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质量评估试卷(附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安徽省鼎尖教育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11月期中质量检测高一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中国高铁叫响全球,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近年来,一系列大国重器、一个个超级工程、一项项科技成就,背后都离不开技艺高超、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们默默付出、孜孜以求。
“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你是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激动不已。
作为来自一线的工匠,孙景南在发言中分享了她的思考:“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从业30多年,正是凭着这股“斤斤计较”的劲头,孙景南从学徒工成长为中国中车著名技能专家、外国专家眼中赫赫有名的“东方女焊神”,见证了我国轨道交通从传统的铁路客车到地铁、高铁动车组,从国外技术引进到大范围自主研发的奋进历程。
孙景南正是中国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代表。
无数能工巧匠在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中,一步一个脚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添砖加瓦。
步入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
在电机公司挑战水轮机装配世界级难题,在汽轮机厂为大国重器注入澎湃动力,在文物保护中心“复活”千年文物……作为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深入钻研、勇于创新,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唱响了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摘编自李昌禹、易舒冉、邱超奕《大国工匠,总书记点赞的顶梁柱》)材料二:工匠精神近年来成为一大热词。
浙江省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正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每一种具体的文化构成了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
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版。
工匠精神在中国历经超越五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
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了每个朝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
遗憾的是,他们鲜有留下姓名的。
即使留下了姓名也只是一个标记,流传不广,不像文人的诗篇那样千古传唱。
今天,当这些工匠的各类作品陈列在博物馆中,构成“古代中国”的时候,人们在赞叹其工艺成就之余又少有人去追问工匠的姓名以及他们的存在。
这是历史造成的误区,也是审美造成的困惑,而中外大致都是如此。
可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作用于各行各业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照。
②工匠精神是以手艺支撑的精神品格,是技术之外的精神外延。
从古至今的工匠都有属于他自己、又表现传承的绝活,他们是技与艺的综合。
即使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那样粗简的制作,在技术的很多方面,包括其中的绘画和烧制,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而获得的成就。
在不同的类别和材质上,不同的技艺表现出不同的工艺水平,显现了类别的特点;而在相同的技艺表现上,其工艺水平则区别了大匠与凡工。
对精湛和极端技艺的追求,是大匠巧夺天工的毕生努力,而突破与创造则是彰显其魅力的核心。
手艺的磨练是时间的消费,也是精神的倾注。
它们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一以贯之。
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
中医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原创医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独特的医学理论、治疗理念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在传承发展中,中医药文化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很多日用而不知的观念、常识均源自中医药。
可以说,中医药是一门贴近日常、高度生活化的科学,是最适合融入生活、也最能够融入生活的医学。
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生活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传承和具身体验。
融入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是中医药得以不断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药理论源于生产生活实践。
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标志着其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些理论均来源于人们长期对日常生活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比如,人们发现,对一些身体不适的症候,能够通过砭石针灸、推拿穴位、服中草药等缓解,于是形成了针灸、推拿、煎服草药等医疗经验和理念。
通过对大量生活经验的总结,借助取象比类、以外揣内等方法,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要思维方式,进一步总结规律升华形成了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等中医药基础理论,并一直延续至今,指导和影响着中国人的医疗实践和思维方式。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北京十四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北京十四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测试卷2022.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2页,共29道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贴好条形码,或填涂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答题不得使用任何涂改工具。
出题人:高一语文组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材料一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
史志、经书、宝笈、医典、铭文、石刻、楹联、题额、戏文、歌赋、唱词、散曲、小令、灯谜、书画、碑帖..等文字典籍,哪一个都离不开诗词之美。
中华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
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
从春秋楚国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仰天长叹,到战国时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从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耿耿忠心,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浩胸怀,爱国、为国、利国、报国是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思想高地。
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
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
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问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知与行、学与思的哲学关系……诗人在诗词韵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台楼阁,畅达时自成风景、各领风骚,赋闲时以说待劳、守静待动,逆境中韬光养晦....、不与乱世争英雄,不失为一种人生韬略。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潦水(liáo)浸渍(zì)窈窕(yáo)逸兴遄飞(chuán)B. 猗郁(yī)訾詈(zǐ)涸辙(hé)瓮牖绳枢(yǒu)C. 遒劲(qiú)逋慢(bū)踬仆(zhì)咫尺天涯(zhǐ)D. 侘傺(chì)惘然(wǎng)骖騑(fēi)落木萧萧(luò)答案:B解析:A项“窈窕”的“窈”应读“yǎo”;C项“逋慢”的“逋”应读“bū”,但选项中的“bū”与正确读音相符,可能是题目设计时的疏忽,故排除;D项“落木萧萧”的“落”应读“luò”,但此选项读音正确,但不符合“全都正确”的要求。
B 项全部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辩论会上总是默不作声,但据理力争的态度却令人印象深刻。
B. 听到父亲离世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欲绝。
C. 这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旧精神矍铄,每天还坚持读书看报。
D.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众志成城,共同抵御,最终战胜了困难。
答案:A解析:A项“据理力争”指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与“默不作声”相矛盾;B项“如丧考妣”意为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用于此处形容听到父亲离世的消息后的悲痛心情,恰当;C项“精神矍铄”形容老人有精神,老当益壮,与语境相符;D项“众志成城”意为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耗电量也越来越高,这让消费者不得不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中质量评估试卷说明: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纸上。
交卷时,只交答卷纸及作文。
一、识记与积累(24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拓.(tà)片炮.(pào)烙形骸.(hái)战战兢.(jīng)兢B 凫.(fú)水自诩.(xǔ)仓颉.(jié)惴.(zhuì)惴不安C 车辙.(zhé)谄.(cǎi)媚孱.(càn)头畏葸.(xǐ)不前D 模.样(mó)给.予(jǐ)蹩.(pié)进牛山濯.(zhuó)濯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寒暄踟躇藕断丝连沸反盈天B 通宵气恼残羹冷灸呕心之作C 甘霖干涸声名狼籍礼上往来D 忌讳孤僻国粹如愿以尝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
