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欧洲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关于两者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分析引言:本文讨论研究的是欧洲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的两者的产生和主要观点,通过对两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揭示二者在认识世界上的本质矛盾。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析对今天人们探究世界、认识世界也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文:

一、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产生及其观点

经验论在17到18世纪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者多来英、法两国的哲学家,所以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经验论者对经验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证的研究,并坚定地认为其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培根强调“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认为通过感性的认识和与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获得知识,任何思维上的理性演绎的都是不能认识世界。又比如,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一切感觉都来自客观外在的刺激,即知识来源于经验。此外,还有包括洛克和法国的伽森狄也对近代经验论的成型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贡献。经验论是在对自然科学的知识来源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在与唯理论的斗争中,经历了由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由可知论向不可知论的过渡。前者主要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上帝和神的启示,渐渐变为了唯心主义。后者则强调经过实际观察的经验是可靠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近代唯理论不像经验论那样,有着深厚的“家族底蕴”。唯理论与启蒙运动紧密相联。可以说是唯理论在广义上的含义即理性主义。在古代,由于人们缺少认识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现象和事物存在着敬畏之心,经验主义大为盛行,像恩培多克勒就认为世界本源是水、火、土、气,这就是来源于经验的认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总结和概括,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最直接、最简单的反映。唯理论的产生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发现了自然规律,并认识到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对的。由此,以法国的R.笛卡尔,荷兰的B.斯宾诺莎和德国的

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者认为自然的规律和知识是可以像几何学那样从几条清

楚明白的“自明”公理,依靠人的“天赋观念”,进行细致准确,可靠的推理得到的。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正确的,依靠感觉器官和经验得到的知识和认识都是错误的。

二、两者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属于认识论范畴,其目的是为了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个注重纯粹的感觉经验,通过经验归纳法认识真理。一个注重完全的数理推理,根据人与身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原则”进行演绎推理发现普遍适用的规律。两种观点都是自然科学产生时,人们对真理、知识正确来源的争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这种过于绝对化的认识和缺少综合性、辩证性眼光的观点必然存在着局限性。

1.经验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讨论

经验论的合理性:

①经验论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认识世界,注重客观存在的意义。经验主义最大的特

点就是实际性。他们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实际生活中通过感性经验得到的。

②反对蒙昧主义、宗教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经验论也是自然科学发展过

程中的产物。其本质上已经否定了宗教主义对世界的看法。认为真理和知识不

是上帝通过《圣经》向世人宣告的东西。真理是来源于人自身观念的认识和经

验。从而把人们从对神的盲从和蒙昧的状态的中真正“解救”出来。这是经验

论的进步性体现。

经验论的局限性:

①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宣扬不可知论。像洛克认为人的经

验认识范围不能超出观念的范围,在观念之外的真理和知识是不可认识的。按

照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思维和存在是具有同一性的。所以,世界的可知的,不

存在观念之外的知识。尽管马克思主义也不代表着真理,但按照目前的观点,

我们姑且认为这是经验论的现代局限性。

②只注重经验,完全否定理性认识。培根,洛克,霍布斯等人都认为,通过对实

验观察进行经验归纳分析,就足以得到真正的具有普适性的知识。除人的感觉观察之外任何方法都不能像经验归纳法一样能得到真理。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还没有从人文主义的余热中冷静下来。“人的判断即一切”是经验论者的根本属性。把感官经验做为我们认识外物和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贬低理性主义的意义。

认为那是脱离现实的理论。经验主义者在倡导实际观察的同时,忽略了对自己观察的正确推理和论证。经验论所关注的一切都是唯理论概念和公式的客观存在的体现。

2.唯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讨论

唯理论的合理性:

①注重使用正确的认识工具去认识世界,脱离了直接的主观束缚。可以说,数理

工具是唯理论者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最强有力的武器。任何我们感觉器官从客观

世界接受到的信息都能通过数理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得到一个具有客观性、稳定性、普适性的规律。纵观西方包括东方的历史,没有哪一个学派,没有哪

