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主要作品
喜福会的论文提纲

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在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然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却是在迥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亲身承受两种文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互相关心又互相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喜福会论文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Embodied in the Joy Luck Club
第一部分介绍作品
《喜福会》是著名美国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作者在小说中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小说以全球化时代和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为背景,呈现了4对母女由误会,冲突到理解的过程。在全球化环境下中国面临很多发展的机遇,但更多的是文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国文化面临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本文通过对《喜福会》文本及其所透视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分析,说明在全球化环境中,应该在不同文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冲突,同时不要轻易否定母文化,在向全世界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的时候,也要向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恶棍”与“英雄”--从形象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笔下的男性形象

“恶棍”与“英雄”--从形象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笔下的男性形象赵昱荣【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
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As a bestseller writer,Amy Tan has produced a series of works popular among readers. Her works like TheJoyLuckClub, BoneSetter’sDaughterand KitchenGod’sWifeare all concerned about female stories,though some chinese and American male char-acters are portrayed. However,the Chinese males are always presented in a negative way as“villains”,but the American males always presented in a positive manner as“heroes”. To analyze these male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olog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he writer herself will be reflected from“the other”image.【总页数】4页(P61-64)【作者】赵昱荣【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相关文献】1.从文化--美学的角度看《聊斋志异》中男性人格的失落与回归--兼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理想男性形象的美学走势 [J], 叶旦捷2.实现叙述声音的权威——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的作品 [J], 陈妍3.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J], 邵莉4.历史与文本的互读——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谭恩美《接骨师之女》 [J], 谢嘉5.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形象 [J], 张利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恩美及其作品主人公自我身份认证之初探

痛并怀念父亲路易的女儿与母亲近乎十年的疏离 威妮独自
生活 成了一个被女儿不愿再亲近的母亲 威妮自觉自己母
亲的身份是不尽人意的 女儿的疏离使她无法欣慰释怀 这
时威妮的 母亲 身份认证是需要女儿肯定才能完成的 这
是母亲们的弱势造成的障碍
女儿们的自我身份认证比母亲的要复杂得多 在美国出
生长大受美国文化熏陶的她们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美国
门 所以母亲的中国性的被接受实际上是由母亲自己促成
的 她们在漫长的僵持之后 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通过 讲
故事 掘出一条路来让孩子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母亲
了解她们的过去 理解她们的现在 而一旦了解母亲的过
去 女儿们便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开始寻找与母亲有关联的
东西 开始接受母亲
当然 母亲们不被自己孩子理解也有自身的原因 受中
最终代替母亲回到中国看望她两位失散的姐姐 在和姐姐的
相拥中她感受到了过去的母亲 这使她感到自己和姐姐在血
液里 在文化的根上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母亲的延续
而在 接骨师的女儿 中 路丝因发现了患有老年痴呆
症的母亲路玲的日记而理解了母亲并顿悟了母亲留下日记让
她看的深意 讲述过去的历史 嘱咐后人珍惜亲情 把握命
运 自强不息 这促使她对母亲的中国心有了更理性的认
人会合的前夜被前夫持枪强暴有了身孕 这就是女儿珍珠
她深爱女儿 不想让过去的不幸攫住无辜的孩子 选择隐瞒
这个事实 但所有的往事使她易受惊吓 过于焦虑 爱女儿
同时又害怕女儿遗传了前夫的卑劣并为这种卑劣所毁 原本
与父亲路易感情深厚的珍珠竟然在父亲去世后无泪 引起胆
战心惊的威妮狠狠的一掴 这一巴掌造成了以另一种方式伤
身份认证 而威妮通过女儿对自己的认可也完成了对自己母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王立礼内容提要:处在环境危机时代,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批评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本论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较为近期的作品:《百种秘密感官》,(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正骨师的女儿》(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1)和《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
论文的讨论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在这些作品中自然是如何被呈现的?自然背景在小说的情节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作品所表述的价值观与生态智慧是否一致?和种族、阶级、性别等一样,“地方”是否也应该成为一项新的批评类别?重读这三部作品论文作者发现它们在选择场景方面显示了作者对有鲜明原生态特点的自然环境的浓厚兴趣。
在小说中作者用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融合了自然的呈现和价值观的探讨。
关键词:生态批评自然背景地方生态智慧生态意识Abstract: In an age of environmental crisis, ecocriticism which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more widely applied than it is now.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read the recent three novels by Amy T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1995), The Boneset ter’s Daughter(2001) and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 The discussion will try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which an ecocritic would ask: How is nature represented in Tan’s three works? What role does the physical setting play in the plots of her novels? Are the values expressed in these works consistent with ecological wisdom? In addition to race, class and genre, should “place” become a new critical category? Rereading the three works by Amy Tan,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finds the choice of place in the three recent novels shows the novelist’s strong interest in physical settings characterized by natural primitivism. In these novels Amy Tan combin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 with the reflections on values with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wisdom.Key words: ecocriticism; physical setting; place; ecological wisdom; ecological awareness本论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百种秘密感官》,(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正骨师的女儿》(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1)和《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三部作品。
tan amy人物简介

