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微孔增氧对池塘水体溶氧变化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微孔增氧对养殖池塘水质及溶氧的影响

微孔增氧对养殖池塘水质及溶氧的影响

微孔增氧对养殖池塘水质及溶氧的影响
张美彦;杨星;关梅;赵飞;蒋晓红;李建光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5)012
【摘要】为探明池塘中安装微孔曝气增氧机对池塘水质、溶氧量的影响,分别对安装微孔曝气增氧机和喷水式增氧机的池塘进行水质相关指标和水体溶氧量监测.结果表明:松浦镜鲤养殖池塘中安装微孔曝气增氧机的立体增氧效果优于喷水式增氧机,尤其是对下层水体增氧效果明显,能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氢,优化养殖池塘水质.
【总页数】3页(P101-103)
【作者】张美彦;杨星;关梅;赵飞;蒋晓红;李建光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9.32
【相关文献】
1.底部微孔增氧对池塘水体溶氧变化影响研究 [J], 杨春娟
2.底部微孔增氧对池塘水体溶氧变化影响的研究 [J], 杨春娟
3.微孔管增氧和气石增氧对凡纳滨对虾室内养殖影响的比较研究 [J], 韩永望;李健;潘鲁青;刘德月
4.投饵区微孔增氧对水体溶氧含量和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 [J], 时春明;高攀;胡建勇;李林;郭江;林红喜
5.底部微孔增氧管布设距离和增氧时间对刺参养殖池塘溶氧的影响 [J], 李彬;王印庚;廖梅杰;杜佗;范瑞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池塘底部增氧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推广前景的初步研究

池塘底部增氧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推广前景的初步研究

池塘底部增氧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推广前景的初步研究胡松学;唐建华【期刊名称】《渔业信息与战略》【年(卷),期】2009(024)006【摘要】池塘底部管道微孔增氧技术是近两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中的一项养殖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实施池塘底部管道微孔增氧,改变传统的增氧方式,变一点增氧为全面增氧、上层增氧为底层增氧、动态增氧为静态增氧,大大优化了水产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同时,根据鱼、虾、蟹等养殖品种的生态习性、生长空间和食性特点等生物学特性,将这些养殖品种优化组合、合理配养,使其达到共生、互利和互补效果,使池塘生态系统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和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池塘底增氧技术在我区罗氏沼虾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并就该技术在我区水产养殖业中的推广前景提出我们的一些观点,供广大水产养殖户参考.【总页数】2页(P25-26)【作者】胡松学;唐建华【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376号龙都大厦辅楼8楼816室,邮编:310013;杭州市西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376号龙都大厦辅楼8楼816室,邮编:3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相关文献】1.海参养殖池塘底部增氧技术要点 [J], 杜萌萌;许鹏;鲁艳莉;韩志鹏2.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在海参池塘养殖中应用对比试验 [J], 骆向萍;张静;刘园园3.南美白对虾r池塘底部增氧技术示范推广 [J], 王甘翔;都月娥;杨庆;宋之琦;彭頔;马荭;沈佳健4.底部微孔增氧管布设距离和增氧时间对刺参养殖池塘溶氧的影响 [J], 李彬;王印庚;廖梅杰;杜佗;范瑞用5.广西推广池塘底部曝气增氧技术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孔管曝气增氧养鱼及冰下越冬技术的技术报告研究

微孔管曝气增氧养鱼及冰下越冬技术的技术报告研究

微孔管曝气增氧技术报告一、立项的目的和意义池塘养鱼实际上是一个封闭式的水生生态系统,一般来讲,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上是在不换水或缺少换水的情况下运行。

其水质管理主要是以少量补水和水质调控处理为主,而调控的主要内容就是增氧。

因为水中充足的溶氧,不但是水中主要养殖的水生动植物所必需的,同时水中各种生化反应也都需要氧气的参与,可以说,水中溶氧状况的好坏是影响水质的最重要指标。

因此水产工作者一直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有效增加水中溶氧的方法,从1922年第一台增氧机的问世,现在已研发出各种形式、多种规格型号的增氧机械,使得我国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然而,随着养殖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有些优质水产品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机械曝气(叶轮式、水车式、喷水式增氧机)主要是对水体上层进行增氧,难以对水体实行全方位立体式增氧,这也就制约了水产养殖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水质难以控制在适宜于水生生物生长的水平,使得水中有害物质难以去除,使得病虫害日益严重,而且随着鱼病用药的增加,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

