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小伙年赚20万的创业故事

合集下载

16岁创业故事-黄光裕

16岁创业故事-黄光裕

16岁创业故事-黄光裕16岁创业,曾经做过全国首富,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16岁创业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一度排名中国富豪榜首的黄光裕,从商之路并不平静,潮阳出身的他选择了北上,做起了服装生意,直到承包了“国美服装店”,又走上了电器零售的路。

如果说黄的成功有偶然的因素,但其实早就埋下了种子。

罕有人知的是,北上北京之前,靠着他哥哥的帮带,他其实已经涉足商道,做起了服装生意,这在那个年代,颇具超前的眼界和勇气。

黄光裕是潮阳人。

《周府》记载:“潮民力稼穑,收果木、蔗糖及鱼盐之利,经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门。

”人杰地灵的潮汕久有经商的传统,出过不少巨贾名商,最有名的莫过于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

1969年5月出生在汕头潮阳的黄光裕,曾经成为中国首富,性格中具有潮阳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的韧性。

黄光裕的家乡是在潮阳铜盂镇,虽然周围的城镇出过不少名人,但黄光裕所在的曾厝村却小的可以,人口不过300,也没有什么商界强人。

小小的曾厝村在黄光裕15岁之前,是他的全部世界,他和后来做了新鸿基地产的哥哥黄俊钦,以及两个妹妹生活在这里,童年没有很多可以记叙的事件。

1985年,黄俊钦高中毕业,而黄光裕则还没有读完初中,和许多潮阳人一样,他们决定出去闯一闯。

黄光裕和哥哥带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最初和同时代的大量广州、福建商人一样,他们从事贸易——在内蒙古发现商机,然后通过潮汕、深圳、广州的一些厂商关系,贩卖当时的一些短缺物资。

黄光裕并没有在内蒙古呆很久,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认为内蒙古的市场太小,他想找一个更大的城市,他问自己的兄弟,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告诉自己的这个小兄弟是北京,黄光裕就决定到北京看看。

17岁的黄光裕来到北京,走在大街的他上觉得有点恍然。

之前,他哥哥带着他,做过一些物资生意,诸如衣服、电器的贸易。

几乎没有做什么调查,他就通过广州的关系要来了差不多价值15万左右的衣服,他决定在北京开始自己的商人生涯,做一个服装销售商。

创业成功者故事素材

创业成功者故事素材

创业成功者故事素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创业成功者故事素材》的内容,具体内容:创业就是赚钱,人要有梦想,需要敢闯敢干。

这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内心写照。

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初中毕业从800元到168亿 ...创业就是赚钱,人要有梦想,需要敢闯敢干。

这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内心写照。

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一:初中毕业从800元到168亿:奥飞娱乐蔡东青的传奇创业史2009年9月10日,奥飞动漫顶着"中国动漫第一股"的光环顺利上市。

上市后,蔡东青也成为了亿万富豪,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蔡东青以43亿元身家位列富豪榜第222位,而去年2015年更以168.3亿元位列富豪榜第72位。

地道的农家娃,到坐拥168.3亿元(2015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数据,单位为人民币)的富豪,动漫第一股——奥飞动漫董事长蔡东青的经历颇具传奇,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中国沿海企业家的奋斗史。

没有华丽的简历,也没有煊赫的身世,更没有令人艳羡的学历,蔡东青身上有的是上一代沿海企业家明显的风格:低调、务实、智慧、坚韧、变通。

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是,蔡东青把每一次失败都转化为获得更大成功的转机。

因此他也常常自称是"失败的赢家"。

令很多人好奇的是,一个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小伙子是如何成为一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掌舵人?生产"小喇叭"起家1969年,蔡东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是老实的庄稼人,祖父早年在新加坡做生产,后回乡务农。

70年代初期,蔡东青的两个弟弟相继出世,一家人的生活就依靠父母在田地干活,用收成去换回所需。

日子十分艰难。

1986年,蔡东青初中毕业,面临选择,是继续读书、还是帮助家里挑起生活的重担。

说是选择,其实也别无选择,书是无钱再读了,17岁的蔡东青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做的事。

