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复习知识点2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在学习病理学时,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病理学复习的重点资料,帮助您更好地备考。
以下为详细内容:第一部分:细胞损伤与适应1. 细胞损伤的类型1.1 物理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如创伤、烧伤)1.2 化学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如药物、重金属中毒)1.3 生物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如病毒、细菌感染)1.4 缺血缺氧引起的细胞损伤2. 细胞的适应性变化2.1 肥大与萎缩2.2 良性与恶性增生2.3 组织化与纤维化第二部分:炎症与免疫反应1. 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1.1 血管反应与炎症介质释放1.2 炎症细胞的迁移和吞噬1.3 炎症细胞的趋化与激活1.4 炎症的局部与全身反应2. 免疫反应与炎症2.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2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调节2.3 免疫反应与炎症的关系第三部分:肿瘤学1. 肿瘤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1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1.2 原发性与继发性肿瘤的概念1.3 肿瘤的组织学分类2. 癌症的发生与发展2.1 癌症的基因突变和致癌机制 2.2 癌症的细胞周期与增殖2.3 癌症的侵袭与转移第四部分:循环系统病理学1. 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硬化1.1 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2 动脉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1.3 心肌梗死与冠心病的发生机制2. 心脏瓣膜病与心肌病2.1 心脏瓣膜病的分类和病理变化2.2 心肌病的类型与病理特点第五部分:消化系统病理学1. 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1.1 胃肠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1.2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机制1.3 胃癌与肠癌的病理特点2. 肝脏疾病与肝硬化2.1 肝脏的解剖结构与功能2.2 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机制第六部分:肾脏病理学1.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1.1 肾单位的组成与功能1.2 肾小球肾炎的分类与病理变化1.3 慢性肾脏病的发生机制2. 肾小管功能障碍与血管性肾病2.1 肾小管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2.2 血管性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第七部分:神经系统病理学1. 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1.1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2 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发生机制1.3 脑肿瘤的病理特点2. 神经变性病与脊髓损伤2.1 神经变性病的分类与病理变化2.2 脊髓损伤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总结:通过本篇完美版的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我们了解到细胞损伤与适应、炎症与免疫反应、肿瘤学、循环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病理学、肾脏病理学和神经系统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变化规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
重点名词进行解释。
1. 细胞增生,细胞增生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通常发生在组织
修复和生长过程中。
细胞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例如肿瘤组织中的恶性细胞增生。
2. 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炎症通常包括血管扩张、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等过程,旨在清除病
原体并促进组织修复。
3. 肿瘤,肿瘤是指体内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
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
性和转移性,而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4. 坏死,坏死是细胞、组织或器官在病理条件下由于各种原因
而发生的不可逆的死亡现象。
坏死可以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5.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源性病原体或异常细胞的防御过程。
免疫反应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通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来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6. 纤维化,纤维化是指在组织损伤或慢性炎症过程中,纤维蛋白沉积增多并最终形成瘢痕组织的过程。
纤维化是一种重要的病理变化,可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丧失。
以上是对一些病理学重点名词的解释,病理学涉及的名词和概念非常广泛,每个名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背景。
希望这些解释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病理学的相关知识。
病理学笔记重点整理

病理学笔记重点整理
以下是关于病理学笔记的重点整理:
1.疾病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结局的科学。
2.疾病分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肿瘤、炎症等。
3.细胞损伤:细胞损伤分为变性、坏死和凋亡三种类型,其中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过程。
4.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产生的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炎症可发展为肿瘤。
5.肿瘤:肿瘤是机体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良性肿瘤通常不会转移,而恶性肿瘤则容易转移。
6.癌症: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一种类型,主要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变。
