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教材(中文)
放射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教材

放射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教材一、引言放射辐射安全防护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安全培训内容,旨在提高人们对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的认识,并掌握相应的防护技能。
本教材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详细介绍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安全防护原则以及应急处理方法,以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放射辐射的危害性,并有效降低工作环境中的辐射风险。
二、放射辐射的基础知识1. 什么是放射辐射?放射辐射是指物质或物体释放出的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传播。
常见的放射性物质包括铀、钚、镭等。
2. 放射辐射的危害性放射辐射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例如导致癌症、基因突变以及生殖系统损伤等。
长期接触高剂量的辐射可能导致辐射病。
三、放射辐射安全防护原则1. 时间尽可能缩短接触放射性物质的时间,通过减少辐射剂量来降低辐射风险。
2. 距离保持与放射源的距离,尽量远离辐射源。
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屏蔽通过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如厚度足够的混凝土墙或铅板,以减少辐射的透射。
4. 个人防护装备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口罩等,以有效避免辐射的直接接触。
四、放射辐射安全防护培训1. 培训目标放射辐射安全防护培训的目标是使参训人员了解放射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危害性,掌握正确的防护原则和应急处理方法。
2. 培训内容(1)放射辐射的基本知识和分类;(2)放射辐射的危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3)放射辐射的检测和测量方法;(4)放射辐射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原则;(5)放射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理。
3. 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讲座、教材、多媒体等方式,向参训人员传授基础知识。
(2)实践培训:利用模拟场景和实验室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提高参训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放射辐射的应急处理方法1. 紧急疏散在发生放射事故或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紧急疏散,尽量远离辐射源,并遵循现场指示和安全路线。
2. 报警与通知立即向相关部门报警,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确保他们了解事故情况和安全处置措施。
辐射防护教材(中文)

辐射防护教材(中文)1 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1.1 常用的辐射源及其特点辐射的定义是指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如声辐射、热辐射、电磁辐射及粒子辐射等)的统称。
例如,物体受热向周围介质发射热量叫做热辐射;受激原子退激时发射的紫外线或X 射线叫做原子辐射;不稳定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发射出的微观粒子叫做原子核辐射,简称核辐射。
通常论及的“辐射”概念是狭义的,仅指高能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这种狭义的“辐射”又称“射线”。
辐射源是指能够发射电离辐射的设备或物质。
辐射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放射性核素、X 线机、加速器和反应堆。
1. 放射性核素辐射源放射性核素具有自发地发生核跃迁的特性,依据跃迁的方式不同,可能放射出α粒子、β+粒子、β-粒子、光子、中子和裂变碎片等。
利用放射性核素可以制备α源、β源或γ源;利用放射性核素放射出的α粒子、γ光子,轰击某些轻元素如Be 等,可以制备成(α、n )、(γ、n )反应的放射性中子源;也可以利用重核自裂变时放射出的中子,例如,可以用自发裂变核素如锎-252制备成自发裂变中子源。
2. X 线机辐射源利用X 线机产生连续能谱的轫致辐射,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X 线辐射源。
3. 加速器辐射源利用加速器加速电子去轰击某些重元素,可产生轫致辐射,即形成X 辐射源。
这是另一种X 线辐射源。
利用加速器加速的带电粒子轰击某些轻元素,可引起发射中子的核反应,即形成中子源。
也可以利用加速器产生轫致辐射,形成通过(γ、n )反应或光致裂变的中子源。
4. 反应堆辐射源中子能引起一些重核裂变,裂变又放出更多的中子。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形成链式反应。
以中子为媒介的可持可控链式反应的装置称为反应堆。
反应堆能释放出多种电离辐射,其中最主要的辐射有:瞬发裂变中子、γ光子和裂变产物的γ辐射。
在核物理类书籍中均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各类辐射粒子的特征与性质。
归纳起来,辐射可分为以下四大类:重带电粒子快电子带电粒子辐射中子电磁辐射非带电(粒子)辐射快电子包括核衰变过程中发射的β粒子(正或负),以及其他过程产生的具有相当能量的电子。
辐射防护知识教材

照射量率与活度
P=KrC/R2
Kr 电离常数 C 点源放射性活度 R 距点源的距离
辐射量及其单位——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D)
任何受照射物质每单位质量所吸收的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D dE / dm
单位:Gray(戈瑞,Gy),旧单位拉德(rad) 1 Gy = 1 J/kg(焦耳/千克) 1 Gy = 100cGy = 100 rad D=fX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分类2
以效应发生规律和性质分为:
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
效应发生的几率与照射量有关,无阈值。如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非随机效应(Non- stochastic effect),或确定性效应 determinate effect):
效应发生的几率与照射量有关,有阈值。 达到一定剂量照射后才发生效应,且严重程度与照射量成正相关,
影响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与辐射有关因素
电离辐射的种类和能量 ,LET大,效应明显。 吸收剂量与剂量率, 大,效应明显。 照射条件,照射方式:内照射α >β>γ ,外照射γ >β>α , 照射范围:大,效应明显。 照射间隔:长,效应小。
与机体有关因素
用辐射敏感性表示对辐射的反应强弱
②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造成 体内包括细胞膜、线粒体膜、 溶酶体膜、核膜等生物膜的 损伤,使生物膜的能量传递、 物质转运、信息识别等功能 受到影响。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分类1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方法很多,如: 躯体效应——遗传效应 早期效应——远期效应 短期大剂量效应——长期小剂量效应 随机效应——非随机效应
客户培训辐射防护分系统培训教材(第一部分)110922HLN-DYL中文课件.

