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经-致家长:不要做这3种父母,以为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

合集下载

【父母学堂】四类最容易毁掉孩子前途的妈妈,第一条很多人都中了!

【父母学堂】四类最容易毁掉孩子前途的妈妈,第一条很多人都中了!

【父母学堂】四类最容易毁掉孩子前途的妈妈,第一条很多人都
中了!
1电子妈妈
所谓电子妈妈就是每天沉迷于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妈妈,有点空闲时间,刷个微博上个微信,再看个综艺节目,追个电视剧。

把时间都用在了这些事情上面,那有时间和孩子做个游戏,进行一下亲子阅读,走进自然感受一下呢。

不仅失去了很多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孩子也沉迷于电子产品,不爱和别人交流等。

妈妈们不再是单身少女自由自在了,有些时间少玩点电子产品,多陪陪孩子。

2苛刻妈妈
有的妈妈总是要把孩子向完美的地步发展,学习要好,还要会很多特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琴棋书画、外加武术恨不得样样都精通,结果是哪一样都没做好。

孩子喜欢自由自在,父母在约束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自由,要不然不仅培养不出全能人才,还可能不受自家孩子的喜欢。

3攀比妈妈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有的妈妈也从不说自家孩子不好,但总是表扬别人家的孩子优秀。

这种做法不仅会让孩子反感还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最大的开发出孩子身上的潜力。

4谦虚妈妈
谦虚妈妈容易压抑孩子的天性,有时候家里来个客人,孩子就会比较兴奋,爱表演一下自己的“拿手绝活”,有时候太活波了,有时候也不免出差错,客人夸奖孩子,而妈妈总会“谦虚”的否认,再指责一下孩子就是人来疯。

其实,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比大人还强,好与坏的界限分的很明确,经常对孩子“谦虚”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对此反感也可能会自暴自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育儿知识-为人父母 决不可碰的那些底线

育儿知识-为人父母 决不可碰的那些底线

为人父母决不可碰的那些底线'在育儿的问题上,不同的人可能用的方式并不一样。

有些育儿底线爸妈们是不能触碰的,如果触碰了这些底线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那么在育儿过程中,哪些底线不能触碰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犯错。

但是有些爸妈对孩子要求过高,总觉得孩子不如人意,所以总喜欢去苛责孩子,责骂孩子笨。

孩子们对爸妈的评价是非常在意的,如果爸妈老是批评孩子,那么孩子们就会变得自卑,没有自信,甚至会真的觉得自己很笨。

难道爸妈们想要有个笨孩子吗?如果不是,那么请尊重孩子,别攻击孩子。

爸妈们在责备孩子时往往忘记了场合:在人多的地方爸妈们责骂孩子,孩子朋友在场时爸妈责骂孩子。

孩子们也是有尊严的,爸妈们如果教育孩子时伤了孩子的自尊,那么孩子们不仅不会听爸妈的话,甚至还可能对爸妈产生敌意。

所以爸妈们责骂孩子时,记得看场合,不要乱骂孩子。

孩子们有时候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而爸妈们却喜欢揭开宝宝们的伤疤,甚至在别人面前谈笑宝宝们的糗事。

宝宝们不恨爸妈才怪呢!爸妈们都喜欢孩子长的好看,惹人爱。

但是人的长相主要受遗传的影响,如果爸妈自己长的不好看,那又有什么理由去嫌弃孩子的长相呢?所以千万不要在孩子的长相上纠结。

因为如果爸妈公开表示孩子长的丑,那丢脸的不仅是孩子,当然还有爸妈自己。

现在孩子们过年都会有很多的压岁钱,而爸妈们总是以孩子还小作为私吞孩子压岁钱的理由。

孩子们虽然无法自己管理财务,但是爸妈们可以给孩子开个账户,把孩子的钱给他们存起来,或给孩子小额金钱,让孩子学会自己理财。

如果爸妈占有孩子的钱,孩子们就无法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也会失去对父母的信心,因为爸妈老是占有他们的钱。

