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茶饮料的加工技术

合集下载

六大茶类加工要点

六大茶类加工要点

六大茶类加工要点
六大茶类的加工要点如下:
1.绿茶:杀青是关键,需控制温度,以阻止茶叶内酶的活性;之
后进行揉捻,使茶叶形成条状;最后是烘干,确保茶叶含水量适中。

2.白茶:采摘后不经揉捻,直接晾干。

3.黄茶:加工工艺类似炒青绿茶,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
道“闷黄”的工艺。

4.乌龙茶:需要经过晒青、凉青、做青、杀青、揉捻和烘焙等多
道工序。

5.红茶:揉捻发酵是关键,使茶叶细胞破碎,释放出茶汁。

之后
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进行发酵,使茶叶的颜色由鲜绿转变为红褐色,茶汁的氨基酸和多酚含量增加,口感更醇厚。

6.黑茶:制作时需要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等工序。


中,渥堆是黑茶加工中的独特工艺,使茶叶内部产生特殊的陈香。

以上六大茶类各有特色,制作工艺也较为多样。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制茶专业人士或查阅制茶方面的书籍。

六大茶类及加工工艺

六大茶类及加工工艺

六大茶类及加工工艺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树品种和茶类居世界第一。

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

1.绿茶:绿茶主要有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四种。

炒青绿茶有长炒青(如眉茶等)、扁炒青(如龙井茶等)、圆炒青(如珠茶等)。

烘青绿茶有卷形茶(如碧螺春茶等)、条形茶(如毛峰茶等)、片形茶(如六安瓜片茶)。

我县主要生产烘青绿茶,用来制作花茶。

晒青绿茶有陕青、滇青等。

蒸青绿茶有玉露、煎茶等。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为:杀青、揉念、干燥三步骤。

杀青方式有加热杀青和热蒸汽杀青两种,以蒸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绿茶”。

干燥依最终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最终炒干的绿茶称“炒青”,最终烘干的绿茶称“烘青”,最终晒干的绿茶称“晒青” 。

2、红茶:红茶主有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三种。

工夫红茶有祁门红茶、滇红工夫、粤红工夫,我省有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

红碎茶有第一套红碎茶(云南大叶种地区)、第二套红碎茶(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大叶种地区)、第三套红碎茶(四川、湖北等中小叶种地区)、第四套红碎茶(湖南、浙江、江苏、福建等小叶种地区)。

小种红茶主要以正山小种为主。

(福建闽北地区)红碎茶:茶鲜叶经萎调,揉捻后,用机器切碎呈颗粒型碎片,然后经发酵、烘干而制成。

红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萎调、揉捻、发酵、干燥。

红茶的加工工艺:一、萎调目的:散失适当水分、叶质柔软、韧性增强、便于揉捻;叶细胞汁浓缩、膜透性增强、酶活性提高、大分子化合物分解,青草气消褪、芳香物质变化。

方法及其优缺点: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热风萎凋。

萎凋的外部条件:温度、湿度、通风与摊叶厚度。

1、日光萎凋:视日光温湿度的高低,可以采用遮阳网:小时,移入室内自然萎凋,忌用全程日光萎凋。

2、室内自然萎凋:在专门的萎凋室内、用木头柱子与萎凋匾分隔成苦干间,萎凋匾长米,宽米,每层间距15-20厘米,一般8-12层,底层离地20厘米,顶层距天花板50厘米,中间设置铁钩(用8号铁线做成)摊叶一层挂一层,逐层萎凋作业。

茶叶深加工学(第二章 茶饮料加工)

