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资料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一、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现状在中国,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当时这种音乐形式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而逐渐传入中国,成为了一种新潮的音乐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时尚文化的盛行,电子音乐迅速在中国大陆得到传播和发展。
1999年,上海摩登天空电音节首次登场,成为中国大陆首个电子音乐节。
此后,电子音乐节在中国各地陆续举办,电子音乐产业逐渐成形。
一大批本土电子音乐制作人、DJ和乐迷纷纷涌现,中国电子音乐市场开始逐渐壮大。
2014年,中国大陆的EDM音乐市场规模达到了2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音乐市场。
尽管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正猛,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电子音乐市场规模大,但市场环境还比较混乱,存在着版权保护不足、诚信经营不够和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这对电子音乐产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相对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渠道和机构,使得电子音乐在中国的推广还不够充分。
国内电子音乐的文化氛围相对薄弱,当下主流音乐市场仍然以传统音乐为主导,电子音乐在普及和推广上还有待加强。
中国的电子音乐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包括音乐创作、制作、表演、版权管理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在电声音乐方面,由于电声音乐是一种新兴的音乐表达形式,相关的音乐教育和研究仍不够丰富,导致了大部分人对于电声音乐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
电声音乐的制作水平和创作理念也还需要提升和创新,以推动电声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随着年轻人对于音乐审美的不断提升和对科技的喜爱,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随着全球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的电子音乐市场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普及,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受众将会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将会不断释放。
未来,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两种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创新和前卫风格,在国内音乐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电子音乐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电子音乐制作人和DJ。
从音乐节到夜店,电子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参与。
国内也有不少专业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和制作团队,他们不断创新,探索各种音乐元素的融合和发展,为电子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在国内电声音乐方面,也有不少新锐音乐人涌现,他们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富有个性和创新的作品。
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虽然相对电子音乐来说较慢,但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技术水平和专业人才的不足,国内电子音乐的质量和创新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子和电声音乐市场的监管和版权保护问题也亟需解决。
在盗版和侵权问题频发的情况下,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和收益空间受到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产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改善和发展。
加强对音乐人才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素质和水平。
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加强对音乐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保护艺术家的合法权益。
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为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音乐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前景是值得乐观的。
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和电声音乐将更加多元化,音乐形式和风格也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随着国内观众对音乐品味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音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这也将为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会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音市场洞察报告

中国电音市场洞察报告一、概述中国电音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电音,即电子音乐,是一种以电子合成器、音序器等电子设备来创造音乐的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音在中国不仅逐渐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且在商业领域也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电音市场的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市场现状1、消费者群体: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喜爱电音。
电音爱好者群体在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以90后和00后为主力军。
2、市场规模:据统计,中国电音市场的规模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扩大。
