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测量坐标系的选择
高海拔地区公路测量投影变形与坐标系选择分析及应用

城市地理062高海拔地区公路测量投影变形与坐标系选择分析及应用叶 伟(四川省地矿局四0二队测绘公司,四川 成都 611730)摘要:工程测量要求投影变形超过规范限差时重新选择坐标系统,本文通过对投影变形的产生及其影响分析,介绍了高海拔地区线路测量坐标系统投影面和投影带的选择方法。
关键词:投影变形;变形影响分析;坐标系选择1、引言:《工程测量规范》、《公路勘测规范》等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相对误差1/40000)的前提下选择。
并且为保证测图成果、施工放样数据等工程测量数据直接利用和计算的方便,当长度变形超过容许值时,做如下选择:①投影于抵偿高程面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②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对于高海拔地区的公路测量等这一类工程测量任务,既有大比例尺测图任务,又要满足工程建设和施工放样的要求。
根据这样的目的和要求合适的选择投影面和投影带,在满足上述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使得测量结果一测多用,经济合理地选择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依然是此类项目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投影变形的产生及其影响众所周知,有投影就有变形。
高斯正形投影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变形:一是地面实测边长化算到设定的参考椭球面上的变形,二是将参考椭球面上的边长归算到高斯投影平面上的变形。
2.1实际测量边长值归算到参考椭球面的变形ΔS 1(大地高引起的长度变形)。
假如基线两端已经过垂线偏差改正,则基线平均水准面平行于椭球体面。
此时由于水准面离开椭球面一定距离,引起长度归算的改正,这就是实际测量边长值归算到参考椭球面的归化变形ΔS1。
(1) (2)式中,为归算边高出参考椭球面的平均高程,S为归算边的地面实测距离,R为归算边方向参考椭球曲率半径。
ΔS1值是一个负值,表明将地面观测值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总是缩短的;并且ΔS1的绝对值与Hm成正比,随着Hm增大而增大。
公路测量规范[1]
![公路测量规范[1]](https://img.taocdn.com/s3/m/732a3cf24693daef5ef73d87.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勘测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Reconnaissance SurveyJTJ061-99关于发布《公路勘测规范》的通知交公路发[1999]269号各省、自治区交通厅,北京市交通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局,重庆市交通局,部属公路设计、施工、科研、监督、监理单位,公路院校:现批准发布《公路勘测规范》(编号JTJ061-99),作为行业标准,自1999年12月1日起施行。
1985年发布的《公路路线勘测规范》(JTJ061-85)以及1991年发布的《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1985年发布的《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063-85)中有关勘测的内容同时废止。
《公路勘测规范》由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1999年6月4日1 总则1.0.1 为统一公路勘测的技术要求、精度和作业方法,提高公路勘测水平和质量,适应公路工程建设需要,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项目,以及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独立建设项目的勘测。
1.0.3公路勘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4公路勘测应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所规定的设计阶段进行相应的勘测工作,本规范按初测、定测及一次定测编制。
1.0.5各设计阶段,当需对路线、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等进行方案比较时,应对各方案进行同深度的勘测与调查。
1.0.6公路勘测作业方法除应使用本规范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运用高新技术采用符合本规范精度规定的其它勘测方法,不断提高公路勘测质量与水平。
1.0.7本规范的测量精度以中误差为衡量指标,极限误差为中误差的两倍。
