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谭恩美小说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还乡》浅析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还乡》浅析林晓青【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4)3【摘要】以生态批评为研究视角,对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还乡》进行分析。
小说作品中揭示了深层的自然生态理想,将自然风景与人类心景相糅合,赋予自然思想情感以反映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
哈代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因而理应亲近自然、领悟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期获得幸福人生。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indicated Thomas Hardy′s novel creation making going to maturity . With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his novels revealed deeper natural ecological ideal . He combined natural landscape with human mindscape together and endowed nature with thoughts and e -motions for reflecting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 Hardy′s view,since human beings are created of nature ,we should close to nature ,understand nature ,re-spect nature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so as to get happiness .【总页数】4页(P53-56)【作者】林晓青【作者单位】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7?.075【相关文献】1.生态批评的哲学之思——浅析《生态批评——主体间性的黎明》 [J], 朱鹏杰2.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还乡》“原乡世界” [J], 章琪3.生态批评视野下《还乡》中的爱敦荒原 [J], 左甜4.生态批评视野下《还乡》中的爱敦荒原 [J], 左甜5.生态批评视野下托马斯·哈代的《还乡》 [J], 王孟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恩美长篇小说的空间叙事特征探赜

谭恩美长篇小说的空间叙事特征探赜陈红霞1,彭月萍2(井冈山大学1.外国语学院;2.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摘要:谭恩美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的美籍华裔作家。
她的长篇小说善于书写仪式性空间、诗意性空间、异质性空间。
其小说通过构建一个个“会说话的空间”,不仅呈现了大自然的地理风光,而且透视了小说人物的精神风貌,拓展了主题的意蕴。
谭恩美长篇小说的这一空间叙事特征,凸显了小说的空间叙事魅力及作者的创作诉求。
关键词:谭恩美;长篇小说;空间叙事;仪式性空间;诗意性空间;异质性空间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DOI押10.3969/j.issn.1674-8107.2020.06.014文章编号:1674-8107(2020)01-105-08第41卷第6期2020年11月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l.41No.6Nov .2020收稿日期:2020-07-10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谭恩美作品的空间叙事研究”(WGW18106)。
作者简介:1.陈红霞(1973-),女,江西泰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和跨文化研究;2.彭月萍(1971-),女,江西安福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学、当代文学研究。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是继汤亭亭之后美国文坛族裔作家的又一标杆,以“善于讲故事”而著称。
自1989年以来,谭恩美先后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个亦真亦幻、曲折跌宕的故事。
其小说中真切复杂的人物内心和丰富深邃的人性不仅能激起人的独特阅读快感和审美快感,而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欢迎和喜爱。
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谭恩美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身份、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叙事学、生态批评、比较研究等视角,且大都观照小说中的主题意蕴与艺术风格。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从空间理论角度研究谭恩美小说的序幕也开始拉开。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摘要】本文从小说本身出发,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全新的视角对劳伦斯的小说加以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劳伦斯在作品中不仅揭露了自然生态危机,更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态陷入的严重危机。
与此同时,劳伦斯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办法,即人类应该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关键词】劳伦斯;工业化;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生态批评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因大量情爱描写,遭到禁止出版长达30年。
