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艺术(节选)
从文艺复兴的曙光到启蒙运动的辉煌

从文艺复兴的曙光到启蒙运动的辉煌“灵魂,大地上的异乡着,充满精灵,蓝光朦胧,笼罩大地。
”彼得拉克的《灵魂之春》,仿佛描绘着14世纪意大利一道曙光——文艺复兴,它穿透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笼罩的暗夜,开启了西方文明一个崭新的时代。
此后,宗教改革解除了精神枷锁,科学革命冲破了神学束缚,古典自由主义打击了君权神授。
自17世纪开始,在18世纪蓬勃发展的启蒙运动,不但延续了前人思想的余热,而且让理性的光辉照耀西方世界。
从文艺复兴的曙光到启蒙运动的辉煌,资本主义下西方文明在文艺的葳蕤中,在思想的解放中,在科学的进步中,在理论的树立中,在工业的发展中,在实力的强大中,逐渐显现先进性,奠定了在世界上至今都是主导的文化地位。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家理论——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遥远的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资本主义因贸易繁荣悄然萌芽,人的发现与人的价值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凸显,又在政治思想中体现。
15世纪末,西班牙、法国、德国、奥地利以形成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因中央集权而实力强大。
但此时,意大利却是四分五裂,饱受外辱。
马基雅维利,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怀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国家统一的希望,写下《君主论》,以期得到统治者对于强国之路的重视。
马基雅维利出生在落寞贵族之家,但年轻时得到了极好的教育,25岁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外交实践中,他受到过强国蔑视,由此他认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和独立民族国家的尊严。
尽管命途多舛:含冤入狱,放逐乡野,不为任用,穷困潦倒,却始终笔耕不辍,致力于研究强国之道。
《君主论》自出版至今近500年,虽争议不断,毁誉参半,但因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要求和作者谋求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努力,不失为一部经典。
《君主论》首先介绍了几种不同种类君主国的基本特点,然后重点谈了建立雇佣军和借助外国援军的危害,对创立国家军队的重要意义作了详细论述,接着分几章从不同方面说明君主应怎样为人,如何统治,最后,有一般到特殊,分析意大利的君主统治失败的原因和意大利君主应如何作为才能巩固统治,即建立军队,驱逐蛮族,实现统一。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8(名著链接题)假如《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要在朋友圈转发此文,请 你仿照下面示例,将推荐语补写完整。(120 字左右)(5 分) 示例:我在《寂静的春天》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直以来人类对 于大自然的态度都是“征服”,而不是“共存”,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 拜,致使人类错误地认为我们掌握着对大自然中其他物种的生杀大 权。为了牟取暴利,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而真正造成生态 破坏的并非科技本身,而是人类的妄自尊大。我认为不能抵制科学, 而是要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如果连生存的环境都没有了,谈何艺 术?
| 背景:有人 担心科学会(3) 示例:因为当时有不少人担心科学发展会毁灭 毁掉艺术 艺术,因此,演讲的观点要鲜明,针锋相对地指出科学不会毁灭 艺术。
演讲者身份: 科学工作者
(示例:作为科学家,演讲时语气里含,有对科学的
热爱、赞美之情。, (4) 示例:因为演讲的观点是科学不会毁灭艺术,所以演讲者以 神话为喻,不仅感染听众,还能表明科学并没有将人变成怪物。
为了公正起见,就我所知,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种.动.物.如果你不 去理它,它非常的温和。(笑声四起)至于它对艺术这位小姐又怎样 呢?它会表示出它最温柔的尊敬,对她一无所求,除了看她快乐地
成家,然后每年生下一大群我们四处都可看到的可爱的孩子。(欢呼 声四起) 我们姑且把比喻暂置一旁,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具有人类知识的 人,怎么会认为科学的成长足以威胁艺术的发展?就我所知,科学 与艺术是自然这面奖章的正反面,一.者.用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 序,另.一.者.则是以思想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如果有一天,
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 实验的精神,就是说,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 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 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因为 所以 培养 思考 B.不但 而且 学习 思考 C.不但 而且 培养 实践 D.如果 那么 积累 实践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
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
受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