1.0.8公路勘测工作,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高速公路平面控制测量中投影变形分析与坐标系的选择

测 区行 政隶 属 于 平 凉 市 、 亭 县 、 浪 县 、 安 县 和 华 庄 秦 天 水 市 , 程 海 拔 10 全 2 0—2 7 m, 形 分 为 山地 、 67 地 丘
平均 高程 面 之 间 的 高 差 不 大 于 10 使 变 形 小 于 6 m,
2 5 m k 再着 上述 两 项 又 存 在 抵 消 点 之 间 的 投 影 变 形 小 于
3 投影 于抵 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 意 )
带直 角 坐标 系 。
2 投 影 面 和 投 影 带 的选 择
在 满 足工 程测 量 精 度 要 求 的前 提下 , 为使 测 量 结果 一测 多 用 , 就应 采 用 国家 统 一 的 3 带 高斯 平 面 。 直 角坐 标 系 , 工 程结 果 归算至 参考椭 球 面上 , 就 将 这 是 说测 量控 制 网 要 与 国家 测 量 系统 相 联 系 , 两 者 使
长 度变形 符 合要 求 , 了施 工放 样 的需 要 对 投 影 带 为 分 带处 的共 用 点计 算 了相 邻两 带成 果 。具 体 分带 方
法见 表 3 。
此线路 中高 程 变 化 大 , 高 差 对 线 路 进 行 了划 用
分 。每个 投影 带取其 近似平 均高程 作为投 影 面高程 ,
长 D归 化至 参 考 椭 球 面 和 椭 球 面 上 的 边 长 . 影 s投 至高 斯平 面 , 者对 长度 的影 响存在 抵消关 系 , 两 但对
表 3 平天高速公路工程坐标投 影分 带
长距 离线 路 工程 测量 来 说 , 完全 抵 消是不 可 能 的。 地 面 上 的距 离 经 过 上 面 两 项 改正 计 算 , 改 变 被 了真 实 长度 , 这种 高 斯 投 影 面上 的长 度 与 地 面 长度
公路测设中的测量坐标系

❖ 一个点在空间的位置,需要用三个 量来表示。
❖ 坐标表示方法: 1. 一个二维坐标系与一个一维坐标 系的组合
经度、纬度、高程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2. 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
❖ GPS测量中采用WGS-84坐标表示 点的空间位置
一、大地坐标系
过地面某点的子午面
与起始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称为该点的大地经度,用 L表示。
GPS测量中所使用的地球坐标系统为WGS-84坐标系。
2、地心地固坐标系
表示方法: 笛卡尔直角坐标系:X,Y,Z 大地坐标:B,L,H 球坐标:,,r
我国现行的坐标参考系是我国北京54坐标系及我国80坐标 系,它是一个参心坐标系。
西安80坐标系
参心坐标系,大地原点位于我国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1:采用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于1975年推荐的椭球参 数,简称1975旋转椭球。它有四个基本参数:
地球椭球长半径
a=6378140m
地心引力常数
过地面某点的椭球面 法线(PP)与赤道面的交 角,称为该点的大地纬度, 用B表示。规定从赤道面 起算,由赤道面向北为正, 从0°到90°称为北纬; 由赤道面向南为负,从 0°到90°称为南纬。
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1、高斯投影
将椭球面上各点的大地坐标按照一定的规律投影到平面 上,并以相应的平面直角坐标表示。
GM 3.9860051014 m3 / s 2
地球重力场二阶带谐系数 J 2 1.08263108
地球自转角速度
7.292115105 rad / s
2:椭球面同大地水准面在我国境内最为拟合;
3:椭球定向明确,其短轴指向我国地极原点JYD1968.0方向,大 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的子午面。
公路测量坐标计算公式

公路测量坐标计算公式引言公路测量是一项基础工作,用于确定公路建设或维护所需的各个节点坐标。
在公路工程领域,测量坐标计算公式是至关重要的工具,用于测算和确定公路各个位置的坐标信息。
本文将介绍公路测量坐标计算公式的原理和应用。
坐标系统在公路测量中,使用的坐标系统通常是平面直角坐标系。
这个坐标系统由X轴和Y轴组成,其中X轴表示东西方向,Y轴表示南北方向。
公路测量中,测量标准一般会规定一个起始点作为基准点,所有的测量点都以该基准点为原点建立坐标。
公路测量坐标计算公式坐标计算原理坐标计算公式的原理是通过已知的测量数据和几何关系,推导出待求点的坐标。
常用的坐标计算方法包括三角测量法、坐标转换法和横断面测量法等。
三角测量法三角测量法是基于三角形几何学原理的坐标计算方法。
它通过测量已知点与待求点之间的夹角和距离,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出待求点的坐标。
三角测量法适用于平面内的测量,并具有较高的精度。
坐标转换法坐标转换法是将已知点的坐标转换到待求点坐标的计算方法。
它利用已知点和待求点在同一坐标系统中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坐标转换公式计算待求点的坐标。
坐标转换法适用于已知点坐标较为准确的情况。
