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6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名师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名师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背景掌握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1.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概述学习目标和方法1.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引起学生兴趣讲解:介绍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二章:宋元时期的都市发展2.1 教学目标掌握宋元时期都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活2.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都市的发展历程都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活2.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引起学生兴趣讲解:讲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三章: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3.1 教学目标掌握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的影响和价值3.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的影响和价值3.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引起学生兴趣讲解:讲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案例分析:分析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四章: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4.1 教学目标掌握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特点和方式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对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特点和方式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对社会的影响4.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引起学生兴趣讲解:讲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特点和方式案例分析: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对社会的影响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激发学生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5.2 教学内容总结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提出拓展阅读和研究方向5.3 教学过程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讨论:学生分享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看法和感受拓展:提出拓展阅读和研究方向,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都市商业与市场6.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商业的发展与市场的运作机制掌握宋元时期都市商业的特点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都市商业的种类与组织形式市场运作机制和商业法规都市商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6.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宋元时期的商业活动,引起学生兴趣讲解:详细讲解宋元时期都市商业的种类与组织形式,市场运作机制和商业法规案例分析: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商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七章: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娱乐7.1 教学目标掌握宋元时期都市文化娱乐的形式和内容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娱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都市文化娱乐的形式和内容,如勾栏、瓦肆等文化娱乐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7.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宋元时期的文化娱乐活动,引起学生兴趣讲解:详细讲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娱乐的形式和内容案例分析:分析文化娱乐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八章:宋元时期的都市教育与科技8.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都市教育的发展和科技成就掌握宋元时期都市教育与科技对当时社会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都市教育的发展,如学校、科举等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等教育与科技对社会的影响8.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或教育设施,引起学生兴趣讲解:详细讲解宋元时期都市教育的发展和科技成就案例分析:分析教育与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九章:宋元时期的文化名人及作品9.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文化名人的生平和贡献掌握宋元时期重要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和价值9.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文化名人的生平和贡献,如苏轼、李清照、关汉卿等重要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窦娥冤》等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9.