Amy Tan人物简介: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作品有《喜福会》、《灶神之妻》(又译《灶君娘娘》)、《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等。
谭恩美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后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谭恩美在《喜福会》之后,还出版了《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及《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两部都是畅销书。
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她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为儿童创作的《月亮夫人》、《中国暹罗猫》等,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艾米·谭是当代讲故事的高手。
她是一个具有罕见才华的优秀作家,能触及人们的心灵。
异样人生:谭恩美在《命运的反面》里自述曾在十六岁时,为了新交的男友,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
母亲把她到墙边,举着切肉刀,刀锋压在她喉咙上有20分钟。
最后,她垮了下来,哭泣着求母亲:“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
”母亲才把切肉刀从她脖子上拿开。
在叛逆的青春期,她出过两次车祸;被人用枪指着抢劫,几乎被强奸;受到死亡威胁,几乎被泥石流冲走。
20多岁那年,她最好的朋友在生日那天被入室抢劫者捆绑勒死,她被叫去辨认尸体,从此中途辍学,放弃博士学位。
晚年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秘密:她在中国大陆有3个同母异父的姐姐。
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成了她创作的主题。
作品描述: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
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tan amy人物简介

Amy Tan人物简介: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作品有《喜福会》、《灶神之妻》(又译《灶君娘娘》)、《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等。
谭恩美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后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谭恩美在《喜福会》之后,还出版了《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及《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两部都是畅销书。
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她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为儿童创作的《月亮夫人》、《中国暹罗猫》等,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艾米·谭是当代讲故事的高手。
她是一个具有罕见才华的优秀作家,能触及人们的心灵。
异样人生:谭恩美在《命运的反面》里自述曾在十六岁时,为了新交的男友,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
母亲把她到墙边,举着切肉刀,刀锋压在她喉咙上有20分钟。
最后,她垮了下来,哭泣着求母亲:“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
”母亲才把切肉刀从她脖子上拿开。
在叛逆的青春期,她出过两次车祸;被人用枪指着抢劫,几乎被强奸;受到死亡威胁,几乎被泥石流冲走。
20多岁那年,她最好的朋友在生日那天被入室抢劫者捆绑勒死,她被叫去辨认尸体,从此中途辍学,放弃博士学位。
晚年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秘密:她在中国大陆有3个同母异父的姐姐。
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成了她创作的主题。
作品描述: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
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谭恩美长篇小说《喜福会》作品分析

正文: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1.1作者简介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此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她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谭恩美曾在十六岁时,为了新交的男友,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
母亲把她到墙边,举着切肉刀,刀锋压在她喉咙上有20分钟。
最后,她垮了下来,哭泣着求母亲:“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
”母亲才把切肉刀从她脖子上拿开。
在叛逆的青春期,她出过两次车祸;被人用枪指着抢劫,几乎被强奸;受到死亡威胁,几乎被泥石流冲走。
20多岁那年,她最好的朋友在生日那天被入室抢劫者捆绑勒死,她被叫去辨认尸体,从此中途辍学,放弃博士学位。
晚年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秘密:她在中国大陆有3个同母异父的姐姐。
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成了她创作的主题。
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
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
《喜福会》以四对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谭恩美擅长描写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少小说家以此为写作题材,但身为第二代华裔的谭恩美,比起其他作家多了一层文化挣扎。
谭恩美常以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为主角,这群华裔女性不但面对种族认同的问题,还必须随来自父母的压力。
母亲们来自战乱频繁的中国,通常有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来到新大陆之后,她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望女不成凤”的心情却带给女儿极大的压力;母亲们更用传统方式管教女儿,传统的中国父母不习惯赞美小孩,而且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女儿们眼见美国父母“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再看到自己连英文都说不好的母亲,心里更是愤愤不平。
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和融合下的产物——分析谭恩美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

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和融合下的产物——分析谭恩美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论文关键词】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论文摘要】1989年以《喜福会》奠定美国畅销书作家地位的华裔小说家谭恩关(AmyTan),代表着华裔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第四部作品,小说仍然围绕其代表性主题“母女关系”展开。
相对于其前几本小说,《接骨师之女》更为深入的体现了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当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和冲击时,对抗和冲突并非最终的解决方法,沟通与融合才是消解分歧的最终渠道。
一、前言美国华裔文学是当代美国文坛上出现的一朵奇葩。
华裔作家的作品不仅受到书评家的赏识,而且深受美国不同族裔、年龄及文化教育背景的读者的喜爱,销售量连连创下可观的业绩。
谭恩美(AmyTan,1952-)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
她凭借小说《喜福会》一举成名。
小说《接骨师之女》(TheBonesetter’sDaughter)完成于2001年,是其第四部力作。
《纽约时报》书评人南茜·维拉德将此书比喻成“精雕细刻的象牙球,一层镂空里面还有一层,如此层层不穷,构造非常精巧”。
小说以作者亲自体验移民社会中母女、姐妹之间由于代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不同而引起爱怨的复本感情为其创作基础,将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母亲)与美国文化(西方女儿)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当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和冲击时,对抗和冲突并非最终的解决方法,沟通与融合才是消解分歧的最终渠道。
二、冲突《接骨师之女》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
两代母女之间的冲突不仅反映在语言与文化差异上,也表现在对对方身份的认同上。
1、语言上的冲突在《接骨师之女》中,在茹灵与宝姨的关系上,最大的矛盾是语言交流沟通的困难。
宝姨在父权残害下失去了声音,无法与女儿茹灵正常交流。
而语言的误解也导致了茹灵和露丝母女之间的代际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