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第一章基本概况第一节公园名称与类型第二节地理位置(行政区属、经纬坐标范围及海拔范围)第三节公园面积(包括公园总面积,各园区的名称及面积,并附表分别列出主要拐点坐标)第四节公园建设史(阐述公园的申报、建设过程,包括省级公园开园情况)第五节公园管理机构现状(机构名称、分支机构设置情况、人员编制、办公处所、通讯联络方式等)第六节同已有地质公园和其他类型景区的关系(周边地质公园分布情况,与最近地质公园的距离;与内部及周边其他类型的公园、景区的关系情况等)第七节公园接待游人概况(近3年来公园接待普通游客、科学考察、院校师生到园区实习以及经济收入等情况)第二章科学意义第一节地质公园的地学意义(包括地层学、岩石学、矿物学、经济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貌学、火山地质学、变质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冰川地质学、岩溶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沉积学、土壤学及其他分支学科,可依据实际情况将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所涉及学科的重要意义综述即可)第二节地质公园自然、人文历史意义(包括公园的人文历史价值、生态学价值及旅游价值等)第三节对比分析(主要指本公园的资源内涵在区域、全国、国际上与同类公园相比具有的独特之处)第三章地理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山系、流域、地貌区划单元、气候、植被、动物、水文、土壤等概况)第二节人文历史概况(包括人口、民族、历史沿革、主要历史事件等)第四章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及地质发展演化史等。
第五章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一节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一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与类型二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演化过程、成景时期分析三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评价及等级划分第二节主要动植物景观资源一主要植物种属及其保护级别二主要动物种属及其保护级别第三节主要人文景观资源概述第四节其它景观资源概述第六章资源保护第一节资源保护综述(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如涉及矿权、工程、自然变化等潜在威胁)第二节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一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区划分(要划分出保护区的级别及其精确边界坐标(指主要拐点))二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现状及今后计划(包括受保护的地质遗迹景观名录及保护措施与方案等)第三节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及今后计划(要列出国家一级及二级保护动植物名录及保护措施)第四节人文景观资源保护现状及今后计划(名录及保护方案)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要确定公园游客及环境容量,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第六节自然灾害防治(查明公园易发地质灾害及其他危及游客安全的事故隐患,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第七章地质公园规划大纲第一节地质公园范围第二节地质公园总体发展目标第三节地质公园主要设施建设计划第四节地质公园建设保障措施(包括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筹措等)主要附图1.地质公园位置与交通图2.地质公园遥感卫星影像图3. 地质公园地质图4.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分布图(包括地质、自然、人文等景观资源)5.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图6.地质公园规划纲要图注:比例尺可参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国家地质公园总规划附图标准化探讨

1 国家地 质 公 园总 体规 划 附 图编 制 中 的主 要 问题
收稿 日期 :2 0 0 7—0 o 5一 9;改 回日期 :20 o 07一 5一l 7 作者简 介:张嫣 ( 9 3一),女 ,应用化学专业 ,从事地质制图工作。E—ma :z57 0 2 .o 17 i y6 0 @16 cr l n
遗迹保护规划图、 主要地质旅游景区 ( 规划 图、 点) 地
质公 园基 础设施 建 设规 划 图 6种 , 其 中有 体 现 地 质 这 公 园特 色 的图件 , 体 现旅 游 规 划 的图 件 。在 各 地 编 有 制 了这些 图件 。但 近 年来 , 多 申报 单 位 根 据旅 游 规 许 划 的需 要 , 对规划 图件进 行 了增加 或删 减 , 以致 现今 各 地 申报 文本 中规 划 图件 的种 数 有 了较 多 的变 化 , 的 有 申报文 本 中总体规 划 附图最少 的 只有 3种 ( 质简 图、 地 景 点分 布 图、 总体 规划 图 )最 多 的达 1 ( 置 图、 , 1种 位 遥 感 影像 图 、 质图 、 地 旅游 资源分 布 图、 林相 分 布 图 、 质 地
物-, 20 年批 准建 立 1 国家 地质 公 园至今 , 从 01 1处 中
国现 已建立 国家地 质公 园 18处 ( 中 1 3 其 8处 已被 批 准
为世界地 质公 园 ) 上 百 家省 级 地 质公 园 , 个 级次 有 、 一 序 、 布广 泛 、 型较 齐全 的 中国地质 公 园体 系 已初 步 分 类 建 立 , 展现 出光 明的前景 J 并 。在 此期 间 , 中国国 土 资
关键词 :地质公 园 ;总体 规划;附图;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 :T 96 5 U 8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一1 1 (0 7 0 0 9 0 6 l 2 1 2 0 )4— 46— 3
浅析风景名胜区与地质公园的规划差异

