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概况
桃渚旅游资源优化与开发1

桃渚旅游资源评价与优化开发桃渚镇位于临海东北部,东濒东海,北邻三门县。
陆地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0公里,滩涂面积8500余亩,总人口9.2万,是临海市的第三大镇,以抗倭古城与奇特龙岩为特色,融山海风光为一体,区内景点多达200多处。
2007年单门票收入176.7万元,占全市门票总收入的25%。
1963年桃渚城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桃渚景区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桃渚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桃渚景区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龙湾海滨公园被评为3A旅游区。
国家地质公园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部桃渚镇、上盘镇和杜桥镇境内,它东濒东海,南距台州市区约35km,西去临海市区约50km,北与三门县接壤。
区内公路与甬台温高速公路和104国道连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公园规模临海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面积65.15km2,其中陆域面积57.55 km2,海域面积7.60km2。
公园主要由三个主景区组成:白岩山—碧云—武坑—童疗景区面积39.15km2,大尖山—龙湾景区面积18.48km2,大堪头—上盘岙里景区面积7.52km2。
3.发展状况从2000年至2007年底,临海地方政府用于地质公园保护与建设总投资达8900余万元。
用于地质公园入口标志牌、地质公园广场、博物馆、等直接建设达1160多万元,用于旅游道路建设、桃渚古城拆迁改造等间接投资达7800多万元。
2005年至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计32.9万次,直接门票收入343万元,间接旅游服务业收入约7420多万元。
二.开发条件的评价1.特色鲜明、品味高桃渚白垩纪晚期火山活动在浙东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至今保存较完好。
白垩纪晚期的火山喷发、岩浆溢流、等过程以及外动力作用对其的改造,清晰地反映了桃渚地区白垩纪晚期内外地质作用的发展演化特点。
地质遗迹有火山口内碎斑熔岩冷却形成的五边、六边形柱状节理;岩浆活动晚期形成的塔峰岩柱;由酸性流纹岩沿地面形成的流纹构造和流纹岩球泡、石泡构造;国内罕见的翼龙化石。
临海市城市规划及发展

临海市人民政府驻东方大道,邮编:317000。代码:331082。区号:0576。拼音:Linhai Shi。
临海市辖5个街道、14个镇: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邵家渡街道;汛桥镇、东塍镇、小芝镇、桃渚镇、上盘镇、杜桥镇、涌泉镇、尤溪镇、河头镇、沿江镇、括苍镇、永丰镇、汇溪镇、白水洋镇
2007年年末,全市土地面积220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4.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所辖5个街道,14个镇,995个村委会,10252个村民小组,35个社区居委会,1197个居民小组。
临海市总人口107.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4.4万。 男女性别比为108.9∶100。
经济概况
图2 古城区对比图
客运站变迁反映城市发展进程
如何才能解决古城区内人口拥挤的问题首先摆在决策者面前,作为台州地区的交通枢纽,临海汽车站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客流压力,而且由于其坐落在古城区的中心位置导致其扩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大量的流动人口又使古城显得更加拥挤不堪。因此规划者们决定先解决这个顽疾,将客运中心外迁。
图3客运站变迁图
客运站的选址
由于临海市所在的地形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因此在为客运中心选址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客运站周边的开发空间,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到其作为交通枢纽的便利性。由于城市处在一个狭长的地带因此如图的的规划边成了一个选择,但为何不考虑过江呢?我认为原因有二,首先,江南所在的区域山地较多,没有空旷的地带,不利于客运中心周边的发展;其次,由于我市的贸易往来主要以陆运为主,而且大都来自长江三角方向,城市北边的运输流量更大,如果把客运站建在江南势必会对当时位数不多且老旧的过江桥梁形成巨大的压力,而且考虑到这两座桥——望江门大桥,临海大桥修建的年代较为久远,通行能力差,根本无法承受来自城北的交通压力。因此规划者们选在了中心的北边建立新客运中心。这也符合了城市的发展方向。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doc37页)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第一章、概况第一节:临海城市概况:一、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东中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台州市副中心城市。
二、位置与人口:临海地处浙中沿海,东濒东海,南接台州市,西邻仙居县,北接天台县及三门县。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0°29′—29°04′之间。
104国道、605省道、606省道、716省道、707省道通过市域,是台州地区的内陆交通枢纽。
市区规划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其中至2005年底建成区面积31.15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6.89万人。
三、自然条件: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
夏少酷暑冬无严寒。
境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7.1℃,一月平均气温为5.9℃,七月平均气温为28.0℃,极端高温39.6℃,极端低温-6.9℃,无霜期241天。
降水主要集中于5—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降雨,雨季明显,一年有两个丰水期(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两个枯水期(11月至2月的冬季枯水期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相对枯水期)。
风向随季节转换明显,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为频繁,秋季和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多东风,夏季盛行东南风,盛夏滨海地带海陆风明显。
气象灾害以7—9月台风侵袭最为严重,常有洪涝灾害发生。
间有低温阴雨、干旱、冻害等。
由于受海水调温的影响,东部滨海冬暖夏凉,同时由于境内海拔高差显著,气温分异也十分明显。
四、历史沿革:临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代为扬州属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为楚境,秦时属闽中郡。
西汉时临海为会稽郡回浦县属地,东汉属会稽郡章安县。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置临海郡,治所临海,翌年置临海县。
晋及南北朝时期,建置承袭旧制。
隋代建永嘉郡,临海为一属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永嘉郡临海县置台州临海郡,郡治临海。
《临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二稿)》评审稿说明书(20140227)

