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古董在骗局中泛滥
古玩市场调查之浅见

古玩市场调查之浅见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间收藏呈爆发态势。
一浪高过一浪的收藏热潮席卷中华大地,参与人数之多前所未有,注入资金之多前所未有,成交价格屡破纪录前所未有。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收藏行列,但问题也就相应而生。
利用半年时间,我对多个城市的古玩市场和收藏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赝品泛滥在各地古玩市场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误假为真和误真为假的事说来不计其数。
尤其是赝品的陷阱随处可见。
当你步入古玩市场后,你会发现,这里的摊贩常常把假的东西当真的卖,把破东西当国宝卖,把新东西当古玩卖,以此来坑害买家。
目前古玩市场上流通的各类藏品绝大多数是赝品,真古玩不多,初步抽样调查发现:古玩市场的古玩,95%以上是赝品,许多古玩店,几乎没有古玩,店里陈设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赝品。
买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入陷阱。
当然,到这来交学费的自然少不了,这里的商贩以赝充真、以劣充优的事屡见不鲜。
我调查到的收藏者中没买过赝品上过当的人几乎没有,有的损失惨重。
一位企业老板花了七百多万元购买了五六十件现当代名家字画,结果鉴定下来只有3件字画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这位藏家为眼力不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古玩市场有个潜规则,买货全凭自己的眼力,就是买了假货,也就是所谓的打了眼也只能自认倒霉,不存在退货和赔偿问题。
有的古玩市场干脆把这个潜规则写到了市场的显眼位置,似乎《消法》在古玩市场都失去了效力。
古玩市场上的商贩为了推销赝品往往会编织一个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曲折的经历,以此让买家上当受骗。
如有的商贩为了推销他的古字画或古瓷器,会对买家说,这件“名家”作品是祖上传下来的,是家里的“宝贝”,由于家里有人生病或小孩要出国留学,急需用钱,迫不得已拿到市场上来卖,买家一旦信以为真,那就要上当付学费了。
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件事:一位在收藏圈子里很有威望的人,是位退休教师,大家都很尊重他,有位教育界年轻的收藏者到他那里要买一枚很珍贵的古钱,但对它存在一些疑问,老者信誓旦旦,说:我们都是教育界的,假了我包退。
文物诈骗案例分析报告

文物诈骗案例分析报告文物诈骗案例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背景的不断提升,文物市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然而,在此过程中,文物诈骗案件也屡屡发生。
本文将分析一起文物诈骗案例,以期对于相关人士提醒与预防。
该案件发生在我国某城市,案件中的主要犯罪嫌疑人为李某。
李某是该城市的一名职员,他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伪造了一批文物。
在2018年,他通过互联网将这批假冒文物进行销售,并成功骗取了十多个买家的资金,共计100余万元。
这些买家一直以为自己买到了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买到了一些伪造品。
在分析这起案件时,我们发现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李某利用了自己的工作便利,伪造了文物并伪造了相关鉴定证书与资料,使得这些假冒文物看上去更具说服力。
其次,由于文物市场的复杂性,买家一般都对文物的鉴别不是很了解,所以很容易被这些伪造品所迷惑。
再次,互联网的普及和方便性,使得这些文物诈骗活动得以更加隐蔽进行,而且嫌疑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销售,增大了被抓捕的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文物诈骗的打击与预防。
首先,建立完善的文物鉴定机构与系统,使得文物的鉴别更加准确和可靠。
其次,加强对于互联网文物交易平台的监管,要求平台方严格审核卖家的资质与商品的真实性。
同时,设立相应的投诉渠道,加大对于文物诈骗的打击力度。
此外,对于买家而言,也要加强对于文物市场的了解与学习,增加购买文物时的慎重。
通过对于这个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物诈骗犯罪的特点与危害,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可能的预防措施。
当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以期全面打击文物诈骗犯罪,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珍贵文物。
“古董”大骗局,看看你是怎么被骗的?

