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须懂的简单常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如何看宝宝的验血化验单
家长一定要学会看化验单!

家长一定要学会看化验单今天元宝妈妈带着孩子到我们店里来,妈妈给我拿了两张化验单,第一个化验单写着孩子是两肺支气管炎征象,第二个就是做了一个化验。
我想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化验单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到西医院包括到中医院去看病的时候,这是医生做诊断的一个依据。
做一个血常规检查、看看血液里有没有什么变化。
来判断他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当然还有其他感染。
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可以用头孢类的抗生素的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他用的是抗病毒的药物,如果他既不是细菌感染也不是病毒感染的话,那你可以再去查一下支原体,看看是不是支原体引起的感染?如果还不是,那也会建议你去医院做一下过敏检查。
因为现在过敏的孩子太多了!或者是过敏引起的感染,就这些常规的检查。
其实现在很多的妈妈学历都很高,专科、本科、甚至是研究生。
但是很奇怪的是妈妈竟然看不懂化验单!有的人会说化验单的箭头好多,我说你不会看箭头吗?箭头的升降总该看的懂吧!她说我不知道。
那这个妈妈也是,这个妈妈是个英语老师,问妈妈今天为什么到我们这里来调理?妈妈讲孩子打了三天的针,效果不好,咳的还很厉害。
别人就推荐他来推拿,所以就来试试。
化验单解读先看的是第二张化验单是9月22号的白细胞11.64,参考值是3.50—9.50,高一点点;淋巴细胞是4.20,正常值是1.10—3.20中性细胞数是6.70,正常值是1.80—6.30其他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都偏低一点,基本都在合理范围左右。
血小板偏的也比较高是408.00,正常值是125.00—350.00。
那就这个化验单给妈妈分析,从这个化验单来看你的孩子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血小板这个值本来是个凝血指标。
一般的小孩都降,高的话,小孩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小孩有过敏感染。
但是他嗜酸性粒细胞并不高,我说你的孩子医生至少可以用药了,为什么?因为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了,他说老师其实我们打针的时候不是这张化验单。
她说是第一张化验单,然后又给我拿了一张化验单。
区分病毒性还是细菌性

区别病毒性还是细菌性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1)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2)细菌:体温忽上忽下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3)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重要的是下面的验血指标。
5)验血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B、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具体看13楼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婴儿CRP 〉8,提示有炎症,如果验血结果是如B的,结合有发烧腹泻咳嗽呕吐等现象,在急性早期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验CRP,以排除败血症,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病症,败血症也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可能不高,但CRP会达到最大值,很恐怖的,一定要谨慎。
6)再顺便介绍下CRP,MM们多了解下也是有益的(网上摘录)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科普:宝宝发烧,如何看血常规

科普:宝宝发烧,如何看血常规宝宝发烧是让父母担心的常见情况之一。
当宝宝发烧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帮助评估宝宝的身体状况和确定发烧的原因。
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血液检查,通过分析血液中各种细胞和指标的数量和比例,提供了重要的健康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宝宝发烧时如何看血常规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查,通过分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数量和特性,提供有关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的重要信息。
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它通过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必要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血常规检查主要关注血液中的几个关键成分,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等。
1.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存在于红细胞中,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身体其他部位。
通过测量血红蛋白水平,可以评估人体输送氧气的能力。
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暗示贫血或其他健康问题。
2.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起着抵御感染和其他疾病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可以测量白细胞数量,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或炎症。
3.血小板是一种细小的细胞片段,它们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判断血液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或凝血问题。
4.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它们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
通过测量红细胞计数,可以了解红细胞的数量。
异常的红细胞计数可能暗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
除了上述指标,血常规检查还可以包括其他参数,如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和血红蛋白浓度等。
这些参数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监测。
二、白细胞相关指标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抵御感染和炎症。
在血常规检查中,以下白细胞相关指标可以提供有关儿童发烧的一些线索: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衡量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指标。
如何看验血单来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怎样看验血单来分辨细菌感染仍是病毒感染?第一,看白细胞(WBC)的数目,假如白细胞的数目大于10000,就提示孩子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
白细胞的数值越高,说明细菌的毒力越强或许细菌的数目越多。
但有时白细胞特别高,不见得就必定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内还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假如孩子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加症,他体内的淋巴细胞就特别高,因此白细胞总数也特别高,可能达到20000,甚至30000,实质上这里面大多数是淋巴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
