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初三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学习教案

劝喻类比较点: 1、劝喻方式(fāngshì) 2、劝说的目的 3、劝说内容 4、劝说效果 5、相关的拓展延伸
第26页/共36页
第二十七页,共36页。
人物(rénwù)传记类 常见题型:
4.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甲 文(jiǎ wén)了记叙了唐雎与秦王 针锋相对的 斗争过程 。乙文记叙了 晏子用机智幽默的 语言使楚王自取其辱。
治国(zhìɡuó)类:《邹忌讽齐王纳谏》《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第31页/共36页
第三十二页,共36页。
战争类: 1、取胜的原因 2、人物形象 3、战争性质4、写作内容 山水类: 1、表达方式2、写作手法3、表达情感4、写作内容 治国类: 1、治国的道理 2、表达方式或论证方法3、写作手法4、写作内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 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第19页/共36页
第二十页,共36页。
甲段中的“本心(běnxīn)”是指
(二)翻译(fānyì)句子
翻译方法 增 删 留 换 调 补 应对策略 1、以直译为主。 2、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关键 字词的意义。 3、要译出文言句式(jù shì)的特点。 4、还要补充省略成分。
第10页/共36页
第十一页,共36页。
(三)文本理解
要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 住关键词句,从中筛选 ((sh四ā)ixu比ǎ较n)探出究题干要找的信息。
解答古文比较阅读题的关键: (1)要正确解读材料,尤其是课外文言选段一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教学设计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教学设计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能借助已学文言知识,疏通文章大意。
2、能准确解释重点词语及句子。
3、能准确理解赏析文中重点句子。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所阐明的道理(主旨)5、能按着要求分析文章的异同。
(*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见课本)(乙文)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教学过程】一、运用合作的方式疏通文意,准确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恐已暮矣何不秉烛乎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孰与昧行乎媵人持汤沃灌同舍生皆被绮绣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答:(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3)、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答:二、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探究。
(赏析句子、概括道理)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答:4、乙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三、根据要求,比较两文的异同。
5、请分析*乙两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什么异同?答:相同点:不同点:四、延伸积累。
6、请你积累有关“惜时”方面的名句。
(多多益善)答:五、课堂训练,内化能力。
(此部分视情况也可作为课外作业)(*文)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患记问不若人(2)、或中夜不寝时(3)、迨能倍诵乃止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用力多者收功远答:(2)、书不可不成诵答: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古文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古文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对不同古代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两篇古文进行对比阅读;2. 分析古文的文学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古文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其中一篇古文,并理解其大意和主题。
3. 对比讨论: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对比讨论,比较两篇古文的共同点和差异,讨论古文的文学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
4.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文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5. 整合归纳:学生整理各组的讨论结果,归纳出对比阅读的共性和差异,并进行扩展思考。
6. 综合分析:教师带领学生综合分析不同古文在文化背景、时代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7. 个人写作:学生根据对比阅读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个人写作,表达对古文的理解和感悟。
8. 分享交流:学生进行作品分享,相互交流和评价,从中获得启发和提升。
教学评估:1. 团体评估:学生小组展示对比阅读的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建议。
2. 个人评估:学生个人写作作品的质量与思考深度,以及在作品分享中的表现等。
教学总结:通过古文对比阅读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古文的解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对古代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通过对不同古文的对比分析,学生可以对文学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个人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古文对比阅读不仅是对文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的一次机会。
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第六章
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学 评价
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式
评价标准: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 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是否能 够运用文言文进行阅读和写作, 是否能够通过文言文学习了解古 代文化和历史。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测试、作业、 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同时也可 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 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选文对比点:文章语言风格、用词 特点、句式结构的对比
选文对比点:文章作者生平、创作 风格、作品影响等方面的对比
第四章
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学 方法
教学方法的分类
直接翻译法:逐句翻译,理解文意 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文本,发现异同 情境模拟法:模拟古代情境,增强理解 归纳总结法:总结规律,提高阅读能力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 求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文言文对 比阅读教学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跨学科融合:将文言文与其他学科 进行融合,拓展文言文对比阅读教 学的领域和深度。
国际化视野: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 理念和方法,推动文言文对比阅读 教学走向世界。
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 保持文言文的原汁原味
对比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对比阅读的教学策略
对比阅读的教学 目标: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文 学鉴赏水平
对比阅读的教学 内容:选取具有 代表性的文言文 作品进行对比分 析
教学方法的实施
