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标准工时管理办法一、目的为规范公司标准工时的制定和管理,方便生产效率的计算,特制定本办法。

二、范围2。

1 适用范围:本公司产品作业标准工时的测定、制定、修改等,均适用于本办法。

2.2 发布范围:生产部、财务部、生技部.三、权责单位4。

1 制造管理部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单位和解释单位.4。

2 IE工程师负责标准工时的测算、制定和变更。

4。

3 制造管理部经理负责标准工时的审核。

4。

4 制造管理部总监负责标准工时的最终审批。

四、定义3。

1 标准工时:某一加工工序,在正常的作业条件、正常的工作环境下,平均熟练程度的作业人员按正常的作业速度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称为标准工时,单位为“秒/人/件”。

3.2 标准产能:某一加工工序,在正常的作业条件、正常的工作环境下,平均熟练程度的作业人员按正常的作业速度,在一个工作日内,可以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标准产能,单位为“件”.3.3 宽放时间:为执行所规定的作业,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宽放时间.宽放时间分为管理宽放、疲劳宽放、生理宽放。

在现有管理现状下,为完成作业所必要的不可避免的耽误时间,称为管理宽裕:如工装夹具的安装、整理整顿、填写报表、班组长宣导工作、定时维护机台等。

为恢复疲劳所必要的耽误时间,称为疲劳宽裕:如作业姿势、劳动强度、精神紧张程度、单调厌倦感觉等.因人的生理需要必要的耽误时间,称为生理宽裕:如喝水、上洗手间等。

3.4 宽放率:宽放时间与正常作业时间的比值,称为宽放率。

3。

5 评价系数:测试实际作业时间时,参照的作业人员,其劳动熟练度与平均熟练作业人员的比较系数,称为评价系数。

系数越大表示其熟练程度越高。

3。

6 周期时间:作业人员从取料开始到下一次取料的总时间,称为周期时间(CT),它包括人的作业时间与机器的作业时间。

五、管理规定5.1 标准工时的制定5.1。

1 标准工时的制定分3个阶段1)产品开发阶段,根据5。

1。

2条进行计算标准工时2)产品试产阶段,作为量产的初始数据,根据5。

生产部工时管理制度

生产部工时管理制度

生产部工时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生产部员工的工时管理,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维护组织的稳定运作。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生产部全体员工。

三、工时管理标准1.工时计算–员工的工时从进入工作岗位开始计算,结束时间为工作岗位离开时间。

–工时按实际出勤情况计算,包括正常上班时间、加班时间和请假时间。

–加班时间需要经主管单位批准,并记录在加班登记表中。

2.正常工作时间–生产部的正常工作时间为每周五天,每天工作8小时。

–实在上班时间由生产部主管依照实际生产需求进行布置,并通知相关员工。

3.加班管理–需要加班的员工应提前向主管单位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加班时间应记录在加班登记表中,由员工和主管单位签字确认。

4.请假管理–员工如需请假,应提前向主管单位提出请假申请。

–请假申请需注明请假事由、请假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请假时间不得超过3天,如需请假时间超过3天,需供给认真请假理由和相关证明文件。

–请假期间需由员工和主管单位签署请假单,离开和归来时需进行登记。

5.缺勤管理–未经请假或未经批准擅自不到岗工作的,将视为缺勤。

–缺勤超过3次,将按规定予以相应纪律处分。

6.值班管理–为确保生产部的正常运转,需要布置员工进行值班工作。

–值班表由主管单位提前编制,并在生产部内公示。

四、考核标准1.按时出勤–员工应依照工作时间要求按时上班,并正确打卡。

–迟到、早退、提前下班等行为将影响员工的绩效考核。

2.加班管理–合理加班并依照规定进行登记的员工将获得加班工资或调休机会。

–长期加班过多或频繁加班未经批准的员工将被视为绩效不佳。

3.请假管理–合理请假且经批准的员工将不影响绩效考核。

–频繁请假或未经批准请假的员工将被视为绩效不佳。

4.值班管理–值班期间依照工作布置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将获得绩效嘉奖。

–值班期间因玩移动电话、打瞌睡等行为导致工作不能有效完成的员工将被视为绩效不佳。

5.缺勤管理–未经请假或未经批准擅自不到岗工作的员工将视为绩效不佳。

工厂标准工时实施方案

工厂标准工时实施方案

工厂标准工时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厂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工时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工厂的生产效率和员工的工作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厂标准工时方案,对于提高工厂生产效率、保障员工权益、优化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目的。

