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_概述说明

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概述说明引言是介绍本文的开篇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1.1 概述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情绪波动剧烈、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的症状,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困扰和负担。
这种障碍不仅对患者自身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正常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对论文内容进行总览性的介绍;第二部分将重点讲解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的定义、分类以及其特征与影响;第三部分将详细探讨目前通用的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包括国际上通用标准简介以及DSM-5中关于该障碍的诊断标准,同时还会介绍其他可能用于诊断的评估工具或问卷调查;第四部分将着重强调诊断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时需要注意的重要要点和注意事项,例如有效记录症状和行为观察的关键指南、特殊人群和条件下的诊断挑战以及其他需考虑因素如共病等;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小结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与临床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地概述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加深读者对该精神疾病认识,并提供给医生、心理学家和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参考。
进一步明确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的特征与影响,介绍目前通用的诊断标准,并指出在不同情境下需注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帮助医生提高对患者进行精确诊断和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的能力。
同时,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 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2.1 双相情感障碍定义和分类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境障碍,其特点是患者会经历交替出现的情绪波动,包括情绪高涨时的躁狂期和情绪低谷时的抑郁期。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特点,双相情感障碍被分为不同类型,包括双相I型、双相II型和混合型。
一例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个案分析范文

一例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个案分析某某个体诊所摘要:本文是一例因为婚姻问题引发的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个案,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与求助者进行一系列对质,使求助者认识到以前自己总是靠自我感觉来判断事物,而非依据客观事实,从而导致错误认知,引发自己不愉快情绪的错误认知模式,并建立了合理、正确的认知模式的过程。
一、一般资料:张宏(化名)男 33岁公司职员大专文化无精神病家庭史,无遗传病及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史。
父亲早年经商,现无工作,平时不爱讲话,脾气暴躁,性格倔强,喜欢替孩子做主。
母亲是家庭主妇,善良有耐心。
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求助者现与妻子、女儿及父母同住,妻子工作在离家较远的基层,每天早出晚归,家务和孩子的学习主要由母亲与他照料,家里的经济也由他主管。
早年常与父亲一起外出做生意,赚了些钱,被朋友骗了。
初中末期曾与一些爱打架闹事品行不端的人交往,但自身不参与他们的行为活动,学习曾一度下滑,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发奋学习考上一所大学。
二、主诉结婚五年多,夫妻间平时也有矛盾,但自从一年以前关系逐渐僵化,自己开始觉得生活没意思,迷恋上足球博彩。
半年前发现妻子有外遇,多次劝阻无效,非常气愤要找第三者警告,又找到妻子单位(第三者与妻子是同一个单位),曾闹离婚,后经家人劝说后打消念头,妻子也答应与第三者断绝来往。
但因为他们两人在同一单位,求助者对妻子的言行总起疑心,不让妻子外出,想报复第三者。
近半年多,睡眠不好、食欲下降、头痛、头晕、情绪郁闷、烦躁、不愿外出也不愿与别人来往,工作也受到影响。
最近一个月加重,觉得自己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干脆请假在家休息。
三、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穿着整齐,情绪低落,无离奇表情及动作,语言表达清楚,反应稍慢。
四、评估与诊断根据郭念锋提出的病与非病三原则和求助者无精神病家族史及求助者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根据神经症的诊断标准:①求助者有情绪低落、焦虑、思维迟缓等症状;②病程超过半年属于中度;③严重程度已经影响求助者的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属于重度。
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解决方法

• 19岁李楠步入大学,交了女友,但相处过程中争吵不断,也因此 分心影响了学业。这些情况导致李楠非常偏执易怒,甚至还有自
残行为,就诊后医生怀疑李楠患了双相情感障碍,为明确诊断,
联系了佳学基因进行致病基因鉴定。
基因层面的分析结果
• 基因解码:佳学基因工作人员对李楠的血液样本进行了全面的双相情 感障碍致病基因分析,基因解码显示:李楠N**N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 变:(c.116C>T,p.Ala39Val;c.1204G>A,p.Gly402Ser),家系验 证结果显示,李楠的父母分别携带了一个杂合突变,李楠的父亲: c.116C>T,p.Ala39Val,李楠的母亲: c.1204G>A,p.Gly402Ser。
探究此疾病的发病原因
• 基因解码研究表明,该病涉及众多基因变化,每一个小的影响, 均可增加发病的风险,大多数基因突变如A**9、IM**2等已经在 单项研究中确定,基因解码将不断研究这些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 的关联与作用机制。
