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配套题库-土壤质量监测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配套题库-土壤质量监测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配套题库-土壤质量监测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土壤水的描述,错误的是()。[广西大学2012年研]

A.土壤水是土壤中各种形态水分的总称

B.土壤水专指土壤中存在的纯水

D.土壤水包括纯水极其所含溶质

C.土壤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

【答案】B

【解析】土壤水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土壤溶液中的水来源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农田灌溉,若地下水位接近地面,则也是土壤溶液中水的来源之一。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以下类别中项目最多的是()。[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研]

A.无机盐

B.重金属

C.农药

D.悬浮物

【答案】B

【解析】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规定监测重金属类、农药类及pH共11个项目,为规定必测项目。其中,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项目类别最多,包括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的含量。

3.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时,常选用的预处理方法是()。[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研]

A.消解法

B.振荡提取法

C.超声波提取法

D.索式提取法

【答案】A

【解析】酸分解法又称消解法,是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常选用的方法。分解土壤样品常用的混合酸消解体系有: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硝酸—硫酸—高氯酸、硝酸—硫酸—磷酸等。

4.(多选)土壤的基本性质为()。[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研]

A.吸附性

B.酸碱性

C.氧化还原性

D.缓冲性

【答案】ABC

【解析】土壤的基本性质包括:①吸附性。土壤的吸附性能与土壤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密切相关。②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理化性质之一,是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生物、气候、地质、水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氧化还原性。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多种氧化性和还原性无机物质及有机物质,使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5.(多选)组成土壤最基本的物质是()。[扬州大学2014年研]

A.腐殖质

B.矿物质

C.水分

D.空气

【答案】ABCD

【解析】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构成的复杂体系。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分为原生矿物质和次生矿物质两类。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的,通常可分为非腐殖质和腐殖质两类。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及动物(原生动物、蚯蚓、线虫类等)。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来源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氢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

二、填空题

1.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倒下可划出三个最基本的发生层次,即为_______(A 层),_______(B层),母质层(C层)。[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研]

【答案】表层、腐殖质淋溶层;亚层、淀积层

【解析】土壤剖面指地面向下的垂直土体的切面。在垂直切面上可观察到与地面大致平行的若干层具有不同颜色、性状的土层。典型的自然土壤剖面分为A层(表层、腐殖质淋溶层)、B层(亚层、淀积层)、C层(风化母岩层、母质层)。

2.土壤采样深度视______而定,如果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______采样。[广西大学2012年研]

【答案】采样目的;分层

【解析】土壤采样深度视采样目的而定。如果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样。土壤剖面指地面向下的垂直土体的切面。在垂直切面上可观察到与地面大致平行的若干层具有不同颜色、性状的土层。

3.土壤样品中有机污染物可用______处理,无机污染物可用______方法处理。[河北大学2013年研]

【答案】提取法;分解法

【解析】土壤样品组分复杂,污染组分含量低,并且处于固体状态,在测定之前,往往需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欲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前者用于无机元素的测定,后者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类:______为Ⅰ类土壤,______为Ⅱ类土壤,______为Ⅲ类土壤。[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答案】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

【解析】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根据土地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类:①Ⅰ类。土壤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

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②Ⅱ类。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③Ⅲ类。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

5.土壤样品的的制备通常需要经过风干、磨碎、过筛、混合、分装等程序。用于土壤pH值、土壤交换量等项目测定的土样需要通过______目孔径筛,用于元素全量分析的土样需要通过______目孔径筛。

【答案】20;100

【解析】用于土壤化学分析时,采用四分法进行处理,经过风干、磨碎、过筛、混合、分装后使其全部通过0.84mm(20目)孔径尼龙筛,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交样品库存放,用于土壤pH、土壤交换量等项目测定;通过0.25mm(60目)孔径尼龙筛的土壤样品,用于农药、土壤有机质、土壤总氮量等项目的测定;通过0.149mm(100目)孔径尼龙筛的土壤样品用于元素分析。

6.土壤背景值调查一般按照______划分采样单元;土壤背景值调查需要挖掘土壤剖面,在剖面各层次典型中心部位自______而______采样。[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研]【答案】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下;上

