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研究述评
国内BOPPPS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国内BOPPPS教学模式研究述评发布时间:2021-10-20T03:56:40.439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9期作者:张洪健[导读] BOPPPS模式由导入、目标、预评价、参与式学习、后测评、总结等环节组成,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张洪健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重庆 400031)摘要:BOPPPS模式由导入、目标、预评价、参与式学习、后测评、总结等环节组成,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该模式自2011年引进我国以来,逐渐在高校中得以应用,其应用研究进展可分为理论引入期、深入研究期和蓬勃发展期三个基本阶段。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教学设计引言BOPPPS教学模式(以下简称BOPPPS)首创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教师技能培训工作坊项目,它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以教学反思和教学互动为主要特征,以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教学、后测、总结等为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一改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限性,满足了“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的教育发展新要求,被多个国家的高校和培训机构所推崇。
自王若涵、张志翔(2011)首次在国内介绍BOPPPS以来,我国学者便围绕模式介绍、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效果论证、网络学习平台应用等问题对 BOPPPS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其应用研究进展可分为理论引入期、深入研究期、蓬勃发展期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理论引入期(2011—2014年)王若涵、张志翔(2011)首次将BOPPPS引进我国,他们结合BOPPPS教学理念探讨了该模式在植物生态学科的应用情况。
其后,宋荣(2012)针对“三维CAD软件应用”课程,提出了一套基于BOPPPS的教学设计。
而吴继红(2014)则基于BOPPPS制订了一套涵盖课堂准备、授课交流、课后评估等教学标准。
陈卫卫等(2014)探讨了BOPPPS与问题驱动教学法、教学要素5W之间的内部关系,并以“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究述评

1152020年7月刊(总第 87 期)学校体育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20)07-115-02投稿日期:2019-12-20作者简介:邱荣(1982—),中学一级。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通信作者:吴本连(1975—),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究述评邱 荣1,陈慧敏2,张鸿雁3,吴本连4(1.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浙江 湖州 313300;2. 浙江省杭州市闲林中心小学,浙江 杭州 311122;3. 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体育训练中心研究室,北京 100086;4.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摘 要:为了充分了解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了解该模式在学校的开展现状,以及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涉及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
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对已有文献进行阅读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望未来。
关键词: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提出的。
该模式针对中国实际问题,努力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活动和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意志薄弱、活力不够、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等难题。
该模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全国多所学校的实验效果很理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对该方面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评析。
1 理论研究季浏教授(2018)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报告中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背景,重点提出要将“三无”体育课改为“三有”体育课,要实现“运动负荷、体能训练、运动技能”3个关键要点,让学生喜爱体育,运动起来,从而达到实现学生体质健康增长的目的。
章柳云(2018)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和内涵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提出具有很高价值,需要广大教师细心研究。
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中国化研究述评

新型工程教育中国化研究进行 系统地梳理 , 并在此基础上进 行分析与归纳 , 以期能为我 国高等工程教育 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
、
国 际创 新型 工程教 育模式
CI D 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 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
实正直 、 富有责任感n。 ]