浅析风景名胜区与地质公园的规划差异戴丽云【期刊名称】《《吉林农业C版》》【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2页(P181,210)【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地质公园; 规划; 管理建设【作者】戴丽云【作者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10 前言地质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而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1 规划比较1.1 联系1.1.1 规划目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成为满足居民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游憩场所。
不管是风景名胜区,还是地质公园,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改善生态、保护资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与地球的生态平衡。
1.1.2 规划指导思想风景名胜区规划遵循十六字方针的指导思想:“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独特的地质地貌与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以开展地质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3 规划内容虽然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地质公园规划是两个不同的规划体系,但在规划内容上还是有相似之处,一般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来进行。
并且两者的规划都是以资源的现状为基础。
1.1.4 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也取了快速发展,但是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

图及导游图、简介说明栏(中、 园区)或
英文)和地质公园徽标
4(独立
园区
(2)有多个独立园区的设立了园区副 2(多个
碑、公园总体分布图及园区导游 园区)或
图、简介说明栏(中、英文)和 0(独立
地质公园徽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园区
2 地质公园博物馆
8分
(1)展出面积合理
2
(2)形式多样、生动,内容充分展示 了地质公园特色
2
(3)提供科学、通俗的现场解说
2
(4)开放时间每天不少于 4 小时
2
3 地质公园科普影视厅
3分
(1)容量适宜,满足接待游客要求
1
(2)播放内容充分展现了本公园内地 质遗迹特色,满足科普要求
2
4 解说牌
10 分
(1)在代表性和典型的地质遗迹点附
近设立了图文并茂的解说牌,数 量不少于 50 块,有多个园区的每
(2)引导牌的风格和样式规范统一
1
6 地质公园导游手册、科学导游图和科 8分
考、科普旅行路线
(1)设置了解说系统完备的科考、科 普旅行路线
01地质公园的定义及建立的意义

•01地质公园的定义及建立的意义1.1地质公园的定义地质公园,英文名称为Geopark,(geological park),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开展“地质公园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创立的新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中说,“地质公园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线并且足够大的使其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表面面积的地区。
它是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能够代表某一地区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址(不论其规模大小)或者拼合成一体的多个地质遗迹所组成,它也许不只是具有地质意义,还有可能具有考古、生态、历史或文化价值。
”我国关于地质公园的正式界定是由国土资源部作出的。
国土资源部2000年77号文件对地质公园定义为: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而开展的工作。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第八条明确指出: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
• 1.2地质公园建立的意义1.2.1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1.2.2地质公园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重要场所1.2.3建立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1.2.4建立地质公园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1.2.5建立地质公园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经济的新模式1.2.6建设地质公园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1.2.1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方式,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一、地质公园边界规划技术要求确定地质公园规划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应依据以下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划定边界线:选择比例尺大小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出边界红线,便于勘测划界;边界划定顺其自然,以现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如山头、山峰、山脊线、河流汇聚点、道路汇聚点等,确定地理界标、桩标点,并在合适的位置设立界桩、边界标识牌,使边界得以清晰的控制。
