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白

解读李白

李白的一生可以用一首诗来形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明月”是贯穿李白一生的一个意象。余光中先生说李白是什么样的人呢?他说李白“酒入

豪肠,便有三分啸成了剑气,余下的七分酿就了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这个

人,心中的酝酿与丘壑,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

光芒的时候,才会不自觉地透射到外面。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

浅显的一个意象。李白说这样一片洒洒落落的明月光明亮到什么程度?“疑是地上霜”。也就

是说,他把一种光线转化成了一种质地。“疑是地上霜”的时候由空转实,人的心事也转实了。

“举头望明月”,这是他的向往。而低下头呢?思故乡。人在举头与低头之间这是什么?这就

叫做俯仰中宇宙。李白这个人思乡会思到什么样的程度?他真的有乡可思吗?我们来说一说

李白的故乡。李白的出生地在中国的版图之外,现在属于俄罗斯的碎叶。李白这一生真的在

乎故乡吗?李白一直说他这个人要年轻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每走到一处,可以说“兰

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在他的心里,没有太

清晰的故乡与他乡可言,只要有一个地方能让他安顿就可以了,所以他是一个处处为安的人。

李白也曾经遭遇过变乱——安史之乱。大家遇上以后都要逃难,李白从长安城也跟着跑。跑

了没多远就到了扶风,路上遇上一个豪士,这人请他喝酒。李白多么天真,他说“一抚剑、

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我就把帽子一脱、剑一放,

在这儿开始跟你唱和了,喝你的酒了。所有什么战乱啊,恐慌啊,危机啊,突然之间退得遥

遥远远,而人心中的那样一种天地欢畅一下子就超越出来了,所以李白不是一个在乎家乡的

人。

李白从来不会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对家乡本来是可以思一思的,但

是他没有那么深的离愁别绪沉浸其中。他一个人孤独的时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此一刻,“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天地万物突然之间,变得

欢心而沸腾。这样的一种心情,能有什么苦难可以击倒李白?从他的诗里会发现这个人的主

观能量实在太大了,他可以大到多大呢?李白想干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他如果去很远的地

方,可以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如果想上天,说“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他要是高兴,说“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他要是发愁,他说“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一个悲也千古,乐也千古的人。他如果要是形容朋

友对他好,可以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他如果要发愁,可以说“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所以李白这一生,其实终其一生:明朗、天真,他一生的性情就是他最大

的骄傲。

这个世界上,真正自由的人必先精神独立,也就是李贺说“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

主。”真正的大地英雄是没有君王的,也没有主子的。李白这一生因为他不科举、不当官、不

附庸,他依赖的就是他的才情,所以他就成为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所以回过头来讲有

这样的天地之心,才能够望穿天地明月,有这样的天地托身,才可以不计较故乡的所在。杜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甫曾经有一首诗说:

写的就是李白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

李白静夜思原版

《静夜思》原版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 故乡 《静夜思》日本版为原版,中国的被改过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斯报道日本共同社29日文章原题:日本保存的古代中国文化元素见证两国渊源作者:河野彻最近共同社报道了一则华裔初中生来到日本后才发现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存在两种版本的趣闻。说实话,虽然我也在日本初中的“汉文”(古代汉语)课上学过《静夜思》,但是一直没有仔细研究过在中国流行的版本,看了这篇报道后才意识到中日所传版本有所不同。 据称在日本流传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原诗,而在中国被人们所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宋代以前的版本都跟日本遗留下来的版本一样,可以说日本完整保存了这首诗的原初面貌。 我不是专家,没有能力分析为什么这首诗在中国后来被稍作改动了,但觉得 短短20个字中两次出现“明月”有点繁琐,且“看月光”比“明月光”显得主动,表达了诗人的原意。我觉得原版文字虽然比较直接,但符合豪迈诗人李白的风格。 在十九世纪欧美势力挟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学力量进入东亚以前,对江户时代“锁国”两百年的小岛屿日本来说中国是一个大国。日中两国来往大约两千年, 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一直是学习崇拜对象。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加入西方帝国主义的行列、走上相当于“中体西用”的“和魂洋才”之路,但学校里仍设有“汉文”课,学习中国的基本古典。二战后日本人一方面五体投地向美国学习,一方面依旧从初中便学习“汉文”。 其实,日语里有很多从中国传下来的四字成语。我们也把“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为“鸡口牛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为“瓜田李下”等等。包含数字的成语更多,诸如“朝三暮四”、“四分五裂”、“五里雾中”。日本人对有些中国成语的来源“一知半解”,但成语在日语里可谓“四通八达”,它的“千姿百态”丰富了日语。这些词汇日本人全部都用,正是“大同小异”。有意思的是漫长的时间过去后,与李白的《静夜思》一样,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举一个例子,日本人把和服也叫作“吴服”。日本历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吴国”应天皇的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纺织缝纫技术专家的故事。中国战国时代和汉朝的服装是宽衣博带,很像日本和服,穿短