“古董”大骗局,看看你是怎么被骗的?1、玩物本身是一种乐趣,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执著于新老或者材质——如果一件东西可以仿造到以假乱真,或者说已经达到了艺术品的标准,那也是值得赏玩的。
好的仿造品一定是高手的作品,只有与高手过招,摸着石头过河,才能越走越稳。
2、艺术品市场的工作者和参与者,应当做文化的有心人,投资艺术品,不只是获取商业上的利益,也是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建立一个诚信的市场和交易机制,给收藏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参与平台。
让艺术洗去铜臭,归于艺术。
3、艺术品已沦为圈钱工具,悲哉!只因艺术品投资门槛低,不需要大量资金,谁知道这个惠天下平台会否拿咱们平头老百姓的心血积蓄低价买进、炒高增值、高价拍出,恶意圈钱!4、诈骗公司会跟客户说鉴定不到代的就不用钱,到代的就要交鉴定费和证书费,很多客户会受此诱惑,感觉自己不会吃亏,其实这是一个漏洞,就这样,客户拿过去鉴定的藏品件件都“到代”,这样客户就会开开心心的交钱了!另一种就是会收取客户很少的鉴定费,例如五十一件,或者一百一件,这种就是靠量的,这种其实也是一个漏洞,看一眼就一百几十,所以基本上客户拿去鉴定的藏品他们每件最多看十秒,然后说是赝品!5、艺术品公司通常会打着高价收购,现金交易,买家购买的幌子把您邀约到他们公司,然后进行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只有一个结果,您需要出具一份坚定证书,或是备案登记,那么问题来了,钱谁出呢?.......当然是藏品持有人出,只要您一交钱,结果只有一个,藏品不对,有问题不到代,公司或买家不要。
这样自然而然您掉入他们设的局里面了。
6、一些正规的古董交易平台在交易之前会提前跟您讲明前期需要的费用、如何推广藏品、如何交易、怎样交易以及交易的时间等。
当然也会讲明古董出手不了的心理准备,而不是答应您肯定能出手,并不是每个藏家们的眼睛都是敏锐,还需考虑是否达到投资以及收藏的条件。
只有满足了以上这些条件,才可以安心合作。
真假小叶紫檀鉴别

真假小叶紫檀鉴别在文玩市场被药,那是家常便饭的事儿了。
玩文玩的都得做好这种吃亏的准备,很少有人能一入圈子就一帆风顺的。
毕竟这行水深得很呐!比如真假小叶紫檀鉴别,你没多掌握几招,那就是随时可能看走眼的节奏。
商家的套路一波又一波,真假小叶紫檀鉴别就更加要熟记于心了。
收藏品的意义不光是收藏小叶紫檀,很多朋友也喜欢收藏其他木类或古董。
这些收藏品,价值巨大,潜力无穷,但难免会有不解之人疑惑,这都价值在哪儿?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
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30万元。
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
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
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
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经济的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
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
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
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因此,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
明清时期的造假巅峰 假古董 假金子 假蜡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清时期的造假巅峰假古董假金子假蜡烛
导语:清朝的欺诈手段较之明朝,有过之无不及。
乾隆十二年(1747年),纪晓岚在京城一家小客店中买了支蜡烛,居然点不着,原来蜡烛是泥巴做的,仅是
清朝的欺诈手段较之明朝,有过之无不及。
乾隆十二年(1747年),纪晓岚在京城一家小客店中买了支蜡烛,居然点不着,原来蜡烛是泥巴做的,仅是外面敷了一层羊脂而已。
明清两代的中后期,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没有良性意识形态引导。
于是,社会行为失范,造假之风盛行;
这降低了人与人的信任度,带来社会的信任危机。
结果,人情淡漠,道德滑坡,欺诈成为社会的痼疾……
明清时期,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近代商品经济的萌发阶段,商品意识日渐增强,社会风气日趋浮躁,造假欺诈层出不穷,几乎达到了巅峰状态。
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名城钱塘(今杭州),明中叶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描述了其弄虚作假之风说:“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一些奸商,“又其俗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如酒搀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