茶叶深加工学(第二章 茶饮料加工)
• 咖啡因含量也是判别各类茶饮料的重要指标之一。 纯茶饮料里,咖啡因含量须≥40mg/kg,其中对绿 茶茶饮料规定较高,要求其咖啡因含量≥60mg/kg。
第二节 茶饮料加工技术原理
•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饮料多以调配型茶饮 料为主,即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浓缩液、 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调配等工序制 成的茶饮料。
超声波连续逆流提取机组
二、过滤和净化技术
引起茶汤浑浊和沉淀的原因
1. 由固体颗粒和悬浮物形成的混浊和沉淀; 茶叶颗粒、茶灰、茶梗等夹杂物和细小的固体颗 粒物所形成的; 2. 由水质条件不佳引起的混浊和沉淀; 水中钙、镁、铁等离子含量较高与茶叶中的草酸 结合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以致产生沉淀;
二、过滤和净化技术
• 奶茶饮料和奶味茶饮料:以茶叶的水提液或 其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加入乳或乳制品、 食糖和(或)甜味剂、食用奶味香精等的一 种或几种调制而成的液体饮料。其中蛋白质 含量≥0.5%为奶茶饮料,否则为奶味茶饮料。
• 碳酸茶饮料:以茶叶的水提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 为原料,加入二氧化碳气、食糖和(或)甜味剂、 食用香精等调制而成的液体饮料。
2、多级浇渗式浸提
• 由若干个不锈钢浸提罐串联而成,水按照 一定的顺序依次流经各个浸提罐,浸提率 高、风味品质保持较好。
• 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但组成复杂,成本高, 适合生产批量较大,品质要求较高的产品。
罐组式连续逆流提取机组
3、连续逆流式浸提
• 主要设备是一个带夹套的螺旋输送机,茶叶 原料通过螺旋叶片的运动推向设备的另一端; 而水浸提溶剂则从原料出口端向原料进口端 流动,从而实现有效浸提。
改变茶汤胶体特性:
• 加入明胶、黄原胶、海藻酸钠、卡拉胶、 蔗糖脂肪酸酯等食品添加剂,改变茶汤的 分散性和乳化性,增加茶汤黏度,可防止 在重复冷冻与解冻过程中雪花状薄片的生 成,提高茶提取物的冷水溶解度。如茶固 形物的质量分数为0.004-0.080,黄原胶重 量为茶固形物的5%-12%。

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与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要点

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与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要点

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与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要点茶饮料是以茶叶为原料经过加工工艺制成的饮品,具有清凉爽口、香气浓郁的特点。

茶饮料的加工过程中,热灌装是一个重要的工艺环节。

下面将介绍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与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要点。

一、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1.提取工艺:将茶叶浸泡于热水中,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得到茶液。

2.混合工艺:将提取得到的茶液与糖、酸味剂、香精等原料进行混合,调整茶饮料的口感和香气。

3.杀菌工艺:通过热处理或添加防腐剂,杀灭茶饮料中的微生物,延长茶饮料的保质期。

4.包装工艺:将加工好的茶饮料进行包装,保护茶饮料的质量和营养,方便储运和销售。

热灌装是茶饮料的常用包装方式,主要采用高温灭菌和热熔封口的工艺。

1.工艺流程茶饮料经过混合调配后,将茶液进行高温处理,杀灭茶液中的微生物。

然后,将茶液通过管道输送至热灌装设备中,进行包装。

在热灌装过程中,首先将包装容器进行预热,以减少茶液温度的下降。

然后,将预热好的容器进行灌装,同时进行高温封口。

最后,对灌装好的茶饮料进行冷却处理,以降低茶饮料的温度。

2.要点(1)设备选择:选择具有良好密封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热灌装设备,确保茶饮料在整个灌装过程中不受到污染。

(2)高温消毒:在灌装前,对包装容器以及与之接触的配管进行高温消毒,杀灭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保证茶饮料的卫生安全。

(3)灌装温度控制:对茶饮料进行高温灌装时,要严格控制灌装温度,以避免茶液温度过高导致变质,或者温度过低无法达到灭菌效果。

(4)封口质量检查:在封口过程中,要对封口质量进行检查,确保封口牢固,避免茶饮料在封口后发生二次污染。

(5)冷却处理:对灌装好的茶饮料进行冷却处理,以降低茶饮料的温度,保持茶饮料的口感和品质。

总之,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与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要点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市场需求,确保茶饮料的优质和口感。