3、产业链完善:中国的电音产业链逐渐完善,包括音乐制作、艺人经纪、线上直播、版权保护等多个环节。
三、市场特点1、社交性:电音文化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方式。
许多电音节和音乐节成为年轻人聚集和交流的平台。
2、多样性:中国的电音风格丰富多样,包括流行电音、古典电音、民族电音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国际化:国内电音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国际知名电音品牌和艺人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四、发展趋势1、行业规范化: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电音行业也将逐渐规范化。
政府将加大对盗版音乐的打击力度,保护版权,鼓励原创。
2、技术创新: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将为电音市场带来更多的创新机遇。
3、商业模式创新:随着市场的成熟,电音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创新。
例如,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和音乐应用等渠道,可以更好地推广和销售电音乐作品。
艺人经纪、音乐节组织等也将成为新的商业模式。
4、国际化合作:中国电音市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国际市场合作。
通过与国际电音品牌的合作,可以引进更多优秀的音乐人和作品,同时也可以将中国的电音推向世界舞台。
这将为中国电音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5、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消费者对音乐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电音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从张小夫多媒体交响乐看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之路--评《梵天净土》之《风马旗》

第三章
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 历程
电子音乐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和录音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开始出现
早期发展:20世纪50年代,合成器技术逐渐成熟,电子音乐开始在实验音乐和电影配乐等领域得 到应用
中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电子音乐,最初是在舞厅和迪斯科等场所使用
跨领域合作:张小夫的多媒体交响乐作品 注重跨领域合作,将音乐与绘画、影像、 装置艺术等相结合,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发 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可能性。
国际化视野:张小夫的多媒体交响乐作品在国际 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为中国电子音乐走 向世界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第六章
中国电子音乐的未来 展望
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方向与发展趋势
第五章
张小夫的多媒体交响乐 对中国电子音乐的影响
张小夫的创新理念与实践对中国电子音乐的影响
张小夫的多媒体 交响乐将传统交 响乐与现代电子 音乐相结合,为 中国电子音乐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向。
添加标题
张小夫的作品注 重创新,不断尝 试新的音乐形式 和表现手法,对 中国电子音乐的 创作产生了深远
01
0 2
0 3
0 4
张小夫的多媒体交响乐对未来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启示
创新融合:张小夫的多媒体交响乐将传统交响乐 与现代电子音乐相结合,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技术运用:张小夫在多媒体交响乐中运用了先进 的技术手段,如数字音频、虚拟现实等,为未来 的中国电子音乐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借鉴。
演出市场:中国电子 音乐演出市场日益繁 荣,大型音乐节和独 立演出并存,为观众 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起步与发展

的后现 代 主义 音乐 烙 印
“电 子 音 乐 ”一 词 可 以 有 宽 泛 与 狭 窄 并 存 的 认 识 。宽 泛 者 是 指 由一 切 利 用 电 子 手 段 所 产 生 及 修 饰 的 声 音 而 制 作 成 的 音 乐 , 里 与 由发 音 体 经 共 鸣 体 振 这
何 方 发 展 ? 本 文 提 出 了 电 子 音 乐创 作 的 五 点 建 议 。
关 键 词 : 子 音 乐 ; 国 电子 音 乐 ; 步 ; 展 未 来 电 中 起 发
中 图 分 类 号 :6 1 1 J l . 文献 标识 码 : A
Th gn i g a d De eo me to h e t o i u i n Ch n e Be i n n n v lp n ft e Elcr n c M sc i i a L Z e V h n—bn i
更 为 简 洁 方 便 , 量 音 乐 软 件 的 开 发 与 应 用 导 致 了 电 大
子 音 乐 朝 着 科 学 、 术 、 乐 和 作 曲 方 面 发 展 的研 究 技 音 方 向。在这 基础 上 , 互 式 电子 音 乐 的大 量 涌现 , 交 改
子 音 乐 具 有 了有 机 音 乐 与 机 械 音 乐 相 结 合 的特 点 , 这 也 是 文 中所 涉 及 到 的 “ 子 音 乐 ”的定 义 。 电 “电子 音 乐 ” 为 后 现 代 主 义 音 乐 发 展 的 一 种 类 作 型也 毫无疑 义 地 打 上 了“ 现代 ” 烙 印 , 由 此衍 后 的 更 生 出 音 乐 的 第 五 特 性 一 空 间 性 。 电 子 音 乐 具 备 了 主 体 的 二 度 隐 退 、 乐 理 性 的 无 序 化 及 音 乐 的 非 现 实 音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中国大陆①电子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至中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当时从事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基本都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音乐,同时也是最早接触电子音乐的作曲家。
他们的整体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子音乐后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创作模式,对了解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历史、评估中国电子音乐现状、指导中国电子音乐的民族性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张小夫在《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一文中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大体划为三个阶段:“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1994—20XX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20XX—20XX 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