”他们为了牟利,竟然毫无诚信可言。
与杭州并称“人间天堂”的苏州,不仅杭州的那些市井伎俩,种种皆有,而且,造假造得更加花哨。
时人叶权在《贤博编》说:“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
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
浒墅货席者,术尤巧。
大抵都会往来多客商可欺。
”
生活常识分享。
古玩收藏的七大误区

一藏友,年逾古稀,玩的面很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曾先后购进“大明宣德年制青花盘”一件,张大千泼彩山水画一幅。神秘地出示于我。“这件青花大盘,香港老板出两万元我都没卖,非送嘉德弄个百八十万元不可,大千的这幅画也得值个几十万元。”这真使我不仅嫉妒且佩服老人家的眼力和福气。过了一段时间,我问老人家情况如何,他沮丧地说了一句话:“咱没那发财的命,青花盘拿到嘉德一鉴定是高仿品,仿得很精。张大千那幅画我是拿到荣宝斋找人看的,也是仿品,水平还可以,够六成。”
痴迷于书本知识的玩家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他们喜爱民族的传统文化,醉生梦死地搞收藏,见着和书本上或图录上一样的“玩物”便倾囊收购,期望有一天升值回报,结果却大失所望。搞钱币的玩家都知道,声音、铜质、锈色、文字、形状大小等都是鉴定要领,缺一即要否定。而图录上只能看其大小和形状,铜质和声音是看不到和听不到的。看书只能是参考,决不能按书上的“马样”到市场上去购“好马”。
与这种想“捞一把”的玩家相反,真正玩家和收藏家却常常发现宝贝,他们从容寻觅,细细审鉴,不将赚多少钱作为先决条件,而是优先考虑其历史、文化载量的多少。
误区二:唯书本至上,照猫画虎,按图索骥
搞古玩收藏的人,一般不离开书本,特别是工具书,随时随地都要翻阅查考。历代年号,名人堂号室名,印章题款等等,都需要资料的帮助。据说明清两代光瓷器的斋名、人名和吉语款达千种之多,古代钱币更是名目繁多。古代、近现代书画名家分门别类,都是一本厚厚的大典。人们渴求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读书中享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情趣,从读书中学到了鉴别真赝的理论知识,抑或查到了自己所需资料,乐趣是无尽的。
古玩行“不保真不打假”的老规矩真的合理吗

古玩行“不保真不打假”的老规矩真的合理吗古玩行有个老规矩,“不打假不保真”这是所有古玩人都知道的规矩,但是如果碰到了较真的外行,我们是不是应该坚持?近日,还真有因为这个事情闹上官司的古玩商,今天小编给大家具体说说这个事情的缘由!花21.5万元买了两个假瓶子引发广州古玩赝品第一案该案结果或对古玩界“不保真、不打假”的交易行规产生颠覆性影响。
每当早上西关古玩城开市的时候,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路总会出现一些来这里“捡漏”的收藏爱好者。
在这个充斥赝品的市场里,这些人能否买到“老”东西,全凭自己的眼力。
根据古玩行的老规矩,古玩这东西似乎不讲究“三包”(包退、包换、包赔),也不讲究打假。
在这里,规矩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东西是真是假,全凭买方“眼力”判断。
正所谓“名利场恶善不分考世人,古玩城真假难辨考买家。
”但是,偏偏就有一个“打眼”(看走眼)了的新手向这个老行规发起了挑战,并且打起了广州古玩赝品第一案的官司。
日前,该案已经在越秀区法院立案,古玩市场的诚信问题也因此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收藏新手古玩城“打眼”发起这场赝品官司的人是深圳一位从业多年的孟姓律师,40出头,东北人,从小喜欢中国古典文化,为人豪爽,深圳法律界的朋友都称呼他“老孟”。
老孟告诉记者,他是从去年4月份才开始玩起收藏这档子事的,虽然从此着了迷,但仍算是个绝对的新手。
因为父母、姐姐都住在广州的西关,老孟经常从深圳开车来到广州荔湾区,也常常跑到西关古玩城逛古玩店。
因为是新手,他买的时候少,看的时候多,但时间长了,也认识了不少古玩商家。
2005年年初,老孟在古玩城里认识了吴某。
当时吴某在古玩城里开有铺面,主要经营瓷器,自称是全广州收藏之最,有近30年的古董收藏经历和多年古玩经营经验,还是荔湾区收藏家协会会员,鉴赏能力颇高。
一来二往,两人熟悉了起来,吴某曾经多次帮着老孟鉴别瓷器,遇到老孟“打眼”的时候,他还帮着找卖主退货。
期间,吴某告诉老孟,他摆在铺面上的东西一般都是低档货,新的多,老的少,家中才有真品和一些精品。
古董市场的陷阱

PO P LR U BU
维普资讯
商界
秘】 ● I 【
瓣l叠I 二
画和当代名家书画作品,大部分都是假 货 ,地 摊上 的货品 则10 0 %是假的 。而 在高额利润和暴利的驱使下,五花八门 的古陶瓷赝 品烧 制得 如火 如荼 ,其范围 之广 ,规模 大,数量 多,品种 丰富,水
意风格 ,破绽较为 明显 。但有些则完全 凭空臆造 ,假借名 人,不管其书 画风格
烤熟放入红褐色的溶液 中做假土沁,用