【解析】土壤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干扰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土壤背景值调查一般按照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划分采样单元。土壤背景值调查需要挖掘土壤剖面,在剖面各层次典型中心部位自下而上采样,但不可混淆层次、混合采样。

7.土壤样品分解的作用是______;土壤酸消解法中加入HCl的作用是_______;土壤碱

熔分解法的缺点主要有______和______。[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研]

【答案】破坏土壤的矿物质晶格和有机质,使待测元素进入样品溶液中;消解有机质;使用试剂量大;引入了大量可溶性盐

【解析】土壤样品分解方法的作用是破坏土壤的矿物质晶格和有机质,使待测元素进入样品溶液中。酸分解法也称消解法,是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常选用的方法,加入HCl可以消解有机质。碱熔分解法具有分解样品完全,操作简便、快速,且不产生大量酸蒸气的特点,但由于使用试剂量大,引入了大量可溶性盐,也易引进污染物质。另外,有些重金属如镉、铬等在高温下易挥发损失。

8.土壤环境监测时,采样点的布设方法为_______、_______、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放射状布点法和网格布点法。[西南科技大学2010年研;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研]【答案】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

【解析】采样点布设方法及适用情况包括:①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废(污)水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②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的地块。③棋盘式布点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地块。④蛇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很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⑤放射状布点法。适用于大气污染型土壤。⑥网格布点法。适用于地形平缓的地块。

9.土壤监测项目中常规监测基本项目为______和______,监测频次每______年一次,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

【答案】pH;阳离子交换量;3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孙裕生著)作业部分答案答案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 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 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 4.此文档打印时可能会出现乱码的问题 作业1 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 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 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2.0ml,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1.5mg/L的邻二氮菲0.2 ml、0.4 ml、0.8 ml、0.6 ml、0.8 ml、1.0 ml、2.0 ml、4.0 ml;加入5.0ml,1.0mol/L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 二、如何配制成0.1g/L的铁标准溶液? 答: Fe + 4HNO3 = Fe(NO3)3 + 2H2O+NO 5.6g 0.5mol/L0.8L 0.1mol 0.4mol 1 用天平称取5.6g无杂质的铁粉 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0.5mol/L的HNO3 3 将铁粉与HNO3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 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0.1g/L的Fe(NO3)3 溶液 5 娶17.9ml,浓度为0.1mol/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 即得到0.1g/L的铁标准溶液 作业2 一、铁的质量浓度为5.010-4g/L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在 波长为510mm、比色皿厚度为2cm时,测得A=0.19 1 求a; 2 求k。 答:1 已知A=abc 则 =-1g-1 2 已知a=190L·cm-1g-1且Fe的摩尔质量为56g·mol-1 所以 k=a MFe=190L·cm-1g-156 g·mol-1=10640L·cm-1·mol-1 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 作业3 一、酸度(pH值)的确定: 答:去9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2OH·HCl),摇匀,放置2min,各加入2ml,1.5g/L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0.5 ml、2.00 ml、5.00 ml、8.00 ml、10.00 ml、20.00 ml、25.00 ml、30.00 ml、40.00ml)的NaOH(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值。以水为参比,在选定的波长下,用1cm吸收池(比色皿),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值,绘制A-pH曲线,确定pH范围。

环境监测 奚旦立 课后答案

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各类水体: 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1)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2)对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监测项目:指影响水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 原则: 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2、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流过或汇集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

沟渠中的水,统称为地表水。 制定过程:明确监测目的——调查研究——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择采样方法 和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实施计划。 对于河流设置三个监测断面: a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上游100—500m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口或回流处。只设一个。 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可设多个。 削减断面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只设一个。 ④采样点位的确定 河流上——选取采样断面; 采样断面上——选取采样垂线(根据河宽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垂线) 采样垂线上——选取采样点(根据水深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点)对照断面、b控制断面、c削减断面。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确定采样类型? 工业废水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截面积比较小,不需设置断面,而直接确定采样点位。 a.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出口处应布点采样测定一类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汞、镉、砷、铅和它们的无机化合物,六价铬的无机化合物,有机氯和强致癌物质等。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doc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 P1)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 评价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 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 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 2连续性 3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 P8)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 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 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 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分类(P34) 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 P41-47)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 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 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 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 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