解读李白古意二首

笔者发现李白以《古意》为题的诗歌有两首。笔者冷月剑客认为《古意》两首都是天宝元年所作。之一:《南陵别儿童入京》原名《古意》南宋咸淳本所改。内容如下: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为南宋咸淳本所改。对于南陵的解释,学术界意见不同。有人认为南陵为今安徽省的南陵。笔者认为是沙丘城(今兖州段泗河)以东今曲阜管辖陵城,陵城在曲阜城南,也称南陵。因为那里当时有李白房产和田地。 七四二年(玄宗天宝元年)玉真公主等人向皇上推荐李白。皇上天宝元年征召李白入京。李白漂流不定,送诏书的人快马加鞭,随着李白的足迹追赶,从任城追到泰山,再追到徂徕山,然后在鲁城(今曲阜)城南李白的家里相遇。南宋咸淳年间的好事者也绝对不会胡编乱造,他把《古意》改为《南陵别儿童入京》一定有他的道理,从天宝元年到咸淳年间有二百七十余年,他应该比我们有更多的历史记载,甚至于几代人的言传都知道李白是在南陵入京的,他所以把《古意》改为《南陵别儿童入京》以便后人更容易更具体的领会李白的诗意。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从山中游玩归来时,白酒正好酿熟,秋天里黄鸡啄黍吃得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李白叫仆人杀鸡准备好酒,可能是招待送诏书的人,也可能是乡亲们给李白入京践行。孩子们很高兴,牵着衣服嬉闹。或许是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吧。“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高歌一曲,今天高兴喝个大醉,手舞足蹈,明天就要启程进京了,起舞落日争光辉,应该有双层含义,一是本意,二是更含蓄的意思,把自己理想与日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游说:战国时,有才之人以口辩舌战打动诸侯,获取官位,称为游说。万乘:君主。这里指唐玄宗。为理想奔走晚了多少,多想快马加鞭,疾奔远道,由东鲁西入长安。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当年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苦读的朱买臣,李白我也要辞家去长安,平步青云。“会稽愚妇”指李白的第二老婆刘氏(刘小纪),刘小纪是个年轻漂亮的寡妇,心肠很坏。很可能是李白喝醉的时候做了出格的事情,被人家黏上了。刘小纪对李白的儿女是一个不称职的后妈。对李白是一个不称职的妻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可见其得意的神态。蓬蒿人,草民百姓。也就是没有当官的人。蓬、蒿:都是草本植物,这里借指草野民间。仰面朝天大笑,走出门去,像我这样的人哪能在草野乡间虚度时光?显示了无比自负的心理。这两句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解读李白《古意》之二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历史资料和李白的第三次婚姻爱情的生活背景。 根据《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说明李白一生先后娶有四位妻子。 这是李白的第三次婚姻爱情。李白四十一岁的时候在任城有诗《咏邻女东窗海石榴》曰: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李白古诗赏析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其一[1] 花间一壶酒,独酌⑴无相亲⑵。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⑶。 月既⑷不解饮,影徒⑸随我身。 暂伴月将⑹影,行乐须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乱⑼。 醒时同交欢⑽,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⑾,相期⑿邈⒀云汉⒁。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注解】: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⑶“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⑷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⑹将:和 ⑺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⑻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⑼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⑽交欢:一起欢乐。 ⑾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⑿相期:相约会。 ⒀邈:远 ⒁云汉:银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注解】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韵义】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

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李白《静夜思》赏析,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明代版本 静夜思⑴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2-3] 宋代版本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及译文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

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李白人物评价

李白人物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 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唐诗品汇》) 吕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图序》) 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手迹《上阳台帖》