横断面测量法横断面测量法适用于公路等线性工程的坐标计算。
它通过测量已知点的高程和于待求点的高程差,利用高程差和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计算待求点的坐标。
横断面测量法适用于公路中断面的测量和计算。
应用示例公路测量坐标计算公式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示例来说明其应用过程:假设有一段公路,已知起点的坐标为(0,0),终点的坐标为(1000,0)。
现在需要测算该公路上距离起点100米处的坐标。
根据三角测量法,可以通过测量起点和待求点之间的夹角和距离来计算待求点的坐标。
假设测量得到的夹角为45度,距离为100米。
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可以计算出待求点的坐标为(100,100)。
总结公路测量坐标计算公式是公路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三角测量法、坐标转换法和横断面测量法等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公路上各个位置的坐标信息。
公路设计与施工测量中独立坐标系的建立

公路设计与施工测量中独立坐标系的建立
一、引言
公路工程施工测量过程中,坐标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也影响到建筑物和资产的正确定位。
因此,建立一个独立的坐标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坐标系建立的方法
1.采用三点法建立坐标系
三点法通过三个已知点的坐标来确定坐标系,其中两点作为定向点,第三点作为源点,从而建立一个坐标系。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其他外部参照系,因此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建立坐标系的方法。
2.采用三角方法建立坐标系
三角法是一种针对空间的坐标测量方法,它通过在空间中设立三个角点,并采用单位弧长两点距离的三角测量方法,确定其余点的位置,从而建立一个坐标系。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太多限制条件,因此可以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使用。
3.采用图面平差法建立坐标系
图面平差法是一种针对平面的坐标测量方法,它通过观测平面内一组点的坐标,并采用图面平差原理,来确定一个坐标系,这个坐标系通常是一个椭圆坐标系。
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准确地确定平面内所有测量点的坐标。
三、总结
建立独立坐标系是公路工程施工测量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公路测量中平面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方法

公路测量中平面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方法一、公路测量中产生不同平面坐标系的原因近二十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交通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1989年全社会交通投资仅156亿元,“八五”期间年均投资619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已达2062亿元,2002年达3150亿元,“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公路投资更高达6231.05亿元。
1989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71公里,到1999年突破1万公里,2002年已达2.52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2006年更高达4.53万公里,至2020年,还将重点建设3.5万公里高等级公路,组成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十二条路线。
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分段分批建设的,每一段建设的公路项目之间由于下列原因,所采用的平面测量坐标系是不相同的。
1、根据《公路勘测规范》规定,选择路线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时,应使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
大型构造物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其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应大于1cm/km。