其次,看化验单中的 CRP。
CRP就是 C 反响蛋白,好多大医院都展开微量血 CRP 的检查。
这是一个初筛的检查,能够判断孩子能否是细菌感染。
白细胞也能够判断孩子能否是细菌感染,但 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
同时CRP仍是疾病浑身反响的指标,假如数值超出正常值数倍,常常提示病人身体的多个脏器遇到损害。
此外, CRP还和一些严重疾病相关系,比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加症、川崎病、风湿热等。
第三,看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数值越高,说明疾病还在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重。
中性粒细胞主假如针对细菌的,当孩子的身体遇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就会增添,来杀死细菌。
假如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应地就要高升,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我家孩子第二次验血就是中粒细胞偏高。
第四,要看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假如它低于正常值,说明有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越低,说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严重。
假如高于正常值,说明是细菌感染。
有些孩子,他们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不太高,可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很高,这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愈来愈厉害。
以前我家孩子也病毒发热过,都不记适当时的报告状况了。
第五,看血小板 (PLT) ,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
此次孩子的血小板是正常的,姑父说好多频频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数值都是 400 万、500万。
第六,看嗜酸性粒细胞 (EOS)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 (BASO)绝对值,它们是判断孩子能否过敏的指标之一。
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今天问题: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如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我的答案是:当我们拿到血常规化验单时,我们可以通过化验单上面的白细胞计数和细胞比例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我作为一个检验科医生,血常规检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天天都有许多小孩子过来扎手指验血常规,特别是现在秋天,日夜气温变化较大,许多小朋友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发烧,特别是晚上开着空调睡觉,下半夜比较凉,容易着凉就感冒。
而家长一看到感冒发烧就往医院跑,而血常规就是看感冒发烧必做的一项检查,可以较好的判断出到底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有时候感冒发烧也与饮食有关,正所谓“病从口入”,一些小孩不爱干净,吃法不洗手,往往就会将一些细菌、病毒带进身体,从而造成感冒发烧。
下面就带大家来怎么判断这个感冒是由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如何判断感冒是由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引起?第一:先看白细胞计数我们应该知道,白细胞就是人体中的免疫卫士,能够帮助我们抵御外来侵略者,而细菌、病毒等就是外来侵入者。
白细胞一般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组成。
所以当有外敌细菌、病毒侵入时,白细胞就会起来抵御,数量就会增加。
特别是细菌感染时,白细胞特别敏感,数量上增加更明显;而病毒入侵时,白细胞就没那么积极了,只表现轻度增加或者根本就不理睬,留给淋巴细胞来对付。
所以,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增加很明显的,就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如果白细胞增加不明显的或者正常的甚至偏低,那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当然,有时候生理因素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计数的结果在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这时还须要结合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比例来具体分析。
第二: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一般来说,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都会偏高,而淋巴细胞就会降低;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就是淋巴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偏低。
孩子发烧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教你秒懂血常规!

孩子发烧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教你秒懂血常规!宝宝自打出生后,就有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疾病。
一旦送往医院,最常见的就是查体之后的抽血检查血常规了,这些辅满数字、又花花绿绿的检验单,却经常让我们一头雾水。
不是每一位妈妈都是学医出身,也不是每一位医生都那么细心地给妈妈逐项检查解释。
一般医生给宝宝检查完身体后,会开一张“血常规”的化验单。
通过化验单上的那些数据怎么能看出宝宝的身体情况?同样是感冒又怎么根据化验单来判断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呢?血常规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什么时候做血常规化验比较准?检验结果的报告单上又能看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Q:什么时候做血常规化验比较准?A:取血检查白细胞及其细胞分类是确定感染原因的最为准确最为快速的方法。
通常急性高热主要由感染所致,但在发热的24小时内进行血液检查不易判断感染的性质。
有时,孩子刚发热几小时就查血,并不易察觉白细胞的增高。
白细胞增高是人体对细菌侵犯的一种反应。
那么,既然是“反应”自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察觉。
这种“察觉”多指白细胞超过10×109/L(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
由于每个人白细胞的正常基线不同,只有当白细胞超过10×109/L才能达到共识的“察觉”水平。
每个人的白细胞达到此水平的时间不同,所以感染后(一般指发热后)至少24小时检查白细胞对确定病毒或细菌感染才有帮助。
Q:在宝宝采血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A:一般在采血前应让孩子处于静止状态,避免有剧烈运动,比如跑跳等。
激烈的运动后,应该静止15-20分钟再采血。
另外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要注意保温,保证末梢的血液循环比较通畅,这样也有利于采血。
Q:如果化验单上白细胞总数增多,是否就应该给孩子使用抗生素?A:仅凭借一个白细胞数目不够准确,在检查白细胞数目时还要进行白细胞的分类。
Q:化验单上有标注箭头的项目,都表示超标了吗?A:儿童的正常值不同于成人儿童是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每个阶段的正常值不同,有别于成人,而血常规化验单上,所有参考值都是成人标准参考值,所以,家长看来有很多指标不在参考值内。
血常规病毒感染跟细菌感染中怎么体现,治疗方法