《饮料生产技术》

《饮料生产技术》
1.工艺流程
按照生产加工方法的不同,碳酸饮料的生产流程分 为“一次灌装法”和“二次灌装法”。
精选课件
(1)二次灌装法 又称现调法,这是碳酸饮料最初的制造方法。 二次灌装法是将配好的调味糖浆,先灌入包装容器,
再向包装容器中灌碳酸水密封的生产方法。 二次灌装法适合产量小、高级的含果汁或果肉量较多、
含气量较少的饮料生产。
的浸泡液浸泡,温度为40 ~ 55℃,时间为15 ~ 25
分钟。然后用水喷淋,洗去碱液,用毛刷刷去瓶外商
标等杂物,刷洗内部,再用有效氯为50 ~ 100mg/L 的溶液消毒,最后用压力为0.049 ~ 0.098MPa的无 菌水喷射冲洗瓶内壁5 ~ 10秒,瓶外部用自来水洗。
液体冲击法是利用高压液体对瓶子的喷射冲击取代 毛刷的刷洗作用来洗瓶的方法。目前,许多工厂采用 此法。一般碱液浓度≥3%,温度50℃,时间≥5分钟。
精选课件
二氧化碳净化器
碳酸化过程就是指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把二氧化 碳溶入水中的过程。
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量是以单位容积的液体中所含的二 氧化碳体积数来计算的,气体的体积是指标准温度和压 力下气体占有的体积。一般碳酸饮料生产中控制碳酸化 温度和压力使得产品含气量达到1.5~4倍溶液体积碳酸 化。
碳酸化系统用到的设备包括二氧化碳调压站、水冷却 机(板式换热器)、碳酸化罐(混合机)等。
精选课件
2)糖浆的制备 蔗糖是使用最广泛的甜味剂,通常是以无色糖
浆的形式从制造商处购买,或饮料工厂自行使用 高纯度结晶糖制成。
饮料厂的糖浆根据所含成分不同分为原糖浆、 调味糖浆和原浆三种类型。
精选课件
原糖浆是指将白砂糖加水溶解制成的高浓度的糖液。 调味糖浆又称调和糖浆,是指除原糖浆以外,添加了 酸味剂(柠檬酸)、防腐剂(苯甲酸钠)、果汁、色素、 香精等配料制成的糖液。 原浆又称汽水主剂是指将原糖浆以外的配料预先配合 好的混合液。目前,我国由主剂工厂向灌装厂出售主剂 的生产方式正在呈上升趋势,生产得到了细化,保证了 产品质量的稳定,实现了“集中生产、分散灌装”的良 好格局。

茶饮料加工的关键工艺原理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要点

茶饮料加工的关键工艺原理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要点

茶饮料加工的关键工艺原理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要点1.茶饮料生产工艺工艺流程(适合热罐装):茶叶→热浸提→过滤→茶浸提液→调配→过滤→加热灌装→密封→杀菌→冷却→检验70℃左右热灌装温度、准耐热PET瓶包装、准热灌装生产线设备,也可应用于不含防腐剂的乌龙茶、红茶、绿茶、冰茶、柠檬茶、酸梅汤以及果汁饮料等产品的准热灌装(也可用于高温热灌装和灌纯净水、矿泉水等)。

耐70℃左右的准耐热PET瓶每只价格比耐95℃的PET瓶低约0.3元,比耐85℃瓶低0.2~0.3元。

准热灌装生产线其它设备有:调配系统、过滤系统、UHT灭菌系统、理瓶机、倒瓶机、冷却机、喷码机、装箱机。

其工艺同于冷灌装。

工艺要点:水处理:茶饮料用水要求较严,一般采用纯净水为好,水中大多金属离子不仅直接影响口感劣变,而且会导致茶生成浑浊沉淀。

水质要求如下:(1)pH值中性或略偏酸性;(2)浊度<1.6度;(3)电导率<10μs/cm2 ;(4)无异味。

化糖:优级糖(非硫化糖),可先与一些难溶性的物料,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混合好后,溶解过300目筛。

调配:1)茶粉先用50~100倍处理水(约60℃)完全溶解后加入。

冷溶型茶粉可用常温水充分溶解后加入。

2)酸味剂用至少20倍的水溶解后缓慢加入,不断搅拌。

3)其他辅料应先溶解再加入,加入后应充分混合均匀。

精滤:5μm以下孔径,最好1~2 μm。

杀菌:UHT方式——135±2 ℃,4±1s;果汁杀菌方式——约120 ℃,10-30s;2. 热灌装:88~90 ℃。

从杀菌到灌装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min内。

洗瓶:氯水或过氧水消毒,无菌水冲洗后吹干。

倒瓶:对瓶盖进行杀菌,30~45s。

冷却:最好进行梯度冷却至接近常温。

由于茶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极易氧化褐变,因此需加入抗氧化剂以抑制茶叶的氧化反应。

调配后的茶叶经3万分子量孔径的超滤设备过滤。

可以有效的除去茶叶中的悬浮物质和可溶性胶体,减少沉淀的产生。

雪莲果茶饮料配方的技术研发流程

雪莲果茶饮料配方的技术研发流程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生物碱和多种氨基酸,对人体均有保健作用.可以消除疲倦、有助于消化、减肥、明目利尿,对心血管病、糖尿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近年来,以茶为原料,经过提取茶叶中的各种可溶性物质加工而成的茶饮料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惊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而名列饮料市场的“探花”,有关业内人士预言,茶饮料将在中国掀起第三次饮料浪潮,甚至取代饮用水地位,与发展多年的碳酸饮料争夺市场霸主。

