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气怫郁”论火邪
《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唐元瑜

79第19卷 第5期 2017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5 May,2017发生学,是开展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把中医理论回归到它所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进行动态、综合地考察,以反映中医理论演化嬗变的历史进程,并揭示出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方法。
这里的历史背景,主要指中医理论形成过程中,古代哲学、社会、文化、实践以及自然人文科学,如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农业、宗教、伦理道德等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本文拟运用该研究方法,从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形成的学术背景及其构建思维方法出发,探讨火郁证的特点及治疗。
这对于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学解析中医理论、提高其理论的研究水平,具有高屋建瓴的重要指导意义。
现将相关内容阐释如下。
1 “火郁发之”之理论渊薮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有“医家之宗”“中医学术之源”“中医理论之渊薮”等美誉。
“火郁发之”这一经典的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其发生也源于《黄帝内经》。
1.1 “火郁发之”出处及基本内涵“火郁发之”,出自唐代王冰补遗的七篇大论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这里的“火”,为哲学层面异常的五运之一火行;“郁”,为郁闭、郁滞至极而壅塞不通;“发”,即宣发、透达之意。
故“火郁发之”,即火行郁滞至极,壅塞不通,不能向外透达,治疗时宜宣发清泄郁热。
结合温病学的发病原理及感邪途径,温邪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描述的病状“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即为肺热壅盛,滞于上焦,肺气郁闭的典型临床表现,其治疗当清泻降泄肺热、宣发透达郁热。
刘完素“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浅探

刘完素“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浅探赵婷;包洁;范永升【摘要】[目的]探讨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方法.[方法]通过研读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论著,分析其对火热病证治规律的认识,着重阐述其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机理.[结果]刘完素医理精深,临证经验丰富,善于创新.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理论的启示下,对火热病证加以扩充,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学说.认为风、寒、湿、燥诸气太过,玄府闭塞,阳气怫郁,均会产生火热病.“阳气怫郁”是六气化火的一个关键环节,当以寒凉与宣散相合的治法,或辛凉解表,或清泄郁热,或表里双解,或燥湿解郁,或寒温并用,以宣发“阳气怫郁”诸证.[结论]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为后世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对今日临床仍有指导意义.%[Objective]To explore LIU Wansu's methods in treating fire and heat disease from "depression of yang qi".[Methods]To analyse LIU Wansu's understanding of fire and heat disease and highlight its treatment from "depression of yang qi" through reading his works like Exploration to Pathogenesis in Plain Questions,Yellow Emperor's Plain Questions on Xuanminglun Formulae and so on.[Results]LIU Wansu had profound medical knowledge,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initiative spirit.Under the guidance of nineteen items of pathogenesis from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he expanded fire and heat disease and put up "six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can transfer to fire" theory.To be specific,excessive wind,cold,dampness and dryness would block Xuan Fu and depress yang qi,causing fire and heat disease.He regarded"depression of yang qi" as a key link in six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transferringto fire and put up cooling combined with ventilating method to dissipate depressed yang qi,including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with pungent-cool drugs,clearing depressed heat,relieving exterior and interior syndrome,eliminating dampness and relieving depression as well as combination of cold and warm drugs.