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
先秦文化总结

先秦文化总结先秦时期,即公元前约221年以前,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化涵盖了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对先秦文化进行总结,探讨其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一、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早的时期之一,经历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的变革。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但同时,各国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孕育了先秦文化的繁荣。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哲学流派:1. 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君主立身、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强调仁爱、忠诚、礼节等价值观。
2. 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无为而治、道德自觉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3. 墨家思想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家思想倡导节俭、兼爱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浪费,并提出了“非攻”和“兼爱”的观念。
4.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重视言辞、辩论和名声,注重说服力和辩证思维。
名家思想对后世的法家和儒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脉络,对后世的思想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政治制度在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革。
这一时期,各国之间形成了封建制度,以封建宗教和封建礼制为基础,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体制。
1. 封建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封建体制包括有君主、贵族和士人。
君主通过封官让民,以维持政权稳定和统治秩序。
2. 诸侯分封制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逐渐兴起,通过分封制度,各个国家中的贵族统治着一方土地,形成了分封政权体系,各自拥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3. 考试选拔制度在战国时期,各国开始注重才能的选拔。
例如,齐国的国君引入选拔制度,聘请名士担任官职。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乐府等多种文体,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以下是先秦文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如百家争鸣、变法改革、战争等等,这些背景对先秦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作品包括《诗经》、《尚书》、《春秋》、《礼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道德信仰等方面。
3. 诗歌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
诗歌的主题包括战争、祭祀、离别、爱情等,以形象、感性、婉转的语言来表现这些内容。
4. 散文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思想深刻、论述严谨、风格独特等特点。
散文的主题包括政治、哲学、军事、历史等,以深刻、严谨、论述严谨的思维来表现这些内容。
5. 赋的创作特点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是用以抒发感情、表现地位、夸耀财富的文学形式。
赋的语言华丽,修辞性强,常常使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6. 乐府诗的创作特点乐府诗是先秦时期的诗歌形式之一,以叙事为主,描写战争、祭祀、爱情等主题。
乐府诗的语言简练明快,多使用五言、七言绝句等。
7. 先秦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些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先秦文学观

5. 中和之美:先秦文学追求一种和谐、平衡、适度的美感,反对过分夸张和极端的表现方式。
这些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成部分,其文学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以载道:先秦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应该承载道德、伦理、政治等方面的道理。
2. 诗言志:先秦文学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最佳方式,诗歌应该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和志向。
3. 温柔敦厚:先秦文学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认为文学应该温柔敦厚,以达到教育和感化人的目的。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古代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活动。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体裁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先秦文学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典籍、史书、楚辞、诗经和各种散文。
典籍主要指《易经》、《尚书》、《礼记》、《周礼》等经典之作,它们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等。
这些典籍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思想的形成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书是古代的历史著作,主要包括《史记》、《春秋》、《左传》等。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史书,以纪传体的方式叙述了从上古到汉代的历史。
《春秋》和《左传》则是古代的国别史,分别记录了鲁国和齐国的历史。
这些史书以精练的文字、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分析,成为后世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楚辞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主要是指咏史、抒怀和咏物的诗歌作品。
楚辞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辩》等。
楚辞以其豪放的情感表达,独特的形式结构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五经》之一、诗经收录了诗歌作品305篇,按主题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其中风是古代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歌曲。
诗经作为典型的散文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以上几种体裁,古代的先秦文学还有丰富多样的散文作品。
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创作,常见的有议论文、游记、杂文、骈文等。
《国语》、《战国策》、《越绝书》等都是重要的先秦散文作品。
先秦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它们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特点。
同时,先秦文学的艺术表现也极具特色,如楚辞的辞章华丽、诗经的音律美和散文的虚实结合等,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 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
• 言有物—内容 • 言有序—形式
• 2、楚辞
首先,楚辞注重自我主观世界的构想。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其次,屈原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歌创作理念。
•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兮,指苍天以为正。
所非忠而言之
• 再次,屈原之于诗歌的功能,提出了“愉乐”、 “自救”的主张。
•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 道思作诵,聊自救兮。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 2、观诗知政
• 《周南》、《召南》: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 然勤而不怨矣。
• 《郑》: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 乎?
