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讲解PPT
合集下载
阅读和写作训练课件: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最有协调能力的人,因此从来就不会要求绝对的自由。只
有专制者才会渴望绝对的自由。
自由并不是在一条道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花园,自 由只能是这条道路本身。因此,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 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候。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 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 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自由是多么美好。 王小波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催生的天才。 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了最彻底的 反讽。他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想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 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绵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 秉承罗素、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 把这种精神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 的衔接。他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
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去实践这种价值、传播这 种价值。他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 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 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人,是最具 有判断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 王小波以他的作品,并以他的为人和他的生活,向世 人展示了一颗自由的心灵在思考着什么,在感受着什么, 在渴望着什么,在给予着什么。在摆脱体制的束缚,获得 自由的状态之后,他既没有吸毒,也没有上街,而是沉迷 于思想的芬芳,驰骋于想象的旷野,并通过他的文字,将 他收获到的美好与我们分享。他让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常 识,即一个自由的人首先想要的东西是过美好的生活。
2、如果把本文看作一篇现代寓言,请指出下列形象的象征 意义,并简要分析为何“领导”“老乡”“知青”和“我” 对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态度会如此截然不同。 A.“领导” ——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
态度及原因分析: 痛恨它。因为它敢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B.“老乡们”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件

社会背景
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 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思 想观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个人背景
作者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生活有着深 刻的了解和体验,这为作品提供了丰 富的素材和灵感。
作品概述
主题
语言风格
作品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主角,通 过讲述它的成长经历和与人类的互动 ,探讨了自由、独立、尊严等主题。
THANKS。
思考与启示
文章引发读者对猪的生存状态和人 类社会的思考,启示人们关注动物 福利和生态平衡。
人性探索
通过对猪的描绘,文章深入挖掘人 性的本质,引发读者对人性、道德 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06
作品影响与评价
社会影响
引发思考
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 自由的思考,激发了人们对不同
生活方式的探索。
文化符号
主题深度
作品主题深刻,通过猪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社会的 种种问题,引人深思。
个人感悟
独立思考
作品启示我们要独立思考,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不受传 统束缚。
自由精神
猪的特立独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让人们反思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 和追求。
生活态度
作品传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屈服 ,勇敢面对。
强调了孤独与陪伴在个体追 求自由过程中的平衡与调和 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描绘猪在孤独与陪 伴中的挣扎和寻找,强调了 孤独与陪伴在个体追求自由 过程中的平衡与调和的重要 性,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追 求自由的同时,处理好与他 人的关系,找到归属感。
04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介绍
主人公
本课件的主人公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它不甘于被束缚,勇敢地追求自由,敢于挑战权威。
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 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思 想观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个人背景
作者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生活有着深 刻的了解和体验,这为作品提供了丰 富的素材和灵感。
作品概述
主题
语言风格
作品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主角,通 过讲述它的成长经历和与人类的互动 ,探讨了自由、独立、尊严等主题。
THANKS。
思考与启示
文章引发读者对猪的生存状态和人 类社会的思考,启示人们关注动物 福利和生态平衡。
人性探索
通过对猪的描绘,文章深入挖掘人 性的本质,引发读者对人性、道德 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06
作品影响与评价
社会影响
引发思考
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 自由的思考,激发了人们对不同
生活方式的探索。
文化符号
主题深度
作品主题深刻,通过猪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社会的 种种问题,引人深思。
个人感悟
独立思考
作品启示我们要独立思考,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不受传 统束缚。
自由精神
猪的特立独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让人们反思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 和追求。
生活态度
作品传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屈服 ,勇敢面对。
强调了孤独与陪伴在个体追 求自由过程中的平衡与调和 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描绘猪在孤独与陪 伴中的挣扎和寻找,强调了 孤独与陪伴在个体追求自由 过程中的平衡与调和的重要 性,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追 求自由的同时,处理好与他 人的关系,找到归属感。
04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介绍
主人公
本课件的主人公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它不甘于被束缚,勇敢地追求自由,敢于挑战权威。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件

• 出处:《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时代背景: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家开始鼓励 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共青团中央先后在北京、天津、 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青年自愿垦荒队,到1957年底,城市上山下乡青 年已近8万人。60年代中期,中国再度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 命”开始后,中国各地的学校和工厂陷入瘫痪,到1968年,全国积压的待分 配就业的初、高中学生已达一千多万。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 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1623万人,由于大多数知青都只 有初、高中文化,“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给中 国带来人才短缺的局面。从1977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参加 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中国的高校由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大龄学生群体。 1979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 运动逐步结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课文分析