•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基因突变也见于其他精 神类疾病的患者,如精神分裂症。目前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和其它 形式的精神疾病的基因学研究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 可是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李楠发挥失误,没有达到目标和父母的期待, 这次之后情绪非常低落,一蹶不振,不爱说话,有时还大发脾气、摔 东西,父母觉得可能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也不断进行沟通。
• 之后李楠的情绪时好时坏,一直持续至高三,孩子母亲担心这种情况 会影响高考,带孩子看了心理科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服药后情绪 有所稳定,高考也发挥正常。
• 因此,精准全面的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分析显得尤为必要,不 仅提示疾病风险更揭示发病机制,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同时提 醒大家关注身边的朋友家人,远离双相情感障碍的困扰。
焦虑抑郁共病的危害及药物治疗

Am J Psychiatry, 2008, 165: 342-351
诊断抑郁症需要考虑焦虑障碍的鉴别诊断
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
核心症状 情感低落
害怕、恐惧、担忧、着急
共同症状 躯体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紊乱和疲劳等
临床特点
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症状 以患者自我感觉不佳,觉得痛苦、厌倦、疲劳 躯体化状比较重的患者也可伴有疑病症状
25
Post hoc比较
总体比较
组别
FtF-CBT
T-CBT
治疗组x焦虑
20
组间变量
无焦虑和焦虑 无焦虑和焦虑
15
对比
对比
HAM-D评分
10
HAM-D
P=0.4
P≤0.001
P=0.001
PHQ-9 5
GAD-7 0
基线
治疗中期 治疗结束 随访6个月 随访12个月
FtF-CBT焦虑
FtF-CBT无焦虑
患者被诊断为焦虑共病抑郁的标准是基线是HAMD的焦虑/躯体化因子分≥7,进入第一阶段的抑郁患者中53.2%共病焦虑
Am J Psychiatry, 2008, 165: 342-351
共病显著影响抑郁患者的社会功能
社会网络规模
社会活动频次
社会支持数量
孤独感
归属感
社会功能缺失感
收集NESDA研究中从2004年9月至2007年2月共2981例患者,对照组为未有精神疾病的个体,试验组为诊断或复发的焦虑、抑郁患者,以 及共病患者,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其中,社会功能由行为指标和情感指标反映。行为指标包括社会网络规模,社会活动频次以及得到的社 会支持频次。情感指标包括孤独感,归属感以及社会功能缺失感,反映个体内在情感和社会-情绪的功能。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一、概述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是一类以持久的攻击性、社交紊乱或违抗行为与明确的抑郁、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共存的状态。
该诊断是将混合的临床相认为是一种障碍,而不是多种障碍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共病现象。
符合该诊断的患者要比单纯行为障碍与情绪障碍共病的患者更为宽泛。
目前没有充分证据确认该障碍独立于品行障碍。
提出这样的诊断类别是基于该类障碍的高患病率、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的复杂性。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儿童、青少年社区中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 1.8%~14.7%,其中2.2%~45.9%的患儿同时存在抑郁障碍;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 0.3%~18.0%,4.5%~83.3%的患儿同时存在对立违抗障碍或品行障碍。
在临床样本中,抑郁障碍患儿中 30% 同时存在品行问题;品行障碍的患儿中 50%存在抑郁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在对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的病因机制假设中,包括“首先发生品行障碍,随后出现情绪问题”和“首先存在抑郁问题,通过行为方式进行发泄,产生行为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观点。
但大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前者,即患有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在经历了更多的负性体验、技能习得失败之后,逐渐出现了抑郁等不良情绪。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与单纯品行障碍相比,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患者表现出更频繁的发怒和焦虑感,有更严重的躯体主诉,更容易纵火、破坏财产和物质滥用;但较少使用武器、偷窃、打架、欺凌他人和暴力攻击。
与单纯抑郁障碍比较,本障碍患者表现为更高的焦虑症状,易激惹,更频繁的躯体主诉;但较少出现睡眠、胃纳问题。
相比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品行障碍,本障碍患者总体上存在更高的自杀想法和自杀意图,功能损害更严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诊断系统来看,ICD-9 以“混合的品行与情绪紊乱”为诊断条目,描述为品行障碍的患儿同时存在“相当数量的焦虑、痛苦和强迫症状”。
直到 ICD-10 才明确将其列为独立诊断条目,但 ICD-11 对诊断再次进行了变更。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课件

抑郁/焦虑合病的假设(3)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经历:性虐待、忽视、暴力->焦虑或抑郁 成年经历:配偶/子女死亡、性虐待、暴力、离异->自我评价低->抑郁 童年+成年经历->合病 (Brown, 1996)
抑郁/焦虑合病的假设(4)生活事件
抑郁焦虑共病的症状覆盖与鉴别
焦虑症伴发抑郁一般在焦虑反复发生后产生 抑郁伴发焦虑多在疾病开始即关丰 焦虑症合并抑郁存在的认知曲解较轻 抑郁症病人生活事件应激评分较高
J Chin Paychol Med ,2000, 10(6),366-367
抑郁症与其他障碍的共病
抑郁与其他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
终身MDD 年MDD % OR % OR 物质滥用 酒依赖 23.5 2.0 13.0 2.0 药物依赖 13.3 2.0 7.5 3.1 酒滥用(无依赖) 4.1 0.9 1.4 1.1 药物滥用(无依赖) 6.5 1.6 1.1 1.4 任何 38.6 1.8 18.5 1.9 其他障碍 心境恶劣 6.7 2.8 4.0 5.2 行为障碍 16.2 1.3 - -
抑郁症和 恶劣心境
社交焦虑症
惊恐障碍
广场恐怖
广泛性焦虑症
强迫症
单纯恐怖
创伤后应激障碍
MADD:诊断与分类学地位
有争议的诊断分类学地位 1、两组症状的复合:d+a 2、两组疾病的复合:D+A 3、一种疾病加一组症状:D+a or A+d) 4、独立的疾病单元:MADD 独特障碍?抑或谱系障碍?