界桩通常在界线上每100~200m处或转折点处设一桩;边界标识牌位置,通常设在与界线交叉的路口附近,或明显的地形地物界线折点处,两牌间隔距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5~10km设置边界牌一块。
地质公园面积较大,边界线长,规划设计可考虑建立边界林带,宽度宜为20~100m内。
边界标识牌文字包括:地质公园全名称、批准设立本公园的机关、批准时间等,标准字体阴刻。
界牌设立要保证坚固能长久耐用,通常用天然石材,规格为0.60m×1.00m~1.00m×1.50m为宜。
界桩上文字可用地质公园简称,标准字体阴刻,用条形石制作埋设,地面部分不小于0.4m。
2、确定外围保护区范围:在1:5000—1:10000地形图上标明地质公园的外围保护区界线(面积不大的地质公园,也可在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出,并确定外围保护区的重要界标点,如村庄、高速公路、铁路等。
3、地质公园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状况,可跨越行政区划,与行政区划不能混淆。
二、地质公园保护规划技术要求1、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怎样确定特级、重点和一般?每级保护区内游客的进入程度、保护措施的采用规划要求的深度;车辆处理?游览设施和服务设施安排?在建设规划中,根据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应提出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一般可分为特级保护、重要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
延安市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条例

延安市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延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6.16•【字号】延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5号])•【施行日期】2021.08.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延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5号])《延安市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已经延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26日通过,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21年5月27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延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6月16日延安市国家地质公园保护条例(2021年3月26日延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2021年5月27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与利用第三章管理与监督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国家地质公园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国家地质公园(以下简称地质公园)包括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的设立、调整和撤销,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审批。
第三条地质公园应当以保护地质遗迹为重点,坚持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公园内的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公园工作的领导,将地质公园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法制定地质公园规划,统筹解决地质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等重大问题。
第六条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地质公园的监督管理。
中国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技术要求

(大纲草案)
前言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公园事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处,其中20处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地质公园计划推动下,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申报、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地方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众多珍贵的地质遗迹得以保护的同时,依托地质公园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促进了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文化振兴。
六、修编工作的成果要求
修编成果应包括:
1.总体规划文本(修编)
1.1 以条文格式分章简明扼要叙述地质公园的规划修编情况。
1.2 未进行修订的内容可按原规划文本进行转述。
1.3 对于进行修订的部分应予指出,并需与原规划进行对比,修订结果必须明确
2.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2.1 分章节论述地质公园的规划修编情况。
2.保护原则
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不仅要保护地质遗迹而且要保护其他自然和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而且要保护普通的地质遗迹;不仅要静态保护遗迹,而且要动态保育环境;要有科学的地质公园保护评价和规划;要有先进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要有保护的专家顾问团队;要有保护的国际交流计划等。