1.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合理的工时安排,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2. 保障员工权益,合理安排工时,保障员工的休息和生活时间,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3. 优化生产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工时方案,规范生产管理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三、实施方案。

1. 制定工时标准,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每日、每周、每月的工作时间标准,明确工作时间的上限和下限。

2. 强化考勤管理,建立健全的考勤管理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时间进行严格监控和记录,确保工时的准确统计和管理。

3. 合理安排加班工时,对于需要加班的情况,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进行安排,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员工培训,针对工时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工时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5. 完善激励机制,对于工作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四、实施效果。

1. 生产效率提高,通过合理的工时安排和管理,工厂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生产成本得到控制。

2. 员工满意度提升,合理安排工时,保障员工的休息和生活时间,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 生产管理优化,工时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五、总结。

制定和实施工厂标准工时方案,对于提高工厂生产效率、保障员工权益、优化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工厂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工时标准,强化考勤管理,合理安排加班工时,加强员工培训,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保障员工的权益,优化生产管理。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是两个关键的概念。

标准工时是指在
一定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时间标准,而生产效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数量。

这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工时的设定对于生产效率具有直接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定标准
工时,可以有效地规范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合理的标准工时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影响标准工时的设定。

当生产效率提高时,原有的
标准工时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生产速度和效率。

因此,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实际生产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产品特点,科学合理地设定标
准工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这需要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监
控和管理,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降低生产中的浪费,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这些方式,企业可以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总之,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合理设定
标准工时,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该注重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的管理,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生产车间工时管理制度

生产车间工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生产车间工时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员工。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确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第二章工作时间第四条生产车间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度,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

第五条标准工作时间:- 上班时间:上午8:00至12:00,下午13:00至17:00。

- 午休时间:中午12:00至13:00。

- 周末及法定节假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六条特殊工种和岗位可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经公司批准后实行弹性工作时间。

第三章加班管理第七条因生产任务需要,经公司批准,员工可加班。

加班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

第八条加班费计算:- 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按不低于工资的150%支付加班费。

- 法定节假日加班:按不低于工资的300%支付加班费。

第九条员工加班应提前向班长或主管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加班。

第十条加班记录应详细记录加班时间、加班原因、加班人员等,并由班长或主管签字确认。

第四章休息与休假第十一条员工享有国家规定的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

第十二条员工年休假、病假、事假等休假事项按照国家及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员工休假应提前向班长或主管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休假。

第五章监督与考核第十四条各部门应加强对生产车间工时管理的监督,确保本制度的执行。

第十五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公司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对执行本制度表现突出的员工,公司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制度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备注:本制度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工时与效率

工时与效率

工时管理与生产效率一、工时概念1.标准工时1.1定义:标准工时是一名操作熟练程度中等偏上的作业人员,在机器设备、物料等生产条件正常的情况下,以标准作业方法,顺利流畅地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一道工序或一个组件或一个产品所需的作业时间。

1.2说明:a)操作熟练程度中等偏上:能够担任高精度的工作,可以指导他人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对作业流程\器具使用非常熟悉,操作有效,动作迅速且正确。

b)生产条件正常:机器设备运行良好,工模具齐备,物料供应顺畅,人员配合到位,环境符合要求。

c)标准作业方法:作业标准(如《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操作方法。

d)顺利流畅地完成:对外届影响的要求。

e)符合质量要求:只有符合质量要求,完成的作业才有效。

1.3标准工时的制定1.3.1制定方法目前,制定标准工时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四种﹕秒表法、经验判断法、历史记录法、预定时间标准法。