但是如果我们把《查》只是作为一部解禁的性爱小说来读,那就是对作者的大不敬了。
其实,这部小说的寓意是严肃的,主旨是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机械化对自然和人性的摧残破坏,并探求实现身心统一、回归自然的途径,这些思想和当今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生态批评家的主张不谋而合。
一、《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表现出了劳伦斯对工业文明的憎恨1.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在一些生态保护主义者看来,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固然创造了现代物质文明,却又为毁灭文明提供了高效的手段,“除了广泛的造成自杀性的污染外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了??技术在慢慢地毁灭人类,人类在慢慢地吞噬自然,自然选择已成为过去,最后留下的只有技术。
” [1 ]8《查》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小说中,劳伦斯让我们看到的是肮脏、残忍、令人讨厌的地球,人类已经把它弄得一塌糊涂。
WwW. . COm小说第二章,康妮回到她丈夫克里福德的老家拉格比,她领悟到了“这煤与铁的英格兰中部那全无灵魂的丑陋。
”她呼吸到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地下的气味:硫磺、铁、煤或者酸味物质”。
她发现“肮脏的尘埃就连圣诞蔷薇都不放过,黑色的粉末像末日天空降下的黑露般执著地沾在花草上” [2 ]13o 劳伦斯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也有其两面性。
如果说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科学技术能用于一种危险有害的和反生态的统治目的,那么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构成的巨大威胁就不难理解了。
女性主义与东方主义之争——以谭恩美小说《接骨师之女》为个案

女性主义与东方主义之争——以谭恩美小说《接骨师之女》
为个案
王雅萍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09
【摘要】从谭恩美小说诞生之日起,批评界就存在对其作品中女性主义与东方主义的争论。
针对某些批评者指出的谭恩美作品对女性主义的探索是一种东方主义的再现,笔者认为谭恩美在选择女性主义的主题时并没有妥协性地"自报家丑",而是刻画了独立自主的华人女性形象和儒雅深情的男性形象,并通过对中国意象的书写提高了自己作品的美学价值。
同时,在此尝试用中国的一些文学批评观点去阐释作品中的部分内容,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尝试。
【总页数】3页(P184-186)
【作者】王雅萍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谭恩美小说中的抵抗策略——以《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为个案
2.女性主义与东方主义之争——以谭恩美小说《接骨师之女》为个案
3.谭恩美小说中的东方生态伦理思想阐释——以《喜福会》《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为例
4.谭恩美小
说中的东方生态伦理思想阐释——以《喜福会》《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为例5.谭恩美小说中的神秘东方——以《接骨师之女》为个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翻译学下的译评标准解释——以《沉没之鱼》的翻译为个案

生态翻译学下的译评标准解释——以《沉没之鱼》的翻译为
个案
张小丽
【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2)006
【摘要】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是谭恩美2005年的作品,与以往中译本不同,该作以“译写”的方式在中国大陆发行。
运用生态翻译学说,从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三方面对译品进行评判。
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得出,虽然译写的做法由来已久,但是新时代下以这种方式翻译外国原著,目前无法获得包括译评家、读者和很多出版社的认可。
【总页数】4页(P126-129)
【作者】张小丽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浙江杭州3112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生态文化词汇翻译——以十九大报告翻译为例 [J], 李晓旭;张红
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生态文化词汇翻译——以十九大报告翻译为例 [J], 李晓旭;张红;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人名翻译--以霍译《红楼梦》中人名翻译为例 [J], 李艳玲
4.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学术外译研究——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的英译为例 [J], 张建平;陈洁凤;饶文悦
5.社会翻译学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外译机制研究——以贾平凹《高兴》英译为中心[J], 冯正斌;唐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孙刚
作者机构: 南京审计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00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138-14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1期
主题词:�喜福会》;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女性;自然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思想基础,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来解读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揭示人对自然的统治与人对妇女的统治之间的一致性,旨在呼吁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采消解启蒙时期形成的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重新构建人类生命之网,从而形成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新世界。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云图》