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宋元时期的文化名人或作品,引起学生兴趣讲解:详细讲解文化名人的生平和贡献,以及重要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和价值案例分析: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10.2 教学内容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总结与反思学生批判性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10.3 教学过程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讨论:学生分享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看法和感受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引言重点关注环节:讲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____字版本)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与历史起源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农业的出现与农耕文明的形成-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征2. 四大文明古国的崛起与影响-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兴衰沿革- 金文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周礼与封建制的确立- 儒家、道家与法家学派的兴起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兴起与战争- 诸子百家与思想解放- 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权与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秦朝的兴起与战国时期的背景-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吕不韦的变法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郑国渠与灌渠的建设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2. 汉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融合- 高祖、文帝时期的改革与制度建立- 私人奴隶制的废除与奴隶主义的兴起3.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与扩大- 郡国制度的改革与丞相制的设立- 经济政策与农业开发的推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家与文化艺术1. 魏晋南北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三国与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草原胡族与汉族统治者的相互影响- 华夏中心思想与多元文化的融合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乐府古文化与文人雅集的兴起- 道教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归化诗与七言绝句的创作与影响- 旧体诗与文言小说的发展与繁荣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曹操与司马懿的政治功绩- 王导与嵇康的文化贡献- 陆机与张载的学术成就- 道教的创始人与佛教的传播第四章隋唐的政治体制与文化繁荣1.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统一战争- 隋朝的郡县制与六部制度- 科举制的建立与士族分化- 大运河的开凿与通商发展2. 唐朝的政治体制与繁荣时期- 唐朝的兴起与玄武门之变- 宋玄宗与肃宗时期的政治运动- 唐玄宗盛唐时期的政治体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文人政治的兴起3.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外交往来- 唐朝的文化格局与科学技术成就- 唐朝的雕版印刷与纸张产业- 唐朝的外交往来与丝绸之路- 唐代文人与美术、诗词创作的繁荣第五章宋元时代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1. 宋代的政治变革与中央集权- 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宋代的官员选拔与科举制度- 大宋君权的制约与宰相决策- 欧洲封建制度的作用与对比2.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元世祖的征战与统一中国- 愚民政策与蒙古统治模式- 元朝的三税制与行省制度- 蒙兀儿与汉人的交融与对抗3. 宋元时代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 宋代的农业技术与产量提高-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商业革命- 元代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 宋元文化艺术的昌盛与交融第六章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思想解放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明太祖朱棣的起义与建立- 朱棣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明太祖的海禁政策与对外扩张-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 明末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明朝的文臣集团与武将集团- 东林学派与反抗与革命- 崇祯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3. 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建国和后金制度- 顺治、康熙与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 清朝文官政治的裁制与统治模式- 准蒙继位制与八旗制度的变革第七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 清末民主革命与西方利益- 清朝社会矛盾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中日战争与列强对中国的割据- 五四运动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与组织建设- 八二七事件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长征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建设-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现代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推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挑战总结:以上为____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历史起源、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06宋元时代城市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三、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现象
1、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道常出现流转商 品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墟”、“场”等,有些集市逐渐 发展为市镇,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1)秦代:郡—县两级 2)东汉:州—郡—县三级 3)唐代:道—府—县三级 4)北宋:路—州—县三级 5)元代:省—路—州—县四级
★最外罗城(外城),周围 40多余里,每百步,设马面、 战棚,布置商业、作坊、寺观 民居、瓦子等。
4、道路及河道系统
★道路系统特点