项目名称临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说明书委托单位临海市风景旅游管理局项目组长徐云松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项目顾问方龙龙浙大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副教授项目成员郎富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规划系副主任章笕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规划师、硕士康保苓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规划师、教授汪亮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景观设计师吴波浙江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规划师、硕士方慧仙 TC智苑旅游策划工作室规划助理孙紫馨 TC智苑旅游策划工作室规划助理编制时间2013.05-2014.02规划资质旅规乙48-2012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规划性质与任务 (1)二、规划范围、依据和期限 (1)三、指导思想 (2)四、发展战略 (2)五、目标体系 (2)第二章背景及条件分析 (4)一、《上一轮规划》的实施评价 (4)二、产业发展新背景 (5)三、旅游资源新变化 (6)第三章空间布局规划 (8)一、功能分区 (8)二、项目层级规划 (9)三、旅游项目库构建 (17)第四章客源市场培育与推广 (19)一、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19)二、客源市场定位 (20)三、旅游形象体系规划 (21)四、市场营销 (22)第五章产品体系及游线组织规划 (25)一、旅游产品体系开发思路 (25)二、旅游产品体系结构规划 (25)三、旅游线路组织规划 (27)第六章支撑体系规划 (28)一、旅游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28)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规划 (29)三、旅游娱乐设施规划 (30)四、旅游购物设施规划 (31)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 (32)六、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规划 (33)第七章资源保护规划 (34)一、保护现状与问题 (34)二、保护对象与范围 (35)三、保护原则 (36)四、保护对策 (37)第八章保障措施规划 (39)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39)二、推进机制体制改革,构建大旅游管理体制 (39)三、优化惠旅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39)附件:临海市旅游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4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性质与任务(一)规划性质本规划系《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中规定的区域性(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针对2009年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临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临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

临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作为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定了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结合,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
临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一直缺乏相对完整、稳定的范围划分,现有控规编制规模常常因任务而异,编制的范围也常根据建设要求在局部地块开展,具有较大随意性。
有些地区因有改造任务而编制控规,而有些区域却因没有建设而成为空白点,没有达到控规的全覆盖。
这样的情况往往造成控规覆盖范围或有重叠或没有交汇,编制内容存在重复性,成果数据因标准、格式的不统一难以汇总等问题,大大地影响了数据利用、研究分析和城市规划管理、实施效果。
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是需要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主要平台的。
一方面,城市在其管理中审批的许多个案,通过合法的审批程序,如果突破了控规的相关控制内容,应该如何协调?另一方面,伴随城市诸多详细规划(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和专项规划(城市防灾规划、停车场规划、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环卫规划等)的编制,从某一方面对一定区域和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等的研究,更为深入和透彻,对土地的利用与控制指标更为合理,但与控规确定的相应内容存在矛盾,又如何消除这些矛盾?这样的情况对于规划管理的具体经办人来说,常会面对众多规划而无可适从的尴尬局面,需要寻求好的解决方法,而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平台正是一项解决矛盾的合适之举。
近两年随着临海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临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并细化编制了临海市域总体规划主城篇。
下一步的规划管理与落实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管理”、“检索”平台,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法制化,引导临海市规划建设合理、稳步地发展,规划管理工作更为高效与科学。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

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目录一、前言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编写纲要三、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1.总则2.一般规定2.1地质遗迹景观2.2地质遗迹分级标准2.3地质旅游资源类型2.4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2.5地区旅游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3.总体规划布局3.1总体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3.2地质公园区划3.3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评定3.4旅游景点与景区规划3.5旅游路线规划4.地质遗迹景观保护规划4.1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划4.2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的分级5.专题规划5.1游览设施规划5.2基础工程规划5.3居民社会调控规划5.4经济发展引导规划5.5土地利用协调规划5.6分期发展规划一、前言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址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浏览、度假休息、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地质遗迹景观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
为了更不效地保护地质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大会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156次执行局会议为了贯彻这一决定,决议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 Program)。