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
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
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
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
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
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
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
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
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
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
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
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
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来自石青。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博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博文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学术讨论常有助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与同事或与外行们讨论问题,可能在下列某一方面有所帮助。
别人可能提出有益的建议。
他很难直接指出摆脱困境的解决方法,因为他不可能比研究该问题的科学家拥有更多的专门知识。
但由于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他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提出新方法。
甚至外行有时也能提出有益的建议。
例如,采用琼脂作细菌学中的固体培养基就是柯赫的同事赫西的妻子建议的。
一个新设想可能由两三个人集中他们的知识或设想而产生,而他们中任何一个凭个人的知识都无法提出这样的新设想。
讨论是披露谬误的宝贵方法。
以错误知识或可疑推理为基础的设想,可以通过讨论得到纠正;同样,盲目的狂热可被遏制,并及时受到制止。
一个无法与同事谈论自己工作的、与世隔绝的科学家,常因追踪错误的线索而浪费时间。
开展讨论和交流观点往往使人振作,给人以激励和鼓舞。
特别在人们遇到困难,感到烦恼的时候。
我相信,讨论的最宝贵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摆脱那种已经形成了的、事实证明是无成效的思想习惯,也即是说,摆脱受条件限制的思考。
讨论必须在互相帮助、互相信任的气氛中进行,人们必须作出自觉的努力,以保持开放的、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胸襟。
参加讨论的人数通常以不超过六人为宜。
在这样规模的小组中,没有人会怯于承认对某些事物的无知,并从而纠正错误,因为在知识高度专门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自觉无知和学术诚实,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两个重要的品格。
自由讨论需要一种绝不因为是权威或受尊重的意见而有所拘束的气氛。
罗伯逊讲过生化学家洛布的故事:当课后一个学生问洛布问题时,他作了很有特点的回答:“我回答不出你的问题。
因为我自己还没有看过教科书的那一章。
不过你明天来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了,我也许能够回答你。
”学生常常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老师无所不知,他们不知道教员要花很多时间备课。
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涵养。
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
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文学艺术。
当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练习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精研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他说:“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者的成长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未曾出现过一个大科学家在没有文化的背景里能够创造出伟大发明的情况。
”可见,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
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
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
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无论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提供科技解决方案,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
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喻思南《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材料二: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对其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