确定对比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对比点,如主题、风格、语言等。 选取对比材料:从教材或课外读物中选取两篇或多篇文言文作为对比阅读材料。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11 文言文比较阅读教案1

11.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阅读浅易文言文,记诵积累文言文知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浅易文言文,记诵积累文言文知识。
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大意,把握文章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
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
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本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文言文。
二、要点回顾常见考点:(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对比阅读)1. 词语解释题:2. 句子翻译题:3. 内容理解题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意写出来(意译)。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有三中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应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中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三、技法点拨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课外阅读题的答案一定要从课内找,“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文言文比较阅读课教案课型:研究课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掌握、熟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组合形式。
2、了解比较阅读的三类基本题型。
3、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2、初步学会比较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
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法归纳整理法练归纳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导)所谓“夫战,勇气也”,在中考复中,同学们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战术。
大家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很头痛,今天这节课就教大家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战术。
二、熟悉战况(查)请同学们看文言文比较阅读讲义。
学生归纳:白话文浏览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呈现,多为两个,偶有三个。
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
三、了解题型(读)研读课本中供给的5篇比较浏览练中找出白话文比较浏览的基本题型。
同座位讨论明确。
基本题型:①划分节拍;②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运用;③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
四、作战要点(论)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看课本上的练,接洽自己的经验,概括完成白话文比较浏览的问题有哪些方法。
全班讨论,教师明确。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找出练中相应的例题。
解答基础积累题,如①②类题型,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从中得到结论。
解答第③类题型,是比较阅读的难点二)、白话文比较浏览基础题复学生讨论明确。
古文比较阅读教案

文言文作品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导入:比较阅读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是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文章的一种方法。
这节课,我们将借助于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复习九年级的四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公输》《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些文言作品。
(板书:文言文作品比较阅读)正课:1、请同学们快速找出这四篇文章的出处。
《曹刿论战》——《左传》《公输》——《墨子》《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过渡:我们看到这三部著作同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所谓文史不分家,那么,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时期呢?2、介绍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是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境内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一百多个。
各诸侯国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我们今天所要复习的四篇文章就向我们塑造了四位杰出的英雄人物:曹刿、墨子、唐雎、邹忌。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的故事。
3、请同学们回忆这四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情节。
《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齐师伐我,曹刿请见请战,帮助鲁庄公战胜齐国。
《公输》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墨子劝阻楚王停止攻打宋国。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想要不战而胜,安陵君不同意,唐雎冒死抗争,阻止秦王占领安陵。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劝谏齐王虚心纳谏。
4、刚才我们请同学们回忆了四篇文章的情节,我们发现文章中的主人公曹刿、墨子、唐雎、邹忌均是在自己的国家存在内忧外患之际挺身而出,看来这四片文章存在着一些共性.那么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共同来完成表格1的内容。
(出示表格一)5、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四篇文章的主人公虽然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但在国家危机之时,都能通过个人的努力对上级劝谏,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目标制 定具体、明确的 评价标准,以便 对学生的表现进 行客观、准确的 评估
实施评价:通过 多种方式收集学 生的表现,如观 察、口头表达、 书面作业等,并 对学生的表现进 行记录和整理
提供反馈信息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反馈意见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05
教学过程
章节副标题
导入阶段
提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 目标和要求
介绍文言文比较阅读的 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比 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比 较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展开阶段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教学目标,为教学过程 提供指导。
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文言文篇目和阅读 材料。
了解不同文言文 作品的语言风格 和特点
理解文言文中常 见的语法和词汇 知识
学会运用文言文 比较阅读的方法 分析作品,提高 阅读理解能力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文言文比较阅读 的方法,分析不同文本的 异同点。
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高文 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高文 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高自 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设计评价策略