血常规病毒感染跟细菌感染中怎么体现,治疗方法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指标,可用于反映身体健康状况,包括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等情况。
本文将从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血常规指标变化1. 病毒感染血常规指标一般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偏低,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升高。
此外,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一般不会显著变化。
2. 细菌感染血常规指标一般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偏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偏低。
此外,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也可能有所增加。
二、治疗方法1.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一般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因为病毒性感染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辅助治疗措施,如多饮水、适当休息、药物缓解症状等。
对于一些严重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HIV病毒等,可以根据症状给予特定的治疗,如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2. 细菌感染对于细菌感染,治疗方法一般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疗法。
首先需要明确细菌类型和感染部位,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需要针对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如退烧、止咳、镇痛等。
三、注意事项1. 病毒感染在面对病毒感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干燥和寒冷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2)适当饮食,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3)避免接触病毒感染的人群,保持个人卫生。
2. 细菌感染在面对细菌感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注意选择敏感的药物,并避免滥用抗生素。
(2)合理使用退烧药物,以减轻发热症状。
(3)在治疗期间需要保持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综上所述,血常规指标可用于反映病毒和细菌感染等情况的变化。
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感染时,需要根据具体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预防感染仍是最为重要的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炎主要看血常规什么指标,治疗方法血管炎是一种以血管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严重者可致残或危及生命。
小孩发烧怎么区别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小孩发烧怎么区别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小孩发烧怎么区别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通过实验室检查末梢血白细胞及其分类情况可以诊断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一般情况下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中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不升高,但是白细胞分类中的淋巴细胞显著升高。
发烧后,也可以观察宝宝的精神状况,一般情况下,宝宝被病毒感染后虽然会出现高热,但是宝宝的精神状况很好,但是细菌感染的时候,宝宝精神比较差,比较爱哭闹。
持续不退烧,在给宝宝打针的同时,在家可以用酒精把宝宝的额头肚子手心和脚心经常擦一下的,这样,是会退烧快一点的啊.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
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
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咽喉发红痛——咽喉炎、扁桃腺炎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细菌特点:1:细菌是由真正的细胞构成的。
2: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3:体积在0.2〜100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
病毒特点1: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个分子构成的,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2: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 (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的细胞)。
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
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
3: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按照通俗的解释就是:病毒就是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比细胞小得多。
另外病毒因为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所以不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繁殖,只有进入到别的动物的细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
病毒很多由简单的蛋白质构成。
正因为病毒小,是寄存在细胞中,所以很难被杀死,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的治疗病毒的方法。
所以病毒也是人类的克星。
一般采取干扰素,干扰病毒的复制,或者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壳。
而对于细菌,人类已经找到了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抗生素。
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霉素现在叫阿莫西林。
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人得了这些病难于医治的原因了。
例如非典中的象皇冠的冠形状病毒,就是很吓人的。
而细菌就很多了,人体内凡是和空气接触的地方都存在细菌。
一般是腔肠的地方。
细菌存在有益人体的,也存在有害的,所以不能一概否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防止杀死对人体有意的,也是怕有害的产生抗体。
尤其对于肠道,要维持细菌群体的平衡。
二、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差别从网上找到不少区别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发烧等症状的,列个表比较容易看:三、如何看血常规化验单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
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1、红细胞计数(RBC) 和血红蛋白测定(HGB)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
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
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 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
