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地质公园整改情况汇报

地质公园整改情况汇报地质公园是我国自然和地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的重要景点。
然而,由于一些管理和环境问题,地质公园的整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地质公园的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我们对地质公园进行了全面的整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整改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管理体制的完善。
我们对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完善。
首先,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地质公园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工作。
其次,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明确了各项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
同时,加强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环境整治的加强。
针对地质公园存在的环境问题,我们加大了环境整治的力度。
对于公园内的垃圾清理、植被恢复、水体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整改。
同时,加强了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和引导,提倡文明游园,保护环境。
三、景点设施的改善。
地质公园的景点设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我们对公园内的景点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和升级。
修缮了老化和损坏的设施,增加了新的游览线路和景点,提升了游客的游园体验。
四、安全管理的加强。
为了保障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我们加强了地质公园的安全管理工作。
建立了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游客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加大了对公园内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力度。
五、宣传推广的加强。
为了提升地质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加强了对地质公园的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了对地质公园的宣传力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总结,经过我们的努力,地质公园的整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地质公园的整改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继续加大整改力度,不断提高地质公园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广大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游园环境。
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共同推动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地质论评》2007年第1期发表了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胡炜霞博士等的文章,“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章指出,中国在推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经验对推动全球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国家地质公园在促进地质遗迹保护、经济发展和科普教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增长相对过快、类型和地区分布还有待平衡和谐、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旅游品牌效应尚需提高、科普与旅游参与尚待有机和谐等方面。
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有全球或区域性代表意义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特定区域,是保护地质遗迹,将其开发用于旅游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形式。
文章指出,截止2005年,中国已经建立了四批138个国家地质公园,这使得许多著名风景区都纳入了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范围。
公园的建设既促进了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对地质遗迹的投入和居民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自觉性,使一些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如河南焦作云台山、北京延庆硅化木、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等。
国家地质公园的室内室、外博物馆的展示为人们了解科学知识创造了实际空间,十分适合新世纪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促进了科学世界观的普及。
但在将地质遗迹景观推向市场、国家地质公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泛化和过热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目前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的研究从个案的开发、管理及保护的角度谈得多,而谈问题的较少,对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一些泛化及过热问题还鲜有述及。
在中国建立国家地质公园,须由中央级政府组织(国土资源部)直接批准,这在世界上是第一个国家。
中国的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由于地质遗迹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地质遗迹景观人为破坏比较严重。
基于更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同时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提出的建立地质公园的计划,国土资源部在1999年12月召开的“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而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一、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二、中国地质公园面临的问题三、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四、总结正文:一、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公园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显示,我国已建立了292 个国家地质公园,涵盖了全国31 个省份,总面积约12.5 万平方公里。
地质公园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地质资源,还提高了人们的地质环保意识,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中国地质公园面临的问题尽管我国地质公园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问题:1.管理体制不完善:部分地质公园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影响了公园的有效管理。
2.规划与保护水平不高:一些地质公园规划缺乏科学性,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地质资源遭受破坏。