2023年最新的安踏老板丁世忠的创业故事

2023年最新的安踏老板丁世忠的创业故事

2023年最新的安踏老板丁世忠的创业故事30年前,年仅17岁的安踏老板丁世忠,白手起家,背着600双鞋子到北京闯荡。

那时候他天天跑到北京的各个商场,好话说尽,只为多卖几双鞋,肯定不会想到,自己日后能够成为可以比肩耐克、阿迪的中国鞋王 !又一个中国骄傲!又一个商业奇迹!日前,安踏体育在香港召开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根据财报显示,安踏2023年的营收达到了人民币133.5亿元,连续三年增长20%。

与此同时,安踏体育的市值在2023年首次突破600亿港元,比彪马(PUMA)还要高出250亿港元,已经跻身全球体育用品公司排名前五之列!在接连超过国内行业龙头李宁、老牌运动品牌彪马之后,安踏下一个目标无疑就是耐克和阿迪,可以说,快速发展的安踏,已经让耐克、阿迪这些国际品牌睡不着觉!整整30年前,年仅17岁的安踏老板丁世忠,白手起家开始创业,背着600双鞋子到北京闯荡。

那时候他天天跑到北京的各个商场,好话说尽,只为多卖几双鞋,肯定不会想到,自己日后能够成为可以比肩耐克、阿迪的中国鞋王 !鞋镇成长起来的少年17岁独闯北京1970年,丁世忠出生于福建晋江陈埭镇一户草根农家,父亲丁和木整天起早贪黑打鱼捞海产,但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晋江,不少晋江人用石头、毛毡搭起了简陋的厂房,靠着几把剪刀和缝纫机,做起了鞋作坊。

一时之间,陈埭镇鞋作坊遍地,丁和木也狠下一条心,东拼西凑了几千块钱,和别人合伙开起了鞋作坊。

丁世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经商也非常感兴趣。

当时他经商的最大动力是,快点赚钱,然后就能买一辆摩托车了。

1987年,刚刚初中毕业的丁世忠再也读不下去书了,他有个梦想,就是要到北京闯荡一番。

这个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家里的鞋厂做得好好的,正需要人手,你干嘛要出去冒险丁世忠不甘心,他对父亲说:每天都有外地人来买东西,几乎什么都能卖掉,为什么不主动拿出去销售一个坐等生意,一个主动出击。

创业创新好青年事迹材料

创业创新好青年事迹材料

创业创新好青年事迹材料现在这个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不少,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依靠自己的方式生存下来。