• 1段:人喜欢安排动物的命运。 • 2段:人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 3段:“特立独行”的猪的与众不同。 • 4段:“猪兄”的“智斗”。 • 5段:我一直怀念这只猪的原因。
• 形象: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 性格:崇尚自由
饥则食, 渴则饮, 玩时休闲, 散则闲逛, 发 情时谈情说爱, 追逐异性时挑选漂亮的母猪; 对友好者亲近, 对敌视者戒备,到处游逛。
选择特立独行,就要选择一种避免被凡俗世人淹没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有时,必须舍弃主流和制度化,而划向边缘和底层,作为这样的人,是极 少,但并非没有。
这篇文章,从托物言志的惯例看,猪兄的身上映现了作者王小波的人格和精 神光辉。猪兄没有死,逃逸了,它不会吹自由的号角,但它身体力行。作者 没有安排它死,而是活着,并且是光辉地活着,是永不征服地活着。这个明 亮的结局,是作者的文化理想,也是我们后学者比照的方向!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件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 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 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 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 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 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 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 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
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l968年 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 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 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 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 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查良铮)。
我对小波的看法
• 很早就读过王小波的作品,那时候听说貌似是禁书。看书还不敢光明 正大,但是相比于其他的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是在是太有趣了,最早 读到他的作品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是一片杂文,叫«椰子树与平 等»,被他的幽默与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后来又看了最有名的时代 三部曲,还有最有想象力的«黑铁时代»,最深刻的«沉默的大多数», 最奇幻的«红拂夜奔»,一开始是因为有趣才看,后来才能看懂其深刻 含义,他最擅长第一人称的叙述,王二似乎是作品永远的主角,被誉 为中国卡夫卡的王小波,文字总有不可抵挡的魅力。但是王小波作为 一名学者,对中国社会的同性恋问题也有着十分深刻的研究,他和他 的夫人李银河一起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课堂互动
• 大家谈谈都看过小波的什么作品 • 大家谈谈对小波作品的看法 • 有很多人质疑王小波作品的严肃性,认为 其中有很多低俗的描写,并且不适宜学生 阅读,同学们对这些是怎么看的。
王小波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 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 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 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 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 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 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 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
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l968年 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 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 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 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 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查良铮)。
我对小波的看法
• 很早就读过王小波的作品,那时候听说貌似是禁书。看书还不敢光明 正大,但是相比于其他的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是在是太有趣了,最早 读到他的作品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是一片杂文,叫«椰子树与平 等»,被他的幽默与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后来又看了最有名的时代 三部曲,还有最有想象力的«黑铁时代»,最深刻的«沉默的大多数», 最奇幻的«红拂夜奔»,一开始是因为有趣才看,后来才能看懂其深刻 含义,他最擅长第一人称的叙述,王二似乎是作品永远的主角,被誉 为中国卡夫卡的王小波,文字总有不可抵挡的魅力。但是王小波作为 一名学者,对中国社会的同性恋问题也有着十分深刻的研究,他和他 的夫人李银河一起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课堂互动
• 大家谈谈都看过小波的什么作品 • 大家谈谈对小波作品的看法 • 有很多人质疑王小波作品的严肃性,认为 其中有很多低俗的描写,并且不适宜学生 阅读,同学们对这些是怎么看的。
一只特立独行猪PPT课件

在行为上,特立独行的人敢于 尝试新事物和探索未知领域, 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和框架。
在艺术和设计上,特立独行的 人或事物往往具有独特的审美 和表现形式,能够引领潮流和 风尚。
特立独行的价值
特立独行的人或事物往往具有创 新性和独特性,能够为人类社会
带来新的思想和启示。
特立独行的人或事物敢于挑战传 统和权威,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结词
独立思考与判断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能力。
详细描述
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不盲目跟从他人,善于发现问题的本 质和关键所在。这启示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善于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挑战。
05
07
总结与启示
对特立独行的理解
01
02
03
04
特立独行是指一种独立思考、 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
它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表达, 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
想和信念。
特立独行的人通常具有创新思 维和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
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
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 ,寻求独特的解决方案,并愿
PPT课件
• 引言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 • 特立独行的含义 • 从故事中学到的启示 • 现实生活中的特立独行 • 如何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 总结与启示
目录
01
引言
主题引入
提出主题
在PPT课件的开头,应明确提出 主题,让观众了解本次演示的主 题和内容。
引起兴趣
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引用 相关数据或案例,激发观众的兴 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本次 演示。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件

附录:名家简论
王小波更多的站在个体的角度来说理,他首先是一个独 立的人,独立的人有着独立的思考和看待四周的看法, 他也能够有意识的选择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 压抑和灰暗的生活,培养了思想者思维的乐趣。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机智地冲破人 为被设置好的精神小圈子,深山老林里享受自由。大多 数的猪都自觉的放弃了美好,没有轻松逃脱的能力。 王小坡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 骨髓的思维理念,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世界荒唐时, 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同样是荒唐的,而以一种 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选择,于 是就有了幽默。——于仲达《自由人文主义者的精神特 征——读王小波》(载于《读书生活》)
思考题
• 1. 你相信真有这样一只猪吗?它是否影响 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
• 2. 怎样理解“特立独行”的含义?