•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小雅·节南山》) 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大雅·崧高》)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大雅·民劳》)
• 第一,诗可以抒写忧怨、表达哀思; • 第二,诗可以讽刺丑恶,劝谏不良; • 第三,诗可以颂美扬善,有助风教。
先秦文化文档

先秦文化一、背景介绍先秦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战国前的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先秦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学派。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流派为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规范。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国家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法家注重法治,强调权威和秩序的建立。
•名家则注重言辞的运用,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考。
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文学艺术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
1. 文学作品•《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其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脍炙人口。
•《国语》:记录了诸侯国的历史和各国之间的关系,为后世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楚辞》:汇集了楚国文人的诗歌创作,表现了楚国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囊括了各个时期的民间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先秦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主要以琴、瑟、筝等乐器演奏。
•绘画:先秦时期的绘画以壁画和丝织品上的绘画为主,主题多样,包括人物、山水、动物等。
•雕塑:先秦时期的雕塑多以石雕为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宗教信仰。
四、对后世的影响先秦文化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其二,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后世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三,先秦文学和艺术作品在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正是先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才使得中国文化得以繁荣和传承,并为后世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素材。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74页文档资料

《诗经》、《国语》、《左传》。 献诗讽谏说; 观诗知政说; 赋诗言志。
二、观志和观风
从作诗、献诗、赋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 美刺;从诵诗、听诗的角度说,就是“观 志”、“知志”和“观风”。《左传·襄公 二十九年》有一段吴季札在鲁观周乐的记 载,描绘很具体,写季札依次听取了诗三 百篇的各个部分,一一作了评论,从诗乐 的特点来探讨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 表现了“陈诗观风”的特色。这是孔孟之 前很具体的文艺(文学和音乐)批评。
一、孔子的文学观
5、孔子的其他文艺观。 孔子关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有一些言论,
如: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
鞟。(《论语·颜渊》) 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 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最早的“文”的概念之本义,大约就是 后来《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 象交文。”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作文字 以后。 《诗经》中有文学评论的诗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是用作歌,将母来念。”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这些都是“诗言志”、“诗缘情”的发端。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解读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解读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和精神世界。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的知识点进行解读,带领读者一窥中国文学的辉煌与发展。
一、先秦文学:儒家与道家的较量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了儒家与道家两大学派的思想与观念。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其代表作品《论语》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而道家则强调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以《道德经》为代表。
这两种思想流派的较量,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魏六朝文学:艺术与浪漫的盛世汉魏六朝时期,中国文学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赋、文、曲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著名的是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楚辞》、《古诗十九首》等。
这些作品以其艺术性和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泉。
三、唐宋元明清文学:经典与民间的交融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注重经典的传承,也融入了民间文化的元素。
唐代的诗人杜甫、白居易等以其豪放的笔调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宋代的词人苏轼、辛弃疾等则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婉约的风格成为了文坛的瑰宝。
元明清时期,戏曲成为了主流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四、现代文学:多元与探索的时代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探索。
在这个时代,文学形式更加多元,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鲁迅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同时,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新的文学流派也崭露头角,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对中国文学史的知识点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瑰宝,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关于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孔子⏹孔子一生坎坷,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
⏹曾因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
⏹他不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
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却给予“曾点气象”曾点以很高的评价。
可见,精神生活的超然自得是他所求的。
这种审美意义上的,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
一、孔子文论的文化意蕴⏹孔子是以改造社会与人心为己任的伟大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文论围绕政治教化展开的。
(一)孔子及其《论语》⏹《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论乐、论诗、论文的一些见解,对后世文艺理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本是《鲁颂》,原指鲁僖公的好马。
朱熹《四书集注》认为”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情性之正而已。
……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唯此一言足以尽盖其意,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无邪,即归于正,合乎礼制。
这是欲望诗学形态的最早雏形,是孔子评诗的基本标准。
⏹西方柏拉图的诗学理论,柏拉图贬抑情欲,最终走向理性,而孔子走向的是仁与德。