以下就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创业创新好青年事迹材料的内容,希望你可以喜欢哦。

创业创新好青年事迹材料一美18岁小伙高中退学创业,靠卖二手手机成为亿万富翁PCS Wireless今年的销售额可望达到10亿美元。

该公司的创始人在创立这家公司时只有不到20岁,他在手机销售,特别是销售没人要的手机方面特别具有天分。

2000年,一名叫本·纳什(Ben Nash)的高中生从寄宿学校退学,然后在曼哈顿的一家批发商那儿找到了一份向零售商销售手机的工作。

他发现了他在学校没有发现的对销售的热爱。

现年32岁的纳什说:“那时我才17岁,是公司的顶级推销员。

”“我住在父母家,每星期生活费为100美元。

”他说,“我满18周岁的时候,我父母要减少我的零花钱。

”他笑着继续道:“我那时候真的很自大,我想进入地产业,我得到了三个相关工作机会。

”但在接受其中一个工作之前,他和几个小伙伴谈到了手机生意:很多完好无损的手机放在库房里没有人要。

每家公司都库存过量。

有些手机销路不好,电信运营商就把这些手机扔到仓库里。

有一些手机只是撕掉了标签就被退回,有些成数很新的手机只需稍微修理一下。

18岁的纳什和他的小伙伴们创立了PCS Wireless公司,把这些手机买了下来,加以修理,想出一些创意方法卖掉。

他们把这些手机卖给了想给员工购买便宜手机的公司,还有有意打折出售这些手机的零售商。

纳什为自己赢得了声誉,成为人们眼中来自一家紧密团结的无线电话公司的积极进取的孩子。

他于是说服社区内的一些人对其进行投资。

业务起飞纳什回忆说:“我们在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收回了投资。

”几年后,他买下了其中一家合作公司和所有对他进行投资的公司。

到2014年,PCS Wireless公司的销售额达7.4亿美元,营收比2013年翻了一倍,销售额今年将超过10亿美元大关。

创业小故事大道理15个

创业小故事大道理15个

创业小故事大道理15个简短的创业故事,却蕴含着成功的大道理。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创业小故事悟出成功大道理,欢迎阅读!创业小故事1:没钱也可以开店张大勇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头脑灵活,善于社交,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他既酷爱电脑又做着电脑的生意,兜里也有一些积蓄,而且身边又结识了众多的电脑爱好者们。

由于当今的网络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张大勇就瞄准了一个挣钱的机会——开一家网吧。

但是,自己积蓄的钱又不够。

经过仔细分析和市场调研后,在一个交通便利又比较热闹的地段,张大勇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网吧。

一年后,张大勇不仅收回了本钱,自己又开了一家分店。

张大勇的成功归功于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对市场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借助于和朋友合作,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壮大了个人的实力,将自己的优势,有效地与外部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大道理】对于每一个创业者而言,永远要面对的困难,就是资源的匮乏,但是,成功的创业者总是能够利用自己仅有的资源,巧妙地与其他资源整合,张大勇不仅有“勇”,还有“谋”——资源整合的意识。

创业小故事2:“敢”创业比“能”创业更重要小张曾患有小儿麻痹症,技校毕业后,家人都担心她今后的路该如何走?经过深思熟虑.要强的小张决定自己当老板。

她发现学校到现在还没有打字复印设备,而附近也只有一家打字复印社,于是就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打字复印社。

身患残疾的小张,选择了自己创业这条路,将自己的劳动贡献给社会,既给许多人带来了方便,也给自己带来了富足和快乐。

【大道理】残疾的小张依然能够创业成功,令人深思!看来在许多情况下,不是你是否能够创业,而是你是否敢于创业,这也是创业者的一个基本素质。

创业小故事3: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出现了淘金热。

有一位17岁的少年来到加州,也想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可看到金子没那么好淘,淘金的人很野蛮,他很害怕。

这时,他看到淘金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口渴难熬,就挖了一条沟,将远处的河水引来,经过三次过滤变成清水,然后卖给淘金人喝。

初中生创业成功例子案例分享

初中生创业成功例子案例分享

初中生创业成功例子案例分享很多人在初次创业的时候,都是资源十分欠缺的,但是只要认真工作,多用心思考,也能实现创业成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创业成功例子相关文章。

初中生创业成功例子案例1:一个初中生的网络创业奇迹——从零到百万他23岁在深圳的金黄金地段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23岁,有的年青人还有大学里享受花前月下的生活,有的人还在寻觅努力的方向,有的人却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领航者,“青年创业网的创始人黄新伟就是后者。

25岁,他完成了从零到百万的跨越,吃了中国创业商机门户网站的螃蟹,在深圳这遍热土上开创了中国最大的创业资讯商机门户网站:“青年创业网”。

他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在没有上过高中,没有进过大学,甚至英语都非常糟糕的情况下,做出了一般人看来需要很高学历才能完成的事——成功运作中国创业商机门户网站:“青年创业网”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位平凡青年人成功的密码吧!2001年他17岁,那年他的初中学业被迫结束。

他从小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但是偏科。

数学和物理考试经常是满分,可惜语文和英语成绩一般,因此错过了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

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的他天天在家里一个人发闷,那个时候他多么希望能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做出一翻事业啊!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深知依这孩子的头脑在农村过“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抱金修地球”的生活浪费了材料!但是出去混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只能做做体力活!他父亲四处打听,最终决定把儿子送到武汉一家电脑集训学校,学平面设计,这个专业的学历要求门槛比较低,而且学费也是家里可以承受的!这样决定了后,父母送他去火车站。

路上父亲担心孩子小,管不住自己,反复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贪玩,家里所有的积蓄都交学费了,学不成的话钱就打水漂了。

他郑重向父亲保证“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随着火车的长鸣,他踏上了又一次求学的征程,从此他的人生即将发生重大的转折。