• 3.读过王小波的其他作品吗?你怎么看待 “王小波热”?
• 答: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 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 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 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 所碰到的障碍会很多。关键是体会 “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 现之。
六、思考题及思路提示
• 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 “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 题的充分阐述呢?
六、思考题及思路提示
• 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 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 点的认同吗?
• 答: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 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 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 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用的手法。
六、思考题及思路提示
•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 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 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PPT课件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 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 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 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 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 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 驱。”
(二)从现实中发现生活的荒谬
以黑色幽默的口吻叙述生活的荒诞逻辑,颠覆 传统的权威话语秩序。
《关于崇高》
二、主要作品
《黄金时代》(1992)、《白银时代》 (2019)、《青铜时代》(2019)三部中长 篇小说集(合称《时代三部曲》)等。 20世纪90年代开始思想随笔写作,出版有《思 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 多数》等。
三、王小波其人
浪漫骑士· 行吟诗人· 自由思想 家
日本人爱把人生喻为樱花,盛开了, ——李银河 很短暂,然后就凋谢了。小波的生命 就像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 溘然凋谢了。……在我心目中,小波 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 位自由思想者。· · · · · · 我第一次和他单 独见面是在《光明日报》社,那时我 大学刚毕业,在那儿当个小编辑。我 们聊了没多久,他突然问:你有朋友 没有?我当时正好没朋友,就如实相 告。他单刀直入地问了一句:“你看 我怎么样?”我当时的震惊和意外可 想而知。他就是这么浪漫,率情率性。
《似水流年》《三十而立》
流年似水,日月如梭。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了。在七三年 元旦回首六七年底,很多事情已经发生,还有一些事将 要发生。无论未发生和己发生的事,我都没有说得很清 楚。这是因为,在前面的叙述中,略去一条重要线索。 这就是在我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变化已经完成, 有些变化正在发生。
“走在大街上,汇入滚滚的人流,我想到三十三年前,我从我爸爸那儿 出来,身边也有这么许多人,那一回我急急忙忙奔向前去。在十亿同胞 中抢了头名,这才从微生物长成一条大汉。今天我又上路,好像又要抢 什么头名,到一个更宏观的世界里去长大几亿倍。”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王小波与其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第十四讲 王小波散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教学目标: • 1、掌握文中“猪”的文化意义。 • 2、熟悉王小波的写作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 3、了解作品的写作特点。 • 教学重点: • 1、文中“猪”的文化意义。 • 教学难点: • 1、作品的写作特点。 • 教学方法手段: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 • 课时安排: • 2学时。
迹,最后当农场的领导要对它“专政”时,它 成功地逃了出去,获得了自由。
三、作品赏析(讲解)
阅读第三部分第5段。写我一直很怀念“猪兄”。 6.作者为什么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三、作品赏析(讲解)
第三部分小结: 写我一直很怀念“猪兄”。
三、作品赏析(讲解)
主题思想: 猪的特异的表现,说明了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 不会泯灭。在作者笔下,这只猪因为摆脱了猪 的普遍命运,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为反 抗压制、追求自由的象征——主题本文所阐述 的是一个形似幽默,其实极严正的主题,是一 种人生境况的揭示。作者的态度骨子里是很严 肃,很坚定的。
二、作者简介
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 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 波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 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 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 《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与张元合著的 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 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入 围嘎纳电影节。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当代著名学者、作 家。1968年赴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 中国人民大学 贸易经济系,后留校任教。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 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 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0 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 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 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 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 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 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 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 画传》。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 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 宫西宫》入围嘎纳电影节。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教学目标: • 1、掌握文中“猪”的文化意义。 • 2、熟悉王小波的写作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 3、了解作品的写作特点。 • 教学重点: • 1、文中“猪”的文化意义。 • 教学难点: • 1、作品的写作特点。 • 教学方法手段: •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 • 课时安排: • 2学时。
迹,最后当农场的领导要对它“专政”时,它 成功地逃了出去,获得了自由。
三、作品赏析(讲解)
