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谭恩美长篇小说《喜福会》作品分析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论文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
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
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
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
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
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从《喜福会》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喜福会》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喜福会》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该书描绘了四位华裔母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感纠葛和冲突。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背景介绍《喜福会》讲述了四个华裔家庭的故事,其中涉及了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中国移民涌向美国的时期,他们在异国他乡努力适应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与此同时,他们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二、深入分析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教育注重的是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而在美国文化中,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种文化差异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母亲吴精美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母亲,她非常注重女儿的礼仪和规矩。
在女儿小的时候,她就开始教她如何成为一个淑女,强调女孩子的气质和修养。
她认为女孩子应该具备的是耐心、温柔、善良和自控力。
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
然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安梅却并不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
她认为母亲过于强调传统礼仪,这种约束让她感到不自由和不自在。
她开始反抗母亲的管教,并试图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种冲突体现了中美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差异。
除了吴精美外,其他三位母亲也都有各自的教育方式。
例如,钟林东夫人是一个非常开明的母亲,她鼓励女儿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培养她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这种教育方式与美国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有些相似,强调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对比中美家庭教育在《喜福会》中,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的差异:中国家庭教育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强调孝道、礼仪、规矩等,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
2.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权威式教育方式,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子女对父母的服从,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理解。
《喜福会》中的母女矛盾剖析

707 ) 1 0 7
美籍 华 裔 作 家 谭 恩 美 的 小 说 《 福 会 》 述 的 是 四 位 中 国 喜 讲 移 民母 亲 和 她 们 在 美 国 成 长 的 女 儿 之 间 由 冲 突 到 理 解 的 故 事 。 喜 福 会 》 四位 中 国 母 亲麻 将 聚 会 的 别 称 , 达 的 是 她们 《 是 表 对 幸福 、 乐 的憧 憬 。全 书分 四个 部 分 , 十 六个 故事 讲述 了 快 用 四位 中 国母 亲 和 她 们 的 四 个 美 国 女 儿 的 故 事 ,四 对母 女从 隔 阂 、 解 、 歧 与 对 抗 走 向 理解 、 容 、 协 与 和解 。 而 她们 之 误 分 包 妥 间 的矛 盾 不 仅 是 青 少 年 与 中 年 家长 的矛 盾 , 而且 折 射 出文 化 背 景 和生 长 环 境 不 同 的两 代 人 在 自我 身份 认 同 的 巨大 差 别 。 青 少年 叛 逆 心 理 首先 , 小说 中 四对母 女 的矛 盾是 典 型 的 青少 年 与 中 年家 长 的 矛 盾 . 母 总是 希 望 子 女 按 照 自 己 的 意 愿 去 生 活 、 思 考 、 父 去 去选 择 。经 历 了那 么 多痛 苦 和不 幸 的母 亲想 保 护 女 儿 免 受 压 迫 和歧 视 , 望 她 们 过上 不 同 的生 活 。谭 恩 美 这 样 描述 了母 亲 希 的愿 望 : 到 了美 国 , “ 我要 生 个 跟 我 一样 的女 儿 。 里 谁 也 不 会 那 说, 她值 不 值 钱 全 看 她 丈 夫 嗝 打得 响 不 响 ; 里 谁 也 别 想 瞧 不 那 起她 , 因为 我 只让 她 说地 道 的英 语 ; 那 里 , 总 会得 到满 足 , 在 她
一