14个月的刻苦学习为以后成为中国网络创业的领头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励志_白手起家人物创业故事

2023励志_白手起家人物创业故事

2023白手起家人物创业故事2023白手起家人物创业故事1:王嘉廉_支信用卡作为启动资金曾经问鼎印尼首富宝座的陈江河17岁创业。

从给石油公司卖零件,慢慢拓展生意,直到成为石油公司的工程承包商,后来又进入原木加工行业,创办夹板厂。

起初,陈江和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做生意。

后来他希望进入更多行业,比如棕榈种植把公司做更大时。

他感到力量的不够。

当时,印尼政治经济环境复杂,搞棕榈种植,把公司做更大需要社会关系,需要有后台撑腰。

但他没有。

困难面前,陈江和同样没有选择不做。

他说,关系不是天生的,没关系,他就去找关系。

多翻周折后,他找到当时在印尼关系和后台都很硬的华人企业家林绍良,主动献上自己的项目邀请林绍良合作。

“我告诉老人家说,我没有关系,但我能干,能做好生意。

你有关系,你不用亲自干,替我摆平场面上的事情。

我们合作,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大。

”在接受全球华商名人堂采访时,陈江河回忆说。

林绍良欣赏陈江和的能力和勇气。

爽快地答应了合作计划。

他们的棕榈油项目也创造了印尼种植业的奇迹,在短短5、6年间,就赚到了10多亿美金。

2023白手起家人物创业故事2:玉刚_钱出海成为世界船王王嘉廉是全球第一个把软件公司做到10亿美金营收规模的人,也被称为是华人软件业中唯一能和比尔?盖茨并肩挑战的人。

作为移民后代,王嘉廉很早就开始为将来的生计考虑。

念书时,他看到《纽约时报》整整两页半篇幅的招聘广告都是在招聘电脑程序员。

觉得市场上一定是很需要程序员,于是去学了电脑程序开发。

毕业后,王嘉廉进入标准数据电脑公司工作,既编程又推销,学到了一身本事。

不久,一个机会点燃了王嘉廉的创业梦想:一家叫CA的.瑞士公司来到美国寻找销售代理。

王嘉廉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个事情。

但很遗憾,他没钱去成立公司。

“我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王嘉廉在接受全球华商名人堂采访时说。

而且,他想出了办法。

自己钱不够,他找来几个合伙人一起凑,还不够,他们申请了能够申请到的所有信用卡,一起透支出最高金额作为补充。

创业史的主要内容

创业史的主要内容

创业史的主要内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展现在社会发展中。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的展现在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上。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帮到你。

励志的创业史篇一从下岗到自主创业,再到用爱心回报社会,新疆兵团第十二师104团职工白常福十多年间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

见到白常福时,他正在自己的塑钢窗厂内对工人进行指导,如果不是他亲口说,很难想象精神十足的他今年已经72岁,且是一名癌症患者。

1995年,白常福所在的原104团修造厂因长期亏损破产了,53岁的白常福成了下岗工人,面对这个巨大的打击,他没有气馁。

“我们这一帮老伙计,想退休年龄不够,找新工作年龄太大又没单位要,可生活还得继续,迫不得已,我想创业。

”1998年,带着10多个下岗的工友,白常福的钢窗厂开业了。

他记得,开业时设备差,很多部件都需要手工制作,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他和工友们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告诉白常福,加工热水器效益不错,内地市场需求量很大。

病急乱投医的他迅速借了30万元,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20万元,开始生产热水器。

产品投产后,果然内地批发商纷纷前来采购,生意红火无比。

产品有销量了,赚钱了,白常福很是兴奋,却不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由于第一次把产品卖到内地缺乏经验,先交货后结款的交易模式让他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被内地皮包公司骗去了50多万元的货物,加工厂濒临倒闭。