雪莲果果肉晶莹别透,酥脆多汁,甘甜爽口,不含淀粉,果中果寡糖(低聚糖)含量是所有植物中含量最高的,属于低热量保健食品,特别适宜糖尿病人和肥胖病人食用,可帮助消化,调理肠胃,治疗下痢,使排便通畅,是肠胃病的克星,消炎利尿,保持尿路畅通,清肝解毒,能有效预防面部暗疮斑点,是养颜美容的天然保健果品。

在茶汁中添加适量的雪莲果汁,既改善了茶饮料的风味,又强化了营养,此外,在口味上也更加吸引消费者。

工艺流程操作要点茶汁的制备:雪莲果茶的风味与茶汁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茶叶的种类、浸提条件。

茶叶种类的选择:选取市售绿茶、茉莉花茶、普耳茶、铁观音茶,分别在温度为90℃时浸提20 min(茶水比为1:50),制得茶汁。

雪莲果汁的制备:莲果-去皮-淡盐水、Na2SO3浸泡-热烫-榨汁-酶解-过滤-果汁雪莲果茶饮料调配:通过试验得知:茶汁与雪莲果汁之比、蔗糖用量和柠檬酸用量的不同配比是影响这种茶饮料风味的主要因素,为了制定具有最佳风味、最适宜饮用的配方,本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其中试验评价指标采用感官综合评分法,对9个实验样品分别从色泽、香气、口感和风味、组织状态4个方面进行感官品评并进行打分,从而确定最佳配方。