爱国、创新、求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历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社会对优秀科学家群体精神禀赋的基本认同。
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史,无论在哪个时期,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自身所展现的求真务实、不断精进的精神支撑。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以探讨社会秩序为己任,以政治伦理、道德伦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儒学的理性与求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06课 怜悯是人的天性(备课件)-【上好课】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化传承 1.如果说美貌是推荐信,那么善良就是信用卡。 ——[英]布尔沃·利顺 2.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法]雨果 3.当一人言行不一致时,这就完全糟了,这会导向伪善。 ——[苏联]列宁 4.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 好的行为。 ——[法]卢梭
(2)赞同。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 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能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正是因为文明的发展,使人 们产生了远超于生存需要之外的过分的需求和欲望,人变得理性、冷漠、 自私,这无疑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
.一个雨天,姜同学看到了一位老奶奶倒在了地上,满脸都是血,她什么都没有想, 赶紧上前把老奶奶搀扶起来,姜同学本来是想把这位老奶奶赶紧送到医院去,但 是这位老奶奶却坚持要坐公交车回家,公交车站距离这个地方大概有500米远, 姜同学一手扶着这位老奶奶,一手替她撑着雨伞,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公交 站,因为这个女孩子把伞的大部分都放在了老奶奶的头顶上,所以自己全身几乎 都被淋湿了。 请你用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的观点分析这一案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认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 情……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材料中的姜同学见 到一位老奶奶摔伤而不假思索地予以帮助,正体现了卢梭的观点。
【技法借鉴】 议论文中巧妙地引用材料
在议论文的三要素中,论据是最关键的一个要素。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 的材料。没有这些材料,所有的观点都将成为空洞无力的说辞。所以,要写好一 篇议论文,就必须恰当地引用一些能够证明论点的材料。
议论文类型 中心论点
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
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
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
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
“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就像往真空中注入雾霾、往纯水中注入污液、往真理中注入无理。
这种形而下的“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
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
达·芬奇的绘画就曾经涉及当时欧洲医学中较为先进的解剖学,他通过美术的概念让人们获得了解剖学的认知;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演讲稿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一深刻而有趣的话题。
科学与艺术,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却在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是理性的追求,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而艺术则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美感和想象力。
然而,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特质,让它们在结合的时候产生了无限的可能性。
首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激发创造力。
科学需要逻辑思维和严谨的实验,而艺术则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科学家们可以用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而艺术家们也可以借助科学的知识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其次,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