[Conclusion]LIU Wansu treated fire and heat disease from "depression of yang qi",providing new methods in treating fire and heat disease for later generations as well as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current clinical work.【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1)007【总页数】4页(P553-555,561)【关键词】刘完素;火热病;阳气怫郁;病机;治法;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元四大家【作者】赵婷;包洁;范永升【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火热病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九条皆言火与热,包括瞀、瘛、禁、鼓栗、狂越等病证,突出了火热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阳气怫郁说名词解释

阳气怫郁说名词解释
阳气怫郁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人体内阳气郁结、不畅通的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指人体内的阳性能量,具有温热、活动、向上、外达等特性,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能量之一。
而怫
郁则是指郁结、不通畅的状态,类似于阻塞或堵塞。
当阳气怫郁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头痛、头晕、胸闷、胁痛、消化不良等。
这种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
认为是因为外邪入侵、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
所致,导致阳气郁结,从而影响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治疗阳气怫郁的方法包括调整情绪、饮食调理、运动锻炼、针灸、按摩等,以促进阳气的畅通运行,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同时,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保持
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总之,阳气怫郁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人体内阳气郁结、不畅通
的状态,需要通过调理情绪、饮食、运动等方法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状态。
从“火郁发之”理论论治浸淫疮探讨

从“火郁发之”理论论治浸淫疮探讨果姗姗 程宏斌 彭昌蓝 徐艳虹 许月月摘要:基于“火郁发之”理论,从五行、脏腑等方面分析,认为火郁为浸淫疮的核心病机,采用宣透法治疗可以因势利导,宣发郁火,使外邪得解,怫郁得散。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轻清宣透的中药宣透郁热,畅达气机,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为中医治疗浸淫疮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关键词:浸淫疮;火郁发之;宣透法中图分类号:R221,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6-0001-03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基金 (编号:19PJ09) 。
作者简介:果姗姗,女,在读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72) ;程宏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彭昌蓝、徐艳虹、许月月,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程宏斌,E-mail:·学术探讨·浸淫疮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中的“湿疹”,其临床表现以初起小如疥,瘙痒剧烈,蔓延不止,搔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为特征,具有炎性渗出、皮损对称、形态多变、缠绵难愈等特点。
现代医学主要以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激素药膏为主,但疗效欠佳,且易转变为慢性疾病。
传统医学认为其病机是心火脾湿受风所致,心家有风热,脾虚生内湿,湿热相搏,滞于肌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故其治疗多以清热利湿为主,但存在过用寒凉,损伤脾胃的弊端。
笔者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辨证治疗浸淫疮,可为临床中医诊疗提供较为贴切的思路。
1 “火郁发之”理论简述“火郁”学说:“火郁发之”首见于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提出针对郁甚的疾病,应重在因势利导。
而对于“郁甚”, 《医碥》 有言:“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