'。

不配当父亲的几种行为

不配当父亲的几种行为

不配当父亲的几种行为作为一个父亲,我们需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有些父亲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和压力。

下面我将列举出不配当父亲的几种行为。

第一种行为是不关心孩子的生活。

有些父亲只顾自己的工作和娱乐,很少关心孩子的生活,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和朋友圈子,也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想法。

这样的父亲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也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第二种行为是不尊重孩子的感受。

有些父亲只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管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甚至会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样的父亲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和不被尊重,也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第三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言行。

有些父亲会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比如承诺带孩子出去玩却一拖再拖,或者承诺给孩子买礼物却一直没有兑现。

这样的父亲会让孩子失去信任和依赖,也会让孩子感到失望和沮丧。

第四种行为是不关心孩子的教育。

有些父亲只顾自己的事业和利益,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不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也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培养。

这样的父亲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和不被重视。

第五种行为是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有些父亲会过分干涉孩子的隐私,比如查看孩子的手机和电脑,或者在孩子的朋友圈里留言和评论。

这样的父亲会让孩子感到被侵犯和不被尊重,也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以上就是不配当父亲的几种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会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和压力。

作为一个父亲,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做到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负责任、关心教育和尊重隐私,为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

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

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和引路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有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他们的孩子。

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甚至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理和情感伤害。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六种只会毁坏孩子的父母类型。

1. 过于严厉的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往往非常苛刻,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异常高,对孩子不断施加压力。

他们往往用指责和批评取代鼓励和赞赏,让孩子在压力下感到沮丧和无助。

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甚至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 过度宠溺的父母与过于严厉的父母相反,过度宠溺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界限和纪律要求。

他们过于溺爱孩子,无视他们的过错和错误行为。

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自私、骄纵,无法应对挫折和困难。

他们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和责任心,对于未来的挑战缺乏应对的能力。

3. 控制欲过强的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他们总是插手孩子的事务,无法给予孩子发展和成长的空间。

他们可能过度保护孩子,不让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过度的控制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在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和做出自主的决策。

4. 漠视孩子感受的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没有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和关心。

他们可能对孩子的感受缺乏理解和重视,使孩子感到被忽视和无助。

这种冷漠和缺乏情感连结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成人后可能出现情感上的问题。

5. 过度比较的父母有些父母总是把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给予他们的评价和奖励立足于与其他孩子的对比。

这种过度比较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自我负面评价,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对竞争感到压力,害怕失败,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6. 缺乏时间和参与的父母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和其他事务,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关注。

他们缺乏陪伴孩子的时间,无法参与到他们的生活和成长中去。

育儿心经-孩子,老师不欠你的!(家长读给孩子听)

育儿心经-孩子,老师不欠你的!(家长读给孩子听)

孩子,老师不欠你的!(家长读给孩子听)很多孩子怕老师,因为不喜欢被老师批评,也不喜欢被老师管教。

每次犯错被罚后,总会跟父母诉苦,说老师不喜欢他,总是针对他。

如果家长不了解情况,真的不分青红皂白冤枉了老师,那才是害了孩子。

老师教育孩子,是出于对教育的希望和对孩子的爱。

对于孩子,老师只有谆谆教导,而没有亏欠。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孩子,希望你能理解老师的一番心意,以及殷切期望。

1老师为你好才会对你严格孩子,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老师,你是想要一个严厉的,脾气不好,但教得很好的老师,还是一个温柔的,脾气很好,但教得不好的老师呢?事实证明,选择了后者的孩子都希望可以重新选择,遇上一个严厉的老师。