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3、血小板计数(PLT)我们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
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我们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宝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各年龄段宝宝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四、CRP 检查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6-12 小时后血清中CRP 浓度开始增高,24 —48 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 水平持续上升。
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
CRP 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CRP 的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
细菌性感染时CRP 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CRP 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
一般CRP>20mg/L 可考虑细菌感染。
最高水平的CRP 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500mg/L ,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CRP 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
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CRP 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
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CRP 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的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CRP 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 、结核和菌苗接种等。
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注意文中所指CRP>20mg/L 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的,婴儿指标是8 ,即对婴儿来说,CRP〉8 就说明有炎症)有关于白细胞和感染的问题希望有助于各位和西医打交道的时候心里有底一些,我尽量用简单的话说得深入一点!首先是感染问题,大家都知道细菌,病毒会侵犯人体,会引起感染,但是临床实际上感染的范围要更广,我们指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氏体、真菌等等,大家可能认为常见的是细菌,病毒等,其实其他的也和平时大家遇到的感染很有关系,比如支原体、衣原体引起中耳炎、肺炎儿科也常见(社区获得性肺炎又称非典型肺炎,呵呵,会不会吓着大家,现在的非典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有尿路感染,螺旋体的梅毒,真菌引起的鹅口疮(真菌和霉菌概念略有不同)等等,所以现在我们讲的抗生素--大家认为的抗细菌药物--在医学上学名应该叫抗微生物制剂,即包含以上所有微生物的药物(细菌药,病毒药,真菌药等等)再来就是白细胞的问题,这个问题会更专业一点,希望不会把大家看晕!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手段,因为比较方便、便宜、快速、简单,它能够反映很多问题,这里主要谈白细胞和感染的问题!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大家化验过的血单子上写着白细胞多少,后面常有正常值,我们讲各年龄段正常值是不同的,新生儿可能会到20X 10的9次方(以后10的9次方简略),小婴儿可以到12 以上,一般一周岁以内正常值上限可以在10-12 左右(各标准值略有不同),白细胞上升,一般讲指有细菌感染(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很多例外情况的,下面会讲到。
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是有很多其他细胞组成的,各位只需要知道2 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也只要关心他们在白细胞总数中占的比例即可。
儿童的中性和淋巴(以后以N和L代替)各年龄段正常值也有不同的,我们称之为两个交叉期。
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比例在4〜6天和4〜6岁出现交叉,也就是出生4 —6 天内,血常规的N 和L 比例接近成人,大概是6:4(中性占白细胞总数的60%,淋巴占40 %) , 4 —6岁后又和成人一样,而中间的时间N和L比例是相反的(N40 %左右,L60 % 左右)。
所以大家化验血常规,即使正常也会看到上升下降的箭头,因为血常规机器上的标准值一般都是成人的标准或大儿童的标准(不排除个别先进的机器)。
(注:6:4 是只考虑2 类细胞,7 :3 也可。
都是大约数值)中性细胞比例上升一般讲是细菌感染引起(注意是比例),如果白细胞数大致正常,而中性数明显偏高,加上临床感染症状,可以考虑为细菌感染。
比如:2 岁宝宝,白细胞9.0 ,N78 %。
L22 %,可考虑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比例上升一般可以理解为病毒感染。
(注意我们的大前提是讲感染。
)其他微生物可能相对更复杂,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这里就不讲了。
白细胞上升是否一定是细菌感染,正常是否就没有细菌感染呢?这里就复杂了!呵呵1. 血常规的检验受干扰很大,比如大量呕吐,腹泻后,即使没有细菌感染,也会白细胞大量上升,这是因为水分丢失后,血液浓缩的问题,可以参考中性比例来看是否有细菌感染(所以要看比例)—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则需要仔细分析血常规。
还有就是验血常规时,如果血流出不畅,用手挤压而流出血去检验,相对各数值会升高(和血液浓缩有类似)。
所以白细胞受干扰大。
(还有仪器的问题等等)2. 检验的时机问题,有的家长说,我一开始验的血常规正常,怎么治疗了几天反而更高了。
这里有几种情况。
一. 部分细菌感染,血常规早期未必能表现白细胞的上升,白细胞上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可能第二天开始已经在上升了,一直到第 4 ,5 天复查,还是数值很高,但已经比最高峰(比如第3 天时)已经下降了,没有动态看白细胞的变化,就不准确。
当然应该结合症状来分析治疗的效果,不单单是个白细胞的问题;二. 激素的运用,部分医院喜欢感染早期短期运用激素,可以有效降体温,控制感染(相对而言)。
但激素运用后,白细胞会一般明显上升。
三. 治疗没有效果,早期可能是个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而白细胞不高,但是治疗用药不能有效控制感染,使病毒感染可以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白细胞上升,或者本身的细菌感染更厉害,所以白细胞上升。
所以需要专业的分析,结合临床的症状,才能更准确一些。
3. 白细胞只能反映你验血的那时刻体内的感染问题。
最理想状态下,应该是(看西医),起病,化验血常规,第二天再复查,第三天,再复查,这样每天复查,甚至可以一天几次复查,和量体温一样,每天动态观察各指标的变化,这才准确。
呵呵。
估计没人会肯这么干。
所以又有其他检查可以结合血常规。
比如c反应蛋白(CRP),有超敏Crp和普通的。
超敏更准确一些。
CRP比白细胞反应感染的情况更准确,受影响小,所以目前临床一般都是血常规和CRP一起验(血常规还能反应其他问题)。
CRP 一般是小于10mg ,大于10mg 可以考虑细菌感染。
超敏CRP 正常值是8 左右。
但是crp 也是相对准确(不展开讲了)。
其他比如更准确的:前降钙素,细胞因子等等。
细胞因子可能是我看到的最准群的了,细菌,病毒,真菌感染非常准确,价格当然不菲,门诊不可能开展。
至于培养,比如血培养,分泌物培养(痰,尿,便),脑脊液培养等等,都是来培养细菌的,一般需要3-7 天,血培养长一些,但是目前的情况下,血培养不是很准确(展开讲又是很多),门诊比较少做。
同时血常规检验还存在个仪器误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