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爱面子

合集下载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一、中国人多,满世界都是奥运会开幕式很精彩,但老美看后说:中国好多人哦,上面的相片也充分说明他们的观点。

二、中国人喜欢开餐馆在美国无论大小城市,就算是最最边远的小镇,都会有中国人开的餐馆,据开玩笑说,上月球的太空船,都有中国外卖店的传单。

还有老外也知道中餐馆很多时候只收现金,这样在美国可以“合理避税”。

三、中国人什么东西都吃,还不长胖中国人很稀奇古怪,鸡爪,鸭爪,鸡头,鸭头,内脏,什么都吃,这些在美国被他们称为“PET FOOD”, 用来喂猫,喂狗的东西,都是中国人的最爱。

最让美国人受不了的是中国人吃狗肉,美国人认为狗就是宠物,而一个宠物在美国人心里就是家庭的一份子,中国人吃狗的肉,就好比吃自己家人的肉那样不可理解。

四、中国人比较沉默,遵纪守法,不惹是生非所以在任何好的区,都可以看到中国人,老美也比较愿意与中国人为邻居。

五、中国女人很多都是同性恋或者有同性恋倾向好多朋友问我中国女人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他们总是不理解中国女性为什么逛街时会手牵着手,还经常睡在一张床上,在老美看来就是同性恋的表现。

六、中国人比较内向,含蓄,不谈性不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外露,更不喜欢随时随地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不会在公共场所搂搂抱抱,也不谈性方面的事情,但中国人比较重行动,所以多人口那么多。

七、中文很难学老外经常开玩笑:如果比喻什么事情很困难,他们会说像学中文那么困难(不得不解释一下,教他们中文的很多都是台湾同胞,因为他们移民早,所以他们多半都是教老外繁体,不难才怪呢!)八、有美国人称中国人“杏仁眼”有个美国朋友的孩子在学校班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一次回家,很伤心地告诉父母“自从班上来了杏仁眼,我就再不是排在前面的人了。

”“杏仁眼”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九、中国人个子矮小他们普遍认为中国人个子很矮,因为他们看到很多早期的移民,多半是中国南方过去的,我经常告诉他们,中国的北方有很多比较高大威猛的.还有上海的姚明,世界第一高也是中国人。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①“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

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

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

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

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在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声誉和名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背后连着一家人的命运。

试想,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做了错事的话,那会使得整个家族蒙羞。

另外,中国历来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就要讲究。

一个他人的认同感。

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样子诚信没有面子重要

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样子诚信没有面子重要

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样子诚信没有面子重要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人们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人,往往不敢相信。

” 来自美国的约翰·马库斯(John Marcus,化名)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6年,他说:“如果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他们就能明白应该如何相信中国人,比如中国人怎样说话、办事是真诚的,怎样做是在骗你。

”不过,了解需要过程和代价。

打车、购物是第一课三年前来北京工作的英国女孩萨曼莎·戴(Samantha Day)说,她并不觉得中国人特别可信或特别不可信,只是对于外国人而言,在有些事情上被骗几乎是他们在中国生活的必然体验。

比如没有直达、只有更远的出租车。

戴说有一次她从王府井上车去前门,结果那天的路上,她看到了西单,途径西三环,见识了雍和宫,又取道北新桥,最终才到了她要去的地方。

戴一路上用不熟练的中文对司机说“应该是那边”,司机在到达前门后说“45块”。

“我知道其实只需要15块。

”戴无奈,很多外国人与戴一样无奈。

更令他们无奈的是购物。

那些外国人说,他们知道在中国一些地方买东西的时候,至少要对高价和假货这两件事有所警觉。

戴曾经听说北京有些地方买东西可以讲价,所以最初几次去雅秀、秀水这类商场的时候,对于开价500块钱的东西,她会试探着问问:“300行吗?”但是现在,戴会直接把价格压到80,以此将这500块钱里专为外国人注入的水分挤得一滴不剩!“那次我想买一个假牌的GUCCI。

卖东西的人说要500块,而且试图让我相信这个包是真品。

”戴当时感到哭笑不得,她说她知道这里的包不可能是真的,而且她根本不在乎它是不是真的。

但是直到成交之后,卖东西的小姑娘还执着地拉住戴说:“看,这是GUCCI的商标,这包是真的!”埃及留学生阿卜汉姆·穆罕默德·卡马尔·纳吉姆(Ibrahim Mohamed Kamal Negm)在中国生活的时间不长,但他对砍价这件事早已在行。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

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共5篇)第一篇: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爱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了生活中的前规则,貌似你无法把它怎么样。

它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细胞当中,而无法根除。

无论是中外的思想家,对中国人爱面子都提出过个人的看法,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于是。