癌症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7.癌细胞特征:癌细胞具有三个特征,即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异常和接触抑制丧失。
8.肿瘤分期与分级:肿瘤分期是指肿瘤的扩散程度,而分级则是指肿瘤恶性程度的评估。
9.免疫系统与疾病: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的重要机制,免疫系统异常可导致感染、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10.病理学诊断方法:病理学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其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常规的诊断方法。
以上是关于病理学笔记的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病理知识点总结

病理知识点总结病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病理过程,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病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炎症炎症是病理学中的常见现象,它是机体对损伤或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炎症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类型。
急性炎症的特征是血管扩张、渗出和炎细胞浸润。
常见的急性炎症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急性炎症常见于感染、创伤和过敏反应等情况下。
慢性炎症的特征是组织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
慢性炎症常见于长期存在的病理刺激,如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
2. 肿瘤肿瘤是病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细胞或组织的异常增殖。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有包膜,不侵犯周围组织,也不发生转移。
常见的良性肿瘤有乳腺纤维瘤、子宫肌瘤等。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无包膜,可侵犯周围组织,并发生转移。
恶性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异常,可伴有异型增生和核分裂多。
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肺癌、乳腺癌等。
3. 组织坏死组织坏死是指细胞或组织失去生命活力并发生死亡的过程。
常见的组织坏死类型有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干酪样坏死。
凝固性坏死是最常见的坏死类型,细胞结构保持,但细胞核消失。
常见于缺血或物理损伤。
液化性坏死是组织或细胞溶解并形成液体。
常见于脑梗死等。
干酪样坏死是坏死组织呈干酪状外观,常见于结核病。
4. 纤维化纤维化是指受损组织逐渐形成纤维组织的过程。
纤维化常发生在慢性炎症或组织坏死后,细胞被纤维母细胞代替。
纤维化的程度可以通过光镜下观察纤维组织的数量和排列方式来判断。
重度纤维化常导致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5. 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表现为肝脏纤维化和再生结节形成。
肝硬化的病理标志为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和排列异常。
肝硬化的常见原因有酒精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肝硬化引起肝功能损害,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
病理知识点

病理知识点1. 细胞适应和细胞损伤- 细胞适应的类型:肥大、萎缩、增生和化生- 细胞损伤的原因:缺氧、中毒、营养不良- 细胞损伤的结果:细胞死亡、炎症、肿瘤形成2. 炎症- 炎症的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炎症的介质: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 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3. 肿瘤学- 肿瘤的分类: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症)- 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性生长和外生性生长- 肿瘤的扩散途径:直接扩散、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扩散范围4. 心血管病理-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纤维斑块形成-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阻塞、心肌缺血坏死- 心瓣膜病: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5. 呼吸系统病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炎症、肺气肿- 哮喘: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道狭窄- 肺炎:肺部感染、肺泡炎症6. 消化系统病理- 胃溃疡:胃酸过多、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 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或酒精中毒- 肝硬化:长期慢性肝病导致肝组织纤维化7. 泌尿系统病理- 肾炎:肾小球炎症、蛋白尿- 肾结石:尿液中矿物质沉积- 肾衰竭:肾功能严重减退或丧失8. 内分泌系统病理-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 肾上腺疾病:激素分泌异常9. 神经系统病理- 阿尔茨海默病: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 帕金森病:多巴胺神经元减少- 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10. 传染病病理- 病毒性感染:流感、艾滋病、肝炎- 细菌性感染:肺结核、梅毒、淋病- 寄生虫感染:疟疾、血吸虫病、肠道寄生虫每个知识点都需要深入理解其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医学专业人员应定期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这些疾病。
对于非专业人员,了解这些病理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健康问题和预防措施。
执业护士考试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执业护士考试病理学知识点总结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对于执业护士来说,掌握病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执业护士考试中常见的病理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适应适应是指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常见的适应形式包括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