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质遗址(区、点)建立地质公园,以期建立全球地质公园网,将景观、人文历史紧密结合,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的开发与生产资料教育紧密结合,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强调地质公园的发展与当地民众就业特别是残疾人就业紧密结合,强调为了保护地质遗迹应重视开发,以开发来促进保护。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第一章基本概况第一节公园名称与类型第二节地理位置(行政区属、经纬坐标范围及海拔范围)第三节公园面积(包括公园总面积,各园区的名称及面积,并附表分别列出主要拐点坐标)第四节公园建设史(阐述公园的申报、建设过程,包括省级公园开园情况)第五节公园管理机构现状(机构名称、分支机构设置情况、人员编制、办公处所、通讯联络方式等)第六节同已有地质公园和其他类型景区的关系(周边地质公园分布情况,与最近地质公园的距离;与内部及周边其他类型的公园、景区的关系情况等)第七节公园接待游人概况(近3年来公园接待普通游客、科学考察、院校师生到园区实习以及经济收入等情况)第二章科学意义第一节地质公园的地学意义(包括地层学、岩石学、矿物学、经济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貌学、火山地质学、变质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冰川地质学、岩溶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沉积学、土壤学及其他分支学科,可依据实际情况将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所涉及学科的重要意义综述即可)第二节地质公园自然、人文历史意义(包括公园的人文历史价值、生态学价值及旅游价值等)第三节对比分析(主要指本公园的资源内涵在区域、全国、国际上与同类公园相比具有的独特之处)第三章地理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山系、流域、地貌区划单元、气候、植被、动物、水文、土壤等概况)第二节人文历史概况(包括人口、民族、历史沿革、主要历史事件等)第四章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及地质发展演化史等。
第五章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一节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一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与类型二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演化过程、成景时期分析三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评价及等级划分第二节主要动植物景观资源一主要植物种属及其保护级别二主要动物种属及其保护级别第三节主要人文景观资源概述第四节其它景观资源概述第六章资源保护第一节资源保护综述(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如涉及矿权、工程、自然变化等潜在威胁)第二节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一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区划分(要划分出保护区的级别及其精确边界坐标(指主要拐点))二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现状及今后计划(包括受保护的地质遗迹景观名录及保护措施与方案等)第三节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及今后计划(要列出国家一级及二级保护动植物名录及保护措施)第四节人文景观资源保护现状及今后计划(名录及保护方案)第五节生态环境保护(要确定公园游客及环境容量,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第六节自然灾害防治(查明公园易发地质灾害及其他危及游客安全的事故隐患,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第七章地质公园规划大纲第一节地质公园范围第二节地质公园总体发展目标第三节地质公园主要设施建设计划第四节地质公园建设保障措施(包括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筹措等)主要附图1.地质公园位置与交通图2.地质公园遥感卫星影像图3. 地质公园地质图4.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分布图(包括地质、自然、人文等景观资源)5.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图6.地质公园规划纲要图注:比例尺可参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概况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概况随着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不断加剧,人类自然景观的保护日益严峻。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逐渐成为现代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临海市,是国家A级地质公园之一。
本文将以这个著名的地质公园作为案例,探讨其总体规划概况。
一、规划背景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浙江东南部,纵横交错的地形带、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形成了复杂而富有特色的地质景观,是我国南方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过度开发、人为破坏等行为给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为此,需要制定全面、具体、可操作的规划,进行保护、改善和利用。
二、规划目标基于对临海国家地质公园面临问题的深刻认识,总体规划的目标如下:1.深化对地质公园的研究,全面了解地质、地貌、生态等基本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方案。
2.打造自然学科教育和科技创新基地,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3.创设和规范旅游服务,丰富公园旅游体验,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内容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涵盖了地理、地质、矿产、生物、考古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讲,规划内容如下:1. 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对分布于公园内的各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针对部分弱化和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改善,并严格规划填土、盖房等工作。
2. 旅游服务区的规划建设: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加强公园旅游开发和管理,开发科普教育、环保课程等。
3. 文化资源开发:针对临海地区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到公园景区内的游览、教育、科普等活动当中。
4. 科研和科普教育:开展地质、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
建设趣味科普游乐设施,推进环保、生态等科普课程普及。
四、实施措施为了达成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目标,下面是本规划的操作性实施措施。