3. 调整地质公园内部的保护区划分,实施分级、分类保护
将地质遗迹保护区区分为核心区和一般区。核心区是重要地质遗迹分布区,但也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观光游览。要区分中小尺度的地质遗迹(如:占生物化石,小范围分布的构造形迹,波痕、雨痕、龟裂等岩石的细小结构构造等)与区域性大尺度的地质遗迹(如:区域性的地貌景观,河湖等水体景观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围绕“地质遗迹及环境保护,地学普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思想,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技术要求一、地质公园边界规划技术要求确定地质公园规划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应依据以下原则: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划定边界线:选择比例尺大小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出边界红线,便于勘测划界;边界划定顺其自然,以现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如山头、山峰、山脊线、河流汇聚点、道路汇聚点等,确定地理界标、桩标点,并在合适的位置设立界桩、边界标识牌,使边界得以清晰的控制。
界桩通常在界线上每100~200m处或转折点处设一桩;边界标识牌位置,通常设在与界线交叉的路口附近,或明显的地形地物界线折点处,两牌间隔距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5~10km设置边界牌一块。
地质公园面积较大,边界线长,规划设计可考虑建立边界林带,宽度宜为20~100m内。
边界标识牌文字包括:地质公园全名称、批准设立本公园的机关、批准时间等,标准字体阴刻。
界牌设立要保证坚固能长久耐用,通常用天然石材,规格为0.60m×1.00m~1.00m ×1.50m为宜。
界桩上文字可用地质公园简称,标准字体阴刻,用条形石制作埋设,地面部分不小于0.4m。
2、确定外围保护区范围:在1:5000—1:10000地形图上标明地质公园的外围保护区界线(面积不大的地质公园,也可在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出,并确定外围保护区的重要界标点,如村庄、高速公路、铁路等。
3、地质公园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状况,可跨越行政区划,与行政区划不能混淆。
二、地质公园保护规划技术要求1、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怎样确定特级、重点和一般?每级保护区内游客的进入程度、保护措施的采用规划要求的深度;车辆处理?游览设施和服务设施安排?在建设规划中,根据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应提出地质遗迹分级保护方案,一般可分为特级保护、重要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
特级保护区的划定及其保护方法:将最需要保护的(最典型、最稀有、最有科学价值和容易受到人为破坏的)地质遗迹所在地块列为特级保护区。
严格划定保护区范围,除科研需要经主管机关批准外,禁止游人靠近、触摸;要提出隔离保护措施,必要时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如玻璃罩、玻璃屋、隔离室以及参观廊道、展示柜、保护馆(埋藏厅)等;要有效果图、防护设施选型方案、立面图和剖面图等。
重要保护区的划定及其保护方法:将具有很高景观和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区域列为重要保护区。
重要保护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宜控制游人进入数量,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要划定参观界线和参观路线,选定排队路线,设定景观平台和护栏,通过参观路线和参观节点、廊道来限制游客数量;基本设施要有效果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可按规划建设必要的旅游设施,建设中注意保护地质遗迹露头和生态环境。
一般保护区的划定及其保护方法:考虑地质遗迹形成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更大的范围划入,将这个范围列为一般地质遗迹保护区。
游客可进入游览,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通过游线组织和游憩节点的安排限制游客游览空间;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2、地质遗迹的分类保护方案分类依据分类保护方式及其技术要求对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根据其脆弱性、易折损性的不同,在规划中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3、地质遗迹保护界线的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一般都包括在地质公园的界线之内,需要专门设立边界进行保护。
在比例尺大小1:10000—1:5000地形图上划定核心保护区、重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红线,核心保护区、重要保护区等游客可能到达的界线上要设立保护牌,注明保护内容和保护等级,为了与公园界牌相区别,保护区界牌统一采用黄色板、红色字。
特级或一级保护以及有时还需设立隔离措施,以引导游客在外观赏不能入内。
隔离措施格局不同情况和面积采用不同的方式,面积较大的可在起边界线上用金属或石砌栅栏隔离;保护范围较小的点或线,可用透明板或玻璃罩隔离。
外围保护区在比例尺大小1:10000—1:5000地形图上标明其边界,并在重要地段设立一些界牌,提醒人们保护的内容。
三、解说系统规划设计技术要求1、主碑地质公园主碑是公园的主体形象标识,所有公园必须设立。
一般设在公园门区主入口处,使其处于突出和中心的位置。
要求反映公园主题,与地质公园的性质和景观特征相符,有科学内涵和地方文化特色,与环境相协调。
主碑的基本尺寸应与人的尺度数量相近,与周边环境尺度相协调,一般情况下,其高度最小尺度至少要高于2m,不宜超过20m;宽度不宜超过6m。
以天然石材为宜,切忌采用水泥仿石建碑。
