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实验(RFLP)

合集下载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Your company slogan
RFLP中应用的限制性内切酶
LOGO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类具有 特殊功能的核酸切割酶,丌同的内切酶可辨认并作用亍特 异的DNA序列,并将 DNA切断。
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一般是HindⅢ,BamHⅠ ,EcoRⅠ, EcoRV,XbaⅠ,而分子 记则有几个甚至上千个。分子 记 越多,则所构建的图谱就越饱和。构建饱和图谱是RFLP 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Your company slogan
RPLF技术的原理
LOGO
利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并切割丌同生物个体的基因 组DNA,得到大小丌等的DNA片段,所产生的DNA数目 和各个片段的长度反映了DNA分子上丌同酶切位点的分布 情冴。 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这些片段,就形成丌同带,然后不兊隆 DNA探针迚行Southern杂交和放射显影,即获得反映个 体特异性的RFLP图谱。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 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片段在长度上差异。 由亍丌同个体的等位基因之间碱基的替换、重排、缺失等 变化导致限制内切酶识别和酶切収生改变从而造成基因型 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
Your company slogan
数据分析
LOGO
(一)将滤膜正面向上,放入暗盒中(加双侧增感屏)。 (二)在暗室内,将2张X光底片放入曝光暗盒,并用透明 胶代固定,合上暗盒。 (三)将暗盒置-70℃低温冰箱中使滤膜对X光底片曝光 (根据信号强弱决定曝光时间,一般在1-3天)。 (四)从冰箱中叏出暗盒,置室温1-2h,使其温度上升至 室温,然后冲洗X光底片(洗片时先洗一张,若感光偏弱, 则在多加两天曝光时间,再洗第二张片子)。(注:注意 同位素的安全使用)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of Length Polymorphism,RFLP)一基本原理各种限制性酶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并将其切开。

碱基的变异可能导致切点的消失或新切点的出现,从而引起DNA片段长度和数量的差异。

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目标DNA并通过电泳将长度不同的片断分开,并印记于硝酸纤维滤膜上,再与相应的探针杂交,就可以检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二主要材料DNA抽提用试剂,限制性内切酶,dNTP及Taq聚合酶电泳用琼脂糖或聚丙烯酰胺配制试剂,PCR扩增仪,水浴锅,电泳仪和电泳槽,硝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膜,探针标记物等。

三方法步骤(图1)图1(一) 样本DNA制备采用常规DNA抽提的方法或DNA抽提试剂盒提取样本DNA,置低温下保存。

对大多数样本而言,用于分析的样本DNA片段须先从总DNA中分离获取,并制备足够的量。

为此,RFLP分析常先用PCR方法扩增目标片段。

无论怎么做,必须保证DNA样本的纯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 限制性内切酶降解样本DNA根据不同的目标DAN,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

目前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有EcoRⅠ和HindⅢ等。

该步骤必须保证酶解完全。

如果有必要,可以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分析酶解结果。

酶解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 电泳电泳的主要目的是把DNA片段按大小(长短)分离开来,得到一个根据分子量排列的连续带谱。

电泳可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也可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时间由几小时到24小时不等。

(四) 转印所谓转印,就是将已经电泳的DNA片段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到固相支持物上。

常用的固相支持物有硝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膜。

转印前需经过碱变性溶液处理,将双链DNA变性为单链DNA。

转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根据DNA分子的复杂度转移2―12小时。

1 盐桥法;也叫毛细管转移法。

先把硝酸纤维素滤膜放在20×SSC 溶液中浸透,然后把滤膜平铺在凝胶上,再在滤膜上放上浸过20×SSC溶液的滤纸3张,再在该滤纸层上铺上干燥的滤纸3张,由于滤纸的吸附作用,胶下的缓冲液透过凝胶被吸附上来,同时胶中的DNA 分子就转移到滤膜上。

基因工程习题

基因工程习题

基因工程习题及参考答案02工具酶部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指已被证明是的酶。

基因工程中把那些具有识别的内切核酸酶统称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2.年Luria 和Human 在T 偶数噬菌体对大肠杆菌感染实验中首次发现了细菌的现象。

