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世家

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世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出血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临床表现以皮肤的瘀点及瘀斑,粘膜及内脏出血为特征。
本病按发病原因明确与否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篇主要讨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原因]本病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现分述如下:1.免疫因素。
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即血小板存活时间显着缩短,导致的原因是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对同种和自身血小板均有破坏作用。
2.脾脏因素。
经研究发现脾脏可能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重要部位之一。
当脾脏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时,正常血小板经过脾脏与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而致敏,致敏的血小板极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因此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3.血管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这可能是本病的出血与毛细血管功能障碍也有关系。
例如脾切除后,虽然部分病例血小板数并未上升,但出血现象则可改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数量不一定增加,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转为阴性,出血也可减轻。
凡此皆足以说明毛细血管缺陷对本病出血的重妄意义。
4.遗传因素。
据研究表明,患者及其直系健康的家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学缺陷,提示此病可能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特征为各种慢性出血,而导致慢性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不外乎内热或气虚。
阴虚内热可迫使血液妄行而引起各种出血,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也可引起各种出血,所以血从上溢则吐衄、齿龈出血;血从下溢则便溺下血;血液外发肌肤则见斑疹等。
[临床表现]起病可急可缓,常见皮肤紫癜,分布以四肢、臀部和胸部为主,呈针尖样的瘀点,也可以出现瘀斑或血肿。
粘膜出血可来自鼻腔、口腔、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
少数病例可有粘膜下及视网膜出血。
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依病程可分为急、慢性两种类型,老年人以慢性型较常见,其主要特征有:1.起病缓慢。
常有长期皮下出血史,但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常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
紫癜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紫癜●现代医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4)输血小板和红细胞 5)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长期应用上述治疗方 法无效、或复发的难治性患者。常选长春 新硷每次0.05-0.075mg/kg(总量<2mg), 或小剂量每次0.02-0.03mg/kg,加等渗氯 化钠20m1 iv,或点滴(注意避光), qwd×4-6
紫癜●现代医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1)一般治疗 2)肾上照皮质激素 泼尼松,剂量为每日 1.5-2mg/kg,分3次服。出血严重者可用 冲击疗法:甲基泼尼松每日20-30mg/kg , 静脉点滴,连用3天,症状缓解后改服泼尼 松。 疗程不超过4周。
紫癜●现代医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单独应用大剂量静脉 滴注精制丙种球蛋白的升血小板效果与激 素相似,常用剂量为每日0.4g/kg,×5天; 或每次1g/kg,必要时次日可再用1次。以 后每3-4周一次。副作用少,偶有过敏反应。
☆起病缓慢,出血症状较急性型轻,主要为皮肤和 粘膜出血。血小板数常为(30~50)×109/L
☆病程呈发作与间歇缓解交替出现。约30%数年后 自然缓解。反复发作者脾脏常轻度肿大。
紫癜●现代医学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小板计数降低 ,白细胞数正常。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 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2.骨髓: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 3.束臂试验阳性。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紫癜的中医辨证论治
紫癜
概述 中医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
定义 小儿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临床特征以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减少 出血时间延长 血块收缩不良 骨髓中巨细胞发育受到抑制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儿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451)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455)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460)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464)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467)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 (471)小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476)——儿科中医临床路径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TCD编码:BEZ2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编码: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D69.004)的患者。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