1
培训依据
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 和防护条例》(即449号令,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规定: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 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
置的单位,应当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工 作人员进行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考 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规定: 第4.4.1条 “每个有关人员都经过适当培训并具有相应
的资格。”
2
一、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1、什么是辐射 2、常用辐射量和单位 3、人体受到的辐射来源及其水平
辐射并非完全有害,早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安检等。 辐射防护是为了使人类免受或少受电离辐射的危害。
5
辐射无处不在,并不是什么希奇、神秘的东西,我们无须恐惧。
6
什么是辐射?
• 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 式向外扩散。
– 宇宙中辐射无处不在。 – 一切物体(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在时 刻不停地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送能量。
– 绝大多数辐射是无法被人体直接感知到的。
7
两种类型的辐射
• 电离辐射 (能量 > 10eV) - 它有足够的能量使原子中束缚得很紧密的电
子脱离出来,即制造离子。
• 非电离辐射 (能量 < 10eV) :
它可能有足够的能量使分子中的原子在周围移 动或振动,但是不足以使电子脱离原子。 例如:波长大于100mm的紫外线、可见光、红 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电磁辐射) 电离过程
0.29
1.26 2.4
辐射防护ppt课件

1
放射性标志
2
内容提要
1. 辐射剂量单位 ① 照射量 ② 吸收剂量 ③ 当量剂量
2. 作用于人体的辐射源 ① 天然本底辐射 ② 医疗辐射 ③ 其他人工辐射
3
内容提要
3. 放射对人体的影响 ①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效应 ②辐射损伤化学基础
4. 辐射防护的原则与措施 ①原则 ②外照射防护措施 ③内照射防护
Radiation need not be feared, but it must be respected.
6
概述
核医学辐射的特点
(1)对病人主要是内照射 (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 产生的照射),对医务人员 主要是外照射(即放射性核 素从人体外发射的射线对人 体产生的照射),但管理不 当也可产生内照射。
三、其他人工辐射源
1.火力发电站 火力发电站释放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是钍(Th) 和23
第三节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一、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效应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Radiation Protection,ICRP) 26号出版物按剂量—效应关 系把辐射生物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效应。
0.6
1.2 0.07 0.005 2.4
10 0.1 0.1
20
第二节 作用于人体的辐射源
二、医疗辐射
目前,医疗照射在公众受到的人工辐射源照射中居于首位。 医疗照射总的变化趋势是:一方面受检人数逐年增加;另一
方面由于技术装备的不断改进,做同样项目的检查受到的照 射逐年降低。
21
第二节 作用于人体的辐射源
33
核辐射防护手册(图文)

核辐射防护手册[图文]核辐射对人体危害新华社发如何防护核辐射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
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
辐射有什么危害?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应用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
剂量越大,危害越大。
什么是辐射防护的三原则辐射防护三原则是指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受照的剂量限值。
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修”,主要包括体外照射防护原则和体内照射防护原则两方面。
什么叫外照射?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外照射。
外照射防护方法有哪三种:一是受照射时间的控制;二是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三是采用屏蔽三种方法。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什么叫内照射?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内照射。
控制内照射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对于放射性核素可能进入体内的途径要予以防范。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
