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攻击行为

合集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情绪受挫或受到刺激时,采取一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被攻击对象造成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案例一,小明在幼儿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

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幼儿,但最近在幼儿园经常打其他小朋友,尤其是当他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走时。

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小明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因为他在家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教育,导致他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只能通过打人来发泄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需要及时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建议他们在家中多与小明进行沟通交流,关注他的情感需求,教导他正确的处理方式。

同时,在幼儿园,老师也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指导,教导他学会用言语表达情绪,培养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案例二,小红在家中经常踢打家人。

小红是一个内向的幼儿,但在家中经常对父母和弟弟进行踢打。

经过了解得知,小红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因为她在家中感受到了父母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她内心压抑和不安,只能通过攻击行为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及时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给小红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同时,家长也要多关注小红的情感需求,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教导她正确的处理方式,帮助她学会用言语表达情绪,培养她的自我调节能力。

案例三,小华经常在幼儿园咬其他小朋友。

小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幼儿,但在幼儿园经常对其他小朋友进行咬人的行为。

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小华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因为他在家中缺乏父母的约束和教育,导致他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只能通过咬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需要与小华的家长进行沟通,建议他们在家中加强对小华的教育和约束,教导他正确的行为方式。

同时,在幼儿园,老师也要给予小华更多的关爱和指导,教导他正确的处理方式,培养他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行为

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行为

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和焦虑,但实际上,这种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是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儿童攻击行为的常见原因1.沟通障碍儿童可能因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或想法而选择采取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沟通方式。

2.情绪调节困难攻击行为有时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的表现,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从而选择以攻击的方式来释放负面情绪。

3.模仿和学习儿童往往会模仿周围成人或同龄人的行为,如果他们身边的人经常展示攻击性行为,孩子也可能会效仿。

4.缺乏社交技能有些儿童由于缺乏适当的社交技能,无法有效地与他人互动,攻击行为可能成为他们应对社交困难的一种方式。

如何应对儿童的攻击行为1.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儿童用言语表达情绪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沟通习惯,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2.教导情绪管理技巧教导儿童正确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倾诉情感、寻求帮助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情绪,减少攻击行为。

3.提供正面榜样成人应该成为儿童的正面榜样,展示出理性、尊重和善良的行为,以引导儿童形成积极的行为模式。

4.培养社交技能帮助儿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倾听和尊重,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儿童的攻击行为往往是一种表达需求、情绪或学习的方式,理解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行为。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导情绪管理技巧、提供正面榜样和培养社交技能,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重要的是要耐心倾听儿童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积极的成长之路。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阶段及特征相信每位家长都曾经遇到过孩子的攻击行为,无论是互相打闹、推搡,还是言语上的攻击,这些行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为常见。

然而,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应对和引导孩子,以促进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一、幼儿期的攻击行为发展阶段及特征在幼儿期,攻击行为是儿童探索世界、发表情感并解决冲突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幼儿期攻击行为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1. 打闹与推搡(2-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通过与同龄人打闹和推搡来寻求注意和互动。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是无意伤害对方的,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和探索的需要。

2. 物理攻击与侵犯(3-4岁):随着孩子逐渐掌握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往往会在情绪受挫时,通过物理手段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拳打脚踢、咬人、抓人等,但仍然缺乏深层次的意识和理解。

3. 言语攻击与挑衅(4-5岁):随着儿童逐渐发展社交技能和语言能力,他们开始更多地使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个阶段的攻击行为更多是通过言辞挑衅、互相辱骂或者恶意评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试图影响和伤害他人。

二、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发展阶段及特征随着孩子进入儿童期,攻击行为将逐渐与个性发展、社会认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

以下是儿童期攻击行为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1. 权力与支配(6-8岁):在这个阶段,孩子更加关注个人权力和支配的欲望。

他们可能会使用肢体或言语去支配他人,试图控制和操纵他们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2. 追求同伴认同(9-11岁):进入学龄期,孩子开始追求同伴间的认同和社会地位。

这个阶段的攻击行为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以及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3. 冲突解决与自我控制(12岁以上):随着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突。

这个阶段的攻击行为涉及到冲突解决的技巧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些孩子可能会采取暴力行为来发泄情绪,而其他则会学会更加理性地解决问题。

儿童攻击行为对家庭的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对家庭的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对家庭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交往中对他人使用暴力或侵犯他人身体或心理健康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被攻击者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家庭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对家庭的影响,并提出改善这种情况的一些方法。