一位教师朋友跟我分享了她的经历。

她脾气有点暴躁,对待学生尤其严格,刚刚接手现在的班级时,孩子都怕她。

她甚至知道孩子在背后给她起了什么绰号。

一年后,全班的语文平均分有了明显提高,孩子们虽然还是不喜欢这个老师,但表现得越来越好了。

一个成绩进步最大的女孩子对她说:“老师,你比上一个语文老师好太多了。

”“以前那个老师很温柔,可上课不管课堂纪律,我们不做作业也不罚,所以我们就不想学了。

”“现在我们不敢不做作业了,也不敢偷懒了,才发现原来想考好很简单。

”有出息的孩子,才会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严厉。

爱用功的孩子,才会珍惜老师的每次严厉教育。

“严师出高徒”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智慧,只有老师对学生严厉,学生才能真正学好。

严厉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它是老师负责任、爱学生的具体表现。

一位过于温柔的老师,手上无戒尺,眼中无希望,他的教育无法直达孩子的心灵。

正如《人民日报》的文章所言,只有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才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2被老师批评也是一种幸福墨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弟子时,他自有一套方法。

耕柱子上课走神,墨子独独批评了他。

耕柱子不满,抱怨老师为什么不批评其他同学。

墨子反问:“如果你要赶马或者牛上太行山,你选择马还是牛。

老师不欢迎这五类家长

老师不欢迎这五类家长

龙源期刊网 老师不欢迎这五类家长作者:林玟莹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21期孩子上学后,家长与老师打交道增多了。

其中,有5类家长最不受老师欢迎,他们的表现不仅让老师反感,还可能影响孩子身心发展。

溺爱型。

这类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咳嗽几声就请病假;除了学习,任何劳动都不让孩子做;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钱,包庇孩子的错误。

这会导致孩子懒散、知错不改,老师的教育也前功尽弃。

炫富型。

有的家长会在老师面前炫富,“我家有好几套别墅,有空您来坐坐”“我最近又开了新公司,收入又提高了一大截”……这可能让老师觉得,自己被看低了,家长也根本不是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的。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可能耳濡目染。

摆权型。

这类家长往往会当着孩子的面,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地位或与某位领导关系亲近,让老师多照顾一下自家孩子。

这反倒会引起老师反感,还可能让孩子很没面子。

无理取闹型。

这类家长喜欢当着老师的面教育自家孩子,埋怨其他孩子,“委婉”地向老师提建议,“善意”地指出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合理。

家长这样无理取闹、不讲方法、不问前因后果、不顾及孩子和老师感受,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当然,家长不是不可以给老师和学校提意见,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闻不问型。

有的家长从不与老师联系,好像把孩子送进学校,全是老师的责任。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

”如果放任自流,良田也会成为荒地。

建议这类家长加强主动性,通过与老师的联系,获得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孩子动态。

(摘自《生命时报》林玟莹/文)。

育儿心经-这3件事,请父母千万别做,别让你的爱变成害!

育儿心经-这3件事,请父母千万别做,别让你的爱变成害!
即便如此,李双江夫妇还告诉他,没关系,父母会帮你搞定一切。
事实证明,每一个走上绝路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作为的父母。
如果在李天一第一次犯错的时候,父母能给予他严厉的教育,而不是包庇和纵容,也许李天一就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了。
有句话说得好,你舍不得教育孩子,社会迟早会替你教育他。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会将孩子一步一步推向深渊。
一味地给予孩子物质享受,只会养成孩子的攀比心,对于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就算家境还不错,你也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他想要什么就满足他,这样不是爱,最终只会害了他。
3
包容孩子一切过错
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会越来过错,一味地纵容孩子犯错。
其实,小孩子有时候调皮犯错情有可原,毕竟谁都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
他把女儿送去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在她提出想去加拿大留学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几十年攒下来的300万积蓄。
说好每年给女儿汇30万过去的,不够再加,银行卡由他先保管着。
可没想到,女儿出国一周他发现银行卡不见了,原来是女儿偷走了银行卡并且改了密码,将钱全部转走。
女儿没有去学校报道,而是每天吃喝玩乐,买奢侈品炫耀自己。
他想劝女儿回头,却反被她拉黑,几番周折寻找女儿无果后,这位父亲删掉了所有微博,表示“就当没有生过这个女儿”。
只剩下微博简介那句话,“把她宠大了,就把我撇开了。”
很显然,造成这样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他想弥补女儿,一味想着要富养女儿,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可最终她变得越来越奢侈,越来越叛逆。
但是如果父母不论孩子犯了什么错,不管过错是大还是小,都一味地包容孩子的过错,根本没有原则可言。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做事就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会考虑后果。