国 人 。然 而生 长 在 美 国女 J f , 然 留着 中 国 人 的 血液 , 说 Ll 虽 却 着 流 利 的英 语 , 没有 把 自己看 成 是 中 国人 。 了看 上 去 像 美 从 为 国人 , 儿 们 拒 绝 和 中 国及 中 国 文 化 的 一 切关 联 ; 了成 为 美 女 为 国人 . 们 更 希 望 自己有 美 国 人 的基 因 , 不 是 黄皮 肤 黑 眼睛 。 她 而 当母 亲 告 诉 晶妹 她 生就 华 人 时 她 说 : 我 觉 得 自己 成 了 狼 人 , “ 脱 氧 核糖 酸 的突 变 体 发 生 一 系列 变 化 , 而带 来 综 合 症 。 ”0 从 ( 3 7 混血 儿 琳 娜 则 羡 慕 父 亲 的 金 发 自肤 ,厌 恶 自己 和 母 亲 的 华 人 特征 。 斯把 白人 男 朋 友 带 回 家 时则 明显 带 有 骄 傲 的情 绪 , 罗 她 对母 亲 说 : 我 不 得 不 承 认 , 初 我 是 被 泰德 与 我 兄 弟 们 及 其 “ 最 他 中 国男 孩 子 们 截 然 不 同 的 气 质 吸 引 住 了 。 他 有 高 傲 、 自信 、 固执 的性 格 . 角 分 明 的面 孑 . 长 的 身 材 , 实 的臂 膀 , 因 棱 L修 坚 还 为他 父母 来 自纽 约 泰 勒 城 . 不 是 中 国 的 天 津 。 ” 2在 她 看 而 0) 3 来 . 德 和他 代 表 的 白人 文 化 和 自己 的亚 洲 文 化 截 然 不 同 , 泰 与 他 的 交 往 似 乎 是 对 自己美 国人 身 份 的 肯定 。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

文 化 的 冲 突 , 极 寻 求 自身 的 文 化 身 份 。 儿 们 已 经 接 受 积 女
美 国式 的 价 值 观 、 活 方 式 和 思 维 方 式 。 此 母 女 两 代 人 生 因 在 沟通 方 面存 在很 大 问题 。 来 , 女 儿 们遭 遇 到情 感婚 后 在 姻 方 面 的挫 折 时 , 亲 们 以 “ 故 事 ” 方 式 重 述 自己在 母 讲 的 中 国 的 经 历 , 此 找 到 了 与 女 J ] 通 的 方 法 . 完 成 了 以 l 沟 Af 也
层 面 上 来 这 也 为 现 今 全 球 化 语 境 下 的 文 化 交 往 提 供 了 有 益 的启 示 。
概念 , 中国 , 分注意措辞 和用词 , 量使之婉 转 , 在 十 尽 这
一
谭 恩 美 在 书 中对 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因 素 的 描 写 也 十 分 引 人人 胜 . 儒 家思 想 、 行 说 、 命 论 、 水 理论 、 相 如 五 宿 星
套 我 是 永远 也 学 不 会 的 。 ” 娜 因圣 克 莱 尔 对 中 国成 丽
语 不 了解 , “ 亡 齿 寒 ” 出 另 外 的 解 释 : 假 如 嘴 唇 不 对 义 、 国 式 谦 虚 、 食 习 惯 等 。这 阴 集 中 饮
的 怀 疑 、 惑 及 审 视 。 《 人 生 活 》 , 拗 拗 对 自己 与 男 困 在 私 中 倪
文 化融 解 。
母 亲 仍 旧 是 中 国 式 的母 亲 , 而 女 儿 已 是 美 国 化 了 的
女 儿 。母 亲说 着 蹩脚 的英 语 , 儒 家 思 想教 育 女 儿 ; 儿 用 女 们 受 美 国 教 育 熏 陶 , 尚 自 由 平 等 , 导 个 人 主 义 , 够 崇 倡 能
喜福会论文thejoyluckclub

The Joy Luck Club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is written by Amy Tan,a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In the novel, she presents the stories of four Chinese-immigrant women and their American-born daughters. Each of the four Chinese women has her own view of the world based on her experiences in China and wants to share her experiences with her daughter, and they never cease to try to build a bridge ov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m and their daughters with their maternal love of vari ous forms. At first the daughters don’t understand their mothers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ir mothers represent, but as time elapses, the daughters begin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ir mothers' past and accept their mothers in the end. In fact, it is the maternal love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extend to their daughters that finally makes their daughters understand them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y represent. In this sense, the maternal love not only symbolizes Chinese culture, but more importantly serves as a bridge over the mothers and daughters, and over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Key Words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s; understanding; culture; maternal love摘要《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
_喜福会_的女权主义解读

的,是父亲的财产。家族的荣誉远远胜过她们自己的幸福 和她们自身。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明确阐述,她本身就是某 “ 个男人的世袭财产的一部分: 最初是她父亲的, 后来是她丈 夫的。在父权制度下, 她是父亲的财产, 父亲根据自己的意 愿把她嫁出去。后来在附属于丈夫的家庭时,她不过是丈 夫的一份动产, 是她新加入的那个氏族的一份动产。 ”书中 女主人公对于现实的无力与无奈真实地体现了她们在社会 服从的女儿, 妻子。她们只能屈从于这样的社会, 扮着她们 的既定角色。 而她们的具体悲剧却是由于男权社会中的男人造成的。
逐渐进步的过程。 从这一点 ” 罗丝 (Rose) 对丈夫百依百顺, 一切事均由丈夫作决定, 运也是反映了女性逐渐觉醒,
2008 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339
参考文献: [1]程爱民.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2] 关合凤. 悖逆与抗争——美国华裔女小说家作品之主题研究. 福建外语. 2002 年第 4 期(总第 74 期). P61—65. [3]蒋曙.灶神之妻》 《 的女权主义解读.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03 年 5 月第 19 卷. 3 期. 第 P89-90. [4]刘熠.喜福会》 《 :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东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7 月. 7 卷第 4 期. 第 P92—94. [5] 罗艳丽. 《喜福会》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 : 三峡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5 月. 27 卷第 3 期. 第 P98—100. [6] 谭恩美. 喜福会. 程乃珊, 严映薇译. 浙江: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7][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陶铁柱译.第二性. 北京: 中国书籍 出版社. 1998.