一、家庭氛围受损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导致家庭氛围紧张,可能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和冲突。

亲子关系受到破坏,父母可能会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感到失望和沮丧,影响到亲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连接。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家庭成员的交流变得困难,影响到彼此之间的互动质量。

二、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受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会给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被攻击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会感到恐惧和痛苦,对家庭内的安全感产生不确定性。

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同时,攻击行为也会对儿童自身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可能增加其出现情绪问题和挫折感等负面情绪的概率。

三、教育模式与价值观受损儿童攻击行为可能反映出家庭教育模式上的问题和家庭价值观的混乱。

父母在教育中缺乏明确的界限和规范,或者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未获得足够的被理解和疼爱。

这种情况下,儿童可能通过攻击行为来吸引家庭成员的注意力或满足自身的需求。

这种教育模式与价值观上的混乱将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的和谐相处。

四、社交能力受到负面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

家庭是儿童学习社交技能的重要场所,然而攻击行为可能导致他们在与同龄人交往中遭遇问题和困难。

这可能进一步加剧他们的攻击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攻击行为也可能导致他人对儿童持警惕态度,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改善措施:1. 引导儿童正确表达情感:家长要关注儿童内心感受,教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通过言语和行为解决问题,而非使用暴力。

2.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应多关注家庭中的积极方面,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理解,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3. 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建立家庭规则,让儿童知道攻击是不被接受的行为,同时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鼓励来促使他们遵守规则。

儿童期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指导

儿童期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指导

儿童期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指导
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和焦虑,但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并通过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
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可能源自多种心理因素。

一些孩子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无法有效表达内心的情感和需求;另一些可能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如家庭暴力、同伴欺凌等,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指导与教育策略
针对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一些指导与教育策略:
情绪管理教育:帮助孩子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教导他们通过言语表达而非攻击行为来释放情感。

积极引导:鼓励孩子参与积极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并释放能量。

建立良好沟通: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建立亲子或师生间的良好沟通。

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了解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于有效指导和干预至关重要。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需要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克服攻击行为,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指导的重要性
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对于帮助孩子克服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

儿童期的攻击行为往往是一种表达内心需求和情感的方式,背后隐藏着各种心理因素。

通过深入的心理分析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攻击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了解和分析儿童期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并通过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促进其健康成长。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与后果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与后果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与后果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使用暴力或侵犯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既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施暴者本身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与后果,并分析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对受害者和施暴者本身都会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受害者而言,攻击行为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身体伤害包括擦伤、划伤、骨折等,心理伤害则可能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

攻击行为还可能对受害者的自尊心产生打击,降低其对社交关系的信任度,甚至对其未来的社交能力形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于施暴者而言,攻击行为也会带来负面后果。

首先,攻击行为是不正常的表现,可能暗示着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或心理困扰。

其次,攻击行为对施暴者的社交关系、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攻击行为可能导致同伴关系紧张,困扰师生关系以及影响学习和成绩。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后果儿童攻击行为的后果不仅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还可能延伸至长期的发展和社会层面。

在个体发展层面,儿童攻击行为可能增加其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的风险。

攻击行为的循环可能导致儿童陷入不正常的行为模式中,进而影响其道德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等方面。

此外,攻击行为也可能是其他问题的表征,如情绪问题、认知困扰或家庭不稳定等。

在社会层面上,儿童攻击行为可能对社区和家庭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攻击行为可能引发家庭冲突、学校纪律问题和对未来社会秩序的破坏等。

此外,攻击行为也可能导致社会对儿童安全问题的关注,引发有关儿童保护和教育的讨论。

三、应对策略针对儿童攻击行为,我们应采取综合的应对策略,既关注受害者的需求,又帮助施暴者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提供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儿童积极的行为和社交互动,减少攻击行为的触发机会。

2. 教育儿童良好的行为准则。

通过教育、培训和示范,引导儿童了解何为良好的行为准则,并提供适当的道德教育,以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责任心。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与研究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与研究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与研究儿童攻击行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孩子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社会学解释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背景与概念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之间在身体或心理上以有意伤害为目的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打、踢、推等,以及非身体性攻击,如言语上的恶言、羞辱、排斥等。

儿童攻击行为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场合中都可能存在,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因素是儿童攻击行为的一大原因。

一个不稳定、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往往导致儿童产生攻击行为。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和父母缺失等因素都与儿童攻击行为存在关联。