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又可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和内分泌性萎缩等。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等。
2、细胞损伤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分增多,导致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透明淡染。
常见于缺血、缺氧、感染等情况。
脂肪变: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常见于肝细胞、心肌细胞等。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和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淀粉样变:细胞间质内出现淀粉样蛋白质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出现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着: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有色物质的蓄积。
常见的色素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等。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
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3、细胞死亡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等。
凋亡: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
二、损伤的修复1、再生再生是指组织损伤后,由邻近的健康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病理重点知识点

病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
以下是一些病理学的重点知识点:
1.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这是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和组织在受到损伤或刺激时的反应和变化。
2. 感染性疾病:研究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
3. 肿瘤:肿瘤是病理学中的重点之一,研究肿瘤的分类、分级、分期和预后,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等。
4.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5. 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 遗传性疾病:研究遗传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唐氏综合征、血友病等。
7. 代谢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糖尿病、痛风等。
8.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为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9. 病理学诊断和病理学技术: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病理学技术也是病理学的重要支撑,包括组织处理、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
以上知识点是病理学的重点之一,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医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病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以下是病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病理学基础知识:
-细胞病理学:研究细胞在疾病中的异常变化,如细胞增生、凋亡和异型等。
-组织学:研究组织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引起的组织损伤及修复。
-免疫病理学:研究免疫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和异常,如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疾病等。
2. 疾病分类与诊断:
-疾病分类: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将疾病进行分类,如遗传疾病、感染病、肿瘤等。
-病理诊断:通过病理检查(如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分析病变特点,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3. 炎症与免疫病理:
-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和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包括血管变化、炎细胞浸润和局部组织损伤等。
-免疫病理: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或异常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等。
4. 肿瘤病理学: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如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和分期等。
-癌症病理学:研究癌细胞的形态特征、遗传变异和治疗靶点等。
5. 器官病理学:
-心血管系统病理学:研究心脏和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呼吸系统病理学:研究肺部和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消化系统病理学:研究消化道器官疾病,如胃溃疡、结肠癌等。
-泌尿系统病理学:研究肾脏和泌尿道疾病,如肾炎、膀胱癌等。
以上只是病理学中的一部分重点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疾病和器官的病理学内容。
病理学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复习知识点2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述一、炎症的概念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二、炎症的原因1炎症因子:任何能引起损伤的因素。
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生物性因子(最常见)、组织坏死、变态反应、2影响因素:致炎因子性质、强度、作用时间;机体全身状态、局部因素→影响炎症发生的强弱缓急。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中心环节→特征标志致炎因子损伤→变质(变性坏死)机体血管反应→渗出机体修复→增生(再生、纤维修复)(一)变质(致炎因子损伤)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