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

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一、本文概述《喜福会》作为一部深刻描绘母女关系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故事环结构和母女关系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深入探究其母女关系主题,并试图揭示这一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社会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小说中母女关系的细致剖析,本文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并引发对母女关系、文化传承、社会期望等议题的深入思考。
文章首先将对《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进行概述,分析这一结构如何巧妙地串联起四个家庭、四对母女的故事,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母女关系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包括母女之间的冲突、理解、和解以及她们共同面对的社会和文化压力。
本文还将关注小说中母女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喜福会》的深入解析,本文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这部作品的视角,并引导读者思考母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喜福会》及其所反映的母女关系、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更多关注和研究。
二、《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分析《喜福会》这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独特的故事环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不仅有效地串联了各个章节,还通过对比和呼应的手法深化了母女关系的主题。
故事环结构,如同一个连环相扣的圆环,每个故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叙事体系。
在《喜福会》中,四个家庭、四对母女的故事构成了故事环的核心。
每个家庭的故事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节展现了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些故事在情节发展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称和平衡。
例如,在讲述母亲们年轻时在旧中国的生活经历时,我们看到了她们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追求幸福;而在讲述女儿们在美国的生活时,则展示了她们如何在异国他乡寻找自我、追求梦想。
这种对称的结构不仅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强调了母女间传承与变革的主题。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的心路历程

20世纪初,华裔美国文学开始在主流文化中崭 露头角,一些作品开始被翻译成英文并发表。
3
成熟
20世纪中叶,华裔美国文学逐渐成熟,出现了 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喜福会》等。
《喜福会》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创作背景
作者谭恩美在移民美国后,开始创作《喜福会》,以表达自 己的文化认同和经历。
主题
小说主要讲述了四个华裔家庭的故事,探讨了文化冲突、身 份认同、母女关系等主题。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 的心路历程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华裔美国文学概述 • 《喜福会》中的文化内涵 • 《喜福会》中华裔的心路历程 • 结论与启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早期移民和历史遭遇
华裔美国人在早期移民时期经历了种种艰辛和磨难,如淘金 热、铁路劳工、洗衣店和餐馆业等。这些历史遭遇塑造了华 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族群意识。
身份认同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挣扎,他们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在努力融入美国主流 社会。
心路历程
通过对主人公们的心路历程的描写,作者呈现了华裔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困境和成长。
对华裔文学研究的启示
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研究华裔文学时,必须考虑到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包括中 国传统文化、移民经历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等。
文化融合
小说中反映了美国文化与华裔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04
《喜福会》中华裔的心路历 程
身份认同的探索
身份困惑