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 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 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李白是 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 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 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他与一般盛唐 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与25岁就开始了长达 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 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 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 离开长安。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特别是他于暮年时期, 在752年,误入永王李嶙的幕府,当永王以叛乱罪被肃宗李亨下令讨伐时,李白也以反叛罪,蒙冤入狱,并长流夜郎。759年,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遇赦放回,他悲愤交加,次年病 逝于当涂,年仅62岁。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使他遗恨终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位旷世奇才难展胸图大志,并且一生坎坷、漂流、悲愤、艰辛,以致含冤蒙羞地死去呢?翻开李白沉重的人生档案,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权贵 们的嫉贤妒能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那种狂傲不羁、自视清高、自以为是、喜为大言、目 中无人、“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性格,造就了他悲惨的人生。也许人们会翘 起大拇指称赞说,人生的悲剧美在李白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又有谁愿意自己亲 身实践着这种人生的悲剧美呢? 李白那种平交诸候,长揖万乘的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的生活 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主义与严峻的现实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可是 他又始终向往着这种理想,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要漂流、漫游、流放和蒙羞。然而,在我 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几多人,他们的才华远不及李白的百万份之一,与李白相比,可 以说是胸无点墨;但是他们的狂傲之心与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自己“身现强虏尽,

诗仙李白的作品评价

诗仙李白的作品评价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继续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大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在多种体裁上都留下了绝唱佳作。 李白很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风和乐府诗。在近体诗体裁中,李白擅长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李白的律诗写的较少,五言律诗有几十首,七言律诗只有十余首,但其中也有流传千古的名作,如〈登金陵凤凰台〉。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赞李白:“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唐文宗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静夜思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李白

静夜思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李白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夜思》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作,为浪漫诗人代表的李白所创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

李白诗集及解释

李白诗集及解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文解释】 早晨告别彩云缭绕的白帝城,一天之间 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两岸猿猴的啼鸣声回荡 不已,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了千重山峦。 【词语解释】 【诗文赏析】 在被贬途中忽闻大赦,正是:山穷水尽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惊喜万分的诗人立刻驾 舟东还。沿长江顺流而下,一日千里,瞬息之间, 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并无一个「快」字,但时空 之感却扑面而来。 全诗气势豪爽、笔锋峻利,诗人历尽艰 险重履康庄的喜悦也在空灵飞动的诗句中一览无 遗。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词语解释】 远:远自。 江:长江。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 仍:频频。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评价李杜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银河中的两颗巨星。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 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杜甫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开元全盛日”、“天宝承平时”,讲的是盛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昌盛状况,如政治开明,思想比较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等,史称“开元盛世”。生活于这样环境、条件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积极进取、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因此,对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大胆的批判精神和昂扬进取劲头就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亦有人称之为“盛唐气象”。在这些诗歌中多表现这种盛世的自豪感,多追求个人价值,重在精神生活的自由和个性的发扬;而诗歌情调又多布满着健康、乐观、奋进向上的气氛。自信心理、通达胸怀在李白身上表观的非常突出。李白一生,从“仗剑去国”,出蜀远游,到供奉翰林,乃至流放,虽满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但一辈子也没正式被朝廷任命为官吏,“供奉翰林”只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弄臣而已。李白不愧为盛唐文化心理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诗人,虽屡遭挫折,但仍不屈不挠,昂扬进取,坚持在反映时代精神的道路上前进、探索;李白在盛唐时 。正如范传正所说:“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这种狂放的理想主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成了盛唐气象的代表、典型。他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中所反映的就是盛唐的时代精神、面貌。因此说李白将盛唐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随着公元762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 诗人:李白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床:指井台。(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关于“床”的释义: 1)指井台。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2)魏明伦表示,《静夜思》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首诗却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而且“井”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

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 4)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马未都先生提出观点: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 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寝具)。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 的诗文。如果解释为我们睡的床,那么就很难看见月光。所以,用胡床更确切。