2、干酪样肺炎、阿米巴肝脓肿、重症病毒性肝炎(二)渗出(机体血管反应)1、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叫做渗出。
(三)增生(机体修复)慢性胆囊炎、肺支气管扩张症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肿——间质炎症渗出水肿热——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痛——水肿压迫,炎症介质刺激N末梢功能障碍(二)炎症的全身反应1、全身急性期反应:发热、嗜睡、厌食,蛋白降解↑,补体↑,凝血因子↑,血沉。
2、发热:发热是外源性和内源性致热原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菌、病毒产物外源性致热原,刺激白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IL-1,TNF),刺激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3、外周血白细胞变化(1)多数情况下升高:细菌感染,末梢血类白血病反应(2)“核左移”:指外周血中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值增高的现象。
(3)少数情况下降低:伤寒、AIDS、病毒性肝炎、立克次体、原虫4、单核巨噬细胞增生第四章炎症第二节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1、血流动力学改变(管径、流速改变)(1)浆液渗出(2)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红热液体渗出,间质水肿→肿(3)水疱浆液性渗出、肺泡浆液性渗出(4)滤过压=血管内外静压差+胶体渗透压差2、血管通透性增加(1)纤维素蛋白渗出(2)血管内皮改变→血管通透性↑(3)粘膜纤维素性渗出、心包纤维素性渗出(绒毛心)、3、白细胞渗出(聚集、活化)炎症反应最重要特征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一)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边集和滚动、白细胞黏附、白细胞游出、趋化作用1、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特征2、炎症细胞:渗出的白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3、炎细胞浸润:炎细胞聚集在炎症区域的现象4、炎症时白细胞渗出的规律(1)时相:炎症早期(6~24h)中性粒细胞;24~48h单核细胞(2)致炎因子:1)急性化脓性炎:中性粒细胞2)慢性炎症:浆细胞、单核、淋巴细胞3)病毒、支原体感染:单核、淋巴细胞4)过敏反应及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5、趋化作用(1)趋化作用: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2)趋化因子:这些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1)外源性趋化因子:细菌产物2)内源性趋化因子:补体(C5a)、白三烯(B4)、细胞因子(IL-8)(二)白细胞激活1、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识别附着、吞入、杀伤降解2、各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中性粒细胞:吞噬化脓菌、坏死组织碎片;急性炎症早期、化脓性炎症(2)巨噬细胞:a.吞噬非化脓菌(结核、伤寒)、病毒、原虫、异物及较大组织碎片(形成多核巨细胞)b.参与免疫反应:抗原提呈作用急性炎症晚期,非化脓性炎症、病毒及原虫感染(3)嗜酸性白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胞颗粒所含蛋白对寄生虫有毒性寄生虫感染及变态反应性炎症3、白细胞的免疫作用(1)巨噬细胞:抗原提呈(2)淋巴细胞、浆细胞:1)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2)B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三)白细胞的组织损伤作用主要是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活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四)炎性渗出≠瘀血漏出水肿水肿→有蛋白炎症细胞→炎性渗出渗出液(易自凝混浊)水肿→无蛋白炎症细胞→瘀血漏出漏出液(不自凝清亮)三、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炎症介质: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的共同特点:1)可来自血浆和细胞2)受体介导3)寿命短暂(一)血浆中的炎症介质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二)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1、血管活性胺组织胺、5-羟色胺1)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也存在于血小板内。
2)5-HT主要存在于血小板。
组织胺——由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细动脉扩张、细静脉通透性升高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细胞质膜磷脂分解)(1)前列腺素PG——血管扩张、疼痛、发热(2)白细胞三烯LT——趋化(LTB4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激活因子)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升高LTC4 LTD4 LTE4(3)脂质素LX负调节因子(抑制中性粒细胞细胞粘附和趋化)3、细胞因子(由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化学趋化因子IL-8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及激活因子4、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由白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产生)小静脉通透性升高白细胞粘附、趋化、脱颗粒人工合成的PAF受体的拮抗剂可抑制炎症反应5、白细胞产物(1)氧自由基杀伤降解微生物、组织损伤促进炎症(促进IL-8、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粘附因子的表达)(2)溶酶体酶:血清和组织中有抗蛋白酶系统,如α1抗胰蛋白酶抑制中性弹力蛋白酶6、一氧化氮(NO)(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其它)扩张血管杀灭病原微生物抑制白细胞向炎症灶集中7、神经肽(P 物质)(神经纤维、呼吸道、胃肠道)传导疼痛信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升高四、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一)急性炎症的类型1、变质性炎2、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3、增生性炎(少见)1 变质性炎(1)以变质为主的炎症(2)例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阿米巴肝脓肿2.1渗出性炎——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1)以浆液渗出为主(2)炎性水肿、积液、水疱、浆液性卡他(粘膜的浆液性炎)(3)卡他是指渗出液沿黏膜表面顺势下流的意思。