阅读第三部分第5段。写我一直很怀念“猪兄”。 6.作者为什么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三、作品赏析(讲解)
第三部分小结: 写我一直很怀念“猪兄”。
三、作品赏析(讲解)
主题思想: 猪的特异的表现,说明了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 不会泯灭。在作者笔下,这只猪因为摆脱了猪 的普遍命运,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为反 抗压制、追求自由的象征——主题本文所阐述 的是一个形似幽默,其实极严正的主题,是一 种人生境况的揭示。作者的态度骨子里是很严 肃,很坚定的。
二、作者简介
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 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 波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 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 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 《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与张元合著的 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 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入 围嘎纳电影节。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当代著名学者、作 家。1968年赴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 中国人民大学 贸易经济系,后留校任教。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 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 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0 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 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 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 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 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 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 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 画传》。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 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 宫西宫》入围嘎纳电影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讽刺人们对这种生活安之若素 ✓ 因此应有醒悟,敢于反抗他人对自己生
活的控制
1、对比手法的应有 ①“猪”和“人”的对比 散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 中,显示了人了反抗意志多么无力。 ②“对生活作种种设置”和“自由地生活和存在”的对比 我们已经习惯于设置别人或者被别人设置,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去思索 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否合理,这也许是人的最大悲哀。 2、幽默、戏谑和反讽的语言技巧 王小波特别强调写作的“有趣”,其文章语句幽默,经常夹杂一些北京口 语,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 3、象征性的笔法 猪的境遇的喻义——象征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
通过这只“猪”的经历给我们人生以思考,当我们人生 被设置后,我们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不是听之任之。
特点:(高度拟人化)
1、像山羊一样敏捷 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 3、习惯于独立特行 4、对知识青年好 5、敢于斗争 6、对邪恶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 7、岁月的磨难使猪的本性发生了 改变,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
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 同情这只猪 不敢对抗领导 不安于现状,向往理想 对这只“独立特行的猪”的敢作敢为充满了钦佩和激赏
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 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 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 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
✓ 被他人设置和安排的生活是不幸的,意 味着自由被扼杀
1、反思历史 “文化革命”有几分像集体性的癔症,整个社会成了施虐狂 与受虐狂的密室,那是高调加虚伪的年代,一个不理智的 时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是知识分子的大不幸 2、联系时代背景,不难体会王小波笔下这头猪的复杂内 涵:一方面,这头猪代表了个性和野性,具有一种反对规 矩,无视律令的意义;另一方面,这头猪的野性和个性上 长着獠牙的,只有反抗的姿态,匮乏反抗的意义。这呈现 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独立特行的意味,其 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 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
个 人 经 历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
《思维的乐趣》 1996年11月 《我的精神家园》1997年5月 《沉默的大多数》1997年1月 《理想国与哲人王》
书信集:
《爱你就像爱生命》2004年5月(与李银河合著) 电影文学剧本:
《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波妻子:李银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 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 性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 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 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 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 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 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制作、演讲:XXX宿舍 XXX
王小波(1952-1997)
中国当代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 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68年去云 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 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 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 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 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 做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 45岁。
王小波和李银河
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朋 友认识,1997年他们 第一次见面之后,王 小波就开始追求李银 河。
写
本文写作的是文革中知青生活的一段“奇遇”。
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到1979
背
年后,大批城市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年
景
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