”②本文所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为上述的1984—1993年这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与德国相继开始电子音乐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滞后了40余年。
事实上,这种滞后不仅反映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上,也延展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上。
20世纪70年代末,当西方早已进入现代音乐创作的繁荣期时,中国新一代的作曲家对“先锋派音乐”仍知之甚少,对“电子音乐”一词更是闻所未闻。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作曲家让·米歇尔·雅尔③(Jean Michel Jarre)的中国之旅,将盛行于西方音乐世界的电子音乐带到了中国,才掀起了一股“新潮音乐”的旋风。
随后,一些中国青年作曲家开始尝试电子音乐创作,并举办了一两场以电子合成器为创作技术平台的、业内交流性质的小范围音乐会。
其中,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那场纯电子音乐会可以说标志着电子音乐创作活动进入了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
该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包括谭盾的《游园惊梦》、《三月》,陈怡④的《吹打》,陈远林⑤的《女娲补天》、《昊》,朱世瑞⑥的《女神》以及当时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作曲的周龙⑦的《宇宙之光》等8首作品。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多元音乐风格的国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流行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摇滚乐风靡一时,到如今各种音乐类型的并存,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发展到现今的多元化发展,为大家介绍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西方的摇滚乐等音乐风格开始传入中国,激发了一批年轻人的音乐激情。
由于当时社会的封闭和文化的隔离,这些西方音乐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知,只是在一些大城市的摇滚迷中间流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流行音乐才真正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以摇滚乐为主,歌手包括西安的唐朝乐队、北京的黑豹乐队等。
他们的音乐以批判社会现实和追求自由自在为主题,对当时的年轻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催生了一大批摇滚音乐迷和摇滚歌手,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流行音乐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90年代初期,中国乐坛出现了“新青年”音乐运动,代表人物包括齐秦、刀郎等。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软摇滚和抒情歌曲为主,歌词内容多为情感的表达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不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
90年代中期,香港流行音乐开始逐渐进入中国的乐坛,张学友、刘德华等香港歌手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了当时中国乐坛的一大风景线。
这时期的音乐以情歌和抒情曲为主,成为了当时中国乐坛的主流音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渐深入,中国的流行音乐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000年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流行音乐产业的不断壮大,中国的流行音乐也逐渐多元化和国际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以流行乐、电子音乐、嘻哈音乐等为主,代表人物有周杰伦、王菲、陈奕迅、林宥嘉等。
2024年电子乐器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电子乐器市场发展现状引言电子乐器是指使用电子电路和数字技术产生声音的乐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音乐创作的需求不断增长,电子乐器在音乐产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电子乐器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主要品牌、应用领域等方面。
市场规模近年来,电子乐器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电子乐器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对音乐创作的兴趣不断增强,以及电子乐器技术的不断进步。
主要品牌目前,电子乐器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知名品牌。
其中,Roland、Yamaha、Korg等品牌在电子乐器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这些品牌凭借创新的技术与卓越的音质,深受音乐家和音乐制作人的喜爱。
除了这些传统乐器制造商,还有一些新兴品牌,如Arturia、Novation等,它们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电子乐器产品,受到了年轻乐手和电子音乐爱好者的追捧。
应用领域电子乐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电子乐器在音乐演出和录音制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乐手们可以通过电子乐器轻松地创造出多种音色和效果,实现更加个性化的音乐表达。
此外,电子乐器也广泛应用于电子音乐制作和舞台表演中。
电子乐器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使得音乐制作人和DJ可以通过它们实现更加创意的音乐创作和混音。
此外,电子乐器还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学校和音乐教育机构越来越多地引入电子乐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
电子乐器的直观操作和多样化的音色,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兴趣,提高音乐教育的效果。
发展趋势未来,电子乐器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乐器的功能和性能将不断提升。