”可见,气的运行喜顺恶郁,若因外感或内伤阻滞气的运行,使气的升降出入异常,滞而不行,郁结不散,怫郁于内,此为“郁病”,而人体气机不得畅达,阳气郁遏,不得宣发,郁滞之气在体内氤氲,冲和失司,聚而生热,郁而化火,即“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则转变为“火郁”。
火郁——精选推荐

火郁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属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症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的反而见到寒象。
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现谨谈谈本人对火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
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
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造成火郁之证。
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
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
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二)火郁的诊断火郁与火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二者临床表现却大相径庭。
火热证是热炽于里而张扬于外,通身表里皆见一派热象,如身热恶热,心烦躁扰,面目红赤,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等,此种热象,一望可知。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仲景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之为病”?答:①、张仲景,论“太阳之为病”的目的是突出辨太阳病基本脉证的理论指导性与临床实践性,是临床中辨治太阳病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②、张仲景,论“太阳之为病”而强调辨治太阳病必须从基本脉证入手,必须懂得辨治太阳病的基本脉证是进一步认清疾病是此而非彼的重要理论根据,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实践性,据此才能为进一步辨治太阳病而确立最佳治疗方药奠定可靠理论依据。
2、怎样理解“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答:①、张仲景,论“脉浮”而突出病变部位在太阳,但必须结合其他脉证而相互验证。
②、辨识“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病变证机是太阳经气郁滞不利,脉络不通。
③、张仲景,论“恶寒”而未论“发热”的目的是突出病证表现既有发热,又有恶寒,以“恶寒”表现为主。
【仲景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答:①、张仲景,论“太阳病”的目的是突出辨太阳病,必须进一步辨清太阳病病变证型。
②、辨识“发热”是太阳病的基本脉证之一,病变证机是风寒侵袭,营卫奋起抗邪,正邪斗争。
③、辨识“汗出”的病变证机是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
④、辨识“恶风”的病变证机是营卫抗邪,不能及时固护肌表。
⑤、辨识“脉缓”是营卫虚弱,不能和调于脉。
2、怎样理解“名为中风”?答:①、张仲景,论“名为中风”而强调辨太阳中风证基本证型的重要性与临床指导性。
②、运用太阳中风证基本证型,既能辨治太阳中风证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病证,又能辨治太阳中风证在病变过程中比较单一病证。
【仲景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答:①、张仲景,论“太阳病”的目的是强调辨太阳伤寒证基本脉证的重要性与临床指导性。
论河间阳气怫郁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热 ,泻 白 治 肺 , 下 病 治 上 , 上 下 同 治 ,金 水 相 生 ,
肾 病 振 起 有 望 。 不 仅 是 因 为 IA 肾 病 病 起 肺 经 , g 且 肺 经 的 反 复 疾 病 发 作 ,常 是 导 致 本 病 缠 绵 难 解 的 重 要 因 素 , 中西 医理 贯通 ,乃为 第 二步 治 疗 的理 论
论 河 间 阳气 怫 郁 理 论 在 温 病 治 疗 中 的运 用
艾 军
广西 中医学 院 ( 西 南宁 5 0 0 ) 广 3 0 1
提要 :本 文通过探析 河间阳气怫郁理论 ,认为 它在温病 治疗 中的运 用可概括 为 “ 辛苦寒 药治 之”与 “ 辛苦 寒 药 下之 ” ,并探 讨 了此 法 则在 卫 气营血 各 阶段 的具 体 组方选 药运 用。
郁 结 ,实 为 调 理 气 机 ;从 第 二 到 第 四 步 的 用 药 上 ,
则 更 表 现 出 养 阴 清 热 止 血 的 特 点 ,特 别 是 养 阴 清 热 药 物 的 应 用 上 , 随 着 治 疗 层 次 的 逐 渐 深 入 ,而 养 阴 清 热 止 血 药 物 的 份 量 也 在 加 重 。 这 是 因 为 , 患 IA g
药 治 之 ” 与 “ 苦 寒 药 下 之 ” 即 是 针 对 温 病 热 与 辛 , 郁 的 两 大 主 要 病 理 ,作 出 的 清 热 与 散 郁 的 两 大 治 疗
甚 至 “ 下 中外 ,一 切 怫 热 郁 结 ” J 上 ¨ ,认 为 六 气 皆 可 化 火 ,就 是 由 于 邪 气 阻 碍 正 常 气 机 的 升 降 出 入 运
动 ,从 而 阳 气 怫 郁 , “ 郁 而 气 液 不 能 宣 通 也 ” 。 怫 E
【杜峣楠:阴火论-火郁发之升阳散火汤】1

【杜峣楠:阴火论-火郁发之升阳散火汤】1阴火论。
阴火论出自李东垣,其一般的注解是“脾胃气虚,清阳不升,阴火上乘。
”对于这一句话,我思考了数月,终于一日有所斩获。
一身之气,一气周流,左升右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斡旋中焦,太阴脾土左旋而主升,阳明胃土右旋而主降,一身气机都依赖于脾胃斡旋之引动作用。
脾土左旋,引动肝肾膀胱之气上升,上升之气主要路线是走左路,上升至心肺,升已而降,心肺之气要下降,主要是走右路,胃土右旋,引动心肺之气从右路下降,下至肝肾膀胱,又降已而升,如此周而复始。
而一旦脾胃运化不及,斡旋失司,全身气机流动就会出现不畅。