3.地质公园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地质公园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地方经济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开发地质资源,这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4.科普教育与旅游开发水平不高:部分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内容单一,旅游开发水平较低,影响了地质公园的综合效益。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地质公园管理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2.提高规划与保护水平:加强地质公园规划的科学性,严格保护地质资源,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处理地质公园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地质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实现地质公园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赢。
4.加强科普教育与旅游开发:丰富科普教育内容,提高旅游开发水平,提升地质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总结地质公园是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发展地质公园事业对于保护地质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开发战略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开发战略工商管理学院15旅专升本2班H1585211朱莹莹国家地质公园属于国家公园,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园”,地质公园必然有地质遗迹遗址景观;地质遗迹保护是建立地质公园的基本宗旨;地质公园需以较高的科学品位吸引游客;地质公园是地质研究和科学基地。
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一种景观类型:地质公园是具有独特地质景观、典型地质现象或重要地质遗迹的自然公园;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具有科学价值和科普价值;地质公园是珍贵的地质遗产保护区;地质公园是进行地学考察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露天自然博物馆;地质公园是典型的公共品和公共资源。
(一)我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家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在世界自然宝库中享有盛名。
2001年我国首批11家地质公园获准建立之日起,“国家地质公园”,从此载入我国公园建设与发展史册(二)我国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1)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混乱或无人管理由于地质遗迹保护系统没有形成集中管理,从而出现了管理“盲区”或分散多头管理。
例如,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国家建设部门管辖,国家森林公园属林业部管,国家自然保护区又分属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部、国土部、水利部等部门管。
各部门由于其部门性质侧重点不同,因而对地质遗迹资源的理解认识、重视程度和采取保护措施也就不同,导致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致使一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因重视不够,保护不力而遭到破坏。
(2)对地质公园缺乏认识,概念不清,导致无人问津,缺乏研究。
目前,很多人不知道地质公园这一名词,有的人把它狭义的理解为地质公园就是地质遗迹保护,这是不够的。
政府应组织有关学者去宣传讲解,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心地质公园,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3)有的地质公园规划不合理,在主要景区增建了人工建筑,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的美感。
地质公园建设的“中国式”困境

地质公园建设的“中国式”困境作者:王瑜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4年第11期在国内地质公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重评选、创收,轻保护、科普”或许是被诟病最多的。
2014年9月23日,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五大连池、庐山、张家界、宁德、泰山、房山、伏牛山、镜泊湖、乐业凤山9家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中期评估,这意味着它们将继续保持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资格。
其中,五大连池、庐山、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曾经在2012年9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的一次会议中被给予黄牌通过。
经过各方面整改和建设获得绿牌通过之后,“中国式”地质公园的困境与出路值得广大地质公园管理部门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普遍困境201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在葡萄牙举行会议,会议对中国12个世界地质公园进行评估,其中8个获得通过,3个获得黄牌通过,这三个正是五大连池、庐山和张家界。
消息传到国内,全国人民一片哗然。
无论从风光地貌、地学价值、旅游历史和社会影响度来论,这3家地质公园都属于一线景区。
问题出在哪呢?参加上述评审会的中国地质公园代表龙长兴表示,我国地质公园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特别焦虑:一是地质公园的科学普及问题比较突出,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既没有很好地普及到游人,也没有很到地普及到当地百姓。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专家看来,设立地质公园的最主要的宗旨之一就是科学普及,要让游人在分享自然之美的同时获得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让居民在充分了解科学道理的过程中,更自觉自愿地珍惜家园,保护居住的环境。
但实际上,重经营轻科普,是中国很多地质公园的通病,有的地方所谓的科普工作甚至有应付差事之嫌。
二是当地居民对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参与程度不高。
有的地方甚至将公园内的居民迁移出去,违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地质公园的宗旨。
三是交流的缺乏不仅存在于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之间,而且存在于公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不少公园虽然签订了姊妹公园的协议,但并没有实际的交流行动。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动态及存在问题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动态及存在问题王凯;李峰;刀艳【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6(000)002【摘要】中国地质公园在近十几年发展迅猛,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重心会向西部及西北偏移。
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地质公园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
本文就中国地质公园分布特点着手,较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地质公园的演化规律及存在问题,希望对我国地质公园的创建产生一些积极作用。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Geological Parks of China are developing rapidly, the future is still a lot of room for develop-ment, but the center of gravity will be offset to the West and northwes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xist together.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geological parks,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geological parks. In this paper, to star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Geo-park and deeply study the evolution of China geological park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hope to have som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Geological Parks.【总页数】3页(P94-96)【作者】王凯;李峰;刀艳【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相关文献】1.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 [J], 陈安泽2.地质公园,永远挖不完的“金矿”——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畅谈地质公园建设的管理与发展 [J], <中国国土资源报>报社3.建设地质公园开拓地质服务新领域—中国西部地质公园发展战略研讨会简介与体会 [J], 王志光4.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保护性开发建议——以达古冰山地质公园为例 [J], 苟杰松5.“中国最美地质公园”评选首届“中国最美地质公园”候选名单出炉 [J], 左金安;吴迪;胡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如下:
1. 发展迅速:中国地质公园的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有200多个地质公园,覆盖了海陆地质景观的各个方面。
2. 游客数量增加: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科学教育的关注增加,地质公园的游客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3. 品质不均衡:一些地质公园在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科学教育、服务游客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然而,中国地质公园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1. 资金短缺:一些地质公园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公园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受限。
2. 保护意识不足:一些地质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导致一些景点和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 缺乏专业管理团队:一些地质公园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导致公园管理水平和游客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大对地质公园的资金投入:政府和各级地方应加大对地质公园的经费支持,提高公园设施和服务水平。
2. 加强保护意识和法制建设: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专业管理团队: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地质公园的规划、管理和监督,提升公园管理水平和游客服务质量。
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与国际地质公园组织合作,提高中国地质公园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地质公园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公众的保护意识提升和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设。
只有这样,中国地质公园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大众提供科学教育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良好场所。
进一步加强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发展速度快,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好成绩通过完善体制、夯实管理基础和强化服务与教育功能等措施来实现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更上一层楼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正面临着多部门分割管理、利益协调困难重重、地质遗迹资源屡遭破坏、地质公园管理基础薄弱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自1999年11月国土资源部在威海召开会议决定建立国家地质公园以来,我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好成绩:正式批准建立了四批共138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12个国家地质公园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同时,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也于2004年6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也已经在中国国土资源部挂牌办公。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共同构成的三级地质公园体系在我国初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公园管理体系围绕着对地质遗迹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大原则正在不断完善。
第一,多个“婆婆”切割管理。
在我国已经建成的这138个国家地质公园中,相当一大部分都是在原来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而这些国家公园都是分属建设、环保、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管理。
多年来,在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的管理与开发中,一直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利益冲突,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影响了这些保护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国家投资也造成相当大的浪费。
第二,利益协调困难重重。
建设地质公园,发展地质旅游,可以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在此过程中,多元化的相关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多方式的利益实现途径,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使得利益协调十分困难,其中涉及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等诸多关系。
第三,地质遗迹资源屡遭破坏。
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低,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
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和工程活动以及缺乏自然遗迹保护意识,有些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永久地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地质论评》2007年第1期发表了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胡炜霞博士等的文章,“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章指出,中国在推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经验对推动全球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国家地质公园在促进地质遗迹保护、经济发展和科普教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增长相对过快、类型和地区分布还有待平衡和谐、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的旅游品牌效应尚需提高、科普与旅游参与尚待有机和谐等方面。
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有全球或区域性代表意义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特定区域,是保护地质遗迹,将其开发用于旅游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形式。
文章指出,截止2005年,中国已经建立了四批138个国家地质公园,这使得许多著名风景区都纳入了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范围。
公园的建设既促进了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对地质遗迹的投入和居民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自觉性,使一些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如河南焦作云台山、北京延庆硅化木、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等。