2.2渗出性炎——纤维素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1)以纤维素渗出为主(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2)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纤维素机化引起粘连(3)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白喉)(4)肠假膜性炎(细菌性痢疾)(5)假膜的组成: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坏死的黏膜组织、病原菌2.3渗出性炎——化脓性炎症(purulent inflammation)(1)定义: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
(2)脓液:脓性渗出物称为脓液。
(3)脓细胞: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4)类型:表面化脓、蜂窝织炎、脓肿1)表面化脓和积脓(empyema)a表面化脓: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黏膜的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性炎)b积脓: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时,脓液则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c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尿道炎2)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a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b部位: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c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3)脓肿(abscess)a局限性的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脓腔b部位: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c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自行总结)2.4渗出性炎——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1)渗出物中含大量红细胞(2)例: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3 增生性炎(少见)急性肾炎、伤寒(二)急性炎症的结局1、痊愈(1)完全痊愈(2)不完全痊愈2、迁延为慢性炎症3、蔓延扩散(1)局部蔓延(2)淋巴道蔓延(3)血道蔓延1) 毒血症(toxemia)2) 菌血症(becteremia)3) 败血症(septicemia)4) 脓毒败血症(pyemia)第四章炎症第三节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持续数月或数年以上)一、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特点1、急性炎症的特点(1)起病急、持续时间短(2)病变以渗出为主(3)浸润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2、慢性炎症的特点(1)起病潜隐、持续时间长(2)浸润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为主(3)病变以增生为主:巨噬细胞增生、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生、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增生二、慢性炎症1、定义:指由于长期持续性损伤导致的持续数周甚至数年以上的炎症2、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和修复反应往往同时存在3、发生于如下情况:(1)病原微生物持续感染:结核杆菌、丙肝病毒(2)免疫因素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3)长期暴露于内源性或外源性非感染性致炎因子:尿酸、二氧化硅颗粒、乳房植入物硅胶等4、慢性炎症的类型(1)一般慢性性炎(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纤维化、炎性息肉、炎性假瘤形成(2)肉芽肿性炎(特异性慢性炎症)三、一般慢性炎症(起病潜隐、持续时间长)1、肉眼观:受累器官变形、变硬2、显微镜下(1)慢性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等为主(2)组织结构破坏(3)增生性反应: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实质细胞等增生3、慢性胆囊炎4、息肉、炎性假瘤---纤维组织、血管、上皮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鼻息肉、子宫颈息肉、肠息肉,肺炎性假瘤四、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1、定义:由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化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肉芽肿。
2、病因:(1)感染(感染性肉芽肿)---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梅毒螺旋体等(2)异物(异物肉芽肿)---手术缝线、石棉、矽尘等3、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分:(1)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histiocytes(2)多核巨细胞:(3)其他:风湿细胞、泡沫细胞、伤寒细胞等4、结核性肉芽肿的构成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又称为朗汉斯巨细胞中心干酪样坏死、上皮样细胞、朗罕氏巨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总结(区别)肉芽肿与肉芽组织纤维化、纤维素渗出、纤维素样坏死脂肪变性与脂肪浸润细胞水样变性与水肿炎症与感染第六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一、肿瘤1、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肿块2、肿瘤细胞起源于、但根本有别于“正常细胞”:a:异型性: 起源组织与肿瘤组织差异b:自主性: 相对无止境、不协调生长、增殖/凋亡与分化异常c:变异性: 癌细胞遗传不稳定性3、肿瘤性增殖VS 非肿瘤性增殖(1)肿瘤性增殖1)不协调,有害;2)失去分化成熟能力;3)克隆性;4)相对自主性,无限(2)非肿瘤性增殖1)更新,修复;2)分化成熟;3)多克隆性;4)可调控,有限4、哪些部位会长肿瘤?除了:毛发、指甲第六章肿瘤第二节肿瘤的形态一、肿瘤的大体形态二、肿瘤的组织形态肿瘤组织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1、肿瘤实质(Parenchyma)肿瘤细胞——本质部分,决定肿瘤的特性、诊断依据2、肿瘤间质(Stroma)结缔组织、血管——支持、营养(非特异性)三、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异型性:区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生长方式:生长速度:良性慢,恶性快扩散转移复发对机体影响:良性小,恶性大四、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一)分化分化( differentiation ):原始幼稚细胞在胚胎发育中,向不同方向演化、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