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

,混凝土抗压,抗拉强度差一个数量级。钢筋的延伸率和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极限应变差的更远。2,混凝土力学指标的离散性较大;3,混凝土材料的蠕变性能。
第一个特性决定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利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当有钢筋的抗拉强度来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
第二个离散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为了满足相同的安全度,就需要更大的强度富裕(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这一点在七四规范中反应在安全系数K中(抗弯 1.4,抗压,抗剪是 1.55),新规范在公式中已经不见,但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上找到
第三个特性即混凝土的蠕变性能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合理设计的混凝土结构能按设计者的意图调节其内力。带裂缝工作的构件其塑性铰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有一条很重要,是在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存在强度的富裕而只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之分,即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时,让塑性铰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根据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
另,TBSA因其采用七自由度薄壁杆模型分析剪力墙,不能反映剪力滞后效应。同时,由于多了一个强制约束,在转换层及上下各一层将出现很大的误差,但其总体计算及普通楼层分析还是不错。首层作为嵌固只是一个假定,只要水平力有交代,嵌固放在那里都行(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事实上,首层板厚100或500,对建筑物顶点位移影响不超过 5%,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满足计算中的简化模型而要求板厚,但必须了解模型与实际的出入可能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而在设计中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
我觉得,规范是“照着做,一般不会出问题的一些要求”。设计中,如果不时考虑一下,如果不遵守这一条文,又会怎样后,自然会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同时

又能大大拓宽设计思路。当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来突破规范,超规范时,还得让总工拍板
tonybaby:
朱伯龙先生在课堂上一再说起:混凝土她姓‘混’
我想这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精髓吧
混’可以理解为无序,就是没有规律,现在所有的研究与结论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拍脑袋出来的,包括规范设计参数的取舍(参与过规范编制的人都知道)。可以说我们对混凝土精髓的理解还是‘专家画鬼’的阶段
混’也可以理解为混沌,而混沌是包含了自然界所有规律和最具有力量的状态
她,凝霜臂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给人愉悦,创造激情;多少年来就象著名的特洛伊之战一样以数万人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在疯狂地欲获得她,占有她。但她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伊销得人憔悴’啊;她,像狐仙一样妩媚,可望不可及,似真似幻似隐似现。当面对她的时候,每个结构人士都应该低下高贵的头
但也正是她的‘混’,成就了级。钢筋的延伸率和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极限应变差的更远。2,混凝土力学指标的离散性较大;3,混凝土材料的蠕变性能。
第一个特性决定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利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当有钢筋的抗拉强度来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
第二个离散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为了满足相同的安全度,就需要更大的强度富裕(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这一点在七四规范中反应在安全系数K中(抗弯 1.4,抗压,抗剪是 1.55),新规范在公式中已经不见,但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上找到
第三个特性即混凝土的蠕变性能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合理设计的混凝土结构能按设计者的意图调节其内力。带裂缝工作的构件其塑性铰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有一条很重要,是在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存在强度的富裕而只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之分,即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时,让塑性铰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根据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

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
另,TBSA因其采用七自由度薄壁杆模型分析剪力墙,不能反映剪力滞后效应。同时,由于多了一个强制约束,在转换层及上下各一层将出现很大的误差,但其总体计算及普通楼层分析还是不错。首层作为嵌固只是一个假定,只要水平力有交代,嵌固放在那里都行(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事实上,首层板厚100或500,对建筑物顶点位移影响不超过 5%,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满足计算中的简化模型而要求板厚,但必须了解模型与实际的出入可能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而在设计中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
我觉得,规范是“照着做,一般不会出问题的一些要求”。设计中,如果不时考虑一下,如果不遵守这一条文,又会怎样后,自然会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同时又能大大拓宽设计思路。当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来突破规范,超规范时,还得让总工拍板
tonybaby:
朱伯龙先生在课堂上一再说起:混凝土她姓‘混’
我想这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精髓吧
混’可以理解为无序,就是没有规律,现在所有的研究与结论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拍脑袋出来的,包括规范设计参数的取舍(参与过规范编制的人都知道)。可以说我们对混凝土精髓的理解还是‘专家画鬼’的阶段
混’也可以理解为混沌,而混沌是包含了自然界所有规律和最具有力量的状态
她,凝霜臂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给人愉悦,创造激情;多少年来就象著名的特洛伊之战一样以数万人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在疯狂地欲获得她,占有她。但她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伊销得人憔悴’啊;她,像狐仙一样妩媚,可望不可及,似真似幻似隐似现。当面对她的时候,每个结构人士都应该低下高贵的头
但也正是她的‘混’,成就了级。钢筋的延伸率和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极限应变差的更远。2,混凝土力学指标的离散性较大;3,混凝土材料的蠕变性能。
第一个特性决定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利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当有钢筋的抗拉强度来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
第二个离散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为了满足相同的安全度,就需要更大的强度富裕(