“得知我被骗,借钱给我的人频频上门讨债,60岁,本该颐养天年,我却欠了一屁股债。

”回想起这段经历,白常福已经很平静。

当时,孩子们也纷纷劝他别“折腾”了,替他把债还了,希望他以后能安安稳稳养老。

“我可以放手不干,但我那帮”老伙计”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

”白常福心里想。

就这样,倔强的他没有听从家里人的安排,继续借钱维持工厂的运行。

在白常福快要坚持不下去时,机会再次降临。

2002年,国家开始大力推广塑钢窗,乌鲁木齐各大房地产商也纷纷淘汰原有的铁钢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岁小伙年赚20万的创业故事发布时间:2015-07-01 来源:大学生创业网1989年北京的冬天寒风如刀,沉重的层板压得17岁的邓申伟直喘粗气,呼出的气体在寒冷的空气中立即变成了一段白雾。

他很想念离别了半年的家乡,四川自贡富顺县城周边的一个小山村。

邓申伟背井离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第一股创业潮,正带动了第一股打工潮。

经济相对落后的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

数以万计的四川打工仔如迁徙的候鸟一般,成群结队地奔赴“北上广”地区打工。

17岁的邓申伟只是其中弱小的一只。

和叔叔一起在北京市昌平区物资局当搬运工的他,每天上午9点搭着小货车赶往火车站,将层板一块一块地从火车皮上抬到小货车上,运回仓库后再一块一块地抬下来,扛到库房里堆叠整齐。

一块大层板十几公斤重,一个人只能弓着背佝着腰再用双手反钩住才能背得动。

每天,邓申伟和叔叔每人要背500张层板,每张工钱6分一天赚30元,但却要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三点,最后累得整个人都散架了,连上厕所都蹲不下去。

机会不期而至。

由于干活卖力,邓申伟深得物资局木材公司尹书记的赏识。

1993年,尹书记让邓申伟承包了一辆东风货车,主要承接木材公司的生意,从东北拉木料到北京。

一年下来,邓申伟挣了20多万元。

24岁,有了20多万元的现金,邓申伟一下子就飘了起来。

听说四川老家有不少老板给五粮液供货、卖饲料发了财,他决定不再当货车司机,回老家收高粱倒卖给五粮液。

为了绷足衣锦还乡的派头,他一口气买了一辆4万多元的北京吉普,一部1万多元的大哥大,还加一部传呼机挂在腰上。

好笑的是,传呼机两三天没人呼,他就自己打电话呼自己,“这玩意儿还真能响!”邓申伟神气十足地回到老家收高粱,谁知由于缺乏经营经验,忽略了农民赊账问题,他的资金链很快就断掉了,把车卖了都补不了窟窿。

一夜回到解放前,他欲哭无泪。

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邓申伟不得不来到富顺县城打工。

最艰难的时候,他帮人开修路用的翻斗车,一周回不了家,累得只有趁堵车的时候睡觉。

他的妻子则在车站摆个烟摊养家糊口。

终于,靠着自己的积蓄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夫妇二人分别做起了出租车和皮具店的生意。

两三年后,夫妇两人又有了三四十万元的积攒。

而这个开在偏僻小城的皮具店,则为邓申伟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颗永不安分的心,即使曾经的失败,即使富足的生活。

1998年,邓申伟决定再赌一把,投资50万元开一家火锅店。

辛苦多年家境才好转过来,现在突然要开从未涉足过的火锅店,亲朋好友们都觉得,他一定是疯了。

邓申伟并没有头脑发热,经验教训使他变得越来越理性。

前期,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店址搞好装修,请来了重庆的火锅师傅,取名为“重庆鲜鳝鱼火锅城”。

开业之前,他绞尽脑汁思考如何一炮而红。

看到街对面正在练舞的老年秧歌队,他一下子来了灵感,请他们连续3天敲锣打鼓从东门走到西门,报酬是免费的火锅。

与此同时,他机灵地找到刚刚进入富顺急于打开市场的华润蓝剑啤酒,以只卖他们的啤酒为条件,换来了开业前3天每天免费供应200件的优惠,足以支持“开业3天酒水免费”的酬宾活动。