老师最讨厌的三种家长

老师最讨厌的三种家长

老师最讨厌的三种家长养孩子不易,天天在家里带孩子的妈妈们是深有体会。

在家里的时候,巴不得孩子快快长大,早点把他送进幼儿园。

真的到了上学的时候,又忍不住地担心宝宝,不知道宝宝在幼儿园适应的如何。

家长的不放心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关心会引起老师的反感,甚至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印象。

我的一位朋友是幼儿园老师,她向我吐槽了几类她觉得很奇葩的家长,不仅自己意识不到错误,还会怪幼儿园管理不当。

连带着他们的孩子都不怎么敢管了,生怕惹上麻烦。

爸妈们对应着以下几点,看看你们在不在其中!一、小题大做、不信任近些年因为幼儿园负面的新闻频频传来,所以有很多家长对幼儿园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

甚至对老师也过度警惕。

孩子手上有个口子,老师都已经处理过了,但放学的时候大发雷霆,对老师不依不饶,一口咬定没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非得找园长要个说法,与幼儿园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差。

二、过度紧张、焦虑进幼儿园后不仅孩子会患上“分离焦虑症”,有些家长也会得上。

放学的时候直接拽着老师问个不停,询问自己宝宝上课时候的状况,宝宝在幼儿园的时候也会用微信“轰炸”老师。

一会儿问老师,“我家宝宝乖不乖,有好好上课吗?”。

一会儿问老师“我家宝宝有些挑食,今天中午吃饭了吗?”。

又过了会儿,“老师我家宝宝午睡怎么样,睡得好不好?”永远都有问题,不断地向老师要照片、要视频,整个家长群都是她在刷屏。

三、漫不经心有些家长觉得既然我花了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为了幼儿园里有个人可以代替我管他,其他的事我都不用操心了。

所以基本上老师有事都找不到他,活动也经常迟到或者不出席。

同时对待老师布置的任务,提出的建议通通都是嘴上答应,但就是行动上没有积极配合。

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老师对于孩子的态度,家长都不重视孩子,怎么要求一点血缘关系没有的老师去重视你的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家长:不要做这3种父母,以为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为人父母,都是用全身心的爱来对待孩子,但是也要注意过犹不及。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爱孩子,结果无意间却害了孩子。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做这三种父母。

1
过度宠爱孩子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倾其所有给孩子最好的宠爱。

宠爱孩子本身没有错,但宠爱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溺爱。

而溺爱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一种伤害。

被溺爱的孩子容易依赖父母
如果父母过分宠爱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依赖爸爸妈妈。

孩子长大后,就很难独立生活,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被溺爱的孩子没有责任心
在父母这种溺爱的教养方式上,很容易把孩子培养成冷漠无情,自私又缺乏责任感的“问题”孩子。

即便成年后,也很难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继而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被溺爱的孩子没有教养
不懂得尊重他人,是被宠坏孩子的典型特征。

被溺爱的孩子,会为了自己的目的忽视别人,摆布别人,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满足自己就可以了。

而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是注定走不了多远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感觉而腐化堕
落。

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了最坏的特点和行为了。


溺爱是一种反爱,它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很多生活能力,养成不良的性格习惯。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父母的过度宠爱,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家长不可能满足孩子一辈子,也无法照顾孩子一辈子。

一味地宠溺孩子,只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这是一种对孩子未来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各位家长请不要过度宠爱孩子,爱孩子要有分寸。

既要爱孩子,又要严格要求孩子,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2
拿孩子进行攀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喜欢攀比。