《 云图》 是 英 国 小 说 家 大 卫 ・米 切 尔 的第 三
部 小说 , 也是 其 影 响力最 大 的作 品。2 0 0 4年该 书
等思 想 观念 。 E l i 《 云图》 中透 露 出大卫 ・ 米 切 尔 对
于人 类生 存 环 境 的 深 深 忧 思 。如 果 人类 继 续 以
出版后 , 除了荣 膺英 国 国家 图书 奖最 佳小 说 奖 以
n o me n o n c h a l l e n g e s mo d e r n p e o p l e S mo r a l a n d e t h i c a l l i mi t s ,a n d 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t h e f u t u r e h u ma n wo r l d b a s e d o n r e a l — i t y i s a l a r mi n g . Th e a n a l y s i s o f a u t h o r S e c o l o g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c a n d e e p e n r e a d e r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a r t i s t i c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Ab s t r a c t :
Cl o u d At l a s i s t h e mo s t s u c c e s s f u l n o v e l wr i t t e n b y Da v i d Mi t c h e l 1 . Da v i d Mi t c h e l l e mb o d i e s h i s e c o l o g i c a l
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和融合下的产物——分析谭恩美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

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和融合下的产物——分析谭恩美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论文关键词】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论文摘要】1989年以《喜福会》奠定美国畅销书作家地位的华裔小说家谭恩关(AmyTan),代表着华裔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第四部作品,小说仍然围绕其代表性主题“母女关系”展开。
相对于其前几本小说,《接骨师之女》更为深入的体现了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当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和冲击时,对抗和冲突并非最终的解决方法,沟通与融合才是消解分歧的最终渠道。
一、前言美国华裔文学是当代美国文坛上出现的一朵奇葩。
华裔作家的作品不仅受到书评家的赏识,而且深受美国不同族裔、年龄及文化教育背景的读者的喜爱,销售量连连创下可观的业绩。
谭恩美(AmyTan,1952-)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
她凭借小说《喜福会》一举成名。
小说《接骨师之女》(TheBonesetter’sDaughter)完成于2001年,是其第四部力作。
《纽约时报》书评人南茜·维拉德将此书比喻成“精雕细刻的象牙球,一层镂空里面还有一层,如此层层不穷,构造非常精巧”。
小说以作者亲自体验移民社会中母女、姐妹之间由于代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不同而引起爱怨的复本感情为其创作基础,将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母亲)与美国文化(西方女儿)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当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和冲击时,对抗和冲突并非最终的解决方法,沟通与融合才是消解分歧的最终渠道。
二、冲突《接骨师之女》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
两代母女之间的冲突不仅反映在语言与文化差异上,也表现在对对方身份的认同上。
1、语言上的冲突在《接骨师之女》中,在茹灵与宝姨的关系上,最大的矛盾是语言交流沟通的困难。
宝姨在父权残害下失去了声音,无法与女儿茹灵正常交流。
而语言的误解也导致了茹灵和露丝母女之间的代际沉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谭恩美小说摘要: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是美国畅销小说作家,她的作品受到了美国学术界和评论界广泛关注。
母女关系和感情纠葛一直是谭恩美所擅长的题材。
经过几十年发展的生态批评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为我们解读谭恩美的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小说《喜福会》《百种神秘感觉》和《接骨师之女》,探究其中凸显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批评谭恩美《喜福会》《百种神秘感觉》《接骨师之女》★基金项目: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第九届“三小”项目: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生态意识研究;2013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北美华裔文学生态批评” (编号WGW1311 )“生态批评”一词最早于1978 年由美国学者威廉姆斯? 鲁克尔特在其文章《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提出。
在文章中,鲁克尔特提倡文学与生态学应当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而文艺理论家也应构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