1. 采用综合管理方式集合各种力量,构建生态过境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概况-----------------------作者:-----------------------日期:2008-2025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临海市人民政府二OO八年九月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08年—2025年)组织单位:临海市人民政府承担单位: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省地质调查院编制时间:二00八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节规划修编原由 (1)第四节规划期限 (2)第五节规划依据 (3)第六节公园发展概况 (4)第二章地质公园性质与发展目标 (6)第一节公园性质 (6)第二节公园建设原则 (6)第三节公园发展目标 (7)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9)第一节地质地貌概述 (9)第二节地质遗迹类型 (10)第三节地质遗迹综合评价 (11)第四章其它景观资源及评价 (16)第一节生态景观资源 (16)第二节人文景观资源 (17)第三节生态及人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 (17)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20)第一节总体布局 (20)第二节功能分区 (22)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25)第一节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25)第二节地质遗迹保护原则 (25)第三节地质遗迹保护区划分 (26)第四节地质遗迹保护措施 (27)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规划 (29)第一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29)第二节人文景观保护 (30)第三节防灾规划 (31)第八章旅游规划 (32)第三节旅游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 (33)第四节旅游项目安排 (34)第五节旅游营销工作 (35)第九章解说系统规划 (37)第一节宗旨原则 (37)第二节室解说中心—博物馆 (37)第三节户外解说系统 (38)第四节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39)第十章地质科学研究与科普规划 (40)第一节地质科考路线 (40)第二节研究课题选择与实施 (41)第三节科普活动计划 (41)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及社会调控规划 (42)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 (42)第二节社会调控规划 (43)第十二章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规划 (44)第一节地质遗迹数据库建设 (44)第二节公园监测系统建设 (44)第三节公园建设 (45)第四节公园信息中心建设 (45)第十三章基础及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46)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46)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48)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49)第四节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0)第十四章地质公园管理体制规划 (53)第一节组织机构设置 (53)第二节人员编制 (53)第三节人员培训 (54)第十五章开发建设与投资估算 (55)第一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 (55)第二节中远期建设项目 (56)第三节社会效益评估 (56)第十六章附则 (58)附图1: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在中国的位置2: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交通区位图3:临海国家地质公园遥感卫星影像图4: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地形地质图5: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布评价图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景点风光图片6: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划分及坐标分布图7: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功能区划图8: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图9:临海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图10: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线路及服务设施规划图11: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电力、电讯、给排水)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节规划修编原由划》)于2005年12月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实施,《总体规划》的实施得到了临海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部门、乡镇的积极支持和拥护,并起到了较好的现实指导作用。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严格按《总体规划》的要求和部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园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旅游人次和收入逐年提高,《总体规划》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但《总体规划》经过几年的操作、实施,也发现存在许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规划容不够全面。
由于上轮规划编制时间在全国来讲也属早期,规划编制缺乏经验,规划编制容也不够全面;二是规划目标缺少一定的前瞻性,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协调现象。
近年来随着临海地方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工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发展布局急待调整、转型。
根据《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临海市的工业经济发展重心将移师东部沿海,计划组建临部沿海产业带,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使其成为临海市又一个新的经济成长点。
而临海国家地质公园部分规划保护区位于临部沿海产业带部位,两者(即公园保护与工业经济发展)之间发生一定抵触。
为此,临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委托省地质调查院承担本次《总体规划》的修编任务。
第二节公园位置一.公园地理位置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省临海市东部桃渚镇、上盘镇和杜桥镇境,它东濒东海,南距市区约35km,西去临海市区约50km,北与三门县接壤。
区公路与甬台温高速公路和104国道连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特别是随着椒江大桥、三门隧道的开通及沿海甬台温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复线的建成,将为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观光旅游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公园地理坐标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地理坐标:东经121°27′47″—121°42′32″、北纬28°44′10″0—28°52′27″之间。