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相关知识:辐射有哪几种?自然界存在着三种射线:α(阿尔法)、β(贝塔)、γ(伽玛)射线。
人类接受的辐射有两个途径,称为内照射和外照射。
Α、β、γ三种射线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也不同,他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
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如何防护α射线?由于α粒子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和进食时,其防护方法主要是:一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二防止伤口被污染。
辐射防护基础教程

辐射防护基础教程(中英文版)Title: Radiation Protection Basics Tutorial标题:辐射防护基础教程Section 1: Understanding Radiation第一部分:了解辐射Radiation is energy that travels in the form of waves or particles.It is all around us, natural and man-made.Natural radiation comes from the sun, earth, and cosmic rays, while man-made radiation is produced by nuclear power plants, X-rays, and other medical procedures.辐射是以波或粒子形式传播的能量。
它无处不在,既有天然辐射,也有人为辐射。
天然辐射来源于太阳、地球和宇宙射线,而人为辐射则是由核电站、X射线和其他医疗程序产生的。
Section 2: Types of Radiation第二部分:辐射的类型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of radiation: ionizing and non-ionizing.Ionizing radiation has enough energy to remove electrons from atoms, which can damage cells and DNA.This type of radiation includes alpha particles, beta particles, gamma rays, and X-rays.Non-ionizing radiation, on the other hand, does not have enough energy to remove electrons from atoms.Examples of non-ionizing radiation include radio waves, microwaves, and infrared radiation.辐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辐射安全培训教材内容

辐射安全培训教材内容辐射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随着辐射源的不断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对辐射安全的知识和培训需求也日益迫切。
本教材旨在向广大人员提供辐射安全的培训内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辐射危害,学习辐射防护知识,掌握辐射安全技能,从而保护自己和周围人员的健康。
第一章辐射的基本知识1.1 辐射的定义1.2 辐射的种类与来源1.3 辐射的传播途径1.4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第二章辐射防护原则2.1 时间限制原则2.2 距离限制原则2.3 屏蔽限制原则2.4 个人防护原则第三章电离辐射的防护3.1 电离辐射的特点3.2 常见电离辐射及其防护方法3.2.1 X射线和γ射线的防护3.2.2 α粒子和β粒子的防护第四章非电离辐射的防护4.1 非电离辐射的特点4.2 常见非电离辐射及其防护方法 4.2.1 可见光和紫外线的防护4.2.2 红外线和微波的防护4.2.3 电磁辐射的防护第五章辐射事故应急处理5.1 辐射事故的分类与等级5.2 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的程序5.3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的方法和原则第六章辐射安全管理6.1 辐射源设备的管理6.1.1 辐射源设备的购置与使用6.1.2 辐射源设备的维护与保养6.2 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督6.2.1 辐射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6.2.2 辐射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6.2.3 辐射工作人员的监督与评估第七章辐射安全常见问题解答7.1 辐射安全相关法规解读7.2 常见辐射安全问题解答结语通过本教材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辐射安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掌握了相关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请时刻注意辐射安全,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如有任何辐射安全问题需要咨询,可随时向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求助。
辐射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无辐射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1.1 常用的辐射源及其特点辐射的定义是指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如声辐射、热辐射、电磁辐射及粒子辐射等)的统称。