当采用标准高斯正形投影的3°带或6°带分带,投影基准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时,6°带边缘最大变形值可达1.4m/km,3°带边缘最大变形值可达0.4m/km,测量面高度为2000m时,投影变形将达到0.3m/km,因此,测量长度投影变形对公路、桥梁和隧道施工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投影变形值大到一定程度,该部分因素对施工影响的程度比测量误差的影响还要显著。
鉴于此,根据公路设计、施工的需要,《公路勘测规范》规定,选择路线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时,应使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
大型构造物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其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应大于1cm/km。
根据这一规定,对于一个具体的公路工程项目,就要根据工程所处的位置和高度,采用选择任一中央子午线和投影面的方法,建立变形值符合要求的独立坐标系。
公路工程测量中坐标系的建立

我 们 知 道 ,长 度 变 形 随 边 离 中 央 子 午 线 的距 离
区边缘 ,或 测 区中央 ,或测 区 内某一 点 的子午 线作
为 中央子午 线 。
(m y )的平 方 和随高 程 ( 成 正 比增 大 ,且这 两项 日 ) 改正 数为 一 正 一 负 ,在 化 算 中可 抵 消部 分 变 形 值 。
用 G S技术 时 ,采 用该 法是不太 适 宜的 。特别 是在 P
东 西 向的长线 路公路 建设 中更不 宜采 用该法 。
( . 0 2 y 一 1 . H)×1 0 0 1 3 57 0 ( 2)
( ) 选 择 “ 偿 投影 带 ” 按 高 斯 正 形 投 影 计 3 抵 算 的平 面 直角坐 标系 。 在这种 坐标 系中 ,把地 面 观测 结果 归 算 到参 考 椭球 面上 ,但投影 带 的中央 子午线不 按 国家 3 度 带 。 的划分 方法 ,而是 依据 补偿 高程 面 归算 长度 变 形 而
为 了使 工程 控制 网 的坐标 能不 加 改正 地 用 于实
际放 样 ,公 路工 程 中通常根 据 工程 测 量 的特 点 和要 求 ,建立 自己 的 区域 坐 标 系 。 而 区 域 坐 标 系 的 建 立 ,关键 在于合 理地 选择投 影带 和投 影面 。
1 T程 测 量 中 几 种 可 能 采 用 的坐 标 系 及 选 用 方 法
计 算 的平 面直 角坐标 系 。这是 综 合第 二 、三两 种 坐 标 系长 处 的一 种任 意高斯 直 角 坐标 系 。该 法是 目前
. ㈩ s
,
形 投影 ,但 投影 的高程 面不是 参 考椭 球 面而 是依 据 补 偿 高斯正 形 投 影 长度 变 形 而 选 择 的 高程 参 考 面 。 在这 个 高 程 参 考 面 上 ,长 度 变 形 为 零 。根 据 文 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高等级公路勘测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路线定线与放线、中桩测量、横断面测量,以及路基路面防护排水勘查、沿线设施勘测与调查、环境保护勘测与调查、临时工程勘测与调查、征地动迁勘测与调查等内容。
本文将介绍和研究上述前六项内容。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勘测;内容一、平面控制测量1、测量坐标系为了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需要建立测量坐标系。
常见的测量坐标系有大地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和WGS—84坐标系。
⑴大地坐标系。
地面上一点的位置(如P),可用大地坐标(L,B)表示。
大地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面作为基准面,以起始子午面(即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面)和赤道面作为在椭球面上确定某一点投影位置的两个参考面。
如图1所示,过地面某点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称为该点的大地经度,用L表示。
规定从起始子午面起算,向东为正,由0°至180°称为东经;向西为负,由0°至180°称为西经。
过地面某点的椭球面法线(PP)与赤道面的交角,称为该点的大地纬度,用B表示。
规定从赤道面起算,由赤道面向北为正,从0°到90°称为北纬;由赤道面向南为负,从0°到90°称为南纬。
⑵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投影面上,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投影都是直线。
以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交点O作为坐标原点,以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纵坐标轴X,规定X轴向北为正;以赤道的投影为横坐标轴Y,Y轴向东为正,这样便形成了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所示。