DD的合病率 42%(终生) 70%(终生) 35-70% 66%(终生) 31.7%(时点)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征为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同时存在,且相互交织。
本文将重点介绍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病因及治疗方法,帮助读者对该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症状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症状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混合,例如焦虑、紧张、疲劳感、低落情绪、自卑感、睡眠障碍等。
患者常常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绪混乱,容易发生自责和自我怀疑,对生活失去兴趣,且情绪波动较为明显。
二、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A. 满足以下1、2、3、4或5条症状的标准:1. 持续的低落情绪,至少持续2周;2. 持续的焦虑或紧张感,至少持续2周;3. 持续的无力感或疲劳,至少持续2周;4. 持续的自卑感或无价值感,至少持续2周;5. 持续的减少注意力或注意力困难,至少持续2周。
B. 这些症状至少在大部分时间上都存在,而不仅仅是在某个特定的情绪周期中。
C. 症状的确诊不能归因于药物或其他物质使用,或其他已知的医学疾病。
D. 症状引起了患者明显的痛苦或社交、职业等重要领域的功能受损。
E. 这些症状不能仅仅是由其他精神障碍该有的症状所解释。
三、病因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相关。
遗传因素方面,一些研究发现,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在家族中具有聚集性,具有该疾病的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更高。
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往往伴随着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这可能与他们的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压力、创伤经历、人际关系问题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对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风险。
中医五行音乐在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中的应用

中医五行音乐在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中的应用黄华【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五行音乐在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50例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辨证论治并给予中医五行音乐进行治疗,自身前后对照法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50例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8.0±7.7)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4.1±7.9)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用于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及客观性,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7(011)009【总页数】2页(P183-184)【关键词】中医五行音乐;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临床效果【作者】黄华【作者单位】523380 东莞市茶山医院中医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医认为, 民族调音乐(宫、商、角、徵、羽)与五行密切相关[1-3], 因而绝望、愤怒、暴躁及悲伤等不良情绪也可利用音乐来进行调节。
不同的情绪选用不同的音乐, 悲哀、暴躁、绝望、愤怒及压抑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火”、“水”、“木”及“土”[4-6]。
音乐能够对人体产生生理及心理两方面的作用, 以辨证理论为基础的中医五行音乐在减轻患者症状的同时还能清除患者情志方面的致病因素[7]。
中医五行音乐中的五音针对相关器官(脾、肺、肝、心、肾)及五志(思、忧、怒、喜、恐)起作用, 实现疾病的防治。
有报道[8]称中医五行音乐能够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情况。
本文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对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中医五行音乐治疗, 研究临床应用效果,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6~60岁, 平均年龄(38±8)岁,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38例患者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 其余12例为高中文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D OCD
(1988) Stein (1980) ECA (1986)
MADD:诊断步骤
诊断步骤 1、是否兼有抑郁症状、焦虑症状
2、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或超过一个月
3、是否达到严重程度标准
4、除外躯体原因所致
5、除外其他应优先诊断的精神障碍
MADD:症状谱
抑郁症状群 焦虑症状群
抑郁症
MADD
焦虑障碍
* ECA 资料
终生患病率 24.9 3.5 5.3 11.3 13.3 8.0 5.1 (2.2)
现患率 17.2 2.3 2.8 8.8 7.9 N.A. 3.1 (1.3)
抑郁障碍的患病率(%)
NCS, 1994 终生患病率 现患率
各类抑郁障碍 重性抑郁(单相) 双相障碍 心境恶劣
19.3
11.3
1.1 (2.5% 依据 DSM-III-R)
7.9 16.8 2.1 6.5
10.4
当前患病率 (%)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社区医疗机构抑郁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的共患率
(Ormel et al. 1994)
诊断名称
未明确诊断的抑郁症
躯体化障碍 酒依赖 广泛性焦虑 疑病症 神经衰弱 广场恐惧症 惊恐障碍 抑郁发作 其他 ICD-10 诊断 0.0 20.0
1Rasmussen,
2Van
抑郁症和 恶劣心境 广泛性焦虑症
惊恐障碍
社交焦虑症
MADD:诊断与分类学地位
有争议的诊断分类学地位 1、两组症状的复合:d+a
2、两组疾病的复合:D+A
3、一种疾病加一组症状:D+a or A+d)
4、独立的疾病单元:MADD
独特障碍?抑或谱系障碍?