武汉科技大学809环境监测2018--2020+答案考研真题

第 24 页 共 24 页 姓名 : 报 考 专 业 : 准考 证号码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题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试题 科目名称:环境监测( A 卷□B 卷)科目代码:809 考试时间:3小时 满分150分 可使用的常用工具:□无 计算器 □直尺 □圆规(请在使用工具前打√)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一、判断正误(20分,每题2分) 1、某一地表水体适用于水产养殖及鱼虾的产卵场,其水质应该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II 类水质要求。( ) 2、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应执行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满足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 3、对于某学校主教学楼噪声应该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环境质量标准》4a 类标准。( ) 4、化学试剂的优质纯试剂一般用代码A.R 表示。( ) 5、系统误差是由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符合正态分布。 ( ) 6、测定废水的COD 指标时,当加热回流过程中出现试液颜色变蓝,需要对水样进行稀释后测定。( ) 7、GB3838-2002与GB3838-1998在执行上具有同等的效力。( ) 8、对某一污染物进行监测,监测数据准确性高的精密性一定高。( ) 9、纳氏试剂比色法对废水中氨氮的测定,加入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是为了显色。( ) 10、TSP 测定中所用的滤料应该绒面向上放置。( ) 二、单选题(20分,每题2分) 1、测定排气烟尘浓度必须采用等速采样,如果采气速率大于烟气流速会使测定结果比实际浓度 。( ) A .偏大 B. 偏小 C. 没相对关系 D. 相等 2、对于某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口进行的监测属于 。 A.监视性监测 B.特定目的监测 C.研究性监测 D.科研监测 3、对于某工业企业含电镀含铅废水、含铅废水经处理后进入综合废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到长江水体,对于含铬废水是否达标排放,其采样监测点位在 。 A.工厂总排放口 B.含铅废水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 C.和综合废水混合处理后监测 D.在长江排口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P1)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 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 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 2连续性 3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P8)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分类(P34) 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P41-47)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

最新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环境监测》试题库

环境监测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2、背景断面:反映进入本地区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 3、净化断面(削减断面):当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限度混合时,其污染状况明显减缓的断面。 4、控制断面:为了确定特定污染源对水体的影响,评价污染状况,以控制污染物排放而设置的采样断面。 5、酸度: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6、碱度: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 7、化学需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mg/L表示,它是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 8、生化需氧量(BOD):是指由于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或呼吸作用,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9、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的总量,结果以碳的质量浓度(mg/L)表示。 10、总需氧量(TOD):指水中的还原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含量(mg/L)计。 11、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出的污染物扩散到某个地区的室外空间,污染物质的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引起某个地区居民中大多数人的不适感,并使健康和福利受到恶劣影响。 12、硫酸盐化速率:指大气中含硫污染物(主要是二氧二碳)转化为硫酸盐微粒的速度。 13、降尘:是指大气中自然沉降于地面上的灰尘,又称自然降尘。 14、总悬浮颗粒物(TSP):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15、声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在噪声监测中,声功率是指声源总声功率,单位为W。 16、声强: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单位为W/m2 17、声压:是由于声波的存在而引起的压力增值。 18、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 19、个体:总体中的一个单元。] 20、误差: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值与真值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在数值上的表现即为误差。 21、偏差:是指个别测量值与多次重复测量值之偏离程度。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 第二章 2. 答:监测方案的制定: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1)对照断面: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2)控制断面: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1000 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 米以外处,了解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当水面宽≤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时,只在水面下0.5m 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 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 时,在水面下0.5m 和河底以上0.5m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 处、河底以上0.5m 处及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答:(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 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6.答:预处理方案: 取一份水样,加适量的硫酸和5%的高锰酸钾溶液,混均加热煮沸、冷却,滴加盐酸羟胺溶液破坏过量的高锰酸钾,加适量的EDTA 掩蔽铜等共存离子的干扰,再加入双硫腙试剂,可以测定汞。 另取一份水样,加硫酸和硝酸溶液消解后,分成几份,分别加新亚铜灵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铜的含量;加双硫腙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铅的含量。 另取一份水样,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常压蒸馏,蒸馏液用氨基安替吡林分光光度法测定酚 8. 答: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挥发酚时,如果含量低,则经预蒸馏分离后,需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六六六、DDT时,需用石油醚萃取。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第二章___水和废水监测课后答案[1]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各类水体: 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1)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2)对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监测项目:指影响水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 原则: 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4、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择不同的保存方法。 水样的保存方法有: (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值 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预处理?预处理包括那些内容? 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8、怎样用萃取法从水样中分离富集欲测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质?各举一例。 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挥发酚时,如果含量低,则经预蒸馏分离后,需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六六六、DDT时,需用石油醚萃取。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测定水样中的金属离子时,可用三氯甲烷从水中萃取后测定。 12、简要说明ICP—AES 法测定金属元素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该方法有何优点? 测定原理见书。 水样的预处理→配制标准溶液(试剂空白溶液)→调节仪器参数→试剂空白值的测定→水样的测定→读数→计算。 优点:准确度和精确度高、测定快速、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应用广泛。 14、说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示意其流程。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六章~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见表6-1-1) 表6-1-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表