— 451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临床路径探讨-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临床路径探讨-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科最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4 ~5)/10 万[1].目前,现代医学对ITP 研究较多,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术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段,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弊端。
多年来中医治疗ITP 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但中医临床报道多为自拟方、个案报道或临床经验总结,无法保证疗效重现性。
因此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设计合理有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成为治疗ITP 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即是探讨ITP 的中医临床路径,指导临床诊疗行为,降低住院总费用,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增加床位周转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同时在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为患儿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实现同病同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共43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 例,女性16 例,年龄1 ~ 18 岁。
从2013 年1 月~ 2014 年12月期间(路径实施后)住院并新诊断为ITP 的23例患儿列为路径组,男性14 例,女性9 例,年龄1 岁~ 18 岁,均有皮肤出血点,血小板计数均小于100 109/ L,其中6 例伴鼻衄,3 例伴牙龈出血,无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患儿。
将从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期间(路径实施前)住院并新诊断为ITP 的20 例患儿列为非路径组,男性13 例,女性7 例,年龄1 ~ 18 岁,均有皮肤出血点,血小板计数均小于100 109/ L,其中5 例伴鼻衄,2 例伴牙龈出血,无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患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新进展一般来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急性、慢性二种;急性型常见于儿童,占免疫型血小板减少病例的90%。
发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感染或其它病毒感染,是血小板表面抗体升高所致。
起病急,80%以上自行缓解。
慢性型,常见于青年妇女,出血常反复发作,可有鼻、牙龈、口腔黏膜出血,月经过多,少数因反复出血可引发贫血。
是由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
80-90%病例有血小板表面抗体(PA Ig )其中95%为PA Ig G升高,抗体直接作用血小板膜上糖蛋白Ⅱb/Ⅲa 。
少数作用于 Gb Ib —IX复合物,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和功能改变;已经证实脾脏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
因此,西医切脾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其理论根据。
因为作为一种医学问题的研讨,我们主要是在于运用中医中药理论治疗此病,因此在此不便介绍更多的关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现代溢血理论内容。
我们在这本书中所介绍的病例均属于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字典。
这些病例的特点:血小板持续不升,对糖皮质激素或棉衣抑制剂等产生依赖或耐药,脾切除无效或病情加重,95%以上PA IgG持续升高。
我们在诊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中发现:这些病人,89%伴有咽部某部位的慢性感染存在,特别在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感染反复不愈,免疫调节功能长期失去平衡,激素等使用的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最后激素依赖或耐药,愈后不好,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激素及西药的副作用引起的。
下面谈谈我们用中药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激素依赖、耐药甚至脾切除病人,为什么敢于减激素甚至停用激素。
凡患过这种病的人都会知道,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是国内外公认的西医治疗常规,但这些治疗方法,疗效不稳定,药物副作用大,让病人及家属谈“用激素治疗而色变”。
病人为了维持血小板数目,不顾一切长期大剂量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甚至脾切除。
有的病例血小板未升,却患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加重等等相关疾病,病人及家属痛苦不堪。
中医诊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毒 是 伤 寒 阳 证 发 斑 [3]. 隋 巢 元 方 «诸 病 源 候 论 »
曰 :“微 者 点 出 ,五 死 一 生 ;剧 者 点 出 ,十 死 一 生 .”[7]
此 处 提 出 斑 有 赤 斑 和 黑 斑 之 分 ,黑 斑 往 往 预 后 不 良 .
间 ,形 成 青 紫 斑 点 或 斑 块 ,称 为 紫 斑 ,亦 称 肌 衄 .”[2]
综 述 中国民间疗法
CH
I
NA
SNATUROPATHY,Feb
2022,Vo
l
30No
3
中医诊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时倩琳1 ,吴建伟2 ,廖 垚1 ,张贤彬1 ,曹凤珍1 ,赵艺芳1 ,李佑生3
(
1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行 ,阴 虚 火 旺 ,气 不 摄 血 ,瘀 血 阻 滞 .
3 古代医家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辨证论治
东晋陈 延 之 «小 品 方 »记 载 多 个 治 疗 发 斑 的 方
剂,如疗发斑 方、疗 伤 寒 阴 阳 毒 方、疗 诸 出 血 方 等 [14].
宋朱肱提 出 治 发 斑 之 方,如 化 斑 汤 (人 参、石 膏、葳
定 的 治 疗 优 势 [19G20]. 许 秉 诚 等 [20]认 为 ,激 素 类 药 物
性 温 燥 ,长 期 服 用 ,会 耗 伤 人 体 阴 液 ,阴 损 及 阳 ,最 终
出 现 阴 阳 俱 虚 证 候 ,治 疗 时 应 考 虑 中 西 医 结 合 的 方
法.周耀庭教授认为,
ITP 是 由 多 种 因 素 导 致 的 一 类
诞生.
