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与完善1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分别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在夏朝时期,夏王制度得以建立,国家政权由一位君主统治,实行封建制度。
商朝时期,商王制度逐渐形成,国家政权开始向中央集权转变。
周朝时期,周王制度成为主导,实行封建制度,但国家政权逐渐向地方分权。
这些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央集权体制。
这一体制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相对较弱。
君主统治下的政府机构相对完善,包括尚书、卿、大夫等官职,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此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涉及到宗族制度、官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二、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商朝时期,商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如《商君书》等,为国家政权的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周朝时期,周王制定了《周礼》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制度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是以礼法为基础,强调道德和伦理观念,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关系。
礼法制度主要包括嫡庶继承制度、宗法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等。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书,如《大宛法》、《九章律》等,对于司法实践和法律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律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法律制度方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礼法为基础,注重道德和伦理观念,为社会秩序和家族关系的维护提供了法律支持。
这些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民主与法制建设学生版

由专制走向民主----世界政治文明演进趋势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1、思想根源——法家思想韩非子提出“法治,中央集权”,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特点:皇权至上3、建立:秦朝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4、发展与演变(1)、秦朝确立: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隋唐完善: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3)、明朝强化:明朝皇帝废丞相,皇帝直管六部(4)清朝顶峰: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
二、西方民主政治的进程(一)、思想根源:古希腊的民主思想(二)指导思想: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史实1: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倡导以人为本。
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束缚,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史实2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启蒙运动是一场弘扬理性,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英美法(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日史实如下:1、俄国1861年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美国1861年南北战争,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完善美国的民主制度。
(四)现代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与变革危机:1、1929---1933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引发了社会危机,冲击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2、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专制道路,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这种反动反人类的行为不仅严重威胁世界和平,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严峻挑战。
高中历史复习(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巨变)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十六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变一、主要考点必修一: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3、改革开放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必修二: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三: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4、教育事业的发展选修四:邓小平二、阶段特征拓展补充:政治上:……◆新时期中国外交特征: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多边外交、新型区域合作、全方位外交、无敌国外交经济上:……工作重心转移……;走向全面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思想上:……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二;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三、重点、难点、易错点、拓展点(一)民主与法制建设补充: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成就拓展:A、进一步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B、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背景材料: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②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③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理解:法制与民主关系易错点:1、依法治国提出与写入宪法2、有关会议区分(二)“一国两制”正确理解: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补打破坏,从台湾到祖国内地定居、探亲访友、……人员不断增加,通航……逐渐放松……补充: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海基会”、1991年大陆“海协会”);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⑤汪辜会谈(1993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 1966年,文革开始。
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林、江必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的错误。
2.宪法成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3.工厂、学习停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4.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 1979年,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3.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4. 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前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宪法变成一纸空文,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总结“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政治迅速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类编:专题03-现代中国政治外交(含答案)

2018年⾼考历史真题与模拟题类编:专题03-现代中国政治外交(含答案)考点⼀:中华⼈民共和国成⽴01.(2018届重庆市⾼三5⽉调研测试历史试题)1949年新中国成⽴。
在开国⼤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曲》等核⼼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
这些措施A.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主站了起来C.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D. 意味着⼈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A02.(湖北省⼋校2018届⾼三第⼆次联考⽂综历史试题)新中国成⽴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办法》,初步确⽴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
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 巩固新⽣的⼈民政权B. 取缔⾮法的社团组织C. 防控境外的敌对势⼒D. 激发社会组织的活⼒【答案】A【解析】据材料“初步确⽴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可知对社会团体进⾏登记的⽬的在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有利于巩固新⽣的⼈民政权,A正确;BCD均与材料和新中国的需求⽆关。
03.(⼭东省烟台市2018届⾼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949年7⽉,中共中央指⽰:“凡三万⼈⼝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迟三个⽉后,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民群众的重要⽅法之⼀。
”这⼀指⽰A. 为渡江作战进⾏战前总动员B. 执⾏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C. 有利于建⽴和巩固⼈民政权D. 标志⼈民代表⼤会制度建⽴【答案】C点睛:本题考查学⽣抓住关键信息、运⽤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题⼲时间“1949年7⽉”结合新民主主义⾰命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04.(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17届⾼三第⼆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研究历史需要⼀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不同的历史观影响着⼈们对历史问题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史观越发多元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史观都是⾰命史观,认为近代中国是⼀段不断出现⾰命⾼潮的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五六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五六单元)对于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
当你学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楚它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等等,做到理解记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的开端)自查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十月革命的历程和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2.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实践: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过程: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标志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包括26课)(现代:中国)自查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1966-1976的原因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一历史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在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方面,197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4)在人大的组织建设方面,相继增设了一些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加强全国人大的工作。
(5)在人大的工作制度方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各级人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6)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立法和监督工作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了立法的步伐并增强了监督的力度。
⒉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使人大逐渐形成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这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1)必要性:“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和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
(2)措施:①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
1979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七部法律。
②1982年通过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多次修订。
⒉依法治国(1)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2)意义: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到肆意的践踏。
“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宪法还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的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6.21

2.基层民主建设 (1)依据:1998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________________》 。 (2)表现 ①改变干部任免制度,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村民自治 、民主选举。 ②普遍推行_________
③创造性地发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如“海选”制度。
微点拨☆ [思维升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1)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必须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 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 断。 (4)决不能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问题扩大化和绝对化。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措施 (1)法制建设方针 ①提出: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内容:________ (2)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3)加紧立法工作 ①1982 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②制定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法律。
3.成就
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形成以____
(2)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3)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重新召开各级____________
(2)1982 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 共”的方针。 (3)1984 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提能力·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史料研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2017-2018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
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数轴显示文革时期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最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有关法律文献增长速度最快,说明我国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故B 项正确;数轴体现出民主政治法制化,并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是1992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属于民间选举形式,故D项错误。
【解题必备】新时期我国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1)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
(2)旧中国留下的封建专制影响深远,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3)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4)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就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之间的关系。
2.表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
(2)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加强。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包括四项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写进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轻巧识记】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理念:依法治国。
两个趋向:制度化、法律化。
三部法律文件: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四大举措:平反冤假错案;完善三大政治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情况(单位:件)。
这反映了我国
有关法律文件的
时间法律
合计
决定
第五届人大(1978
41 19 60
年3月-1083年6
月)
第六届人大(1983
47 16 63
年6月-1988年4
月)
第七届人大(1988
60 27 87
年4月-1993年3
月)
第八届人大1993
年3月-1908年3
85 32 117
月)
第九届人大(1998
年3月-2003年3
20 12 32
月)
总计253 106 359
A.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B.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C.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地健全完善
D.将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
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
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
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
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
材料反映了党和
政府
A.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B.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1.【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法律文件越来越多,体现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C正确; A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B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D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村长”、“村官”、“村委主任”、“职务是老百姓给的”等信息即可判断出这项制度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所以D项正确。
3.【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