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评价:是否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 的教学效果
实施评价过程
确定评价目标: 明确评价的重点 和要求
设计评价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和 学生实际情况, 设计具有针对性 和可操作性的评 价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南昌市新才学校廉爽一.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南昌市近几年中考文言文命题选材在课内,虽降低了阅读障碍,但也相应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如何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复习好文言文?方法很重要。
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学习。
通过观题、命题、做题,使学生在参与、合作中掌握文言文复习方向,思考答题策略。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人教版语文六册课本中课内篇目一共有45篇,从主题上看有山水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言志篇,如《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等;战争篇,如《曹刿论战》等;学习篇,如《孙权劝学》等。
文言文比较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容量大,难度相对较高。
九年级学生,有单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稍加指点可以融会贯通。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和考点;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答题的策略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命制试题的形式把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及考点教学难点: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联系点”、“可比点”的理解性问题答题策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距离中考为期不远,我们要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胜券在握,最好的办法就是知己知彼。
了解中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至关重要。
我们先来看一下2011年南昌市中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和分值情况。
(示幻灯)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其中,第二部分为“古诗文积累和阅读”。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形式——文言文比较阅读。
(二)了解特点,把握关键幻灯出示2010年南昌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观察它都有哪些特点。
看材料的由两个选段构成,一篇节选自《岳阳楼记》,一篇节选自《醉翁亭记》,都出自课内。
再者,这两个选段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写景的),这是从题材看,有“联系点”。
另外,放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异同,在比较中鉴别。
因此又会有“对比点”。
而“联系点”与“对比点”往往是比较阅读命题的关键。
看南昌市命题。
12联系点即写景,对比点:写景特点不同; 写景的作用各有侧重. 13\14题. 联系点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区别不同点.练习:请同学们说一说发放的资料中,材料一至四的”联系点”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第一则是写山水的,两文作者的感情相近. 第二则主题相同,都反映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三则内容相近,都是与读书有关. 第四则出自同一作品,写作特色相同.(三)审视试题,梳理考点请学生以命题人的角度来仔细观察同学们手中的资料可供参考,大家先仔细观察、明确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以考哪些知识?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课前发材料)请结合着资料中的题目来分析。
交流:字词;句子;比较内容。
(四)命制题目,明了意图.请同学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根据梳理出来的知识点,商议着为给定材料命题。
后,小组展示。
(五)有的放矢,把握策略策略一:词语.归纳:词语——实词,重点字词,特殊用法。
策略二:句子:(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原则,兼顾方法。
以上考点和答题方法,在单篇的阅读中也有。
我们重点来看,在比较阅读中如何来把握理解分析题目的解答方法。
策略三:比较理解分析1、先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
2、反复阅读,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3、用准确的语言答题。
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
(六).再现真题,巩固练习请学生完成自己命制试题所用材料的中考原题,进一步体会答题策略。
【真题再现】(11金华、丽水)(8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念.无与为乐者念.: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⑶相与步于.中庭于.:5.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学生交流答题成果。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过渡:除了这篇文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选择材料进行比较阅读训练。
比如,我们可以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写景的;可以将《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放到一起,因为都涉及到读书这一主题。
《核舟记》同《口技》,都突出了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等,结构又是相同。
也可以将同一作者不同作品加以比较,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江城子密州出猎》。
……同学们还可以按主题将六册课本篇文言文进行了分类。
同学们课下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材料,再来命题。
【教学反思】这是为南昌市2012年中考研讨会上一堂文言文复习教学课进行的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几经调整,最终形成。
设计中主要突出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要学习”这一特点,实际教学看,学生一反因文言文复习枯燥乏味而了无兴趣的常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
对文言文考点把握准确,对文言文阅读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相机指引。
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附:《〈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学生用材料》一.(09年浙江台州)《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3分)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4分)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2分)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二、(11义乌)(8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 选贤与.(通“举”,选拔)能 (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3) 故.(所以)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三.(06 江苏宿迁)《送东阳马生序》与《孙权劝学》(11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孙权劝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曾经③蒙乃始就学乃:才④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3.甲文是通过借书抄录和奔走求师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鲁肃的言行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
(3分)4.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