解读汇报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

解读白诗篇寻找白旅行足迹“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白, 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 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足迹遍及、、、、、、、等地。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游览的足迹:《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岸,只有敬亭山。 这是白在敬亭山所作的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yǎo)然(rán)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白在所作的。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白在白帝城所作的。 《客中作》: 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是白在枣庄所作的。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文解释】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劳劳亭。因为,春风知道离别的痛苦,所以不让柳条变绿。 【词语解释】 (1)劳劳亭:故址在今市区南。古时亲戚朋友送别的场所。三国吴时建。 (2)劳劳:依依不舍。 (3)知:理解。 (4)别:离别。 (5)不遣:不让。 (6)柳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诗文赏析】 《劳劳亭》中诗人由亭而想到离别,由伤心之地而诉说离别之苦。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地方,白忍不住手痒,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由离别想到折柳,更因柳想到柳绿要靠春风吹拂。早春时节,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这情景看在诗人眼里,便生出奇想:春风深知人世间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令人伤绝的离别场面,所以故意不吹到柳,不让柳条发青。这里,无情的春风变得有知有情,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更好地突出

b8文论文: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他与一般盛唐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与25岁就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特别是他于暮年时期,在752年,误入永王李嶙的幕府,当永王以叛乱罪被肃宗李亨下令讨伐时,李白也以反叛罪,蒙冤入狱,并长流夜郎。759年,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遇赦放回,他悲愤交加,次年病逝于当涂,年仅62岁。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使他遗恨终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位旷世奇才难展胸图大志,并且一生坎坷、漂流、悲愤、艰辛,以致含冤蒙羞地死去呢?翻开李白沉重的人生档案,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权贵们的嫉贤妒能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那种狂傲不羁、自视清高、自以为是、喜为大言、目中无人、“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性格,造就了他悲惨的人生。也许人们会翘起大拇指称赞说,人生的悲剧美在李白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又有谁愿意自己亲身实践着这种人生的悲剧美呢?

李白评传

读《李白评传》有感 中国古代诗人多如星辰,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也有数百人,这本书所介绍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从小便接触过其诗作的“诗仙”李白。作为一个历经高考没多久的学生,提高李白,我想到就是与之有关的文化常识和必备诗篇。我可以准确背出他的生源地、所处的年代、有过的称号、创作的风格、他的思想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但如果你问我其中缘由,我却答不上来。这本书便是详细讲述了李白的种种,有着科学的依据、细实的评论、以及认真的态度。 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在学术界李白的生源地他的家庭和人员包括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后世的记载与李白的自述多有出入。这本书认真的态度也就体现于此,他记述了学术界受人推崇最多的答案包括李白朋友,李白的自述以及后世的官方记载。而我们都对其创作风格以及著名诗篇有过深入的学习,在这里我主要谈谈对李白个人一生的感受。 一个人的成长于其所处朝代的繁荣、时代的发展以及年轻时所受的教育和经历有关,唐代诗人往往足迹遍天下。盛唐诗人,不管是李白、杜甫还是王维、王昌龄都是走南闯北,行程万里,因而见多识广,心胸开阔。李白生于盛唐时期,当时政治态度的宽容和四海一家的胸怀、南北学风的融合与多种文化的交流、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昂扬的精神状态这种优越的环境为广大的士人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在文坛上也就培育除了意气昂扬的良好氛围。蜀地西北部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早期二十年中特有的教育和经历,把李白熔铸成一种奇特的品格,形成一种特有的风貌,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 李白从受学开始,即已显示其发展方向与其他人不同。李白早慧,从五岁便开始学习,他从年轻时就已经入道,并成为一名正式的道士。学道的目的就在于成仙,所以李白对“仙”字特别有缘,一身兼有谪仙、酒仙、酒仙等名称。这些称呼恰切反映了李白的特点与风貌。李白时而会一反常态,对一向推崇的人发出异样的声音,论者或以时事变迁与个人的处境不同来作解释。 李白与许多文人士子一样有着为国效力的伟大抱负,但与大多数人一样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他还在蜀地的时期便培养了游士意识,想着功成身退,也在诸多干楬之作中畅谈他的豪言壮语,宏图理想,以及骤登大位的期盼与自信,但并未遂人愿。仕途不顺也让李白更多依赖酒从而产生了许多传世的诗篇,在“诗仙”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斗转星移,白云苍狗,李白的天性狂放、谪仙身姿、天仙之词、以及享受人生的态度会继续作为经典流传下去。