②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③女人的手指____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A 搓憎恨震动B 抖憎恨晃动C 搓憎恶震动D 抖憎恶晃动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小说是靠形象说话的,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
在小说中,不管多么高深的思想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化入形象的血肉才能存活。
B 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不会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但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
C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的母亲。
D 无论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她不明白这笑话究竟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B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 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D 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6、联系课文内容,选出对下列句子解释得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大师”和“发扬国光”都是反语,辛辣地讽刺了“送去主义”者的无耻叛卖。
②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在这副对联中,太平天国的英雄以理发师自喻,表达了睥睨人世的豪情。
③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
——引用“古圣人”的话,一方面为了说明“乡下佬”怕剃光头另有原因,一方面也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
④忽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只要有一勺水我就活命了,救救我吧!”庄周顺着声音看去,原来呼救的是躺在车辙里的一条小鱼。
——将涸辙之鲋人格化,意在揭露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⑤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是激愤沉痛之语,仍然表现的是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社会的憎恨。
⑥“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用“洁白”衬托水生嫂心地善良、纯洁。
⑦“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这其中的“柔软”是有一种薄薄的凄凉,有青春的烦恼,有一种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不满。
A ①③B ②⑦C ④⑤D ⑦⑤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他的小说《祝福》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B 沈从文的小说笔调明丽流畅,风格秀雅隽永,有“诗体小说”之称。
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白洋淀纪事》。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鲁迅评价其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杂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鲁迅先生创造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填空题(10分)8、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①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
②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③,。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在《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⑤的《荷花淀》,被视为“派”的主要代表作。
⑥《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前苏联作家的短篇名作。
二、阅读与鉴赏(36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8分)①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②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③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④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⑤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⑥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9、“无聊生者不生……”这一划线句的正确意思是()A 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这样就使讨厌见到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B 感到生活无聊的人,不如干脆死去,这样就使讨厌见到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 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这样即使讨厌见到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 感到生活无聊的人,不如干脆死去,这样即使讨厌见到他的人也见不到他。
10、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④句中的“百无聊赖的”“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等词语,反映出祥林嫂遭遇的悲惨和社会的无情。
B 第⑤句中的“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表现出“我”的软弱性:虽然同情祥林嫂,但无力帮助她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C “然而在现世……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是“我”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 该段最后一句中“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同样是反语,“渐渐的舒畅起来”其实正说明“我”内心的痛苦也在加深。
11、对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以冬夜的沉寂,烘托“我”内心的孤寂和沉重。
B 冬夜的景象显示出鲁镇自然环境的沉寂和社会环境的阴冷。
C 冬夜的景象象征着当时鲁镇的人们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之中。
D 以冬夜的沉寂显示祥林嫂的死无足重轻,鲁镇人几乎没有什么反响。
12、文中的“我”起什么作用?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即是作者鲁迅,通过写自己的一段经历、见闻,使故事真实可信。
B “我”是串连故事的线索人物,《祝福》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连起来的。
C “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是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尚未找到出路,是作者主要批判的对象。
D “我”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主要人物。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6题。
(8分)他占有,挑选。
①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②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他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甲或乙,或丙。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没有拿来,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
13、依次填人甲、乙、丙处最恰当的一组是()A 存放使用毁灭B 使用毁灭存放C 使用存放毁灭D 毁灭存放使用14、对划线句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鱼翅吃起来和萝卜白菜的味道差不多,所以不能用来招待贵宾。
B 对待“鱼翅”,要像对待萝卡白菜一样,应该有利于“大众化”,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
C 鱼翅和萝卜白菜的营养价值差不多,所以只能供“平民”享用,而不能供少数人享用。
D 鱼翅和萝卜白菜一样,都是菜,“平民”没有享用过,所以暂时不能用来招待贵宾。
15、对划线句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烟枪和烟灯,虽然落后,但其形式是一种国粹,应该放进博物馆供后人借鉴继承。
B 烟枪和烟灯,只有形式和别国的烟具不同,但其内容很有价值,应该送一点进博物馆,让后人借鉴继承。
C 烟枪和烟灯,只有形式和别国的烟具不同,所以顶多只能送一点进博物馆,作为一种旧形式存放在那里。
D 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与别国的烟具不同,但的确是一种国粹,所以应该背着周游世界,供世人借鉴继承。
16、对划线句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B 强调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C 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产生新人与创立新文艺的重要性。
D 强调了新人的产生对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12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1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判断正确的是()①素善.留侯张良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不如因善.遇之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18、下列加点词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 项伯杀人,臣活.之C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 常以身翼.蔽沛公19、下列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A 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 秋毫..不敢有所近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0、翻译下面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