因此,研发和应用新的增氧方法和增氧机械,对有效的改善水质,增加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进行的这项池塘微孔管曝气增氧方法及其增氧系统对我们北方地区的池塘养殖及其水生动物冰下安全越冬的实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将是增氧技术的一次革命。

二、技术特征和技术原理曝气增氧的实质是使气相中的氧向液相中转移,气相中的氧转移为液相中的溶解氧,是通过流体运动形成气液接触界面来完成的,称之为曝气扩散技术。

曝气扩散技术有两种基本形式,液相流体主运动型和气相流体主运动型。

以液相流体主运动型的曝气机械主要有叶轮式、水车式、转刷式、射流式。

其特征为:动能作用于重质液相流体运动,轻质气相流体是被动接触。

在叶轮或转刷搅动处,射流口附近产生局部连续的气液接触界面。

以气相流体主运动型的称为鼓风曝气,即由鼓风机运输气相流体,经曝气管的扩散作用,以升泡运动的方式形成气液接触界面,其技术特征是:动能作用于轻质气相运动,重质液相流体为被动接触,由升泡的上升运动产生立体连续的气液界面。

水底增氧技术对养殖的影响

水底增氧技术对养殖的影响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养殖水体溶氧的作用和意义不可谓不大,可是,我们讲增氧,通常的措施是增加表层或中上层溶氧,而对底层增氧关注比较少,其实,底层溶氧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增氧方法上应当加以重视。

一、底层溶氧的作用1.养殖水底生态需要足够的溶氧水体底层的氧化分解耗氧量大,占养殖水体总耗氧量的40%,而正常生长条件下,鱼虾及其他水生生物耗氧只占12%。

2.水底溶氧高促进物质快循环水体底层含有大量的死亡藻类、浮游动物尸体以及残饵、粪便等,有氧条件下,能加速它们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体有机物质循环。

同时,高溶氧还是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的催化剂。

在养殖中后期,调节水质,使用微生态制剂如EM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等,理论上讲,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分解水体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为什么有时候效果不好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有益菌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发挥作用,池底溶氧太低,不但活菌制剂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还会造成鱼虾缺氧,甚至死亡,所以,养殖水体充足的溶氧是推动和加速物质循环的前提。

3.水底高溶氧能使有害物质无害化底质的变化是导致水质变化的条件,良好的底质条件是水质稳定的基础,所以稳水必先改底,而改良底质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增加底层溶氧。

底层丰富的溶氧加速有害物质无害化——使氨氮下降、硫化氢消除、酸碱度稳定、化学耗氧量下降。

有资料显示,将1000g氨氧化成硝酸盐需要消耗4570g氧,在水体溶氧低于3mg/L时,硝化反应受阻,而低溶氧常常处于水体中下层,同时,溶氧下降导致CO2量上升,结果使pH下降。

4.高溶氧的水底能抵御不良气候的影响抵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突袭,需要无害化的水底,就算遭遇自然灾害袭击,也不会因水底理化因子急剧变化而形成强烈的鱼虾应激反应,那是因为水底经常性高溶氧的作用。

5.水底高溶氧能降低饲料系数许多鱼类习惯水底摄食,有资料显示:当溶氧为1.6mg/L时,罗非鱼摄食减少,饲料系数比溶氧为2.24mg/L时高一倍。

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在海参池塘养殖中应用对比试验

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在海参池塘养殖中应用对比试验

中每 1 ~2 d开 增 氧 机 一 次 , 在早晨 4 : 0 0 —5 : O O 之 间充氧 1 h左 右 ; 大 雨 后 池塘 水 质 由 于淡 水 的
注入 出现水 体 分层 现象 , 试验 池塘 在 充气 1 h后 ,
上下 水层 盐度 、 溶解 氧较 接 近 , 分层 被 打破 。
为 1 0 0元 / k g 计算 , 产值 为 3 9万 元 。对 照 池 的产 量为 2 5 5 0 k g , 单产 1 2 7 5 k g / h m , 规 格 平 均 1 1 . 2头/ k g , 产值为 2 5 . 5万 元 。试验 池 与 对 照池 养殖 海参 经济 效益 比较见 表 3 。
2 . 2 底 部 微 孔 增 氧 对 池 塘 水 体 溶 解 氧 的 影 响
气泡 与水 充分 接触 , 空 气 中的氧 气溶入 水 中 , 以达
到水 体增 氧 目的 。池塘 底部微 孔 增氧也 可 以消 除 池塘 化冰 前后 和 高温 季 节 池 塘 水质 跃 层 ( 温 度跃 层、 p H 跃层 、 盐 度跃 层 ) 现象 ; 试 验池 在 养 殖 过 程