新的音频处理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将使电子乐器的音色更加逼真,操作更加方便。
其次,电子乐器将越来越多地融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
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连接,乐手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创作和演奏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
随后,商业夜店也学会了请外国大牌艺人来演出,虽然大多数观众并不真正
知道这些艺人是谁,但依然愿意为价格不菲的门票掏腰包。
►
互联网的普及真实地缩短了中国人与世界的距离,音乐世界的数字化,不仅
仅改变了西方,也改变了中国的景象。MP3和DJ软件下载的便利,让这里的DJ人
口在2004年前后大大增长。而受众群也随之扩大,他们对电子音乐的知识和认
►
可惜,这些先锋的俱乐部在北京的寿命都长不过两年——这是一个奇怪却
真实的魔咒。虽然如此,北京的电子音乐景象,却在这些俱乐部开了又关、关了
又开的轮回中,慢慢多彩了。本地艺人自己组织的小Party像游击战一样不时发
生,观众通常是一半中国人一半外国人。中国脸也开始出现在欧洲的俱乐部和音
Hale Waihona Puke 乐节。还有一些音乐人,虽然没有自己的场地,但他们活跃于这些音乐场所的演
当谈到北京对电子音乐的接受度时,不得不提及张有待。他从90年 代中期开始,就在北京音乐台自己主持的电台节目“新音乐杂志”中 播放电子音乐,并直到今天依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Beat Generation中坚持,也身体力行地帮助过很多学生和年轻人,让他们 有机会免票现场体验电子音乐,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了中坚力 量。
而不是音乐制作,但他们很快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歌德学院(中国)开启了“德国
电子乐”项目,两年中为北京带来了约20位德国艺人不同风格的声音。
► 这时候,与人人都认为电子音乐就等于Disco(迪曲、嗨曲)的年代相比,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识别出Techno、House、Minimal等等不同的电子音乐类型,也找到 了他们的所爱。然而,要像在欧洲一样,电子音乐在中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还 有很远的路要走。电子音乐的从业者们一直都在寻找融合现实与音乐热情的合理 途径。虽然这些年中培养了成倍增长的电子音乐拥护者,甚至新一代艺人,也已 经用他们的音乐获得了自己的粉丝群,可规模却依然不足以让一个超大城市中仅 有的两家真正的俱乐部生意兴旺。除了文化中心北京,上海也有着自己的电子音 乐风景。这里也有一群人,一直在用他们的电子方式为城市注入活力。远在西南, 广州和成都的电子音乐人群,因为倪冰(电子音乐推广人)、谭仲(熊猫俱乐部)等 众人的努力而在扩大。其他城市,如南京、昆明、西安等有着坚实摇滚音乐基础 的城市,也正在滋养年轻的电子音乐一代。
那时候,驻场DJ可以有很好的收入。但到今天,DJ的单场演出费或 驻场工资,基本没有跟随成倍翻番的物价水平而增长。千禧年前在北 京,一些艺人决定放弃驻场生活,开辟一条自己的路。随后,独立DJ 变得越来越多,独立Party组织也在北京活跃起来。比如杨兵、翁嗡、 Will(英国)的“打气工厂”,在2000年组织了那次著名的长城Rave Party。再如Banana、JJ、滚石这样的商业夜店之外,88号、丝绒等 这些相对纯正的俱乐部场地也一个接一个地,带着不同于Disco或 Trance的声音出现了。
电子音乐大师(Electronic music master)
——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arre)
让·米歇尔·雅尔(1948),美国国籍,世界著名演奏家, 作曲家。 “他把旋律和管弦乐编曲法成功地融入原本单调苍白的电 子声响,在实验性(探索Synthesizer(合成器)这一新手 段的音乐表现力)和可听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识也在增进。同时,改革开放二十年后,与日俱增的北京外国人口,也帮助了电
子音乐的发展,因为他们基本构成了每个Party人群中的一半。
►
于是,到了2007年,基本由欧洲人组成的Party组织“白菜”,开始邀请很
多在欧洲广受欢迎的艺人到北京的俱乐部演出。八位北京DJ,创建了纯本土的
厂牌“针刺疗法”。虽然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举办Techno、Tech House的Party,
• 张有待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 舞曲时代、爵士春秋两档节目的主持
人,以极富磁性的嗓音和专业而全面的音乐背景知识而深受广大专业乐迷的 喜爱。现在张有待不仅忙着电台的节目,还在做一个叫CHEESE的DJ组合, 两个来自瑞士的优秀DJ。他们给中国带来了最新电子舞曲和跳舞文化。张 有待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一直在努力推出中国DJ,在使中国更多地了解世界 音乐发展的动向同时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变化。在电台里他经常播放一 些中国乐队的原创音乐,并拒绝播放那些只为打榜的烂歌,为此也受到多方 面的压力。
国内电子音乐的开端—1980s
▪ 让·米歇尔·雅尔的《Oxygene》(氧气),
应该算做是电子音乐的入门曲了,80年代 国内风靡一时的电子合成音乐的流行热潮 便是由它开始的,当年的很多电视节目中 都采用它做过背景音乐,此曲与80年代的 动物世界的背景音乐一样,是那个年代中 国听众最为熟悉的旋律。
亚洲电子音乐第一人 ——罗百吉
什么是电子音乐? What is Electronic Music?
•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简称电音。广义而言,只要是使用 电子设备所创造的音乐,都可属之。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 音乐软件、鼓机等“乐器”所产生的电子声响,都可合理地称为电子音 乐。极狭义而言,电子音乐指涉科技(Techno)、出神(Trance)等种类 的乐曲。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音乐。1951年西德科隆广播电台最初进行电子音乐试 验,而影响最大的是西德的斯托克豪森,他于1954年制作了《习作Ⅰ、Ⅱ》并灌 成唱片。以后电子音乐开始流行。电子音乐的制作,是用电子技术获得各种音源。 它用正弦波造成无泛音的所谓纯音。或用打击乐器、嘈杂乐器发出的杂器发出的 杂音,也用人声和具体音乐相结合,通过声音滤波器和反响设备,使之变形、变 质、变量,再经其它电子仪器和录音技术加以剪接处理,使之再生、复合,组成 作品。在50年代前期,电子音乐是经过计算后才制作的。50年代末产生的电子音 乐合成器,可以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制作者选择应用电钮就能产 生各种奇妙的音乐。
亚洲电子音乐第一人
罗百吉来自台湾,素有“音乐小孩”之称,他曾是台湾电子舞曲的先 锋和代表,最值得一提的是,罗百吉是东南亚最好的舞曲原创DJ,带 领着舞曲的新风潮。曾有人这样评价罗百吉:东南亚两三万人的派对 场,只要有罗百吉,就一定能让所有人激扬到天亮。
80年代的电子乐
法国Space乐队1978年的专辑《Just Blue/PFT 》中的歌曲《Just Blue》。
大陆最早从事电子琴、电子合成器学习研 究运用的工作者之一浦琦璋,作品《渔舟 唱晚》。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Disco在城市中 流行起来, DJ技巧和电子音乐也悄悄溜进了这片国土。这个时候, 电子音乐尚未在人民中扎根,而一些公司,如新加坡的VMP和Solosa, 已经开始了他们的DJ生意,聚集会DJ技巧的中国年轻人,把他们发到 全国各地的迪厅当驻场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