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见表6-1-2) 表6-1-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考点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1.利用植物监测 (1)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见表6-1-3) 指示植物是指受到污染物的作用后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植物,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及地衣、苔藓等。

表6-1-3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 (2)监测方法(见表6-1-4) 表6-1-4监测方法 2.利用动物监测 一定区域内,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监测评估该区域空气污染状况。 动物对污染物吸收途径:①气态污染物、粉尘从口鼻进入体内;②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进入;③脂溶性的物质可以通过皮肤进入动物机体。 污染物体内分布:①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②三价和四价阳离子主要积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③铅、钙、钡、锶、镭、铍等与骨骼亲和力较强,其二

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④对某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积累较多;⑤脂溶性物质易积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3.利用微生物监测 一般以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作为室内空气细菌学的评价指标。 考点三: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1.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见表6-1-5) 表6-1-5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2.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见表6-1-6) 表6-1-6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4版)配套题库-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九章环境污染自动监测 一、填空题 应用于环境监测的遥感技术包括_______遥感、_______遥感、_______遥感和_______遥感。 【答案】摄影;红外扫描;相关光谱;激光雷达 【解析】遥感监测是指应用探测仪器对远处目标物或现象进行观测,把目标物或现象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识别、分析,揭示某些特性及其变化,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物或现象的高度自动化监测手段。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有摄影遥感、红外扫描遥感、相关光谱遥感和激光雷达遥感等。 二、名词解释 1.遥感监测 答:遥感监测是指应用探测仪器对远处目标物或现象进行观测,把目标物或现象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识别、分析,揭示某些特性及其变化的监测方法,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物或现象的高度自动化监测手段。它可以进行区域性的跟踪测量,快速进行污染源定位、污染范围核定、污染物质实时监测,以及生态环境调查等。 2.“3S”技术 答:“3S”技术是指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相结合形成的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分析及空间定位的完整技术体系。“3S”技术在监测大范围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污染动态和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规律和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简答题 怎样测定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 答:测定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方法是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采样时,记录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采样温度、采样时间、采样气压、采样流量,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与相应国家标准进行对照,看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能达到哪一级国家标准。

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环境监测重点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第一章绪论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监测目的: (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1. 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水质 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3.研究性监测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管理提供依据。 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经过优先选择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测。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和技术手段。第三节环境标准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6)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 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三、监测项目 所作的规定。废(污)水监测项目: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第一类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定的污染物,包括总

