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_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用)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 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 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 有关系。 有关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前
胆大妄为、 胆大妄为、 固执, 态度变化 固执, 会让他丢尽脸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搜集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伽利略的科学小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科学小 故事。 故事。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我会读: 我会读: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磅重 拴住 拖住 解释 的确 宣布 比萨 固执 胆大妄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1564~ 伽利略·伽利雷 (1564~1642) 是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 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 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 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17岁进入比萨大学攻读医学,后来 转攻数学,毕业后任大学教授。他 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 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 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 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 于比萨,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 会拖住落得快的, 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10磅重的铁球 慢 。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 就有11磅重, 11磅重 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10磅重的铁球 快 。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
(学生自主读书)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如: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夏承忠

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 (有)关系,物体越(重),落 下的速度越(快)。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 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 (1)。
慢。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
(2)。
两个铁球一样 重,但落下的 速度不一样。
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
伽俐略经过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 德的这句话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 时从高处落下,总是 ,铁球往下落 的 跟铁球的 没有关系。
伽俐略经过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 德的这句话 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 时从高处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落 的 速度 跟铁球的 轻重 没有关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第24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第24课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 一个1镑重,同时从高处落 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速度是1镑重的10倍”
听起来很有道理 也就是下面这种情况
这名话说明:
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 ( )关系,物体越( ),落 下的速度越( )。
这句话说明:
试验前
胆大妄为、固执、会让 他丢尽了脸
试验后
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态度变化
思想变化
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 的话当作真理
明白,像亚里士多德这样 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 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ok

数据记录
记录每次实验的下落 时间,并计算平均值 以减小误差。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 并得出结论,验证两 个铁球是否同时着地。
观察并记录两个铁球 的下落轨迹是否一致, 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影 响因素。
04 数据分析与结论
数据处理Βιβλιοθήκη 数据收集收集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 同时释放的实验数据,包 括铁球的质量、直径、下 落时间等。
提高测量精度
使用高精度测量设备,如光电计时器等,以减小测量误差。
提高实验精度建议
使用真空环境
在真空环境中进行实验可以完全消除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得到 更精确的结果。
增加实验次数
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可以减小随机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改进实验装置
优化实验装置的设计,如使用更精确的释放机制、改进测量设备等, 以提高实验的精度和可重复性。
感谢您的观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目录
• 引言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数据分析与结论 • 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 • 实验意义与拓展应用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物理学发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是物理 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 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挑战权威
该实验挑战了当时普遍接受的亚里 士多德的观点,即重物比轻物下落 得快,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奠定了基 础。
06 实验意义与拓展应用
验证物理定律
自由落体运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是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个典型例子,验证了所有物体在 相同高度和初始速度下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相同的,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重力加速度
该实验还验证了重力加速度的存在,即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会受到地球重力 的作用,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仅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有关。
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下册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 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 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我们要学习伽利略什么精神?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 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作业: 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
小组合作交流,并抽签展示,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 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 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速度是 1磅重的10倍。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 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 不容更改 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 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 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 类的真理吗?”
伽利略先思考亚里士 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带 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 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 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 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 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 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 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5 两 个 铁 球 同 时 着 地
科学的真理不 应该在古代圣人的 蒙着灰尘的书上去 找,而应该在实验 中和以实验为基础 的理论中去找。 ---伽利略
朗读展示
(听录音)
违背 辩论 固执 省略 信奉 十磅 拴住 拖住 解释 宣布 比萨城 胆大妄为
完成导学案: 活动一:1、2、 活动二:1、2、3、4、5、
10+1<10,两个小球拴 在一起,落得慢的拖住 落得快的,因此速度比 10磅重的慢.
10+1>10,把两个 铁球看作一个整体 就有11磅重,重量 大于10,因此速度 比10磅重的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 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这怎么解释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3课时)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那些人都保持着惊讶的表 情,有些人使劲眨了眨眼;有些人仔细回想铁球抛 下来的过程;有的人甚至想去掂一掂铁球的重量, 检查一下有没有作弊…… 当大家验证了这些实验物品没有错误后,大家 议论纷纷:“看来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不全是对 的。”“是啊,你的能力原来不输给亚里士多德, 我们应该相信你!”那个责备伽利略的青年说。大 家都说:“他说的没错,我们误会你了。”而伽利 略却谦虚地说:“不,亚里斯多德先生的毛病不是 很多,人的一生一定也总会存在错误,不可能十全 十美,神仙至少也有毛病的。” 听了这句话,人们不禁感到:心一下子温暖了。 而且那一刹那,把羡慕的眼神投向了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让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 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 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 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围观的人们都大声呼喊起 来:“伽利略教授,你真棒!”人们争先恐后地蜂 拥而上,有的说:“伽利略教授,你真是好样的, 感谢你让我们明白了‘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会有出错的地方’这样的一个道理!”有的说: “伽利略教授,你冒着生命危险帮我们纠正了错误 的想法!”还有的说:“伽利略教授,请原谅我刚刚 对你的不敬,我向您道歉!”伽利略说话了,他说: “我们是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是不要迷信它。 记住,盲目地迷信和崇拜是愚蠢的行为!”伽利略的 话说完了,斜塔周围又是一片欢呼声,那声音传得 很远,很远……
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用)