一个主义能真正摆脱人的主观局限,用一种自然、客观、冰冷的工具和方法去

解释我们身边的事物的存在。这正是唯理论的伟大和光辉之处。

②认为理性认识的知识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这一点是对比经验论提出的通过经

验和观察得到的知识具有普遍性提出的。经验论的这个观点最大的破绽在于人

不可能做到观察每一个客观物体去验证其通过经验归纳法得到的知识是否具有

普遍的必然性。但是,忽略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脱离实际的缺点,唯理论至少能

够“自圆其说”有充分的数理证据证明演绎法的正确,证明自己通过演绎方法

得到的知识的正确。经验论却做不到这一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理

性的知识具有普遍性。

③认为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发现真理和知识。这正击中经验论“知

识有限”的要害之处。唯理论者的认识方法是基于一些“自明”的公理,然后

通过可靠的数理原理去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获得知识和真理去推理出新的未

观察的知识。这正是人主动认识世界的重要体现。唯理论没有把认识看作是对

客观存在的被动消极的接受,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天赋观念”去认识客观存在

的知识。

唯理论的局限性:

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忽视实践,完全否认经验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在

描述唯理论的这一局限时,人们常说“经验论者光练不说,唯理论者光说不

练”。这反映的是唯理论脱离实验的抽象推理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想象,甚至可

以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源绝不是一堆冰冷的符号,而是客

观存在的事物。唯理论犯了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错误。此外,唯理论在强

调理性思维的时候走了绝对化、极端化的道路。,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

的作用,这使其实际上没能正确的解释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离开了客观实际的观察和经验,片面的强调毫无现实意义的数字和符号,必然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理性来源于感性的认识,又需要超越感性。

参考文献:

牛萍:“浅析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及其解决”,北京交通大学,100044,第1-6页。

李菊霞: “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分歧”,《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27 (1) ,第68-71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经验论与唯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第25页,第199-201页。

W. Kohlhammer:《近代哲学史》,先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243页。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最著名的十五位西方哲学家

最著名的十五位西方哲学家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有: 西方古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西方中世纪:奥古斯汀、阿奎那 西方近现代: 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斯宾塞;罗素、维特根斯坦; 法国: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斯宾洛莎、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孔德、帕格森、萨特、福柯--; 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 美国:詹姆士、杜威、波普尔--; 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1. 柏拉图: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 2.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及科学的集大成者。 3. 培根: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法、归纳法,进入近代的第一人。 4. 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 5. 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 6. 休谟:将近代哲学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来。

8. 黑格尔:辩证法大师,全面总结了近代哲学。 9. 马克思: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极大的影响了历史。 10. 尼采:他的唯意志超人哲学让人深受震憾, 11.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权威,学富五车的人物。 12. 维特根斯坦:哲学天才,也属逻辑实证主义 13. 胡塞尔:现象学宗师。 14.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大师。 15. 萨特:存在主义大师,对时代风气有重要影响。 但这并非我所喜爱的哲学家,我喜欢的十大哲学家是: 柏拉图、霍布斯、拉美特利、霍尔巴赫、斯宾洛 莎;孔德、斯宾塞、马克思、尼采、罗素。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西方主要哲学家一览表

1、泰勒斯(Thales,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3、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 4、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 5、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6、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柏拉图的学生,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8、伊壁鸠鲁(Epikouros,约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9、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0-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10、普洛提诺(Plotinos,约公元205-270年),晚期希腊哲学家,埃及人,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著有《九章集》。 11、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中世纪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12、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13、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经验论的始祖,著有《新工具》等。 14、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唯理论的开创者,著有《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 15、斯宾诺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年),荷兰哲学家,

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吴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社科部,上海,200093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3) 参考文献(9条) 1.杨方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2.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1984 3.杨方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4.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求是 2002(02) 5.罗素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1996 6.维特根施坦逻辑哲学论 1962 7.杨方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8.韩秋红;史巍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9.涂红亮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1993(07)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欧祝平现代西方哲学主要特点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3) 2.张岱年中国哲学的演变及其现代价值——梅良勇著《中国古代哲学论稿》序[期刊论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2) 3.刘伟.LIU Wei古代政治哲学的两个理想之维[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92746524.html,/Periodical_ahwx200903182.aspx

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评述

试 述 萨 特 存 在 主 义 思 想 概 述 课程名称: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评述学院: 学号: 编号: 姓名:

[摘要]: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但我个人认为“存在主义”的意义是“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必有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必作过多的烦恼与焦虑,不妨效仿老庄的哲学思想来知道我们的人生,即我所谓的“存在主义”。 关键词:存在、本质、人生、自由 萨特哲学思想:人生是荒谬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存在再先,本质在后;人存在并选择着,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人在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自由。 一、“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的存在主义第一要素“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难道只因萨特的存在主义来自战争中的特殊环境,人们就说他不免偏激。那么“一般来说,人总是受‘本质’支配,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会回到‘存在’”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否也偏激呢? 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存在这个世界上,然后才能体现自己的本质,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都已经不存在,所有的一切对于他来说还存在吗,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本质吗,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吗?而那些存在的人来说他们还有存在的意义,他们能决定自己的本质,但这些只是对于存在的人来说,试想如果连你自己都感觉到自己不存在,对于你就像空气一样,你还有什么本质而言,你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而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因此我不觉得萨特的观点有所偏激。我认为他的前提条件是对于不存在的人

浅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_培根

浅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弗兰西斯 培根 刘 定 美国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 摘 要 弗兰西斯 培根在西方科学史上是以倡导 知识就是力量 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而著称的.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者则因此把他列为父权制科学观的始作俑者.然而,西方思想史的深入研究表明,培根的科学观具有非常复杂的内涵,后世的解读赋予了过多的世俗化含义,因此我们有必要予以重新解读与评估。 关键词 F 培根 生态危机 宗教 科学观 1.引语我开始接触论说文之后,感觉就象是面对一种新的 八股文 似的,总是以论点、论据、论证为中心,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枯燥,十分的乏味。但是,自从我读了培根的随笔散文集之后,就仿佛是进入了尼奥的武器库似的。也许有人不知道弗兰西斯 培根是个什么样的人,但你一定听过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名言。弗兰西斯 培根(Fran ci s Ba con,1561-1626)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巨人中,他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正是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 的第一人。培根被认为是现代科学时代的始祖。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技木能够改造世界面貌的哲学家,热情支持实验科学研究的第一人。 2.培根的唯物主义思想范畴。从历史的根源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当时的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那个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然而,他认为是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就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 四假相说 。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假相是 种族的假相 ,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假相是 洞穴的假相 ,这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假相是 市场的假相 ,也就是由于人们在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假相是 剧场的假相 ,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这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击。但是,培根的 假相说 渗透了他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没有能够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就在于学术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失去接触,使它们产生了脱节的现象。他主张科学理论应当与科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他主张打破 偶像 的崇拜现象,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同时还提出了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 ,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所提出的科学方法观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或多或少的带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人们完全可以说弗朗西斯 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尽管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坚信上帝)。在思想上,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在学术上,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在那个时代,是一位难得的科引路人。 虽然培根是一位忠实的英国人,但是他的洞察力远远地超过了他自己的国界。他划分出三种雄心:其一类者,朝思暮想,惨淡经营,在本疆之内,得陇望蜀,觊觎青云;其二类者,官衣旰食,机关算尽,图他人之邦,扩己国之势,拜倒称臣者愈多愈善,此辈虽贪婪无度,然却至尊至贵;若一人披荆斩棘,努力登攀,以求人类享有经天纬地之略,驾驭宇宙之才,此实属雄心大志,尽臻尽善。 虽然培根是科学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却不是一位科学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时代人所取得的进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纳皮尔(新近发明了对数)和开普勒,甚至还有他的英国同伴威廉 哈维。培根正确地指出热是一种运动形式 一个重要的科学学说。但是,在天文学上,他却拒绝接受哥白尼的学说。不过,人们应该记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确的科学定律,而是要提出一个应该学什么的概说。他的科学猜想意在作为进一步探讨的起点而不是作为终极的结论。 弗朗西斯 培根并不是最先认识到归纳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学会给社会带来各种可能利益的人。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他以前没有人如此热情而广泛地发表这些激进的思想,而且部分原因是由于培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部分是由于他作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气,他对待科学的观点在实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662年,当为了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而创建伦敦皇家学会时,创建者们称培根为他们的启灵人。而且当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编纂大部头的 百科全书 时,主要的编纂者们如狄德罗和阿朗贝尔赞誉培根是他们的作品的启灵人。如果说 新工具 和 新亚特兰提斯岛 今天比过去一度曾有的读者少了,这是因为它们的寓意已经被广泛地接受的缘故。 人们有理由把培根与另一位身处欧洲大陆的科学时代的晚辈先驱勒内 笛卡尔相提并论。培根比笛卡尔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尔更多地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但是这位法国人重大的数学发明使这种对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于他的一边倾斜。 3.培根的论著。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 论说随笔文集 (即中译版 论人生 或者 人生论 )。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在本书献辞中所说的: 此书乃鄙人平生著作之中,最为大众所欢迎者,其主题均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 弗兰西斯 培根的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世界散文和思想史的一块绝世瑰宝。这是作者毕生科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之体现,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者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四百年来,此书经久不衰,被译成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存在的文字,一直是世界上所公认最受公众称赞劭池的不朽名著之一。现代人读培根的这部书,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培根这部 培根人生论 中的相当一部分篇章,不仅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古典人文主义者的价值理想,而且许多教诲和论述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毫无过时之感。这不仅是指那些久已脍炙人口的篇章如 论读书 、 论美 、 论爱情 、 论狡猾 、 论逆境 、 论死亡 等,而且也包括其中一些论述宗教和政治问题的篇章。例如本书中的 论迷信 、 教信仰的统一 两篇,培根的议论,虽然当时是针对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和对基督教异端的迫害而发的,但对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那种丧失理性的现代迷信的人,痛定思痛,仍然会有一种耐人咀嚼的特殊滋味。而他在 论改革 那篇短论中,看起来仿佛是为所有时代的改革家而写的。以这部 培根人生论 所体现的思想来观察培根,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培根是一个乐观的、进步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位政治思想十分开明的君主立宪论者,是对人类进步和社会正义充满信心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宗教上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和理性主义者。我们应当注意,1600年,布鲁诺由于鼓吹无神论而被焚死在罗马,这正是培根的中年时代。因此,培根当时持有这样的宗教态度,固然与清教徒的英国宗教背景有关,但同样也是需要相当太的智慧和勇气的。当然, 14 学术研究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 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洛克。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 着重研究认识学说, “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 [1] , 使唯物主义经验论更加系统化了。同时, 由于经验论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转化的迹象。 洛克是从认识的来源展开它的学说的。他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批判了天赋观念的“普遍同意论”和天赋观念的“普遍具有论”。认为认识来自经验。提出了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人的认识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滑待刻的“白板”, 还是有着一定能动性的有机体?洛克认为, 从观念的来源看, 心灵的初始状态象一块“白板”, 在它上面没有一切观念和标记, 人的一切知识皆建立在经验之上并最终来源于经验。但从观念知识的形成来看, 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 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2]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 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 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3]也就是说, 知识从起源上看, 心灵如白板, 面对对象, 接受感觉印象, 构成知识的质料; 知识从构成上看, 则

