、“二龙戏珠”、“杀场操戈”;尾曲,也叫“收兵回营”。
特点:节奏分明,鼓乐喧天,气势磅礴,声闻数十里。
百面锣,随大鼓,铙钹隔,手锣补,看花哨,数小鼓,看气势,像猛虎。
静的时候万籁俱静,针掉到地下都能听见,令人毛骨悚然、窒息。
紧的时候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血光剑
影、杀声震天、人头落地。
姿势:锣手每人都背着用彩带、纸花装饰的宽面竹片,竹片从背部弯至左肩前,上端有钩,系挂大锣。
行进间则移步转身击锣,开始了一种有规则的舞步,显现出美妙的舞姿。
每一击锣,行进一步,往返无穷。
锣手其实是一个古代的弓箭手,身背箭带,表演的是箭手回头曲膝射雁之势。
敲钹的姿势也是多种多样,极具观赏性:俯身向下,两钹大合;仰身向上,手臂打开;侧身弓步,耳边斜击;并腿直立,胸前碰撞。
他们的神情严肃坚毅、目光灼灼凌厉,汗从额上,脸颊,下巴滚下,在阳光中变成了剔透璀璨的钻石。
但力和声、形和气却丝毫不减、丁点不乱。
铙手是刀斧手,左手持盾,右手持刀。
变换的姿势如同刀斧手左突右杀,有挡有杀,若把铙换成刀斧,能让人感受到冷兵器时代战场的气息。
鼓手恰似蓄势待发的大战场面。
一时力敲鼓面,一时轻抚鼓边。
一时奔腾向前,一时呐喊助威,是整个战场的施号员。
摇杆子的则是战场上的两员猛战,一会排阵、一会叫阵,一会会战,极尽战场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