环境监测(奚旦立第四版)整理

2)土壤酸碱度与重金属迁移转化:土壤的pH对重金属的溶解度有密切关系。在碱性条件下,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多呈难溶态的氢氧化物,也可能以碳酸盐和磷酸盐的形态存在。它们的溶解度都比较小,因此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的离子浓度也较低。例如,铜、镉、锌、铅等重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直接受土壤pH值控制。 根据溶度积便能从理论上推求重金属离子浓度与pH的关系。随着pH值增大,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则下降。但对于两性化合物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锌来说,pH值高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又会溶解。只要在气相色谱仪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气化而不分解的物质,都可以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对部分热不稳定物质,或难以气化的物质,通过化学衍生化的方法,仍可用气相色谱法分析。高锰酸钾法测定COD需要注意的事项 配制方法 有两种 1、称取60g氢氧化钾,溶于约250ml无氨水中,冷却至室温。 另外称取20g碘化钾溶于100ml无氨水中,边搅拌边逐步加入二氯化汞结晶粉末(约10克),至出现朱红色沉淀不易溶解时,改为滴加饱和二氯化汞溶液,保持搅拌,到出现少量朱红色沉淀不易溶解时,停止滴加饱和二氯化汞溶液。 然后把该溶液缓慢注入上述已冷却的氢氧化钾溶液中,边注入边充分搅拌,并用无氨水稀释至400ml,然后静置过夜。最后将该溶液的上清液转移至聚乙烯塑料瓶中,常温避光保存。 2、称取16g氢氧化钠,溶于50ml无氨水中,充分冷却至室温 另称取10g碘化汞和7g碘化钾溶于水,然后将该溶液在充分搅拌的条件下缓慢注入上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并用无氨水释释至100ml,贮于聚乙烯塑料瓶中,常温避光保存。 使用注意事项 1、纳氏试剂中的汞有毒,使用时要小心,皮肤触碰时要及时清洗。 2、纳氏试剂的使用寿命比较短,配制后保存期通常只有三个星期,随着沉淀增加会影响测定结果。 3、配制溶液时所有的用水都要用无氨水,而且不可以用普通的滤纸过滤,否则容易污染纳氏试剂。

2020年武汉科技大学考研真题809环境监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考试试题

第 2 页 共 4 页 考生 姓 名: 报 考 专 业 : 准考证 号 码 :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题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试题 ( A 卷) 科目代码: 809 科目名称: 环境监测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一、判断正误(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对的打√,错的打×) 1.从环境监测的目的来看,对污染源进行的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和污染趋势的监测属于特定目的的监测。( ) 2.对于武钢股份有限公司所处区域(武汉青山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应该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 ) 3.酸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这类物质不仅包括无机酸、也包括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等。( ) 4.废水悬浮固体的测定所用的滤料,可以用0.45μm 的微孔滤膜,也可以用滤纸过滤。( ) 5.底质监测断面的设置位置应与水质监测断面重合,采样点在水质采样点垂线的正下方。( ) 6.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监测方法的灵敏度高时,可以选用直接采样法采集样品。( ) 7.对于颗粒物的采集效率表示方法中,一般多用质量采样效率表示。( ) 8.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份样量根据所采集到的固体废物的最大粒径确定。( ) 9.对于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数据,精密度高的准确度也一定很高。( ) 10.空白试验是指除用蒸馏水或纯水代替样品外,其他所加药剂和试验步骤均与样品测定过程相同的实验操作过程,空白试验和样品测定同时进行。( ) 二、单选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在执行上遵循 。 A.综合排放标准优于行业排放标准 B.行业排放标准优于综合排放标准 C.二者同时执行 D.执行严格的标准

环境监测考研天津工业大奚旦立《环境监测》考研真题

环境监测考研天津工业大奚旦立《环境监测》考研真 题 一、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具有()。[河北大学2018年研] A.强制性 B.推荐性 C.指导性 D.随意性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目前中国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标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强制性环境标准必须严格执行,超标即违法。强制性环境标准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环境标准。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环境标准。如果推荐性环境标准被强制性环境标准采用,也必须强制执行。 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将地面水环境功能分为5类,我们居住区域的长江水体属于()水体。[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研]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地表水环境质景标准》(GB 3838—2002)适用于全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其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以及改善地表水质量和促进生产。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①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②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③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④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⑤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 3对于某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口进行的监测属于()。[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研] A.监视性监测 B.特定目的监测 C.研究性监测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第二章 2. 答:监测方案的制定: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 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1)对照断面: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控制断面: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1000 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 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 米以外处,了解 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当水面宽≤ 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 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 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 时,只在水面下0.5m 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 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 时,在水面下0.5m 和河底以上0.5m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 处、河底以 上0.5m 处及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答:(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 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 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 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 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 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 缩;共存组分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6.答:预处理方案: 取一份水样,加适量的硫酸和5%的高锰酸钾溶液,混均加热煮沸、冷却,滴 加盐酸羟胺溶液破坏过量的高锰酸钾,加适量的EDTA 掩蔽铜等共存离子的干扰, 再加入双硫腙试剂,可以测定汞。 另取一份水样,加硫酸和硝酸溶液消解后,分成几份,分别加新亚铜灵试剂, 用分光光度法测铜的含量;加双硫腙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铅的含量。 另取一份水样,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常压蒸馏,蒸馏液用氨基安替吡林分光光 度法测定酚 8. 答: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挥发酚时,如果含量低, 则经预蒸馏分离后,需再用三氯甲烷萃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六六六、DDT 时, 需用石油醚萃取。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