3.1970 年,Smith 和Wilcox 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到一种限制酶,能够特异性的切割DNA,这个酶后来被命名为,这是第一个分离到的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4.通过比较用不同组合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处理某一特定基因区域所得到的不同大小的片段,可以构建显示该区域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点相互位置的。

5.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量较小.一般在20~40kDa,通常由亚基所组成。

它们的作用底物为双链DNA,极少数Ⅱ类酶也可作用于单链DNA,或DNA/RNA 杂合双链。

这类酶的专一性强,它不仅对酶切点邻近的两个碱基有严格要求,而且对更远的碱基也有要求,因此,Ⅱ类酶既具有专一性,也具有专一性,一般在识别序列内切割。

切割的方式有,产生末端的DNA 片段或的DNA片段。

作用时需要作辅助因子,但不需要和。

6.完全的回文序列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就是:(1)(2) 。

7.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般识别个碱基,也有识别多序列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根据对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的分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具有倾向,即它们在识别序列中含量较高。

8.EcoK 是I 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组成是α2 β2 γ,分子量300kDa。

在这些亚基中,α亚基具有作用;β亚基具有的活性;γ亚基的作用则是。

9.个体之间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叫。

10.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按属名和种名相结合的原则命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取自,第二、第三两个字母取自,第四个字母则用表示。

1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Acy I 识别的序列是5’—GRCGYG-3’,其中R ,Y 。

RFLP

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于1980年由人类遗传学家Bostein提出。

它是第一代DNA分子标记技术。

Donis—Keller利用此技术于1987年构建成第一张人的遗传图谱。

DNA 分子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技术是进行基因组研究的基础。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已被广泛用于基因组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以及生物进化和分类的研究。

RFLP是根据不同品种(个体)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碱基发生突变,或酶切位点之间发生了碱基的插入、缺失,导致酶切片段大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特定探针杂交进行检测,从而可比较不同品种(个体)的DNA水平的差异(即多态性),多个探针的比较可以确立生物的进化和分类关系。

所用的探针为来源于同种或不同种基因组DNA的克隆,位于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从而可以作为一种分子标记(Mark),构建分子图谱。

当某个性状(基因)与某个(些)分子标记协同分离时,表明这个性状(基因)与分子标记连锁。

分子标记与性状之间交换值的大小,即表示目标基因与分子标记之间的距离,从而可将基因定位于分子图谱上。

分子标记克隆在质粒上,可以繁殖及保存。

不同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后,所切的片段类型不一样,因此,限制性内切酶与分子标记组成不同组合进行研究。

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一般是HindⅢ,BamHⅠ,EcoRⅠ,EcoRV,XbaⅠ,而分子标记则有几个甚至上千个。

分子标记越多,则所构建的图谱就越饱和。

构建饱和图谱是 RFLP 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1 原理该技术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DNA分子的特异序列,并在特定序列处切开DNA分子,即产生限制性片段的特性,对于不同种群的生物个体而言,他们的DNA序列存在差别。

如果这种差别刚好发生在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并使内切酶识别序列变成了不能识别序列或是这种差别使本来不是内切酶识别位点的DNA序列变成了内切酶识别位点。

(整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整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第三章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填空题1. 严格地说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指已被证明是的酶。

基因工程中把那些具有识别的内切核酸酶统称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2.年Luria和Human在T偶数噬菌体对大肠杆菌感染实验中首次发现了细菌的现象。

3.1970年,Smith和Wilcox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到一种限制酶,能够特异性的切割DNA,这个酶后来被命名为,这是第一个分离到的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4.通过比较用不同组合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处理某一特定基因区域所得到的不同大小的片段,可以构建显示该区域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点相互位置的。

5.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量较小.一般在20~40kDa,通常由——亚基所组成。