略
tuō
辩
奉
信奉
违
磅
拴
省略 辩论
shì
违背 一磅 拴住 wàng zhí
xuān sà
拖
释
宣
萨
妄
执
拖住 解释 宣布 拉萨 胆大妄为 固执
辨 辩 辫
一点一撇仔细辨;
中间有言来争辩;
找到丝线扎小辫。
一、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 )在 1、课文主要讲了亚里士多德 和伽利略之间 年轻时代对( 亚里士多德 )的一句话产生 的什么事情? 了( 怀疑 ),并通过 ( 分析 )和 ( 多次试验 ),得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的结论。赞扬 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追求真理的 精神。
公开证实
有的说:“这个青 年真是胆大妄为, 竟想找亚里士多德 的错处!”
有的说:“等会儿 他就固执不了啦, 事实是无情的,会 让他丢尽了脸!”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文分析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呢?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 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 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 迷信权威,执着地追求真理。
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 题? 两个铁球 着地。
A:伽利略的观点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B: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 两个铁球重的先着地。
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 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 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慢 。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 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快 。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 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说错了 。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 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 有关系。
自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 期的哪国人? 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 的顺序叙述的? (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 最后……”叙述)
读吧!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想 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 放声读,也可以对你喜欢的语句多 读几次。要求:字字入目,句句入 心 。
思吧! 如何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 向大家讲明白伽得略的思考分析。
伽利略
1564年2月15 日生于意大利比萨, 卒于 1642年1月8 日。 是伟大的意 大利物理学家和天 文学家,科学革命 的先驱。
亚里士多德 两千多年前 希腊的哲学家, 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 学、医学等方面 都有杰出的贡献。
让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 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 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 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科学 小故事。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 做。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话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两 个 铁 球 同 时 着 地
两个铁球变化 会让他丢尽脸
试验后
忍不住惊讶地 叫了起来 明白:像亚里士多 德这样的大哲学 家说的话也不是 全都对的
信奉亚里士多德, 思想变化 把他的话当作真理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生字学习
lűè biàn 略
省略
fèng
wéi bàng
shuān
辩
辩论
奉
违
磅
拴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tuō
shì
xuān
sà
wàng zhí
拖
拖住
释
宣
萨
妄
执
解释 宣布 拉萨 胆大妄为 固执
我会读:
辩论 解释 比萨城 信奉 宣布 违背 固执 拖住 十磅
胆大妄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默读目标: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 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文中写 出自己的感受。 2、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 ) 的科学家。
伽利略是一个( 善于思考的 )科 学家。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 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 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 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 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 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 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亚里士多德
这句话说明:
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 重量(有 )关系,物体越(重 ), 落下的速度越(快) 。
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 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