我公司目前的采用的方法是历史记录法加经验判断法,逐步应该推行秒表法。

由于公司产品的特殊性,用户个性化比较强,标准化工作还需要改进,所以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产品的定额工时。

只有对产品进行彻底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改善,细化作业单元,才有可能利用秒表法对标准工时进行彻底的优化。

1.3.2秒表法制定标准工时秒表法制定标准工时是指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连续地直接观测作业者的作业﹐除了记录工作次数与工作时间之外﹐还要与标准作业的观念比较﹐赋予一个估计值﹐然后再考虑工作之外的放宽时间,即得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净作业时间+宽放时间)+准备作业时间(净准备时间+宽放时间);标准作业时间由工艺过程决定,主要为直接增加产品价值的人工/机器时间消耗。

对标准工时的降低只能通过工艺改善和辅助时间降低。

宽放时间﹕正常时间仅指一位合格胜任的工人﹐以正常速度运行该工作所需的时间﹔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中断的整天以相同的速度操作﹐在操作中﹐因私事原因、疲劳、不可避免之延迟等因素的影响﹐使工作中断﹐操作时间增加﹔设定宽放值,加入足够的时值在正常生产时间内﹐使以正常速度操作的员工能合理地达到标准。

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富士康科技集團生產效率與標準工時管理辦法一,目的1。

1。

規范各(M)BU對”綜合效率" 、“投入工時有效率”、“有效工時產出率”三項KPI指標的統計辦法﹐明確各相關數據的計算標准.1。

2。

統一各(M)BU對標准工時的制定標准﹐提高標准工時的時效性和准確度.1。

3。

通過此管理辦法﹐全面了解產生無效工時的原因﹐找出非生產因素并加以改善﹐提高生產效率。

二,三項KPI指標的公式及其意義2。

1。

三項KPI指標的公式2.1。

1。

投入工時有效率(E1)=有效工時/投入工時投入工時有效率的意義在于找出生產過程中因管理原因而產生的無效時間。

2。

1。

2.有效工時產出率(E2)=產出工時/有效工時有效工時產出率的意義在于找出生產過程中因操作方法不當而產生的無效時間﹐并加以改善。

2.1。

3。

綜合效率(E)=總產出工時/總投入工時=投入工時有效率*產出工時有效率綜合效率的意義在于找出生產過程中所有的非生產因素﹐并加以改善。

※由上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此三項KPI 指標的計算值都<100%﹔反之﹐則可能是參與計算的各項數據資料統計有誤﹐需要重新修訂。

2.2。

相關參數的定義 2。

2。

1。

投入工時投入工時﹕投入工時指的是員工的支薪工時﹐包括正常上班時間和加班時間兩部分﹐也就是從人資系統導出的員工實際刷卡工時.投入工時=正常班工時+加班工時2。

2。

2.有效工時有效工時=投入工時-損失工時2。

2.3. 損失工時損失工時﹕損失工時包括換線、待料﹑來料不良﹑機故﹑試樣、重工、等損失的時間。

※在標准工時的制定中﹐計入到寬放時間的不計入在損失時間里面.2。

2.4。

產出工時產出工時=產出數量*標準工時2。

2。

5。

產出數量產出數量﹕產出數量指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出的合格產品的數量,可以是從SAP 或SFC 系統中下載的數據﹐也可以是在倉庫的入庫記錄表中查得的數據。

2。

2。

6。

標准工時a--指完全依照設計資料,以最佳制造方法所能制出該產品所需的最小時間值。

生产员工工时管理制度

生产员工工时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规范生产员工的工作时间,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部门的员工。

三、工作时间规定1. 标准工作时间(1)生产部门员工实行标准工时制度,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

(2)标准工作时间按照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进行调整。

2. 综合计算工时制度(1)对于生产任务繁重、难以按时完成的情况,经公司批准,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度。

(2)综合计算工时制度下,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1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3. 加班工作(1)加班工作需经部门经理批准,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2)加班工资计算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即加班工资不低于工资的150%。