在逐步的扩建中形成一条 中轴线,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 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称及 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 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城市的道路系统分为通向 南熏门、新宋门、新封丘门、 新郑门的主要干道和其它一般 干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直接与 城市的干道相连
3、城市总体布局:三套方城,南北长,东西短
★最内皇城,也称大内(紫 禁城),周围五里,宫城居中, 四面开门,南正门为宣德门, 是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 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城外有护 城河;
★第二重里城,又称内城, 四面有10个门,城门均设置瓮 城,外有宽阔城壕。里城内主 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 店、作坊、瓦子等;
2、手工业
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采矿(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炼、瓷器、纺 织、造纸、造船业等
南宋突火枪
宋代的火箭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二、宋元时代经济背景
3.商业
1)商品流通上,开始产生纸币(交子) 2)政府财政收入上,开始征收商税 3)南北农村中,出现许多定期集市 4)城市中商业随街布置,店主昼夜 营业 5)商业和手工业的行会组织增加
★河道系统
中国音乐简史自考卷 复习资料 (新)

中国音乐简史自考卷复习资料123、。
4、《史记》所述:“击瓮叩缶,真秦之声”,表明我国古代乐器来自于秦国。
5、黄帝时期的代表性乐舞是云门。
6、在六代乐舞中歌颂大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是7、“弦歌”包含在雅乐这种音乐形式中。
8、西周时期,常用于士大夫乡饮酒礼中的“弦歌”,又称为小雅。
910111213、14、明清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是15、杂剧每折的主唱角色有一个。
16、在元杂剧兴起之前,浙江永嘉地区流行着一种民间戏曲,称之为“永嘉杂剧”,17在音乐文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我国著1819、在楚汉战争其间,刘邦在一次战役中采用了四面楚歌的战术,巧妙取胜。
202122232425、公元前19626、在汉代乐府中担任协律都尉、掌管音乐事务的是李延年。
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乐记。
41424344、人们赞扬伯牙的琴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45、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转调的理论,即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464748、我国戏曲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的时间是:1790。
49、《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定为我国国歌的时间是1978年3月5日(试卷中选项应选1949年9月27日(代国歌),可能是出题有误)。
50、现存的我国最早的琴曲古谱是梁代丘明所传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515253、《听松》是一首二胡曲,作者华彦钧(瞎子阿炳)。
54、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二、名词解释题: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协律都尉:汉武帝立乐府,使司马相如等作诗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谱成乐调。
但在当时为临时官名,不常设。
至晋代,改称协律校尉,属太常寺。
:1、代面:代面是唐代表演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故事,因兰陵王貌美,自嫌不足以威敌,故临阵必戴一面具,齐人即以此为舞,表演征战击刺之状,称为兰陵王入阵曲2、苍鹘唐宋两代时期,参军戏角色名。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第一章概述宋之前的唐朝宫廷音乐,是当时中国音乐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这一成就的获得,与唐朝盛极一时的国力和国际性地位密不可分。
而唐后期的战乱决定了宫廷音乐活动的趋势必然从盛唐恢弘规模的高峰逐渐下滑,不复以往的辉煌。
因此宋朝的宫廷音乐大致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宫廷音乐艺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
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
宫廷音乐规模随着朝廷内外交困的加剧而缩小。
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教坊这一掌管与从事宫廷音乐艺术表演的机构始被废止,后再建再废。
此消彼长的是宋元时期市民音乐异峰突起,在宋元及宋元以后,牢牢占据了时代音乐的显要地位。
宋元时期的社会,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城市(镇)人口急剧增长,其兴旺程度大大超越了汉唐时代。
作为市民阶层的贫民百姓,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或进行小型商业活动才能维持生计,而他们在辛苦劳作之余又需要有适合自身的娱乐活动来消除疲劳、放松精神,这样,既为满足市民阶层需求,又为表演者、创作者和组织者提供谋生手段的市民文艺就此营运而生,并迅速影响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层,从而成长为当时的文化主流。
而市民文艺中的音乐大致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具有商品经济性质。
第二,具有固定的演出场所。
宋元时期主要的商业演出场所是“瓦子”中的“勾栏”。
第三,具有职业艺人和专业行会组织。
勾栏艺人吧演出作为养家糊口的长期谋生手段,有的终生固定表演于一个场所;同时,艺人们一专业之分,组织起了自己的行会团体,称之为“社会”。
第四,具有主流音乐的地位。
市民音乐兴起后,以其追求通俗、参与和娱乐的审美特征迅速吸引了文人阶层和统治阶层。
第五,具有以综合艺术音乐为主体的样式,其中的戏曲音乐是时代音乐的代表。
在市民音乐中,固然有细乐、清乐等纯音乐的器乐演奏,但绝大多数是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如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歌曲和说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舞旋、舞剑、舞判等舞蹈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而杂剧、南戏等戏曲更是音乐与戏剧、舞蹈和文学的多项综合。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衙署、寺观、民居、
商店、作坊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罗城—— 最外一层 的罗城(外城),为 周世宗修建,共20个 门 , 其 中 13 个 城 门
宫城
(北面4个,东、西、 南各3个),7个水门 (北面1个,东、西、 南各2个);城门设 瓮城,城墙外有宽阔 的城壕。
5、道路及河道系统