此外,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方式和父母行为模式也会对其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往往发生在同伴圈子中,受到同伴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通过模仿来表达自己的攻击行为。

同伴压力、排斥感和竞争等也可能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培养提供动力。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于男性的期望和对于“男子汉”形象的崇拜往往会造成男孩子之间攻击行为的增加。

同样,一些武力、冲突和暴力的文化价值观也可能诱发儿童攻击行为。

三、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学解释1. 功能主义解释功能主义认为,儿童攻击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或达到某种目的。

例如,某些儿童可能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争取权力或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学习得来的。

在同伴和大人的行为模式中,儿童获取了攻击行为的范本,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3.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认为儿童攻击行为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下,攻击行为可能被当作获取资源和地位的一种手段。

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孩子的攻击行为常常让家长、老师和其他孩子感到困惑和无措。

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我们有必要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因素。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1. 情绪压力:儿童常常在面对情绪压力时表现出攻击行为。

这些压力可能来自于学校中的竞争、家庭中的争吵、朋友关系的困扰等,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处理情绪。

2. 学习困难:儿童面对学习困难时,可能感到挫败和自卑。

为了自我保护或寻求关注,他们可能会选择采取攻击行为来转移注意力。

3. 欠缺沟通技巧:儿童发展中的沟通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可能会用攻击行为代替言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4. 欲望与欲求:某些儿童攻击行为源于对于物质或其他东西的强烈欲望。

当他们无法满足这些欲望时,可能会变得愤怒和具有攻击性。

5. 模仿行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家庭、社交环境中的行为。

如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攻击行为被认为是正常或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可能会学会使用攻击。

二、处理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1. 创造安全的环境:为了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和谐的环境。

这包括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确保这些规则公平、一致地执行。

同时,提供积极的激励和奖励,以鼓励他们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

2. 学习情绪管理: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儿童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深呼吸、放松练习或寻求帮助来缓解压力。

同时,鼓励他们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供支持和指导。

3. 发展沟通技巧:教育孩子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是减少攻击行为的重要一环。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他们使用言语、感情表达和共情来帮助他们发展沟通技巧。

此外,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也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4. 鼓励合作与分享:教育儿童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分配合作任务和鼓励分享玩具等方式,增强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的攻击行为
秦林臣
“虎妈”余威未散,“狼爸”又闪亮登场。

“狼爸”在中国各地引发了各种争论。

在“快乐教育”等教学方法日受推崇的今天,“狼爸”萧百佑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棍棒底下出才子”、“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等为教育口号的“狼爸”萧百佑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

而此前,美国“虎妈”也因其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严格的“中国式教育方法”引发了美国教育界关于中西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无独有偶,11月13日,中山市沙溪镇康乐小学的一位家长胡慕华在朋友介绍下带女儿参加市少儿合唱团面试,期间有一大约五岁小孩突然哭喊着从教室里冲出来,可能由于胆怯,但他的妈妈竟然用非常粗暴的语言威胁小孩:真是丢人现眼,你还哭?再哭,我就一脚踹你!果然话音未落,妈妈真的一脚踹过去,接着是“拳打脚踢”,让在场的所有家长口瞪目呆。

这是中山乃至全国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一个侧影,而对于“狼爸虎妈”式的教育,有调查显示,25%的人认为该教育方式利大于弊,34%则表示此方式“就是家暴”。

在中山,反对者认为,“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无异于一味“虎狼之药”,是应试教育下家庭教育的扭曲;但支持者则认为,“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也有可取之处,严格的教育与适当的“体罚”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好处,一些初为父母的80后,甚至不反对“适当打骂”。

儿童的攻击行为和父母的教育有关系吗?下面具体讨论儿童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同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儿童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变化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一种是敌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姆伯格(M.S.Holmberg)进行了一项研究“12~42个月儿童社会交流模式的发展”,结果发现,他所观察的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坏性的或冲突性的。

在学龄前,攻击的两种形式以及它的表达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美国学者哈杜普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

而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比率高于后者。

年龄大些的儿童与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多地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

哈杜普的结论是,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侵犯呈增多趋势。

我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该研究认为幼儿园年龄阶段与小学一到三年级年龄阶段的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幼儿园儿童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行为有争抢玩具、争游戏角色、无意攻击、报复性攻击、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进行的攻击。

小学生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行为有报复性攻击、打抱不平的攻击、嫉妒性攻击、挫折性攻击。