导致脾胃运化不及的原因,主要就是“饮食自倍,胃肠乃伤”和饥饱失常,伤及脾胃。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谷本为化生精微,脾胃受伤,则水谷失于运化停聚而生痰浊。
一方面,脾胃之气本就不足了,脾胃要斡旋,要转动,主要依赖于脾胃之气的推动作用啊,气虚了,动力不足了,也就斡旋失司了。
另一方面,痰浊是有形实邪,最易阻止气机,脾土左旋的上升之气和胃土右旋的下降之气受到阻止,所以脾胃斡旋失司;还有一方面,痰浊附着于中焦,湿性重浊,脾胃就像一个转盘,这个转盘上负重超过它的负荷了,所以这个转盘也就转不动了。
中焦转不动了,就不能引动全身气机的运转了,于是,上焦之气停留在上交,下焦之气停留在下焦,上焦为阳位,气机郁久了就从阳化热,而成阴火。
下焦之气呢,下焦为阴位为寒水所居之处,下焦之气郁久了就从阴化寒。
于是,阴火既成,久而久之,必成上热下寒之势。
那么中焦呢,中焦之气郁,大致是先化热,病久则寒化,最终必然伤及脾胃阳气。
治疗阴火因秉内经之法--“火郁发之”,所以李东垣用升阳散火汤,即可理解为补中益气汤减味加升阳的羌活等味。
告诫大家,不要一见到中焦湿热就用清热祛湿法,更多的时候要寒温并用。
寒药走右路,推动胃土之右旋,温药走左路,推动脾土之左旋,以此而能恢复中焦斡旋,引动全身之气流动,如藿厚夏苓汤之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阳气怫郁”论火邪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以心肾水火说为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尤其从《内经》中阐释一个“火”字,成为最早的主火论医家,开创寒凉派。
在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和“阳气怫郁能生百病”等火热论代表思想中,我认为刘氏最根本的思想是“阳气怫郁能生百病”,即刘氏将气、阳、火、热归为一家,言郁滞不通,乖戾失常,气壅化火,正如《金匮钩玄》之言:“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
”
刘完素提出“阳气怫郁”是源于他对“气”的理解,他认为人体一切活动,都是气为之主宰,而气的表现形式,就是玄府的升降出入。
《原病式》云:“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
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刘氏认为“玄府”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其也是生命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
《内经》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若玄府通利,则五脏各尽其用,邪无所害,病无由作;若玄府壅塞,则气机怫郁,邪不得散,郁而成病,而且“随其郁结之微甚,而有病之轻重也。
”关于阳气怫郁,早在《素问·玉机真藏论》就有云“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王冰则注为“玄府密闭而热生也。
”《伤寒论》亦有“阳气怫郁在表”之言。
刘完素继承古说阐新意,将“玄府”一词扩大,不在局限于腠理一端,从而为“阳气怫郁”之说立论奠基。
对于火热,刘氏以为均统于心,乃气机不得宣通故也。
心主火,火性趋上走窜,但源于诸因,致玄府壅滞不通,火热留积,形成郁结,“所谓热甚则腠理密闭而郁结也”(《原病式·热类》),怫郁一成,则“精神、营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塞”(《原病式·湿类》),进而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气化失司,火热为患,则“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不能为用也”(《原病式·火类》)。
1.六气化火在《内经》中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六化分治的,而刘完素则在《内经》基础上提出“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和“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为病也”的观点,其本源是刘氏认为六气中有同化与兼化。
风、热、火,同为阳,寒、燥、湿,俱为阴,同化易解,而兼化之中六气化火何解?刘完素认为,六气化火均是阳气怫郁使然。
风性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寒,闭则热,风气藏于玄府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阳气怫郁,则风火兼化;寒分表里,表寒即“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
”里寒则凝滞不行,怫郁阳气,壅滞为热;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痞塞气机,郁而生热,所谓“积湿生热”,刘氏又谓“湿病本不自生,因生于大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火本阳邪,热气太盛,则生内风,一有怫郁,则发作暴甚;燥本金性,清肃失司,或兼火热,阳气怫郁,则金为火烁;暑为升散之火,弥漫成性,夹兼火化。
2.五志化火五脏藏五志,若五志过度,则伤本脏,及其为病,皆亦从火化。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任物之功,五志过极均使心气为之动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动摇则玄府之气机为之怫郁,五志遂化火而为害。
诚如《格致余论》之言:“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也。
”由此则百病之起,皆自心生,怫郁一成,火化归心。
对于阳气怫郁所致火邪的治法,刘氏主张“但令热气散,则病自消矣”,即当开通玄府,宣通气液,使结散热退,气和而已。
具体应用,就是辛苦寒的方法,如在《宣明论方·风论》篇中,从风热怫郁,风生于热,以热为本,而风为标之旨,创立的防风通胜散,其方即以辛药祛风,配以苦寒泻火之品,祛风以治其标,泻火以除其本。
以上所述,即是笔者对刘完素火热论之阳气怫郁的一点看法,有所不足,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