假古董 的背后
仿 古瓷 器 以假 乱真 。其主 要 手法 有:把新制的瓷器 打破 ,再用 古代 的锔
火烧 的方法制做假水沁等 。 青铜 器造 假 有 “ 法 ” 。有位 资 四 深的收藏家依据 自己多年收藏青铜器 的 阅历 ,揭秘 目前 青 铜器 造假 的 四种 方
饰 ,后来刻上 了花 ,雕刻细致入微 。三
是残器凑整器 。在市场上 ,有些器型古 怪 的东西 ,很可 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
~
编辑:杨 力
翻模技术制造 出假 古瓷,让一些 专家也
难 以区 分 出 真 伪 。
书 画市 场 鱼龙 混杂 。书画 作伪 的 方法基本 可归结为两大类 :其一是完全
夜暴 富,甚至总想拣个 “ ”,这种 漏 以,收藏古董最重要 的就是,要有一颗
仿制 的瓷身拼接后再烧成完整的瓷器 以 冒充 古瓷 ;将无纹饰的古代素瓷加上彩
绘重新烧制, 以冒充 “ 斗彩 ”古瓷;更 有甚者则运用电脑 三维扫描技术、硅胶
侥幸心理会给作伪者提供可趁之机 。所
平常心 。
因埋 藏地 下 岁 月长 而形 成 “ ”— — 即 沁
拍卖 场上 有 猫腻 。拍卖 会 一位 人 士 透露 ,职业炒 家 只 需交 几万 元 的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董造假、字画仿冒,古已有之。
东晋时,康昕仿冒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连他儿子王献之也辨认不出来;宋朝皇帝宋徽宗喜欢造假,仿制了一大批商代的青铜兵器,摆在宫廷里,乐此不疲。
在古董斑驳的纹理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的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但可怜的人类却只会用金钱去衡量它。
字画、青铜、金石、瓷器,每一件古董背后,都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而每一件仿冒品背后,都是机关算尽的机巧和匪夷所思的圈套。
而本来一文不值的东西,精心涂抹一番,就可以价值连城;巨大的利益,令无数人铤而走险,更有一些家族,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在这个晦暗不明、凶险万状的江湖上营生。
北京城琉璃厂许多古董店,有的靠家传的鉴宝书混饭吃,青铜玉器、字画金石一眼就断得出真伪说得出渊源传承,靠绝活过着平静而滋润的日子。
有的被带进做梦都想不到的阴谋中,传说、双簧、欺诈、挖坑、下套、布局、珍宝、黑白道、编排、命运。
北京一家拍卖公司精心组织的一场拍卖被北京市文物局紧急喝止,4件总估价超过7000万元的“国宝”将被拍卖。
经过文物部门专家鉴定后,4件“国宝”中有3件为赝品。
在之前举行的专家论证会上,很多专家都认为是真品。
拍卖公司不是第一个受骗者,也绝不是最后一个,类似
的“古董骗局”不断上演,学者、富豪、贪官都上当。
张五常在美国广为人知不是他的经济学成就,而是一起“假古董案”与他有牵连,该事件让这位经济学者颇为难堪。
有人到张五常在美国开设的古董店以约17500港元购买一个唐朝陶瓷茶壶及一块明朝瓷砖,但不久两家国际知名机构均断定“古董”不足一百年历史。
事后,该古董店股东之一的张五常表示有关古董被人“做手脚”。
最终,古董店向曾在该店购买物品的顾客做出赔偿,金额在10万至20万美元之间,并向政府支付35万美元作罚款及诉讼费。
国内一些爱好收藏古董的富豪损失更为惨重。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叶佩兰,这位71岁的老人是中国瓷器鉴别最权威的人。
曾经有个深圳的女士找到叶佩兰,她丈夫是一个搞房地产的大老板,喜欢搞古董收藏,收来的“古董”堆得他的楼房里到处都是,前后花了1000多万元。
夫妻俩为此发生争吵,以致妻子把他轰出家门,并通知公司财务,非正经业务,绝不能再支钱给他。
为了平息家庭矛盾,这位妻子只好求助于叶佩兰,鉴定那些古董的真伪。
叶佩兰一到深圳,这位老板就指挥着人把藏品一个个往她眼前的桌上搬,叶佩兰说:二三百件瓷器全是高仿真的赝品,毫无收藏价值。
还有一位全国“500强”的企业家。
他的藏品,瓷器、玉器、铜佛、石佛、玉佛……多达上万件。
他的初衷是想把散
落在民间的文物古董收集起来搞个博物馆。
请来故宫专家鉴定后,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假的。
其中许多瓷器是由叶佩兰鉴定的,几百件瓷器找不出一件像样的真可谓损失惨重。
家有财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一位南方人曾特意来北京找到叶佩兰,揣着一件“汝窑洗”寻求鉴定。
叶佩兰看过他的“汝窑洗”后没说什么,周围的人快言快语,都说他的东西不对。
这位收藏者精神受了很大刺激,据说他是准备等把那件“汝窑洗”卖了给女儿买嫁妆,但梦想就此破灭。
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安徽省阜阳市原市长肖作新等贪官的赃物拍卖会上,超过大半的古玩字画证实都是赝品。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利用古董一夜暴富的神话就比比皆是:什么一个乡下老太喂鸡用的家什被懂行的人意外发现,一看是哪一朝代的古董了;什么废品堆里意外发现非常值钱的古籍或字帖等等。