我心中的李白

李白,一个存在于我们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他的作品,无处不在。我相信,每一个学过唐诗的人,对李白的作品从来不会陌生。小至幼儿园,大至白发苍苍的学者,说起李白,也许都能随口说出一两句他的雅作。似乎在每一个时期,我们都会接触到李白的作品,并从中习得人生的另一番感受。对李白最原始的印象,是从《静夜思》开始,这短短的四句唐诗,开启了我对李白诗作的认识之路,也开启了我对唐诗的学习之路。 然而,毕竟年少无知,对于李白的认识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其作品的认识上,对他的体会,也只是通过其作品体会李白创作时的情感。这样的认识,是极为肤浅的,因此有时候常常不能理解李白为何有那么多饱满的情感,只能将其归结为才子多情愁。慢慢地通过对李白生活背景的了解,才渐渐明白他为何会有这么多饱满而复杂的情感。李白的人生过于丰富,经历过于繁杂,性格矛盾重重。李白历经大唐盛世,遭逢安史之乱,一生彷徨流离,传奇悲烈,出生于一个家道殷实却非显族的家庭,这迫使他为了得到权势,而想方设法地追逐功名,却又因为文人的傲气而不能摧眉折腰。李白既庸俗又洒脱,既重情又多情,既喜山好水,又不愿碌碌无为,矛盾贯穿一生,这便是真正的李白。也是这样矛盾的性格,才促使他有那么多那么多气壮山河却也情感丰富的诗作呈现于世人眼前。 李白的骨子里,有大丈夫的壮志豪情,也有诗人特有的细腻柔情以及对世间事物敏感的体会。他将每个时期所面临的悲欢离合,都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样不得志的仕途,让李白写出了《行路难》这样的感慨万千的佳作。短短的诗作,表达了世路之艰难和离别的悲伤。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所有和他一样满怀抱负却遇不到伯乐的人,同时也似乎在告诉自己大丈夫有才学何患无处施展。这样的诗句,也鼓励着世世代代奋斗中的人。他虽然满怀抱负,却因为诗人的傲气不能摧眉折腰。这样的气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李白在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写了这首诗。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畅快地表明自己不会为了权贵放弃自己原则的心。同时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这样奇特的写作方式,不愧为“诗仙”。

李白将进酒全文及解读

李白将进酒全文及解读 《将进酒 》(其中“将”读 qiāng,阴平,意思为请),一作《惜酒樽》, 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 【原文】 《将(qiāng)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何足贵(注:此处也可作“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注:此处也可作“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径 须:直截了当。) 五花马, 千金裘(qiú), 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解】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 达八年之久。 当时, 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 里做客。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 极高,故称。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有关它的思想性和艺术特点,介绍的著作颇多,从教材中也了解不少。本书仅就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助于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李诗。 (一)继承和发挥比兴言志的诗歌优良传统 一说到李白的诗,人们几乎都知道李白善于用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幻境,以景寓情,借物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前人评论李白的诗,也有“凡所著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连类引义,尤多讽兴”(胡震享《李诗通》)的说法。这其实说的就是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一大特色。 比兴言志,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比兴言志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诗歌寓褒贬,别善恶的美刺作用,使诗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初唐时期,齐梁“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浮靡文风尚存,陈子昂倡导风雅,扫荡齐梁颓波。李白更以恢复古道为己任,从而开一代诗风。了解了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准确地把握李诗的思想内容。李白笔下常常出现高山大川、风花雪月、香草美人、神仙幻境,这些看起来远离社会现实的事物,正是作者丰富的比兴手段,寄托着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追求。他在《大鹏赋》、《临路歌》中以大鹏的形象或表现凌云壮志,或表达理想摧折的不幸。他的《蜀道难》并不是山水诗,而是写报国无路,世路坎坷。《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游仙诗,而是写理想破灭的苦痛,远离朝庭的决绝。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由此我们可以弄清楚李白《碧荷生幽泉》(《古风》其二十六)、《燕赵有秀色》(《古风》其二十七)等一大批作品中相思倾慕的真正含意。同样他的咏物诗《南轩松》、《松柏本孤直》(《古风》其十二)、《天马歌》不是写物而是写人,《妾薄命》、《怨歌行》等闺怨诗大多是李白的幽怨,《越中览古》、《登金陵凤凰台》等作品吊古实为伤今。李白的这些作品往往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