有 学者还提 出了 C O C O 的人才培养模式 。 I . DI 他认为未 来对工程人才 的要求除了 良好 的工程训练外 , 还应具备本专 业之外 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 并能适应 围绕 工程展开跨专业 、 跨 学科的工作和研究。因此 , C I 的基础上 , 在 DO 提出了注重复 合型 ( o on ) 创新型 ( n v t e 和开放型 ( p n 与 C mp u d 、 I oav ) n i O e) C I D O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 , 使培养出的工程师在掌握各种基 本 技能 的同时 , 更加适应现代社会 的要求 , 成为思维开放 、 具 有创新性 的复合型人才 。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和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 自身 学校 的特点 , 提出了C CC O的人才培养模式 , E .DI 即注重校企 合作( : ol e 院, : ne r e 企业 , C o ea o 合 c C lg 学 e E E tr i s ps c: op rt n i 作 ) C O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 与 DI 遵循 以能力为 目标 , 以施工
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 了实践与经验 , 为进一步促进改革 奠定 了基础 。同时 , 还有学者从其它角度对其进行 了阐述与
说 明。 ( ) 才 培 养模 式 改 革 一 人
1中国化 x. D O人才培养模式 的成果 . C I
我国以后 , 各高校 、 社会纷纷根据 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与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世界上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于1985年在一份国家长期战略计划中提出关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
90年代中期,加拿大开始了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日本在90年代后期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各学段的各个阶段各个学科中积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也突出的显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近两年来,我国香港、台湾也积极进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工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校本”的思想始萌发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英、美等国,其初衷是为改革教师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
而今,校本的思想和提法己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校本培训”则成为这些国家教师教育中一项有效的改革措施,但相比而言,国内学者于20世纪末本世纪初引进“校本培训”模式,则主要用于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
“校本教研”可谓我们中国正宗的“土特产”,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为了学校而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其二,在学校中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其三,基于学校的现实问题需要而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
“校本教研”有为弥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之嫌,过于侧重于教师的“研”以及外来专家的引领作用,教师有参与权但其出发点很少基于教师自身的“反思”与“专业发展”,因此势必影响到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与我们课程改革的现实目标追求存在出入,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班班通’背景下校本培训”由此出现。
“明德模式”研究述评

“明德模式”研究述评自1994年施仲谋《明德中文暑校经验的启示》一文发表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一些关于“明德模式”的研究成果。
就笔者所见专门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共有9篇,还有4篇文章在讨论另外的问题时涉及到了“明德模式”①。
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十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延续不断,再加上这一模式在大陆汉语教学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使得笔者有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一番梳理的想法。
本文分三个部分:一、“明德模式”背景介绍;二、“明德模式”研究成果述评;三“明德模式”研究的意义及不足之处。
眼界、学识所限,片面、不当之处,敬希方家指正。
一“明德模式”背景介绍明德暑校(middlebury's summer language schools),是美国明德学院(middlebury col-lege)利用每年暑假在校园举办的外语学习学校,按语种分,目前共有10个暑校: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日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葡萄牙语和汉语。
其中最早的德语暑校开设于1915年,而希伯来语暑校将于2008年暑期开办,中文暑校开设于1966年。
本文所说的“明德模式”,即是中文暑校所采用的教学及管理模式。
经过历届暑校校长和教师的倡导和实践,这一模式渐趋成熟、定型, 不仅在明德中文暑校沿用多年,而且这些年来已经影响到其他项目、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汉语教学。
明德学院坐落于美国东北部的佛蒙特州(vermont),在全美的文理学院中排名一直非常靠前(us news-2007排名第五),是一个适合于读书的“世外桃源”。
每年暑假,整个校园就成了各语言暑校的天下,为了减少母语的干扰,英语的报刊、电视、广播都被控制起来。
明德中文暑校的教学属于短期强化型教学。
学生规模控制在百人左右,主要是美国、加拿大的在校大学生,此外还有约15%的生源是属于工作进修性质,不少来自美国的政府部门。
(施仲谋,1994;汝淑媛,2006)和其他语言暑校一样,中文暑校的校长也从明德学院外聘任,“任年,可连任三届。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理论述评(上)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渐进式的、重构的改革始于1986年。