例如,物体受热向周围介质发射热量叫做热辐射;受激原子退激时发射的紫外线或X 射线叫做原子辐射;不稳定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发射出的微观粒子叫做原子核辐射,简称核辐射。
通常论及的“辐射”概念是狭义的,仅指高能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这种狭义的“辐射”又称“射线”。
辐射源是指能够发射电离辐射的设备或物质。
辐射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放射性核素、X 线机、加速器和反应堆。
1. 放射性核素辐射源放射性核素具有自发地发生核跃迁的特性,依据跃迁的方式不同,可能放射出α粒子、β+粒子、β-粒子、光子、中子和裂变碎片等。
利用放射性核素可以制备α源、β源或γ源;利用放射性核素放射出的α粒子、γ光子,轰击某些轻元素如Be 等,可以制备成(α、n )、(γ、n )反应的放射性中子源;也可以利用重核自裂变时放射出的中子,例如,可以用自发裂变核素如锎-252制备成自发裂变中子源。
2. X 线机辐射源利用X 线机产生连续能谱的轫致辐射,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X 线辐射源。
3. 加速器辐射源利用加速器加速电子去轰击某些重元素,可产生轫致辐射,即形成X 辐射源。
这是另一种X 线辐射源。
利用加速器加速的带电粒子轰击某些轻元素,可引起发射中子的核反应,即形成中子源。
也可以利用加速器产生轫致辐射,形成通过(γ、n )反应或光致裂变的中子源。
4. 反应堆辐射源中子能引起一些重核裂变,裂变又放出更多的中子。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形成链式反应。
以中子为媒介的可持可控链式反应的装置称为反应堆。
反应堆能释放出多种电离辐射,其中最主要的辐射有:瞬发裂变中子、γ光子和裂变产物的γ辐射。
在核物理类书籍中均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各类辐射粒子的特征与性质。
归纳起来,辐射可分为以下四大类:⎩⎨⎧重带电粒子快电子带电粒子辐射⎩⎨⎧中子电磁辐射非带电(粒子)辐射 快电子包括核衰变过程中发射的β粒子(正或负),以及其他过程产生的具有相当能量的电子。
重带电粒子包括其质量为一个或多个原子质量单位并具有相当能量的各种离子,如α粒子、质子、裂变产物和核反应产物等。
所涉及的电磁辐射包括原子的壳层电子重新排列时发射的X 射线、高速带电粒子(电子)轰击靶物质而产生的轫致辐射,以及原子核能级跃迁时发射的γ射线。
它们都是静止质量为零的光量子,但轫致辐射具有连续的能量分布,而特征X 射线与γ射线则具有分立的、与原子及原子核能级差对应的能量。
各种核转变过程(如核反应、核裂变等)中产生的中子不带电,但具有与质子相似的静止质量。
中子通常按能量分为快中子、慢中子及热中子等。
一般说来,我们只关注能量在10eV 量级以上的辐射粒子。
这个能量下限是辐射或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次级产物能使空气等典型材料发生电离所需的最低能量。
能量大于这个最低能值的辐射称作“电离辐射”。
本书以后提到的“辐射”或“射线”,均指“电离辐射”。
慢中子本身的能量可能低于上述能量下限,但由于其特殊重要性以及它们引发的核反应(包括核裂变)产物具有相当大的能量,因而也归入这一范畴。
各种电离辐射穿过物质时,都将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又称作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各种辐射研究、辐射应用以及辐射探测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对于原子和原子核物理、防护、核能与核技术应用,以及辐射探测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2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2.1 α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离和激发任何快速运动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由于入射粒子与靶原子核外层电子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使电子受到吸引或排斥,这将使入射粒子损失部分能量,而电子获得部分能量。
如果传递给电子的能量足以使电子克服原子的束缚,那么这个电子就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而靶原子由于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是正离子,这一过程称为电离。
原子中最外层电子受原子核束缚最弱,故这些电子最容易被击出。
α粒子对物质原子的电离过程可以表示如下:-++A →A e反应式中的符号分别是原子、正离子和电子。
电离过程产生的自由电子中,有的具有相当高的动能,可继续与物质中其他靶原子发生相互作用,并进一步产生电离。
这些高速的电子有时被称作δ射线(δ电子)。
如果原子的内壳层电子被击出,则在该壳层留下空位,外壳层中的电子就向内壳层跃迁,在此过程中会放出特征X 射线或俄歇电子。
如果入射带电粒子传递给电子的能量较低,不足以使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只是使电子从低能级状态跃迁到高能级状态(原子处于激发态),这种过程叫做原子的激发。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
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这种过程叫做原子的退激。
退激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以光子形式发射出来,这就是受激原子的发光现象。