古董收藏的初衷是把玩和欣赏,但现在却成为股票一样的投资渠道,成为许多人赖以发财的方式。
随着收藏热带来各地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如火如荼,“发财梦”通过现代传媒无限夸大。
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罗晰月主创了“艺术品投资”及其周末版“鉴宝”,她开始做“艺术品投资”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个边缘题材,并不看好。
三年后推出了有观众参与的《鉴宝》,节目一出来收视率就进入了前三名,效果非常好。
王刚疯狂炒作古董,赵忠祥的古董价值5个亿。
如同“选秀”的泛滥一样,各家电视台纷纷上马所谓
的“收藏鉴宝类节目”: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吉林卫视《找你》、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凤凰卫视《投资收藏》、天津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艺术玩家》、浙江电视台《宝藏》……节目中,主持人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渲染文物值多少钱,还要问其主人当时是多少钱买的,对方一说只花很少几个钱,引来一片羡慕。
节目的过分夸张对当下的好古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些专家们为假古董拍照、发表评论、写序,是自身水平不够,不能判断玉的真假,还是利益链条上的演员。
有一个奇石收藏协会的副会长,有一块几十元的赝品石头,节目组把他请去当作专家,自己给自己的石头估了100多万元,事后还真给人买走了,1个月后,买家来算账,说是假的,要求退钱,以诈骗罪将副会长告入狱中,最后副会长在狱中自杀。
如果说人类本能的贪婪是罪恶根源,那层出不穷“鉴宝”类节目则扮演了不光彩的“皮条客”。
一对知名的歌唱家夫妇担任节目嘉宾,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们结婚时收藏到的两把紫檀木椅子的故事,这两把椅子被专家估价5万元。
节目录制结束后,一位中年男人说他才是这两把紫檀木椅子的真正主人,1996年买的时候就花了18000元。
后来才知道,这两把紫檀木椅子的确是那位男子的。
而歌唱家是名人,于是“鉴宝”节目以他们为主角编写了收藏故事。
节目中还曾出现过一幅吴作人《牧牛图》,被专家现场
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
后来,吴作人的妻子、著名书画家萧淑芳,萧淑芳的关门弟子、画家曲赫东,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法人代表、吴作人的女婿商玉生均认为该画是伪作。
此事在收藏界引起巨大反响。
专家为一套赝品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
仿造水平仅比地摊货略强,竟被认为是真品,让人大跌眼镜。
北京一位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被一家著名的电视台请去他们的收藏节目做嘉宾,但是去之前他们要求到那里估价的时候必须得说11万,其实那件东西,也就值三五万,就拒绝了他们。
他的一位同行被邀参加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上节目前曾被暗示要把一张在拍卖会上估价10万元的字画估出70万元的价格。
这种做法干扰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助长了老百姓的投机、暴富心理。
既然是…鉴宝‟,那就要一定是…宝‟,类似节目办得太多了民间哪有多少…国宝‟啊?不少电视台节目上卫星,外国人看到这么随便会做何感想?不管什么…宝‟,都要让观众猜,轮流猜,反复猜,观众哪懂什么价格?忽悠就是欺骗,成心把人们对文物的注意力吸引到金钱上来。
”很多当代的画家和书法家,其作品价钱逐年下跌,如果一年前有人按当时的市价买入的画作,一年后按当时的价钱卖就不会有人理睬。
现在股票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都反复强调“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有的还在屏幕下方打出上述字样。
而反观各电视台的
收藏“鉴宝节目”,则从来没有此类提示。
电视上各种所谓的“文物专家”泛滥,中国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赝品和缺乏职业操守的各种“专家”,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
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假货;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真货;还有一类专家声誉卓著、著作等身,但搞的是纯理论,明明不懂鉴定,还要去搞鉴定;更有的专家,以开证书为荣,以赚钱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