四、工作时间安排1. 休息日和节假日安排(1)周末休息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2)法定节假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2. 休息日调休(1)因生产需要,部门经理可提出休息日调休申请,经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执行。

(2)调休不得少于两天,调休期间工资按正常工资支付。

五、考勤管理1. 考勤制度(1)公司实行考勤制度,员工需按照规定时间上下班。

(2)员工需佩戴工牌,不得代打卡。

2. 考勤记录(1)人力资源部负责记录员工的考勤情况。

(2)考勤记录作为工资发放、绩效考核的依据。

3. 迟到、早退、缺勤处理(1)员工迟到、早退或缺勤,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连续迟到、早退或缺勤达到规定次数,公司将视情况予以警告或辞退。

六、监督检查1. 人力资源部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2. 员工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有权提出投诉。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公司将依法予以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3. 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修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標准工時不合格判定標准 5.3.1.現場測定
由IE處標准工時測定人員﹐會同相關部門有關人員﹐一起在生產現 場﹐就某個正在生產的產品進行工時測定﹔實際測定之標准工時和現 時維護之標准工時作比較﹕若實際測定之標准工時大于現時維護之標 准工時﹐其值超過5%時﹐則判定為現時維護之標准工時不合格﹐需重 新修訂﹔其余不在此判斷之列。
富士康科技集團 生產效率與標準工時管理辦法
一,目的
1.1.規范各(M)BU對”綜合效率” 、“投入工時有效率”、“有效工時產出 率”三項KPI指標的統計辦法﹐明確各相關數據的計算標准。 1.2.統一各(M)BU對標准工時的制定標准﹐提高標准工時的時效性和 准確度。
1.3.通過此管理辦法﹐全面了解產生無效工時的原因﹐找出非生產因 素并加以改善﹐提高生產效率。
現時維護之標准工時 實際測定之標准工時-現時維護之標准工時
> 5% 時 ※當實際測定之標准工時大于現時維護之標准工時﹐并超過5%時﹐說 明該產品現時維護的標准工時偏高﹐需要重新修訂。 5.3.2.SAP﹑SFC系統在線數據判斷 根據SAP﹑SFC系統中所記錄的數據﹐當某產品/料號的有效工時 產出率>105%時﹐則判定為現時之標准工時可能不合格﹐需重新測 定。
2).
各制造處所有廠部
及工段均需抽查。
3).所抽查產品/料
號之數量﹐至少占
當時生產的產品/
料號的數量30%以
上。
知該BU的IE負責 人﹐以做相關准 備。 2).抽查 前﹐需准備好秒表 ﹑工時測定表﹑觀 測板等測時工具。 3).抽查時﹐需有 該BU的相關人員 從旁協助﹐確認測 時結果。
好當天各生產單位 的排產計划表。 2).負責人接到通 知后﹐需提前准備 好當天各生產產 品/料號的標准工 時資料。 3).安 排人員協助IE處測 時人員的測時工 作。
4.3.预定时间标准法制定標准工時(以MOD法說明)
预定时间标准法制定標准工時是指不需經過直接測時﹐而是將各工作 單元依次序記錄后﹐再按每個單元之特質逐項分析查表預定其時間 值﹐再經過累加之后即為該工作之正常時間。然后再加適當之寬放﹐ 即得工作標准工時。
※ MOD法計算的時間即為正常作業時間
寬放时间 标准时间 MOD法时间 (正常時間)