其中,报复性攻击在3~9岁年龄段较为稳定。

另外,一些研究人员还以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儿童攻击形式的发展变化。

结果发现,儿童在2~4岁,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3岁左右,儿童的踢、踩、打等身体攻击逐渐增多;3岁以后,身体攻击的频率降低,但同时言语攻击却增多了。

男孩比女孩更易进行公开性的攻击,这种趋势出现在许多社会文化中。

有研究认为,只要2岁的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刻板印象──期望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不同──女孩的攻击行为就大大减少了,而男孩的攻击行为下降得不多。

二、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儿童的教养环境
对攻击性儿童的家庭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的情感气氛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

愤怒和惩罚笼罩着的家庭,容易“创造”出一个“失去控制”的儿童。

一个身处沉重的生活压力下的父母(比如经济上有困难或者婚姻不幸),对孩子往往热衷于强制性的训导,如果再碰上儿童的困难气质或性格缺陷,就会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

如果家长本人富于攻击性,经常使用家庭暴力,为孩子提供攻击行为的原型,更容易教会孩子的相应行为。

(二)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社会认知缺陷和歪曲增加了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延续。

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往往对攻击行为的后果有一种错误的认知。

在他们看来,攻击行为能有效地减少他人的挑逗、取笑和其他令人不愉快的行为。

因此,他们倾向于利用攻击行为作为保护自己的常用手段。

富有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认知上的另一个偏见是自尊过强。

尽管他们在学业上和社会上遭到失败,但他们的自我高度膨胀且很脆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有能力的。

当他们的某一行为遭到挫折或不被他人理解时,就会生气转而攻击他人。

一项纵向研究发现,有偏见的社会认知已经出现在身体受过虐待的4岁孩子中间,这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6个月以后显示出了高频率的攻击行为(Dodge,Bates & Pettit, 1990)。

(三)交流及文化影响
当同龄人的群体氛围是紧张的、有竞争性的,而不是友好的、合作的时候,敌对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的。

这些群体特点在那些有一系列压力的贫困地区更普遍,这些压力包括低质量的教学、有限的娱乐和就业机会以及负面的成人角色模范。

罗夫及其同事(Roff,et al.,1972)追踪研究了几千名三到十年级的男孩,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同伴关系质量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在较高和中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中,那些在群体中被拒绝的男孩犯罪率最高,但在最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中,犯罪行为也经常发生在被拒绝和被人喜欢的男孩身上。

因此,在所有不同水平的经济地位中,不良的同伴关系与犯罪行为联系在一起。

社区文化氛围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来源。

在一个把攻击行为当做维护个人利益有效手段的社会里,或在一个以武力决定个人威望的区域中,儿童热衷于攻击行为是不奇怪的。

以班杜拉(A.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电视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它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2)它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3)它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并习以为常;(4)它使儿童对现实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动上,
过分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由报复发展到攻击。

此外,电子游戏机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更大的强化作用。

最近一个调查发现,美国80%以上的青少年,每周花2个小时或2个小时以上时间玩电子游戏(Williams,1998)。

研究者担心过多地接触这些流行的和难以置信的暴力视频游戏,如侵略者、性暴力、凶杀、欺诈等会增加儿童的攻击行为。

有研究表明,玩视频游戏的时间与真实世界里的攻击行为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Dill & Dill,1998)。

一个对三年级和四年级儿童的研究(Kirsh,1998)和对大学生的研究(Anderson & Dill,2000)发现,随便玩暴力视频游戏的被试比那些玩非暴力的视频游戏的被试,对后来模棱两可的挑衅作出更有敌对性的归因(见信息栏3-10),并有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为玩暴力游戏的人,会积极地投入到攻击行为的计划和实施中去,象征性暴力的成功也会对他们产生强化。

在我国社会中也发生过青年学生沉溺于网吧数日不归家的案例,甚至发生网吧纵火案,造成惨重损失。

有人认为,鼓动攻击性效果的暴力视频游戏可能远比暴力电视节目厉害,在电视中,儿童只是被动地接触攻击行为和暴力(Anderson & Dill,2000;Larson,2001)。

而视频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可以得到虚拟的强化。

这些早期的反应意味着,父母至少应该像关注儿童在看什么电视一样地关注儿童在游戏机中玩什么。

综上,儿童的攻击行为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其中之一。

父母应避免给孩子负面的教养,在孩子面前尽量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