西方近代思想哲学

1.如何认识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者是从立足基础和理论取向的不同而对西方社会学做出的一种划分,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作为两种对立的思潮或两极化的方法论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都能找到立足之地或表现机会,他们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实证社会学规定的立足基础是可观察的经验事实,理论取向是稳定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工业化进程。 解释社会学强调社会行动的主观性,强调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作用,并且反对用物理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批判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业意识形态中阐发了批判色彩极为强烈的社会学理论,其主旨是以辩证理性取代科学理性,在反击实证主义思潮同时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寻求人类的深层解放,彻底克服社会异化,争取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自由和幸福。 2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来源如何? 现实基础: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急于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社会背景,而且有欧洲文化传统思想来源, 思想来源: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欧洲近代文化的理性主义。即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来源, 3孔德提出的实证原则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实证原则的积极意义和局限如何 内容:只问为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其实质是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评价,仅仅从客观事实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2,强调实证方法的相对性,3,并不否认社会学要把握社会规律的任务。 意义:孔德为社会学确立的实证方法,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方法为模本直面具体的经验事实,以观察、实验和对比为手段把握社会现象间的联系,排斥价值评价和理想要求,追求客观、确实、有实际用处的实证知识,在当代社会学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如何评价孔德关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论述 孔德认为,社会是进步发展的,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据在于知识类型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等等,都是由于知识类型的变化而发展的,人类在不同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类型有三种: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然而他建立的社会三阶段理论,靠的却是哲学概括,而不是现象观察,并且得出的结论也难以用经验事实证明。 5如何评价斯宾塞对孔德未能真正坚持客观性原则的评价 斯宾塞认为孔德的学说不是关于社会客观性研究的学说,而是从主观性出发,实质是对社会的主观方面开展的研究,在斯宾塞看来,面对真实的社会有机体是必须的,他认为在客观条件下研究社会普遍规律,但也重视社会个别性,孔德的实证主义是无法做到的,他是不客观性的,斯宾塞坚持对社会开展客观性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排除研究者的主观性,这是孔德所没有提到的,孔德的研究的经验事实片面的判断为社会的精神层面。 6怎样评价斯宾塞提倡的政府对社会生活应当采取不干涉的自然主义? 斯宾塞主张对待由个人活动构成的社会,应当像对待自然一样顺其自然,反对政府干预社会和个人行为和自由,社会是由于个人利益达成的契约而形成的。当时社会环境平稳,他的不干涉的自然主义,符合了时代发展,对于当时的时代进步起到了重要影响,但是当时代动荡不安,这个思想就难以成为理论依据,他是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但在社会现实中,个人的性质是主观的,个人的行为情感等不同,若政府对于社会采取不干涉的状态,社会秩序一定会混乱,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导致在社会发展中不干涉的自然主义脱离了社会发展的