你的孩子成绩怎样,那我的孩子绝对不能落后;你的孩子上了补习班,那我的孩子也要上补习班……
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孩子努力学习,取得进步。

然而这种不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而盲目攀比的行为,最后只能是害了孩子。

曾看过一则外国故事,故事中的小男孩经常被父母拿来攀比,他的爸妈总是喜欢用比较的方式来教育他。

小男孩考试考差了,父母会说:“你简直白活了,看看你的成绩,真让我为你感到难过。

你看看隔壁的小孩和你念同一年级,人家考了一百分。


小男孩的学校举行游园会,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孩子们为家长表演了一场舞台剧。

隔壁家的孩子是主角,打扮成王子站在舞台中央,而小男孩则扮演一位端水的仆人。

而且由于紧张,小男孩还在舞台上摔了一跤,惹得家长们哄堂大笑。

回到家以后,小男孩的父亲开始责骂他:“你怎么搞的?看看隔壁家的孩子是王子,而你呢,是仆人,还在大庭广众下摔了,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为什么就不能学学人家?”
在父亲的责骂声中,小男孩脸色惨白地缩在椅子上,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杀死隔壁家的孩子,没有他,爸爸就不会再骂自己了。

两天后,小男孩偷了爸爸的手枪,在学校里打死了隔壁家的孩子。

悲剧发生后,小男孩的父母悲痛不已,他父亲说:“我是爱孩子的呀,比较也是为了让他进步啊!”
当悲剧发生了,许多父母才追悔莫及,殊不知自己经常拿孩子进行攀比,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脆弱的自尊心。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父母老是拿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是一种盲目的教育心态。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挫折感,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

父母总是强调孩子比别人差,会使孩子经常自我否定,做事没有自信心,严重些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实,家长要学着欣赏孩子,不要总是拿孩子进行攀比,孩子之间是无法比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一模一样的孩子。

与其拿孩子进行攀比,不如当自己孩子的伯乐,发现这匹千里马独一无二的才华。

为人父母,若是真的爱孩子,就千万别再这样做了。

3
对孩子进行哭穷式教育
对孩子哭穷,可以说是中国式教育的一大痛点。

“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平时一定要省吃俭用。


“你今天买这个玩具,就够我一整天的工资了。


“不要老是想着买这买那的,你知道你花的钱,都是爸妈辛苦赚来的吗?”很多父母因为担忧孩子乱花钱,本着为孩子好的打算,经常会向孩子说这些话。

这些话看似是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其实暗藏着一把伤人的利剑,给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罪恶感,从而产生自卑,或者出现叛逆心理。

对孩子进行哭穷式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是不可磨灭的。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从小就是在“哭穷式”教育中长大的,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时,他就已经被迫懂事。

读书期间,别的同学光鲜亮丽,而他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穿哥哥的旧衣服。

同学们都说他穷酸,看不起他,他一直都很自卑。

他也想穿新衣服,想周末的时候能去动物园看看,可是父母老是说穷啊,没钱。

长大后,他发现家里并不是父母说的那样穷,甚至比起班级里很多孩子的家庭都要好。

可是他还是很自卑,这种自卑已经刻进骨子里。

父母对孩子哭穷,本意是让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努力上进,却让孩子心穷了一辈子。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主人公克里斯,工作失意,婚姻失败,带着儿子在大街上流浪。

处于人生最低潮的克里斯,没有向孩子抱怨、哭穷,反而是点起蜡烛为儿子洗澡。

他一直以乐观,坚强的态度,小心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最终父子俩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在逆境中追逐到了幸福。

长大后的小加德纳非常感谢父亲,他说:“我的爸爸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是最好的爸爸。


他也以父亲为目标,积极努力的生活着。

你看,不必哭穷,也可以养育出感恩、上进的孩子。

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家庭负担,而是为了让他自食其力,撑起他自己的天空。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向孩子哭穷,而是父母努力做好自己,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所以要正确教育孩子,孩子才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