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乳腺肿瘤的影像表现
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

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乳腺核磁共振(MRI)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乳腺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对于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尤为重要。
下面将针对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乳腺核磁共振检查主要包括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两种方式。
T1加权成像可以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解剖结构,对于乳腺肿块的形态、大小、位置等特征有很好的显示。
而T2加权成像则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和组织学特征,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在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是肿瘤的形态特征、信号强度、强化方式等方面。
对于乳腺恶性肿瘤来说,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形状、毛刺状边界、低信号或混合信号等特征。
在增强扫描中,恶性肿瘤往往表现为快速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而且强化后的持续时间较长。
这些特征对于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在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肿瘤的大小、位置、侵袭范围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乳腺恶性肿瘤来说,通常表现为较大的肿块,甚至伴随有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因此,对于这些信息的准确记录和描述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乳腺核磁共振恶性报告是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详细描述和分析,其中包括肿瘤的形态特征、信号强度、强化方式、大小、位置、侵袭范围等多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乳腺核磁共振检查时,医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同时,患者在接受乳腺核磁共振检查后,也需要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报告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一)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检测和准确诊断对于预防和治疗乳腺癌至关重要。
影像学诊断在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介绍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正文内容:一、乳腺癌的超声诊断1. 超声的优势和适应症2. 超声的检查方法和技术要点3. 乳腺癌的超声表现及分析4. 超声评估乳腺肿块的恶性概率5. 超声在乳腺癌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二、乳腺癌的X线摄影诊断1. 乳腺X线摄影的原理及适应症2. 乳腺癌的X线摄影表现及分类3. X线摄影的检查方法和技术要点4. 乳腺X线摄影中的乳腺密度分析5. 乳腺癌的X线摄影的误诊及解决方法三、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诊断1.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适应症2. 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分类3. 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方法和技术要点4. 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辅助诊断价值5. 磁共振成像在乳腺保乳手术中的应用四、乳腺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1. 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原理及适应症2. 乳腺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及分类3. 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检查方法和技术要点4. 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乳腺癌分期中的应用5. 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于乳腺癌预后评估的意义五、乳腺癌的核医学诊断1. 核医学的原理及适应症2. 乳腺癌的核医学诊断表现及分类3. 核医学的检查方法和技术要点4. 核医学在乳腺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5. 核医学在乳腺癌治疗后复查中的应用总结: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医学等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乳腺癌进行早期诊断、分期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采用多重影像学技术,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乳腺癌超声特征