本 次试 验地 点选 在兴 城市 徐大堡 镇 德林海 参
养 殖场 , 场 区 的池塘 条件及 水 温 、 盐度 等 指标 均满
足 此次试 验 的需 求 。 1 . 2 试 验 基 本 设 施
验 池平 均体 重 为 1 2 6 g , 日增 重 0 . 4 0 g , 成 活率 为 4 8 ; 对 照池平 均体 重 为 8 8 . 5 g , 日增重 o . 3 0 g ,
试 验表 明 , 在 有 增 氧 与 无增 氧 设 施 的情 况 下
池塘 水体 中的溶 氧存在 差异 。通 过检 测两 池塘养 殖水 体各 项指 标 见表 2 。

微孔增氧技术

微孔增氧技术

微孔增氧技术
微孔管道增氧克服了传统增氧机表面局部增氧、动态增氧效果差的缺陷,实现了全池静态深层增氧,使增氧效果明显提高。

1、监测比较:
无增氧机组,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减弱,光合作用减弱,引起水中溶氧水平的下降;
微孔增氧效率明显高于普通增氧;两小时微孔增氧后,水下100cm水层溶氧增加34.8%,溶氧增加速率是普通增氧机溶的5倍,有效提高养殖池塘底部的溶氧。

2、导致水体溶解氧不足的主要因素有:
1)温度:氧气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产动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耗氧多。

2)养殖密度:养殖动物放养密度越大,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3)有机物的分解耗氧:池中有机物越多,细菌就越活跃,这种过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进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4)无机物的氧化作用:水中存在低氧态无机物时,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

从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

5)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水草:呼吸作用耗氧大,导致水体溶解氧减少,尤其是浮游动物。

谈谈微孔增氧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

谈谈微孔增氧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

谈谈微孔增氧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摘要] 微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比较经济实用的养殖新技术,正在给池塘养殖业传统的增氧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创新。

它采用底部充气增氧方法,造成水流旋转和上下对流,将池塘底部有害气体带出水面,加快对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氧化,改善池塘水质,减少病害的发生。

微孔增氧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促进养殖品种的生长,还具有高效节能、环保低碳、安全易操作等特点,这些都为它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微孔增氧;池塘养殖;应用水体是水生动物生活的环境,优良的水体是健康养殖的根本保证。

氧气作为一项生态因子,是保证水生动物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的必需物质,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之一。

绝大多数水生生物属于广氧性生物,因此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已成为水体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池塘养殖中,由于放养比例不当;投饵、施肥不均;阴雨、闷热天气;池塘中浮游动植物的数量控制不当等多种原因往往造成池塘中溶解氧减少,一旦缺氧,池塘中含氮有机物分解或者氮化合物被硝化细菌还原而成的氨就会不断积累,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升后,就会使养殖对象中毒,摄食减少,生长缓慢,高浓度时会造成死亡。

池塘养殖中要保持水体中必要的氧气,增氧技术就显得异常重要。

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比较经济实用的养殖新技术。

所谓“微管增氧”技术就是管道微孔增氧技术,又称纳米管增氧技术。

它是通过罗茨鼓风机与微孔管组成的池底曝气增氧设施,直接把空气中的氧输送到水层底部,能大幅度有效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一种新的增氧方式。

其装置由罗茨鼓风机,主、辅管,微孔曝气管及辅助配件组合而成,使用方法简单易行。

一、设备及其安装1.主机。

罗茨鼓风机,具有寿命长、送风压力高、送风稳定和运行可靠的特点。

2.主管道。

采用pvc管。

3.充气管道。

主要有2种。

分别是纳米曝气管和自沉式增氧管。

①纳米曝气管:新鲜空气通过曝气增氧专用风机进行加压,使曝气软管均匀扩张并达到设计值,大量微细处于烟雾飘散状态,上升速度极慢,溶氧效果显著,从而大幅度提高水中的含氧量,增加水的流动性,提高养殖密度。