中国人爱面子已成定论,但中国人为什么爱面子却众说纷纭。

每一个解释都似乎很有道理,却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面子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的爱面子?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还是让我们看一看中国爱面子的具体表现吧!有人写到:“若把文化定义为‘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那么‘爱面子’‘要脸面’算是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的最基本成分。

当有人向我们借钱的时候,我们心里很不情愿借给他,但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拒绝他呢?因为我们爱自己的面子,也要保住他人的面子。

我们找人办事的时候,总会说给个面子吧!好像面子比命还重要。

多日不见的几个朋友相约在餐馆聚餐,每一道菜,大家都不愿吃最后一筷子,所以每一个盘子里都是一样的要剩一些菜,‘金银小馒头’要剩一二个,朋友都说吃不下了,不能再吃了,可我觉得自己还未吃饱,想吃,却拿不动筷子。

那种虚伪真的难受,问自己,你有挥霍粮食的资本吗?为了脸面克肚子,值吗?因为爱面子,攀比在中国一直很是流行,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吃饭穿衣,动辄国际名牌,张口世界第一,就是家里养一条狗,还要经常拉到一起溜溜,溜的过程是比较的过程,但凡能找出一星半点自己的狗胜于他人的狗的地方,狗不知道有没有感觉,养狗的人顿时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往往会面色潮红,艳若桃花,而失败者则垂头丧气,恨狗不成钢。

生儿育女就更不用说,父母再累死累活,都不能让儿女在人面前矮一分,‘苦了谁也不能苦了孩子’。

一旦孩子考个大学啥地,就跟母鸡变凤凰,是很能光宗耀祖的事情,大肆张扬一下,老少脸上都有闪光了。

爷爷们,一代一代经常讲:人有脸,树有皮;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各国男人眼中的中国女人真实样子涨知识

各国男人眼中的中国女人真实样子涨知识

各国男人眼中的中国女人真实样子涨知识各国的老外对中国女人的总结虽不是字字珠玑,但也算句句在理。

中国男人们要小心了,你们身边的美女可能会被老外勾走啊。

美国男人眼中的中国女人跟中国女人交往像跳双人舞:她退你进,她进你就得退……1 、“中国女人给我的感觉很轻松”一个小笑话就能让她们开怀大笑,这种独特的幽默感很吸引我。

我刚到上海的时候,那儿的女人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上海女人第一眼看上去很精致、老练,让人摸不透,对时尚和事业格外用心;北京女人则更脚踏实地,对文化更感兴趣,关心的问题也更广。

但大都市里的女孩来自中国各地,你很难用一两种类型划分。

2 、“跟中国女人谈恋爱,等于跟她整个家庭谈恋爱”想了解中国,并且用最快的速度融入这个环境,我的中国女友帮了我大忙。

中国人在想什么,现在社会发生什么,她都会跟我说,比我自己看新闻还真实。

中国女性无论对家庭、友谊还是爱情都很忠诚,责任感非常强。

如果你跟中国女人谈恋爱,等于就是跟她整个家庭谈恋爱。

才约会见面几次,她们就会跟你提她的家,好像在测试你能不能承担起她整个家族的责任,这点跟外国女人很不一样。

我有些朋友感觉这是个不小的压力,不过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付出”和“包容”。

爱一个人就接纳她所有的一切,这对我挺ok的! 3 、“熟悉之后,中国女人甚至主动过头,对你连环夺命call”跟中国女人交往像跳双人舞:她退你进,她进你就得退。

太近踩到脚,太远又失去吸引,真是个技术活!她们有点缺少安全感,总会站到安全距离外观察你。

她们喜欢自信的男人,你的谈吐和肢体语言都必须很轻松自在,这样她们才会对你有安全感,才会放松下来。

然后再跟她们讲几个小笑话,逗她们开心,很快彼此就能成为朋友。

等熟悉之后,她们就会很直接,甚至主动过头,对你“连环夺命call”,那可真会把男人吓跑! 4 、“跟中国女人一起旅行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她们不像西方女人那么强调自我,今天谁开车,明天走哪条路线,事事都跟你争。

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精神

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精神

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精神2005年01月11日04:21序篇:延续几个世纪的目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人类大概都有窥视他人内心隐秘的癖好,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与西方人相互凝视,都希望能深入到对方的内心深处去看个究竟,真可谓是相看两不厌。

ad_dst=0;;ad_dst=ad_dst+1;西方人看中国人的精神,这真是一个既新鲜又古老的话题,古老得我们不得不再次走进故纸堆。

在它的角落里撒落着千百年来形形色色的西洋人留下的目光碎片,将这些目光碎片连续起来,便足可以延续好几个世纪。

从这延续几个世纪的目光里,他们究竟看到了些什么?从他们的目光里我们又能看到些什么呢?一、温和的异教徒我们常说两人相见第一印象最重要,那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如何呢?在柏朗嘉宾眼里,中国人都是些友好的异教徒。