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产物。
比如,艺术家的透视原理对于科学家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科学家的发明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材料和工具。
最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
科学的发现和
艺术的表达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只有当科学与艺术真正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节选)卢梭如果外表永远是心性的影象,如果礼貌就是德行,如果我们的格言真能成为我们的指南,如果真正的哲学是和哲学家的称号分不开的;那末生活在我们中间将会是多么美好啊!然而这么多的品质是太难凑合在一起了,而且在大量的浮夸当中德行是很难于出现的。
装饰的华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富有,优雅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趣味,然而一个人的健康与强壮却须由另外的标志来识别了;只有在一个劳动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一个佞幸者的穿戴之下,我们才能发见身体的力量和生气。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就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善良的人乃是一个喜欢赤身裸体上阵的运动员,他鄙弃一切足以妨碍他使用力量的无聊装饰品,而那些装饰品大部分只是用来遮掩身体上的某种畸形罢了。
在艺术还没有塑成我们的风格,没有教会我们的感情使用一种造作的语言之前,我们的风尚是粗犷的,然而却是自然的;从举止的不同,一眼就可以看出性格的不同。
那时候,人性根本上虽然不见得更好,然而人们却很容易相互深入了解,因此可以找到他们自己的安全,而这种我们今天已不再能感到其价值的好处,就使得他们能很好地避免种种罪恶。
今天更精微的研究与更细腻的趣味已经把取悦的艺术归结成为一套原则了。
我们的风尚流行着一种邪恶而虚伪的一致性,每个人的精神仿佛都是在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礼节不断地在强迫着我们,风气又不断地在命令着我们;我们不断地遵循着这些习俗,而永远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
我们再不敢表现真正的自己;而就在这种永恒的束缚之下,人们在组成我们称之为社会的那种群体之中既然都处于同样的环境,也就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除非是其他更强烈的动机把他们拉开。
因此,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确知道我们是在和什么人打交道;甚至于要认清楚自己的朋友也得等到重大的关头,也就是说,要等到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的关头,因为唯有到了这种关头,对朋友的认识才具有本质的意义。
只要没有产生什么作用,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原因可探求。
但是在这里作用是确凿的,腐化也是实在的,而且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
能说这是我们时代所特有的一种不幸吗?不能的!各位先生,我们虚荣的好奇心所造成的恶果是和这个世界同样的古老了。
就连海水每日的潮汐经常要受那些夜晚照临着我们的星球的运行所支配,也还比不上风尚与节操的命运之受科学与艺术进步的支配呢。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并且这一现象是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地方都可以观察到的。
请看埃及吧,那个全世界最早的学园,在青铜色的天空下那块土地是那样地富饶,昔日的塞索斯特里斯就是从这个名闻遐迩的国土上出发去征服全世界的。
自从它成为哲学和美术之母以后,不久就被冈比斯所征服,随后是被希腊人所征服,罗马人所征服,阿拉伯人所征服,最后则被土耳其人所征服。
请看希腊吧,那里居住的是曾经两度战胜过亚洲的英雄们,一次是在特洛伊城下,另一次是在他们自己的家园。
新生的文艺当时还不曾腐蚀居民们的心灵,然而艺术的进步、风尚的解体、马其顿人的羁轭不久就相继而来,于是永远是博学、永远是淫逸和永远是被奴役的希腊,就在不断的革命中不断地更换着主人了。
德谟狄尼斯的全部雄辩竟再也鼓舞不起来一个已经被奢侈和艺术所耗竭的身躯了。
由一个牧童所创立的并被劳动者所辉煌了的罗马,是到了安尼乌斯和戴伦斯的时代才开始蜕化的。
然而自从有了奥维德、卡图里斯和玛提阿里以及其他一大群放荡不检的作家之后,——光是提起这些人的名字就足以令人骇然了,——于是一度是德行殿堂的罗马,就变成了罪恶的渊薮,被异族所轻蔑和野蛮人所玩弄了。
这个世界首都终于沦落在它所曾加给其他许多民族的那种羁轭之下了,而且罗马沦亡的日子正值人们把“高尚趣味的裁判者”这一头衔赋给一位罗马公民的前夕。
然而我们又何必向远古的时代去寻求真理的证据呢?我们眼前不就有这一真理的充分证据吗?在亚洲就有一个广阔无垠的国家,在那里文章得到荣誉就足以获得国家的最高禄位。
如果各种科学可以敦风化俗,如果它们能教导人们为祖国而流血,如果它们能鼓舞人们的勇气,那末中国人民就应该是聪明的、自由的而又不可征服的了。
然而,如果没有一种邪恶未曾统治过他们,如果没有一种罪行他们不曾熟悉,而且无论是大臣们的见识,还是法律所号称的睿智,还有那个广大帝国的众多居民,都不能保障他们免于愚昧而又粗野的鞑靼人的羁轭的话,那末他们的那些文人学士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们所满载的那些荣誉又能得到什么结果呢?结果不是充斥着奴隶和为非作歹的人们吗?让我们拿那些为数不多的民族的风尚来和上面的情况对比一下吧,那些民族并没有沾染上这些虚浮的知识,他们以自己的德行造就了自己的幸福,并成为其他民族的榜样。
早期的波斯人便是如此,他们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学习德行犹如我们这里学习科学一样,他们轻而易举地就征服了亚洲,并且唯有他们才有那种光荣,使他们政体的历史得以成为一部哲学的传奇。