漫画英国

首先进入英国的, 是西班牙的伊比利亚人! 但是,他们对英国没有造成什么很重大的影响。 后来,来了克尔特人,他们是几乎遍布整个欧洲的游牧民族。并且他们的文明已经是相当的发达,比如:他们那时候已经开始喝啤酒了,而那时的拉丁人还在喝葡萄酒。这也就造成了现在为什么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喜欢喝葡萄酒,而德国,英国还有北欧国家喜欢啤酒。他们来到英国之后,就将伊比利亚人赶到了地势险恶的北部,自己定居于南部。而他们的身上有画各种图案的习惯,此后希腊探险家皮希亚斯来到英国,将他们称为pretanikai—bretania—bretain, 这个就是bretain的由来。 此后的很长时间,英国都很平静,直到罗马将军凯撒的侵略。并且在南部选了一个港口,命名为Londinium—london. 凯撒不仅带来了军队,同时也为英国带来了罗马文明。这是拉丁文明对于英国的第一次征服。在经过了300多年的太平盛世以后,罗马军队撤离了英国。

这时,克尔特人孤立无援,则准备向萨克逊人—日耳曼人进行求助,他们生活在德国北部,丹麦的南部萨克森地区,他们当时的势力非常强大。萨克逊人接受了克尔特人的求助,并且进入了英格兰,但是他们出尔反尔,开始屠杀大部分的克尔特人。 后来,同样属于日耳曼民族的盎格鲁人闻风而来,和萨克逊人共同占领了英格兰地区,把克尔特人赶到了其他三个地区。正因为盎格鲁人,最后这个地区得名为英格兰。日耳曼民族本是非常野蛮的民族,但是在遗留下来的罗马文明的熏陶下,野蛮也最终走向了文明,并且把基督教作为国教。 从783年开始,英格兰一只受到维琴人的侵略,但是,萨克逊-盎格鲁人团结起来,在大王阿尔弗列德的带领下,击败了维琴人,并且创立了英王国。并且和丹麦签署了和平条约。此后一阶段,维琴人忙于自己内部纷争,无暇侵略英国,知道阿尔弗列德死后,丹麦人克努特逼着英格兰投降,自己当上了丹麦和英国的国王,控制了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等,建立了斯堪迪纳维亚帝国。但是克努特一死,变分裂了。

西方哲学史[第十章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的萌芽]课程复习

第十章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的萌芽 一、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含义 1.文艺复兴的含义: 十四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 2.文艺复兴的意义: 实质上是借古希腊文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一次新的文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开始。 1.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基本精神。 (1)人文主义的含义。 原义:即“人文学”,指一种与神学相区别的世俗的学问,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 哲学上的含义:指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2)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抬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 2.人文主义的核心和哲学基础——人性论。 (1)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抑人的地位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 (2)认为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

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 (3)认为理性是人的天赋本性,反对神学贬低理性的观点。 (4)认为人性包含着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另一个历史功绩是“自然的发现”,表现为自然哲学的思想。 对世俗生活的重视必然引起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神学的眼光去面对自然界,为16世纪以哥白尼的天文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基础。因此称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的发现”。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 1.马丁·路德的宗教哲学。 “因信称义”说:马丁·路德通过引用原始基督教的教条“因信称义”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意思指人的灵魂得救不在于教会,也不在于“事功”,只在于个人的内心信仰。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事功”只是信仰的结果。 2.加尔文的宗教哲学。 “先定”说:“先定”说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上帝永不更改的安排和命令(“先定”),因此个人得救是上帝预先的拣选,早已注定;个人的功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是表明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 二、近代哲学的萌芽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1.近代自然科学本身就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精神。 (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西方哲学体系.