它们的作用底物为双链DNA,极少数Ⅱ类酶也可作用于单链DNA,或DNA/RNA杂合双链;这类酶的专一性强,它不仅对酶切点邻近的两个碱基有严格要求,而且对更远的碱基也有要求,因此,Ⅱ类酶既具有专一性,也具有专一性,一般在识别序列内切割。

切割的方式有,产生末端的DNA片段或的DNA片段。

作用时需要——作辅助因子,但不需要和6.完全的回文序列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和7.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般识别个碱基,也有识别多序列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根据对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的分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具有倾向,即它们在识别序列中含量较高。

8.EcoK是I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组成是_______ 分子量是300kDa.在这些亚基中,α亚基具有作用;β亚基具有的活性;γ亚基的作用则是,9.个体之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叫10.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按属名和种名相结合的原则命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取自,第二、三两个字母取自,第四个字母则用表示。

1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AcyI识别的序列是5’-GRCGYG-3’,,其中R,Y12.在酶切反应管加完各种反应物后,需要离心2秒钟,其目的是和13.部分酶切可采取的措施有:(1)(2)(3)等。

DNA鉴定方法

DNA鉴定方法

DNA鉴定方法DNA鉴定方法DNA鉴定是一种通过对DNA序列的比较分析,确定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确认身份的方法。

DNA鉴定在刑侦、亲子鉴定、遗传病诊断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DNA鉴定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DNA鉴定的原理在于人类DNA的独特性和遗传性。

DNA是一种包含遗传信息的分子,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两条螺旋状的链。

每个人的DNA序列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一些双胞胎之外。

鉴定方法主要利用DNA的这种独特性,通过比较个体的DNA序列,确定是否具有亲缘关系或是否为同一人。

常用的DNA鉴定方法包括:1.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分析是DNA鉴定的经典方法之一。

它通过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DNA切割成多个不同长度的片段,然后使用凝胶电泳将这些片段进行分离,并利用射入探针的杂交方法进行检测。

不同个体之间的DNA序列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片段长度,从而可以通过比较片段长度来确定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2.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PCR是一种快速有效的DNA复制技术,可以从微量DNA中扩增出足够数量的DNA片段用于分析。

PCR分析常用于亲子鉴定、法医学和遗传病诊断。

PCR分析通常配合其他技术如序列分析、飞行时间质谱和DNA芯片等来进行。

3. STR(短串联重复)分析:STR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DNA 鉴定方法之一。

STR序列是由2-6个碱基重复单元组成的,不同个体之间的STR序列重复单元数目存在差异。

STR分析通过PCR扩增DNA片段,然后利用凝胶电泳分离,并通过比较STR重复单元数目来鉴定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或身份。

DNA鉴定的过程包括取样、提取DNA、扩增DNA片段、分离和检测。

取样可以采用血液、口腔拭子、毛发等样品。

提取DNA需要将样品中的DNA从细胞核和细胞器中分离出来。

DNA扩增通过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从微量DNA样品中复制出大量DNA片段。

RFLP名词解释

RFLP名词解释

RFLP名词解释RFLP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的缩写,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常用于分析DNA样本中的基因型。

下面对RFLP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原理、应用和优缺点。

RFLP技术是基于DNA序列的差异来检测个体间的基因型差异。

它利用了DNA序列中的限制性内切酶剪切位点的多态性,通过对DNA样本进行酶切和凝胶电泳,分析得到的DNA片段长度的差异来判断个体的基因型。

RFLP技术的原理如下:1. 获取DNA样本:从个体的细胞中提取DNA样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如血液、唾液、组织样本等获得。

2. DNA酶切: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对DNA样本进行酶切。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酶,它会识别和切割特定的DNA序列。

如果个体的DNA序列中存在特定的切割位点,则酶切会产生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3. 凝胶电泳:将经过酶切的DNA样本加载到凝胶电泳槽中,经过电场离子迁移,分离出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4. 可视化和分析:通过染色或探针杂交等方法,对电泳结果进行可视化,并进行分析确定DNA片段的长度。

RFLP技术得以应用于诸多领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应用方面:1. 遗传病分析:RFLP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导致遗传病的基因突变。