图1大地坐标系图2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投影中,除中央子午线外,各点均存在长度变形,且距中央子午线愈远,长度变形愈大。
为了控制长度变形,将地球椭球面按一定的经度差分成若干范围不大的带,称为投影带。
带宽一般分为经差6°、3°,分别称为6°带、3°带。
⑶WGS—84坐标系。
如图3所示,图3 空间直角坐标系以O为原点,起始子午面与赤道面交线为X轴,赤道面上与X轴正交的方向为Y轴,椭球体的旋转轴为Z轴,指向符合右手规则。
在该坐标系中,P 点的点位用OP在这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X、Y、Z表示。
图3空间直角坐标系,由于GPS是全球性的定位导航系统,其坐标系统必须是全球性的。
目前,GPS 测量中所使用的协议地球坐标系统称为WGS—84坐标系(World Geodetic System),简称WGS—84坐标系。
WGS—84坐标系实际上是地心地固坐标系。
WGS—84坐标系的几何定义是:原点是地球质心,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1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Z轴、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如图3所示。
2、平面坐标系统的选定在编制公路勘测技术方案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平面坐标系统的选定。
平面坐标系统一般有三种系统可供选择,即统一3°带坐标系、抵偿坐标系和任意带坐标系。
笔者认为在公路勘测中选择平面坐标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应根据测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地面平均高程按以下次序选择坐标系统。
①统一3°带坐标系;②抵偿坐标系;③任意带坐标系。
⑵当测区所在地理位置位于统一3°带中央子午线附近,且测区平均高程面接近参考椭球面或平均海平面时,应采用统一3°带坐标系。
⑶当测区所在位置离统一3°带中央子午线较远、或测区平均高程较大时,应采用抵偿坐标系。
即利用长度的高程归化和高斯投影的距离改化符号相反的特点,建立抵偿地带,使投影的长度相对变形小于规范规定的1/4000。
⑷一般情况下,不应采用任意带坐标系统,除非测区沿线路经最大的城镇其城市平面控制网采用任意带坐标系;而且,即便如此,测区坐标系也应与该城市使用的坐标系统一致。
有些公路勘测部门,在遇到测区所在地理位置远离统一3°带中央子午线时,为图省事,往往喜欢以测区中心的子午线代替统一3°带的中央子午线,以测区平均高程面代替参考椭球面,这样便使测区的边长的高程归化和距离改化的改正值明显减小,使其不超过投影长度变形的限差(即每公里2.5cm)。
但是,这种任意带坐标系统给公路沿线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地籍勘测带来极端不便。
3、平面控制网种类公路勘测常见的平面控制网有三角网、边角网、附合导线和GPS控制网等几种。
⑴三角网和边角网由于公路呈带状,因此公路勘测中的三角网一般布设为三角锁。
采用全站仪进行控制测量时,由于测量边长十分方便,而且精度较高,因此常用边角网取代三角网。
⑵附合导线在公路勘测平面控制测量中,导线网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常布设全站仪附合延伸型导线。
⑶GPS控制网。
公路勘测中GPS控制网一般布设为边连式网形结构。
4、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公路勘测中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如下:⑴应符合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原则。
⑵主控制网宜全线贯通,统一平差,沿线各种工点平面控制网应联系于主控制网上。
⑶平面控制网中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GPS控制点除外),点位能长期保存;②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和使用;③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④布点时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⑤GPS控制点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应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及高压输电线。
二、高程控制测量公路勘测中的高程控制测量也叫基平测量。
1、一般原则。
⑴公路高程控制网宜布设附合水准路线;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等级水准测量。