第三节公园围一.公园围确定原则1.能够有效保护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2.能够有效保护地质遗迹周边的人文、自然、生态景观资源;3.能够保证地质、地理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完整性;4.能够确保合理、充足的环境容量,以应对旅游发展需要;5.能够妥善协调保护地质遗迹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地质公园围临海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面积65.15km2,其中陆域面积57.55 km2,海域面积7.60km2。
公园主要由三个主景区组成,其中白岩山—碧云—武坑—童疗景区面积39.15km2,大尖山—龙湾景区面积18.48km2,大堪头—上盘岙里景区面积7.52km2。
第四节规划期限规划总期限为2008年—2025年;其中:近期为2008—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8年,远期为2019年—2025年。
规划基准年为2007年。
第五节规划依据一.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2.《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3.《中华人民国水资源保护法》1988年;4.《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5.《中华人民国森林法》1984年;6.《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1988年;7.《中华人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8.《中华人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85年;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
二.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规章1.《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国家地质公园修编技术要求(草案)及相关地质公园管理文件》国土资源部;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国家环保局;4.《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国家环保局;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6.《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6—94)》国家环保局。
三、地方政策、规章1.《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2.《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04—2020年)》;3.《临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4.《临海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年—2010年)》;5.《临海市旅游发展规划(2000年—2020年)》;6.《临部洞港工业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1)。
第六节公园发展概况一.公园建设史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11月通过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并于2003年10月揭碑开园。
其前身为省级桃渚风景名胜区,后省国土资源厅和临海市人民政府组织了旨在拟建国家地质公园的多次科学考察、论证,并提交了拟建《省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考察报告,经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后建立了国家级地质公园。
二.公园发展概况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成立后,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严格按公园规划要求和部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2000年至2007年底,临海地方政府用于地质公园保护与建设总投资达8900余万元,其中用于地质公园入口标志牌、地质公园广场、博物馆、游步道、保护与解说系统等直接建设资金已达1160多万元,用于旅游道路建设(部分结合新农村康庄工程建设)、桃渚古城拆迁改造、旅游宾馆建设等间接投资达7800多万元。
除开展上述工程建设外,公园管理委员会还组织开展了导游地学知识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强化了地质公园的环境整治,加大对地质公园整体规划区的河道、采石场、建房、伐木、建坟等影响景观行为的治理整顿力度,公园建设成效卓著。
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共接待国外游客总计32.9万次,直接门票收入343万元,间接旅游服务业收入(住宿、消费类等)约7420多万元,旅游业呈现逐年增长势头。
三.公园发展存在的问题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公园建设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质公园发展建设后劲不足,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公园成立之初,其基本能力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省、市级行政建设资金费用,往后建设资金筹措原则为逐步减少行政投入而增大自筹资金比例,并最终实现“以园养园”和“地质公园促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但由于公园保护围及建设规模偏大,导致规划建设项目资金缺口严重,许多规划建设项目不能如期开工建成,影响公园正常运行,继而造成公园本身造血功能不强,公园建设势头受到抑制。
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的桃渚、上盘两镇,从公园成立之初,其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于“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以旅游经济促地方经济全面发展”道路,上述两镇也遵循此原则进行了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但至目前,两镇经济发展水平及地方财政收入排名均处在临海市中下游水平。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工业发展受限制,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就业压力大,其中桃渚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镇小市”。
3.地质公园围边界不明确前轮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中对地质公园保护区围、面积虽有一定文字阐述,但尚不够明确,导致地质公园保护区域与建设地带二者间界址不清、权责不明,保护区界桩和边界标识牌建设刻不容缓。
4.地质公园管理难上新台阶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批准后,临海市人民政府设置了事业性质的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作为地质公园的管理机构,负责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工作。
但由于公园管理委员会对下属各景区管理站实施了市场商业化运作,将各景区管理站转包给市场个体私营业主经营,导致公园管理部门与景区经营者联系不够密切,信息不够畅通,公园管理呈松散混乱状,地质公园管理水平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