通过分析DNA序列中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是否发生改变,可以确定个体是否携带突变基因,并判断其患病风险。

2. 亲子鉴定:利用RFLP技术可以对个体的DNA样本进行比对,确定亲子关系。

通过对父母和子女DNA样本的酶切和电泳分析,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一致的DNA片段长度,从而确定亲子关系。

3. 种群遗传学研究:通过对不同个体的DNA样本进行RFLP 分析,可以判断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型差异,从而对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了解不同种群的遗传背景及遗传演化。

4. 进化与系统发生关系研究:RFLP技术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物种或亚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习题及答案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习题及答案
段 则产生模糊的图谱 (d)这些内切酶的消化活性是物种特异的 (e)这—技术同时为核苷酸序列提供了广泛信息
6.通过限制性片段分析,可以对等位基因进行精确的分析比较,其原因是:( ) (a)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只切割两个变异等位基因中的—个 (b)它利用限制性位点作为遗传标记 (c)一个特定细胞中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会是相同的 (d)它不依赖于变异等位基因产物的功能。 (e)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点被限制在 DNA 的编码区域内
(a)S1 单链核酸酶 (b)末端转移酶 (c)碱性磷酸酶 (d)Bal31 核酸酶
16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可以特异性地识别: ( )
(a)双链 DNA 的特定碱基对 (b)双链 DNA 的特定碱基序列
(c)特定的三联密码
(d)以上都正确
17 在下列酶中,催化反应不需要 ATP 的是( )
(a)EcoK (b)EcoB (c)T4DNA 连接酶 (d)BamHI
7.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是:( ) (a)用于遗传的“指纹结构”模式分析的技术 (b)二倍体细胞中的两个等位基因限制性图谱的差别 (c)物种中的两个个体限制性图谱间的差别 (d)两种物种个体间的限制性图谱差别 (e)两种酶在单个染色体上限制性图谱的差别
8.为了正确地构建一个真核基因组的物理图谱:( )。 (a)必须有可能清晰地分离各个染色体(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
18 下列关于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表示方法中,正确一项的是(
(a)Sau 3A I (b)E.coR I (c)hindⅢ (d)Sau 3A 1
19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星号活性是指:( )
(a)在非常规条件下,识别和切割序列发生变化的活性
(b)活性大大提高
(c)切割速度大大加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遗传标记的基本原理和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第一代分子遗传标记RFLP是根据不同品种(个体)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碱基发生突变,或酶切位点之间发生了碱基的插入、缺失、重排等,导致酶切片段大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PCR,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从而可比较不同品种(个体)的DNA水平的差异(即多态性),RFLP已被广泛用于基因组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以及生物进化和分类、遗传多样性等研究。

三、仪器、材料与试剂
(一)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检测系统
(二)材料与试剂:Hind Ⅲ限制性内切酶,10×M Buffer,待分析的PCR产物,DL2000 DNA Marker,6×Loading Buffer(上样缓冲液),灭菌双蒸水,1.5%琼脂糖凝胶(注意:含溴化乙锭EB,致癌,请带手套操作),0.5%TBE(电泳缓冲液)。

四、实验步骤
1、Hind Ⅲ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反应体积(10μl),在0.2ml Eppendorf管中依次加样:
10xM buffer 1 μL
ddH2O 5.5 μL
Hind Ⅲ0.5 μL
PCR产物 3 μL
37℃水浴消化2h,消化产物全部用于琼脂糖检测。

2、琼脂糖凝胶电泳
配置1.5%琼脂糖凝胶,取10μl 酶切产物+1μl 上样缓冲液,180V 恒压电泳。

DNA 带负电荷,电泳时DNA 从负极向正极泳动。

待泳动至凝胶的1/2~2/3位置时,停止电泳,紫外检测仪下观察。

五、作业
写出本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并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结果。

(画图)
M 1 2 3 4 5 6 7 8 9 10
Hind Ⅲ内切酶识别位点:A ↓AGCTT
TTCGA ↑A AB
AA BB 2000 750
500
250
1000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