投饵区微孔增氧对水体溶氧含量和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

投饵区微孔增氧对水体溶氧含量和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

2018.3池塘水体溶氧含量的变化是水体中溶氧来源和溶氧消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化对养殖对象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是水产养殖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统精养池塘中,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养殖密度和增加商品饲料投入量来实现,在养殖过程中,极易造成池塘缺氧,尤其在投饵区,鱼类大量聚集摄食时会导致投饵区水体溶氧急剧下降,从而导致鱼的摄食能力下降、摄食量减少、饲料系数增加。

针对投饵区易缺氧现状,本试验通过在池塘投饵区布设微孔增氧设备,提高了水体溶氧含量,改善了投饵区摄食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验条件与方法1.池塘条件试验用池塘位于沙湾县金沟河镇柳树沟水库旁,为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所属沙湾示范县示范企业。

选择相邻的两口池塘作为试验池塘(A)和对照池塘(B),池塘面积均为2公顷,拥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池底平坦,淤泥厚度10厘米,池深2.6米。

池塘养殖用水为地下深井水,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对照池塘和试验池塘的四周均安装微孔增氧系统,由一台功率3千瓦的罗茨鼓风机提供空气源,通过暗埋PVC 管(直径50毫米)连接塑料软管,然后将底部直径为80厘米、上部直径为60厘米、高30厘米的成品增氧盘连接塑料软管,平均每亩布设增氧盘6个。

试验池塘在投饵区铺设增氧盘共35个。

2.投放前的准备池塘清塘采用干塘法。

排干池水后曝晒池底30天,鱼种投放前15天注水30厘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清塘,用量为100千克/亩。

鱼苗放养前7天,注水至1.0米。

注水时进水口用40目聚乙烯网罩住过滤,以防野杂鱼及敌害进入池塘中。

3.鱼种投放鱼种投放规格、数量详见表1,苗种放养前用浓度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分钟。

表1池塘鱼种投喂规格及数量4.饲养管理采用正压风送式投饵机,通过管道将饲料输送至池塘中央撒料平台进行360°投饵,投料半径15米,根据池塘水质和鱼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 了增 氧 补 助 。增 氧机 开动 后 , 试 验池 和 对 照池 溶
微孑 L 增氧对池塘水 质条件 的改善作用使得薛家组试 验池和对照池 2 4 h 溶氧曲线表现出差异 。 2 . 2 对 月溶氧量 平 均值 的分析
2 . 2 . 1 孟 家组 表层
氧量都出现一定程度 的上升 ,这是增氧机的即时效 应。同时 , 使用底部微孑 L 增氧曝气盘的试验塘溶氧水 平高于使用叶轮增氧机 的对照塘 。可 以推断 , 长期使 用底部微孑 L 增氧曝气盘对水质 改善 的效果优于叶轮 增 氧机 。
测量一次 , 并记录天气变化。
1 . 5 数 据 处 理
采用办公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作 图比较分析。 本试验优先分析底部微孔增 氧和 叶轮增氧作用 的差 异性 , 参考水质因素影响 , 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
以确定 底部 微孔 增氧作 用 的显著 性 。
2 试 验 结果和 分析
2 . 1 . 2 孟家 组
:、2 1 . oo 1 8 . 0 0 l 5 . ( ) o
孟家组池塘表层水体溶氧平均值见表 1 。
表 1 孟家组池塘表层水体 溶氧平均值 单位 : m g / L
池塘 6月 7月 8 月 9月
孟家西 ( 对照池 )
7 . 7 3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0 4 2 ( 2 0 1 3 ) 0 5 — 0 0 3 2 — 0 3
池塘底部微孑 L 增氧技术较早应用于虾蟹等名优 水产品养殖 , 又因其具有节能 、 较好改善底部溶氧等 作用逐渐在名特鱼类养殖上有所应用。 但在北方尤其 是大规模用于常规家鱼养殖上尚不多见 , 涉及到底部 微孔增氧机对池塘溶氧平衡 的研究较少。 本实验拟对 底 部 微 孔增 氧对 于 池 塘 溶 氧情 况 的影 响 方 面进 行 基 础性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 探讨底部微孔增氧对改善水 质、 改造底部环境 、 提高浮游植物造氧能力的作用 , 为 实 际生 产工 作提 供参 考 。
9 - 3 6
1 5 . 9 9
1 3 . 4 3
孟家东( 试验池 )
9 . 2 9
1 0 . 5 6
1 6 . 6 7
1 4 . 8 6
趔 溪9 1 2 . 0 0