道路成井形,但并不对称及 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道路 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 道,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 巷道组成。主要道路“御道” 四条:从宣德门至南薰门; 从宣德门向东至土市子,向 北至永泰门;从州桥向东经 丽景门(旧宋门)到朝阳门 (新宋门);从州桥向西经 宜秋(旧郑门)至顺天门(新 郑门)。
• (2)主要结果 • 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
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 • 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 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 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
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4、城市平面布局
三套方城,南北长,东西 短,平面形状不方正 。
宫 城 —— 又 称 大 内 (紫禁城),居城 市中心,为正方形, 有城墙和城壕;四
宫城
面开门,城南正门 为宣德门,是城市 中轴线的起点,宫 城四角建角楼,城 内建宫殿为皇室办 公、所居服务。
内城——又称里城,
呈不规则方形,城墙
外有宽阔的城壕;东、
南、北三面各三个门,
宫城
西面一个门,城门设
瓮城;里城内主要布
3、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 (1)原因:规模偏小,满足不了都城发展要求 东京有三重城圈,中心皇城原是唐宣武军节度使治所,
第二重是里城,亦称旧城,原为唐代汴州的州城,周围有 二十里五十步。因为这是州城,规模远较都城为小,街道 也很狭窄。再加上唐代后期和五代时,居民不断“侵街衢 为舍”,街道更加狭小。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日用必需 品的需要量日益扩大,这个州城的规模,远远不适应作为 都城的需要。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上篇:古代部分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 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第二节: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 第三节: 南宋临安(杭州) 第四节: 宋代平江府(苏州) 第五节: 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和宁波 第六节: 辽、金地区的城市 第七节: 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第八节: 元代蒙古地区的一些城市 第九节: 宋元时代的防御城市钓鱼城
开封处于大运河与黄河相交处,大量漕运在开封转运, 是工商业交通重地,加上军事保护,地位更加突出。
(3)开封 的漕运体系
经过以上漫 长曲折的过程, 东京的漕运体系 已基本形成。到 北宋立国,又多 次修浚,使其更 为完善。其中直 通东京城内的主 要河流有汴河、 蔡河、金水河和 五丈河,号称 “四水贯都”。
(7)多数城市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布局变为不 规则形态。
第二节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
1、北宋东京(开封)的历史沿革 (1)开封附近为我国古代文明最先发展地区之一,殷
商时期在这一带出现过不少城市。 (2)春秋时期郑庄公命郑邴在此筑城,作为屯粮储粟
之地。
(3)战国时魏慧王迁都于开封附近新里城(大梁), 为政治中心、商业都会。
第一节 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1、宋元时代的社会背景 (1)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的割据、持续混战,北方受战
争影响很大,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的人民再次向南迁移, 使南北朝以来的经济文化南移进一步发展,部分南方城市 得到发展。
(2)公元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 取生产发展措施,促使城市更加繁荣。大城市的数量较唐 代有很大的增加;城市面貌也与唐代城市有很大的改变。
(3)公元1127年,金朝灭了辽与北宋后,形成长期和南 宋王朝南北相持的局面。在南宋控制地区,长期稳定,城 市发展。首都临安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康为军事 据点、经济枢纽,其他还有多个商业城市。
(4)蒙古族兴起,灭了金和南宋,建立元朝,各民族融 合大发展,南方城市保持繁荣,北方新建部分城市。公元 1368年元朝灭亡。
2、宋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1)出现定期集市,部分发展成为市镇,丰富了我国古
代城镇体系。 (2)商业突破城垣发展,坊市制度崩溃,建立新的街巷
制。 (3)火药的使用使得城市攻守技术进步,加砌城墙、修
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等。
(4)城市规模变大。
(5)城市中宗教建筑发达,影响城市面貌。
(6)淮河水系破坏,汴河阻塞,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影响 很大,部分城市如洛阳、开封衰落。
5、道路及河道系统
河道系统 有四条河,通过护城 河相互沟通。桥梁也 多(33座),在结构 上具有创造性。桥梁 是城市景色的一部分。
6、市肆街道面貌
宋代誉之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商业革 命带来了城市突破式的变革,典型的标志即是城市的市制与坊 制的解体,街市的产生。
坊市解体,街市产生不单是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更重要的在于引发了城市的功能性质、物质要素、 结构布局等方方面面的整体嬗变,由此,中国古代城市向前发 展了一步。并且,城市的发展又在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 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开封的发展 北宋定都东京开封,是中国都城由西向东历史性的转
移。这次转移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军事 地理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无山川之险),东京完全是凭借 其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成为北宋的都城,也就是其“天下 漕运中心”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开封的发展史在某 种程度上讲是一部漕运体系的发展建设史。
(4)五代除后唐外,均在开封建都。
(5)北宋统一后,建都东京。 (6)金灭北宋后,开封遭到破坏,迁都临安,开封成 为地区性政治中心。
(7)后元、明、清等朝代开封均为地方性省会。
2、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 (1)关中的衰落与南方的崛起 关中经过多年的垦拓,实力衰减,加上战乱,趋于凋
敝。而南方此时开始繁荣,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出 现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关中作为政治中心 要接受经济中心的支持,其最大的问题是漕运的艰难。特 别是经过黄河的三门之险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运到长安的 粮食已是“一粒粮食,一粒金”。在为了便于统治全国, 政治中心不便南移的情况下,接受南方给养的便利性已是 选择都城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