这些营销策略虽然如今已是屡见不鲜,但在当时仍是让小城的人们眼前一亮,迅速使火锅店在当地蹿红,40张桌子每晚几乎要翻4次台。

仅3个月,他的火锅店就赚了50万元。

第二年,在云南朋友的鼓动下,邓申伟将餐饮生意做到了昆明,同样大获成功。

在经历了最原始的生意洗礼后,邓申伟终于敲到了现代商业文明的大门。

那一瞬的灵感英国著名文学家斯威夫特说:如果某人能使只长一棵草的地方长出两棵草,那么他就有理由成为比沉思默想的哲学家更有用的人。

年轻的邓申伟确实具备这样的潜质,姑且将其称之为一种折腾的本领。

2002年秋天的昆明天气怡人。

正把餐饮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的邓申伟,却收到了一个坏消息:自己的弟弟在昆明开了三家某皮具品牌的加盟店,生意还不错的时候,这个皮具品牌总部资金链出了问题,通知不再向加盟店供货。

弟弟一时六神无主,找到了邓申伟。

邓申伟无法袖手旁观了。

多年来摸爬滚打得来的商业经验,又使他开始冷静分析起来:餐饮业的供应链难以管理,不容易发展壮大,且当时的小天鹅、苏大姐、德庄和谭鱼头等川渝品牌业已形成气候,市场相对饱和。

而当时的皮具市场,高端是LV、古驰等奢侈品牌,中端基本被舶来品占据,而低端则充斥着大量的杂牌皮具,没有一家中国人自己的皮具品牌。

这其中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首先是解决货源问题,邓申伟从广州请来几个做皮具的老匠人,开了一个皮具小厂房,为昆明的三家门店供货,针对云南当地少数民族人群多的情况,主打具有原始民族风格的女包产品,单品均价定为150~300元。

紧接着,为了在众多看似洋味十足实为杂牌的同行中鹤立鸡群,邓申伟决定启用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品牌。

一瞬间的灵感,“红谷”二字跃然纸上。

“简单好记又有民族风情,让人联想到山谷中朝阳初升的意境。

”与此同时,他将店面装修统一改为返璞归真的民族风格,甚至把“红谷”两字刻在原木板上当招牌。

这样一来,红谷的店面在昆明青年路林立的商铺中显得别具一格,很容易脱颖而出。

市场逐渐验证了邓申伟的分析,带有民族风的红谷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一个店每天能卖十几个包包,营收3000多块,一个月下来营收达到八九万元。

原本还有些忐忑的邓申伟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路子找对了,就要快马加鞭!”为了实现连锁发展,他连夜赶制了十几本用于招商的小册子,上面印着像模像样的宣传语“来自异域风情,点缀自我风采”以及招商电话。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将小册子放在店铺里守株待兔。