(三)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诗歌功能论的复杂性)⏹思考:诗歌的作用是什么?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是什么?⏹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5、“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第一、二条,西周,诗和乐的结合,是周人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属于贵族身份性标志。
春秋时,《诗》演变成外交辞令。
⏹孔子认为修身的目的是培养有责任心的人:君主要仁民爱物、博施济众;君子要匡正君主,教化百姓;百姓要安分守己,敬畏师长。
⏹孔子的实用功利主义的文艺批评观。
⏹第3、4条体现了诗歌的政治价值⏹“不学诗,无以言”,充分体现了春秋时代普遍存在的“赋诗言志”的现象。
各国君主、士大夫赋诗,孔子对“专对”工具功能的肯定。
⏹第5条“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政治功能⏹兴:感发情志⏹观:观风俗之盛衰⏹群:和睦相处⏹怨:怨刺上政,让上层统治者知晓底层的不满⏹孔子对诗歌功能的认可:修身、言辞、交往、政治⏹孔子论文学的社会功能时,主要考察文学对于社会的有用性,即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这必然要淡化文艺自身的某些特质,消解文艺的审美主义属性。
⏹(四)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尽美又尽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更注重善,即文学的内容,也即文学的伦理道德属性、社会教化功能。
⏹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孔子论述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五)美及美感的社会性与实用性⏹——仁,里仁为美,即有德者为美。
⏹有德者则幸福指数最高,所以孔子赞美颜回的德行,批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孔子论述人的情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这就是所谓的“比德”说⏹总之,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
⏹他的美学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尚实致用的精神及其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载道观念,对我国传统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节孟子的文论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等。
⏹孟子和孔子都认为士人是社会的精英⏹孟子的政治理想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与民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认为君子应彬彬有礼,谦恭平和;孟子认为是特立独行的豪杰之士;孔子强调外在的诗书礼乐学习与教育,孟子关心内在修心养性的自我修习和自我提升过程。
⏹孟子的性善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处?)常人的努力⏹性善论,本性纯善,物欲蒙蔽,误入歧途,因此要思考、辨别和反省。
⏹二、孟子的文论⏹1、“知人论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字面理解:理解一首诗——作者以及时代⏹内涵:有德之士为师为友,平等对话2、”以意逆志“说说诗者从自己的价值观来对诗歌文本进行意义的重构。
凸显阐释者的主体性第四节荀子的文论⏹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二、荀子的文论荀子的生平:⏹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征⏹孔子,”礼崩乐坏“的现实,构建立法者的言说;⏹孟子,学说众多的时代,立法者与辩者的的言说;⏹荀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反思儒学,将儒学建构成一种既有超越的乌托邦精神,又有现实有效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荀子以“性恶说”代替“性善说”—改变价值系统建构的逻辑前提⏹第二,以“学”取代“思”—在修身方式上采取不同路径⏹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上》)⏹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第三,以“礼”“法”并重代替“仁政”—在重建社会秩序之方式上的不同选择二、荀子的文论⏹第一,诗言志的新阐释⏹“《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这是汉儒说诗的基本原则,荀子将《诗三百》归纳为圣人思想情感的表现或立身行事的表达。
人世间的价值是由人自己制定出来的,与天地自然无关。
⏹第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
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
⏹荀子认为,凡是人生而有之的即为“性”,凡是人后天创造或习得的即为“伪”。
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进而说明礼乐政治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荀子的诗歌发生论与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很相似。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的创造就是人的本能欲望改天换面的满足方式,是人的本能欲望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因而寻求另一种方式得以满足的结果。
《作家与白日梦》第五节先秦道家思想的诗性特征⏹一、老庄道论⏹二、老庄的“妙”“自然”⏹三、老庄的”游“”化“⏹四、庄子的“言不尽意”论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华夏族,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庄子简介⏹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他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 。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一、老庄道论⏹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各种事物的名称都能够称呼它(都能够叫出名称来),但它不是永远不变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道“,其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庄子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1、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级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知北游》将道阐释为一个超越时空的绝对理念,一个人格化的精神实体。
⏹2、道无形无名,无法用语言和概念等说清楚。
⏹3、心斋,坐忘,文艺创作心理的探讨。
⏹”道“侧重于心灵境界的描述,是主观之心境。
二、老庄“妙”“自然”⏹(一)妙⏹老子的《道德经》第一次出现美学范畴中的“妙”,不要执着于物象,而是要审视整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常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垣(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庄子提出“神”的美学观念,如庖丁解牛中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魏晋以后,“妙”成为常用的审美评语⏹(二)老庄论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老子的“自然”强调的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庄子的“自然”出现8次,指自身和本然的意思。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庄子启发人们忘掉自身,忘掉功利和物欲,强调了自然无为的美,推崇“法天贵真”⏹道法自然,自然之道。
《庄子·天运》中“东施效颦”的寓言,《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等。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真,受于天,自然不可易。
真就是天,就是道。
“法天贵真”⏹素朴:“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庄子对声音之美的划分:天籁(天然)、地籁(大自然)、人籁(艺术)⏹庄子反对那种刻意地雕琢的文艺,批判儒家文艺思想《胆箧》⏹如何认识庄子的文艺思想,是绝对的相对主义者,还是虚无主义者,还是具有如徐复观先生所说的“纯艺术精神”?⏹三、庄子对“游”和“化”的推崇⏹“游”出现100多次:逍遥游,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外,游刃有余等⏹化:⏹(1)内化而外不化:被俗世烦扰而痛苦⏹(2)物化,“庄周梦蝶”,物我合一⏹(3)气化,万物归于“一气”,宇宙起源说⏹(4)自化,如庖丁解牛,心所想四、庄子的“言不尽意说”⏹言不尽意,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基本论点:文艺创造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造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天下任何一种美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