5.2.標准工時的稽查 標准工時原則上由各(M)BU自行制定和修訂﹐為保証標准工時的時效 性和准確度﹐IE處需參與標准工時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并不定時的對 已制定之標准工時作抽查﹐以驗証現行的標准工時的正確與否。 5.2.1.新產品導入﹐制定標准工時初版時﹐需經IE處對標准工時進行核 准后方可執行。 5.2.2.標准工時修訂時﹐相關單位需通知IE處﹐由IE處派員一同前往現 場﹐共同測定標准工時并進行修訂。 5.2.3.IE處不定期對各(M)BU已制定的產品標准工時進行抽查驗証﹐若 抽查結果不合格﹐則相關單位必須作成行動方案﹐重新制定各有關產 品的標准工時﹐直到IE處抽查到的結果符合要求為止﹐此修訂不 受”5.1”條之時間約束。 5.2.4.標准工時不定期稽查之作業辦法
況及人員素質。 3.3.4.E不達標時﹐需檢討全面的生產效率,并作出改善對策。
四,標准工時的制定
4.1.目前,制定標准工時經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四種﹕秒表法、经验判 断法、历史记录法、预定时间标准法。 現時,CMMSG事業群普遍采用秒表法或預定時間標准法來制定各產品 的標准工時。
4.2.秒表法制定標准工時 秒表法制定標准工時是指在一段有限的時間內﹐連續地直接觀測操作 員的作業﹐除了記錄工作次數與工作時間之外﹐還要與標准作業的觀 念比較﹐賦予一個估計值﹐然后再考慮工作之外的放寬時間,即得標准 工時。
3.1.4.各制造處確定合理的無標準工時工種人員數量與產線直接作業 員的合理配比關系,確定其比例系數(r),並通過抽查法等方法,對該 系數進行優化。
3.1.5.經優化確定之系數(r)﹐本辦法規定每季度檢討一次﹐檢討的重 點如下﹕
1).每季度對納入工時核算的課別進行人力結構盤點﹐重新計算比例系 數(r)。
3.1.2.投入工時所統計的人員范圍﹐包括所有與生產直接有關的人 力﹕一類為有標准工時的人力(產線的直接作業員)﹔一類為無標准工 時的人力(現場的物流員﹑品管﹑維修﹑線長等)。 3.1.3.為簡化工時提取,可以採取按與生產有直接關系的部門(課) 的方式,由制造處確定納入工時核算的課別,納入核算的課,其間接 人員的工時同樣納入核算。
三.E1,E2與E的目標管控與核算
3.1.投入工時的計算 在生產現場,有不少工種(如現場物流,品管,維修等)與生產直接 相關,但其工作無標準工時,從加強人員作業效率管控的角度出發, 其效率納入本辦法管控之中。所有與生產直接有關的直接人力,都納 入本辦法的管控范圍。本辦法對投入工時的計算作如下規定﹕ 3.1.1.投入工時分正常班工時和加班工時兩部分計算﹐正常班工時統 一由人資考勤系統獲得﹔加班工時根據每天的加班統計報表獲得。
3.3.E1﹑E2與E的檢討重點
3.3.1.影響E1的因素主要為管理性與系統性因素,影響E2的因素主要為 作業員現場操作性因素。
3.3.2.E1不達標時﹐重點檢討設備﹑人力的工作負荷情況﹐找出哪部 分損失工時最多﹐占的比重最大﹐并作出對策加以改善。
3.3.3.E2不達標時﹐重點檢討生產過程中設備﹑人力的作業標准化狀
3.2.2.E2的目標設定與核算
對E2采取預定目標的方式進行管理,由年初確定各月目標。 實際有效工時產出率=Σ(各機種/料號產出數量*各機種料號標准工時) (1+r)/ (總投入工時-制度規定休息工時-其它實際損失工時)*100%
3.2.3. E的目標設定與核算
E的目標與實際達成由E1和E2的目標設定及實際達成情況確定 綜合效率目標=投入工時有效率目標*有效工時產出率目標 實際綜合效率=實際投入工時有效率*實際有效工時產出率
2.2.相關參數的定義
2.2.1.投入工時
投入工時﹕投入工時指的是員工的支薪工時﹐包括正常上班時間和加 班時間兩部分﹐也就是從人資系統導出的員工實際刷卡工時。
投入工時=正常班工時+加班工時
2.2.2.有效工時
有效工時=投入工時-損失工時 2.2.3. 損失工時
損失工時﹕損失工時包括換線、待料﹑來料不良﹑機故﹑試樣、重 工、等損失BU IE
1).采用不定 1).龍華廠區內﹐ 1).抽查某個BU﹐ 1).負責人接到通 期的抽查方 除塑模開發處﹑沖 需提前一天電話通 知后﹐需提前准備