塞种人便是如此,关于他们,至今还流传着种种灿烂辉煌的称誉。
日耳曼人也是如此,有一位历史家的大笔由于厌倦于记叙一个文明、富饶而骄奢淫逸的民族的种种罪行与黑暗,遂转而寄情于描写日耳曼人的单纯、清白和德行。
甚至罗马,在它贫穷与蒙昧的时代,也是如此。
直到我们今天,那个乡居的民族也还是表现如此,他们所自豪的就是没有敌人能够挫败他们的勇气,也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腐蚀他们的忠诚。
他们之所以爱好别的活动有甚于精神的活动,绝不是由于愚蠢。
他们并非不知道在别的国家里有些游手好闲的人终生都在高谈阔论着至善、罪恶与德行,并且那些浮夸的理论家还对自身加以最堂皇的称颂,而对其他民族则冠以野蛮人这个可鄙的名词。
他们也研究过这些人的风尚,并且知道蔑视这些人的理论。
我难道会忘记,就在同一个希腊的境内我们也看见了另一个城邦的兴起,它的名闻遐迩就正是由于它那幸福的无知以及它那法律的贤明,它简直是个半神明的共和国,而不是人世上的共和国了。
他们的德行显得是多么地超乎人世之上啊!啊,斯巴达,你永远是对空洞理论的羞辱!正当美术造成的种种罪恶一齐出现于雅典的时候,正当一个僭主煞费苦心地在搜集诗人之王的作品的时候,你却把艺术和艺术家、科学和学者们一齐赶出了你的城垣。
历史终于表明了这种区别。
雅典变成了礼仪和风雅的中心,雄辩家与哲学家的国土,房屋的华丽和词藻的风雅在这里竞相媲美,人们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最精巧的大师们在大理石和画布上的最生动的作品。
正是从雅典才流传下来了为颓靡的后世历代都奉为典范的惊人作品。
拉西第蒙E38人的画面却不像这么绚烂了。
其他民族都评论说,那里的人民是生来就有德行的,连那个国土上的空气也似乎激发着人们的德行。
它的居民留给我们的,只是对于他们的英雄事迹的追忆。
难道他们的这种纪念碑,对于我们来说,不比雅典所遗留给我们的奇巧的大理石雕像更加可贵吗?的确,这些贤人哲士也曾抵抗过这个总的潮流,而且能在文艺女神们的家里保障了自己免于罪恶。
然而我们不妨听听其中的第一个而且是最不幸的人对于当时的学者和艺术家所下的评语吧!他说:“我曾考察过诗人,把他们当作是才华足以驾驭自己和别人的人,他们自命是有智慧的人,人们也以为他们是如此,可是他们却是最没有智慧的了。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我又从诗人转到艺术家。
没有人比我更不懂得艺术了,没有人比我更深信艺术家掌握着非常美妙的秘密的了。
可是我发觉他们的情形也并不比诗人好,他们双方都怀有同样的偏见。
他们之中最有技巧的人由于在自己的那一部门中超过了别人,于是就自以为是人类中最有智慧的了。
这种自夸,在我看来,完全玷污了他们的知识。
因此我就在神坛之间自问,究竟我是像我自己这样好呢,还是像他们那样好?是知道他们所学到的那种东西好那?还是知道我自己是一无所知的好呢?我就向我自己答道,为我自己,也为了神,我还是愿意像我自己这样。
”“无论是智者,无论是诗人,无论是雄辩家,无论是艺术家,抑或是我自己,——我们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是善,是美。
然而我们之间却有着这样的区别:虽然这些人什么都不知道,但全部自以为知道些什么;至于我呢,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至少我对自己的无知是毫不怀疑的。
因此神谕所加之于我的那种智慧E40的全部优越性便可以完全归结为:我能够确信,我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是愚昧无知的。
”这就是神判断为最有智慧的人和全希腊公认为雅典最有学识的人——苏格拉底——对于愚昧无知所做的赞颂了!我们能相信,他如果在我们今天复活的话,我们的学者、艺术家会使他改变意见吗?不会的,各位先生,这个正直的人会依旧鄙视我们的虚浮的科学的,他决不会助长我们这里到处泛滥着的大量的书籍的;他留给他的弟子们以及我们后人的全部教诫,仍将如已往一样,就只是他那德行的榜样和对他的德行的景仰。
他就是这样善于教诲人的。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埃及流传到希腊,就是创造科学的神是一个与人类的安谧为敌的神。
科学是在埃及诞生的,而埃及人自己对于科学又怀有怎样的见解呢?他们是亲切地看到了产生科学的根源的。
事实上,无论我们怎样翻遍世界的纪年史,也无论我们怎样再以哲学的探索来补充无法确定的编年史,都不会发现人类知识的起源能有一种是符合我们所愿望的那种观念的。
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辩论术诞生于野心、仇恨、谄媚和撒谎;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所有一切,甚至于道德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
因此,科学与艺术都是从我们的罪恶诞生的;如果它们的诞生是出于我们的德行,那末我们对于它们的用处就可以怀疑得少一点了。
它们起源上的这种缺点,我们是很容易从它们的目的里探索出来的。
艺术如果缺少了把它培养起来的奢侈,那么我们又要艺术做什么呢?若是人间没有不公道,法理学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既没有暴君,又没有战争,又没有阴谋家,历史学还成个什么东西呢?总之,如果人人只是在讲究自己做人的责任与自然的需要,人人只能有时间为祖国、为不幸者、为朋友而效力,那末谁还会把自己的一生用之于毫无结果的思索呢?难道我们生来就是要死在潜藏着真理的那座源泉的边缘之外吗?仅仅是这种想法,便应该使每一个严肃地想以哲学研究来教育自己的人从一开头就却步的。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有多少危险、多少歧途啊!要达到真理,又必须经历多少错误啊!这些错误的危险要比真理的用处大上千百倍。
这种不利的局面是很显然的。
因为错误可能有无穷的结合方式;而真理却只能有一种存在的方式。
并且谁才是真诚地寻求真理的人呢?即使有着最良好的愿望,又凭什么标志才能肯定我们是认识到了真理呢?在那么大量的不同见解中,哪一种才是我们能正确地据以判断真理的标准呢E54?而且更困难的是,假如我们居然有幸终于发现了真理,我们之中又有谁能好好地应用它呢?如果我们的科学就其所提出的目的来说是虚幻的,那末就其所产生的效果而言,它们就要更危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