正面为园名,为相关部门批准的“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世界级和国家级要求中英文对照名,也可增加刻制该地质公园的圆徽;碑文一般为阴刻,字体宜采用书法家的行书。
背面或侧面,简明介绍公园概况,主要包含地质公园的主要遗迹和景观特色、建园的过程和园区的范围等,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说明文字要求中英文对照,单个字尺寸不宜小于3cm×2cm。
2、副碑地质公园若包含多个园区,可设置副碑,副碑比主碑明显略小。
3、地质博物馆(1)功能要求及其构成:地质博物馆应具有科普展示功能、信息服务功能、游客服务功能、馆藏及技术研究功能、行政管理功能。
地质博物馆应由序厅(一般安排公园的全景模型)、演示厅、资料室、办公和管理用房、游客服务设施等部分构成。
根据馆藏丰富程度和不同的展示手段及投资规模,规划设计内容包括实物展示、模型、图文解说、科普演示、演示厅、4D影院等。
(2)选址、容量与空间:容量测算至为重要,容量决定博物馆的体量、空间和投资额度。
博物馆的容量与地质公园的容量有很大的关系,然后是各种功能房厅的容量。
博物馆选址应充分考虑人流路线规划,可供建设土地空间、人流空间与展览陈列空间规划等因素。
(3)建筑:建筑外观要反映地质公园的主题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简洁大方,崇尚自然,与自然环境协调,建筑外墙切忌采用水泥仿石材料。
色彩、材料、体量、尺度等。
4、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公园图文信息牌等。
指示牌应用自然材料,其建筑尺度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警戒性指示牌文字要精炼,在合适的距离能快速阅读,最好用水平或垂直的单根木头制作。
导游图:在显著位置设立反映公园旅游景点分布和游览线路的导游图。
尺寸可根据园区的景点数量、范围和门区的环境确定,以方便游客为准。
在较大的地质公园或园区,在游览的节点上或途中,还安排设立中小导游图,并表明游客此时的位置,方便游客识别。
有必要时,也可在图上附上典型精美的景观照片。
指示牌:园区外交通指示:在道路干道出口、火车站、机场等到地质公园大门、园区入口之间的所有交叉路口,均要设指向园区的导向指示牌,并表明目的地的里程。
为方便游客在,所有交叉节点前适宜位置导游设立导向指示牌。
在到达目的地前的地方药设指导进入该地的停车场的导向指示牌。
园区内交通指示:园区内主要交叉节点处应设导向指示牌。
对步行路在所有的交叉节点都要设到达不同目的地的导向指示牌。
对引导至任何一个目的地的指示牌,要构成不间断的指引系统,直至目的地为止。
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形象,其色彩、字体、规格、设置高度应统一。
通常应满足5~10m距离内能清晰分辨清楚牌上的文字和符号。
指示牌规格为0.3m×0.5m,派中心距地面 1.5~2.0m为宜。
要有效果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解说牌:设立在景点附近的适宜位置。
解说牌板面由导游图和简要的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通常图在左,文字在右。
解说牌外框边长以0.4~0.6m,设置高度1.4~1.5m为宜。
板面汉字的最小尺寸应不小于1号字。
习惯文字在左,图示在右,图示占板面比例一般不超过1/3。
排版底色一般以与大自然协调的浅蓝、浅灰色为宜。
解说牌可采用石材、木材、铝板、铜板等,石材和木材设置应表现自然美,其他金属板解说牌不应过于张扬,应与自然环境融合。
要有效果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警示牌:园区内、景区间的道路节点和弯道处,从安全考虑,需设立限速警示牌。
步行道上,应设立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的警示牌,如狭窄通道注意碰头、陡坡山路小心慢行等。
图形设置要求标志的偏移距离应尽可能小,观察角应尽可能接近90°,标志牌平面与视线夹角不低于75°。
标志的正面或邻近不得有妨碍游客视读的障碍物,标志通常不设在移动物体上。
附着式设置标志高度与人眼水平视线相当,或略高于人的身高及其他较高位置。
悬挂式设置标志的下缘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2M,道路交通标志应按规定的净空高度设置。
柱式设置标志的下缘距地面高度应在2M左右,当标志设置高度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时,可选用与人的视线大体一致或其他设置高度。
四、游赏体系规划技术要求地质公园游赏体系是规划设计创造条件将大自然遗留给人类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展示出来,让游客了解、欣赏和体验其科学价值和最美的面貌。
地质景观已经存在,规划设计主要涉及观赏点的选择和设计,要求顺其自然,所有人工构筑物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采用自然竹、木、石材,提倡粗犷自然美。
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遗迹展示区域,不得以造园手法在园区内进行假山假水设计,规划设计以充分展示地质遗迹景观为原则。
依据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对外开放的游赏景观点。
根据不同的地质景观类型,如山岳、峡谷、溶洞等,应采用不同的展示方法,规划主要任务就是为地质景观设计游览线路、交通方式、观景平台并对其命名、设立解说牌。
观赏点规划面积:根据总体规划估算的游客量,结合游线景观节点人流和停留时间相关规律,确定游赏点面积,一般最小面积不能小于50m2,必要时可设观赏平台。
命名:景观命名要求点出地质景观的形象特征,反映其科学特征和价值,并结合反映当地文化艺术。
解说牌及解说词:解说词内容包括:地质背景及其形成年代、岩石性质、地质地貌类型、景观特征描述及其成因、规模空间分布及其数据等。
有些历史文化记载、传说等亦应列入。
观赏线路及步游道:观赏线路可分为主干线和支线。
在最少破坏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较短的路程,主干线规划一般要求形成回路,长度不超过2500m,攀高不超过300m建议选择步行道,超过此值建议采用其他交通工具。
步游道应顺其自然,顺坡就弯,少动土石方,以减少对原有地形的破坏。
步行道宽度需要综合考虑旺季高峰人流量、游客心理以及景观类型等,一般不少于三条,其宽度分别为2.7m、3.4m、4.0m,一般不宜超过4m宽。
步行支道可分为三级1.2m、2.0m、2.7m,一般不宜超过3m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