式。2).IE處 以月為單位制 作稽查規划。 3).該月內有 規划稽查之 BU﹐抽查的 次數至少2次 以上。
模開發處之所有制
造處。
私事 宽放 疲劳 宽放 延迟 宽放 政策 宽放 其他 宽放
4.3.1.標准工時=MOD法時間+宽放时间=MOD法时间×(1+宽放
率)
五,標准工時的維護及稽查
5.1.標准工時的維護 5.1.1.新產品導入量產時﹐由制工及相關人員制定標准工時初始版。 5.1.2.量產兩周后﹐相關人員對標准工時進行現場測定和確認。 5.1.3.量產前三個月﹐標准工時每月至少修訂一次。 5.1.4.量產三個月后﹐標准工時每半年至少修訂一次。 5.1.5.適逢制程變動﹑自動化設備導入﹑產品設計變更(ECN)等較大改 動﹐標准工時需要重新修訂。
其他 宽放 政策 宽放 疲劳 宽放 延迟 宽放 私事 宽放
正常时
标准时间 评比因素 观察时间 正常时间 4.2.1.標准工時=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1+宽放率)
4.2.2.正常时间=观测时间×评比系数
4.2.3.評比系數﹕所谓“评比”,就是时间研究人员将所观测到的操作者 的操作速度,与自己所认为的理想速度(正常速度)作比较.因此,时 间研究人员必须能在自己头脑中建立一个理想的速度(正常速度), 然后再根据这个理想速度去评比操作者动作的快慢﹐給予適當的調 整﹐以符合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
有效工時產出率= 產出工時 有效工時 有效工時 產出數量*標准工時 =
※ 當有效工時產出率>105%時﹐說明該產品的標准工時可能偏高﹐ 需重新測定﹐然后按”5.3.1”之判定標准判斷是否需要修正。
>105%
六.本辦法核准後方可生效實施
核准:
審核:
承辦:
2).新的比例系數(r)﹐與上期比較﹐如(r)值上升﹐則需要檢討并進行優 化。
3).新的比例系數﹐要經過IED核准后方可執行。
3.2.E1﹑E2與E的目標管理與核算
3.2.1.E1的目標設定與核算
投入工時有效目標=(總投入工時-制度規定休息工時)/總投入工 *100%=95.83% 實際投入工時有效率=(總投入工時-制度規定休息工時-其它實際損失 工時)/總 投入工時*100%
※在標准工時的制定中﹐計入到寬放時間的不計入在損失時間里面。
2.2.4.產出工時 產出工時=產出數量*標準工時 2.2.5.產出數量
產出數量﹕產出數量指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出的合格產品的數量,可以 是從
SAP或SFC系統中下載的數據﹐也可以是在倉庫的入庫記錄表中查得 的數據。
2.2.6.標准工時 標准工時﹕一位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标准状态下,对一 特定的工作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4.2.4.宽放时间﹕正常時間僅指一位合格勝任的工人﹐以正常速度運 行該工作所需的時間﹔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可能沒有任何中斷的 整天以相同的速度操作﹐在操作中﹐因私事原因、疲勞、不可避免之 延遲等因素的影響﹐使工作中斷﹐操作時間增加﹔設定寬放值之基本 用意﹐乃在于加入足夠的時值于正常生產時間內﹐使以正常速度操作 的正常工人能合理地達到標准。
二,三項KPI指標的公式及其意義
2.1.三項KPI指標的公式 2.1.1.投入工時有效率(E1)=有效工時/投入工時 投入工時有效率的意義在于找出生產過程中因管理原因而產生的無效 時間。
2.1.2.有效工時產出率(E2)=產出工時/有效工時 有效工時產出率的意義在于找出生產過程中因操作方法不當而產生的 無效時間﹐并加以改善。 2.1.3.綜合效率(E)=總產出工時/總投入工時=投入工時有效率*產出工 時有效率 綜合效率的意義在于找出生產過程中所有的非生產因素﹐并加以改 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