国家地质公园的室内室、外博物馆的展示为人们了解科学知识创造了实际空间,十分适合新世纪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促进了科学世界观
的普及。
但在将地质遗迹景观推向市场、国家地质公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泛化和过热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目前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的研究从个案的开发、管理及保护的角度谈得多,而谈问题的较少,对国家地质公园中的一些泛化及过热问题还鲜有述及。
在中国建立国家地质公园,须由中央级政府组织(国土资源部)直接批准,这在世界上是第一个国家。
中国的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由于地质遗迹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地质遗迹景观人为破坏比较严重。
基于更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同时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提出的建立地质公园的计划,国土资源部在1999年12月召开的“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而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
2000年中国国土资源部编制《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指南》以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范工作。
2001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负责地质公园建设等重大政策决策和审批等,下设国家地质公园办公室,挂靠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并于2001年3月审批了首批11家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的运作属市场行为,尽管政府不对地质公园的建设直接进行投入,但对其内部的地质遗迹保护有经费支持。
2003年UNESCO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2004年6月,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
迄今为止,全球评选出的33家世界地质公园我国占12家。
中国在推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用于发展旅游是地质公园实践的突出功能。
旅游为地质公园景区带来实惠并促进地方经济收入的增加。
因此历届国家地质公园审批时许多地方政府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全力支持申报工作。
地质公园已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招牌。
另一方面,地质遗迹服务于旅游,使人们间接消费资源,建立地质公园所取得的收益使当地居民受益,从而地质遗迹被自觉地保护,降低了地质遗产被采石挖矿或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的风险。
地质公园倡导了旅游中全民族崇尚科学的良好理念,落实了中国国家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
地质公园在传统旅游景区讲解合乎情理的传说神话之外,从地球科学的层面阐释自然界演替的规律及本质,丰富了景区的内涵,满足了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对旅游业的一种贡献。
尽管目前地学专业知识信息和通俗旅游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差,但相比过去已有了不小的进步。
地质公园的出现为地球科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服务领域,把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作为公园的重要目的,是地质公园与其他公园最鲜明的区别。
地质公园以服务于旅游业为主旨,以地球科学的内涵为特色。
总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特色鲜明,中国的经验对推动全球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快速发展中一些泛化及过热的问题也需要指出。
文章指出,但是,中国地质公园建设中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类型和地区分布还有待平衡和谐。
尽管国家地质公园数量已经很多,但与中国地质遗迹的自然属性还缺乏匹配。
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和稀有性,这就意味着同一类型的地质公园在数量上和地理分布上都不能过于集中。
我国目前火山国家地质公园18个,占总数的13%。
岩溶国家地质公园26个,占总数的18%,占地貌遗迹类的45%,似有类型数量集中的倾向,有些还存在近距离雷同资源开发的现象。
中国西、中、东部国家地质公园分别占总数的38.6%,34.3%和21.1%。
各省市平均有地质公园数为4.5,西部是4.5,中部地区为6,东部为3.8。
中部地区发展最好,西部地区强烈的地质构造所遗留下来的景观多样的丰富地质遗迹本应占据的优势未能体现。
说明在地质遗迹转化为国家地质公园的过程中,非自然因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其二,有些国家地质公园的文化景观性掩盖了地质遗迹的科学性,如一些传统的著名景区也成了国家地质公园。
在中国138个国家地质公园中,前三批知名景区占到了16%左右,第四批占30%左右,有的还已有了“世界遗产”等世界级的称号。
名山,尤以文化著称的名山的国家地质公园冠名对地学旅游品牌培养打造的贡献不大,即使它们不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由于其文化厚重在国内以及全世界均有很高知名度。
对于某些纯以自然景观取胜的著名风景区,建立地质公园尚可提升科技品位和内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如果风景名胜区都成为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的命题也就不成立了,地质公园的概念就有泛化和变味的趋势。
其三,地质公园应具备一定的欣赏游玩价值,对于一些科学意义较
强而缺乏美学观赏性的地质遗迹,如一些地层剖面、古生物类的地质公园等,就目前游客的接受程度而言,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难以实现,即使进入地质公园名列,也较少有游客光顾,希望通过旅游收入来支撑保护的基本要求难以落实。
如2002年成立的洛川黄土地层剖面国家地质公园年接待游客量仅万余人(且多数是科研考察者及野外实习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未能找到与属地经济互动发展的良策。
其四,需强化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建设与后续管理的衔接。
始建于1985年的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数量为177个,国家地质公园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已达138家。
在前三批85个国家地质公园中,在些经营得还不太理想,仍有部分未能及时揭碑;第四批又新增53个。
地质公园具有公园的的特征,需具备观光浏览性, 若吸引不来一定数量的游客, 它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得不到认可,也就不利于它的科学发展。
所以将地质遗迹开发建设为地质公园的欲望不能无限膨胀,最好建设申报一个就管理好一个,给下批地质公园树立好榜样,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可能出现地方政府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积极性很高, 但牌子到手后, 后续的开发跟不上,旅游效益不佳, 将不利于对地质遗迹保护,从而影响了国家地质公园的形象。
其五,科普与旅游参与尚待有机和谐。
地质公园高举的是科学旅游的旗帜,以此主题提高风景旅游地的品位。
但此美好的原则在实际操作实施中,却显得困难重重。
有些景区公园打地质的擦边球,游客对地质
遗迹科学旅游的概念几乎没什么认知。
有些宣传主题本未到置,游客对非科学信息的认知超过对地质遗址本身的了解。
更多的问题来自于地球科学知识在向游客传播时的双方信息不对称,地学信息所表达的生动通俗以及与旅游景观美结合的有机连贯性还不到位,以地学为中心脉络的标示讲解还仅是不连续性的片断,这样的结果是游客对地质公园的理解还处于浅认知阶段。
对翠华山2005年的调查显示,82.8%的游客有从地质公园中获取地学知识的愿望,但能看懂地学解说牌的游客只占38.1%,多数人对从园中得到的信息不能完全满意。
对一些国内著名地质公园的考察发现,游客对地学的了解程度以及留有印象之处仍属风景石瀑的附庸。
最后,作者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地质公园的发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