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这一点在七四规范中反应在安全系数K中(抗弯 1.4,抗压,抗剪是 1.55),新规范在公式中已经不见,但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上找到
第三个特性即混凝土的蠕变性能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合理设计的混凝土结构能按设计者的意图调节其内力。带裂缝工作的构件其塑性铰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有一条很重要,是在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存在强度的富裕而只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之分,即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时,让塑性铰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根据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
另,TBSA因其采用七自由度薄壁杆模型分析剪力墙,不能反映剪力滞后效应。同时,由于多了一个强制约束,在转换层及上下各一层将出现很大的误差,但其总体计算及普通楼层分析还是不错。首层作为嵌固只是一个假定,只要水平力有交代,嵌固放在那里都行(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事实上,首层板厚100或500,对建筑物顶点位移影响不超过 5%,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满足计算中的简化模型而要求板厚,但必须了解模型与实际的出入可能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而在设计中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
我觉得,规范是“照着做,一般不会出问题的一些要求”。设计中,如果不时考虑一下,如果不遵守这一条文,又会怎样后,自然会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同时又能大大拓宽设计思路。当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来突破规范,超规范时,还得让总工拍板
tonybaby:
朱伯龙先生在课堂上一再说起:混凝土她姓‘混’
我想这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精髓吧
混’可以理解为无序,就是没有规律,现在所有的研究与结论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拍脑袋出来的,包括规范设计参数的取舍(参与过规范编制的人都知道)。可以说我们对混凝土精髓的理解还是‘专家画鬼’的阶段
混’也可以理解为混沌,而混沌是包含了自然界所有规律和最具有力量的状态
她,凝霜臂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给人愉悦,创造激情;多少年来就象著名的特洛伊之战一样以数万人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在疯狂地欲获得她,占有她。但她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伊销得人憔悴’啊;她

,像狐仙一样妩媚,可望不可及,似真似幻似隐似现。当面对她的时候,每个结构人士都应该低下高贵的头
但也正是她的‘混’,成就了级。钢筋的延伸率和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极限应变差的更远。2,混凝土力学指标的离散性较大;3,混凝土材料的蠕变性能。
第一个特性决定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利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当有钢筋的抗拉强度来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
第二个离散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为了满足相同的安全度,就需要更大的强度富裕(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这一点在七四规范中反应在安全系数K中(抗弯 1.4,抗压,抗剪是 1.55),新规范在公式中已经不见,但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上找到
第三个特性即混凝土的蠕变性能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合理设计的混凝土结构能按设计者的意图调节其内力。带裂缝工作的构件其塑性铰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有一条很重要,是在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存在强度的富裕而只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之分,即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时,让塑性铰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根据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
另,TBSA因其采用七自由度薄壁杆模型分析剪力墙,不能反映剪力滞后效应。同时,由于多了一个强制约束,在转换层及上下各一层将出现很大的误差,但其总体计算及普通楼层分析还是不错。首层作为嵌固只是一个假定,只要水平力有交代,嵌固放在那里都行(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事实上,首层板厚100或500,对建筑物顶点位移影响不超过 5%,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满足计算中的简化模型而要求板厚,但必须了解模型与实际的出入可能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而在设计中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
我觉得,规范是“照着做,一般不会出问题的一些要求”