2.电离能量损失率带电粒子与物质原子核中外层电子的非弹性碰撞而导致原子的电离或激发,是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动能损失的主要方式。
我们把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损失称为电离损失,或称为电子碰撞能量损失。
由于α粒子比较“重”,为电子质量的7300多倍,故其每同电子碰撞一次所损失的动能较小。
根据经典碰撞模型估算,一个5MeV 的α粒子同电子对心碰撞一次,传递给电子的最大动能约为2.7keV ,这个值同5MeV 相比显然很小。
实际上一次碰撞中电离损失的能量数值是随机的,有大有小。
因此,一个5MeV 的α粒子要经过几万至几十万次的碰撞才会将其动能全部损失完。
最后,几乎静止的α粒子从物质中拾取2个电子变成电中性的氦原子停留在该物质中。
入射的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穿过单位长度路程时由于电离、激发过程所损失的能量叫做电离能量损失率。
从物质角度来说,电离能量损失率也可叫做物质对带电粒子的阻止本领。
由于这种阻止主要是电子引起的,所以又叫做电子阻止本领。
若以edX dE ⎪⎭⎫ ⎝⎛-表示电离能量损失率(负号表示入射粒子能量随入射深度X 增大而减小),以S e 表示电子阻止本领,则()e e dX dE S /-≡ (1.2.1)理论和实验表明:在非相对论条件下电离能量损失率有如下的变化关系2221NZ vZ dX dE e ∝⎪⎭⎫ ⎝⎛- (1.2.2) 式中Z 1和v 分别是入射带电粒子的核电荷数和速度,N 和Z 2分别是介质原子密度和原子序数。
由(1.2.2)式可知:1) 电离能量损失率随人射粒子速度增加而减小,呈平方反比关系。
所以,入射粒子速度慢则电离能量损失率大,阻止本领也大。
2) 电离能量损失率与入射粒子电荷数平方成正比,入射粒子电荷数越多,能量损失率就越大。
例如,α粒子的Z =2,质子的Z =l ,如果它们以同样的速度入射到物质中,那么对α粒子的阻止本领要比对质子的阻止本领大4倍。
3) 电离能量损失率与介质的原子序数和原子密度成正比,高原子序数和高密度物质具有较大的阻止本领。
一般说来,重带电粒子通过介质时其能量损失较快,阻止本领大,电离效应显著。
3.平均电离能α粒子通过物质时会因电离碰撞而损失其能量,同时在通过的路程上又会产生许多正负离子对(包括入射粒子的直接电离和δ射线的电离)。
每产生一个离子对所需的平均能量叫做平均电离能,以W 表示。
不同物质中的平均电离能是不同的,但不同能量的α粒子在同一物质中的平均电离能近似为一常数。
例如,在空气中的W 值等于35eV 。
由此,我们可以估算α粒子穿过空气层时所产生的离子对数目。
例如210Po 的α粒子能量为5.3MeV ,在空气中能量全部耗尽所产生的离子对数目561056.135103.5⨯=⨯=eVeV N (个)。
大约有15万余原子被电离,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
4.射程一定能量的α粒子从它进入物质到其动能损失殆尽不再发生电离作用时所经过的路程叫做α粒子在该物质中的射程。
因为α粒子质量很大(~7400m e ,m e 电子质量),它同电子的碰撞时不会明显改变其入射方向,故其通过物质时的径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
实际上,入射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的能量损失过程具有统计特征。
例如,每次同电子碰撞转移能量的大小以及入射粒子损失完自己的动能所经历的碰撞次数等等都是不确定的,这也导致了α粒子的射程也具有统计涨落的特征。
因此,我们所说的射程一般指平均射程。
5.3MeV 的α粒子在标准状态空气中的平均射程cm R 84.3_≈,这就是说4cm 厚的空气层就把5.3MeV 的α粒子挡住了。
α粒子电离阻止本领大,所以其射程也比较短,在空气中平均射程几厘米的α粒子在生物肌肉组织中的射程仅为30-40µm 。
天然放射性物质发射的α粒子能量一般在4-10MeV ,人体皮肤的角质层就可把它挡住。
因而绝大多数α辐射源不存在外照射危害问题。
但是当它进入体内时,由于它的射程短和高的电离本领,会造成集中在辐射源附近的损伤,所以要特别注意防止α粒子进入体内。
1.2.2 β射线(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β射线(电子)带有一个单位的电荷(±1),因此,同其他带电粒子一样,它通过物质时能够使物质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但由于电子质量很小,通常能量下其速度很快。
它通过物质时会产生一些新现象,如轫致辐射和多次散射。
1.电离和激发电子通过物质时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与α粒子的基本相同。
但由于电子质量比α粒子小得多,在一定能量下电子速度很快,根据阻止本领与入射带电粒子速度平方的反比关系()2V 1∝可知,物质对电子的阻止本领比α粒子小得多。
带电入射的粒子通过物质时在单位路程上所产生的离子对数目叫做比电离。
比电离数值的大小与阻止本领有关。
阻止本领大,入射粒子单位路程上传递给物质的动能多,产生的离子对数目也越多。
例如,1MeV 的α粒子在标准状态空气中的比电离约为 6×104个离子对/cm ,1MeV 的电子大约为45个离子对/cm 。
因此,电子对物质的电离效应比α粒子弱得多,所产生的比电离数目也较少。
如前所述,1MeV 的α粒子和电子在空气中产生的比电离数目之比约 1300:1。
2.轫致辐射图1.2.1 轫致辐射示意图由经典电磁理论可知,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受到突然加速或减速会发射出具有连续能量的电磁辐射,通常称做轫致辐射。
轫致辐射的能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电子的最大动能。
X 射线管和X 光机产生的X 射线就是轫致辐射。
核辐射β粒子在通过介质时,由于受到原子核库仑场的作用,其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这表明有加速度存在,因此伴有轫致辐射产生,最大能量为β粒子的最大动能,这一过程如图1.2.1所示。
理论计算表明,入射带电粒子与吸收物质单个原子核作用引起的轫致辐射能量损失率正比于E M Z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