生态批评的奠基人格罗特?费尔特在他的《生态批评读本》中写道:“什么是生态批评?简言之,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就如同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入手研究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以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观念来解读文本一样,生态批评以一种地球中心主义的方法论来进行文学研究。
” [1]18 美国生态批评学者斯科特?斯洛维克称生态批评“指以任何学术路径所进行的对自然写作的研究,也反过来指在任何文学文本中对其生态含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考察,这些文本甚至可以是初看上去对非人类的自然界毫无提及的作品。
” [2]160-162 这两位学者分别提出了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文本范围。
也就是说,对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是运用“地球中心论”去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
当然,生态批评的任务不仅在于探讨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它还探究文学与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
中国学者鲁枢元认为广义的生态应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自然生态的研究对象是相对独立的自然界,社会生态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精神生态则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
[3]147 因此,生态批评相应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在自然生态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然的整体和谐;第二,在社会生态中实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和谐;第三,在精神生态中实现人身与心的和谐。
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解读谭恩美的作品,揭示作品中呈现出的人类对自然的关爱、向往,不同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人类精神生态的崩塌一、自然生态:关爱与向往人类诞生于自然中,是自然的一份子。
自然养育了人类,给予了人类丰富的资源,让人类生生不息。
人类对自然有着原始的心灵向往。
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们也极力歌颂大自然的神奇,表达回归自然的渴望。
然而人类驾驭自然的企图和工业时代的到来却让自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作家不会忽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也许谭恩美本人并不是生态主义者,但是她的三部作品却频繁地体现出她对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期盼。
《喜福会》中女主人公吴宿愿在赶赴桂林前对桂林山水心驰神往:“我梦见怪峰突兀的群山萦绕一弯河水,迷人的苔藓染绿了河岸,白雾环绕山顶……一旦爬到顶峰,四周风光尽在眼中,那真幸福极了,保你一辈子不再烦恼。
”①美景让她感到幸福、奇妙,她发自内心地喜爱青山绿水中的一切:“我看到座座山峦,不禁大笑起来,同时又激动得不住战栗……这些景物这么奇妙、这么美丽,你简直想不出它们的样子。
”①在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她感受到久违的愉悦。
她融入山水之间,成为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在这样钟灵毓秀的画面里,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默默仰望着它的微小生物。
然而在战乱中,桂林被战争破坏,不复往日的秀美:“桂林的魅力很快就从我的眼里消失了……我能看到的只有古老山峦的内脏在崩溃,随时都有可能从我头顶上塌下来。
”①正因为她关怀着自然,所以战争造成的生态危机让她恐慌、焦虑。
《百种神秘感觉》中的自然生态描写主要集中于对长鸣村的描写。
长鸣是一个古老、偏僻的村落。
与世隔绝的状态使长鸣村保持了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她以摄影师的独特视角感受到了长鸣村纯生态的美:“下过大雨后,天空经一番清洗泛现树胶水彩的柔和蓝色,一团团蓬松的白雾在山峰后游移。
我深呼吸,闻到长鸣五十三户人家炉灶烧柴的烟味。
而这特殊的香气下,浮动着粪肥的熟味。
”②这种美在钢筋水泥的摩登城市是不存在的,它让她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奥莉薇亚的心情得以放松,最终也成功地解决了她与丈夫的矛盾。
《接骨师之女》中的第一、第二代女主人公宝姨、刘茹灵所处的自然生态却是伤痕累累的。
她们生活的仙心村本是一片圣地,因皇帝种下的千年奇松而闻名遐迩。
但由于附近村民无休止地剥树皮、折树枝祈福,这棵神树终于枯死。
后来为了发掘古物村民们挖空了半截山,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人类的贪欲不仅打破了生态平衡,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恶劣后果。
与仙心村贪婪的村民不同,第三代女主人公露丝对自然深深地眷恋。
她喜欢在旧金山海岸散步,大海能抚慰她饱受母女关系和恋爱关系折磨的心。
当她终于无法忍受生活中的烦心事时,海浪的咆哮和巨响让她大哭发泄出了心中的苦闷和郁卒,重获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的源泉。
二、社会文化生态:对立与冲突从18 世纪60 年代开始西方社会首先进入工业时代。
工业化进程中人类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西方社会物质主义的兴盛引发了人性的异化。
而当中国传统价值观遭遇西方现代文明,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
在《喜福会》和《百种神秘感觉》中,中西文化的对立冲突最为明显。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充满了文化认同的失落和冲突。
尽管不得不适应美国文化,但母亲们也极力保存自身的中国文化因素,向女儿们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观。