乳腺癌超声特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超声检查是乳腺癌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乳腺组织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乳腺癌。
本文将为您介绍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及其意义。
1. 肿块形态特征乳腺癌在超声图像上常表现为界限不清的肿块,形态多种多样。
常见的形态包括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等。
圆形肿块多见于恶性肿瘤,而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往往提示良性病变。
此外,乳腺癌肿块的边缘也很重要,毛糙、不规则的边缘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更高。
2. 内部回声特征乳腺癌的内部回声特征是判断其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乳腺癌的回声可以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和高回声三种类型。
低回声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多与肿瘤内部的细胞密度增高有关。
而等回声或高回声往往提示良性病变的可能性更大。
3. 强化特征乳腺癌的强化特征通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情况进行观察,可以有助于鉴别乳腺癌。
一般来说,乳腺癌在超声动态增强图像上表现为早期强化、中期强化或持续强化。
较理想的情况是早期强化与中期强化结合,表现为“快速入、快速出”的动态增强曲线。
但需要注意的是,少数乳腺癌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强化模式,所以结合其他超声特征进行综合判断是重要的。
4. 淋巴结侵犯特征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是其恶化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淋巴结的肿大和形态变化。
恶性淋巴结往往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并且伴有血流信号,而良性淋巴结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且无血流信号。
因此,对淋巴结的超声特征的判断有助于评估乳腺癌的转移情况。
总结:乳腺癌超声特征包括肿块形态特征、内部回声特征、强化特征和淋巴结侵犯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辅助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并非绝对,还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及早进行乳腺癌超声检查,并请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诊疗,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乳腺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乳腺叶状肿瘤良恶性的超声图像特点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良恶性的超声图像特点分析
一、乳腺叶状肿瘤的基本特点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乳腺腺体和腺体周围组织中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其特
点是肿块的形态呈现出叶状生长的特征。
在超声成像中,乳腺叶状肿瘤通常呈现为光滑的
边界、均匀的内部回声,并且常常伴随有一定程度的血流信号。
良性和恶性乳腺叶状肿瘤
在超声图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结合多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1. 形态特征
良性乳腺叶状肿瘤通常呈现为扁平形或丘状结节,边界清晰、规则,表面光滑。
在超
声成像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肿块与周围组织的边界,且边界呈现为等声带或增厚的回声带。
肿块的形态规整,没有凹凸不平的表面。
2. 内部回声特征
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的内部回声通常均匀,呈现为等回声或低回声,少数病例中可能会
有局部强回声或弹性回声。
在多普勒超声中,血流信号呈现为分布均匀、连续性好的细小
血管。
3. 血流信号特征
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的血流信号通常为细小、分布均匀的血管,呈现为低速、低阻力的
血流谱。
根据上述分析,良性乳腺叶状肿瘤和恶性乳腺叶状肿瘤在超声图像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成像初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
超声诊断仅是初步筛查手段,仍
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活检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最终确
定病变的性质。
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在进行乳腺超声检查时,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加强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
图像特点的认识和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像学诊断在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主要有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乳腺磁共振等多种方法。
其中,乳腺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乳腺X线摄影,医生可以观察到乳腺组织的内部结构,检测是否有肿块、钙化等异常。