自此以后,学术界关于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及其政策上的体现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观点评述、评论甚至争论,虽然关于社会保障模式的定义很少见于相关论文和各类学术期刊中,但毫无疑问,关于模式选择问题体现了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方向,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有重要硏究价值。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虽然在机制调整和面向城镇职工、困难群体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新制度还未定型,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仍处于选择阶段(郑功成,2001)。
诸多问题仍然制约着制度的良性变迁,非常有必要对此做一个综述,文献检索的主要工具是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外延很广泛,因为篇幅所限,本文的综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于制度模式的整体思考(一)公平与效率相权的建制理念价值理念及政策取向是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互助互济、保障公平是社会保障事业追求的固有特性、目标、本质和核心。
而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建制理念。
然而实践中关于何者优先或倾向于何者的选择往往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起决定性作用。
效率优先往往更加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作用,而公平的价值取向更加倾向于将社会保障制度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政策之一,关系到民生问题。
第一种观点,更加关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效率性,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他们提出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其一,要注重鼓励个人劳动的激励系统的有效性;其二,要强调保持较高的积累率;其三,要重视与其他社会经济改革的相互配合。
周小川认为,社会保险与个人账户模式相比存在许多内在的缺陷和弊端,因此社会保险只是一种金融产品,其中一些产品虽然可以在规避特定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激励性不够,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只能发挥辅助性的职能。
近年来我国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山 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h n i do & TV nv r i o r a fS a x Ra i U ie st y
N o. 5 S ep. 20 06
一
、
研究方法与文献概况
( 一)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 ( 文献来源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 二) 考虑到试 点项目是在 19 启动实施,故检索期限从 20 年到 20 99 00 05 年,两个关键词是:“ 开放教育”和 “ 教学模式” 。 ( 三)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全国学术杂志中以 “ 开放教 育”与 “ 教学模式”为关键词的20 年- 20 年的学术论 00 - 05 文17 其中8. 的文章发表时间是在20-20 年之 2 篇, 74 02 05 间, 05 20 年达到了最高峰, 4 篇之多。20 年以前关于 有 2 01 远程教学模式的文献较少, 而且那时的文章中仅仅把教学模 式以宏观角度概括地探讨, 而不是重点关注在实践中去建构 其模式。02 20 年以后, 关于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逐年明 显增多, 逐渐成为文献中重要的研究问题 , 其主题也开始扩 展到教学实践中去建构验证。 可以说 ,02 20 年是我国关于远 程开放教育问题研究实践的转折时期。文献检索结果如下
n
精 糯 辫巍 蠹 瓣 黪 糍 强 薅 一
I =
: =
: =
0 0 =:《 =
= 非i = = . ∥ . . 【
0 . 鼻 = ¨ ~ : ,=: . = _ = ¨:=
表: 20 0 年 22 0 年 24 0 年 0 年 21 0 年 23 0 年 25 0 0 0 0 0 0 开 教 、 学 式 3 l 2 2 2 4 放 育教 模 篇 3 篇 6 篇 0 篇 3 篇 2 篇 所百 比 占 分 2 i2 0 17 11 31 . 4 0 25 5 8 3 .6 . 9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po lms I i se t lt n lz h rdc me ta d te w y —o t h ee rh it h atr flc l ain o rbe .t sesni o a ay ete pe ia n n h a a uso te rsac no te p t n o o ai t f e z o f Maxs i ia S st e p n a d bo d ntete rt a ee rh rim nChn ,Oa od e e n ra e h oei /rsac . h c
Ke r s o a iain o r im n Ch n ; atr h o y; u r n e e r h rv e y wo d :l c l t Ma xs i i a p te t e r c re tr s a c ; e iw z o f n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模式 论 作 为一 门深 入 研究 马 克思 主义本 土 化 中 国模 式 问题 的学 问 , 管 近 年 来 尽
( ri eer ntue Hea nvrt.K i n , ea 70 1 C i ) Ma s R sac Istt, n nU i sy a eg H nn4 5 0 , hn xm h i ei f a
Ab t a t h h o eia e e r h i t h a tr f lc l ai n o r im n Chn s frfo e o g . ti c n sr c :T e t e r t lr s a c no te p t n o ai t f Ma x s i i a i a r m n u h I s o — c e o z o
ti e n t e r s a c t h au b e e p r n e a d b s wso c l ai n o r i i h n a d s mef n a n a an d i h e e r h i ot e v la l x ei c n a i l l ai t f n e ca f o z o Max s n C ia, n o u d me tl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 江教 育学 院学报 Ju a o e o@ agC l g dct n o r l f i n n o eeo E uai n H l l f o
S p 2 1 e.0 1
V0. O No 9 】3 .