与 紫 斑 同 归 属“斑 ”类 ;紫 斑 又 可 按 病 性 分 为 阴 斑 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表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D-10:D69.4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时间住院第2天住院第3-13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完成入院各项辅助检查□继续各项治疗□完成相关科室会诊(必要时)□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其注意事项□上级医师查房□复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变化□根据体检、骨髓检查结果和既往资料,进行鉴别诊断和确定诊断□根据其他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开始治疗□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注意观察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并对症处理□完成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进行评估,确定有无并发症情况,明确是否出院□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等□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用药方法、返院复诊的时间、地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等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患者既往用药□其他医嘱临时医嘱:□血常规□骨穿及骨髓形态学(必要时)□输静脉丙种球蛋白或血小板(有指征且有供应时)□其他医嘱长期医嘱(视情况可第二天起开始治疗):□糖皮质激素□重要脏器保护:抑酸、补钙等□其他医嘱临时医嘱:□复查血常规□复查血生化、电解质□输静脉丙种球蛋白或血小板(有指征且有供应时)□对症支持□其他医嘱出院医嘱:□出院带药□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常规主要护理工作□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72 血液科 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血小板计数减少,多伴有皮肤斑点或瘀斑,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黏膜出血的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诊断标准。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其诊断要点如下:(1)至少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5)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②血小板生成素(TPO)检测。
(二)证候诊断1.血热妄行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瘀斑,或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数。
2.阴虚火旺证:部分患者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瘀斑,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干,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3.气不摄血证:部分患者反复发生肌衄,劳后加重,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便干。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先煎)、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茜草、紫草、板蓝根、连翘、黄芩、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炒知母、炒黄柏、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气不摄血证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生黄芪、党参、当归、白术、阿胶(烊化)、茯苓、仙鹤草、炙甘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
一、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病(TCD 编码:BNP1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CD-10 编码:D69.4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 部分》(GB/T 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7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诊疗方案”。
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 血热妄行证 气不摄血证 阴虚火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病(TCD 编码:B NP150)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D-10 编码:D69.4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难治性I TP 和重症I TP 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学、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骨髓细胞学(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4)凝血功能(5)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6)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髓活检、染色体检查、相关病原体检查、血小板膜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2)气不摄血证:补脾益气,摄血止血。
(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凉血止血。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 对症治疗。
4.基础治疗。
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维持治疗并逐步减停。
5. 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出血症状改善或血小板计数有所升高。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演变为重症I TP,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或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者,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或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标准住院路径表单适用对象发病时间: 年 月 住院日期:年 月 日出院日期:年 月日 标准住院日:≤21天 实际住院日: 天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者。
一、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风(TCD 编码:BWR1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风。
诊疗方案”(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风诊疗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风盛血热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湿热蕴结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紫癜风(过敏性紫癜)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风(TCD 编码:BWR160)和过敏性紫癜(ICD-10 编码:D69.004)的患者。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3)感染性疾病筛查(4)凝血功能(5)心电图(6)胸部X线片(7)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相关病原体检查、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微球蛋白、尿沉渣分析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盛血热证:疏风清热,解毒凉血。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3)气虚不摄证:健脾益气,固本摄血。
(4)湿热蕴结证:清热化湿,宁血化斑。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紫癜消失或减少,未见新的紫癜。
2.关节疼痛、腹痛消失或减轻。
3.肾脏受累减轻或稳定无进展。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合并严重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合并症(如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大出血和严重的肾脏病变导致肾功不全者等),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紫癜风(过敏性紫癜)(TCD 编码:BWR160,ICD-10 编码:D69.00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14 天实际住院日:天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12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白涩症(干眼病)中医临床路径 (315)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临床路径 (318)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临床路径 (322)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临床路径 (327)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332)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中医临床路径 (337)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临床路径 (342)—31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4 —白涩症(干眼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干眼病泪液分泌不足型的患者。
一、白涩症(干眼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涩症(TCD 编码:BYI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干眼病(ICD-10 编码:H11.1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5-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眼表疾(刘祖国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疾病分型 泪液蒸发过快型 泪液分泌不足型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
白涩症(干眼病)临床常见证候: 肺阴不足证 气阴两虚证 肝经郁热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涩症(干眼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涩症(TCD 编码:BYI080)和干眼病(ICD-10 编码:H11.103) 的患者。
2.疾病分型属于泪液分泌不足型。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沙眼、天疱疮、眼外伤等致疤痕引起的干眼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合并结膜、角膜和虹膜急性病变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视力检查(2)裂隙灯检查(3)泪河(4)泪膜破裂时间(5)泪液分泌试验(6)角膜荧光素钠染色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血沉、性激素水平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阴不足证:滋阴润肺。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3)肝经郁热证:清肝解郁。
2.针灸治疗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中药雾化、中药熏蒸等。
4.护理与调摄(九)完成路径标准1.眼部症状改善。
2.泪液分泌量增加。
3.泪膜破裂时间延长。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白涩症(干眼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白涩症(干眼病)(TCD 编码:BYI080,ICD-10 编码: H11.103)。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病程:年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30 天实际治疗时间:天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非缺血型的患者。
一、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暴盲(TCD 编码:BYT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
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ICD-10 编码:H34.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5-94)。
准》(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眼科学》版社,2005 年)。
2.疾病分型非缺血型:视网膜出血和水肿较轻,视力轻中度下降,视野损害较少。
FFA 显示无或少量无灌注区。
缺血型:视网膜放射样出血、视盘和视网膜重度水肿,棉絮斑,视力明显下降,多低于0.1 ,视野损害明显,FFA 显示大面积无灌注区。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
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常见证候: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火旺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
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者)(TCD 编码:BYT070、ICD-10 编码:H34.802)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