第一章 (2)按监测目的分类 ①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批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②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 (1)污染事故监测 (2)仲裁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 3.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士壤监测、固体版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澜、光监测卫生(病原体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对一定体重和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的最小细菌数和毒素量。 第二章 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酚、总氰化物、硫化物、氨氨、氟化物、磷酸

盐、甲醛、苯胺类、硝基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铜、总锌、总锰、彩色显影剂、显影剂及氧化物总量、元素磷、有机磷农药、乐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五氧酚及五氯酚钠、可吸附有机卤化物、三氧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氯苯、邻二氯苯、对二氧苯、对硝基氯苯、2,4-二硝基氯苯、苯酚、间甲酚、2,4一二氧酚、2,4,6- 三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丙烯腈、总硒、粪大肠菌群。总余氯、总有机碳。 3.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p42断面名词解释、应用)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市成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如饮用水源地及与其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风景游览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 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 一、水体和水体污染 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监测目的: (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6)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项目 废(污)水监测项目: 第一类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A层次方法: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 B层次方法:统一方法; C层次方法:等效方法。 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查 1.基础资料的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及农田灌溉排水情况、化肥和农药施用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 2.实地调查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1.布设原则 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代表性环境信息。尽量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直河段。尽量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2.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课后答案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课后答案 展开全文 导语: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已发布,精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如下,欢迎大家点击查看!更多考试动态|考试大纲|模拟试题|历年真题请关注精弘考研网。 本书是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5版)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5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从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并对之做了详尽的解析。所选考研真题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注意: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第一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分类★★★ 1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及过程(见表1-1-1) 表1-1-1 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及过程 2环境监测的分类(见表1-1-2) 表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考点二: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环境监测的发展 (1)被动监测:污染监测阶段。 (2)主动监测:环境监测阶段,或称目的监测阶段。(3)自动监测:污染防治监测阶段。 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见表1-1-3) 表1-1-3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3监测技术概述 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4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见表1-1-4) 表1-1-4 环境优先污染物 考点三:环境标准★★★ 1中国环境标准体系(见表1-1-5) 表1-1-5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 2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关系 (1)标准的定义 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制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 (2)技术法规的定义 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其有关加工和产方法,包括适用

环境监测第四版奚旦立

第二类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 pH 、色度、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 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挥发酚、总氰化物、硫化物、氨氨、氟化物、磷酸 第一章 1. 环境监测的过程 一般为:现场调查T 监测方案制定T 优化布点T 样品采集T 运送保存T 分 析测试T 数据处理T 综合评价 2. 环境监测的分类■— (2 )按监测目的分类 ①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 (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 )和环境质批监测 (所在地区的空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 ②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 (1) 污染事故监测 (2) 仲裁监测 (3) 考核验证监测 (4) 咨询服务监测 3.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士壤监测、固体版物监测生物 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澜、光监测卫生 (病原体 病毒寄生虫)监测等。 3. 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4"半数致死浓度(LG 。),半数致死量(LD 5o )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对一定体重和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的最小细菌数和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污)水及其他废物排人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人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 染。 生物型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污染物进人水体后,首先被稀释 ,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 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 自净。 2. 第一类和第二类污染物(p37要有实践能力,可以判断出哪种物质属于第一类 ) 第一类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包括总汞、烷基汞、总镉、 总铬、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