华裔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既不完全属于美国文 化,也不完全属于中国文化,这种双重身份给他们带来了困惑和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文: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1.1作者简介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此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她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谭恩美曾在十六岁时,为了新交的男友,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
母亲把她到墙边,举着切肉刀,刀锋压在她喉咙上有20分钟。
最后,她垮了下来,哭泣着求母亲:“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
”母亲才把切肉刀从她脖子上拿开。
在叛逆的青春期,她出过两次车祸;被人用枪指着抢劫,几乎被强奸;受到死亡威胁,几乎被泥石流冲走。
20多岁那年,她最好的朋友在生日那天被入室抢劫者捆绑勒死,她被叫去辨认尸体,从此中途辍学,放弃博士学位。
晚年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秘密:她在中国大陆有3个同母异父的姐姐。
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成了她创作的主题。
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
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
《喜福会》以四对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谭恩美擅长描写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少小说家以此为写作题材,但身为第二代华裔的谭恩美,比起其他作家多了一层文化挣扎。
谭恩美常以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为主角,这群华裔女性不但面对种族认同的问题,还必须随来自父母的压力。
母亲们来自战乱频繁的中国,通常有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来到新大陆之后,她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望女不成凤”的心情却带给女儿极大的压力;母亲们更用传统方式管教女儿,传统的中国父母不习惯赞美小孩,而且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女儿们眼见美国父母“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再看到自己连英文都说不好的母亲,心里更是愤愤不平。
母女并非不爱彼此,但碍于文化与年龄的隔阂,不是不知如何表达关爱,就是表错了意,结果往往两个最亲密的人,却往往对彼此造成最严重的伤害。
1999年11月21日,谭恩美的母亲( Daisy Tan)由于老年痴呆症于83岁高龄逝世。
对于谭恩美来说,母亲是她灵感的源泉,她1989年的著名作品《喜福会》就是题献给母亲的。
她认为母亲是她的缪斯女神,她书中所写的一切,其实就是母亲对于生活的充满希望的实质。
Amy Tan在其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之后,还陆续创作了小说《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 ,又译《灵感女孩》、《接骨师之女》(TheBonesetter's Daughter(2001)、《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2005) ,原译《救救溺水鱼》。
另有儿童文学类作品《月亮夫人》(The Moon Lady,1992)、《中国暹罗猫》(Sagwa, the Chinese Siamese Cat,1994),非小说类作品《事与愿违》(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 Musings,2003) ,又译《命运的逆反》、《命运的反面》、《中年心腹话》(Mid-Life Confidential: The Rock Bottom Remainders Tour America With Three Cords and an Attitude(with Dave Barry, Stephen King, Tabitha King, Barbara Kingsolver,1994) 《母亲》Mother (with Maya Angelou, Mary Higgins Clark) (1996)。
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东方神秘意象,诸如人的属相、算命、托梦报仇、人与灵的对话,以及人的前世、今生与来世的关联等,显现出浓厚的东方文化意味,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与强烈关注。
1.2作品简介《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
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弃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
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然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却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
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然外表上看来和母亲非常相像,确实在迥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亲身承受着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
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和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
不过,超越一切的仍然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亲情。
书中的四个中国母亲,都是从解放前离开中国大陆来到旧金山的,他们都将自身的一部分,永永远远的遗留在中国大陆了。
然而,她们不得不入乡随,凑合着美国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他们信奉上帝,也畏惧海龙王,再一次仿效美国生活方式的海边野餐中,他们中的一个家庭丢失了个儿子。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她们只觉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母亲为着给小家庭争一席安宁之地,几乎天天与某种说不出的惊恐在抗争,担心着某种殃祸成为事实,避免这种种暗礁漩涡,犹如古代受凌迟之罪的犯人,一刀一刀的承受着痛苦,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才得到解脱。