褐变的控制晶莹透明的雪莲果,其果汁褐变十分严重,包括酶促褐变与非酶促褐变。

试验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褐变。

结果表明,削皮后的雪莲果立即用1%的淡盐水和0.02%的亚硫酸钠溶液浸泡,再在沸水中烫10min,然后榨汁,所得果汁的色泽为明亮的黄色。

几种饮料的加工工艺分析课件

几种饮料的加工工艺分析课件

、红茶、乌龙茶等。
茶叶质量
02
确保茶叶质量,选择无农药残留、无污染的优质茶叶,以保证茶料的安全和品质。茶叶处理
03
对茶叶进行筛选、清洗、萎凋、揉捻、发酵等处理,以释放茶
叶中的风味物质。
茶汁的提取和过滤
提取方法
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如 浸泡、渗滤、煎煮等,以 最大限度地提取茶叶中的 风味物质。
过滤去渣
包装
将杀菌后的果汁进行适当的包装,可 以使用玻璃瓶、塑料瓶、纸盒等包装 材料。包装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和 阻光性,以保持果汁的新鲜度和口感 。
04 碳酸饮料加工工艺
原料选择与处理
原料选择
碳酸饮料的原料主要包括水、碳酸、甜味剂和香精等。水应 选择无异味、无污染的优质水源。碳酸应选择食品级,符合 国家相关标准。甜味剂和香精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 加剂。
灌装与灭菌
将调配好的饮料灌装到容器中,并进行适当的灭菌处理,以确保 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07 结论
饮料加工工艺的发展趋势
高效、环保的生产工艺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饮料加工企业将更加注重采用高效 、环保的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智能化技术应用
智能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饮料加工领域,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能耗,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功能性原料的选择和处理
功能性原料
选择具有特定功能的天然或合成原料,如维生素、矿物质、草药 、氨基酸等。
原料质量
确保原料质量稳定、安全、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检验和认证。
预处理
清洗、干燥、粉碎、混合等处理,以便于提取和混合。
功能因子的提取和保护
1 2
提取方法
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如溶剂提取、超临界流体 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以最大限度地提取功 能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从蒸青到炒青
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
“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陆游诗中就有记述:“日铸(浙江绍兴日铸茶)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
到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述。
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以后扩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产。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叶缘受损变红,再经锅炒、揉捻、烘干后,汤色橙黄,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2制茶与茶类演变
2.1中国茶叶分类
参考文献
[1]禁圆圆,我国茶叶技术发展状况及创新趋势[M].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0:68-124。
[2]张正竹,李尚庆,吴卫国等,茶叶现代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推广[R].安徽农业大学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黄山市徽州漕溪茶厂.2008.10.
[3]章传政,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R].南京农业大学.2007.
1.6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绿茶是经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汤绿叶。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
茸毛特多的茶树芽叶经晒或烘干后,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茶叶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茶叶发黑,形成了黑茶。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各类茶饮料的加工技术
张典
(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茶叶的原产地是中国,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把茶叶这种健康的饮料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随着茶叶的漫长发展,茶饮料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关键词:茶叶种类;加工技术;发展史。
岩茶加工工艺步骤: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铁观音加工工艺步骤:鲜叶——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足火。
3.5黄茶的加工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茶被利用作药治病,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1.3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到了唐代,制法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腊面茶,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谓之“龙团风饼”。
[4]中国茶叶加工现状[R],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8.
[5]江用文,中国茶叶加工及深加工现状[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8.5.
[6]宋丽,《茶业通史》的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9.6.
[7]秧志强,关于我国茶叶发展的思考[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5.
中国茶类之多是世界之最,众多的茶类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
基本茶类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红茶。绿茶又可分为,蒸青绿茶、晒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
在加工茶类分为,花茶、压紧茶、萃取茶(速溶茶、罐装茶水等)、果味茶、保健茶(减肥茶、杜仲茶等)、含茶饮料(茶可乐、茶汽水等)。
中国的茶类是世界多多的,茶类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中国的茶叶加工技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叶的加工从最早的采食鲜叶—生煮羹饮—晒干磨碎—蒸青造团饼—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绿茶)—炒青绿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现代在加工茶,茶叶加工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国现阶段茶叶加工技术总体上还处在半手工、半机械化的低水平,在消化吸收国内外茶叶及食品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茶产业的实际,开展茶叶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加工技术、工艺和装备研究和技术集成是提高我国茶叶加工技术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介绍了茶叶现代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推广的实践,包括:新型茶叶加工设备的研制;茶叶加工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的研建;四种典型外
3.7黑茶的加工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的安化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安化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
4结语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几乎每一个中国人每天都不同程度的接触各种茶饮料,茶叶的加工技术能不同程度的满足每个人的不同口味要求。中国的茶叶加工技术从最早的神农时期到现在的在加工技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不断地在总结中取得进步使茶饮料走向了世界。茶叶加工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将来还会有更多新的茶叶加工技术,使茶饮料以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发酵是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类化合物酶促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形成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3.3花茶的加工
花茶是将绿茶或红茶用香花拌和,使茶叶吸收花香后而制成。
其基本工艺流程:
茶坯处理一鲜花维护一拌和窨花一通花散热一收堆续窨一出花分离一湿坯复火干燥一再窨或提花。
3.4乌龙茶的加工
2.2鲜叶成分
水分(75%-78%)。
干物质(22%-25%)。干物质中包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其中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20%-30%)、氨基酸(1%-4%)、生物碱(3%-5%)、酶、茶多酚(20%-35%)、糖类(20%-25%)、有机酸(3%)、脂肪(8%)、色素(1%)、芳香类物质(0.005%-0.03%)、维生素(0.6%-1.0%);无机化合物(4%-7%)包括:水溶性部分(2%-4%)和非水溶性部分(1.5%-3%)。
1.4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唐代已有散茶,陆羽《茶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宋代,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一曰片茶、一曰散茶。”
明代,散茶生产更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改贡饼茶为芽茶:“庚子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3.6白茶的加工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基本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卷紧茶条,缩小体积,初步成型;适当破坏叶组织,便于冲泡。
干燥是蒸发水分,发பைடு நூலகம்茶叶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排除过多水分,防止霉变,便于贮藏;继续内含物的变化,提高品质;进一步整理茶条,改进外形。
3.2红茶的加工
红茶属全发酵茶,揉捻后发酵使叶子变红是工艺关键。
红茶加工流程:
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烘干
萎凋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使鲜叶脱去部分水分及促使叶内化学成分变化的作业。其是为了散失部分鲜叶水分,减少细胞张力,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做形。伴随水分散失,细胞液浓缩,细胞膜透性增强,酶活性增强,为发酵打基础。内含物发生部分变化—可溶性物质(糖、氨基酸等);香气等。
1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史
1.1采食鲜叶
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从神农时代算起,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本草衍义》记录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奇解”。可以看出,最初利用茶叶是采食鲜叶。
1.2从生煮羹饮到晒干磨碎
生煮类似现在的煮菜汤,用茶来当做菜。《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
3各类茶的加工
3.1绿茶的加工
品质特点:绿汤绿叶
基本工艺流程:
杀青一揉捻一干燥
杀青:高温钝化叶中酶的活性的过程。
杀青方式:
蒸汽杀青——蒸青
锅炒杀青——烘青、晒青、炒青
其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的酶促氧化;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蒸发部分水分,便于揉捻
揉捻是利用外力把叶子揉紧成条,并破坏部分叶组织的作业。其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