乳腺超声则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肿块的性质,判断其是否为恶性。
而乳腺磁共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乳腺组织信息,对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和定位有很大帮助。
影像学诊断乳腺癌的过程中,医生首先需要观察乳腺组织的形态特征,包括乳腺的大小、密度、皮肤凹陷、包膜的完整性等。
乳腺癌通常表现为乳腺组织密度增高、皮肤凹陷等异常现象。
然后,医生会进一步观察乳腺中是否有肿块、钙化等病变。
肿块通常表现为密度增高的灶块,而钙化则表现为白色的颗粒或团块。
这些病变的形态特征和位置都对乳腺癌的诊断和分期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形态学特征,影像学还可以通过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估乳腺癌的恶性程度。
通过乳腺超声和乳腺磁共振的特殊技术,可以得知肿块的血供情况。
乳腺癌通常伴随着血供异常的改变,如血流速度增快、血管异常扩张等。
这些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提供给医生更直观的信息,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影像学诊断乳腺癌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如细针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
从影像学图片上来看,乳腺癌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存在可能误诊的情况。
而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然而,影像学诊断乳腺癌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乳腺X线摄影在乳腺组织较密的患者中,其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乳腺超声虽然可以提供肿块的形态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但对于乳腺深部和胸肌后侧的病变检测较为困难。
而乳腺磁共振则受制于成本和可行性的问题,在一些地区的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乳房肿瘤的鉴别与早期诊断

乳房肿瘤的鉴别与早期诊断乳房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因此,准确的鉴别和早期诊断对于乳房肿瘤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乳房肿瘤的鉴别与早期诊断相关的内容。
一、乳房肿瘤鉴别诊断1. 乳腺增生与乳房癌:乳腺增生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而乳房癌则容易被误认为是增生。
不过,两者在很多方面仍有区别。
首先,在触摸上,增生结节通常质地较硬且呈均匀突起,而癌症结节则一般质地较硬或稍软且表面凹凸不平;其次,在形态学上,增生结节边界清晰,而癌症结节往往边界模糊或伴有皮肤凹陷;此外,从年龄来看,增生主要发生在青年女性身上,而癌症则更常见于中老年女性。
因此,通过触摸和形态学上的特征以及患者的年龄可以帮助我们对乳房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2. 乳腺囊性病变与乳房癌:乳腺囊性病变也是一种常见的乳房异常情况,尤其在青年女性中较为多见。
与乳房癌相比,乳腺囊性病变通常质地柔软、有弹性,并且触感较为均匀。
此外,在影像学检查中,囊性结构的特点也能帮助我们与恶性肿瘤区分开来。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囊性病变都是良性的,因此对于异常的体征或持续存在的不适感,建议及时就医以排除潜在问题。
3. 乳腺纤维腺瘤与乳房癌:纤维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体检和超声检查进行诊断。
与癌症相比,纤维腺瘤质地较硬、表面平滑,并且通常在活体检查中明确边界。
此外,它们往往在不同周期的月经期之间大小不变。
对于妊娠妇女或绝经后的患者,一旦发现新的乳房肿块,应引起重视,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
二、乳房肿瘤早期诊断1. 自我触摸:自我触摸是最简单、易行且无副作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的乳房状况并及时察觉任何异常。
定期自我触摸可使女性更容易发现任何结节或异常感觉。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特别是硬块、皮肤凹陷或溢液等症状,请务必尽快就医。
2. 乳腺超声:超声检查是鉴别和确诊乳房肿瘤非常有用的工具。
与乳房X线检查相比,超声能够提供更清晰和详细的图像,并能区分囊性病变和实质性肿块。
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及早发现和鉴别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以下是乳腺癌的鉴别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 乳房肿块:乳腺癌常引起乳房肿块,但肿块也可能是良性的- 乳房异常分泌物:乳腺癌可能导致乳房出现血性、黄色或浑浊的分泌物
- 乳房皮肤异常:乳腺癌可引起皮肤凹陷、皮肤红肿、皮肤糜烂等变化
- 乳房外形改变:乳房的大小、形状和对称性的改变
- 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癌的恶性肿瘤细胞可能已经转移至腋窝淋巴结
影像学检查
- 乳腺超声:可以帮助鉴别肿块的性质,是否为囊实性肿块
- 乳腺X射线摄影:可发现肿块的位置和形态特征
-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病例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 乳腺钼靶:可帮助判断与乳腺癌相关的钙化程度和类型
组织学检查
- 细针穿刺活检:通过针头取得乳房肿块细胞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
- 病理活检:通过手术取得肿瘤组织或肿瘤周围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检测:帮助指导药物治疗方案