母亲们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女儿,。
女儿的身上,寄托她们种种未遂的心愿,他们希望出生在异国的女儿,能成为一只华贵的天鹅。
然而事实却总还是让她们失望:“她们的女儿只是在美国出生的没见过世面的傻瓜”,母亲们只能无奈的看着女儿们长大,看着她们生儿育女。
为了和女儿们沟通,母亲们苦口婆心的给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女儿们的反应只是,不停地嚼着口香糖,然后吹出一个比脸颊还大的泡泡。
美国女儿也有她们的难言的隐痛:她们自认为是美国人,但母亲却用中国人的准则去要求她们,而社会又将她们排在“少数民族”之列、正宗的美国人之外,这种偏见,甚至影响了她们的婚姻。
更令她们苦恼的是,那流在她们体内的中国血液。
他们有着天生的中国式的谦虚和温顺,这谁的他么未能对自己的的美国丈夫、纯美国式的家庭生活方式,束手无策,迷惑不已,从而导致生活上的危机甚至完的失败。
这种潜伏在血液里的中国基因,唯有在她们踏上中国的国土时,才突然的沸腾奔涌。
小说结尾,吴精美终于与她失散四十多年的同母姐姐在上海机场见面,不论美国女儿还是中国女儿,双方都共同有一个我伟大的中华母亲。
小说中,母亲们每周都组织一次聚会,过得像新年一样热闹开心,因为她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她们每周都有一次机会忘记过去。
她们可以吃喝玩乐来自寻快乐,将最好的故事,大把大把的赌钱。
她们每周都有一次期盼,这种期盼的心情就称为希望,成了她们的快慰,这也是她们将每次聚会命名为“喜福会”的原因。
2.中国文化小说中的四位母亲虽身在异国,确实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却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
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却是在迥异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亲身承受中西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
但在他们身上超越一切的是有着共同的中华母亲。
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2.1 麻将文化麻将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吸引人的一种博戏方式。
在中国,打麻将不仅仅是一种乐,更是一种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
《喜福会》的叙事结构就是按照四家人打麻将时的座次和出牌的顺序确定的。
四户人家就是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从一个家庭转到另一个家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轮流坐庄,分别讲述各自的故事。
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一次聚会中,没有精美的母亲吴素云曾告诉过她“万物起源于东方,日从东方起,风从东方来”。
当精美取代她刚刚去世的母亲上了麻将桌时,她同样坐在了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风向的起源”,这是女儿了解母亲、了解母亲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开始。
麻将不仅仅是游戏,更重要的是它的变幻莫测,它的奥妙高深象征着人生的捉摸不定,难以预料,而这四位移民母亲用他们一生的磨难与经历深刻地明白麻将牌中所蕴涵的中国哲学和智慧。
当精美问母亲中国麻将与犹太麻将有什么不同时,母亲认为“他们只看到牌,是用眼睛打牌”。
【2】而中国麻将中,人是更重要的因素。
在麻将桌上,最重要的不是聪明到能算出多少牌,而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适应采取相应对策,也就是要善于做人。
中国式的哲学与智慧,钩心斗角与精诚合作在小小的麻将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2.2 饮食文化饮食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始于原始社会的部落宴席,发展至今已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功能性而延伸至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餐桌即社会,长幼尊卑在餐桌上一目了然,饮食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载体。
在《喜福会》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多种多样。
赤豆汤,黑芝麻糊,汤圆,鸭脚,馄饨,都是“喜福会”上的美味佳肴,各种寓意美好的小点心代表着她们对未来的憧憬。
有一样东西是大家的最爱,那就是花生。
在中国,花生有着多子多孙,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花生并非中国独有,但它的特殊寓意是中国文化所赋予的。
螃蟹是另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食物,特别是新年蟹宴的故事,生动地体现出中美文化的差异。
四家人中钟家是美国梦的成功代表,同时在文中代表着美国文化。
在蟹宴上,钟家的薇弗莱抢走了最好的螃蟹给了她的孩子,老公和自己,却不曾想起自己的母亲,因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没有尊老的传统。
而精美在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情况下,把剩下最好的留给母亲,自己拿了不好的。
母女情深,中华的传统美德在精美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
作为母亲的吴夙愿看到女儿能继承中国的这种传统美德感到深深的欣慰,母亲又何尝不是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
当盘子里只剩两只螃蟹的时候,夙愿将一只好的给了自己的女儿,自己把剩下的那只不吉利的断腿蟹拿到厨房吃了【3】。
中国的母亲就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毫无保留的将母爱奉献给自己的孩子。
2.3 阴阳五行文化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人们认为,世界是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这五种要素的盛衰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在《喜福会》中,龚琳达的第一个婆婆因为琳达一直没有身孕而深感不满,叫来媒婆仔细核算生辰八字,后来终于找到了原因:“五行缺一”的女子才能生育,本来琳达五行缺金,但是由于婆婆在结婚时赔给了她金饰,五行齐全,所以就不能生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