一只独立特行的猪》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总的来说文章以夹叙夹议、虚实间杂的方式,谈论作者在插队期间所遇 见的那头“特立独行的猪”,通过猪与猪、猪与人的反讽式对照,凸显 和批判了“文革”时代的荒诞现实,并体现了超越历史时代的启示意义。 文章语言犀利幽默,妙趣横生;既令人捧腹,又令人掩卷沉思。
塑造了一个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敢于“反潮流” 的“猪”的形象,并赋予其英雄般的壮举,进而引入 对人事世事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生活在很 多的规则之下,或是某些人给我们的道路作了安排, 而《一只独立特行的猪》告诉人们,要潇洒快活地 生活,随心去过生活,就应该有勇气去挣脱一些不 必要的束缚,坚持自己的想法。墨守成规,安于被 “设置”的,最终只是一群普通的猪,并不被人们所 记住,也没有被记住的价值。
文中对猪独立特行的描写
形象: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性格:崇尚自由,爱憎分明 原文:饥则食渴则饮;到处闲逛;追逐异性时挑选漂亮的母猪; 对友好者亲 近、对敌视者戒备。 特长:会模仿各种声音 原文:猪兄学会了汽笛叫,竟能以假乱真,让工人提前下班 行动:敏捷 原文: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 顶
小说集:
《唐人秘传故事》1980年9月 《王二风流史》 1992年3月 《黄金时代》 1992年8月 《黄金时代》 1994年7月 《时代三部曲》 1997年5月 包括 》英译本
《王二的爱欲枷锁》2007年3月(“Wang in Love and Bondage”) 杂文集:
活的控制
1、对比手法的应有 ①“猪”和“人”的对比 散文中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 中,显示了人了反抗意志多么无力。 ②“对生活作种种设置”和“自由地生活和存在”的对比 我们已经习惯于设置别人或者被别人设置,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去思索 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否合理,这也许是人的最大悲哀。 2、幽默、戏谑和反讽的语言技巧 王小波特别强调写作的“有趣”,其文章语句幽默,经常夹杂一些北京口 语,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 3、象征性的笔法 猪的境遇的喻义——象征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
通过这只“猪”的经历给我们人生以思考,当我们人生 被设置后,我们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不是听之任之。
特点:(高度拟人化)
1、像山羊一样敏捷 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 3、习惯于独立特行 4、对知识青年好 5、敢于斗争 6、对邪恶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 7、岁月的磨难使猪的本性发生了 改变,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
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 同情这只猪 不敢对抗领导 不安于现状,向往理想 对这只“独立特行的猪”的敢作敢为充满了钦佩和激赏
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 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 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 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
✓ 被他人设置和安排的生活是不幸的,意 味着自由被扼杀
1、反思历史 “文化革命”有几分像集体性的癔症,整个社会成了施虐狂 与受虐狂的密室,那是高调加虚伪的年代,一个不理智的 时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是知识分子的大不幸 2、联系时代背景,不难体会王小波笔下这头猪的复杂内 涵:一方面,这头猪代表了个性和野性,具有一种反对规 矩,无视律令的意义;另一方面,这头猪的野性和个性上 长着獠牙的,只有反抗的姿态,匮乏反抗的意义。这呈现 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独立特行的意味,其 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 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
个 人 经 历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
《思维的乐趣》 1996年11月 《我的精神家园》1997年5月 《沉默的大多数》1997年1月 《理想国与哲人王》
书信集:
《爱你就像爱生命》2004年5月(与李银河合著) 电影文学剧本:
《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波妻子:李银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 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 性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 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 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 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 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 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制作、演讲:XXX宿舍 XXX
王小波(1952-1997)
中国当代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 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68年去云 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 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 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 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 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 做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 45岁。
王小波和李银河
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朋 友认识,1997年他们 第一次见面之后,王 小波就开始追求李银 河。
写
本文写作的是文革中知青生活的一段“奇遇”。
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到1979
背
年后,大批城市青年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20年
景
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
一只独立特行的猪》就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总的来说文章以夹叙夹议、虚实间杂的方式,谈论作者在插队期间所遇 见的那头“特立独行的猪”,通过猪与猪、猪与人的反讽式对照,凸显 和批判了“文革”时代的荒诞现实,并体现了超越历史时代的启示意义。 文章语言犀利幽默,妙趣横生;既令人捧腹,又令人掩卷沉思。
塑造了一个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敢于“反潮流” 的“猪”的形象,并赋予其英雄般的壮举,进而引入 对人事世事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生活在很 多的规则之下,或是某些人给我们的道路作了安排, 而《一只独立特行的猪》告诉人们,要潇洒快活地 生活,随心去过生活,就应该有勇气去挣脱一些不 必要的束缚,坚持自己的想法。墨守成规,安于被 “设置”的,最终只是一群普通的猪,并不被人们所 记住,也没有被记住的价值。
文中对猪独立特行的描写
形象: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性格:崇尚自由,爱憎分明 原文:饥则食渴则饮;到处闲逛;追逐异性时挑选漂亮的母猪; 对友好者亲 近、对敌视者戒备。 特长:会模仿各种声音 原文:猪兄学会了汽笛叫,竟能以假乱真,让工人提前下班 行动:敏捷 原文: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 顶
小说集:
《唐人秘传故事》1980年9月 《王二风流史》 1992年3月 《黄金时代》 1992年8月 《黄金时代》 1994年7月 《时代三部曲》 1997年5月 包括 》英译本
《王二的爱欲枷锁》2007年3月(“Wang in Love and Bondage”) 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