d i1 .99 ji n 10 7 3 .0 1 0 .0 o:0 36 /. s.0 1— 8 62 1 .9 0 2 s
一
中国积极 回应参 与全球 化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 同时二者 也 面临着相似 的挑战 ; 二者 的参考 系不 同 , 但是 中国模 式着 眼 于从全球化看 中国发展 , 即在 全球化 背景下 , 一个 发展 中国 家如何探索 出一条成 功发展的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则 而
是在对照传统 的社 会主义模 式的过程 中提出的 。 总之 , 大部 分学 者们普遍认为 , 中国模式与 北京共识 、 中
而对于中国模式与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之 间的联 系与 区 别, 秦宣等学者认为 , 中国模 式就 是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发展
道路和中国共 产党在这种发展道路上积 累的成功经验 “J 。
国模式是什 么 , 又是否存在问题 ?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 中 国模
式 ?不 同的专 家和 学者 从 不 同的 角 度提 出了不 同 的看法 。
的。
单一要素说强调的是“ 国模式 ” 一内涵 的独特重 要 中 某 性。学者们往往将 各 自认 为中 国模 式 中能够带 动 中国经 济 持续发展 的最 重要 原因作为论述重点和核心。 例如 贺大 兴、 姚洋认 为 , 国的发展模 式最特 别之处 在 中 于中国政府是 一个 中性 政府 , 以政府不会为某个利 益群 体 所
中 国 模 式 研 究 述 评
蔡 晓 薇
( 清华大学 人文与社 会科 学学 院 , 北京 10 8 ) 00 6
摘
要 :0世 纪以来 , 随着 中国经济的 高速发展 , 2 伴 围绕 着 中国模 式的研 究 引起 了学术 界的 广泛关 注, 在众 多
与 中国模式有关的研 究中, 中国模式 的概 念、 中国模式存在与 否、 中国模 式的 内涵以及 中国模 式存在 的问题 是 当下
个概 念后 , 提出 : 北京 。 收稿 日期 :0 1— 7— 1 2 1 0 2
所俘 获 , , 比于那 些始 终代表 某一 特定社 会群体利 益 因此 相 的有偏 向性 的政府 , 易 于采取 加强经济增 长 的政 策 。 它更 J
而吴敬琏等人认为 , 中国模式 最重要 的 内涵 在于政治 因素 , 他们提 出, 中国模式的最 大特 点就是 强有力 的政府 , 能够 驾
本文就 围绕 中国模式 的概念 、 中国模式 的内涵 以及 中国模式 存 在的问题这三个 主题人 手 , 尝试对学 者们的观点进行 梳理
而张或 、 徐建龙则认 为 , 中国模式 与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之 间
既联系又区别 。它们 的联系在于 : 二者均是在全球化 背景下
与总结 , 为现有关于 中国模式 的研究提供微 薄的参考。 以期
别: 中国模式着 眼于对本 国经 验的总结 , 京共识则 不 同, 北 它 不仅是对 中国经验 的总结 , 因其 与 “ 盛顿共 识 ” 还 华 相对 应 而暗含有 向 他国家推销 中国经验 的味道 , 其 这恰恰 是 中国应
当避免的。因此 , 许多学 者在 区分 了北 京共 识 、 中国模式 两
开始。
的。中国模式 的提 出 既不 是针 对 “ 华盛 顿共 识” 也 不仅仅 , 是为 了回答社会 主义发 展到现在面临的问题及 可能 的解答。
20 04年 5月 1 1日, 国高盛公 司高级顾问 、 美 清华大学兼
职教授乔舒 亚 ・ 珀 ・ 库 雷默 在 题 为 《 京 共识 》 报告 中 北 的 说, 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 , 不只是 中国的模 式 , 而且 已经 开始在经济 、 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 个国际发 展格局 。他
把这 三个定理 定义 为 “ 京共 识 ” 北 。为 此 , 中国人 民大学 教 授沈 云锁认为 ,北京共识 ” “ 的提 出者雷默 是将其 与“ 中国模 式 ” 为不 同层 次的两个 概念 区别对 待。在 雷默那 里 , 作 中国 模式是北京共识 的一 部分 , 即属 于经 济 的部分 , 而北 京共 识 的范 围则更 广 一 些 , 有 涉 及 政治 、 活 质 量 等方 面 的 思 含 生 想 …。针对这一现象 , 冰等学 者认 为 , 齐 如果将 二者 置 于国 际政治的背景 之 中, 中国模 式与 背 景共 识 具 有本 质上 的 区
国特 色社会 主义之 间存 在 交叉 与重 叠 , 但是 它们 是有 区别
、
概念 辨析 : 京 共识 、 国模式 与 中 国特色 社 北 中
会 主义
北京共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常常是 与中国模式相伴 出
现的两个概念 , 在众 多的讨论 中, 他们 三者 的关 系看 似有所 区别却又难舍难分。因此 , 于 中 国模 式 的梳理 , 对 就从 这里
二、 中国模式的 内涵
学者江金权 在《 中 国模 式 ” 究——中 国经 济发展 道 “ 研 路解析》 书中梳理 了关 于“ 一 中国模 式” 内涵 的几种说法 , 他 认为大体分为 两类 , 是单 一 要 素说 , 是综合 要 素说 。 一 二 J 通过对近期 文献 的梳 理 , 者认 为这 样 的分类 是 比较合 理 笔
研 究与讨论的重点与热点 。
关键词 : 中国模 式; 概念 ; 问题
中 图 分 类 号 i1 03 F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8 6 2 1 ) 9— 0 3— 2 10 —73 ( 0 1 0 0 0 0
中国模式从 出现开始 就一 直是 学术界 讨 论的热 点。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