⑵公路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同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个高程系统,不能采用同一高程系统时,应给定高程系统的转换关系。
⑶在进行水准测量有困难的山岭地带和沼泽、水网地区,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或GPS高程替代四等水准高程,但必须有足够的三角高程点和GPS高程点与等级水准点进行联测。
2、水准点的布设。
⑴水准路线应沿公路路线布设,水准点宜设于公路中心线两侧50~300m范围内;⑵水准点间距宜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⑶水准点应能长期保存,便于与平面控制点联测;⑷大桥、隧道口及其它大型构造物两端,应增设水准点。
三、地形测量公路勘测中地形测量一般为大比例尺带状地形图测量,常见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
1、地形测绘内容⑴地形地貌要素;⑵居民地、独立地物;⑶管线、公路、水系;⑷境界;⑸植物;⑹其他与公路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有关的要素。
2、地形图测绘方法。
⑴大平板仪测绘法;⑵经纬仪小平板联测法;⑶全站仪测绘法;⑷航空摄影测量法;⑸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即RTK技术)测绘法。
四、路线定线与放线1、路线定线。
地形测量完成后,可在地形图上进行纸上定线。
⑴定线原则:①应正确掌握和运用相关技术标准;②应作好总体布局,并根据各类地形特点,结合构造物的布设,进行路线平、纵、横面的协调布置,定出合理的线位;③对地形、地质、水系条件复杂和工程艰巨的路段,应拟定出可能的比较方案,进行反复推敲比较后确定采用方案。
⑵定线内容:①应将有特殊要求或控制的地点,必须避绕的建筑物或地质不良地带、地下建筑或管线等标注于地形图上。
②山岭地区的越岭路线,需进行纵坡控制的地段应在地形图上进行放坡,将放坡点标示于图上。
③在地形图上选定路线曲线与直线位置,定出交点,计算坐标和转角,拟定平曲线要素,计算路线连续里程。
④沿路线中线按一定桩距从图上判读其高程,点绘纵断面图。
河堤、铁路、立体交叉等需要重点控制的地段或地点,应实测高程点绘纵断面图,并据以进行纵坡设计。
⑤应根据路线中线线位,在地形图上测绘控制性横断面,并按纵坡设计的填挖高度进行横断面设计,作为中线横向检验和计算路基上石方数量的依据。
⑥依据纸上定线的线位及实地调查资料,初步确定人工构造物的位置、交角、类型和尺寸。
⑦综合检查路线线形设计及有关构造物的配合情况与合理性。
线形设计可采用透视图法检验平、纵、横组合情况。
⑧纸上定线后,对高填深挖地段、大型桥梁、隧道、立体交叉以及需要特殊控制的地段应进行实地放线检验、核对,并作为各专业工程勘测调查的依据。
⑨所确定的线位应总体配合恰当、工程经济合理、线形连续顺适。
对需进行比较的方案,应按上述步骤方法定出线位、计算工程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2、路线放线。
纸上定线工作完成后,应进行实地放线。
⑴放线步骤:①检查和检测原测量控制点,如有丢失不能满足放线要求时,应增设或补设;如超出限差时,应予重测。
对新增或补设的测量控制点,应予联测。
②根据批复的初步设计方案,结合现场地形、地物条件进一步优化调查和完善线形、线位及构筑物位置,确定定测路线。
③实地放线。
④延长直线钉设转点或交点。
⑵实地放线方法①经纬仪极坐标法;②全站仪坐标放线法;③RTK坐标放线法。
五、中桩测量1、中桩测量内容:⑴中桩钉设。
直线段中桩一般每20~50m钉设一点,曲线段可加密为每10~20m钉设一点,遇到下列位置应多加桩。
①路线纵、横向地形变化处;②路线交叉处;③拆迁建筑物处;④桥梁、涵洞和隧道等构造物处;⑤土质变化及不良地质地段起、终点处;⑥省、地(市)、县等行政区域分界处;⑦土地类别变化处;⑧改建公路变坡点、构造物和路面面层类型变化处。
⑵中桩高程测量。
中桩高程应测量桩志处的地面标高。
中桩高程测量一般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在测量精度有保证时,也可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和RTK测量方法。
对于沿线需要特殊控制的建筑物、管线、铁路轨顶、交叉路口路面,必须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规定测出其标高,其检测限差为±2cm。
2、中桩测量方法。
⑴采用经纬仪测量时,直线段应采用极坐标法,曲线段还可采用支距法和偏角法;⑵全站仪坐标法;⑶RTK法。
六、横断面测量1、横断面测量要求:⑴横断面施测宽度应满足路基及排水设计要求;⑵横断面测量应反映地形、地物、地质的变化;⑶如有分离式路基,应测出连通上、下路线横断面,并标注相关关系;⑷横断面应在现场点绘成图并即时核对,采用测记法室内点绘时,必须进行现场核对。
2、横断面测量方法:⑴水准仪──皮尺法;⑵经纬仪视距法;⑶全站仪法;⑷RTK法。
参考文献1、宁津生等.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周亦唐等.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雒应等.公路测设新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