西方哲学体系 从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公元前 6~公元 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3 15 世纪中 ~19世纪 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4 19世纪 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下 面是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代表人物的概述。 第一个时期古希腊哲学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史家策勒尔将希腊哲学分为下列三个时期以及若干阶段: (一苏格拉底以前的学派,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丽亚学派; (2公元前 5世纪自然哲学家(元素派、原子论者 ; (3智者派。 (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为四个阶段:(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包括色诺芬、麦加拉学派、居勒尼学派、犬儒学派; (3 柏拉图学派和老学园; (4 亚里士多德和逍遥学派。 (三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分为三个阶段:(1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怀疑主义; (2折中主义、后期怀疑主义、新柏拉图学派的先驱; (3新柏拉图学派。 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古希腊神话。古希腊宗教是古希腊哲学的母体, 希腊人的宗教信仰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神话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 而对古希腊宗教来说, 与之真正相关的是神话所体现的神灵观念及其发展。 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 (4存在(是者 ; (5 理性(逻 各斯 ; (6灵魂(心灵 ; (7原子; (8宇宙; (9神。 古希腊哲学是在东方、埃及巴比伦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它从神话传说中, 首先注意物理世界的起源与本性, 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研究。最早的有米利都学派, 以后有毕泰戈拉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称之为自然哲学家或宇宙论者。最初的自然哲学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 他们很重视自然科学的

英国骑士

英国骑士制度的初探 摘要:国内外专门研究骑士的著作和成果已很丰硕,对于英国的骑士制度,纯粹来说是一种外来物,是诺曼公爵威廉通过武力征服而带过去的,从而在英国的本土上得到逐渐发展,最终而又退出英国历史的舞台,对于外来的一种制度或是事物,必导致英国的骑士与西欧诸国的骑士在发展和衰退原因等一系列问题中必有不同之处,所以本文试图去初步探索英国骑士的发展原因,衰退缘由。 关键词:骑士定义产生衰落原因采邑制 一、学界关于骑士的广义和狭义的观点 广义的骑士包括伯爵、子爵、男爵等高级贵族在内;而狭义的贵族则指的是小土地所有者。 二、英国骑士制度的演变趋势 英国的骑士制度作为封建主义贵族制度的伴随物物,始于11世纪初,发展于12——13世纪,13——14世纪进入“黄金阶段”,而后受到“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打击而逐渐萎缩。 三、全面了解骑士的定义 威廉征服后,骑士制度逐渐得到发展,成为当时英国的小贵族,形成了一个阶级,具有一定的特权,所以应从军事、经济政治、社会等角度来全面认识骑士。 1、军事角度来看,骑士本质是一名重装骑兵,拥有武器和厚厚的盔甲,目的是从事作战,效忠于国王。 2、经济政治角度看,骑士又是封君封臣制的一部分,骑士是士兵,又是封地的持有者,国王赐封土地给封臣,封臣再将土地分封给骑士,从而获得一定土地的骑士为领主服役,负有军事义务。战时,作为一个战时随国王出征,在和平时期,他们就是一名土地所有者。但大多数情况下,骑士并不自接经营自己的土地,而是委派一名管家替他集中管理,而自己则多热衷于参加狩猎、比武大会等方面的军事性活动。 3、社会角度来看,骑士因其职业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而骑士作为“这个阶层的一个成员,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自己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思想观念等等。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则共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骑

西方哲学期末考试试题

西方哲学 一、名词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 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 判浪潮中形成的。世纪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是世纪末至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 哲学思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历史 和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换言之,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 世界的揭示。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格森。 工具主义:广义地说,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狭义地说指他关于认识和真理 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它们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能 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 现象学:现象学是胡塞尔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本世纪初德国哲学和本世纪中期法国哲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此在: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 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他称为此在, 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 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它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推动下对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 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海 德格尔、萨特等。 权力意志: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者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 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 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唯意志主义:把人的意志至于人的理性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意志全 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唯意志主义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得本体论,而且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 式,因此唯意志主义可看作是非理性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西方哲学的三大转向: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