没想到虽然小册子错别字不少,但第二天就带来一个来自云南省文山市的咨询电话。

打电话的人名叫张洋,当年22岁的他从老家文山来到昆明,寻思着找点什么生意到老家去做。

走到商铺聚集的青年路,他一下子就被红谷装修别致的店铺吸引住了,进而走进店里考察,顺手拿了一本招商小册子。

回到文山后,张洋思忖了一番:红谷这种女包专卖店,在文山当地还是一片空白。

另外,其具有民族风情的设计和返璞归真的店铺装修,在少数民族聚集的文山,很可能会大受欢迎。

于是,他拨通了小册子上的电话。

接到电话的邓申伟激动不已,他连忙告诉张洋,自己连夜赶来。

当天下午一开完会,他厕所都来不及上,便直奔车站,连夜坐了12个小时的车,一泡尿竟然从昆明憋到文山。

邓申伟积极热情的态度让张洋暗暗吃惊。

此前,他也联系过不少加盟品牌,但得到的反应,不是要填繁琐的登记表格,就是要等冗长的审批流程,像邓这样连夜赶来的,还是头一个。

两人一碰面,张洋还没来得及尽地主之谊招待一番,邓申伟便拉着他直奔当地的商业街看店。

文山市就横竖两条商业街,邓申伟带着张洋一行人从早上八点,逛到下午四点,中午累了就在张洋家里的地板上铺张凉席打个盹,最终圈定了两三个铺面。

邓申伟给张洋算了一笔账,考量这些店址的人流量、购买率、租金和人工等因素,一个月应该能挣到1万多元。

照理来说,为了吸引加盟商,厂商应该把盈利前景描述得比实际更好一些,但邓申伟的这笔账保守到甚至低于张洋的测算结果。

“这人靠谱!”张洋被邓的真诚打动了。

一旁的亲戚私下提醒张洋:“看他那小眼睛转个不停,当心是骗子。

”张洋摆了摆手:“怎么可能,哪有骗子这么勤快的?”后来,他不但在文山开了4家店,还因业绩突出被邓申伟请到公司来助一臂之力。

在初期的市场拓展战场上,邓申伟几乎都是这样冲到前线,亲自上阵。

除了在选址、营销上给加盟商提建议,他甚至还帮助加盟商一起装修,细致到亲自动手刻招牌上的字。

这种认真责任的态度感染了很多加盟商和跟随者。

2003年,红谷加盟店达到40多家,涉足云南、贵州和山东三省,同时设立了昆明海兴工厂,从生产端支撑起渠道扩张。

这一年红谷年销售额达到了1000多万元,一切似乎顺风顺水。

活着就有希望红谷做大了,而邓申伟却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但又说不清为什么。

那段时间,他常常梦见一双巨大的手从背后扑过来,半夜醒来一身冷汗。

2004年,邓申伟的老乡、四川人刀郎红遍了中国。

《2002年第一场雪》和《冲动的惩罚》连七八岁的小孩都会哼上两句。

邓申伟很喜欢刀郎的这两首歌,觉得这是一种情绪与压力的宣泄。

可是,对于红谷来说,第一场暴风雪确实来得晚了一些,但随之而来的惩罚却险些致命。

这一年,邓申伟把总部和工厂都搬到了广州永兴,利用当地的皮具产业集群优势,扩大了生产规模。

在渠道上,红谷开始启用走时尚明快路线的第二代店铺装修方案,并向湖南、河北等地扩张,店铺数量达到了400多家。

然而,风暴往往发轫于被忽视的地方。

供应链管理成了红谷木桶那块漏水的短板。

2005年,邓申伟猛然发现,红谷的库存积压竟然达到了七八千万元之多!资金链断裂的声音几乎在耳边响起,更严重的是,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被引发了出来。

比如:很多加盟投资者,一直在疲于奔命地开店,前一个店的盈利用于开下一个店,始终见不到回报;门店销售岗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无法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增长主要依靠多开店,而单店盈利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

所有的压力都向着邓申伟袭来,他深知,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土崩瓦解,要么活下来就有希望。

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仔细梳理供应链后,邓申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红谷的供应链早已乱作一团!原来,初创以来,红谷一直采取铺货制,这种制度省去了加盟商在品种选择上的精力,使其不会因为盲目订货而导致资金和库存压力,可以很快地铺开渠道、抢占市场。

但是,红谷总部的管理团队远离一线,并没有对市场需求做出详细的分析,进而造成盲目下单,有些畅销款订单不足、长期缺货,有些滞销款却越积越多,造成库存压力。

更好笑的是,有时候补订单,100个不够,就直接在后面加个零。

当时,红谷的供应链信息沟通极为不畅,人工统计数据的方式也很落后。

一方面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另一方面工厂生产又需要较长的周期,这样一来,销售预估和生产排单几乎是一团乱麻。

到2005年底,严重的库存积压造成的资金占用,使得红谷已经没有钱给员工发工资了!万般无奈之下,邓申伟不得不向云南一个做餐饮生意的朋友借来几十万元渡过难关——再往前一步,即是万丈深渊。

痛定思痛的邓申伟立即组织人手,统计积压货品和已下订单未发货的数量,对已下订单未生产的货品进行控制,然后在终端推行捆绑销售的促销政策,比如买一个女包送一条皮带,或者送一个钱夹,推动了正品的销售,使毛利率下降,净利率提升。

紧接着,他将“铺货制”改为“订货制”,变原先的“生产驱动型”为“市场驱动型”。

红谷总部每个季度召开订货会,今年春季发布今年秋的新品,今年秋季发布明年春季的新品,按照这样一个周期,加盟商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以往的销售数据以及对流行趋势的把握,选择订货的款式与数量,顺利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重大转变。

这样一来,公司发货总数即为销售总数,总部能够更准确地掌控生产与库存总量,极大地纾缓了库存压力。

接下来,他在公司内部组建了供应链管理部门,专门负责衔接前端门店和后端工厂之间的订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