。设计中,如果不时考虑一下,如果不遵守这一条文,又会怎样后,自然会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同时又能大大拓宽设计思路。当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来突破规范,超规范时,还得让总工拍板
tonybaby:
朱伯龙先生在课堂上一再说起:混凝土她姓‘混’
我想这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精髓吧
混’可以理解为无序,就是没有规律,现在所有的研究与结论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拍脑袋出来的,包括规范设计参数的取舍(参与过规范编制的人都知道)。可以说我们对混凝土精髓的理解还是‘专家画鬼’的阶段
混’也可以理解为混沌,而混沌是包含了自然界所有规律和最具有力量的状态
她,凝霜臂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给人愉悦,创造激情;多少年来就象著名的特洛伊之战一样以数万人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在疯狂地欲获得她,占有她。但她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伊销得人憔悴’啊;她,像狐仙一样妩媚,可望不可及,似真似幻似隐似现。当面对她的时候,每个结构人士都应该低下高贵的头
但也正是她的‘混’,成就了级。钢筋的延伸率和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极限应变差的更远。2,混凝土力学指标的离散性较大;3,混凝土材料的蠕变性能。
第一个特性决定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利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当有钢筋的抗拉强度来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
第二个离散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为了满足相同的安全度,就需要更大的强度富裕(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这一点在七四规范中反应在安全系数K中(抗弯 1.4,抗压,抗剪是 1.55),新规范在公式中已经不见,但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上找到
第三个特性即混凝土的蠕变性能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合理设计的混凝土结构能按设计者的意图调节其内力。带裂缝工作的构件其塑性铰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有一条很重要,是在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存在强度的富裕而只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之分,即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时,让塑性铰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根据这个

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
另,TBSA因其采用七自由度薄壁杆模型分析剪力墙,不能反映剪力滞后效应。同时,由于多了一个强制约束,在转换层及上下各一层将出现很大的误差,但其总体计算及普通楼层分析还是不错。首层作为嵌固只是一个假定,只要水平力有交代,嵌固放在那里都行(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事实上,首层板厚100或500,对建筑物顶点位移影响不超过 5%,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满足计算中的简化模型而要求板厚,但必须了解模型与实际的出入可能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而在设计中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
我觉得,规范是“照着做,一般不会出问题的一些要求”。设计中,如果不时考虑一下,如果不遵守这一条文,又会怎样后,自然会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同时又能大大拓宽设计思路。当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来突破规范,超规范时,还得让总工拍板
tonybaby:
朱伯龙先生在课堂上一再说起:混凝土她姓‘混’
我想这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精髓吧
混’可以理解为无序,就是没有规律,现在所有的研究与结论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拍脑袋出来的,包括规范设计参数的取舍(参与过规范编制的人都知道)。可以说我们对混凝土精髓的理解还是‘专家画鬼’的阶段
混’也可以理解为混沌,而混沌是包含了自然界所有规律和最具有力量的状态
她,凝霜臂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给人愉悦,创造激情;多少年来就象著名的特洛伊之战一样以数万人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在疯狂地欲获得她,占有她。但她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伊销得人憔悴’啊;她,像狐仙一样妩媚,可望不可及,似真似幻似隐似现。当面对她的时候,每个结构人士都应该低下高贵的头
但也正是她的‘混’,成就了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根据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
另,TBSA因其采用七自由度薄壁杆模型分析剪力墙,不能反映剪力滞后效应。同时,由于多了一个强制约束,在转换层及上下各一层将出现很大的误差,但其总体计算及普通楼层分析还是不错。首层