鉴别诊断乳腺癌的过程中,需采用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的结果,从而确诊乳腺癌,并针对具体病情制定治疗计划。
乳腺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乳腺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乳腺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也是常见的良性病变发生的部位之一。
乳腺良性肿瘤是乳房内细胞增生的结果,通常并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良性肿瘤包括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肿等,这些病变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乳腺良性肿瘤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乳腺超声检查:超声是评估乳腺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乳腺良性肿瘤在超声上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结节状病灶。
其内部呈等或稍高回声,边界清晰,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分界明显。
当压迫超声下病灶移动时,良癌或异常恶变的病灶多会固定不动,对于鉴别乳腺恶性肿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 乳腺X线摄影:乳腺X线摄影主要包括乳腺平片和乳腺钼靶摄影。
乳腺良性肿瘤在X线摄影上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没有钙化灶和不规则的影像学征象。
乳腺钼靶摄影有助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定位。
3. 乳腺磁共振成像: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较为敏感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乳腺良性肿瘤的定性和定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良性肿瘤在MRI上呈现为椭圆形或卵圆形的病灶,信号强度均匀,边界清晰。
MRI可以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和血供情况,对于评估肿瘤性质及边缘有无毛糙、弯曲、撕裂、侵犯皮肤或肌肉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帮助。
4. 乳腺穿刺细胞学检查:穿刺细胞学检查是确定乳腺病变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乳腺良性肿瘤,穿刺细胞学通常显示细胞呈现规则性,胞浆丰满,染色质呈同质性分散。
细胞核通常无或轻度变性,核分裂像少见。
除了以上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外,乳腺良性肿瘤在临床上还常常伴有一些症状和体征,如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增大等。
这些症状和体征常常会引起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而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提供诊断依据,从而帮助患者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之,乳腺良性肿瘤在影像学上的表现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的结节状病灶,内部呈等或稍高回声,边界清晰。
除了影像学检查外,还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穿刺细胞学检查来确定良性肿瘤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浸润性导管癌
(二)影像表现
2.MRI表现 敏感性可达100% 直接征象: 肿块:毛刺状边缘、环状强化、外形不规则 非肿块:节段性或成簇的导管样强化 动态曲线:流出型(III) 间接征象:皮肤和乳头改变 淋巴结肿大 结构紊乱
浸润性导管癌-肿块
浸润性导管癌-肿块伴钙化
浸润性导管癌-结构扭曲
双乳癌
导管原位癌
(二)影像表现
占所有检出乳腺癌的1/3,30%-50%发展为浸润性癌
钼靶:
90%有钙化(多形性、线样分支状等,簇状、导管或段性 分)
可以表现为:单纯钙化、肿块、肿块伴钙化、结构扭曲
MRI: 强化方式无特异性:非肿块,肿块 形态学的权重往往大于血流动力学表现 钼靶有微钙化而MRI无强化病灶者仍需穿刺活检
浸润性导管癌
(二)影像表现
1.X光表现
主要征象:单纯肿块
肿块伴钙化 局限性致密或两侧乳腺密度不对称
局部结构扭曲,孤立导管扩张
次要征象:乳头回缩,皮肤增厚、牵拉内凹,淋巴结肿大,血运增加 鉴别诊断:肿块:与良性肿瘤、囊肿、肉芽肿性病变鉴别
不对称致密:与乳腺增生症及慢性炎症鉴别
结构扭曲:与硬化性腺病鉴别
至高于正常腺体了;低信号分隔征
强化多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环状强化及由边缘向内部渗透的向心 性强化;TIC曲线多为上升型,少量可表现为平台型,流出型罕见
(左乳肿物穿刺活检)浸润性癌,部分区粘液癌。
(右乳肿块)粘液癌
其他
髓样癌 淋巴瘤 炎性乳腺癌
髓样癌-肿块
淋巴瘤1
淋巴瘤2
乳腺粘液腺癌(MC)
(二)病理
组织学上,为单纯型和混合型粘液癌两种亚型
单纯型的粘液癌成分>90%
混合型除粘液癌外,有多少不等的另一种浸润癌成
分,多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粘液癌(MC)
( 三)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多表现为单纯肿块,也可表现为钙化、腺体结构扭曲及不对 称致密影 乳腺粘液癌在MRI上多表现为肿块,单纯型粘液癌常边界清晰,而混 合型粘液腺癌多为边缘不规则或有毛刺的肿块 肿块在T2WI上呈高或明显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较高,甚
左乳肿块,流入型曲线
浸润性小叶癌-结构扭曲
浸润性小叶癌-结构扭曲
浸润性小叶癌-不定形钙化
乳腺粘液腺癌(MC)
(一)临床表现
少见的浸润性乳腺癌,发生率占乳腺癌1%—7%