抑郁/焦虑合病(1)
社区抑郁/焦虑障碍患病率
当前社区医疗机构焦虑和抑郁障碍患病率 (15国)
(WHO 1995, Sartorius et al 1996) ICD-10/CIDI 诊断名称
焦虑障碍(总称) 未明确的焦虑障碍 5.0 2.5 15.2
广场恐惧症
惊恐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抑郁障碍(总称) 心境恶劣 未明确的抑郁障碍 抑郁发作
24.3 27.1 18.5 17.2
12.6
23.7 20.0 15.2 15.4
抑郁/焦虑合病(3)AD
焦虑障碍和DD的合病率 (%) DD的合病率 42%(终生)
焦虑障碍
GAD
作者 (年份) Brawman-Mintier (1993)
惊恐障碍
Breier (1984, 1986)
Stein (1988), Lesser 70%(终生) 35-70% 66%(终生) 31.7%(时点)
MADD:诊断与治疗
内 容 提 要
1、MADD:概述 2、MADD:病因及诊断问题
3、MADD :常用治疗药物
4、赛乐特--新适应症 GAD、PD、OCD、SAD、PTSD
MADD:术语
1、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
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2、焦虑抑郁共患障碍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3、焦虑抑郁共存障碍 Co-existing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
17.1
1.6
10.3
1.3
6.4
2.5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情况
50~60%的惊恐障碍 患者存在抑郁症3 70%的社交焦虑症患者 存在抑郁症2
惊恐障碍
49%的社交焦虑 症患者存在PD2
抑郁症Hale Waihona Puke 非常常见…共存比例高
社交焦虑症
67%的强迫症患 者存在抑郁症1
强迫症
11%的社交焦虑症 患者存在强迫症2
Eisen. J Clin Psychiatry 1992; 53 (Suppl): 4–10 Ameringen et al. J Affect Disord 1991; 21: 93–9 3DSM-IV,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WHO基层保健研究(1996):
合病率≈50% 美国NCS研究(1996):
MDD和焦虑的合病率:51.2%
抑郁/焦虑合病(2)MDD
MDD和焦虑障碍的合病率 (NCS, 1994) 1年(%) 8.6 终生 (%) 惊恐障碍 9.9
场所恐惧
单纯恐惧 社交焦虑 创伤后应激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16.3
MADD:流行学
1990年,美国国家共病调查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调查精神
疾病的共患情况时发现,58%的抑郁症患 者,曾在其病程中出现焦虑障碍。
MADD:流行学
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SAD) 惊恐障碍(PD) 强迫障碍(OCD) 广泛性焦虑(GA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41.0 62.0 43 61 82
54
58
纯粹与相对纯粹抑 郁症的患病率为 3.1 - 6.4
71.0
67.0 71.0
40.0
60.0
80.0
100.0
共患比例(%)
焦虑障碍的患病率(%)
NCS, 1994 各类焦虑障碍 惊恐障碍 场所恐惧症 单纯恐惧症 社交焦虑症 创伤后应激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强迫症)*
抑郁症症状与焦虑症状
焦虑症状
• 过度担忧 • 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晕、震颤) • 大汗 • 口干 • 坐立不安 • 呼吸急促
共存比例 (%)
443 50–654 675 60–766 487
3. Lecrubier orbidity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inpact on disease burden and management. J Clin Psychiatry 1998; 59 (Suppl 17): 33–7 4. DSM-IV, America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5. Rasmussen, Eisen. J Clin Psychiatry 1994; 55 (Suppl 10): 5–10 6. Rogers et al. Depress Anxiety 1999; 10: 1–7 7. Kessler et al.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52: 10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