作为嵌固只是一个假定,只要水平力有交代,嵌固放在那里都行(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事实上,首层板厚100或500,对建筑物顶点位移影响不超过 5%,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满足计算中的简化模型而要求板厚,但必须了解模型与实际的出入可能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而在设计中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
我觉得,规范是“照着做,一般不会出问题的一些要求”。设计中,如果不时考虑一下,如果不遵守这一条文,又会怎样后,自然会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同时又能大大拓宽设计思路。当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来突破规范,超规范时,还得让总工拍板
tonybaby:
朱伯龙先生在课堂上一再说起:混凝土她姓‘混’
我想这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精髓吧
混’可以理解为无序,就是没有规律,现在所有的研究与结论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拍脑袋出来的,包括规范设计参数的取舍(参与过规范编制的人都知道)。可以说我们对混凝土精髓的理解还是‘专家画鬼’的阶段
混’也可以理解为混沌,而混沌是包含了自然界所有规律和最具有力量的状态
她,凝霜臂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给人愉悦,创造激情;多少年来就象著名的特洛伊之战一样以数万人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在疯狂地欲获得她,占有她。但她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伊销得人憔悴’啊;她,像狐仙一样妩媚,可望不可及,似真似幻似隐似现。当面对她的时候,每个结构人士都应该低下高贵的头
但也正是她的‘混’,成就了级。钢筋的延伸率和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极限应变差的更远。2,混凝土力学指标的离散性较大;3,混凝土材料的蠕变性能。
第一个特性决定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利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当有钢筋的抗拉强度来决定构件的承载力时,因其延伸率很大,而表现出延性破坏特征,反之即为脆性破坏。如抗弯适筋梁和超筋梁,大小偏心受压。而抗剪构件,在桁架受力模型中,不存在强度正比关系(抗弯尽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比关系,但基本接近正比),而只是双线性关系,所以,其适筋时的延性也不如抗弯适筋梁,只就是概念设计中的强剪弱弯的由来
第二个离散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为了满足相同的安全度,就需要更大的强度富裕(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这一点在七四规范中反应在安全系数K中(抗弯 1.4,抗压,抗剪是 1.55),新规范在公式中已经不见,但可从背景材料的统计回归上找到
第三个特性即混凝土的蠕变性能是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条件之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合理设计的混凝土结构能按设计者的意图调节其内力。带裂缝工作的构件

其塑性铰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区域。
在结构的概念设计中,有一条很重要,是在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存在强度的富裕而只有抵抗变形能力的好坏之分,即结构都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或弹塑性阶段)。设计时,让塑性铰出现在什么地方;让多少构件适量破坏以吸收地震输入能量,而地震之后又容易修复;那些关键构件是最后防线等等,这才是抗震设计的精髓。根据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抗震规范中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短柱有典型的剪切破坏特征,配箍率和轴压比直接影响到柱的延性。框支剪力墙结构因变形过于集中而影响到抗震性能,转换板结构刚度突变最大,在高烈度区尽量少用。
另,TBSA因其采用七自由度薄壁杆模型分析剪力墙,不能反映剪力滞后效应。同时,由于多了一个强制约束,在转换层及上下各一层将出现很大的误差,但其总体计算及普通楼层分析还是不错。首层作为嵌固只是一个假定,只要水平力有交代,嵌固放在那里都行(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事实上,首层板厚100或500,对建筑物顶点位移影响不超过 5%,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满足计算中的简化模型而要求板厚,但必须了解模型与实际的出入可能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而在设计中采用相应的补救措施。
我觉得,规范是“照着做,一般不会出问题的一些要求”。设计中,如果不时考虑一下,如果不遵守这一条文,又会怎样后,自然会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同时又能大大拓宽设计思路。当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来突破规范,超规范时,还得让总工拍板
tonybaby:
朱伯龙先生在课堂上一再说起:混凝土她姓‘混’
我想这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精髓吧
混’可以理解为无序,就是没有规律,现在所有的研究与结论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拍脑袋出来的,包括规范设计参数的取舍(参与过规范编制的人都知道)。可以说我们对混凝土精髓的理解还是‘专家画鬼’的阶段
混’也可以理解为混沌,而混沌是包含了自然界所有规律和最具有力量的状态
她,凝霜臂腕,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给人愉悦,创造激情;多少年来就象著名的特洛伊之战一样以数万人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在疯狂地欲获得她,占有她。但她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伊销得人憔悴’啊;她,像狐仙一样妩媚,可望不可及,似真似幻似隐似现。当面对她的时候,每个结构人士都应该低下高贵的头
但也正是她的‘混’,成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