以癌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外粘液为特征
患者以绝经期后妇女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比常 见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年龄大 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良性病变相似,易误诊
叶状肿瘤-交界性或低度恶性
叶状肿瘤-鉴别诊断(左乳)纤维腺瘤
错构瘤
(一)临床与病理
为正常乳腺组织异常排列组合而成的一种少见瘤样病变,并非真肿瘤 触诊质地软硬不一,呈圆形或卵圆形,活动度好 病变主要是脂肪组织组成,混杂不同比例的腺体和纤维组织
错构瘤
(二)影像表现
1、X线表现
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密度明显不均,部分肿块在致密的背影上
淋巴瘤2
左侧炎性乳癌:水肿及皮肤增厚
浸润性小叶癌
(二)影像表现
X线表现: 表现为结构扭曲和星芒状边缘肿块较浸润性导管癌更多见 X线上诊断小叶癌假阴性可达46% MRI表现: MRI 诊断ILC 的敏感度为83-100% 最常见的表现是边缘毛刺状的不规则肿块,继而是非肿块强化,见 广于20%~40%的病例 增强以不均匀强化为主,TIC 早期多为快速强化,延迟期上升 型及流出型比例相近,ILC 多灶及多中心性病变发生比例较高
双乳癌(左导管原位癌,右乳浸润癌 )
浸润性小叶癌
(一)临床与病理
非特殊性浸润癌的一种,占所有乳腺癌的5%-15% ILC 灶常呈“跳跃”式分布(常残存正常乳腺组织),肿 瘤细胞常一致,小而圆,瘤细胞黏附性差,散布在纤维性 间质中,在早期阶段常不损害内在解剖结构,常无明显肿 块出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生长方式,而致临床与影像 诊断困难,特别是致密性乳腺更易漏诊
出现多个透明区,呈蜂窝状;或者在低密度的背景上散布致密结节, 如水中浮岛。部分肿块致密,轻度密度不均,边缘模糊,界限不清。 瘤体内外均为脂肪组织者可清晰显示出包膜 2、MRI表现 T1、T2上因成分含量不同而不同,多以脂肪组织信号为主 需与乳腺脂肪瘤,脂肪肉瘤、纤维腺瘤鉴别
错构瘤
错构瘤
导管原位癌
(二)影像表现
1、X线影像表现 导管造影
(二)影像表现
2、MRI影像表现
从形态学分析:表现为:规则结节,不规则结节,囊实
性结节型和隐匿性病灶,导管样强化 从TIC曲线分析:纤维轴心结构有别于真正的肿瘤血管, 使对比剂渗透的速度相对缓慢,有文献曾报道导管内乳 头状瘤和浸润性导管癌在早期强化率上有显著差异,导
叶状肿瘤
(二)影像表现
1、X线表现 多较巨大,界清,有分叶,多有完整包膜,周围组织呈推移改变
2、MRI表现
形态学特征为明显分叶状外形,边缘清晰锐利 平扫T1为不均低信号,T2呈不均较高信号,内部可有出血、坏死或粘 液样变,囊腔的存在被认为是叶状肿瘤较为特征的表现 增强检查多为明显强化,TIC曲线类型多为渐增及平台
导管原位癌-单纯钙化
单纯钙化
导管原位癌---单纯肿块型
导管原位癌---软组织肿块伴钙化
胡央宁
导管原位癌---结构扭曲
导管原位癌---钼靶显示不清
浸润性导管癌
(一)临床与病理
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40-60岁妇女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肿块,伴或不伴疼痛 为癌细胞透过基底膜,扩散至导管外间质,是乳腺癌最常 见的病理类型,约占乳腺癌的80%
常见乳腺肿瘤的影像表现
2016.3 宁波市第二医院
常见乳腺肿瘤
良性
恶性
纤维腺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 叶状肿瘤 错构瘤
导管原位癌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小叶癌 粘液腺癌
乳腺纤维腺瘤
(一)病因和病理变化
卵巢功能期 雌激素
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 敏感性增加; 小叶内纤维细胞雌激素受 体的量和质异常
(一)临床与病理
乳管增生 非典型乳管增生 非浸润性乳腺导管癌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
导管原位癌
(一)临床与病理
肿瘤局限于乳腺导管系统,未侵犯基底膜和周围间质
临床上大多数DCIS患者触及不到肿块,由X线发现恶性钙化 而诊断 原位癌转移率3%,20年生存率可达97%,因此对于DCIS早 期检出非常重要
(三)影像表现
2、MRI表现 平扫T1多低或中等信号,T2根据组成不 同表现为不同的信号强度 约64%的纤维腺瘤中可见胶原纤维组成的 分割,较为特征性表现 动态增强多表现为缓慢渐进的均匀强化或 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离心强化
纤维腺瘤
纤维腺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
(一)临床与病理
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 尤多发于40-50岁妇女,乳头溢 液为主要表现 起源于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恶 变率(6-8%) 由增生上皮衬覆于纤维血管轴心 表面而形成的具有乳头状、树枝 状生长模式的乳腺疾病 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
纤维细胞异常增生
乳腺纤维腺瘤
(二)临床与病理
由乳腺纤维组织和腺管两种成分增生共同构成的 良性肿瘤 临床症状:年轻女性多见,偶尔发现,多无不适, 偶尔可有疼痛生长缓慢 触诊光滑、质韧,活动度好
(三)影像表现
1、X线表现 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多为1~3cm 边缘光滑,可有分叶,周围有薄层晕环 部分见粗大钙化,“爆米花样”
管内乳头状瘤一般有相对较低的早期强化率
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分布部位,有无扩张导管相连、 TIC强化曲线等需与腺病结节、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相
鉴别
囊实性结节
导 管 内 乳 头 状 瘤
乳腺癌
叶状肿瘤
(一)临床与病理
属于乳腺纤维上皮型肿瘤,由纤维、上皮两种成分共同构成
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个亚型 多较巨大,常呈分叶状,质地韧,界清,多有较完整包膜 无论良性、还是恶性叶状肿瘤都易复发,主要是血行转移 以中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