她们给女儿们讲故事、说汉语、灌输中国思想,讲千里送鹅毛,为她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美,给她们取有深刻意义的中文名字。
而成长于典型的美国环境中、自小便极力美国化的女儿们并不能了解母亲们的良苦用心,甚至对于她们的中国面孔也“怨天尤人”。
因此无论母亲们多么努力地教女儿们说中国话,女儿们也无法理解话中的文化含义。
由此可见,呼吁尊重文化差异、寻求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处之道、建立平等共存的生活环境也是《喜福会》所传达的文化生态诉求。
百种神秘感觉》中李邝和奥莉薇亚分别代表着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二者的对立冲突在两人的相处中展露无遗。
李邙十八岁前生活在长鸣村,在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下成长的她纯真朴实,乐观仁爱,友善宽容,热爱生命和自然,具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初到美国时,李邙因不懂新事物而让在美国生活、长大的奥莉薇亚蒙羞,还因为质朴善良的天性常被美国孩子讥讽捉弄,但她从未记恨。
对于李邙能看见鬼魂并与鬼魂交流的特异功能,奥莉薇亚先表示不信任,后又违背誓言向妈妈告密,导致李邙被当做精神病人送到精神病院。
虽然接受了残酷的治疗,但是李邙并没有责备奥莉薇亚,她以宽广的心胸平静地对待来自周围环境的伤害。
她如母亲般关爱妹妹,对丈夫的关心无微不至。
即使丈夫在她死后迫不及待地迎娶新人,她也体贴地为丈夫着想。
她的善良体贴传播延伸到了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即便是素不相识的顾客。
而奥莉薇亚在美国工业文明影响下形成了个人得失重于一切的价值观。
她看重金钱,只因李邙接受了她馈赠的财产便让她对李邙多年的好感和信赖荡然无存。
她任意享受李邙的关爱,自私地利用李邙帮助她解决婚姻矛盾。
她对付出的爱斤斤计较,这与李邙宽容而无条件的爱形成鲜明对比: 李邙的爱古朴、纯净,奥莉薇亚则在利益的基础上小心翼翼地付出,生怕受到伤害。
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造就的不同价值观念使李邙和奥莉薇亚在为人、处世方面截然不同。
三、精神生态:心灵回归自然生态美学认为,人类理想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和谐之美是生态之美的最高境界。
其中,要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必须使人的心灵回归自然。
心灵回归自然,即回归内部自然,意味着人类“回复自然天性和本真状态,在物质生活上趋向本真、纯朴,以‘自然而然'为准则,顺应自然而生活,在精神生活上力求追本溯源,精神寻根,对自身准确定位,从而重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等的关系,以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 。
[4]315-327 《喜福会》描绘了战后桂林百姓在危机中绝望、苦苦挣扎的景象。
战争令人身心崩溃,摧残了人的精神生态。
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也让人们渐渐忽略了精神需求。
《百种神秘感觉》中的奥莉薇亚与姐姐无法沟通,与丈夫矛盾重重。
来到长鸣村后,回归大自然怀抱的奥莉薇亚终于意识到亲情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
她的心灵得到抚慰,精神得到了洗礼和升华。
自然山水让她回归了人性的本真。
精神寻根在《接骨师之女》中主要通过“龙骨” 来完成龙骨是宝姨的“北京人”祖先的一块头盖骨,它见证了接骨师的家族史和人类的远古历史。
因此,对龙骨的发掘就成了人类追本溯源、精神寻根的重要途径。
而故事中仙心村的村民贪求神树的神力致使神树枯死,张老板为了得到龙骨欺骗宝姨和茹灵,甚至谋财害命。
这些行为做法实际上都是精神生态崩塌的表现。
他们的内心为贪欲所占有,精神陷入了生态危机。
《接骨师之女》中的第三代女主人公杨露丝崇尚自然俭朴。
在日常生活中,她秉承节约、适度的消费原则,对随性的购物方式很不以为然。
买花前她要再三考虑花是否物有所值;即使买了奢侈的兰花也是因为兰花花期长,生生不息。
露丝对于书籍也有着浓厚的感情。
她视它们为朋友,每当看到减价书时内心就充满了同情。
此外,她格外排斥用金钱衡量、交换爱情。
当男友希望转让部分财产给她以表达爱意时,露丝十分讶异。
在她看来,爱情无法换算成财产的百分比,金钱无法驾驭爱情。
四、结语谭恩美的三部作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和传统文明、现代文明,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独特的吸引力。
她的小说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为生态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文本。
当前生态批评研究侧重于强调人类应爱护、回归狭义的“自然”。
而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重新解读谭恩美的三部小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回归必须敬畏自然、关爱自然,共建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走出精神困境,拯救被物化的心灵,重建精神家园,并最终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
注释① Amy Tan.TheJoy Luck Club[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② 谭恩美.百种神秘感觉[M]. 李彩琴,赖惠辛,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8:290.参考文献[1] Glotfelty ,Cheryll&Fromm ,Harold 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Ecology[M].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2] Slovic,Scott.The Green Studies Reader: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M].Larence Coup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3]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蔡霞,石平萍•“道法自然”一一解密《接骨师之女的》生态回归主题建构[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 (2): 31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