根 据表 1可知 , 池塘 溶 氧在 夏 天 的 3 个 月 持 续增
0 0
6 . o o 3 . o o O . o o
长, 9 月开始 回落 。这种现象符合四季溶氧变化规律 ,
通过 对 比孟 家 东和孟 家 西 ,两 者之 间 的差 距 不大 , 但
试验池溶氧始终优于对照池 。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 , 月份之间的差异性较为显著 , 试验池和对照池之间的

图1 A组 2 4 h溶 氧变 化
2 0 c m) 6 个测定位点 ,以保证数据的丰富和数据分析 的合理性 , 减少其他因素的误差影响。底部微孔增氧 设备的鼓风机功率为 3 . 0 k W, 曝气底盘 2 0 个, 2 个池 塘 可共 用 。对 照池投 放 的叶轮 增氧 机功率 为 3 . 0 k W。
试验池为杨家北一池 , 对 照池为杨家北 四池 。从 图1 可知 ,杨家北一的全天溶氧均高于杨家北 四, 杨 家北一使用的底部微孔增氧机对整个溶氧量有提高 作用 。在 中午 1 2 : 0 0和夜 间 2 3 : 0 0试 验 池 和对 照池 均
山 西 水利旨 警
技术与应用・ 2 0 1 3年第 5期
S HANXI WA TE R RE S OURC E S
底部微孔增氧对池塘水体溶氧变化影响研究
杨春娟
( 山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2 )
[ 摘要 ] 通过在数组 水质条件和养 殖条件相 同的鱼类养殖 池塘群分 别投放 底部微孔增氧盘和叶轮增氧机 , 测
试验器材主要包括脚踏式牵 引器、 胶皮管 、 Y S I 便 携式溶解氧测量仪及水样瓶等。
1 . 2 试 验 方 法
2 . 1 对永 济 2 4 h溶 氧的 分析 对 A, B和 c三组 上 风处 、投 饵 区 和下 风处 3个
利用脚踏式牵引器进行现场采水 , 在水样瓶 中快 速测 定溶 氧量 、 温度 、 p H等 数值 , 并及 时记 录 。 使用 Y S I 便携式溶解氧测量仪测定溶氧需先进 行 自动校正 , 测量水体溶氧时需不断晃动探头保持膜 电极感 应 的持 续性 , 直 到 屏幕 数 值 稳 定 不 变 , 记 录溶 氧量 。
1 试 验材 料和 方法
1 . 1 试 验 器材
1 . 4 数据 采集 原则
选 择在每 月 中旬天 晴有 风时 , 9 : 0 0 - - 1 0 : 0 0之 间采
集单月溶氧数据 。在月份数据的对比上 , 尽量排除阴
天和风速的影响 , 使数据具有可 比性。 永济 6 —9月的 表层 、 底层 6 个位点 2 4 h 溶 氧量全天监测 , 每隔 2 h
1 _ 3 测量 点 分布情 况
位点的数据求平均值 , 以测量时间为横轴 , 溶氧量 为
纵轴 作折 线 图。
2 . 1 . 1 杨 家组


永济养殖场有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试验池和对照池 , 分别是 A组 杨家北一和杨家北四, B组孟家西和孟家东 , C组薛家
北 和薛 家南 。 每个 池塘选 择 表层 、 底 层 的上 风处 , 投饵 区 附近 、 下 风 处 的表 层 ( 水 面下 2 0 c m) 和底层 ( 距 底
量 池塘溶氧量以 及2 4 h 溶氧量监测, 来 研究 底部微孔增氧方式 对池 塘溶氧分布、变 化以 及短期和长 期的 影
响, 试验结果准确验证 了底部微 孔增氧对池塘水体溶氧改善 的优势效果。 [ 关键词 ] 池塘 ; 微孔增氧 ; 底质 ; 溶氧 一
[ 中图分类号 ] ¥ 9 6 4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