在马可·波罗眼里,中国人善良恬静。

在门多萨神父眼里,中国人温文而有礼。

看来,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并不赖。

虽然西方早在公元前就有了关于会养蚕织丝的东方民族的的种种传说,但他们真正与中国人接触还是在十三世纪左右。

历史记载中那时至少有100位欧洲人到过中国,其中绝大多数是教士,还有商人。

他们的游记、书信、记述中的蒙古大汗统治下的契丹人的形象,是欧洲中国人形象的起点。

中国人首先是以异教徒的形象出现在西方人的眼里的。

那时的西方人都是些虔诚的基督徒,在他们眼里,中国人虽然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却无一例外地都是异教徒,这让他们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

1245年,方济会修士柏朗嘉宾受教皇指派出使鞑靼,回国后,他写出《蒙古行记》。

在著述中,他提到一个叫“契丹”的国家,“那里居住着一个人数众多的民族。

”他发现“他们都是异教徒。

他们也声称拥有自己的圣人”,他们“信仰永恒的生命,但却从不举行任何洗礼”。

而那却偏偏又是一个物质文明非常发达的地方,世上竟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没有接受基督的洗礼,但却在享受着西方人也不曾享受的美味与华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植根于此面子观后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这是一篇对中国人的“面子”有着深刻诠释的文章,该章节摘自美国著名作家Arthur Henderson Smith所著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气质》)一书。

外国人眼里的xx人——爱面子
初看上去,用“脸面”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

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面超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意甚多的复合词。

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

戏剧是一种全民娱乐方式,大多数的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

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很可能地使得中国人吧当作戏剧中的一个角色。

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伏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

很多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

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

如果他的麻烦得以解脱,他就会说他体面地“下了台”,如果没有得到解脱,那他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

很明显,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从不在于现实,而在于形式。

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

我们不必到后面去偷看“真相”,否则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

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的做出这些戏剧化得举动,这就是“有面子”。

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略这些举动,这就是有“面子”阻挠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

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藏在有中国人诸多重要性格的密码箱。

还要再补充一点,调控“面子”及其获得方式的种种原则,常常超出了西方人得理解能力,西方人总会淡忘这种戏剧化得因素,闯入不相干的事实范畴。

对于西方人来讲,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是南阳岛民的塔布一样,是一种不可否
认的潜在力量,它叫人捉摸不透,不受规则约束,其废止和更替的依据仅在于一致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即他们永远不可能对同样事物抱有同样的看法。

在调停每个村子里都很常见的那些小争执时,“和事老们”必须仔细斟酌如何顾及每一方的面子,就像欧洲的政客们对权力均衡的斟酌一样。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客观公正,完全不偏不倚的公正虽说在理论上可行,但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却不大可能实现,这种调停的目的就在完全照顾到各方的面子。

同样的原则也常常被用在诉讼裁决中,绝大多数诉讼都以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来收场。

送给一个厚礼就是“给他面子”。

但是,如果这个礼是自己送的,最后别照单全收,不过全部拒收也是很少见到的,或者说从来没有。

有几个例子足以说明,什么叫做保住面子。

犯了错,却又被揭发出来,就是“丢了面子”,所以不管证据多么确凿,也必须否认事实,以保住面子。

一只网球丢了,有足够的理由判定是被一个苦力捡走了。

他愤愤不平地予以否认,但是会跑到丢球的地方去,很快,他就会发现那球就丢在地上(其实那球是从他的袖子里悄悄地落到地上去的),并同时说道:
“你丢掉的那只球不就在这么!”一位女仆把客人的小折刀藏在主人的房间里,然后,又在台布下把它找了出来,装模做样地展示给人看。

在这些情况下,“面子”都被保住了。

一个用人不小心弄丢了一件东西,他知道他必须赔偿,或是被扣除一部分工钱作为惩罚,这时,他会表示他不再干下去了,并且骄傲地说道:
“那把银勺子的钱我不要了。

”这么一来,他的面子便全保住了。

一个债主,即便明知收不回比尔欠他的钱,还是去讨债,说出一番狠话来,以此表明他知道如何行事。

他没有拿到钱,但是他保住了他的面子,而且这么一来,也使得人们以后不再敢赖他的账了。

一个仆人疏忽大意了,或者有意拒绝担当某些职责,在得知主人打算解雇他之后,他会重复他的过失,自己解雇自己,这样来保住他的面子。

为了面子,甚至可以丢掉性命,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而言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但是我们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中国官员在被斩首时允许身着官府,作为一种特殊的恩准,其目的就是“死了也要面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